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2024-04-25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以及安庆市部分地区,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是安徽旅游的精华地区,也是中国旅游杰出的代表地区。芜湖、宣城、黄山、池州、铜陵、马鞍山6市的安徽江南地区,以徽文化吴文化为主导,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符合打造国家级“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条件。示范区建成后,将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为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安徽省政府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包括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旅游信息化建设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支持探索旅游资源证券化等。依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接待旅游者将达99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84亿元。皖南旅游业占当地GDP的比重达26%,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为了加快和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省旅游局高度重视并将全力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认真宣贯实施。二是抓好示范区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主要有景区管理标准、旅游企业服务标准、交通标识标牌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三是提升示范区的可进入性,推进全省旅游交通规划实施,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提高道路通行等级;依托省内合肥、黄山、九华山等机场以及南京、上海、杭州等机场扩展示范区的进出通道;完善皖江旅游码头和新安江深度码头建设,满足长江游轮旅游发展需要。四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接待能力,完善旅游城市各类服务基础设施。五是开发并推出一批重点旅游线路,加强与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合作,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示范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六是探索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安徽省政府于2009年7月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2 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三个代表团联名提出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希望将把“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这次人代会的政府报告指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至此,“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被列入到重要的政府工作文件中,其意义和作用备受关注。

一、关于发改委所做的具体工作

1、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以来,总共安排皖南地区文化旅游类项目中央投资13268万元,占全省同期比例的43%.2、在配套设施改善方面。皖南地区通达能力大大提升。另外,在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方面,为皖南各市争取中央投资约4.99亿元,占同期争取中央投资的近40%,支持一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在县以上实现了全覆盖,还建设了一

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源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3、在政策引导指导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优化服务。另一方

面,引导区内各市县聚集力量,特色发展,一体提升。

二、问题和建议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对于提升我省旅

游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示范区建设

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于

如何推进示范区建设,我们有以下考虑和建议。

第一,要明确定位。将我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定位为三区一园”即:世界一流的旅

游度假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文化旅游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公园

第二,要科学规划。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充分征求相关各市、相关方面和专

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二是要做好与省政府“十五”期间出台的“两一

湖”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正在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力争上升

为国家级旅游专业规划。三是适当扩大区域范围,考虑到文化山水的同质性、互补性、相

邻性,建议将安庆城区、太湖、岳西纳入示范区规划范围。四是建议该规划由省人大常委

会审议通过,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第三,要创新机制。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必须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

第四,要练好内功。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示范区切实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的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的品味和档次。

第五,要营造氛围。目前来看,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相

比,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知名度还不高,宣传氛围还不浓,影响还不够大。建议,下一步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其入脑入心,变成大家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动。

在国家和安徽各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也取得一定成效,就宣城来

说,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人类非遗保护

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1个。2012年1至9月份,全市共接

待国内外游客8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2亿元,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200

规划为引领。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坚持以融合为重点。更好更快的促进宣城旅游文化的发展。

在整个国际文化旅游 建设地区中,黄山是一大重点建设地区,黄山在皖南国际文化旅

游示范区中处于核心地位,最有条件、最有基础、也最有信心作为核心区来建设,希望国

家有关部委在政策、资金、土地、项目、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怀、支持和倾斜,以带

动整个示范区又好又快发展。黄山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从城市到乡村处处呈现出积

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黄山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有思

路、有作为、有担当,在精力上下真功夫、在政策上作真支持、在实施上有真推动。黄山

市作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旅游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举措在全国首当其冲。希望黄山进一步提升旅游

产品品牌,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注重旅游效益,把黄山建设得更美。

我相信在国家和安徽省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建设将圆满完

成。安徽省旅游系统要围绕美丽中国和美好安徽建设的总平台,从规划宣贯实施、标准制

定推广、提高可进入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计开发重点线路以及探索文化生态旅游一

体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依托省内合肥、黄山、九华山等机场以及南京、上海、杭州等机场扩展示范区的进出通道,同时完善皖江旅游码

头和新安江深度码头建设,满足长江游轮旅游发展需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将成为

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区和国际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宣城与黄山、池州等地同属皖南地区,同受徽文化影响,自然人文景观一脉相承,符合打

造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条件。示范区建成后,将可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包括

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

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

篇2: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省发展改革委

(2010年5月21日)

省政府明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由省旅游局牵头编制,我委负责做好配合工作。下面,结合发改委职能汇报如下。

一、关于发改委所做的具体工作

1、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以来,总共安排皖南地区文化旅游类项目中央投资13268万元,占全省同期比例的43%,其中,绿色旅游方面,重点支持了黄山北大门旅游公路和宣城广德太极洞、旌德县江村、绩溪龙川景区、安庆天柱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红色旅游方面,重点支持了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文物保护方面,重点支持了黄山千村百幢工程、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歙县斗山街、中和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泾县查济民居保护及画家村建设;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重点支持了皖南地区2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扶持了天柱山旅游学校等职业教育建设,努力提升人员素质和接待能力。

最近,我们抢抓国家扩大红色旅游范围和内涵的机遇,1

充分挖掘皖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注重与绿色、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胡适、陶行知、新四军整编地、皖南事变激战地、奇瑞汽车、港口湾水库等景区纳入申报范围。

2、在配套设施改善方面。首先是皖南地区通达能力大大提升。“十一五”除建成开通了沿江高速公路、六安-岳西-潜山高速公路、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外,还开工建设了合肥-福州客运专线、南京-安庆城际铁路、九华山机场、宁宣高速公路、黄祁高速公路、绩黄高速公路;“十二五”将建设商丘-合肥-杭州铁路、黄山-杭州铁路、皖赣扩能改造、狸桥-宣城高速公路、溧阳-广德高速公路、宁国-千秋关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另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皖南各市争取中央投资约4.99亿元,占同期争取中央投资的近40%,支持了一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在县以上实现了全覆盖,还建设了一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源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3、在政策引导指导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优化服务。比如黄山核心景区旅游通道设施,如仅按国家政策条文,就不能够立项,更谈不上建设发展,我们最大限度运用政策,加快了审批进度;九华山大铜像,在国家有关部门不好办理的情况下,我委破格办理了审批手续;同时,皖南地区几个高尔夫项目也在积极汇报争取。另一方面,引导区内各市县聚集力量,特色发展,一体提升。在《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提出“开发皖南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联动发展无障碍旅游,充分展现皖南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全力支持黄山市开展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指导编制了试点方案,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创新旅游发展业态、打造国际精品景区、弘扬新安医学优势,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还指导宁国市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对接长三角的休闲目的地。

二、问题和建议

皖南地区是我省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品牌效应较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主要原因是: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强有力的规划引导;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对于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示范区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于如何推进示范区建设,我们有以下考虑和建议。

第一,要明确定位。建议可以参考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将我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定位为“三区一园”,即: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文化旅游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公园。从

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发展潜力等诸多方面看,示范区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二,要科学规划。编制一个高水平的规划非常重要。目前省旅游局正在牵头编制总体规划。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充分征求相关各市、相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二是要做好与省政府“十五”期间出台的“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正在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力争上升为国家级旅游专业规划。三是适当扩大区域范围,考虑到文化山水的同质性、互补性、相邻性,建议将安庆城区、太湖、岳西纳入示范区规划范围。四是建议该规划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要创新机制。旅游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度较大,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实施起来就更加困难,主要障碍是区划限制、体制不顺、难以协调。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必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当务之急是要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借鉴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同区化”进程,大力推进资源、信息共享,产品共推、服务平台共建、品牌形象共创,培育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

第四,要练好内功。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示

范区切实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的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的品味和档次。在“吃”的方面,力求做到文化餐饮、故事菜肴;在“住”的方面,力求做到整洁实惠;在“行”的方面,力求做到舒适便捷;在“游”的方面,力求做到留连忘返;在“购”的方面,力求做到爱不释手;在“娱”的方面,力求做到名不虚传。

篇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一、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国际与中共对国内形势的判断

1938年秋,日本占领武汉、广州后侵华战略方针变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本就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为心腹大患,借此时机重拾灭共野心。共产党通过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根据地斗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也使国民党感到更加害怕,必先灭之而后快“,全中国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行动的开始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事业的顺利推进”[1]9的大好局面也几近结束。

早在西安事变之前,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就认为蒋介石“虽比以前收敛,但仍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要求让步”。他有可能只是“耍手腕以赢得时间,希图改变力量对比以利中国,特别是等待意大利———阿比西尼亚战争的结局。但始终不能排除他利用与我们的谈判,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可能”[2]208。蒋介石的这种借苏联力量迫使日本让步,最终达成妥协的打算是存在的。日本改变对华战略方针后,共产国际认为“:当投降派和反共派在国内展开破坏活动,汪精卫与日本人进行谈判时,最大的危害是国民党可能投降,可能出现新的慕尼黑。”鉴于此“,党应该把全部火力集中于反对在蒋介石周围、国民党内外和军队中的投降派”。并进一步指出“:迫害共产党人,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民族统一战线就是准备投降。”面对这样的环境,共产党人应“动员群众,加强国共合作是同投降派和反共派斗争的最好方式”[1]138。1940年1月29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鉴于中国的局势和共产党特别复杂的斗争条件,就“为了防止中国统治集团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产党应该采取怎样的方针和措施”“、为了在目前条件下继续进行斗争,特别是鉴于国民党领导集团实行迫害共产党和消灭特区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政策,共产党应该采取怎样的方针和措施”两个问题请示了斯大林。同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共产党“成了国内一个巨大的政治因素”[3]40。

1939年6月4日,中共中央在就国际关系问题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指出“:同日本人和投降派的挑衅和阴谋作斗争,以及同国民党反共政策作斗争,这是刻不容缓的和复杂的任务。”[1]145针对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各种摩擦事件,中共中央指出:“逆来顺受,则将来摩擦逆流必更大,顽固气焰必更高。”[4]12要求各地党组织和军队采取攻势防守策略,既取得了粉碎敌人阴谋的胜利,巩固了后方根据地,又使军队得到迅速发展。

不难看出,此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共在对待国民党的反动问题上分析是准确的,看法是一致的,态度是明确的,就是要有理有力有据地予以坚决回击,共产国际完全赞同中共对国民党的认识和采取的一切行动。中共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正确领导和正确指示,加上自己对问题的正确判断,采取了攻势防御策略,是在反共摩擦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但是双方后来的分析判断却出现了分歧,导致应对事变不利。

二、皖南事变爆发前夕共产国际与中共对国内形势的判断

1940年9月,日本签署《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加紧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诱降。英美对日立场由绥靖转为牵制,开始和苏联一道援助中国以牵制日本力量。蒋介石被这些形式的变化冲昏了头脑,开始认为即便发生战事,“中共当不致扩大叛变”[5]7,逐步加大反共力度。10月19日,何应钦及白崇禧联名向中共发出最后通牒,限期1个月,要求黄河以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开赴旧黄河以北。随后军令部迅速拟订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和针对黄河以北八路军的《华北作战计划》上呈蒋介石。12月30日,蒋介石密令顾祝同“:仍不遵命北渡,应即解决,勿再宽容。”[6]113

毛泽东和党中央对于蒋介石剿灭新四军的企图是有所预料的,并作了具体安排。1940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季米特洛夫的电报中提到:“必须坚决反击国民党再次掀起的反苏反共浪潮。”[3]91中共中央在11月初电告新四军,蒋介石进剿新四军的计划是决定了的,要做好打内战的准备。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毛泽东还是按照原则向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发去电报,一方面阐明“为缓和对蒋行为,同意将驻扎在长江以南的新四军部队撤到长江以北”。另一方面揭露蒋介石想“把我们置于日本人和蒋介石的火力之下,以期把我们消灭”的目的。中共的军事计划是:“留下大部分部队(约35万人)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与日本部队作战,拿出部分辅助部队和突击部队(约15万人)打击在河南、甘肃省的敌围剿军后方,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这次围剿。”[3]98同时提出国民党对苏联的态度有某种软化,建议苏联加强对蒋介石的压力,拖延蒋介石投降和进行大规模反共军事征讨的时间。毛泽东在国内也作了具体部署:将全军区分为三个纵队,以老黄河以南各军为左纵队,其精锐约五万,准备出鄂豫陕边;以汾离路、正太路、沧石路以北各军为右纵队,其精锐约五万,准备出陕甘川边;以两地之间各军为中央纵队,其精锐约五万,或出左纵队方向,或出右纵队方向,依将来情况决定[7]77。应当说,此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蒋介石意向的判断是准确的,做出了正确的军事部署,对防止蒋介石的进剿有一定的意义。

另一方面,周恩来、毛泽东对蒋介石的反共阴谋也存在估计不够的危险。早在1940年7月,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时就说“:目前蒋介石向日本投降是不可能的。”在提到蒋介石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转移到黄河北岸地区时还说“:这只是蒋介石向我们让步的开始,以后他有可能更大地让步。”[3]77党中央把这一信息电报发给了季米特洛夫。在11月21日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信中认为“:只要蒋介石未与日本妥协,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切做法都是吓我让步。”[7]101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时局判断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行动上的不坚定性,思想上存在麻痹大意和轻敌心理,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放松了对敌人的警惕。这种情况下,也会把自己的一些判断信息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共产国际。

季米特洛夫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鉴于问题特别复杂”,要求“等一等再作最后决定”[3]100,并就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内容于1940年11月23日向斯大林做了汇报,并拟定了给毛泽东的答复。他认为:蒋介石没有彻底决定向日本投降“,尽管他通常摇摆不定,但还没有下决心走这条路”。国内“群众情绪有利于继续进行抵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对蒋介石起到扼制作用;国际上英美也特别关心继续和加强抵抗行动,苏联的友好态度也不能不对蒋介石具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反对日本侵略者民族解放战争,恰恰现在有特别良好的前景”。蒋介石还不能背道而驰“,还不想在政治上葬送自己”。基于上述判断,他建议“暂时实行拖延的方针,想方设法巧妙应付,并同蒋介石就从华中和山东省撤出你们军队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无论如何不能首先对围剿军发起攻势,不能给蒋介石以口实在人民面前把你们说成是抗战统一的破坏者。”[3]103共产国际基于国内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加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得出了上述结果。正是国产国际的这种结论助长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思想摇摆不定的程度,使乐观思想占据了上风,行动上不够果断,给了蒋介石发动事变的时间借口。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前期对于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剿共行动,消灭新四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坚持下去,悲剧可能会被避免。然而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加之国内一些影响因素,后来对时局做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低估了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可能性,失去了对事变发生的高度警戒,直接导致了党中央和毛泽东思想上的麻痹和应变准备不足。不可否认,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很多帮助,使其成长壮大,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不能否认,由于信息的闭塞,共产国际对时局的判断也不都能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做出正确判断。中共在得到其帮助的同时,却由于受其领导,失去了根据实际独立行事的自由,加之本身的不成熟,导致对事件判断的不准确,最终酿成了皖南事变的爆发。

摘要:皖南事变前夕,共产国际没能准确判断中国形势,中共又不能独立行事,自身也做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致使没能有效应对皖南事变的爆发,教训和损失惨痛。

篇4:皖南国际文化旅游调查报告

[关键词]旅游线路;空间分析;皖南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5006(2007)12—0066—05

1 引言

旅游线路的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它是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规划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个地区旅游线路的开发水平、完善程度及销售成功与否,最终会影响到该地区旅游开发的成败。

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线路的研究大体集中于两个视角和三个层面,一部分学者致力于从旅行社的角度,分析如何创建名牌旅游线路以及实现旅游线路定制的问题,并对旅游线路的经营权、产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提出了旅行社的纵向一体化以及建立旅游线路使用权市场等解决线路问题的思路;另一部分研究集中在旅游区域角度,侧重于在区内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实现区域内的各景点平衡开发,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三个层面体现在:一是理论上探讨线路设计的原则、指导思想和方法,作为旅游线路设计的高屋建瓴之作,楚义芳在文章中构建了旅游线路设计的理论框架,并建立了旅游线路设计的操作性曲线;管宁生在介绍原则外还指出线路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此外,“三位一体”方法论、运筹学方法、网络结构分析和网络优化设计技术、运筹学中的标号方法等也被一些学者运用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优化之中。_是对区域旅游线路设计进行研究,针对某地的线路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贾百俊对陕西跨世纪旅游线路提出“三叶片”式大环线的构想,陈青光对桂林的旅游线路提出“三环,三瓣,三线”的“蛛网式”结构体系,田贵君论述了张家界名牌旅游线的开发,庸亦功对西安及毗邻地区的线路配套设计进行了研究。三足具体景区点线路规划的研究,相对较少,王衍用曾对“三孔”的游览线路进行了设计。

上述研究缺乏对市场上出现的线路以及这些线路的空间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而旅游线路有十分明显的空间性,刘德龄和鲍勃(Alan A.Lew,Bob McKercher.2006)认为了解旅游者空间移动的范围和路释,对于旅游区的管理、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市场建设将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景区出现率、空间模式理论、旅游线路目的地类型理论、TICI指数等,对市场上经营的有关皖南旅游区观光型旅游线路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皖南各景区在市场上线路中的利用现状、角色位置以及不足之处,以期对皖南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2研究区域背景与资料来源

2.1研究区域背景

关于皖南旅游区的空间范围,学者们意见不一。本文是参照《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中的大皖南国际旅游区进行界定,包括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马鞍山市和黄山市6个行政区。

皖南旅游区作为安徽省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少见的旅游资源高度富集的地区(见表1)。2005年皖南6地市共接待游客1357.26万,占全省总量的47.1%,皖南现已成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形象代表,旅游区旅游经济在区域乃至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2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各旅行社网上推介的线路,笔者于2007年3月、4月选取了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和合肥的48家旅行社的206条线路,上述5地包括了皖南的一级客源市场(上海、合肥),二级客源市场(北京、广州)以及二级客源市场(成都),所选旅行社以全国百强旅行社为主,基本上包括了市场上涉及皖南的所有线路。

3皖南旅游区旅游线路的空间分析

3.1旅游景点出现率

旅游景点出现率是指被调查的线路中出现某景区的线路数与总线路数的比值,可以反映本景区在调查地的市场感应情况和被接受度。从表2可知,黄山、九华山是游客皖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出现率较高;由于屯溪是主要的进入地,故其周围的景区也获得了较高的出现率;但其他一些4A级景点在省外的线路中出现率极低。调查发现,同以“徽文化”为旅游吸引力的婺源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唐模、江村等省内景区,黄山成为了江西旅游的招牌,这与婺源良好的市场形象定位(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有着直接的联系。刘德龄和鲍勃(Alan A.Lew,Bob McKercher,2006)认为如果其他同等级的旅游地能提供同样的旅游经历,并具有更好的可达性,旅行社和游客就不会舍近求远。这就提醒皖南各景区应完善形象设计、优化市场定位、加大各主要目标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以充分利用黄山和徽文化的影响力。

3.2旅游线路的空间模式分析

旅游线路实际上是旅游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旅游者沿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在旅游地做空间移动,但移动的模式各不相同。斯图尔特和福格特(stewart,Vogt,199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5种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即区域游模式、旅游链模式、单目的地模式、中途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根据此研究,通过对所调查线路的深入分析,皖南区旅游线路的空间模式呈以下特点:

(1)区域游模式线路较少:此模式指线路设计时将皖南若干景区串联,在区内作环线旅游,区域游模式的线路游客停留时间长,游览景点多,对旅游区整体具有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皖南的此类线路数量少、设计单一,简单地串联黄山、九华山,没有将皖南旅游资源整体利用。

(2)受行游比影响,单目的地模式基本只出现在距离较近的合肥和上海线路中,且目的地集中在九华山景区。虽然斯图尔特和福格特(Stewart,Vogt,1997)认为单目的地模式的假设在现实线路中不成立,但九华山景区作为佛教圣地,游客以宗教朝圣为目的,因此这种模式在皖南区是存在的。

(3)以屯溪作为节点的营区基地模式线路占很大比重:营区基地模式是指游客直达某旅游地,并以此为营区基地,凭借交通优势、资源的高集聚性及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屯溪成为皖南重要的旅游枢纽,30%的线路安排在屯溪住宿2~3晚,并游玩黄山、古民居等景区。

(4)中途模式:斯图尔特和福格特(stewart,Vogt,1997)是以自驾游客的旅游经历为基础构建此模式的,指游客到达主要目的地之前在沿路景区、朋友亲属等处停留。本文的线路资料来源于旅行社,此模式线路无法在本研究中反映。

(5)旅游链模式较多出现在距皖南较远的城市

线路中,该线路模式是指在较大空间尺度下沿一定路径,以居住地为中心作环线旅游。此模式线路将皖南的若干景区整合到华东旅游线路中,游客多由屯溪进入皖南,“走马观花”式地游览黄山景区,缺乏对皖南的深度利用。

线路不同的空间模式反映了对皖南旅游资源的不同利用现状。综上所述,旅游线路集中选择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位和知名度高的景点和景区,各线路多以黄山、九华山为基础构建整条线路,对资源整体利用的区域环线很少出现,致使游客过度集中于黄山、屯溪附近,真正意义上的“众星拱月”、“游客南北对流”并没有在市场上实现。

3.3旅游线路目的地类型分析

一个旅游地在不同线路中的角色和地位差异明显。刘德龄和鲍勃(Alan A.Lew,Bob McKercher,2002)在空间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香港在不同地区游客的旅游线路中的作用,把一个旅游目的地在整个线路中定位为5种角色,即单目的地(SingleDestination)、门户旅游地(Gateway Destination)、离境旅游地(Egress Destination)、中途旅游地(TouringDestination)和旅游枢纽(Hub Destination)。通过对皖南区旅游线路的研究,发现各地游客对皖南各景区利用的状况呈以下特点:

(1)单目的地:刘德龄和鲍勃(Alan A.Lew,BobMcKereher,2002)认为,尽管受到政治文化关系、交通体系等影响,某地游客把旅游地作为何种类型的目的地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两地之间绝对及相对的地理关系。其研究表明单目的地线路一般出现在空间距离最近的区域,本研究亦表明以皖南作为单目的地只出现在了上海和合肥的线路设计中。

(2)门户旅游地:门户旅游地是游客开始多目的地旅游的第一站,不论其是否是最重要的目的地,都会影响整个旅游经历。门户旅游地通常具有便捷的交通及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因此区内具备成为皖南门户旅游地的城市有屯溪、芜湖。由分析得知,广州、北京的线路多以将屯溪作为皖南区乃至整个华东旅游的门户旅游地(约50%);而芜湖只出现在省内的两条线路中,尽管芜湖比屯溪具有更好的可进人性,但屯溪周围旅游资源的高度积聚以及徽杭高速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屯溪与杭州等旅游地的联系,使各线路多选择直达屯溪并开始旅游:

(3)离境旅游地:离境旅游地可以为整个行程提供结束感,并为返回客源地做好准备,和门户旅游地一样,其一般与客源地有直接的交通联系。在所调查线路中很少以皖南作为离境旅游地,原因在于线路设计时在皖南旅游区一般会选择黄山景区,而游览山岳型旅游地需要消耗较多的体能,这样不利于游客的恢复,影响整个旅游体验。此外,与线路上的都中型旅游地相比,皖南安排在最后不利于购物活动的开展。

(4)旅游中枢:其通常被认为拥有发达的交通体系。刘德龄和鲍勃认为凡是在旅程中游览过两次以上的目的地都可以认为是旅游中枢,尤其是具有交通优势的门户和离境旅游地最有可能成为枢纽。在皖南旅游区中起到中枢作用的只有屯溪,尤其在上海的线路中屯溪成为皖南,以及千岛湖、婺源、景德镇(约占线路总数的14%)的进出节点。但在省内线路中,各线路多直达黄山的南大门,以此开始行程。

(5)中途旅游地:线路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旅游地之间的目的地都被当作中途旅游地,即便它不具有便捷的交通,但仍可成为线路中最主要的旅游地,然而由于此类旅游地最先成为主要目的地的可能性减小,其往往只被当作线路的附加部分,不会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上述分析已知,各城市线路设计中以皖南为中途目的地的华东环线占较大比例,在成都的所有线路中皖南都足一个中途旅游地。广州、北京也占了1/6和1/3。各线路设计皖南停留时间1—2天,且皖南一般作为行程的第二站(约占63%),皖南后的景点数多为3—5个。皖南当作中途旅游地时,皖南门户和旅游枢纽的城市有南京(44%)、杭州(31%)、合肥(6%)、九江(9%)等,南京、杭州作为皖南门户旅游地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在广州的旅游线路中,1/4的线路从杭州经徽杭高速进入皖南,而成都的线路基本以南京作为皖南旅游的前一站,这除了因为二者拥有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还在于两地的4E级机场极大提高了远距离线路的可进入性。

从市场角度上看,认识一个旅游地在整个旅游线路安排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旅游地的关系,对于了解游客如何认识和体验这个旅游地以及此旅游地如何更好地在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定位有很大的意义。受皖南及安徽现有的机场和高等级公路的限制,在调查的线路中,皖南一般多被作为中途旅游地,游客从南京、杭州进出皖南,且只游览黄山等少数景区,停留时间短,皖南变成了南京、杭州等市的“附属”景区。但随着合肥新桥机场的建设使用、合铜黄高速的开通、屯溪机场的扩建,皖南的目的地角色必将发生改变,大大改善皖南的可进入性,合肥、芜湖、屯溪旅游中枢作用因此将得到加强,能更好地实现游客的省内流动,促进安徽旅游的全面发展。

3.4旅游线路完备性指数

一个旅游区域内的若干旅游景点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对这些景点游览的先后顺序,可有多种小同的串联方式,由此便会组成不同的游览路线,但市场上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线路经营。本文提出旅游线路完备性指数(TICI),旨在分析市场上皖南线路的完备程度:

注:C1指市场上线路中若干景区的组合数;C2指若干个景区线路总组合数。

某旅游区的TICI越大,说明其旅游资源开发越成熟,线路设计越完善,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选择本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游客在旺季时过度集中于一部分景区点。但从交通的通达性、经济效益、时间等因素考虑,简单地把若干个景点的组合数当作线路总数来计算是不科学的,因此计算TICI的关键是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线路总组合数。结合上文关于空间模型的分析,重点考虑交通因素,本文分析了皖南旅游区单目的地、营区基地、区域游模式的线路完备度。

3.4.1单目的地模式的TICI指数

皖南旅游区虽有20个4A级、5A级景区,但受交通可进入性、游客行为的最大效益原则的影响,游客倾向于等级较高和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很多景区的吸引力达不到吸引远程游客专程到访的程度。因此皖南旅游线路中单目的地模式线路较少,集中于黄山和九华山两个景区,整体TICI较小;由于某些景区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合肥线路的TICI相对较高。

3.4.2营区基地模式的TICI指数

由于省外的营区基地模式线路都以屯溪作为皖南的旅游枢纽,而很多景区离皖南交通主轴距离较远,且皖南游玩时间多为2~3天,景区数一般为2~5个,因此本文以从屯溪半日可达为原则,只选取

屯溪附近的8个景区计算景区线路总组合数。(注:将成都线路中旅游链模式中的皖南区旅游作为营区基地模式进行计算)

由表5可知,皖南旅游区此模式的TICI指数整体较低,并随着景区个数和距离增加而减少,原因有二:一是游客到皖南旅游的目的单一,停留时间短,多是直奔黄山和西递宏村,选择其他景区较少;二是屯溪附近的各景区的市场感知多为徽文化并以此为吸引力,主题定位雷同,景区易受“高集聚效应”所产生的“资源集聚屏蔽竞争”影响,游客倾向于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如西递-宏村),其他景区就很少会被选择。

3.4.3区域游模式的TICI指数

皖南区的区域游模式线路多以交通为依托,沿公路干线展开,所以选择主要公路附近的景区来计算其线路总组合数。由于进出皖南旅游区主要以铜陵和屯溪为节点,故本文选择屯溪到铜陵间的6个景区计算TICI指数,并且线路一般只安排2~3个景区,其TICI2、TICI3分别为7%、10%,线路的完备指数比较低。

皖南的区域游模式的线路很少,且主要选择的是九华山和黄山,TIHCI指数相应较低。原因在于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游客总希望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而游览时间有限,旅游线路也就只能千篇一律的重复黄山、九华山了。

4结论与对策

研究旅游者行为空间模式,对于把握旅游者流动规律,依据游客出游行为的空间特征制定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找出区域旅游开发的结点和关键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有关皖南旅游区的206条线路特征进行总结,以期对皖南的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提供借鉴:

(1)凭借铁路、机场以及徽杭高速等交通优势,屯溪已成为整个皖南旅游区的旅游门户与枢纽。同时南京、杭州等现代化交通发达的旅游地在皖南长线旅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作为皖南北大门的芜湖以及合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除了到九华山的游客从铜陵进入皖南外,很少有线路从北方进入皖南,没有很好地实现设想的“游客南北对流”的格局。随着合铜黄高速的全线开通、合肥新机场的建设使用,这种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善。

(2)皖南区域游的线路较少,旅游地目前在线路中主要是以“观光型”而非“休闲度假型”出现。这要求皖南旅游区在完备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的基础上,深化皖南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增加休闲度假景点,拓展旅游产品及市场空间,开发专项特色的旅游线路,如李白诗踪游、文房四宝游等,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增加停留时间,使各景区都能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皖南各景区的出现率和线路的TICI指数普遍较低,线路选择景点时有明显的“趋高性”特征,而同为徽文化旅游的婺源却频繁的出现在皖南的线路中。这提醒皖南各景区的管理者,只有良好的资源是不够的,要通过不断的有效的产品开发、形象设计、市场定位、宣传促销,形成强烈的形象识别力和市场冲击力,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责任编辑吴巧红

篇5: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法宝

(一)政府主导

婺源、黟县和歙县属于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可行性的地区,其乡村旅游是一种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措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乡村节庆活动等手段,有意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1、形成共识

为了奠定旅游业在黟县的支柱产业地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黟县建成“工强农富、旅兴贸活、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强县”、“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等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扶持,抢先发展;同时资金扶持全力向旅游业倾斜,加大旅游促销资金、旅游商品开发资金、旅游资源保护资金、旅游人才培训资金等专项投入,以奖代补。同时多方争取贷款、国债等专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2、政策倾斜

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婺源县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拿出亚洲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李坑、灵岩洞等最好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吸引民资和外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同时,政府舍得“让利于民”,尤其在税收上,每年按企业新增税收地方所得部分的30%奖励外商、民资投资企业,引来了外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并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盘活了旅游建设资金。民营企业三清集团出资2亿余元用于开发思溪延村等,江西立天唐人公司通过公开竞标方式,以3830万元的标价取得了4a旅游景区——江湾景区的经营权,“茶博府”、“婺源风情”旅游购物街也是民间投资。县财政以用于规划编制和市场开发的区区60万元导向性投入,引来了4亿元的民资和外资投入,撬动了累计综合收入达3.8亿元的旅游大产业的快速形成。

3、强化培训

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当地政府注重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黟县旅游工艺品开发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有关部门组织民间艺人到各乡村旅游区挖掘、研制、开发古黟的砖、木、石、竹雕旅游工艺品,县职业高中及时增设旅游、工艺品制作等专业。

几地还注意在农村引入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完善和规范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如聘请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对农户实行“旅游接待许可证制度”,定期评定考核;对接待服务人员推行“上岗证”制度,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建立乡村旅游景点等级评定指标体系、挂“星级牌”等,以推动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又一快速通道。

4、完善配套

便捷、完善、快速的交通网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纵观整个赣北和皖南乡村之行,乡村旅游的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完善。近五年来,婺源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86亿元,改造路基480公里,改善路面458公里,改善、硬化景区公路25条171公里,所有通乡村的景区点都铺设油路。

(二)科学开发

1、资源整合我们所到之处的乡村旅游景区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其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有农事活动、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和农业收获物等;自然景观资源不仅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还有乡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成分,包括地方历史人物、传统建筑、有特色的农村聚落、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当地传统特色产品等。

调研中我们也体会到,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向体验式度假发展的大趋势下,乡村中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风味风谣等,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我们需要寻找特色资源并加以放大以形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现存的景观基质,确定当地独特的意境特色,以主题贯穿整个旅游过程,暗示和引导游客进入特定的角色并沉浸其中,从而完成体验和旅游活动。婺源县严田古樟民俗园堪称整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集“客栈、餐饮、古迹、景观、休闲、度假、民俗、博览”于一身的经典之作,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水口(村口)文化遗址和一个都市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园区位于公路旁的村口,粉色外墙上有着精美图片和景点的游览介绍。进入园内,满目青色,沿着鹅卵石铺就的田间小路蜿蜒而行,两旁的修竹古树和绿色作物间有蝴蝶起舞;拐弯进入一徽派民居大院,院内有古井水池、农家厨房和棚式大餐厅,旁有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院子近里头是7套外观古朴的复式客房,每套客房的客厅装饰布置各不相同,但都有现代必备的卫生设施。傍晚时分,尝着极鲜的农家大菜,看着河里的竹筏和戏水的老牛,望着村口暮色笼罩中的拱桥和千年古樟,远眺烟雾中的稻田和青山,真有人间仙境的感觉。

2006年4月,歙县通过成立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形成“一家”——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一城”——徽州古城景区、“一江”——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一系列”——古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游(农家乐文化生态旅游)系列,旅游四大版块的整合构建,有利于歙县徽文化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和品牌推介,避免无序开发和资源浪费。

在黟县,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该县及时把握旅游发展态势,走发展生态型与文化型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以建设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作为重点,把培育旅游景点和生态建设、高效农业有机结合,发展壮大旅游经济。目前已建立“宏村塔川生态科技示范观光园”、“西递村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园”、“龙江百亩蒙阳红石榴示范观光园”、“余家山无公害蔬菜花卉示范园”、“五里生态旅游示范园”等五个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塑造真正意义的“世外桃源”,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升级换代。

2、产品创新

乡村旅游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在开放空间内与来自城市的游客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以及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模式和特定情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创造各式情境体验,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需要,还能激发游客的深深眷恋,从而延长逗留时间、增加花费,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规划设置乡村旅游产品时,游览观赏、农事参与、民俗体验、农家生活四大活动体系必不可少。

歙县旅游局对乡村游览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使游客在自然、轻松的心境下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完整的乡村旅游感受。游览组织设计以功能区块为基础、以各式活动及项目为核心,串联成主题分明、动静结合、冷热有序的五条线路:徽州古城+新安江山水画廊乡村文化休闲游、徽州古城+修学胜地休闲游、徽州古城+牌坊之乡宰相故里文化游、歙县古徽州乡村伊甸园林休闲游、新安江山水画廊乡村休闲游,每条线路都是多功能复合型的活动体系,既有吸收关于当地特色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趣闻轶事等各种信息为主的游览观赏,又有包括农耕作业、采摘作业、野味品尝活动、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休闲和教育活动内容,从而满足了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文化性、特色化的高要求。

黟县在2006“五一”前夕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特征推出三种类型的乡村游产品:一是古黟乡村骑车游,借助“国际山地车节”在黟举办的影响力,以西递、宏村两处景点为中心,周边旅游乡村景点为支撑,设计乡村骑车游主线路,制定有趣的、可操作性强的比赛规则和奖励办法,通过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积极性,使更多的游客在骑车过程中充分享受古黟文化风韵,享受野外运动的刺激与休闲;二是古黟乡村度假游,以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宏村镇木坑村、岭下株村和西递镇鸳鸯谷为依托,开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乡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三是古黟徽韵乡村游,以住百年徽州民居,尝徽州风味小吃,观小桥流水人家,品徽州民俗风情,感受徽州文化韵味为主线,整合推出既有生态、绿色、健康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又有人文、民俗、寻古特色的乡村游产品,让游客贴进百姓生活、体验乡村旅游,从而在黄金周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保护

1、优先保护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客源对环境承受力是一个挑战,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当地政府必须重视的内容。乡村旅游开发中,当地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制,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公平、有序和健康的市场环境,有效防止了旅游开发中为获取经济效益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或其他损害乡村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发生。

黟县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又将二村申报为“国保”单位,纳入到文物法管理范畴。2005年又将南屏、关麓、屏山捆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预备清单。相继制定了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古村落保护规划,并纳入到县城总体规划中加以实施。以宏村为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明、清民居建筑群,制定了《宏村古村落保护规划》,明确了宏村古村落的保护性质、保护对象,划分了古建筑的保护层次,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明确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护重点:一是以“水─建筑─环境”构成的风水村落形态;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特色;三是古水系和私家园林布局;四是宏村独特的村落和空间环境景观。县政府成立了保护规划领导组,相关乡镇、村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组织及民间保护组织,县政府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将县境内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护规章、村规民约,在保护管理具体操作中有章可循,依法保护。为缓解遗产的接待压力,除保护开发好周边的屏山、南屏、关麓古村落外,还在宏村周边开发了塔川、木坑生态观光景区,雉山木雕楼景区,龙池湾农耕园,赛金花故居等。

2、护旧创新

护旧创新是在充分尊重乡村历史、民族风俗,充分尊重当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游客在物质消费和卫生习惯的要求下,对乡村的作适当的改良。对于城市人而言,乡村是他们精神消费和享受之地,而非生存寄托之所。这里的“旧”是指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乡土特色及农耕文化,在规划中要尽量用本土资源强化意境特色,而淘汰消极印象,避免低水平、庸俗化。

一是坚持农村聚落的风格统一,错落有致。作为乡村旅游景观一大要素实体的农村聚落因地形地貌特征、当地人生活习惯、人口、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其选址、形态、分布特点、建筑布局、单体建筑特点都形成了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风格,能给游客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思溪延村、李坑等地的传统农村聚落还保存的比较完好,当地政府对幸存的农村聚落加强保护、严格控制,防止其原生态风貌的丧失;对新建建筑的体量规格、色彩搭配、建筑风格、材质、方位等做出严格规定,对现有建筑也要提出协调方案,尽量统一风格、色彩,错落有致,形成赏心悦目的聚落整体形象。

二是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当地工艺,采用生态建筑。在婺源的彩虹桥景区,开发者尽量选择原有或当地生产的木材竹料,使其与当地乡村环境充分融和。并采用生态工程法,尽量维护原有生态或创造优良生态环境,游步道的设置和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山路和田埂等。

三是环境整治。城市游客希望享受到的是“开门大自然,闭门现代化”的生活,对卫生、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通过规划确立准入条件,规定设施和服务要求,保证基本清洁卫生设施的齐全和干净整洁,如厕所、淋浴设备等必需完备,并定点、定期清洗、消毒;要想办法改善农家卫生条件,处理好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并要有防蚊虫、防盗等安全措施;对服务人员健康、卫生情况进行控制;引进较规范的卫生操作程序等。西递的家庭旅馆极具代表性,聚秀园饭店是黄山市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户,外观是浓郁的地方徽派乡村特色,而卧房等起居生活配置是现代化的。旷古斋是西递一座古韵犹存的徽商古居,一楼是接待和餐饮、二楼是各式客房(有标间和大床间)、三楼是古色古香的酒吧和茶座,整栋楼的布置极具古朴典雅但又不失现代生活的温馨之感。

四是防止城市化倾向。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发的深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会受到削弱,从而使其发展面临挑战。如果乡村地区大兴土木,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就会丧失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在李坑,开发重点是乡村旅游的设施组合和景点优化、不搞实体再建设,我们看到的是原生的乡土建筑、自然的生态景观以及村前清溪潺潺、枝头鸟语花香的“活”的田园风光,乡村的管理者和村民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民旅游致富的宝贵资源。李坑的“山里人客楼”家庭旅馆有着游客与村民共同生活的和谐乡土氛围,在参观访谈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村民的淳朴厚实及其对旅游致富的自信和自豪。

(四)多元营销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游客选择乡村出游目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享受大自然、有益健康、娱乐休闲、体验乡村生活、增长知识。城乡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越大,其吸引游客的可能性越大。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最忌讳过多的人工痕迹,而要给予游客真正的自然、清新体验。人文环境中,要注意是否与城市环境形成较强的反差,要么古朴、具有亲情味和乡土味,以满足游客对心灵深处乡村意象的追寻、对传统文化的真诚留恋;要么新奇、充满“乡土味”,有非常鲜明的、独特的农村物质遗存和生产生活方式。

乡村旅游的客源一般来自当地或周边的城市居民。从目前的情况看,潜在的旅游者仍在徘徊,一方面由于对乡村旅游了解不多,或虽然了解,但担心乡村旅游卫生条件太差或特色不突出,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或由于交通不便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因此,除了在突出主题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等方面做出努力外,打造品牌、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实施多元化的市场促销等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1、品牌打造

乡村旅游要形成对客源市场的影响力,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统一规划和品牌的营造,强化景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各具特色、各成规模。如婺源的“伟人故里——江湾”、“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晓起”、“徽商第一村——思溪延村”,黟县的“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西递宏村”、“中国明清影视城——神秘南屏”、“神奇的连体古民居——关麓”,歙县的“徽商古埠——渔梁”、“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等都属于具有高品味、有创意的乡村旅游类型,体现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挖掘、乡村环境的真实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特色,以特色提升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依靠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和创立品牌,从而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歙县在规划“山水画廊新安江”中,突出“生态游”的主题,体现出“徽文化、自然风光、古村落”的品牌效应,两岸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水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期间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图画。

黟县则注重品牌的抢先塑造,1998年黟县适时作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决策,1999年举全县之力将西递、宏村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继而又成功申报了两村的“国保”单位、4a级景区、全国旅游名镇、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迅速在全国、全球提高了黟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区域联合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在起步阶段时往往将此类产品纳入到大型景区或相对成熟景区的观光旅游产品中去,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大型景区的知名度,以展示特色、提供初级服务启动乡村旅游,成为景区观光旅游的配角。目前,三县的乡村旅游已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产品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的积累,区域联合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婺源凭借“中国最美乡村”的实力,是周边黄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千岛湖旅游黄金线路之上的主导产品,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2003年婺源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婺源”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婺源乡村过大年”、“自驾车游婺源”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与安徽绩溪、旌德、黄山等市县共同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

黟县旅游依托“世界遗产”、“世外桃源”两大品牌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优化结构,从单一的古村落徽文化游向休闲度假、乡村生态、名人故居游等多元化方向转变,走出了一条众星拱月的“世界遗产”游带动“世外桃源”生态观光游,联动自驾车旅游和徒步观光游的新路子。目前环“黄山——西递——宏村”的内环线已通车,黟县正在加强拓宽改造连接九华山、牯牛降、太平湖的西部旅游通道,积极融入“两山一湖”的区域旅游格局,带动黟县北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3、主导市场

旅游产品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游客只能通过交通位移到旅游目的地才能亲身感受和体会到旅游产品的魅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中,必须随时注意游客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推陈出新、出奇制胜,主动引导游客的消费需求。

2005年10月份黟县旅游局针对城里人到乡村过年就是来释放压力、体会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的需求心理,主动出击,组织各旅游景点到大城市促销“桃花源里过大年”的春节旅游项目。县旅游局组织各景点在春节期间安排可供游人参与的打食桃、裹粽子、写春联、辞岁、扎灯笼、拜祖宗、拜大年等系列民俗活动,组织地方民间艺人表演极具特色的地方小唱、民间歌舞、民俗婚礼等。为了让来过年的城里人充分享受农家乐趣,县旅游局还指导农家客栈让游人尽量吃无污染、纯正的农家菜肴——土鸡、刀板香、腊八豆腐和新鲜蔬菜。除农家客栈自行接待的客人外,一些大城市的自驾车俱乐部和黟县的旅行社、旅游景点主动联系以来“桃花源里过大年”。被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称作“六星级酒店”的安徽黟县宏村居善堂客栈,在春节将至的时段里每天都有来自长三角地区大城市的客人打电话订房间来过年。春节期间有几千名城里人来黟县农村过年,还有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客人,农家客栈十分走俏,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

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

(一)资金不足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三地旅游交通设施、卫生、环保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一些景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深度开发不够的缺陷,从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内涵丰富的参与性旅游项目很少,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村落保护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矛盾

乡村旅游的兴起给一部分农民带来了致富的路子。农民有了钱,就想在村中的空闲地上建房或是拆掉老房建新房。由于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愿在村外安家落户,导致了古村落完整性保护和村民追求物质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多为当地人,文化程度偏低,多数从业人员缺乏服务、管理、投资的基本知识,经营和服务都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县乡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奇缺,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如果我们把旅游目的地按地域差异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的话,那么乡村旅游就将是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因此,注重乡村旅游从而带来的乡村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其前景将是难以估量的。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项目论证和专业规划,选择在可进入性好、资源有吸引力、客源有保证的农村开展。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周边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四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加与环境协调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设施。

扬州市赴赣、皖乡村旅游考察团

(扬州大学旅游管理系

篇6:皖南开展乡村旅游社区参与

实践团队在路幸福老师的带领下,分赴黟县的宏村、歙县的上丰、石潭、棋山、棠樾、北岸等6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查并发放问卷300份。他们深入农村、走进村民、探访农村旅游,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问等方法获得皖南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第一手资料。尽管近来皖南山区连续数日大雨,山路湿滑,但为了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真实数据,同学们不畏艰苦耐心而坚强得完成了任务。

通过调查,同学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了解了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皖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参与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学校“创先争优做贡献,青春建功新农村”的实践主题的引导下,同学门表现出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专业精神,并表示会将调查的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交,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社会学院王刘飞)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为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乡村景观与休闲产业研究会和中科地景规划设计机构牵头,组织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中国

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台湾暨南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协会、台湾辅仁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台湾统茂休闲产业集团等单位专家,共同编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相继出版相关理论著作和实践案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的作者是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和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其著作成果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

本套丛书的特点是:

系统性:丛书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过程、现状、类型与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态势。

综合性:丛书围绕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内容涉及地理、景观、旅游、农业、生态等多专业领域,具有综合性。

实用性:丛书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又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注重理论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上一篇:(企业)贷加贷产品说明书下一篇:女诗经男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