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2024-04-29

“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精选7篇)

篇1:“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逊也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

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师生间互动和生生间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中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生生互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同龄人的生活最熟悉,感受最真切,最易沟通语言,最易产生共鸣,最有评价的发言权。但是,目前这种互动型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只是处于朦胧阶段,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生生间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体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生生互动的优越性,挖掘生生互动的教学资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故提出本课题。

二、主要理论依据

1、教育的协同原理: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素质教育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理解语意--储存信息--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提出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引起生生互动,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挖掘出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的巨大学习资源。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构建课堂教学生生互动的策略,课堂上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包括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即“生生互动”,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兴趣还给学生”、“把灵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达到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结果,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生生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它主要表现在:

1、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动力。学生在表述、讨论、评议过程中,可影响彼此的推理和结论,生与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可以对学生彼此的学习表现提供反馈,更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进而敦促学生,特别是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利于转化“学困生”,从而取得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生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生生互动”便于直接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对于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生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生生互动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善于思考问题、勤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疑难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4、生生互动使学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懂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观察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这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方法: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收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现场观察法和教育测量法。

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2月实施2010年4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第一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前期尝试阶段。

(1)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4)尝试研究。

2、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实施阶段。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

(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

(3)进行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2010年2月至今):总结阶段。

(1)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实验结题报告或论文;

(2)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五、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实验研究的途径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学习,我认识到,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它既是学习活动中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生生互动”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推动,达到共同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增强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

通过这几年来新课标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项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控制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学活动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交际形式,交往可以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师角色、开展“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随着这种学习方式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作为探究发现的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这样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使我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教学天地。

2.实施“软设计”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

数学教学有“软”“硬”不同的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具有很高弹性的“软设计”。而课堂教学则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交互活动不断展开,课堂运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软设计”,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例如,在教学《假设的策略》时,因为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统一操作,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由飞翔。一开始我以实物结合文字的方式出示题目储蓄罐里有12枚一角和五角的硬币,一共4元,问一角的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好好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自主探索,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的自主探索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他们必须经历的。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学生”课堂。在完成“硬设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软设计”,使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被激发起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

1、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提问艺术,要能够提出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儿童的思考并在交往、互动中把问题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要善于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出策略上的选择、材料上的选择和思路上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每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出多种假想与推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一蹴而就。如在教学地《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特点后,在学习正方形的特点时,我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探究,在汇报正方形的特点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研究长方形边角特点时所采用用的量、比、折等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角的特点的。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对折再对折来证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而是在大问题不变的情况下结合部分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创设的探究的环境中,享有广阔的空间,不时迸出创新的火花,拓展学生的互动的空间,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行动里都潜在着互相帮助和互相协作的动机。“在其驱动之下,学习者与学习者这间便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行为倾向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与尊重就会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然而受性别、个性、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性别、个性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容易产生互动,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互动规律。教学中先采用生生互动或组内之间互动,生生互动由于人数少,则每个成员讲话的机会就越多,学生沉默的机会越少,通常可以较快做出决定。而组内互动,人数较多则可以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由于组内成员在方法、性格、背景方面的多样性,更有利于生生之间更充分地互动。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特定的探究过程中,需要靠多个人的智慧才能完成时,开展互帮式组内互动。如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不同层次、存在能力差异的同学形成一组。知识基础欠缺,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很快就会利用所准备的材料,通过分割平移等方法,往往会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操作方法不当,找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并且他们也不会过多的去思考。而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从而从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人公式。加深了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理念和应用。

以互相帮助为目的,让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同学在一个小组内共同参与,对知识的加工、归纳、浓缩而且,不仅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共同的提高。

3、设计多样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生生互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多样教学环境。教师选择的主题内容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可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多,生生互动易于产生。同时由于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碰撞更容易打开思路,往往会产生“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这样有利于互动的深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教学前给学生提出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提供信息,丰富互动内容,共同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小的调查,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请举手。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然后出示一个图形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一些学生大呼“那边那边”,其手往左或往右猛烈挥舞;另一些学生则大呼“转”“变形”“往下”,呼喊之声不绝于耳,教学一时喧嚣不止。生甲则极熟练地利用方向键控制方块不断向左、向右或向下平移,或旋转后再平移到合适的位置。

学生对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非常熟悉,而且在游戏中频繁地利用到向不同方向平移两次甚至多次的操作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玩游戏的过程,发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借助平移接力的游戏,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我发现平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他们对平移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给数学特定的“冷而严肃的美”增添了适当的温度。

第三、提高教学艺术,促进生生互动

1.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促进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或疑问,或典型的疑问,或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学生中出现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敏感觉察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适时调整教学,经过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把课堂教学互动推向高潮。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有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我们求乘法中的任意一个因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求除法中的被除数是用乘法计算,求除法中的除数是用除法计算,求被除数和除数用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除法互为逆运算。通过讨论,同学们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论,在争论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通过讨论、碰撞、合作发现等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加深了,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益能达到最优化。

2、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⑴互看

如在教学生生拥有在探究过程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题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已获得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部分学生在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一定的困难。不明确为什么“除以2”,让学生演示转化过程,并口述过程。

如“长方形的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有的学生面对一堆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却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则反复尝试努力仍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我提示同学,你可以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摆的。学生得到启示,很快找到其中的奧秘,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所摆的小正方体的层数、排数、每排的个数的相互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互看,达到相互反馈、自我校正的目的。不用教师的“千言万语”,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了解情况,还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想学、会学,并经常得到帮助,从而更容易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⑵、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主题探究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中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①师生角色互换

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才能颉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然后问:“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给老师听。经过一再思索,有一学生说:“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下几只?”然后老师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树上只有7只小鸟!”我做一脸迷惑状,该生又说:“有几只小鸟被树叶遮住了。”这时又有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说:“老师树上有9只鸟我只看见了7只,另外两只没看到。”……通过让学生开放性的思考、开放性地说,使学生在看图、编题和解答过程中,创造性地学会了新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②组内互相说

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如在独立探索(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由于学生已学会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以这节课我尝试小他们自已动手,试着探究。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想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课堂中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⑶、互辩

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于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学生中产生了争论。如九义教材109面例1的等量关系式可以:“(1)、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2)、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3)、原有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每袋的重量×买出的袋数”。可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三种都是方程解法,而有部分学生认为第(3)种不是方程解法。为此,学生间进行互辩,通过几次的辩论,使学生们明确了方程解法与算术解法的实质性区别:就是方程解法必须是未知数参加列式运算,而算术解法只是已知数参加列式运算,从而学生达成共识。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解法,故它不是方程。

这样,课堂上,学生围绕第(3)个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不是方程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为了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说法,学生们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通过互辩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机能。

⑷、互评

心理学证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自身群体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教师应给予学生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学生将评价的出发点立足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上,注重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如: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礼貌,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互评不但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也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经过一次次意志的磨练,一次次创造性体验,使他们感到,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源于创造性的劳动,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科学素质得到提升,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学生感受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课堂中通过加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敢于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功夫,合理运用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篇2:“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如何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如何实现教学中知情统一、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要充分考虑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相辅的技能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平共处发展潜力,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施于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主要理论依是据教育的协同原理、素质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收入语音——理解语音————存储信息————做出反映。这种反映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引起生生互动,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研究的方法: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收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现场观察法和教育测量法。

课题研究从年月实施年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至前期尝试阶段,第二阶段:至今总结成果阶段,第三阶段至具体实施阶段。

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但无论是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来看,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做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实施“软设计”建立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教学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方案,尝试进行新型的备课方式——“软备课”,在设计教学时,先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

1、优化教学互动的科学设计,设计大小问题结合的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3、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4、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⑴互看

在课堂上,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如果让学生互相看看别人的表现或表演;看看别人的演示或演算;看看别人的作业或其他。通过观察别人的作品或表现,使学生得到启示。

⑵、互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

⑶、互辩

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⑷、互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而在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当别人有困难时指点、辅导他,当别人受到挫折时安慰他,当别人没有勇气表现时鼓励他,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提高。

⑸、互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常常是实事求是的。评价的同学在给别人提建议时也应有礼貌,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⑹、互考

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考”,如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这样,不仅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想当小老师考同学,在课堂上不得不自己去学、去说、去做、去思考。通过互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

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锐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

互动,促进互动。创造互动机制,促进互动。捕捉课堂的有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促进互动。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品尝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经过一次次意志的磨练,一次次创造性体验,使他们感到,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源于创造性的劳动,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功夫,合理运用数学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生生互动策略的研究

单位:封丘县陈固乡

东守宫小学

作者:李兰 王泽民

篇3:“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在传统田径项目教学模式中,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经常只考虑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率和运动成绩的达标率, 过分强调学生对田径项目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的掌握, 往往将田径项目教学变成一堂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课, 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研究不够重视。而传统的采用同一标准对拥有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做出的评价考核体系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正是由于“田径课=身体素质训练课”这种传统教育观念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及运动心理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所以, 为什么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 对人体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有着显著促进作用的田径项目发展落后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其他运动项目, 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的学者认为“生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见解和主张, 并敢于对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氛围, 达到生生撞击的目的。也有的学者认为“生生互动”是指在教学这一具体情境下,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并能借助同学的交往而不断进行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课堂功能主要为学生和学生之间, 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效益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兼容性、自律性、自我效能、联合性的提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中的主动参与者”指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在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 如何利用“生生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之间所产生的互动能够获得怎样的效益呢?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 改变了过去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评价只能是枯燥的数字 (秒、米) , 而变成了鲜活的对手 (队友) , 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 增加田径项目缺乏的趣味性、娱乐性、合作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外部的肯定评价, 提高参加锻炼的“自我效能”, 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和教师口令的执行者,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 促进学生学习团队的形成, 发挥各自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 可以在不影响田径项目对身体素质提高的前提下, 有意识丰富集体项目的教学或将单人项目改为团体项目, 提高田径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身体和信息的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公平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 可以改变对拥有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实行同一评价标准的现状。教师将运动能力强的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起跑线区分开来, 以各自运动技能的提高幅度, 形成各自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公平性。

篇4:“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生体育教育 素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1

拓展训练是在二战提出,近来才被接受和广泛应用的理念,它主要作用在于用心得方式

高学员们的凝集力和创造力等,拓展训练的含义和方式也仍在不断的拓展创新之中,总体来说,拓展训练要求的是团队训练,训练的过程必须是团队进行的,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只顾自己的表现是不能达到整个团队取得成绩的效果,这便要求我们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有团队意识和协作观念,这样在训练中便提高了训练员们的整体意识。大学生体育教育主要锻炼的是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素质拓展训练加入到大学教育便可以起到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观念,进而使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一个提高。

一、素质拓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1.拓展训练激发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素质拓展教育不同于传统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育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丧失兴趣,消极对待甚至逃课,然而拓展训练的融入却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内容不再和传统体育教学一样形式单一,而是形式多样化,在一些团队游戏中起到对身体素质提高的目的,在拓展训练中往往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在提高了同学们积极性的同时,也会让同学们有,“大家都在运动,我也不能落后,拖了团队的后退”的感觉,所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应用,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们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让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

2.拓展训练能让同学们在运动的时候感受快乐

体育锻炼在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对我们的心情起到调整作用,比如说,有的人当失恋了或者有别的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后在心情特别沮丧的情况下,会选择运动出汗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说体育应该是能让我们感到愉悦的课程,可是传统的体育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种煎熬,迫切的盼望下课时间的到来,可是拓展训练的加入便能有效的改变这一种情况,真正的让学生们快乐的运动。因为拓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在保证达到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添加娱乐成分,让原本简单的体育运动更加有趣味性,变成一种游戏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实现快乐运动,诠释体育精神。

3.拓展提高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与校园临界的团体,既有年少的叛逆,也有些许社会的认知,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固定教室等情况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同学们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人们都说大学生的行动团体就是宿舍,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宿舍的交流也很少,那么拓展训练的存在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把集体、团队的观念慢慢的渗入到大学生的脑海中,通过一些集体游戏和一些合作的项目可以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了解,让同学们让体会到团体的乐趣,弱化他们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的习惯,只有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和一定水平的交流能力,当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才能够做到不与社会脱节,能逐步通过与社会的交流,真正进入到社会,保证自己拥有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的能力。

4.拓展训练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当然理论是行动的基础,但是在掌握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让它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一个问题,拓展训练是一个团体项目,在一个团体中总数会有不同角色的存在,比如说领导者,即游戏的主导者,虽然说拓展训练只是一个课堂下活动,但是在这一个活动中也是可以培养我们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等我们所需要的重要品质,比如说在大学生毕业面试中,很多人难以通过的群面,群面当中便要求我们每个人能找到合适的定位,并准确显现出你在这个定位所拥有的能力,最好的当然是能担任领导者,并且能够顺利带领团队完成面试题目,那么这些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的反应到我们所说的拓展训练中,同样的也是一个团体项目,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融入到这个训练之中,并且体会不同角色的感觉,甚至尝试担任游戏主导者,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综合能力便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既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又能够锻炼综合能力,真所谓是“一箭双雕”。

二、小结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以前的理论很多都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社会需要不仅仅是那些只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更需要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具有更加实用的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才来说,甚至能力比学历更加重要,只有我们扽观念方式跟的上发展,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抛弃,而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应用便可以很好的体现与时俱进的观念,同时拓展训练对大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所以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也必须运动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罗莹,万琳.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分析[J].知识经济,2014,(12):151.

[2]时晓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科技风,2013,(21):213-213.

篇5:“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 建立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效果显著。

二、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负责管理和调控的学习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 分组合作, 在愉快的氛围中对课题进行讨论、练习和表演, 最终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一) 词汇教学

词汇量严重不足是制约高职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 好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 写作无从下手,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词汇量不够。因此, 如何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广大英语教师一直讨论并关注的问题。有的教师缺乏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不能有效地结合构词法知识、语境、搭配、近义词、反义词和一词多义等进行词汇教学, 学生记单词靠死记硬背, 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下面举例谈谈本人的词汇教学方法。教学实例:Teamcompetition《实用交际英语业务教程》第9单元 (Purchaseand Payment) 的对话课中, 首先跟学生讨论一下购物时常用的三种付款方式 (payment) :in cash/with a check or adraft/by credit card.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写出与信用卡有关的英语单词。规则:1) 把全班分成四组;2) 由各组成员争着上讲台写出相关单词;在规定时间内写对单词最多的小组为冠军。效果:学生争先恐后上台展示, 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每组都写出很多相关单词。

(二) 写作教学

“写”是高职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有内容, 但由于词汇不够而无法表达出来;2) 想变化句子结构, 但不知如何做;3) 语言表达不够地道;4) 不知如何下笔。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 而且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来, 努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 英语课堂写作练习可遵循如下程序:“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上台展示-教师点评”。教学实例:假设你叫王明, 昨天收到了笔友David的e-mail, 得知他不久要到北京来学习中文。他想了解如何学好中文。请你用英文给他回复一封e-mail, 介绍学习中文的体会和方法, 提出你的建议, 以及表达你帮助他学好中文的愿望。

1) 学生熟悉写作要求然后进行小组讨论;2) 小组讨论文章要点:A.电子邮件格式;B.很高兴得知你要来北京学习中文;C.体会:中文难学是因为它和英文不同;D.方法和建议:记住尽可能多的汉字, 多读多写;看电视和听广播来提高听力;多用中文与人交谈;E.有问题可以来问我, 你一定能学好中文的。3) 让每组成员各自写作, 讨论后编辑为一篇作文;4) 请一个组的代表上讲台展示, 老师和学生一起点评。最后请每组上交修改稿。

三、以师师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一) 师师互动的必要性

与学生一样, 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实现在教学、思维和科研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 产生“1+1>2”的效果。

(二) 师师互动的主要方式

1) 集体备课。每个单元先请一位教师主讲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 相互补充, 把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到实处。2) 编写教学资料。给每个层次教材的每个单元编写适量的补充材料, 分工合作, 共同应用, 让学生课后“有事可做”, 加以巩固。3) 观摩教学。由优秀的教师上观摩课, 创造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般每个学期请两位优秀教师上课, 一学年四次观摩课, 分别是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4) 公开课点评。大学扩招给原本紧张的外语师资带来严重的压力, 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应受到重视。老教师应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5) 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比较缺乏, ESP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彼此合作互相探讨, 尽可能地把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结合得更好。

四、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 生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 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学生在中学里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时无所适从, 不敢开口发言。所以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按顺序回答问题, 积极主动地听讲, 及时主动地提出反馈意见,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2) 部分学生有依赖心理。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全依赖同学完成小组学习活动, 变成“好学生讲, 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因此, 教师要细心观察, 找出相应对策, 合理分配角色, 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3) 学生英语表达不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听说能力不强, 学生的语言应用可能不完善, 在语言表达上出现很多错误, 甚至有的学生习惯用汉语讨论, 有的乘老师不注意就停止讨论。教师不一定当面指正, 可以在课后总结时提醒并更正, 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纠错本, 对自己及小组成员所作出的贡献和出现的错误作记录。

(二) 教师课堂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 时间控制不当。有时学生讨论还没结束, 时间已经过了大半, 有的小组已结束讨论, 而有的小组还没进入状态。因此, 教师应巡视各个小组, 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和进度。讨论结束后不一定每组都要发言。2) 教师任务设置不合理。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活动任务, 详细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并作出具体安排。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的话题和任务, 同时要给每个成员明确的学习任务。

五、结语

合作学习的开发与研究历史虽然不是很长, 但其影响和实效却非常大。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是一种成功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当然, 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以词汇和写作教学为例, 着重介绍了高职英语合作学习之实践—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 并对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英语,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师互动,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之调查[J].外语界, 2006.

篇6:“生生互动”对大学课堂教学优化作用的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  精读课堂  生生互动  问题  解决方案

在独立学院的英语精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专业交流,提升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密切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积极交换英语学习经验,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中,“生生互动”反映了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把握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1 英语精读课堂生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所谓互动,就是指人与人或人与群体进行交互作用或反应的整个过程。个人与自我的相互沟通和反思也属于互动。从本质上来看,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关系。而在课堂学习中,课堂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部分。

生生互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生生互动理论,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我国于90年代正式引入这一理论,并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生生互动学习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尤为重要,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其他一些外部因素,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研究生生互动理论,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了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以及该理论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课堂生生互动可以界定为学生和学生之间,主要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环境下进行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有促进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生生互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和谐稳定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生生互动还突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形式,而忽略课程学习的内容,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具体来说,当前英语精度课堂生生互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生生互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有活动无效果

在英语精读课堂中引入生生互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主题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潜力,增强其学习效果。反观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堂生生互动实际,一些教师没有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互动交流,生生互动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效率和质量。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在课堂教学中都设置有课堂讨论的环节,围绕单元主题设置话题进行讨论。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引导不够。很多时候,当学生不够配合,对于INFORMATIVE QUESTION,很多学生都无法应对的时候,老师会直接掐断学生的讨论,然后频繁使用YES/NO类型的问题来替代学生间的讨论。这样的互动是缺乏内容的,也注定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2 生生互动的组织太过随意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生互动,其对课堂组织也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

1.2.1 学生分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具有个体和集体的综合性特征。在实际学习中,各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分组学习的优势,并积极将这种学习方式应用至课堂教学当中。但在实际学习中,很多教师分组过于随意,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组合效应,导致小组分工不当,直接影响了最终的学习成效。Storch(2002)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生生互动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将课堂生生互动分为四种模式,即合作型、专家/新手型、主导/主导型和主导/服从型。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型和专家/新手型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迁移最多,对双方的意义交流和语言能力提升效果明显。此后,一些学者通过分组研究发现,分组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或者只能使高水平学生略微受益,但却会对低水平学生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目前,多数英语教师仍未意识到学习分组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在分组上过于随意,影响了小组互动学习效应的发挥。

笔者发现,在划分英语学习小组时,一线教师多采用座位分组或指定和自由结合分组。这两种分组方式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虽然尚未研究证实这两种分组方式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影响,但至今尚无教师就分组模式进行实证的研究。

1.2.2 讨论内容不够审慎

在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发挥自主性是因为在很多时候学生对老师给与的话题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开口。还有一部分同学想说但说不出来。这样做一方面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同时使学生对生生互动这一原本有效的教学模式认识不清,随意对待。

1.3 生生互动缺乏连贯性

现有的生生互动主要局限于课堂。缺乏向课外的拓展。在课堂生生互动都未能好好开展的情况下,课外的生生互动就更没法保证。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课内外的衔接是必须的。

2 英语精读课堂生态系统中生生互动的本质

在进行文献检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对课堂互动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探讨的是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这些研究表明,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非常多,外语水平差异(Watanabe,2008;Watanabe & Swain,2007;Iwashita,2001)是最受关注的因素。其次,任务类型(Kowal & Swain,1994)、任务难度(Kim,2009)、年龄因素(Oliver,2000)、学习者互动风格(Storch,2001,2002),互动环境(Gass et al.,2005)以及其他社会语言因素(Cao & Philp,2006;Lee & Ng,2010)等对互动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在教育生态学观点下,整个课堂被视作一个学习环境系统,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事件。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Doyle & Ponder对课堂生态进行了定义和分析。他认为,课堂生态,即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和事件共同组成的关系网络。按照这一理论,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类个体、群体、多维生态因子等。表1反映了课堂生态系统下,各部分内容的对应关系。

在课堂生态观下,课堂生生互动可以界定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其促进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问题、有利于学生资源共享观念的建立等等。但是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生生互动都是一个有待加强研究的问题。

3 限定因子定律对课堂生生互动的启发

限定因子定律是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限制因子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的是那些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所有因子。J·李比希(Justus Liebig)在1840年研究了各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谷类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微量元素含量。人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微量元素的方式有效提升作物产量。而当植物所需营养物质含量降至最小需求量以下时,作物生长即受到严重限制。这一定律就是著名的“李比希定律”。后来,泰勒(Taylor)将这一定律拓展至其他领域。而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们对限制因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其中,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①教育生态学中包含的所有生态因子都具有成为限制因子的可能性。限制作用不仅包括某些因子低于临界线产生的限制作用,还包括某些因子过量产生的限制作用;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不仅包括对限制因子的适应机制,还包括对限制因子的反馈调节机制,可将限制因子变为非限制因子。

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分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生态位,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生态位。研究发现,学生喜欢“师友型”、“朋友型”、“导师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要逐渐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3.2 加强课堂小组活动的合作性,降低竞争性。比如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以采取Information Gap的方式进行。小组分组的原则就在于各成员对指定话题从不同方面和视角收集资料,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补信息的空缺,进行信息的整合,形成对话题的全面了解。

3.3 将知识的传输与技能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课堂活动的设计以真实性为原则,让学生在应用中学。同时,多开展以学习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4 结语

总的来说,英语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具有互动主体的多元性和多层性、互动过程的互动性和反思性、互动效果的互补互惠性和全面性等特征,良好的生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但目前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堂呈现的问题较多,相应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本文结合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改良和促进的相关措施,但研究不够深入,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些建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Doyle,W.& Ponder,G.Classroom Ecology: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J].Contemporary Education,1975(46):183-190.

[2]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3]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陈茜.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生生互动限制因子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基金项目:

篇7:物理科研对大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科研 大学物理教学 作用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内在本质及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科研就是利用科学研究的手段进行实验、调查、研究等活动,探索物质的内在本质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未来的科研提供基础。对未来的探索和认识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如今大学的基本职责是教学和科研,二者相辅相成。只有科研教学才能兴民兴国,正是因为这样,如今的高校坚持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物理教学中增加物理科研的内容,比如融入物理科研的方法和科研取得的成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有很大帮助。

1.物理科研应用于物理实验

1.1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的内容通常比较简单,但是步骤繁琐,导致学生不仅不重视,更不能在教学过后得到知识上的收获。此外,一些学生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物理实验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行业,甚至是生活都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学好。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物理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如何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习兴趣成为改革重点。如果在物理实验中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合理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将科研项目融入其中,那么教学过程中就会涉及一些国际上的前沿知识,既能保持物理教学实验的先进性,又能改进教学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关注,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1.2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被动学习,我们应该注意将被动化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学生围绕科研项目展开研究时,老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积极思考。通过学生在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各方面全程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中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目前还有待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自己的研究中,拓展学生研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设备

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一般不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学校资金又有限,部分高校可能还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的设备资源共享,则既可以避免设备使用资源的浪费,又可以改善实验教学的资源落后或短缺现象。

2.大学物理中引入物理科研的优势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大学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致使物理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大学的物理课程无法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学物理没有用,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即使学习也只是被动和敷衍的,目的是通过考试。这显然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作为研究,前沿和最新的进展是一定会涉及的。例如物理研究中的核能技术就是目前的最前沿最尖端的高科技范畴,在这一领域内,相关课题非常之多。举一个例子,相对论是物理学中最伟大的理论,关于相对论,至今人们都还在不断研究。拿最简单的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说,单讲理论明显会枯燥乏味,如果引入相关应用如原子弹等,则又显得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仍然难以让人理解。虽然原子弹是利用核裂变产生能量,但是学生并不仅仅想了解这些。如果做相关研究的老师阐明原子弹这种原理是如何实现的,比如什么是反应堆,什么是加速器,再结合形象的图画和二战中有关故事讲解,等等,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物理的科研实验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充分满足他们对新领域的求知欲。

2.2改善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很多老师教学多年一直使用一本教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扎实,但是严重与物理学科的发展脱离。殊不知知识也是要不断更新的,一味地啃老本只会不断落后于人。教师应该首先提高修养和自身素质,方能满足教育对老师的各方面的要求。物理教师也应该在具备基础知识的储备后,自主地学习当今世界物理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这样,在教学中还能将最新进展贯穿其中,使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在教学中,将物理科研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内容逐渐融于课堂,把灌输式教学变为引导式教育,能够帮助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2.3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学习极其被动,在物理实验中也是照葫芦画瓢式地完成实验。由于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科学研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和综述,体会实验过程,学习科研方法,鼓励学生做成果展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3.结语

将科研项目融入物理教学中,以此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被用于部分高校的物理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我们需要对高校相关的实验和科研进行资源整合,丰富学生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引导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的创新活动中,从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娟美.大学物理与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姚松.科学研究促进本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上一篇:2011年中考记叙文写作讲学练:回报亲情下一篇:研发人员的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