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24-04-26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共8篇)

篇1: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农机化事业的进步,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日渐具备。

(一)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去年产量突破12000亿斤。创历史记录,但同时谷物进

口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4年农业部提出全国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汪洋副总理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从多年发展经验看,依靠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撑粮食增产增收已成为现实选择和普遍共识,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平原仅占土地资源的12%,丘陵山区比例高达69%,全国近一半省份超过50%的辖区面积是山地丘陵,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但农机化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如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农机化水平还在40%以下,最低的省不到20%。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但要养活13亿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压力仍然巨大。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急需进一步激发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二)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发展目标,届时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既要保障粮

食安全,实现基本自给,又要大量转移人口,地怎么种好?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机化,不但可以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还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繁重的耕种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享受土地对外承包收益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非农领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农机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目标。但仅靠发展平原地区农机化无疑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提升占据“半壁江山”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潜力巨大,以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城镇化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三)丘陵山区经济条件改善为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丘陵山区GDP占全国的30%左右,全国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经济贫困落后一直是阻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丘陵山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已明显好转。同时,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农机化既能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丘陵山区对农机化是有旺盛需求的。当前丘陵山区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机具,价格相对低廉,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也成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力量,农民实际购机投入大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

(一)借鉴平原区的经验

平原地区农机化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作物方面,率先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再重点突破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研发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等。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

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适时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二)多样化

首先,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机械化发展具有区域多样化的特点:东北、华北丘陵山区耕地较多,应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优势特色林果业机械化;西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区,应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生产机械化、草原改良机械化,保护生态环境;西南丘陵山区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重,宜发展茶叶、林果业机械化;华中丘陵山区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生产基础较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兼顾茶叶、柑橘、毛竹及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东部、南部沿海丘陵山区,温暖湿润,粮食高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显著,应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苹果、柑橘、茶叶、香蕉、龙眼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

其次,农作物的多样性决定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一是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宜重点研制开发适合小田块的水稻机插、机播,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等机械。在北方丘陵山区,宜着力提高小麦、玉米、谷子及一些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特色

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要积极研制、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机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培育机械化。三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推广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阶段性

丘陵山区要发展多样的农机化,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生产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分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目前,南方低缓丘陵区宜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西南丘陵山区宜大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黄土高原及西北山区应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三、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

从当前形势看,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策、资金、科研、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支撑。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

(一)农机推广要以农民需求为重点

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广的技术农民是不是在用,用的好不好。丘陵山区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

一、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各式各样,对农机推广的要求也更迫切。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以满足农民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次展示演示活动中推出许多丘陵山区农民大量需求的中小机型,结构紧凑、重量轻、通过性好、转弯灵活、经济耐用,是丘陵山区农机推广的方向。随着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初见端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对大中型农机具已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还在逐步扩大,也要兼顾。

(二)农机推广要注重与农艺融合

平原区农机推广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农机农艺技术一起推广。丘陵山区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机农艺发展不对路、不配套造成的。例如,山区面

积占94%的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了。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云南马铃薯种植制度有春作栽培、冬作栽培、秋作栽培、小春作栽培、早春作栽培5种,间套种有马铃薯套玉米、烟套马铃薯、甘蔗套马铃薯、果树套马铃薯、蚕桑套马铃薯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有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深播多次培土等技术。种植制度和农艺技术复杂多样,限制条件很多,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8.32%。农机农艺融合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汲取历史和国外做法而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项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既推广机具也推广技术模式,取得很好效果。丘陵山区农机推广虽然起点低,也要高定位,在发展伊始便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农机推广要发挥技术“纽带”作用

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农机化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及时收

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农机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先行

丘陵山区经济落后,地块较小,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对农机化还缺乏认识。一些地方农机推广部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结合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效果非常明显。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组织实施双向山地拖拉机及耕作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双向山地拖拉机400余台,培训操作人员近百人,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亩;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展览会,促进了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展示宣传和推广应用等。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和效果与丘陵山区农机化落后面貌及农民的认识差距相比,还远远不够。整体来看,试验示范是现阶段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继续坚持 “一主多元”的推广思路,进一步提高试验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拉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五)加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方式

农民是农机先进技术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应该成为农机推广的主要受体,农民之间潜移默化的学习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强推、硬推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中能人进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多农机推广人员一心扑在机具、技术上,往往忽视了同步推进技术培训这一“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贫困山区机手中中专学历仅占0.8%,高中学历仅占10.2%,初中学历占30.8%,其余仅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丘陵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推广普及农机技术难度很大,一项技术农民用得好能直接带动更多农民用,农民用的不好同样影响更多的人弃用,再想推广难上加难。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也比较脆弱,在丘陵山区搞农机推广更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放在显著位臵,既要让农机手了解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也要传授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操作技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老机手少,安全隐患多。据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机事故分析,在若干重大的侧翻、坠落、碰撞、碾压、失火、剪切等恶性伤亡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丘陵山区,教训惨痛。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安全教育和训练很重要。针对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利用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尽快培育

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

(六)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力量开展推广工作。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需求,灵活匹配机具以满足各种不同作业的需要。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根据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细碎,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落,重点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依托合作社开展工作,更有利于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总之,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按照为农民办实事的要求努力做好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篇2: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6月20-21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召开,这是首次大规模举办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内容的专门论坛,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盛会。

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24个省区市的农机管理、科研、教育、生产、鉴定、推广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深入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认识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上升到重要位置,中央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丘陵山区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50%以上,但GDP只占全国的30%。丘陵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麻类作物、糖料、烟叶、蔬菜瓜果、青饲料生产基地,特别是水稻种植大部分集中在丘陵山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季节性劳动力严重短缺,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议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努力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由于丘陵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难度比平原地区更大,更为艰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200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5%。平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水平较高,发展较快。丘陵山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5%左右,明显落后,水平较低,发展较慢,与平原地区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进程。

建议加强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及战略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科学区划,明确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发展模式与主推机型,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突出抓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山区耕地面积较少,地块小而分散,机耕道建设滞后,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都比平原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建议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项投入,对丘陵山区农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项目建设范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对机耕道及机电提灌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为农机作业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规格不一。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及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装备结构不合理,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培训力度不够,资金极其缺乏。

建议重视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创新,将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划,如948、863、科技支撑、行业科技等项目计划,强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科研创新力度;加强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和试验示范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改良丘陵山区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促进丘陵山区新型适用机具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购机补贴政策适当向丘陵山区倾斜

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都比平原地区低,农民购买力弱,投入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有限,中央财政投入及政策倾斜度不够。

建议扩大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购机补贴范围,将具有通用性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规模;实行补贴比率区域性差别的方法,对丘陵山区一些特定种类机具,如旋耕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小四轮拖拉机、植保机械、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全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购置补贴比例提高到50%左右;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扩大资金扶持与投入渠道。

大力扶持丘陵山区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目前已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丘陵山区农机服务组织甚少,有的地区甚至没有。根据2008年对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问题的调查(调查了全国17个省份的38个市的49个县,涉及150个乡镇的242个行政村,共回收问卷553份),调查对象中8.0%的人为文盲,24.9%为小学文化,45.6%为初中文化,仅有16.1%为高中文化。调查的村庄,大部分还没有农机服务组织,农民收入较低,仅有数量极少的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打谷机、碾米机等,手工劳动还占有相当比重。在这一类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购置农业机械和开展社会化服务都存在一定困难,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篇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1 狠抓机耕便道建设, 切实解决好农机具下田的问题

云阳县地处山区, 地形地貌呈现出“七山两水一分田”的特征, 平坝少、山坡多。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75%左右, 且绝大部分耕地间机耕便道不配套, 大中型农机具下田作业困难, 制约了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为此, 县委、县政府把农机耕作便道建设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 并明确规定:“凡今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生产基地及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治理、扶贫开发、土地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涉农项目, 必须以农村机耕道路、排灌设施建设为重点, 保障建设项目90%以上规模能够使农业机械顺利进入作业, 严禁新建项目撂荒”。县农委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调研, 坚持“水稻种植集中连片, 规模效应大, 高、中、低山相结合”和“打造示范片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以“少占农田”和“先易后难”为先, 搞好规划和土地调整, 重点推进“泥结碎石”农机耕作便道建设。经测算, 每千米农机耕作道路能满足300亩田地对大中型农机具作业的需求, 计划用3~4年的时间将土地相对集中且适宜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的40万亩耕地所需的约1 300km农机耕作道路全部建成。2014年, 县农委整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利用, 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 完成了169.3km的农机耕作便道建设, 满足了5万余亩耕地对农机作业道路的需求。

2 狠抓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 切实解决农机操作手问题

目前, 农村留守人口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劳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偏弱, 而农机操作不仅是一项体力活, 更是一项技术活, 农业经营主体缺失, 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此, 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 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 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服务方式, 扩大服务半径, 每个乡镇街道培育1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全县在高、中、低山各发展扶持1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在全县影响大的“龙头”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闲置土地、土地流转、代耕代种, 实行集约经营, 扩大规模效益”。县农委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狠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农机操作手的培训, 到2014年底, 全县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达84家, 通过“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培训农机操作手1 500名, 鼓励和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 切实解决农村缺乏农机具操作手的问题。

3 狠抓种粮大户发展, 切实解决科技到位率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一家一户单独经营, 造成土地经营分散, 生产布局、种植方式、种植结构、播种时间、收获时间等难以统一, 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影响了农机科技的推广与普及。为此, 县委、县政府提出:“逐步在每个村 (居) 发展1户以上农机专业大户, 鼓励农机专业大户流转土地和代耕撂荒地扩大规模化经营, 发展家庭农场”。县农委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积极培育种粮大户, 2014年, 全县发展种粮大户42户, 其中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达19户, 种植总面积达5 124亩, 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 提高了农机科技到位率。当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 为缓解劳动强度和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 推广农业机械化是必然选择, 如路阳镇文武村9组的何昌中, 承包稻田面积300多亩, 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年获纯收入可达10多万元。

4 狠抓农机示范推广, 切实解决新机具需求问题

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微耕机、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产品虽很多, 但多数仍是过渡产品, 技术不成熟、操作笨拙、作业效率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更多适合丘陵山区的新型新机具不断涌现, 更新换代日趋频繁, 农机具推广不能停留在“老八堆”上, 需要不断地引进、试验和示范, 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农机具的需求。2014年, 县农机推广站加大了新型农机具的引进与试验示范, 一是引进了小麦播种机、旱田开沟机在路阳镇中和村开展了小麦机播作业试验, 播种质量好、速度快, 开启了全县小麦机播的先例;二是引进了无人驾驶的植保航空器2架, 在养鹿镇开展了柑橘喷施石硫合剂防病治虫冬季封园试验, 解决了药液溅落造成皮肤伤害的问题, 其效果优于人工手动喷雾防治, 受到了当地果农的欢迎;三是引进了旱地遥控耕整机械在南溪镇开展了试验示范, 其效果优于微耕机, 受到了老年农民的欢迎, 引用当地农民马游的话说:“端个板凳坐在田边就能把田犁完, 太好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千百年来农民沿袭的是“刀耕火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种植模式, 山区的多数农民甚至是部分干部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平原地带的事, 在山区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 只要解决好了以上四个问题, 丘陵山区是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

摘要:丘陵山区因山大坡陡、基础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原因, 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缺失, 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重庆市云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 笔者发现只要基础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跟上、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和不断引进适宜的新机具, 丘陵山区也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

篇4: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机械化水平上,平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劣于平原地区,在农业机械应用条件上要差于平原地区,但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适合于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全国农机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认识的问题,很多从事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农业机械化,认为只有平原地区才能实现机械化,丘陵地区不能实行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业而不能实行机械化。丘陵山区田块规模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耕地的集中連片性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当,无法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但只要机耕道路通达、田块平整,完全可以且已经实践着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在考虑农业机械化时,更多地从平原地区来着手;现在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丘陵山区进行土地工程设计时,也应更好地考虑从工程角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的国家,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不能实现,则农业机械化整体无法实现。

现有的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至少在以下方面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相适应。

1.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目前在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方面,基本依据其与坡度角以及田坎高度的函数关系,较少考虑到农业机械耕作的需求。田面宽度偏窄,将不适合于农业机械操作;田面宽度过宽,不仅会增大土方量和用工量,增加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空转的比重,降低机械工作效率。如何确定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使其与坡度、田坎高度保持在合适匹配关系的同时,又能适宜区域主要的农业机械耕作,值得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思考。

1.2 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

为保证农业机械行车安全,田间道路平纵线型应有很好的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对于田间道路的线型控制规定为“主要道路的纵坡不宜过大,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这一规定过于粗略,首先对于田间道路的平面线型没有规定: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受地形地貌限制,田间道的布置不可能都是横平竖直,需要根据周边的地形地物来调整走向,必须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安全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另外,田间道都是单行车道,兼之建设标准低,维护能力有限,线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爬坡能力和抗倾翻性能。

1.3 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

为保护田坎和沟渠不受破坏,在农业机械从田间道路下田处需设置下田坡道。而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0%的项目并无该项设施,土地开发项目则更少。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设计人员认为,丘陵山区不方便实行机械耕作,而无需考虑梯田的下田坡道。

2 当前土地整治技术可改进的方面

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课题,课题编号201011016-06)课题组为了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技术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针对以上不足,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并集成相关技术成果,较为系统提出了丘陵山区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2.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机幅宽与转弯半径、作物种植行距和地形坡度。通过三个因素的匹配优化,可计算得出能够体现节约用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耕作的梯田参数。

2.1.1基于农机耕作参数计算田面宽度B1

农机作业掉头行驶所需要的最窄田面宽度为 ,式中:L为农机幅宽,R为农机转弯半径。假定项目区常用的农业机械有n种,第i种(i=1,2,3…n)农业机械对应的梯田宽度为bi,则梯田宽度B1必须大于或等于MAX[ ]。

2.1.2基于作物行距计算田面宽度B2

假定项目区常见的种植作物有m种,对应的种植行距分别为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应当能满足不同种植作物的要求,所以梯田田面宽度B2应该大于或等于 数组的最小公倍数LCM [ ]。

2.1.3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根据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以及坡度角的函数关系,可以计算得到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中部地区10种主要农作物以及5种农业机械,综合考虑B1、B2、B3,得到丘陵山区水平梯田宽度和坎高(表1)。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采取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机械有关参数,进行更加准确的设计。

2.2 提水灌溉技术

丘陵山区的水源主要有水库、山塘、溪沟、坡面集蓄水、地下水。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除坡面集蓄水外,其他水源位置较低,利用时均需要采用泵站提水。

在输水方式上,丘陵山区目前有两种,一种明渠输水,一种是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传统方式为结合排水沟修建灌排合一渠进行明渠灌溉。目前结合管道输水、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水方式也较多。

在灌溉工程布局上,丘陵山区有以下几种:

(1)水源+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地势较高的山塘、水库等);

(2)集雨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坡面集蓄);

(3)集雨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坡面集蓄);

(4)泵站+蓄水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5)泵站+蓄水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6)泵站+蓄水池+管道+喷微灌灌水器(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在以上的灌溉方式中,(5)和(6)实际为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和一般的管道灌溉和喷微灌相比,增加了蓄水池,这是由于丘陵山区田块地形高差大,在位置高处修建蓄水池。存蓄泵站提水,可尽量实现自压灌溉,节省能源。丘陵山区水源保障率低,固定水源设施少,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输水方式上,应优选采用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应发展喷灌、微灌,或者是移动软管灌溉。在灌溉工程布局中,应优先采用(6)或(5)的形式。

2.3 田间道路

课题组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参考《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结合相关规范中对田间道路的规定,总结分析得到田间道路的建设要求。

2.3.1田间道平面线形控制

当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或竖向改变坡度时,应在两相邻直线段之间设置圆弧形曲线,即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应不小于30m,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5m。当圆曲线半径小于15m时,应设置适当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越岭路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如需设置,其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为15m,特殊地段应为10m,超高横坡度应不大于6%,最大纵坡为5.5%。两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60m。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相连接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4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数值的1倍为宜。

田间道之间或与其他公路交叉连接的地方,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地段。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调整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15m。

2.3.2田间道纵向线性控制

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为9%,最大合成纵坡为11%。

2.3.3错车道

依据道路通视条件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布置在视距良好、纵坡平缓以及地基稳定的地段,结合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布置的间距200m~500m为宜。田间道尽头应设置末端掉头点。错车点和掉头点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6m。

2.4 下田坡道技术

根据材质和构筑形式,下田坡道可分为斜坡构筑型和混凝土面板型,斜坡构筑型根据是否跨溝渠还可分为跨沟渠型和不跨沟渠型,混凝土面板型一般适合于跨越沟渠的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坎高宜控制在1.5m以内,宽度2.5~3.5m为宜,坡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小于18%。

考虑到农业机械进出的方便,下田坡道宜设置在田角,尽量与田间道垂直设置,应避免与边沟或渠交叉,交叉时需埋设涵管。

篇5: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近年来,在各级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河北武安市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攀升,农机对农业的贡献率愈加提高,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均衡日益突出,尤其是占全市总面积71%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给当地粮食和农副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新的难度。因此,针对如何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引发了一些思路、对策及建议。

现状及特征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辖22个乡镇、502个村、76万口人、面积181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和山区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30万亩。近几年来,在“惠农兴机”政策指引下,全市农机事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农业机械的意愿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由多年的缓步徘徊,向长足攀升迈步。到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0万千瓦,农机专业村180个,农机大户230家。东部平原的武安、康二城、午级、北安庄等8个乡镇的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90%以上,丘陵区的磁山、淑村、邑城等8个乡镇的农机化作业水平在70%左右,山区的管陶、活水、马家庄等6个乡镇的农机化作业水平在50%以下。同时,总面积占到全市71%的丘陵山区乡镇,农机总动力仅占全市的20%左右,农机大户尚为“空白”。这种梯形状的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的结构,无疑对推进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羁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地块问题。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小且不连片。存在作业场地狭窄,农机具搬运转场困难,还得“小心伺候”;道路不畅问题。丘陵山区道路崎岖难行,在武安市西部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机耕道,能通行的“羊肠小道”也基本是承袭过去的道路式样,路面窄、基础差、坡度陡、距离远,大、中型农业机械根本无法使用;种植模式问题。丘陵山区大都处于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家的田块种玉米,而那家的田块栽油菜,哪怕是种植同一品种,也存在成熟期的差别,给农机作业带来了很大不便;农民文化和技能问题。丘陵山区农民大都不注重学习培训,技能水平也不高,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农机手少之又少,远远落后平原区。另外,科技文化思想落后,总觉得丘陵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急的事,对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缺乏信心;政策及环境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购机补贴政策,但是,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补贴比例、机具范围与农民购买力和实际操作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针对丘陵山区的农机科研、开发、创新、推广能力不强,农机制造业、流通业发展滞后,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农机大户带动,农民掌握现代农机新技术新机械的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也是影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思路及原则

要尽快引导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应进一步明确思路,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算清当前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存量和增量,所需品种及类别,制定出中长期农机发展规划,做到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丘陵山区农、林、牧副业的状况,要因村、因乡、因户制宜,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构建有利于这些地区农机作业、经营、技术维修、推广的新型服务体系。

---市场效益原则。应在普及宣传农机发展政策、态势、技术性能、效率效能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丘陵山区农机户,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发展农机,运用行政、经济、政策等多种手段,调动各级政府和农机户两个积极性,形成协调联动促发展的机制。措施与建议

按照科学的思路和原则,引领丘陵山区农机化大发展,就必须用务实的态度,针对武安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坚持教育引导先行,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首先,要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中,开展以农机装备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教育活动,用平原区农机专业村和农机大户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引导乡村干部和农机户,使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和畏难情绪,树立面向市场,科学发展的观念,用开放的理念引进、学习、借鉴、推广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机具、新项目,为我所用,加快发展。其次,要加大对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流动宣传车、告示牌、墙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到农户中去,不仅要让群众知道有这项惠农政策,还要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办理程序。

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提升机具装备水平。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两个作用,坚持开发与推广并重。首先,国家应划拨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的人才,根据丘陵山区的特点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其次,市(县)级农机部门可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人员、修造企业人员,下到基层,和农民座谈,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可行的农机化发展规划。

加快机耕道的建设进度,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首先要明确机耕道主干道建设应由县级以上的交通部门承担;乡村道应由乡镇牵头,财政补贴来完成,或者可以实行先修后补的方法;田间道在村委和村民间协商,自行解决。同时,市(县)政府应统筹安排,积极运作,让计划、交通、财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帮扶协作,明确职责。其次,要制定出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把机耕道管护纳入乡村公路管护之中,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推动机耕道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把乡村机耕道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实施积极的扶持激励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增加购机补贴比例。目前在一些平原区的国家补贴、省补贴最高补贴为机具款的30%,而丘陵山区就应加大补贴额度和资金数量,中央、省补贴额度

篇6: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蒋明喜

(甘肃省甘谷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甘肃 甘谷 741200)

摘 要:本文简析了甘谷县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现状和目前适合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态势,总结了山区丘陵小麦机械收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今后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搞好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甘谷县;小麦机械收获;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4)—10—()

作者简介:蒋明喜(1983-),男,甘肃甘谷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机管理工作。

农业机械装备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下乡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广大农村农业机械整体普及率和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和土地相对集中的地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全覆盖,改善了人工劳作的落后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作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在山区丘陵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分田到户造成的田块管理分散等原因,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还没有切实享受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仍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特别是机械收获这一块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甘谷县域概况及小麦机械收获发展现状

甘谷县是国家贫困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涵养功能极差;县辖15个乡镇、现有耕地面积87万多亩,可机耕面积占31%,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常年种植小麦50万亩左右、种植玉米22万亩左右。近几年,甘谷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各种拖拉机3617台,耕整机械1037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2.5万千瓦。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约为50万亩,而机械收获面积仅占11%,为5.8万亩。

二、目前适合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态势

甘谷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群众对小麦机械化收割需求十分迫切,如何选择购买先进适用的收割机械就成为首要的问题。一方面,大中型联合收割机虽然技术成熟、收割效果理想、效率高,但是功能单

一、只局限于地势平坦、机耕道路条件较好、作物成片种植的田块作业,对于坡地梯田、交通闭塞的偏远农田、泥脚深的烂泥田、不规整的三角型地块及套种作

物的地块,需专人操作,维护与维修不便,使用成本较高。虽然大型收割机的国家补贴相对较高,但是补贴后的价格也是普通农民家庭不能承受的;甘谷县绝大部分地区田块小而分散,耕作的田地多为梯田、山坡岭地等小地块,加上很多地方有套种作物的习惯,极大地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而小型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受上述条件的影响,适合于该类地区使用。另一方面,小型收割机价格低、重量轻,操作简单易学,单人操作,老人妇女皆可使用,维护方便,适用性强,适合各种地理条件,如山地、坡地、丘陵地带等,对田块无要求,烂泥田、不规则田块等皆可使用,使用成本低,一种机器多种功能,换上相应刀具还可进行更多的作业,不受作物种类与农艺限制,可有效替代传统镰刀所进行的各种作业。

三、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化收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甘谷县处于山区丘陵,长期以来,各方面对山区丘陵机械化收获投入甚少,山区收获机械化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麦收割现状,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近年来,国家对机械化收获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收获机械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机械化收获发展速度较快,且已趋于饱和。山区丘陵因地形复杂,田块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限制机械化收获的难点,各个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收获机械投入甚少,包括近几年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收获机械,而这些机械因地域因素限制,恰恰不适合这些地区,山区机械化收获的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愈来愈大。近几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外出增收的迫切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城市,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国家扶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试验、示范的力度十分薄弱,特别是山区机械化收获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现实需要。建国以来,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农机新机具,特别是大中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适宜山区丘陵地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却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调查研究不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使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在农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问题;其次是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及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收获机械在山区丘陵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农民中存在“想学而无从学”的问题;最后是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甘谷县农机局在培训农机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在3000人以上,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对现有的收获机械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修,影响了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三是适用山区丘陵作业的收获机械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近几年,一些厂商看到了山区对收获机械的潜在市场,纷纷上马开始研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机具。一方面,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所以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新生产投放市场的机具价格较高,性能质量较差,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供求矛盾,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满足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四是油料涨价太快,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年来,油料价格波动较大,农用油料补助甚少,使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忘机兴叹”,甚至存在农忙季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

四、发展措施

一是积极引进、示范适合山区丘陵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确保山区丘陵机械化收割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二是大力推广适宜山区丘陵的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首先加快山区丘陵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其次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最后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播种机、铺膜机等技术。三是树立农机经营大户典型,农机大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可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五、发展建议

篇7: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丘陵地区占全国总的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为了限制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自然条件的限制

丘陵地区耕地分散较大,地形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且形状各异,耕地大多都是根据各种形状而建立起来的,甚至还存在很多梯式耕田。龙市镇地处浅丘,耕地面积4967hm2,耕地面积虽较大,但能合理利用耕种的实际丘陵坡地基本只有一小块地,还分散。这种情况下使用机械化种植对机械的要求就非常高。

2.2劳动力原因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劳动人员主要是老弱病孺,青壮年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中,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生产缺乏足够的人力。目前仍然在农村居住的90后00后年轻人,对农业种植生产因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的参与农业生产,长大后又会进城务工,农业劳动人口紧缺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为了保证农业产量的稳定,就需要投入机械化辅助种植手段,帮助少量的农村人口完成一定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证产量的稳定。

2.3农业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

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在丘陵地区的建设还比较薄弱,种植生产地的道路无机耕道,特别是某些道路依山而建立,不便行车,使得很多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够进入到田间作业,即使是用传统的方法将农业机械搬到田间,由于丘陵地区的耕地地形复杂,仍然导致机械设备无法发挥最大效益。

2.4政策原因的影响

篇8: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筑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装备, 现代物质装备最重要的就是农机具。近几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 农机化发展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 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 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 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 共同享受改革成果, 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仅以华蓥市农机化的发展作简要探讨。

1 发展现状及态势

华蓥市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 紧邻重庆市, 幅员面积473平方公里, 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总人口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72%;农村主要劳动力15万个, 外出务工常年保持在8万人左右, 占农村主要劳动力54.4%;总耕地面积7666.67公顷, 常年种植水稻6533.33公顷。农机化发展现状:截止2006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6万千瓦, 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7 497千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发展, 全市仅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节支近100万元, 为农民增收节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百年难遇的2006年抗旱救灾和2007年防汛排涝工作中农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

种植业主大量承租土地进行经营, 在经营中渴望拥有农业机械。全市大部分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无牛”化耕作;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 部分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5%甚至50% (全国为42%) , 而丘陵山区则极低;机耕、机收、机插等主要农业机械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 其效果明显, 农民欢迎,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然。

1.2 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 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 留守在家中的老

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 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 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 购机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不仅解决了播种、收割、耕作难的问题, 也为自己创造了经济效益, 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性增强, 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

当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 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 (如苗木、花卉) 、种植业 (如蔬菜、水果、药材) 、生态观光农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蓥市种植黄花梨基地、香梨基地、山下红柑橘基地等, 随着规模扩大, 基地不仅需要灌溉设备, 还需要施肥、除草、打药等方面的设备。

2 存在问题

2.1 长期以来, 政府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资金甚

少, 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丘陵山区因地形复杂, 田块小而分散, 坡多路陡, 一直制约着农机化发展;多数提灌站缺乏资金维修、无人看管, 处于瘫痪状态。近几年, 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转移, 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国家对适宜丘陵山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

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薄弱, 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一些厂商看到了丘陵山区对农机具需求的潜在市场, 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 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 所以品种较少, 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的就更少;另一方面, 因技术成熟度不高, 新产品投放市场价格较高, 性能质量较差, 售后服务跟不上;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较难, 农村在家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农民, 存在“想学而无从学、难学会, 操作不到位”的问题, 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 影响了农机具效益的发挥。

2.3 油料涨价太快, 农排电价不能落实, 作业成本太高。

近年来, 油料价格波动较大, 农用油料基本上没有补助, 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 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 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农排电价不落实, 固定提灌站提水成本太高, 新潜水泵机具推广难。

2.4 服务体系人员流失, 服务功能丧失。

全市农机人员编制37人, 在岗25人, 平均年龄近50岁, 乡镇机构撤并、人员遣散, 资产平调, 使原乡镇农机站及所属企业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 留在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 市财政只拨付工资的30%, 其余靠自收自支, 而他们没有收费权又没有经营项目, 另70%根本没有着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没有落实, 在岗不到位或不履职现象严重, 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3 措施建议

3.1 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一是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到议事日程, 加大投入,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提高购机补贴比例、给予农机油料补贴、兑现农排电价政策、增加培训经费和推广经费等,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二是应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按照川府发[2007]11号文件精神, 健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中心站, 配强人员, 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和人头经费、社会保障, 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三是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山塘沟坝、提灌站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营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

探讨篇农业机械化

全系数和机动性。

3.2 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以购机大户为依托, 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探索组建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 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势下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应跳出农机思考农机发展,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让部分土地集中给种植能手经营管理,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 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3 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丘陵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开展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3.4 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

上一篇:湖北省普通话测试题下一篇:社区党建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