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024-04-19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精选8篇)

篇1: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意义

自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之中国梦深入人心,整个中华民族为之奋斗。想要实现中国梦,就要了解什么是中国梦,挂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即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民族振兴则是中华民族去旧迎新,呈现出鼎盛繁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颠,人民幸福是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是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极大地满足。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也知道国家富强是是心啊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个个困难,积极进取,不断深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建设举世瞩目。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冲击及国内全球多元化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在部分群体中受到质疑与挑战。这是一个危险错误的想法。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过:社会群体鉴别一个政治制度是否合法的依据,是看它价值取向和他们相吻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正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都是追求一个大同社会。并且自从中国人民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自由,打退了侵略者,并在经济建设中去得巨大进展,这一切表明如果想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的目标,必须坚持不移的奉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最为科学的信仰,准确而全

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革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健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就不会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来看,顽强的精神凝聚力,不仅在国家和民主的生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散乱,其国家与民族势必会分散,相反,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较强,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其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并渡过危机,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个人来说,在多元化的生活道路上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去为其奋斗一生;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旦凝聚力形成,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为这

样的政策实现创造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民族、爱集体的民族向心力与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或民族,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各成员都有同样的意识,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由此角度来讲,坚定马克思主体信仰,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个理想和信念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2: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体现在: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凝聚了精神力量。现实意义表现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道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 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然也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点燃希望,梦想指引现实,梦想开拓未来。2012年 11 月,习近平同志在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之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习近平同志在各种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梦”,因此,中国梦便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梦概述

(一)中国梦的内涵

关于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对其做出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重 新恢复我国在历史上的世界大国地位。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即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二是实现民族振兴,即使中华民族吐故纳新、革故鼎新,呈现出繁荣景象,使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实现人民幸福,即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上,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极大满足,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它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目标。”

(二)实现中国梦的必备条件

关于实现中国梦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习近平同志也做出过论述,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谓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而得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之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它是经无数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其诞生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关键在于它具备科学的内核、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的本质属性。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历史也必将再次证明,实现中国梦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 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因此,在现阶段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指导,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终究成为现实。

(二)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的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力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功的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理论都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毋庸置疑,中国梦是对以上各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更是其政治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学习和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得解决思想问题。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唯有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凝聚力,以期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亦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梦就务必先统一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已取得了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成就。要实现中国梦,理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娴熟掌握其原理和方法,科学的指导中国梦实践;第二,人民群众也要积极的投身于中国梦的实践之中,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只有人民的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才能指日可待。

2.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了精神力量。要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有统一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两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统一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怎样才能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毋庸讳言,首先,必须具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其次,要有持续激发人们去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最后,还必须具备鞭策人们去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要做到这些,那就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用以凝聚全国各族人 民的精神和意志,使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唯有依靠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得以实现,因为中国梦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它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在一起便构成了民族梦、国家梦。因此,只有大家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才是实现中国梦之动力所在。

(二)现实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具备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然,理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历史和事实均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加,中国人民成功的实现了加入世贸梦、百年奥运梦、中国航母梦和载人航天梦,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当然,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成功的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使自身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具体来说:首先,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遏制一切奢靡腐败之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活力;其次,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依靠群众实现中国梦,同时也把梦想的成果让群众共享;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学习、完善自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克服革命、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得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模式,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以及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条道路是在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也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完全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中国梦所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换言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也就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蓝图奠定了坚实的道路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甚至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梦不仅寄托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昭示着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中国梦作为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统一,其实现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文献:

篇3: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梦”?习总书记说得好,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中坚力量,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助推他们真正实现中国梦呢?本文认为梦与诗在本质上都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情感体验。中国传统诗歌凝结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智慧和梦想, 传统诗教将过去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因此诗教对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不无启示意义。

一、诗教与个人梦想

就中国梦的第一个层面而言, 中国梦首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诗教对涵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增强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诗教的鼻祖孔子曾说:“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意思就是作为一个君子, 应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因此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不仅是古代“君子”的标准, 也是当代大学生达成个人理想的基石。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诗歌传统蕴含了丰富的营养, 充分吸收攫取这些营养元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理想的有力保障。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这段话从不同层面说明诗教对于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 兴观群怨说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说明诗教对培养个体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所谓“兴”是指“引譬连类”, “感发志意”, 因此读诗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增强对艺术的感性体验;所谓“观”是指“观风俗之盛衰”, 从中“考见得失”。透过诗句能了解各地风俗民情, 考鉴不同历史时空和维度下社会的情感风貌;所谓“群”是指“群居相切磋”, 在与人探讨诗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得交流的愉悦, 可见诗教可以提升个体的交流能力;所谓“怨”是指“怨刺上政”, 个体通过诗歌针砭时弊, 能提升社会责任感。

其次, 事父事君说以儒学为立足点, 从教育功能的角度说明诗教对人伦和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孔子非常重视人伦教育, 他在《论语》中多次将事父与事君并举, 他说:“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 (《论语·学而》) 。事父与事君在本质上都是将内在的道德与才能运用于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而孔子主张的诗教在本质上就是立足于“仁”, 通过艺术手段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虽然当下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孔子时代已经完全不同, 但诗教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使之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无裨益。

最后, 鸟兽草木说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诗教对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性。据统计, 《诗经》中共有200多种动植物名称。可见诗歌本身可以成为时代和历史的脚注。譬如, 海东青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名鹰, 体格娇小, 凶猛异常, 李白《高句丽》诗:“翩翩舞广袖, 似鸟海东来”就是描写海东青矫健的身姿。虽然海东青现在很难见到, 但通过这些诗歌, 我们可以学习和了解关于这种贵族之鹰的诸多信息, 可见诗教是包括智育在内的德育、美育的综合教学方法, 其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提升个人人文素养,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教与民族复兴梦

就中国梦的第二个层面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凝结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渴望富强, 人民富裕的梦想。党的十六大文件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著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多次撰文指出诗教对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他说:“没有民族传统, 没有人文文化, 就会空虚, 就会异化, 不打自垮, 甘愿受人奴役。”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民族复兴梦, 一是要了解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 二是要放眼于民族美好的未来。对过去的历史而言, 诗教有利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对未来的展望而言, 诗教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而贯穿过去与未来的则是永恒的民族精神。以下就从三个方面讨论诗教对建构民族复兴梦的重要意义。

就民族文化而言, 中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所谓民族文化, “主要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众多传统诗歌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 还保留了各民族的风俗。譬如西汉时期的《匈奴歌》、《巴人歌》等保留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等民族史诗, 记述了古代少数民族人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传说。这些史诗成为记录各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的百科全书, 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就民族自信而言, 邵元冲在《如何建设中国文化》一文里说:“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 如果失了民族自信力, 失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 这个民族就失了生存的能力, 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结果。”在我们的传统诗歌中最能体现民族自信的非唐代边塞诗莫属。宗白华在《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中列举了大量的唐代边塞诗, 并提出当一个民族斗志昂扬, 生机勃发时, 其诗歌中就会充盈着一股时代的强音。譬如当读到杨炯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时不禁感到一股血脉喷张的力量;又如苏轼词“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中的“狂态”难道不是一种自信自豪的表现吗?在我们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中一直贯穿着一股刚性精神, 这既是我们民族自信的表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

就民族精神而言, 肖君和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诗教以一种感性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亲近民族文化, 增强其民族自信, 新时代的主人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更美好, 完全有理由全情投入到蓬勃的国家建设中。

三、诗教与国家强大梦

就中国梦的第三个层面而言, 中国梦是祖国的强大梦。虽然中华民族有着千年历史, 但是新中国还非常年轻。青春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向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中等发达国家而迈进。在这个令人瞩目的时刻, 作为输送高等人才的基地, 高等院校如何助推大学生实现强国梦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本文认为传统诗教在建构大学生的强国梦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要实现强国梦, 大学生首先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我国传统诗歌中有大量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句, 譬如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又有大量忧国忧民的诗句, 譬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经过时间锤炼的诗句成为激发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热情的最好文本。

其次, 要实现强国梦, 大学生要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利益高度结合, 唯有此才能真正早日实现强国梦。当然这其中还必然涉及奉献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诗句正是着眼于国家利益, 将自身的梦想与国家前途牢牢相结合的最佳示例。90年后的大学生正处在我们国家最好的发展期, 只有心怀天下, 不断进取才能早日实现强国梦。

必须指出的是要在高校将诗教真正深入开展下去,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亲近传统诗歌和文化。当老师成为诗教最鲜活的载体时, 老师的言教和身教将对学生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汀阳.美国梦, 欧洲梦和中国梦[J].跨文化对话, 第18辑.

[2]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 2007 (9) .

[3]杨叔子.经典应诵读, 诗教应先行——一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措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 .

[4]徐万邦、王齐国主编.民族知识辞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5.

[5]邵元冲.如何建设中国文化[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凤凰出版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6]肖君和.华魂论·第二卷·中华民族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篇4: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在深入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伟大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源泉。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阐明了中国梦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和个体幸福的中国梦。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民族层面的中国梦,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联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领域,印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兼顾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2]。这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这八个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综合的健全的价值标准。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体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其一,在实力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获得更大进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二,在幸福感上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出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与改善民生,为中国梦增添了美丽的幸福光环。其三,在文明建设上进一步复兴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文明格局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四,在价值追求上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地追寻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倡导,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多彩的蓝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梦的社会目标。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是创设一种适宜人自由公正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一些束缚人们实现合理愿望的陈旧条框,使社会成员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中国梦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社会成员人格独立,具有个人自主性的责任自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在社会层面,中国梦追求社会成员人格平等,具有财富获取、各种权益保障的均等机会,社会成员得失平等,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贡献与索取的对应、恶行与惩罚的对应、善行与奖励的对应、作用与地位的对应。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对国家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爱国,对事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敬业,对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诚信,对他人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友善。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基本上涵盖了个人应如何立身处世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树立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从个人维度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力量源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强调,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人民意志、人民利益、人民愿望的集合体,其实现离不开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更多正能量,才能为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简言之,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要求其主体具有必要的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要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规约和导向,是统一思想、汇聚价值、凝聚力量和整合智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价值基础和智力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徐民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群众,2013,(2).

[4]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篇5: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简单介绍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确,大步向前的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中国梦的提出,极好地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在此刻再度掀起中国梦的热潮,定能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国梦”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其间的荆棘坎坷是难以想象的。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会触及到各方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全、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同时,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梦比作一幢高楼大厦,社会环境就是房屋基础,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屋基才能坚固牢靠,大厦才能高高耸立。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首先,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在我看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也极好的证实了政治稳定在带来良好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历史飞跃性的发展,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想象的,并令中国人民兴奋不已的。动荡的社会是不会有社会进步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正如位于亚洲西部的叙利亚现已成为“阿拉伯之春”政治动荡的“重灾区”之一,而伴随而来的还有人民生活水平及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战争或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带来的只有苦难和社会发展的受限,而不会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福音和利益。因而现如今我们再度掀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热潮,必须吸取前车之鉴,以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梦想保驾护航。那么我们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自觉做好监督反馈,一切为保证中华民族的飞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服务。

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和谐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和谐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确切、简明,就是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所精辟阐释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其本质是人民的企盼和诉求。中国有13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共同愿望,概括起来,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因此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中国梦的独特指出就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谐梦,根植于中华文明“和谐”的传统思想,同时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利益变化迅速,社会结构也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能否保住、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看社会是否稳定,发展是否和谐。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中国的最大政治。俗话说: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和谐稳定的生活是群众最大的期盼,也是人心所向。

当然,中国梦除了和谐稳定的目标以外,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很多方面的目标。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互相促进的。从这点上来说,实现和谐稳定,又是其他目标实现的条件,是中国梦实现的条件。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得心情舒畅,工作的激情得以迸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调动,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更好进步。

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我们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积极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完善和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实现和谐稳定?】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首先必须树立稳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无不向我们生动昭示着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人民日报曾专门撰文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而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稳定是第一责任”的重要论述, 首先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稳定观,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真正以主动的态度、科学的理念、有效的方法,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思考、谋划、改进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深入开展维稳工作。要针对治黄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新焦点,抓住维稳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早谋划和部署敏感节点的维稳工作。全面落实维稳措施,全域覆盖重点地区,全员掌控重点人头,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信访管理,加快建立信访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信访工作健康发展。作为XX的窗口,黄河流域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每年中外游客XX余万人到黄河,其中不乏极个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黄河这张名片做文章,一定要做好这些人的稳控工作,在正规渠道力量不够的时候,就要发动周边干部群众。XX乡与XX县接壤,情况复杂,属于我县比较偏远的乡镇,也是我县维稳工作重点地区。敏感时期,流动僧人和外来人口进入相对较多,一定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稳控工作,不可大意。不出事则罢,一旦有事,对黄河流域的稳定发展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黄河不能乱,稳定团结的环境得来不易,一定要珍惜。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任何社会都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义在于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处理矛盾,使矛盾妥善解决而不至于激化成为社会危机。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高度概括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举措,与胡锦涛同志著作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论著的思想一脉相承,为我们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保持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前提和根本。当下,特别要积极关切社会热点难点,妥善回应各种诉求愿望,务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极力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基本民生保障、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涉法涉诉信访等方面的矛盾隐患,切实抓好XX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把人员稳控在当地,防止个别诉求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或平等协商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城乡社区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众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深化群防群治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

篇6: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014-03-27 邢 军

【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思想保障。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涵,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进。在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多样化与多元化的态势,社会主义的各种传统思潮与信仰可能受到质疑,甚至连马克思主义信仰亦在我国部分领导干部和民众中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先进、最为科学的信仰,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对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但是大部分人们对此均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包括理论上的认同、感情上的认同,是一种对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人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支持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

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作为起点,在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信仰。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深信不疑。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科学的真理;其二,认为真理是能够为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客观的、辩证的、唯物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则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其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规律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关系,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绝对认同,就是全盘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观点。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笼统地认为是对马克思所有理论的认同,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的,马克思个人的错误观点和不合时宜的思想并不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伴随形势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也必须按照科学的态度、变化的思路和眼光、顺应形势发展的方式去推崇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论视为不变的教条,而应以此为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引导信仰者朝着更远的方向去探索。历史证明,一切以教条为主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样片面的教条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势必会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同时也是马克思最信仰的核心内容。纵观马克思注意信仰体系可以发现,共产主义奋斗理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处于同等地位的,这是共产党人信仰体系中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特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是一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职责所在。为此,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鉴别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性标准。

无比向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源泉。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任何一种信仰体系,都需要获得群众的支持,这就要求其信仰体系中有着明确的终极理想目标。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样如此。对共产主义理想来说,这是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成果。马克主义信仰不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理想,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终极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其理论的科学性感染了人民群众,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富裕程度高,人民的综合素质高,思想意识强,道德素养好,没有阶级对立,全社会中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人尽其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受到尊重,都拥有机会去实现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是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纵观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有很多关于社会的设想,主要表现为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儒家的大同等。即便是同样美好的理想社会状态,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那只能是虚构意识上的世界。共产主义理想立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类生产实践,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对社会科学的预见。为此,共产主义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先进发展方向,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价值追求。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将终极性与阶段性相互融合在一起。1875年,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阶段划分,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列宁在此思想基础上认为无产阶级在获取政权之后,将社会的发展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结合新的历史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实现了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我国的各种制度当前还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的时期,但势必走向成熟和发达。

高度信任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得以巩固的现实因素。正是因为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高度信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产阶级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与政治载体,是信仰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党的信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表现。这是因为,无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的达成,还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都需要有政治载体去推动,而共产党无疑就扮演了政治载体的作用。由此对于共产党的信任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其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二,共产党人制定政策方针纲领正确性不容质疑,相信共产党人的品德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2年11月底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在总书记看来,所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顺利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改革目标,也就离实现“中国梦”又迈出了重大步伐。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不仅如此,总书记还对于如何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进而深入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从国际来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问题此起彼伏。尤其在思想文化不断激荡的环境下,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个性化、独立化和多变化的特征,由此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再,价值取向变幻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矫正人们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名中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来看,顽强的精神凝聚力,不仅在国家和民主的生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心散乱,其国家与民族势必会分散,相反,要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较强,无论是什么样的困难,其都可以很好地面对并渡过危机,实现复兴。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开展,正是需要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个阶段的凝聚力的有无,将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失败。精神凝聚力的产生具有相应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的特有现象。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的群众,在有着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特定内部的人群聚集起来,就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自然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合力”相类似,当特定群众中的人们心往一处想的时候,精神凝聚力就此产生,不仅有利于统一人们之间的思想认识,还有利于统一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比如共同选择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信仰自身具备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在信仰状态下的个人往往可以表现出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的特点,将此表现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对于个人来说,在多元化的生活道路上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去为其奋斗一生;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旦凝聚力形成,就意味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代表整体利益的政党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会为这样的政策实现创造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为爱国家、爱民族、爱集体的民族向心力与精神凝聚力。一个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国家或民族,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各成员都有同样的意识,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将会更加强大。由此角度来讲,坚定马克思主体信仰,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个理想和信念将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自信。“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国各族人民群众、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但是我们仍然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和民众担心“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恰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自信。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引导改革开放的进行,保证不会在方向上出现迷失。也就是说,在进行上述进程开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能够发挥一种定向的作用,明确人们的奋斗目标。因为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工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我们没有经验借鉴,我们需要合理的去处理各种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方向标,去引导我们不至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偏失了方向。对于这一点,中国领导人有着清晰的认识,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的定向标,引导我们朝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岸前进;江泽民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一再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去进行改革开放,保证共产主义性质不变。另外,马克思信仰所维系的是一种正确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程度得到前所未有地提升,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比如吸收世界各种思潮与文化思想,其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都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这样的错误意识,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倡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保证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处于辩证的发展阶段,其源于社会实践,又远高于社会实践。正是一方面以现实实践为基础,一方面高于实践的特性,使得其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生命力。其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鼓舞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去,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的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帮助克服在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精神动力去克服重重问题;其三,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以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的形式给予人们信心与勇气,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样的精神动力越是明显体现出巨大的效果。大厦没有支柱,是难以拔地而起的;人没有精神支柱,是难以站立的;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能力处理困境,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势必要走向灭亡。“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精神支撑。

总之,在当前信仰危机已客观存在的状态下,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事关我国各项事业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与改革能否深入推进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全国各族人民的头脑,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提供理论自信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人文法学院)【注释】

①红光:“总书记阐释‘中国梦’”,新华网,2013年5月8日。

篇7: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要】关乎于梦想、追梦,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时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人们追逐梦醒的心。梦想是每个人生存的希望、追求的目标、幸福的源泉。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今中国梦正是当今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梦是一种穿越历史时空,承载人民意愿的理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个人梦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

2012 年 11 月 29 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第一次深情阐述了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 2013年3月 7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九次提 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核的中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场梦,而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可期、可盼、可望的蓝图,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道路背景:不断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实现中国梦走“老路”必穷,是死路;走“邪路”必乱,也是死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开拓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不断拓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道路背景。

(二)理论背景: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指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理”。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中国梦。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理论背景。

(三)制度背景: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制度是历史的河床,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要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中国梦。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制度背景。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

首先,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同舟共济,没有各阶层的同心同德,中国梦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其次,中国梦要为人民谋福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 幸福的保证,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动 力。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目的与价值所在。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复兴梦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梦,不断为人民造福,能让亿万人民群众享受到发 展的成果,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才是中国梦的终极 目的与价值所在。人民的幸福又是中国梦实现的源 源不断的动力。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 得更富足、更安全、更快乐、更有信心、更有活力,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

(二)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

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现实的雄厚基础。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上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在安全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经过艰苦探索,也付出了沉痛代价,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家不富强,中国梦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就没有基础;军队不强盛,就会受人欺侮,复兴也就无法实现。实现中国梦,社会将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夯实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物质基础。强国是为了富民,只有国强,才能民富。人民富裕,幸福才有可靠基础。因为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有实力和底气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对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对于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而言。绵延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再到清代的“康乾盛世”,在长达 2000 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文化,在同时期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独占鳌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指中华民族要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的国家或民族才谈得上文明的复兴。”

[3]

三、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一)对个人的意义

中国梦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传递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触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 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二)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首先,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崛起、四个现代化,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社会层面核心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浓缩,有利于聚焦目标、明确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对面临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需要梦想激励、理想引领。中国梦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赢得老百姓的赞同,有利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最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追求发展梦想的路径与方式,还深深影响着一些国家的政府决策,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而“中国梦”的内涵,决定了中国将继续推行负责任外交,是世界的“稳定因素”。中国对外政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根本要求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 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前 进方向,中国精神是内在动力,中国力量是根本保证,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支撑。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余年的历史,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各阶级、党派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其中有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有维新变法的制度性改良,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些探索和实践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路子走不通,引进西方的制度模式进行改良、以及照搬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路子都走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艰难挫折之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功能,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我们要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五、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联系

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个人的梦想就像一滴水,而中国梦就如同一片大海,只有把这滴水放进大海中,这滴水才不会干涸,这就意味着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个人梦”要以“中国梦”为基础,在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

(一)中国梦对个人有着强大号召力

小小中国梦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热潮,如此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呢?这与中国悠久辉煌的古代史与充满血泪、屈辱的近代史息息相关。身为拥有五千年历史进程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坚韧品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为推动人类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以坚船利炮迫使腐败的封建统治者一次次妥协就范。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巨额赔款,把中国一步步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正是从那时起,救亡图 存、振兴中华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无数仁人志士,亦为了这一理想前仆后继,在改良、改革的道路上历经无数次的探索与抗争,但最终都归于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的逐梦史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梦,正是从沉淀了我们全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中孕育生长的,屈辱和苦难是它的土壤,所以它才如此地深沉,如此地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由此看来,“中国梦”为何如此具有号召力已清晰得见,然而,我们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惑在此之前我们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那么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什么联系呢?

(二)中国梦是一个平凡的梦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梦想,如农村青年怀揣“进城梦”在城市艰苦打拼,众多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为一圆“跨国梦”,普通家庭的“汽车梦”,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以至许多对偶像无限崇拜的俊男靓女的“明星梦”。在我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平凡且微不足道的梦,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梦想全力推动着人们对于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追求,铸就了伟大的中国梦;反之,中国梦亦可谓是每个国人的梦想,它既来自亿万国人的中国心,同时也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虽然这些梦想从诞生到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崎岖与阻碍,但这终究是一种新的希望,新的机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三)当代青年要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要明白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梦需要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实现。面对着中国与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我们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修养,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大学校园中努力地学好本专业知识,练就扎实本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之中,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

六、结语

中国梦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历史与未来、连接了大家与小家、连接了国家与 个人。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时,人民幸福才有稳固的基础、实现的前提与完善的保障。只有人民切身感受到幸福,中国梦才真正给每个国人带来真实感,才可谓美梦成真,才无愧于“中国梦”这一满怀希冀与未来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才可真正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 康秀华, 张方高.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 2006-01-27.

篇8: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 多民族的特性促成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融合性的特色。这促使中国在文化的兼容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华夏各族人民在战争、迁移、通商等多方面促成文化交融, 而且还有很多外来文明的注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不会抵制外来的文化, 而是去吸收其精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句名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好比一座熔炉把多种文化汇聚到一起, 经过几千年的烘烤、蒸腾凝练出中华文化的精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经历五千多年的沉淀, 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品格里, 成为世代传承、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全方位的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事业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养料。中国梦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交汇的今天, 中国梦以一种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正直、有责任感的民族形象。

传统文化是支持中国梦前进的原动力, 两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与此同时, 中国梦也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使其与现代文明协调发展, 不断地与不同的文明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源泉,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画卷中绘上一个中国特色的图腾。

二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习总书记对中国梦的简单概述, 中国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是特殊的道路, 是具有中国文明的道路, 是和谐发展的道路, 是互利共赢的道路。根据中国和平崛起的国策, 中国的发展只会推动世界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不会损害他人利益来发展自己。

众所周知, 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推动了欧洲的现代化, 也催生了世界的现代化, 机械化大生产使得生产力飞速发展,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 在西方渐渐出现了“金钱至上”的观念, 产生了“拜金主义”, 这种思想逐渐蒙蔽他们的双眼,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金钱、物品来代替, 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与思想道德滑坡形成鲜明的对比。2 0世纪5 0年代以来, 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在经济增长与道德建设两者间, 并没有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传统道德与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现象, 而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思想道德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社会矛盾逐渐减少, 而且对传统美德更加重视, 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良性的发展对社会生态也起到很大的“正能量”作用。而这几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儒家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就传入周边国家, 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很多“小中华”的国家文化。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人的言行思想, 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无法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传承关系。

中国精神的核心是由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组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民族爱国主义的“个性”还是在时代改革创新的“共性”上, 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中国精神促进中国全方位快速发展, 迸发出更强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等品质, 其中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颜晓峰先生的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中, 认为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巩固和发展形成的共同精神, 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素质、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总和。

中国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固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内在需求与外部考验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凸显而来的, 但中国梦之所以有着极强的引导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更是因为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首先, 长期以来华夏文明赋予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 构建了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和心理基础。其次, 中国梦中呈现与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正是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核心和基石。数千年来, 古圣先贤书写了数不尽的壮怀悲烈、沁人心脾的爱国事迹和伟大诗篇。为国为民、报国尽忠的精神信念, 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瑰丽的花朵。最后, 中国梦深深地烙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要素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内涵;所强调的个人和民族、国家三者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共同发展、和谐共处的理念诉求等, 皆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到经典事迹与有力依据。可见, 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沉稳积淀又生机勃勃的荣耀与展望, 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优秀文化的浓缩。

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力量, 是肩负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力量, 是团结中华各民族的力量。中国力量兼具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中国力量源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可, 海外中华儿女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实现前提。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 中国力量的强大、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锲而不舍向前走。”“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 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民生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最直接的切身利益诉求, 更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党性的体现, 是工人阶级及广大爱党爱国的炎黄子孙的政策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保证, 是人民利益诉求的经济保证, 是人民群众民生的政治保证。无论何时何地, 实现中国梦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符合自身要求的思想体系, 创新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应秉持严谨的党风建设, 以身作则为人民群众提供榜样力量, 保持党性的纯洁性, 这会使人民群更加信任党、更加热爱党, 使中国力量更加强大、更加有活力, 为中国梦的实现添薪助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梦的民族特色

中国梦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形势的全新展示, 其中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国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更好地发展它, 世界文化的繁荣更是离不开它的组成与参与, 中国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国学热”不仅体现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认可, 更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代面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三大问题带来了新途径和有效方法。现今的国学热更多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与世界的多元文化交融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反应。

“国学”一词的出现起初是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中国的文化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认知、熟知。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段“战争史”“屈辱史”“落后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变是在西方文化侵略和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信心缺失等诸多原因下, 由伟大、博学、高尚渐渐转为落后、狭隘、庸俗, 但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好与坏的部分。国学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后来朱熹、王阳明集大成者的理论丰富与发展, 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都彰显出国学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由中国文化主导的东亚文化圈, 从侧面说明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国学亦对当代中国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著作《世界文明史》中威尔·杜兰认为:“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 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 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精妙。”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 也是国学本身价值的体现。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实现中国梦在新时期会有更复杂、多样的新任务、新要求, 而且在实践与理论多个层面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掌握程度不足和利用率还偏低等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科研性、实践性工作, 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应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梳理与挖掘, 做到合理运用古贤经典解决当下问题, 把更加多样、更为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于服务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之中;更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共同发展、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 不断除陈推新, 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保持鲜明的民族精神, 更能展现出良好的时代精神, 进而能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正确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资源严重流失与外来文化挑战的双重压力, 优秀传统文化急需寻求改变与创新, 在传播方式上要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促使富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梦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总之, 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性, 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摘要: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种愿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风霜、生活的积淀, 更是一个民族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助力。华夏民族源远流长, 创造出无数绚丽辉煌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有诸多理念是一脉相承且不可分割的。因此, 应着眼于文化复兴来实现中国梦, 即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内在动力, 能为中国梦提供优秀的价值资源, 通过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根基建设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养成建设。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耀.简论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J].道德与文明, 1994 (6)

[2]颜晓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 (12)

[3]赖蛟.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持续改善民生民利[J].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5 (1)

[4]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新华网, 2013-12-31

上一篇:再累我还是要爱你的爱情祝福短信下一篇:党庆92周年暨驻村第一书记经验交流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