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2-04-15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1:

浅析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民族的血脉,它给予了人民充实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就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创造了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辉煌历程。实践证明,中国梦的实现,发展民族先进文化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原则、以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为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伴随着马克思主義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革命开启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科学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也向前一步步推进。目前,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党面临着一把“双刃剑”,有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风险挑战,这些使得我国必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让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内涵精神,集思广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一、理解认识“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不是党中央心血来潮喊出来的口号,而是依托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以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梦”。

中国梦为我们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梦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伟大梦想,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全民族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显示了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造性改变,用简单的“中国梦”三个字高度归纳概括我党今后实际行动的指南,更加体现了它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梦是口号,是标杆,它的提出让我们的社会意识到当前社会的不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中国梦为我国今后的改革创新发展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旗帜。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通俗的讲就是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团结努力,拼搏向前,共同坚守过上更好生活的理想,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每个人都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梦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这种认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追求的结果,是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我国现在提出的“中国梦”其实是内在契合的。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必然需要。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到如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都一步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反映了党领导人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鼓励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努力、攻坚克难,才能够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要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实现中国化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其深刻的必要性:第一,二者的结合是解决中国面临当前现实问题的需要;第二,二者的结合是中国人健全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文化问题上,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依据。一方面,二者虽有差异但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冲突,两者在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及社会理想等方面,都具有相通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悟性思维、主体修养论及人生哲学都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贯通

1.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实现其民族化能更容易被普遍民众迅速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灵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优秀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能够在新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中国化,越来越具备群众的活力,得到广泛共识。

2.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传统文化需要汲取新鲜血液,实现现代化转型。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改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大力倡导民族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文化。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它具有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实现“中国梦”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不仅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意志情怀,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理想,它为正在前进中的中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任务及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国梦是要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成果,为回答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当前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

(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

过去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去中国的社会文化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扬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其中包括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问题上,“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当下,“中体西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已被大胆提出,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出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人依托小农经济,在生产生活中对过去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是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的科学,更加的丰富,因此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社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实现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国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相应的文化载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梦”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的理论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需要一个交流融和的时代价值需求,需要其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梦”恰好就是这个融和的时代价值需求和最佳成果。“中国梦”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参考文献:

[1]任培秦,杜涛.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2]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求索,2005年9月.

[3]丁云,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4]张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叶攀登,2011年03期.

[5]本刊编辑部.“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纪要叶文化纵横,2011年03期.

[6]周全華,朱志奇.论中国人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田.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王金水.文化视阂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叶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作者:曹莹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2: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摘要: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统领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理论创新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于中华民族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共创伟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感召意义,在全党上下进一步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的时代条件下为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全面从实谋事创业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武装要求。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式

一、中国梦的理论统领价值

理论的统领价值即理论的统率一切、领导一切、指导一切的重大作用,代表着理论建设的方向和理论体系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的主题和核心。中国梦从提出到最终形成全党全国人民的理论共识,需要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思想不断提升和转变的过程。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提出和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梦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率领全体政治局常委参加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来的。在这次活动中,习近平详细阐述了中国梦的历史源流、重大意义、实现路径,分析了实现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价值。这表明,中国梦命题的提出其实是十八届党中央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宏观部署和顶层设计,决不是仅仅管一届、两届的短期行为,而是为我们描绘了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奋力拼搏可以达到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美好图景。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大战略,既有历史的反思,也有理论的积淀,同时还有现实的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保证。中国梦是“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的统领和前提。没有中国梦的方向,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认识,就不可能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全面推进务实外交、开拓中国外交新时代的新举措。

理论创新和理论整合需要理论的统领。中国梦本身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特点,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统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的理论探索、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成果、重大制度创新相继出现。这些思想、成果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之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范围。这些思想、成果始终以中国梦为统领,围绕的主题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目标和方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那么,中国梦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什么关系呢?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求和重大战略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党中央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中体现,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重要性和统领性不言而喻。中国梦的表述简明扼要,内涵丰富深刻,逻辑严谨清晰,使各阶层力量、各政治派别、各种利益诉求在中国梦的平台上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找到这个最大的公约数至关重要,它是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走向光明未来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国梦的统领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遵循。

中国梦理论统领价值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方向与理论建构的逻辑框架上。从理论创新的方向来看,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遵循的路径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统一,体现在中国梦的统领上就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上就是公有制与共同富裕的两大社会主义原则的统一,体现在发展格局上就是“三步走”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统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上就是“五大建设”“四个全面”的统一。从理论建构的逻辑框架来看,中国梦的统领意义尤为显著。第一,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统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其实就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是对全党工作的总要求、总方针。这个总要求、总方针始终是围绕中国梦展开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这个大目标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的。第二,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统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实现发展目标、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应时代变化、执政环境变化与社会转型做出新的论断和新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便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中国梦的理论统领价值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二、中国梦的理论创新特征

创新是理论的特质,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理论的产生。在理论形态上,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特征。

在理论基点上,中国梦提出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届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目标,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等是一体的、连贯的、一致的。我们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党和国家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探索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奋斗目标,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多快好省地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策略等,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承认在探索的过程中走了一段弯路,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重大挫折,但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却是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历史没有假设,历史的轨迹不可复制,历史的脚步不容重来。其实自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历史任务起,中国梦就开始在中国人民心中萌发、成长,并逐渐接近现实。

在理论结构上,中国梦形成了民族、国家、个人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和理论框架,使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中国是个集体主义传统非常悠久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发出自己的声音、承担自己的国际责任、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这主要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上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而中国梦最后落脚在人民幸福上,这与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完全契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才有力量的兴党法宝,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根本主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长河中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冲破无数艰难险阻走向胜利彼岸的不竭动力之源。在这个理论结构中,没有先后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就不可能会有人民的幸福,同样,没有人民的幸福也谈不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个人主义”是统一的,共产党人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的判断标准。回首中国的近代历史,我们发现没有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中国人民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根本谈不上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个人价值与尊严的实现。但并不能因此就推导出民族与国家的梦想在前、个人的梦想在后的结论。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中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之所以经历了无数的离散侵扰而始终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因为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所致,这必然对于中国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古代社会,甚至一直到今天,中国人讲究的是和合、和谐,尊重执两用中,推崇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美好社会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和合发展理念的延续和提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华民族的民族血脉、发扬中华文化,参与调节世界文明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理论范式上,中国梦具备独立的概念、判断、推理,具有独立的体系结构和逻辑结构。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有创新性,关键看这个理论是不是具备有别于其他理论形式的相对独立的新概念,以及由这个新概念(命题)出发引申、深化而形成的新的判断和新的推理,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结构和逻辑结构。理论创新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随便创造一个话语范式就可以自命为理论创新。中国梦的命题是从中国厚重的历史沉积、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生产斗争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新概念。由这个新的概念出发可以推导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可以推导出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转型(尊重和保障人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可以推导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这三个有机统一也是三个重要的时代结论,这个结论能够转化为中国梦的理论支持、学理支撑以及本源意义上的文化观照。当然,中国梦的理论范式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梦的内涵与外延还会随着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扩展。这是中国梦在理论范式上的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三、中国梦的理论感召意义

中国梦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具有极为强烈的理论感召意义。中国梦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历史逻辑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理论的强大,不仅仅是指理论的逻辑结构严谨缜密,内容充实丰富,论据充分有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即理论的感召意义。这种感召力量直指人心,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真相,穿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使民族的梦想、人民的声音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完全契合、有机统一起来,凸显出科学理论的迷人光芒。

中国梦传播中国声音。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重要成员,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高地,发展高度、文化水准曾经是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梦想。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分化组合和深刻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似乎慢慢弱化,甚至成为一种附属于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的悲叹的声音。中国丧失了大国应有的尊严,失去了大国的话语权,世界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将向何处去,似乎与中国无关,不需要中国的参与和态度。中国也没有合适的平台和载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声音,中国的格局和视野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天井”里。这一切不是因为中国没有梦想,而是中国的梦想暂时还只能寄居在民族的想象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遥不可及。近代以来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态势,经过一战、二战的洗礼,本来中国是战胜国,却没有享受到作为战胜国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因此,中国的梦想首先是独立、自主、自强。我们如果连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都没有,何谈伟大复兴的梦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就是独立自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血与火的奋战中得出的宝贵结论与重要法宝。独立自主,就是维护民族国家的核心利益,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与侵扰。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表明了中华民族自主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坚定决心。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声音,这是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声音,这是奋发图强、奋力改变民族命运的声音。

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软弱者灭亡,落后者必然挨打。近代中国之所以陷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上是因为中国缺少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政治势力,没有产生一个让全体人民心悦诚服、甘心情愿支持拥护的政党。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一个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这个合力的形成必然需要一个领队,保证正确的方向。中华民族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近代以来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苦苦寻觅,却难以发现一个能够实现自身解放、有着科学理论武装的政治力量。而幸运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关头,在中国千年变局的危难之际,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大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真心爱戴、鼎力支持、衷心拥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和前途,那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的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放在当今中国的背景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统一的,道路是明晰的。唯其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体中华儿女,无分男女老幼,都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亲历者、奉献者。

中国梦指引中国方向。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疆域特点、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制度选择、政党模式、政治走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历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极其巨大的牺牲而最终确定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符合人民意愿、具有光明前途的正确道路。中国梦的目标和梦想,其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政治承诺和政治保证。我们要实现政治清明、国家完全统一、经济发展繁荣、文化软实力较强、社会公平正义的那样一种发展水平,就是中国梦指引的正确方向。归结起来,中国梦所指引的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中国梦将失去灵魂和根本动力;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中国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这个正确方向,根本上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全党思想,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能够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凝结改革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四、中国梦的理论武装要求

理论灌输和理论武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在理论灌输阶段,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和发现,还存在着存疑的态度和试探的性质,这在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并不奇怪,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因为真理被认识和发现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曲折的过程,认识上的深化往往伴随着认识上的反复。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必须依靠后天的培育和学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认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马克思把理论灌输作为无产阶级获取强大的精神武器的重要途径,并把这个理论灌输的过程形容为“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了“灌输”的命题。“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它画的是一群向厂主交亚麻布的西里西亚织工,画面异常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穷困作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在德国好几个城市里展览过,当然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的思想。……事实上社会主义今天在德国所占的地位已经比它在英国所占的地位优越十倍。”[2]列宁系统阐述了“理论灌输”的意义、方式与途径。“俄国社会主义者越是迅速了解在现代知识水平上,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之外的革命理论,越是迅速集中他们的全部力量来把这个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运用于俄国,革命工作的成功就会越可靠越迅速。”[3][HT6](P293)[HT5]“有人说我们应该把政治自由思想‘逐渐地’灌输给群众,好象我们一直把这些思想向群众灌输得太快了,应该放慢一点,节制一点,这不能不说是态度冷淡和目光短浅!!”[3][HT6](P293)[HT5]科学理论武装是一个政党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没有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从理论灌输到理论武装,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理论武装是自上而下的武装,是全党思想统一的武装,是提高党的生命力、扩大党的影响力、巩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共产党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科学理论的理论武装、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感召和奋斗目标,对党的理论武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为凝聚全党团结一致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理论武装要求首先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摆脱怀疑和悲观的态度和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国内对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过动摇、观望、徘徊,甚至党内也有人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和精神迷失,这都不奇怪。理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进退失据的犹疑、左右摇摆的徘徊甚至痛苦的反思。理论的真理性同时还要经历实践的检验,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瞬间红旗落地、政权变色、共产党垮台,每一个共产党人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无不受到强烈的震荡和冲击。于是乎,有人怀疑社会主义不行了,共产主义不灵了,马列主义不管用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纯洁性、正统性、主导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拷问和质疑,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怎么办?共产党人必须做出科学的解答。苏东剧变至今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的巨大阵痛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社会主义的旗帜并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并没有动摇,相反,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显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一直被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有力的证明。邓小平在1992年春南方谈话中强调,“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4]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理由停滞不前,必须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加坚定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摆脱怀疑和悲观的态度和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坚定对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心,增强政治定力。

[JP2]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因此,理论武装的内容必须明确,即能够武装全党的理论必须是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第一个层次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武装是最根本的武装,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丢掉了马列主义,就失去了根本。在第二个层次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是最有力的理论武装。每一个理论成果都不是哪一个人的独立成果,而是集中了全党智慧、得到了全党认可、用于指导全党的理论成果,最终成为全党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从毛泽东思想开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形成了一系列包括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战略布局,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坚持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为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加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执政环境新变化、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必然要求。[JP]

[HT5H]参考文献:[HT95SS]

[1][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9-590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ZK)][HT][FL)]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to guide,a series of theoretical results from Marxism in China has very distinc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for Chinese national breath cohesion,tough tackling,creating Albert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inspiration,in the whole party further strengthening to Marxism in China of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to comprehensively strictly governing the Party comprehensively to do pioneering work has put forward higher theoretical armament requirements to the spirit of the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Key words:

Chinese Dream;Marx doctrine in China;theoretical model

责任编辑:文会

作者:涂小雨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3: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根本使命。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的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强调“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又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又把这种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现实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想而奋斗,就是要使广大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

中国梦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的认识。梦想指的是理想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愿望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凝聚人心和富有感召力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团结和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通过中国梦这一极具感召力、凝聚力的科学概念,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目标极为生动和鲜明地表达了出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十二个字的科学内涵把“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和追求有机统一了起来,把到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有机统一了起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机统一了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梦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和理论主题。对这一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回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使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就是对这一根本问题长期进行探索所获得的伟大成果的科学凝练、准确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凝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第一次明确地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准确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和历史成就,清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指向。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聪明智慧和磅礴伟力。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机统一,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现实路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继续谱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梦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的认识。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最屈辱和中国人民最悲惨的历史时期,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都是世所罕见的。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奋起抗争,并围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并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中,才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如凤凰涅槃般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机,从而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由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我们党提出的两个百年宏伟目标,我们定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把近代以来志士仁人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探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全貌和光明前景。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本文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阶段性成果。执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建武)

责任编辑:李振通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马克思人权理论研究论文下一篇:电网精益化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