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4-04-10

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精选6篇)

篇1: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在两个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第二,它们在理论基础、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基本主题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它们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它们都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们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目标;它们都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等。)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篇2: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导学案

【使用说明以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的基础知识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4、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2、过程与方法:知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毛泽东及其伟大思想的认识,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能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影响

难点:对伟大思想同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解

【基础案】

【基础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受十月革命影响,______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青年________在湖南积极宣传新文化,到北京后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展新民主义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实践

1大革命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_____包围_____的道路; 2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统治地位;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1945年春,中共______召开,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5建国后,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持召开中共八大,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1957年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7 后来,错误发动文革。

【我的质疑】:

【拓展案】:

【合作探究】: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发表。因为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2.有学者认为,遵义会议开始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历程,其理由是()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3.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以下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C.工人运动发展,中共的成立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4.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标志是()

A.毛泽东对陈独秀“右”倾错误的批判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D.中共七大的召开

5.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B.人民战争路线C.统一战线理论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8.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情况,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

【扣标小结】: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地位

篇3: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言以蔽之,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首先, 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创立时, 马克思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 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性, 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论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 落脚现实世界, 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 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 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 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不仅规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且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党的群众路线, 把关心人民的疾苦, 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大事。邓小平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胡锦涛强调要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并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他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联系,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 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精辟概括, 同时七大党章也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首次中国化的过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阶段。

此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基础上, 逐渐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82年,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国际、国内和党内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2年,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阶段。

2006年8月15日,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 “今后,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2006年10月22日,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总之, 党的十六大以来, 面对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急剧变化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关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 什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正如王伟光同志在《以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文中所说:“在新时期, 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1.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目前,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 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并加以创造性运用, 才能在各国的革命与建设中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毛泽东既坚持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 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国后, 他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成功地解决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问题, 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了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作了科学阐述并付诸实践, 从而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及生命力。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将始终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前进。

2.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同样,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在于理论创新。没有创新,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创新,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经历了两个阶段。

(1) 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学说, 它是有史以来惟一自觉地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 它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必须适时地变换其理论形态, 不断地充实新的理论内容,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以各具特色的历史形式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 就必须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变成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力量。因而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实现其形式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国家, 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如何搞革命、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照搬列宁的通过中心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失败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历次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果断地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政策, 从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很清楚的,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 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原话, 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 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形成于不同时期, 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 经济停滞, 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如何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 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 从新时期一开始, 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呢?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 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 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 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中国这样的落后条件下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毛泽东已经做出了理论回答, 并经过了实践检验。但怎么样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共同富裕起来, 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成果足以证明新理论的正确性。再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党的十三大以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 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 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 形势十分严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改革开放, 依靠党和人民, 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 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始终按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 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 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形成新思路,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总之,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有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马克思主义, 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中国化的新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 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 也有根本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概念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 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时, 先进思想家将其结合中国国情并逐渐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强调的是“中国化”这个趋势和过程, 中心词为中国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 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是强调结果, 中心词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从广义和狭义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 是狭义的;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 是广义的。三是从提出的时间上看,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四是从强调的内容上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 强调从实际出发, 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二者的联系不仅在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而且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卷, 第291页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卷, 第248页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第11卷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第2卷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7].人民日报, 2006, 8, 16

[8].人民日报, 2006, 10, 22

[9].红旗文稿, 2010, 1

[10].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65

篇4: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它既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但同时又包含众多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之后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它既以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同时又涵盖了儒家以外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是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创造并发展的,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既能够传承和发展其特有的优秀文化精髓又能够积极地吸收当代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结成的文化硕果,同时又推动中华民族继续奋斗,它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辩的道德观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立志为国等优秀精神品质为核心的文化,千年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韧性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虽然饱经忧患但仍能自立自强。因而,它的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概括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由具体到抽象的提炼出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科学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哲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的相通性。

二是以人为本方面。儒家学说视人为万物的中心,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身的主人。

三是注重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特别重视实践的,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也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的。实践观念在中国古代表现在对知行观及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上。

四是社会理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从民间到学术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这种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虽不是等同意义的社会,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这些相通性,从而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为两种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内在依据。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21世纪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整合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需要一种积极的和理性的文化自觉。但是这种自觉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这种理性的文化自觉需要准确的把握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地将带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中华民族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地方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源泉、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126页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J].党建,2013

[4]张建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

[5]程宜山,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6

[6]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2(1):19

篇5: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营销09012301090102方梦醒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巨大变化,这不得不归功于老一代革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进。

首先,我们来具体了解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篇6: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政治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理论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产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中蕴含着三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逻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逻辑。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入阐述的重大战略部署,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①。“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指的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政治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理论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产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中蕴含着三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实践逻辑、理论创新逻辑和党建逻辑。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际出发,制定的符合我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543页。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践逻辑,而这一实践逻辑则是在充分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进而提出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科学论断。这无疑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雏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则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强调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实际的有机结合,并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方法。邓小平指出,“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②。他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③。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探索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无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江泽民同志在充分继承前两代领导集体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认为必须以这个实际问题为中心,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这一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花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14页。④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页。①②会的战略构想。江泽民同志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①的基础上形成的战略部署,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无疑凸显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逻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开创的“小康社会”构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康社会本来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崇高社会理想,也是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理想生活的热切追求。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想。即“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在这里所谓的“小康”指的就是“四个现代化”,指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邓小平指出,“中国现在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在两个十年里,即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③.可以看出,在邓小平那里,小康社会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以邓小平理论或者说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为指导,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于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①②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则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出,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实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宽裕小康社会阶段、殷实小康社会阶段以及富足小康社会阶段,也就是形成了“新三步走”,即“第一步,从上世界末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宽裕小康社会阶段;第二步,2010年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艺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建设殷实小康社会阶段;第三步,2020年到2050年,继续奋斗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更加富足,是建设富足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③。可以看出,这无疑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江泽民同志对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晶的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事实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④。在这里,江泽民同志将此前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来称呼邓小平理论,一举改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域,即:在中共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当时主要强调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其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③ 田强:《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内容构成及其意义》,《求实》2003年第3期。④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①②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其实质,要使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后来出现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概念,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使用,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新认识,将应用和发展并重,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主要凸显“当代化”问题,实现了“应用”与“发展”、“民族化”与“当代化”的统一。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的理论概念问题。

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江泽民同志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来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本身就凸显了一种新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与时俱进”,那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江泽民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①。由此可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仅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凸显了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逻辑。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凸显了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逻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还充分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即“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我们只有实现党的最低纲领,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才能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我们又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的实践,它充分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②江泽民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怎样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我们的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当然要坚定不移而 ①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金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的实践》,《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且要在全党坚持进行理想教育。但是,必须明确,党的最高纲领必须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来实现,必须由一个一个实际步骤来达到”①为此,强调“要求全党同志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丝毫不是放弃远大理想,而是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最高纲领,②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实践着与最高纲领相联系的现实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同时又是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一个重要步骤或现实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之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其理由是: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江泽民指出,“我们一直说,知道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③。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突出了“全面性”要求,涉及了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各种弊端,为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做好准备的。

之所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其主要根据是: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文化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运作模式。第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发展,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既同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④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的最低纲领,体现了全面建设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④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①②小康社会只不过是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也就是说其直接目标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党的纲领中国化的实践展现,它在跨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凸显了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辩证统一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逻辑。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构想充分体现了三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凸显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凸显了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逻辑;凸显了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为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逻辑。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下一篇:李国夫手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