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2024-04-0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共9篇)

篇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层涵义,即:它的思想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三个基本方面;它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层含义,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其内涵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时代性和实践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或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需要根据各国国情与各国国情的发展和变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各国,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从特指来看,它是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泛指来看,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学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除了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外,学者们开始思考并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有学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11][10][9][8][7][6][5][4]

篇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论,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在听取张晓忠教授的讲座时,我们能够逐渐深刻意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深刻阐述了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大政方针。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实现和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在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无论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还是增强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无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还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要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划清“四个界限”,就必须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为了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必

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就要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学习、运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基本最科学的内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教授的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有较强的理论性、战略性及指导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篇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源头上予以思考和回答。中国共产党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理性关照与深度回应。具体而言,这一整体性命题的提出,主要针对如下现实问题并诉求解决。

一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现代性问题,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于是,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滋生蔓延。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不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途和命运,更是关系我国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整体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问题,就是要在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程中解答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是否管用的问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来自异域的异质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他们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儒化中国”。如果说“过时论”以时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那么“失灵论”则以空间为尺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由于无法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都被教条化了。整体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强调要把与时俱进作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反对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要求根据新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解答实践问题。

三是多元社会思潮下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信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化,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市民化、功利化和商业化,导致情感退场,理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思主义被弱化和边缘化;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踏上历史舞台,试图冲击和占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妄图影响和改变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提出和协调推进,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剖析各种社会思潮,使理论趋向人民群众,主动去占领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高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维护和巩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科学内涵

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不管多么先进的理论,如果不能切合时代并主动趋向大众,那么就注定只能永远是虚幻而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一经传入中国就能够在短期内发展壮大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呼声,始终把解决具体时代条件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理论旨归和现实诉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前提。没有“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味着“主体”缺失,既不合逻辑,也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是前提性要素,“中国”“时代”“大众”是基础性要素,“化”则是这两类要素相连接的桥梁和中介。在“化”前、“化”中、“化”后,“马克思主义”都不能“缺场”,特别是“化”出来的结果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旨归。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基础,与新的实践的融合生长是其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能自我推进。从根本上说,理论的发展根源于实践,实践从根本上决定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就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我国实践需要而产生,受我国实践推动而发展。只有以实践为中心,努力解答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三化”才能形成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价值取向,促进人民群众发展是其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初,就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人民群众的理论,是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并借以促进自身解放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在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促进人民群众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实质

决定事物本质的内在矛盾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质就蕴涵在它们所要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是否管用、是否可行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中。

首先,针对“过时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作为时代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否则就难逃“过时”和被“淘汰”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大途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

其次,针对“失灵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整体性推进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当代中国问题、解决当下中国矛盾,增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同民族国家具体现实和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才能切实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张力问题。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推进,创立符合现阶段中国具体国情、体现中国话语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用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实践发展。

再次,针对“边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强调从整体上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影响力,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创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象化、通俗化,而且要用以解答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普遍认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的整体性,就是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因“地”制宜,还要因“人”而异。“时”“地”“人”三者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互支撑,联动共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特征

就像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铸成的”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时空性与主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逻辑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五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具体表征。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推进的最终目标来看,既要实现理论运用中的实践创新,又要实现实践检验下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当代中国这一新的环境,从世界性、本原性、精英化的理论转化成为民族性、当代性、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创新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解答中国实际问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过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的表征。

(二)时空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中国化着眼于国情,从世界走向中国,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时代化着眼于世情,从中国走向世界,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顺应与引领潮流的过程;大众化着眼于民情,从精英走向群众,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运用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地”“时”“人”这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的空间性、时间性、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一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而内具民族文化气质,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也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可以说,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已经取得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一项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性和世界性两者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例如,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既来源于具有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又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化民族性特色的烙印。

(四)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历史过程性。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大众”的双向互动。就其历史过程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一化”,而是“两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地域性、时代性、主体性的统一,深刻反映出其规律性和逻辑性。

(五)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际上存在两个主体,即理论主体(马克思主义)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群众)。“理论主体”旨在通过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实践主体”虽然也以创新理论为目标,但它只是以此为手段,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答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实践的创新,满足实践的需要。由此可见,尽管两个“主体”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却都需要理论发展或创新。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整体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篇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表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的理论要求迎合国情的发展,将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重中之首,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提出的理论切实吻合时代性、群众性的革命纲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纲领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际国情形式相结合,从而,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活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步入新的发展篇章。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10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出一系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遇到的瓶颈;将经验和实践进行分析与升华从而得到理论,在中国文化中衍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2、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的时代特点、时代精神相结合,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紧追时代的步伐、解决时代的发展遇到瓶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佐证,其主要的功能是解决时代发展障碍,根据时代发展从而得出经验,推进实践应用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的演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创造出新的理念。

1.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其中人民群众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配备全党、教育人们,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群众对真理进行认知、掌握、运用、检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切合,其来源于群众,运用于群众,通过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而得到印证。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们群众的主体发展而来的,得出中国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论,通过其思想体系的推进,突出其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走向时代转折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迎合我国基本形式演绎出的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引领前进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引领中国共产党走配合时代发展的正确路线,让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追随时代,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它是各族人民团结发展,共同走向新发展社会的重要保障。

基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不断地总结和分析,创造出新的实践理论,经过两次的历史大转折,最终推进了马克思主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演变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革命中不断地积累与总结经验,在时代发展中根据理论要求推动了整个中国革命的新进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下,我们党人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国基于这个理论所获得成功的程度说明了其对我国国情所发挥的重要程度与我国国情所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事业逐渐也走向了好转,中国的革命实践脚步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运用于实践的核心因素

纵观我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所获得革命性的胜利主要有: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群众,成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等重大成绩。中国共产党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合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其将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完善,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准进行了明显的提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引导我们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给予了我们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规律,解决了当代发展的实际性问题,让我们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大步走的前进方式。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将理论切合实际的重要因素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真落实贯彻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去,根据人民群众的生活形式,不断进行改革,总结发展。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带领他们走向新的发展时代,从根本上关心人们群众的利益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植根在人民群众中,坚持发展人民群众新路线,将理论与人民进行深入地结合。

3、结语

将人民群众、时代发展、实践综合在一起得出新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去,让中国梦贯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坚持与群众走统一路线。将党与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实现大步走的新时代进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51.

[3]李远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J].科技博览,2010,(32):577.

[4]孙贤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为背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23-27.

篇5: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摘 要: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01-02

党的十八大决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首历史,我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延安整风运动就是这些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典范例之一。它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借鉴的宝贵经验。

当前形势下,重新温习延安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意义,对我们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逐步走向成熟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及时统一全党思想和智慧,更加深入地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根本途径,使全党端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经常性与集中性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在整风中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思想理论。1943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第八期开学时做整风动员讲话时指出:“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2]。延安整风运动从根本上端正了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克服了党内长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全党正确领悟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此为基础,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章规定,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加以深入研究,没有真正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就容易在实践中犯错误。当今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宣示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坚定决心和勇气,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征程。我党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所以全党更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并没有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不断发展之中。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国建设事业的不负责。所以全体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按“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真正读懂、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系统性与经常性的学习,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伟大工程。

二、延安整风运动使我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成为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和发扬的优良作风

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3]。尤其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严重的困难时期,在这样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我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号召全党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已经证明,通过大规模的延安整风运动,我党的学风、党风、文风都有了极大改观,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残余基本被肃清。使包括党内的老干部、抗日战争初期入党的大批新党员及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干部的思想都得到了改造和净化,全面提高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觉悟。所以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就我的观察,我觉得我们本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不但技术不够,就是精神也相差得太远”,“以这样一个组织松懈、精神涣散的党,要来领导一个广土众民积重难返的大国,要使他建设起来,怎样可以成功?”“共匪有一个唯一的长处,而远非我们国军之所能及的,就是他能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办事的方法,运用于组织、宣传、训练与作战……尤其是民国三十二年他们发起所谓‘整风运动’,逐渐打破其过去空疏迂阔的形式主义,使一般干部养成了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可以说是共匪训练最大的成功,大家不可不切实注意。”[4]

由于延安整风运动及时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产物。正是由于我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人民,才使我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更加团结统一和更加巩固,完成了时代赋予我党的历史使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而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党要求必须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想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要紧扣时代脉搏,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借鉴延安整风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延安整风运动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给我党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是取胜之道。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提出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制度,对于正在兴起的学习运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毛泽东本人一直大力提倡干部要多读马列著作,并且多次为党的高级干部规定了必读数目。他指出:“我们党内要有相当多的干部,每人读一二十本、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我们党就武装起来了,我们党的水平就大大提高了。[5]”学习的动力来源于组织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党中央领导人利用各种会议和讲演、讲话或撰写有关文章指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并加强对学习的领导,为党员干部带了好头,促进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集中系统地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全党掀起了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共有八十多万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持续时间长,受众广泛,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程度。同时,我党注重借助文化大众化这个载体,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一片。”[6]充分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用群众语言开展宣传,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为群众所熟悉和掌握,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接受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从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来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普及,使我党密切联系了群众,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和大众化。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当前时期,“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在全党全面拉开帷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党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充分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封闭在文人书房中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所以一方面必须要持续开展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广泛渗透给广大的党员和人民大众,才能最终实现以先进的符合全体人民愿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人民大众,并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更要统一思想和智慧,借鉴历史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把我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终完成时代赋予我党的新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4]卢毅.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J].党的文献,2010(3):76-81.[5]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32.

篇6: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课题指南

1.党的十八大的历史地位、重要意义和理论贡献研究

2.关于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研究

4.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研究

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

7.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现代传播体系研究

8.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研究

9.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0.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

12.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13.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

14.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研究

篇7: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道路”,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方向;“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统一于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

首先,面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社会活力不断迸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想。”

篇8: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一、过程论

许多学者从过程论和动态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 还应该在实现过程中把握其基本内涵。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 而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 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总的过程中体现了两个具体过程的统一:一个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 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 即化大众的过程。”[3]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抽象来讲, 可以被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来看, 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党内普及走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 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维系力量来看, 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4]这种动态视角的概括有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把握其实质, 掌握其基本内涵。

二、本质论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真理层面看, 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范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践特色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从价值层面看, 大众化首先是一个民族性认知范畴。只有民族的, 才是大众的。民族特色也就是大众特色, 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和要求。从历史层面看, 大众化是一个发展范畴。只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 才具备实现那个时代的掌握群众的价值。时代性同样是大众化的重要内涵[5]。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 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6]这种概括方式, 有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来理解其基本内涵。

三、层次论

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分为几个层次。有“两层次说”,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化, 二是现实化[7]。还有“三层次说”,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层含义是指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化大众”, 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 只要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不断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样, 我们就可以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了。第二层含义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普通大众不易理解, 因此, 我们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阐述, 用大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使其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第三层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理论, 这一理论尽管产生在西欧, 但它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的内核。在当代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 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抛弃一切形而上学的、高高在上的马克思主义[8]。这种立体化的分析方式,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部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利于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全面性。

四、通俗化论

还有的学者从大众化和精英化、学院化关系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从理论的主体和功能的角度, 对其总体价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 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 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逐步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 既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也是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同时也隐含着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取向。”[9]这种概括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化, 而不是精英化或学院化, 同时有助于我们在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破除精英化、学院化的思想意识。还有的学者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化、通俗化, 而不是庸俗化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通俗化, 即大众化和通俗化是相关的。它们都是要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精神和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使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烦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变死板为生动, 让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很好地完成通俗化, 就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大众化。虽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通俗化相关联的, 但是通俗化并不是庸俗化, 大众化更不是庸俗化, 大众化必须和庸俗化区分,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极力避免庸俗化[10]。

五、哲学视阈的大众化

还有的学者从哲学视阈中质和量的角度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的规定性是指归人民群众, 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亦是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播者。人民群众不仅是从事精神产品创作活动的主体, 而且是积极的、实践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 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量的规定性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求数量的庞大, 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 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 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成就一种人人参与的事业, 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11]

有的学者从时间和空间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认为科学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另一个是“大众化”。前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定位;后者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空定位, 是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这一特定时空的理论形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 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所以,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定位与实践主体的统一[12]。

综上所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 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 学术界并没有根本分歧。理论的大众化, 就是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 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 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 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 使人民大众的信仰同国家意识形态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4.

[2]孙熙国, 路克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J].探索, 2008, (6) .

[3]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 2008, (3) .

[4]黄俊, 肖东波.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 (1) .

[5]王联斌.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1) .

[6]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 (1) .

[8]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试析[J].河北学刊, 2008, (3) .

[9]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10]王桂泉, 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 2008, (5) .

[11]王建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篇9: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对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生活领域中频繁出现,进而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通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非常重要。

2.2 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国际范围内,西方的敌对势力通过“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颠覆我国的意图从未改变,大学生作为一群重要的人群,是西方敌对势力重点争夺的对象。在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反映到思想领域,价值观念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甚至会出现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2.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要对其重点进行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同时影响和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对象就是大学生,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高校作为推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要通过对大学生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不断创新马克思中国三化的工作途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进一步储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需的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4 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迫切需要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只有他们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更广泛的传播。

3 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西北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出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3.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同样存在部分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观,以及接收马克思主义教育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二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但是“重专业技能、轻思想理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

3.2 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职思想政治教师方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没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对于承担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其中一些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辅导员队伍方面。辅导员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在工作过程中,一味地侧重专业技能,忽视了思想理论,进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

3.3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相脱节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现实相互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一些高校普遍侧重宣传和理论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实际的推进工作;二是在实践生活中,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用。

3.4 课程组织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在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不重视的现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尚未建立协调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效果;同时思政教育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效率受到影响。

此外,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中还有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能落实、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手段落后以及辅导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应该建立素质优良的宣传队伍,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式方法。

4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路

本文认为高校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遵循如下的思路进行展开。

4.1 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为依托,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研究 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以马克思主义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的展开和推广,同时将科研与育人进行相互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4.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作用,传授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必须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形成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有效教育合力,最终使大学生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一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方面。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切实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要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

4.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是校园文化平台。在多彩的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地融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在学校精神、学校品格、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学生评价评估体系中,进一步融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主要载体,培养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学校环境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通过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广播、校报、网络论坛、教师博客等形式的各种活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马列、信仰马列、宣传马列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推广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是网络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青年的宠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武装,通过互联网进一步牢牢占领网上舆论阵地。为此,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互动平台,以及QQ群等,对于教师来说,要通过开设相应的电子邮箱、微博等,同时提供相应的论题,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意见,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使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

四是社会实践平台。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结合他们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等,进而帮助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体系。

4.4 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马克思主义三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三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进行不断地创新,进一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三化视为一项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

综上所述,高校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主渠道作用和载体作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育人为本,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转变工作观念,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吴佩芬.近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3(01).

[2]江胜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1(09).

[3]周川.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实效性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4]邱云.关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7).

[5]马玉海,夏小华,张月.近五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4(02).

课题项目:

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ZXSK17)。

作者简介:

上一篇:导盲机器人简介下一篇:个人旅行计划书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