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互动研究

2022-07-21

第一篇:学生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是什么?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下面的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 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 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翻转课堂背后的学习理论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他们的网站上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实验(据个别教学、掌握学习、传统的群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20%达到。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现在美国高中的情况:全美国每天有7200学生中途退学,一年下来就有高达1300000左右的学生辍学;每年只有69%的高中学生能完成学业,而余下31%的则不能毕业——数据来自美国自适应学习网络平台公司Knewton的“翻转课堂信息数据图表”。从中可以看到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掌握学习法,以便更清楚弄清各种原委。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看似完美的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群体教学模式还顽固的存在着,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

鉴于此,现行的教学策略采取群体教学与掌握学习结合方式——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反馈通常采取形成性检测的方式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不过这种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中已是面目全非: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大幅倒退。

而现在,如果你关注翻转课堂,你会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现象,你会发现真正的掌握学习在21世纪的学习中实现。而罕学院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聚奎中学的做法:

在明确方向后,翻转课堂实验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我们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其次在高2014级中随机选取了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8学科中主要“翻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和四个注重

四个转变:从“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 四个注重:注重了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少讲多学,合作共赢

翻转课堂与聚奎中学原有的“541”高效课堂模式结合,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比教的教更重要、更关键。传统课堂40分钟的讲解浓缩为15分 钟,教师少讲、精讲,节约群体授课平均化教学的时间,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所理解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共赢”包 括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 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 生都“动”起来、“忙”起来,增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3、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

4、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间层级的学生,很难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 “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科技能解决班级教学弊 端,帮助学校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 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由于教学内容得到永久存档,期末复习时,学生如要补漏,只需点击,教师的教 学内容即可重现。

5、让优等生可以加速学习

翻转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我们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学科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得到个 性化教育服务。在优势学科中,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一优势学科。

6、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一部分练习(目前主要是选择、填空和判断三种题型)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马上在线完成相关练 习,学习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立即知道 这名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第二篇: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

《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从 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聚焦学生学习效果的课堂教学在全球受到普遍关注,课堂转型在世界各国缓缓地进展着。各国都开展着课堂转型的“静悄悄的革命”。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全国许多中小学都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实行课改中摸索出的各自课堂转型的模式,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核心思路是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这些经验表明,课堂转型,最根本的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转型最核心的是课堂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我们学校在承担省级课题《“一三五”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细化该“学导课堂模式”的研究,把课堂转型作为主要任务,研究学导课堂教学教师导学策略、师生互动策略、学生合作学习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在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深感学导课堂模式的深化与普及还存在着观念障碍和制度障碍,还存在着策略研究上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选择《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这一课题,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引下,取得课堂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二、研究选题的理论依据

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翻转课堂”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的机制,是这一研究的原始形态。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课堂转型的研究都涉及到教师角色转换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自我角色认同会影响教师处理教学中各种关系的方式,强调教师角色转换对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

我校探索基于学导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侧重点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评价行为,并通过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参与,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归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师角色转换的路径和方法。教师角色转换的路径包括:校本研修中的角色体验、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体验、自我反思中的角色体验。教师角色转换的方法包括:角色期望的学习、角色扮演的体验、角色冲突的调解、角色沟通等。

2.研究学导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包括学导案的设计策略、教学对话策略、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教学评价策略、课堂强化策略、学生学习行为调节策略。 3.研究课堂媒体呈示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媒体呈示的时机、种类与学生即时学情的适切性策略,教师媒体呈示的时机、种类与学习内容的融洽性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是“学导课堂模式”研究的继续,对于教学工作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教师深化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理念的理解,深化对“先学后导”、“学导结合”、“以导促学”原则的理解,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灌输中心”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通过研究过程,组织教师深化探究课堂互动的策略,让教师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设计。

三是把评价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让教师通过评价来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教师须先确定观察主题,进行行为分类,制定观察表,进行课堂观察。根据观察记录的分析,提出课堂互动问题解决的方法,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策略。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实践反思的镜子。教师学会一种观察、描述、思考和解释课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就能对课堂教学做出持续的改进。

2.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学中课堂互动低效事例的分析,在同伴互助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寻找到解决课堂习惯培养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媒体呈示问题、教学评价问题、等问题的有效策略。

3.调查(测验)法:教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前测、后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兴趣、态度、能力、习惯、信息技术资源利用等现状,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有效性、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有效性。

4.行动研究法:主要采取“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和“多人同课循环”等课例研究的形式,教学目标制定、调整与落实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学导案设计变式研究、学情分析有效性策略研究、学法指导有效性策略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教学评价有效性策略研究。、

六、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1月)成立课题研究和分主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确定分主题研究的年级和教师,按主题开展培训。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5月)分两阶段开展分主题研究。

其中:2015年11月——2016年3月,开展课例研究; 4月、5月,开展中期检查,通过数据信息采集、分析,进行效果评价,同时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典型课例。

3.第三阶段,总结、整合、提升阶段:(2016年6月)分主题总结,整合研究,形成各类变式的课例,各类有效性策略的成果。

七、研究预期成果: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形成若干篇研究论文。 3.形成若干典型案例。 4.编撰优秀学导案。 5.刻录相关课堂教学视频。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乔丰年(校长) 副组长:何焕利(副校长) 学术秘书:闵卫强(教导处主任)

成 员:陈 林(副校长) 拜敏娟(副校长) 李盈利(副校长)

武亚娟(副校长) 王群英(工会主席) 董琳娜(教研室主任)

闫敏娜(教研室副主任) 张朝晖(教导处副主任) 周春妮(教导处副主任)

(二)课题指导小组 王昌民(渭南师范学院教授) 李晓燕(渭南市实验小学监察员) 闵渭安(临渭区教育局局长) 邢唯远(临渭区教育局副局长) 赵根全(临渭区教研室主任) 杨晓蓉(临渭区教研室副主任)

2015年9月

第三篇: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内容摘要]

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师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这些教学策略包括: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策略;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条件促进多向交流策略;实时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策略。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动,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师生互动

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一、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建立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互动教学奠定基础。 [案例1]一位特级教师课始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来说三句话行吗?

师:我是中国人。 生:我也是中国人。 师生:我们都是中国人。 师:我喜欢上数学课。 生:我也喜欢上数学课。 师生:我们都喜欢上数学课。 师:这是你们说的哦!

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教师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重点字“都”的意思也在谈话中解决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尤其要注意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始终做到“目中有人”,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要以一种商量、协商的口吻进行对话。例如,“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学学行吗?”“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你同意吗?”这样的话语使孩子与教师的心拉近了:“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我还是不理解,我还是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

33

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其次,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教学起点,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积极创设有意义、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案例2]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这里,吴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条件促进多向交流

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推理,此外,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背景不同,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独特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等多向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智慧之光不断闪现。

[案例3]在学习了比例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作,8 个人24天完成,现在有12个人需几天完成?

请你用多种方法解答。几分钟后反馈。学生说出一般方法后,教师正要作总结性发言,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做的,不知对不对。” 生:我是用方程来解的。设12人需X天完成。

1÷8÷24=1÷12÷X 这是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这一问题交给同学们进行讨论。 几分钟后,一名学生生站起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一项工作看作单位“1”,除以8再除以24是表示一个人的效率,右边也表示一个人的效率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这个同学的答案尽管是一个意外的发现,但这意外之中蕴涵了问题的本质。如果教师当时不给同学们论证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就显得不精彩,一个创造性的火花就被磨灭了。因此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生成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课程意义的过程。

第二,在课堂中适度引入开放题,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找到不同的解题思维,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水平和解题策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有不同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母亲节快到了,小强来到花店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他看到花店中玫瑰、菊花、百合花的标价分别是:玫瑰3枝12元,菊花4枝20元,百合花3枝21元。小强买了6枝花,你知道花了多少钱?学生在练习中呈现了不同的阶梯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尤其值得注意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题目中的开放因素,这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

34

个性化思维,不同的认知策略,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4] 下面是我校教师在“比较”教学中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把5个▲、7个口散乱地放在投影仪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把它们重新整理一下,使同学们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一位女生上来这样摆的:▲▲▲口口口▲▲„„ 教师一看便她停了下来:这样能比较出多少来吗? 大部分学生:不能

于是教师重新请一名同学上来摆,结果与书上的一样。师很满意地表扬了他。 教学继续„„

其实,教师只要能够认真关注一下学生,注意挖据题目中的开放因素或者让学生自主交流下去的话,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在课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他学生的摆法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极富创造。像这位女生其实是摆成这样的:▲▲▲口口口▲▲口口

口口;

有的摆成了:口▲口▲口▲口▲口▲

口口;有的摆成了:

„„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互动中切实体验知识的生成性,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圆的周长公式是唯一的,但推导公式的过程可以使开放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猜测、质疑、争论,形成积极、有效、高质的互动,在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得到不断的飞跃。

[案例5] 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 、 、 、 等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凡是分母是2或者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马上举手反对:如 的分母含有约数2和5,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紧接着有位同学补充说:因为 的分母里还含有约数3等,所以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是3的倍数,它不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又有同学发表看法:上面这些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都能转化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所以我猜想,凡是分母能够转化成

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刚才这些分数的分母为什么能够转化成

10、100、1000等数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了争辩,在争辩中激活了思维,认识越辩越清晰,思维越辩越敏捷,学习越辩越成功。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形成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多方面的交流、交往以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实现自身发展。达到有效创新的目的。

三、实时调控,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 赞科夫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最重要是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现代教学十分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但一味地强调生生互动就一定能够达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吗?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高效互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不断调整互动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是善于倾听,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随时实时注意引导,注意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教师要发挥参与和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朝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虽然原来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完成,但整堂课激荡着学生的智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35

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了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逐渐学会倾听、思考、与人对话,互动变得更为有效。值得说明的是,这种生成性的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教师较强的课堂调控捕捉能力,尤其是教师在当好组织者的角色,在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组织吸引面上的其余学生一起来倾听,善于“抛绣球”,踢皮球使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互动中来,扩大互动参与的面,提高互动的效益。

其次,师生互动需要深化提高,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的层次,引导梳理,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化,有序化思维探究,例如人民币的付费方式。教师要不断地提出的问题。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整合,促使学生知识的结构化。比如在复习数的概念时,学生发现小数和分数都有一个性质,那么这两个性质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呢?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学论与生活》

杜殿坤译

36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往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以全面了解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交往互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研究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内涵,打造一支勇于实践探索,致力于互动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2)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养成交往互动课堂新的学习常规,逐步养成互动、记录、表达、交流、倾听、合作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探寻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本质特征,初步形成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教学特色和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进行师生、生生课堂交往方式研究。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主要特点,探究也已形成或即将趋向形成的有效交往互动方式,进行有效驱动策略的提炼建构。

(2)着眼教师是课程建设者的研究。

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所以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善于进行利于促进交往互动的资源开发与学习活动设计,进行序列化教学设计与反思重建的案例研究,积累提供分享的素材,做课程的建设者。 (3)着眼学生是课程建设者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中有最大的发展可能性,因此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随时会生成新的发现、不同的创意,也会有错误性的素材,让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艺术地呈现、比较、碰撞„„。着眼学生是课程建设者,不仅凸显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进行学生学习交往典型个案的研究提炼。

(4)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5)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3、创新之处

实现学科间的融通和整合。探讨数学学科的有效交往互动与语文学科、英语学科共同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案例与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l、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文献研究是每一项课题研究的必备工作,也是衡量一项课题研究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行动研究法

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的目的。即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而出发。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哪种教学策略(行动)来改善问题,探讨能否有效地改善现存问题等。 (3)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又被称作案例研究。进行典型性到普遍性的教学案例或学生个案积累分析,不断改进后续研究工作。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2、研究途径:

(1)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交往互动的理论和同行的经验,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根据教材设计教案。

(2)立足课堂,进一步探索教学活动的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明晰研究路径。

1、不断明晰研究方向。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该课题,我们将加强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学习《“新基础教育”论》《“新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改革指导纲要》、《课型范式》等有关理念和文献。组织教师学习本课题方案,共同讨论、研究、修改,完善。除此,要求课题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围绕具体研究专题,学习相关理论,充实自我。

2、不断清晰研究内涵。针对本课题目标与内容联系不密切,不清晰,我们将通过一次次学习交流和专题研讨,把研究的指向和课堂切入点不断细化。关注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明晰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找到师生有效、有向的生长点。

(二)依托专家引领,扎实研讨活动。

为了使研究更有实效和针对性,我们将发挥华师大“新基础教育”实验专家组、区教研室、实验共同体学校的成员一起参与我们的专题研讨,期望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在不断的成长和提升,特别是在专题研究背景下的再构建、再提升。

(三)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

组织教师根据课题方案,结成各学科的研究群体,选择自己最想进行研究的方面,制订了学科组研究计划,在课题组认证后,按照计划进行课堂课例的研究。在研究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状态,构建互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固化以“还”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

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挖掘文本中、学生中可能存在的互动资源,寻求有效互动的时机。 注意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内容的沟通,并对现有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了教

学内容,缩短了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教材重组,链接互动时空;还原生活,创设互动时空等。

2、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在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拓宽学生互动的途径,提升课堂互动的质量。

3、加强课后的反思和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4、关注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四)依托教研组,扎实研讨活动。

教师要能很好地把学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进行有机的整合。把自己课例的研究目标展示给全体教师,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期待在一次次的研讨活动中,加深对该课题的认识,为自己的个人研究指明了方向,时刻认识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五)围绕课题例会,探讨研究收获。

各课题组教师要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课题例会,把自己在研究中的收获和困惑进行交流,期望在一次次的交流探讨中,教师们不仅从理论上对该课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从实践中找到了一些操作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认真开展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我们每月定期向全校进行课堂研究活动的开放,通过这一形式,展示并且推广研究的收获,提供给每位教师一个研究的平台,在全员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找研究。

2、依托学校网站,加强对该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3、依托教研沙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导了老师的课堂实践。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力求做到研究专题化、活动制度化,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正常听课、评课,提高研究含量,为今后的课题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区教研室专家的帮助下,通过调查、学习、思考、研究等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有效交往互动的途径、策略, 从而达到高效、灵动、有生成感的数学课堂。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调查与分析,主要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请有关专家讲座等。课题组成员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指导纲要》和与课题有关的专著及研究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制订研究方案,组织申报。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通过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自己所教学科实验研究。重点结合自身班级的日常教学和自己承担的教研活动,应用“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有效交往互动的研究,并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中期评估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初步形成研究成果,撰写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评估。根据专家评估意见,调整研究计划,继续研究。

4、继续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5年1月):通过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对前阶段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向全校数学教师推广,全体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研究中来,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5、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重点做好总结,鉴定、结题工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等,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结题研究报告,汇编《课题论文、案例集》。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教导处主任担任组长,各年级数学备课组长为组员,具体教导处指导课题研究。学校还定期请教育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育, 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教育专家的引领,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更深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促进课堂教学师生有效互动的养成。

2、研究队伍精干。

本课题共有7人组成,均是我校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组长安向阳,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曾有多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科研能力。

课题组主要骨干常秋兰,学校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有较强的学习力,并能积极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其他成员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都在教学第一线,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3、研究制度完善。

学校建立了教育科研制度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目标考核制

度、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4、后勤保障。

学校对课题研究所需时间、资料、设备、经费等全力支持,现在学校具有系

统完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十五个,各个教室都配有二机一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后勤保障。研究一定会更深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第五篇:师生和谐互动 课堂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英小学 王静洁

艺术课程是学习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总目标中指出要增强与人合作、与人和睦相处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意志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艺术教师可以发挥良好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各种音乐表现能力,切实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教学互动氛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往总是扮演严肃、严谨,教授知识、解答疑问的角色,发挥着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是互动交流的,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是的相互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学习,工作,思路才会开阔;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思路就会狭隘。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才会勇于表现自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促成交互的动力之一。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互动的保障,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顺应学生的“学势”,帮助学生多思、多说、多表现,只有通过这种彼此尊重、相互认同的师生互动,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情感交流,通过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媒介与学生产生表情互动,相互感染,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交互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在和谐气氛中,相互感染、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探索的气氛,不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起到互助的作用,通过音乐将彼此间的情感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二、师生和谐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和谐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正确表现音乐,贴切的进入音乐的世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和学生自始至终一起积极参与所有的音乐活动而非旁观者,有时作为导演,有时扮演听众,还有时充当“红娘”„„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鼓励师生间的交流碰撞,启发学生,恰当的进行引导,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诱发出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音乐课上,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情境,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创设情境,互动表演。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乐学。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活动中,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比如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师生对唱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交换对唱内容来学习歌曲,不仅可以降低学习复杂歌曲的难度,并在对唱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音色调整的要求,适当进行力度、速度的处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互动表演,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或角色扮演,造型设计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小组中要进行商量,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在小组的角色分配中,怎样才能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满意,教师在学生商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其中,给出中肯的建议,并参与其中一组的一个角色,哪怕扮演一棵大树,一棵小草,也能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小组的活动,并在小组互动中能及时的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因势利导,发挥特长。

音乐教育具有凝聚群体与张扬个性的作用,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开掘,个性得以张扬,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的学生有较强的歌唱能力、有的学生擅长表演舞蹈、有的学生节奏感非常好,喜欢用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有的学生更愿意摆造型,做一朵默默无闻的小花、小草或大树,在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每一位有潜质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和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中实现“授之于渔,而非鱼”, 从而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动情的歌唱、热情的演奏、激情的舞蹈、角色化的表演,使学生在歌唱及表演中抒发情感,教师的主动参与及创设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表演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比如:在听音乐进教室的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在互动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也能及时的感受到美的正确的表现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表现美的能力。在歌唱、演奏、小组合作表演、小乐器即兴伴奏等方面,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发挥学生主动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在各项活动中,

四、师生多层次教学互动,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进行有效预设的设计者,要使学生在有效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在预设各教学环节时,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力求在完成中探索、总结出更多促成师生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比如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内容、实在的形式,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更多层次的教与学的互动,及时调整各项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的目的。

上一篇:学生欺凌事件应急下一篇:享受生活练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