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人文性建筑装饰风格论文

2022-04-27

摘要:建筑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寻求地域性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把握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使建筑更加人性化实用化,更好的融入环境,实现天人合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皖南人文性建筑装饰风格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皖南人文性建筑装饰风格论文 篇1:

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

【摘要】皖南徽派建筑是我国民间建筑的代表,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皖南徽派建筑艺术美学理念。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美学价值,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皖南;徽派建筑;设计;美学价值

引言

皖南徽派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多样的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描述了极具东方韵味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世界建筑艺术文化中的瑰宝。皖南徽派建筑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审美体验中包含艺术感的因素和自然感的因素,有着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1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形成的历史背景

皖南徽派建筑形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文化內涵。皖南地域文化是我国特色的文化观念,讲究人文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江河流贯古今而著称,江就是新安,培育了江河文化形态,所以在建筑艺术方面就形成了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可以说是伴随着皖南地域文化而产生的。徽州地狭人稠,并且当地人以做生意而享誉全国,素有微商之称,徽帮遍及全国,而徽派建筑也随着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并在明清之时达到了顶峰。徽派建筑与徽商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徽商重视风水、重视雕饰,而建筑艺术方面也表现了这种思维方式,并向更深层次发展,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徽派建筑为了增强徽商对家乡的感情,在建筑设计心理方面进行了尝试,整个建筑群有着非常大的向心凝聚力,显示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徽派建筑比较重视人的本质能力开发,所以整体设计比较有独创性,能够满足客体化倾向,让人们从精神上得到适应和满足。

2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美学价值内涵分析

皖南徽派建筑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我国民间建筑艺术上占有一定地位,并且也充满了美学价值,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2.1意蕴美

皖南徽派建筑艺术的意蕴美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意蕴是思维内化的延伸,包括外化和内化两方面的延伸,这种延伸并不是直观的,而是能够产生一定艺术美的抽象意蕴。皖南徽派建筑的意蕴美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美,从其性质角度分析主要分为:第一,伦理的意蕴美,伦理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皖南徽派建筑从结构布局、建筑装饰、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伦理意蕴美。皖南徽派建筑设计体现的伦理意蕴美就是一种控制力和规范力,追求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秩序,这也反映了皖南徽派建筑在明清时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形态。

第二,民俗的意蕴美,建筑与设计本身就是根据当地生活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所以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也必然包含着大量当地民俗的意蕴美。民俗就是民间的生活习俗,而通过皖南徽派建筑可以看出皖南当地民俗人文景观。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徽派建筑与徽商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徽商都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寄托于现实物象环境中,也就是在建筑与设计理念中产生了自己的祝愿,这是徽商对生活寄托的美好感情,在徽派建筑民俗装饰设计中有着非常高的分量。比如徽派建筑中有“纳福迎祥”、“连理枝”、“松鹤长春”、“喜报春光”、“五谷丰登”等艺术装饰设计,而这些都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徽派建筑我们就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皖南徽派建筑的民俗意蕴美可以说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域时代性,也是当地精神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往往是不自觉的行为,但是有着非常大的内在凝聚力,远在他乡的徽商会因为徽派建筑的内在控制力而产生思乡之情,这也是徽派建筑与设计的内在魅力。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意蕴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一致,也是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感性的精神世界创造。

2.2韵律美

韵律就是音韵和节律,是重要的美学法则,皖南徽派建筑在整体和个体的结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韵律,点、线、面的结合充分表现了特殊环境中的韵律美。皖南徽派建筑不仅包括音乐般的旋律,还有诗一般的旋律,通过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表现了高低、大小、黑白、虚实等方面的有序变化,形成独特的韵律美。详细来说主要表现在:

第一,线条的韵律,这也是东方建筑艺术的重大特色,皖南建筑在设计方面采用了中线的表现风格,由线构成了建筑美,可以说皖南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结构中线的变化,各种特色线的运动和组合,构成了皖南徽派建筑的重要艺术特色,也体现了皖南建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征。皖南徽派建筑顶端黑色瓦以屋顶结构线型为代表,是皖南徽派建筑建筑线精巧运用的体现,平行线比较规矩、波纹线以流动为特色,从而实现非常精炼的目的。建筑内部结构为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很有秩序感和威严感。徽派建筑装饰物体的线主要特点为繁中有简、满而不乱,以上下重叠式的相互交错为特色,从而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整体建筑的线流动性比较强,体现了装饰面的分割和联系,很有时代特色。

第二,色彩的韵律,色彩是感性方面最为直接的艺术语言,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艺术吸引力,变换多样,而皖南建筑在色彩方面应用也比较讲究,比如建筑群以黑色屋顶为主要特色,大面积的白色墙壁体现了皖南典雅的建筑艺术特色。皖南徽派建筑讲究单纯的含蓄色彩,在单一中求丰富,并通过色彩的浓淡来体现不同层次的色阶和纹样,从其建筑装饰中可以清楚看到色彩的调和和对比。第三,虚实的韵律,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独有的美学观念,也就是追求虚无的美,以无代替有,而皖南建筑充分反映了这一哲学思想,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就充分体现出暗室生财的设计理念和虚实相间的审美情感,在对虚实处理上与中华民族的含蓄特点相一致。皖南建筑设计理念也是写实的,不追求满饰,而是讲究空白,空白就是充实的对照,这是艺术合理的一方面,也是内在的延伸。

2.3工艺美

砖雕、石雕、木雕等三雕艺术设计是皖南徽派建筑不得不提的艺术特征,三雕构成了徽派建筑独特的高墙深院,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徽派建筑三雕装饰是当地工匠艺人的发明,是具体物化过程形式产生的过程,体现了工艺美的技术工巧和表现技巧,前者属于外在表现,而后者是技术上智慧的象征,是抽象的。徽派建筑三雕艺术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开创性的艺术流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皖南建筑工艺独特的工巧,也是工艺美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将建筑和装饰提炼为抽象化、精髓化、简约化的美学观,可以说是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单纯中透露着浓厚的艺术观,质朴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淳朴的艺术观体现了特定工艺符号的意识观念。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皖南徽派建筑艺术追求物化美,也是某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的艺术风格体现,与所居住环境有一定联系,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因此可以总结出,徽派建筑与设计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孙琳. 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2]曲建. 徽派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当代建筑应用价值探论[J]. 工程与建设,2012,06:745-746+755.

[3]吴静. 徽派建筑风格对现代别墅设计的价值作用[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76-80.

作者:赵亚

皖南人文性建筑装饰风格论文 篇2: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探索

摘 要:建筑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时寻求地域性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把握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使建筑更加人性化实用化,更好的融入环境,实现天人合一。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本土材料,地域文化

绪 论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地域性建筑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因此将地域性资源当作是创造力的来源,并不断更新其内涵以响应社会对建筑的要求,是创造人性化建筑所踏出的重要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建筑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来处处都充满了现代气息,但其实质却模糊了地域、民族界限的趋同式、雷同化的建筑,这些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建筑界在商品经济下的浮躁心态,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保持我国建筑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害的。因此进行地域性的研究,对我国建筑文化创作有着现实而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从自然环境探索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这些因素自古以来就影响着众多的建筑风格,从岭南地区的西关大屋到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从雄阔的蒙古草原的蒙古包到陕北的窑洞,无不是自然环境对于居住建筑的地域性原则的应用。

1、以陕北窑洞为例分析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的影响

黄土高原降雨较少黄土疏松,而且高原由于长期水土流失致使沟壑纵横,无法建造一般的房屋,而窑洞拱顶式的构筑,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因此当地居民常常采用这一特性来建造房屋。建筑多建在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窑洞内冬暖夏凉可谓是利用地域性原则的一个伟大探索。窑洞建筑土壤含水不多,湿度不大,冬暖夏凉,施工便利,无运输材料之劳,经济简便,因此穴居在黄土地带有相当广泛的使用,形成了几个大的窑洞区。建筑与特定地域的特定地理地形地质相结合,将隐匿在地形中的潜在精神揭示出来,并使环境中的物体获得了确定的关系和意义。

2、以岭南民居为例分析气候对于建筑的影响

岭南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气候湿热,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于是逐漸形成了岭南建筑的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也使得岭南建筑具备防热、防雨、防潮、通风等功能。

(1)在防太阳辐射方面

岭南传统建筑中山墙伸出屋面的部分,矮的可视为垂脊,高的为封火山墙。高墙是为隔阻火焰蔓延的防火墙,故称"封火山墙"。 封火山墙高高伸出屋面,产生了各种富于寓意的装饰美,是岭南人创造的独特的建筑形式。除了防火,也有屋顶遮阳的功能,山墙伸出屋面的部分产生阴影,从而有利于遮蔽屋面的效果。形成一定的遮阳效果。屋顶构造为架空的双层瓦屋面,上层瓦为下层瓦遮阳,俗称"隔热瓦"。平天台前部瓦盆栽花,后搭遮阳凉棚来改善隔热效果。二层临街的满洲窗,采用彩色玻璃、活动竹帘、遮阳棚或凹阳台等来遮阳。

(2)在解决湿热通风方面

骑楼是岭南近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支柱骑楼又称有脚骑楼,流行于民国初期岭南城镇,即在扩宽马路的同时,沿马路架空在人行道上2、3层的并联建筑群。骑楼非常适合岭南日晒烈、雨水多的湿热气候,既为人们提供了全天候的商业环境,又争取到更多的城市使用空间,深受大众欢迎。岭南民居西关大屋和竹筒屋也都采用开天井的方式,解决通风问题。

二、从社会大环境探索建筑地域性原则

1、从地域文化探索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它反应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典型的例子有,北京地区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古镇,皖南地区的徽派民居等等,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从经济环境探索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不仅仅是原来的居住的功能,更加注重的是建筑的美观和实用性。越是发展迅速的城市,这种地域性原则越明显。中国的首都北京,原来是以四合院为主的民居特色,而随着发展经济飞速,四合院所留下的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而不美观的传统民居则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因此大多数发达城市逐渐重新规划自己城市的面容,去旧添新。使建筑更美观更有商业价值。而欠发达地区则以发展民生为主,美观其次,这种状态就是经济环境偏离地域性的发展结果。

3、从人口方面探索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当今的世界人口众多但是分布极为不均匀,因此很多地方不是人满为患就是地广人稀。因此在人口过多、土地稀少情况下,高层建筑成了解决此项问题的最佳途径。利用高层建筑解决人口问题就是地域性建设的一项有利措施。而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应该是那种小而精的别墅区域,不但给使用者带来享受,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地域性原则对于现代建筑的指导意义

1、自然环境与建筑的统一

建筑需要完美的应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不可盲目的破坏,而是依托自然形,从而造就建筑的势。在建造上自发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些可再生.可循环的物质减少了建造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这样的建筑会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否则会是绿洲之中的孤山,与环境格格不入。

2、细部表现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离不开细部,细部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单元。建筑细部与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地方建筑文化和材料建构技术等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细部与整体的协调对于表现现代地方建筑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筑一般通过屋顶、挑檐、门、窗、女儿墙等细节表达出当地文化特征的样式、形制和功能,将这些细部研究作为挖掘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上和技术上的双重内涵。这些细部的地域化表现并不是完全复制、模仿地域元素的细节和样式,而是从深层次的核心去理解、简化细节样式,再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传统地域建筑的各种元素进行变换,而营造出令人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和地域感。

3、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

人类对材料选用是根据其天然的原始的自然属性加以利用,并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例如人们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木材、石材、土、草、竹等建造房屋、修建堤坝、铺筑道路等。人们利用竹材建筑吊脚楼,草原上缺少坚硬的石材,人们就利用動物的皮和毛建造膜式结构的蒙古包,而在北极,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造冰房子,都是根据当地材料的自然特性,巧妙地加以利用。

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地域文化,各种材料不同的性格、质感、色彩、纹理、透明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被人们赋予多样的文化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传统地域技术、地方手工艺、传统民居语言都在不断的消失,取而代之是那些没有任何章法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所以我们更希望看到那种传统的农居,粉墙黛瓦,构造出自然人文的和谐场景。

结 论

建筑只有具有地域性才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才能够就地取材,响应国家节约的政策。最近些年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渐被同化,要想保住我们这些文化遗传,中国的建筑必须恢复地域性,把中国的地域文化、传统习俗表现出来。地域性设计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复兴中华的文化和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中国建筑只有更加具有地域性,才能更快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年03期

[2]顾冰.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因素[J]《艺海》. 2013年11期

[3]贺建红,地域性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

[4]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J]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李东红 田富森

皖南人文性建筑装饰风格论文 篇3:

解读湘南古民居的审美特征和意蕴

坐落于湘南郴州宜章境内莽山、天塘、黄沙一带的湘南古民居,融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颗颗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兼容的建筑文化明珠,美丽而具有意蕴。这里的古民居依托山水之间,不仅有着自然、清新、古朴的原始山水风貌,也并存着累积数百年的衔接南岭特色的人文景观。几个世纪以来,其独特古民居建筑群以木构架或砖木为结构体系构为主,以幽深、连绵的古巷进行穿插联系,所形成建筑与田陌交错、民居与山水呼应的建筑格局,无处不体现了湘南这一地域文化特色与民俗文化的结晶。

郴州宜章境内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其选址尤为讲究自然景观因素,要么临水而建,要么依山而造,其中原因离不开建造伊始建筑规划者意识中的审美情怀主导,寻求风水学的依据,并按照民居的实际生活要求,细心地规划。从使用功能上来看,古民居所形成村落大多具备用于祭祀、纪念的祠堂,百姓家居的住宅,饮用取水的水井,休息的凉亭、廊桥,对于规模稍大的村落还有私塾与商铺。以上这些设施通过周详的规划被有秩序地安置在村里,它们之间采用的是互相紧邻的建筑形态,交流空间多以街巷衔接、沟通,与外围的流水、群山共同组成一处较为完整的生活、生态系统。

以当地腊园、曹家銮、五甲等村落的建筑可以看出,郴州宜章境内的湘南古民居一般结构严谨,呈现出稳定与封闭的特点。加之湘南多山,盛产木材,故湘南古民居以砖木结构为最普遍,即房屋四围的风雨墙采用砖砌,其内部仍为木结构。外墙少粉饰,多保留实砌砖墙的本色外观,形成完整的材质本身结构美。民居一般民居通常为瓦顶,结构上总不脱离横向结构承重,纵向架设檩条的两坡水屋面的基本法式,结构造型风格多体现为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单脊硬山顶,双垛封火墙,瓦面两倒水。在形制上,湘南古民居基本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前面房墙围合的带天井的厅屋组成,在建筑结构与形制上,不仅具备湖湘传统建筑的干栏式、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衢式等建筑的特色,保持着以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展开的形式。也在建筑的局部装饰或结构吸收了岭南、闽南甚至安徽的民居元素,体现了对外来文化兼容性,形成了多元化建筑艺术的特点与美感。

湘南古民居的特征除了以木构架或砖木为结构体系以外,就是建筑的群体性。由于当地古民居群多建于山地和水域附近,建筑条件受地形结构影响较大,加之湘南多山多水,交通不易,影响到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居住习惯以内向型为主,这种封闭性也就更为突出。因此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互相紧邻的建筑形态。这种建筑的群体性特点在皖南、湘西南等地的古民居群较为多见。这样的建筑群体性使保证了良好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导致古村落建筑密度很高,民居之间的联系紧密,户外公共面积相对较小,户与户之间的交通衔接必然只能以院墙之间所形成的小巷为主。在这种特性下以小巷串联的单体建筑形成的建筑群,随着小巷走向不时有比较精致的青砖门头和造型各异的窗洞打破巷子单一的线型结构,不仅有着良好的秩序性、流畅性还有一种蜿蜒曲折、连绵伸延之美。

在湘南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方面,样式丰富、题材多样,具有中国南方建筑装饰的共同特点。从装饰所表现的题材来看,道家道教的影响较为明显。如祠堂的正面往往设计有门廊,门廊上的横梁加工成中央向上微微起拱,整体成为富有弹性曲线的月梁,月梁上则浮刻有八仙的故事。在祠堂内部各处的装饰以及其他的公共性建筑如阁、塔、会馆等等的装饰中,具有道家道教色彩的装饰亦是随处可见。就百姓家居的住宅装饰来看多以表达儒教的忠、孝、仁、义和代表美好意愿福、禄、寿、禧为主,内容包括动物、植物、花鸟以及人物故事图案。从装饰的部位和结构上来看,建筑装饰在门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比较集中突出,内容很丰富,有影壁门头、砖门头、木门头、屋顶门头等,各类门头上有的有砖雕、木刻;有的有绘画、博古器物。大门上的文字不是宅名而是村民喜爱的人生格言与理想追求,有书写或刻写文字。至于木雕、砖雕、石雕饰件的加工手法,则是以浅浮雕为主,兼以镂雕、透雕等,有着简洁明快的风格,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在装饰风格上,郴州宜章境内的古民居建筑在维持湖南特点的基础上,善于吸收周边粤北文化艺术精华,富于创造,富于变化,呈现出多样性融合的特点。使湘南古民居不仅仅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成为艺术的载体,成为民间艺术与建筑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湘南郴州宜章境内为代表湘南的古民居群,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融山水田园、民风民俗、建筑特色、文化交流于一体,不仅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还在一幢幢建筑中渗透出来深厚的意蕴内涵。透过鬼斧神工的莽山景致湘南古民居的建筑与山水相依,景色优美。独具特色的百年湖湘文化与南岭文化交融,蕴藏与传承着湘南的人文情怀。它不仅有着别具一格艺术审美,还从饱含着自然、清新、古朴的原始风貌和承载着几千年春秋的自然与人文故事等,每一个湘南古民居建筑艺术符号中表达了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意蕴。

参考文献:

[1]王晓天.湖南地域文化之湖南古村落古民居特点[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hun/2011-07/26/content_12986879.htm.

[2]陈志发.宜章腊园清代古村落[EB/OL]http://www.cuncunle.com/VillageWeb/142153/News/News-22932.html.

[3]许兴海.徽州古民居“中堂”装饰审美意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郭建国.湖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莫钧,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莫钧

上一篇: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多媒体仿真系统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