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的我国传统文化

2022-09-12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的理论,以它为指导,能够逐渐实现全人类、受压迫民族和国家的解放,并且它以带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科学理论开始传入,并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随后不断和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我国为完成不同时期的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相结合,以此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可能性

1)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思想基础,特别是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例如:出自《诗经》的“小康”,最早出现在《汉书》中的“实事求是”,源于《周易》的“与时俱进”,源自《论语》的“和为贵”,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天下大同”等思想,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平”等不谋而合,因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共产主义追求的是按需分配、人们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并且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和我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所描述的“天下为公”、“大同”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高度一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所提出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观点和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具有一致的理论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必然性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盲目排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漠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一味崇洋媚外的历史虚无主义。

1)我国当时亟待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需要。如果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程度越大,并且该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运用的比较好;反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说明这个国家不太需要和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格局也从此形成了。此后,一些思想进步人士也开始了探寻能够解放全中国的先进的、科学的、适合我国现状的理论之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十月革命在俄国的第一次胜利,让中国进步的爱国人士看到了希望,因此,中国的爱国人士开始学习、借鉴这一思想来救国救民。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革命的需要,符合我国的社会建设需求,因此,它才顺利实现了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何理论都得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十分优秀的,它能够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整合自己,以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并且它总是在各项事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自己,还坚持用自身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去指导各种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是其优秀理论品质,所以它才能够传入并扎根于中国,还逐渐实现了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它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哲学思想具有相同的思想基础,并且在价值取向上也有相通之处。我国儒家思想一直追求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其实天下为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是一致的,这一共同的理想追求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但要有批判地继承、吸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立场和观点,以及科学方法,同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出现精神涣散、道德缺失、拜金主义和腐朽之风盛行等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加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此指导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以来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

由于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我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能够得以迅速推进,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来提高我国文化建设的质量,为了完成上述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需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具有塑造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难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曾面临了这样的两难境地:有些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照搬照抄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理论,这种照抄照搬来的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相容,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这种不相容的困境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得到了有效解决。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精神、人文精神和培养个人性格的重要作用被激发了出来。另外,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只是建构纯粹理论的问题,而是要结合文化建设的实践,最终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第一次质的飞跃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并结合当时我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形成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塑造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之后的深度融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他的这一实事求是的理论风格照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精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和“培育四有新人”为我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任何一种思想和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传播都离不开当地文化的认可。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创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最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我国发展文化的策略是秉持借鉴与吸收其他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思想文化,不断博采众长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互相融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具有了互动性,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对方的发展与优化,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又能够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便于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也得益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的发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培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 杨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

[3] 马会芳.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上一篇: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作品赏析(二)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带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