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梦视野下的信仰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活动日益活跃。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构成个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对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紧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结合中国梦中可以体现、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因素,发挥中国梦中具有信仰取向的因素的作用。目前学界主要从信仰的不同类型或不同的信仰主体出发,对信仰的研究成果较为广泛,呈现多学科、多视野的局面,但结合时代背景的信仰研究较少,为了信仰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本文以中国梦为背景,全文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信仰的相关学理分析。从多学科角度对信仰的概念、类型及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并从马克思主义学术视野对信仰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信仰研究的学理支撑。这一部分还重点论述了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内涵和特征,明确本文研究对象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分为三个部分:二者的内在统一、辩证关系,以及统一于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通过对二者关系的阐述,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进程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以及消极影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信仰危机的社会呈现,在中国梦视野下,由于信仰主体对于中国梦认知不全面、信仰教育的不完善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个人梦”与“国家梦”相脱离以及非理性盲目信仰的增加等问题。第四部分重在分析中国梦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首先阐述了塑造的实现路径为:在个人实现由自我意识到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以中国梦为内涵的社会共识,使信仰实现由个人到社会的扩展。其次,通过理论教育、弘扬中国精神、调动社会成员践行中国梦,充分发挥中国梦的引领作用。最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着力点。从总体上看,在当代社会进步的同时,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不可避免,信仰问题是其集中表现。阐释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旨在通过中国梦的正确引领,使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仰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中国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塑造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相关学理分析

第一节 信仰的概念、类型及基本特征

一、信仰的概念

二、信仰的类型

三、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信仰

一、马克思主义对信仰的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成为信仰

第三节 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界定与特征

一、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内涵

二、中国梦视野下信仰的特征

第二章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统一性

第一节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致性

一、理论内涵的契合性

二、实践主体的同一性

三、内在逻辑的同构性

第二节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第三节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统一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实践

一、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引中国道路向前发展

第三章 中国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中国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社会呈现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日渐淡化

二、“个人梦”与“国家梦”相脱离

三、非理性盲目信仰增加

第二节 中国梦视野下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仰主体: 多元价值观念交织,模糊了对中国梦的认识

二、信仰教育: 对中国梦的解读不完善

三、社会环境: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消极影响

一、降低了对西方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思潮的抵御

二、不利于发挥中国梦的先进性和凝聚性

三、影响政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掌握政治话语主导权

第四章 中国梦视野下的信仰塑造

第一节 中国梦视野下信仰塑造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梦与社会共识的构建

二、个体由自我意识到社会认同的跨越

三、信仰实现从个人到社会的扩展

第二节 信仰塑造中发挥中国梦价值引领作用

一、情理交融,让中国梦教育激发信仰需要、增强信仰意识

二、坚定信念,弘扬中国精神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三、知行合一,充分调动社会成员践行中国梦

第三节 中国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着力点

一、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理想人格的塑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税取消后影响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