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2024-04-16

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精选6篇)

篇1: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篇2: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1、通过“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探究”,转变应试观念,切实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寻求和探索小学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总结识字教学的经验,为相关课题研究与加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策略。

三、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研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通过“生活化”识字教学的研究,全面提高识字效率和学生识字能力。

2、基本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

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寻求、探索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式与途径,从而创立能在一定范围中加以推广的某些有效的教学变量,能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2)整体性原则

本研究着眼于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涉及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生活实践,并将相关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发挥研究的整合效应。

(3)和谐发展原则 本研究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付给学生,让学生在广阔、轻松的活动氛围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学习运用汉字,从中提高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 对象:二年级学生

五、课题界定:

1、随文识字

2、依据字理识字三法(“一个家族的字”──形声字举一反三识字法、依据字形猜测字意,理解文字内涵──新“加一加”识字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形近字──讲故事识字法)。

3、在生活中识字“三步曲”.4、“汉字开花”,联想识字。

六、研究的内容和途径

本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为研究环节,将学生生活实践以及学生在情境中的游戏活动作为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七、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八、研究的基本措施

(一)、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所以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想、理解出字词的意思,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表达正确,但大部分字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随文识字掌握的字词,学生在运用时困难不大,一般的差错都出现在文法上,很少有词语放错语境的情况。随文识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思维习惯,在识字课堂孩子始终是积极地动脑,课堂生成很多,趣味无穷。

(二)、依据字理识字三法

“字理识字”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钧老师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主张教独体字(象形和指事文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教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字的读音,最后了解其组合起来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在小学生中,一般不讲转注和假借的字理。

在教学中,依据字理识字的原理,主要可以运用了下面三种教学方法:(1)“一个家族的字”──形声字举一反三识字法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约占70%。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我在教学中将声旁相同的汉字称作“一个家族的字”。而且告诉学生,一个家族的字,声旁相同,形旁表示的是什么,那么这个字就与它有关。例如《美丽的小路》一课时,要求认读的字中有一个“浇”字,学生一看是“氵”,马上就反应过来,“浇”与水有关,所以是“氵”。按照同样的原理,学生明白了“烧”与火有关,“绕”与丝线有关.这样,我们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举一反三,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五个生字,而且大略知道了这些生字的意义,这对于他们避免写错别字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在写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字与自己写的内容的关系,而从字列中选择合适的字。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偏旁表示的含义。学生了解了偏旁的含义后,就能根据字形去理解字了。例如:

“冫”古字“冰”,意寒冷;

“礻” 示,与神祗、祭祀、宗庙、祸福有关; “宀、广”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

(2)依据字形猜测字意,理解文字内涵──新“加一加”识字法

在学生用“加一加”或“减一减”识字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进行加减,而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尽可能地说出与字形相关的“加一加”来。如“肤”字,要让学生能说出“月字旁”是形旁,表示与身体有关;“夫”是声旁。“月字旁”加“夫”字,就是皮肤的“肤”。其实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是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的。如在学习“穷”和“富”这一组反义词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字形想想:字意与字形有什么联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穷人哪怕用尽了力气,也只能住山洞,因为„穴宝盖‟表示的是洞。„穴宝盖‟加„力‟字就是„穷‟。”“古时候的富人的标准一定是有一间大房子,因为宝盖头表示房子,有人口,有田地。一房一口一田加起来就是„富‟字。”

(三)、在生活中识字

只要你走上大街,你的眼里就会充盈各种招牌、广告、警示。孩子们每天都要从街上经过,他们的眼睛会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世界,他们也会看到那些东西。可是,他们并不在意,也不知道那些字说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开展 “汉字就在我们身边”的识字活动。要求学生认认他所见到的招牌、广告甚至是物品的名称,把自己喜欢的记下来,再带到学校与大家一起识字,一起交流。

在学生汇报中提到的物品名称、招牌、广告中既有他们在教室里认识的,也有自己问家长而认识的。应该说,我们班上已经有了一个识字的良好氛围,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汉字,自己在课堂里学到的汉字也派上了“用武之地”。今后,他们还会留意到身边的另外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如人们用错汉字的现象,还有各种生动有趣的广告,各种公示、布告、广而告之等等。只有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学生掌握的最有效、最牢固、最实用的语文知识。

(四)“汉字开花”,联想识字

“汉字开花”是我在陈树民老师的《“汉字开花”,引发“联想”思维》一文中看到的这个称呼,“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功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二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活动,只作为整个„识字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插曲。”“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展思维,向四面八方发射,就像一朵绽开的花,花瓣向四周展开一样。只要是与这个字有关的事物都可以说。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这种识字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不在这里赘述,我觉得它还能以小见大地引导学生触摸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识字。

九、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①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②申报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7月

① 构建新教材识字教学的新途径;

② 探索研究落实有效识字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③ 进行有效识字的课外辅导与实践等活动;

④ 及时记录与整理教学的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

①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② 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③ 撰写结题报告。

十、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基础,组建学习型“任务小组”。

十一、预期成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他们的字越来越漂亮了,他们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了。这样我们识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十二、参考书目:

篇3: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一、文件双重价值理论的简要阐述及对我国文档鉴定工作的启示

作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仍然沿用的管理依据与准则,“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在国际档案学界与档案实践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并成为在我国档案学界备受推崇的文档价值理论。“文件双重价值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在1956年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系统提出的。在书中,谢伦伯格阐述了公共文件所具有的两种不同价值——“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第一价值”是指文件对于形成机关的“原始价值”,具体包含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物价值与科研价值;“第二价值”是指文件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的“从属价值”(亦称“档案价值”),具体包含证据价值与情报价值。其中,文件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主要负责鉴定第一价值;而第二价值的鉴定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完成。此外,谢伦伯格还指出:“应着眼于文件的整体性,从机关地位、职能、活动三个层次分析,弄清文件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实际上,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使用的是“广义文件”概念,包括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完整生命周期。我国则参照这一理论,提出了档案的双重价值理论。实际上,相较于“文件价值理论”,我国是基于“档案”概念及其视角来研究文档价值理论的。由此可见,二者的理论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在谢伦伯格看来,“文件”(广义文件)是不同部门处理的整体对象,应对现行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作统一的处理;而在我国,则将现行文件与档案视为不同事物,并由此将现行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予以截然分割,并相应导致文档鉴定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相较于“文件双重价值理论”所采纳的文件整体性视角,基于档案价值理论的文档鉴定工作,无法从现行文件与档案的整体角度,实现对“广义文件”的“第一价值”以及“第二价值”的整体掌控,继而无法保证文档价值的全面留存。

二、我国文档鉴定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我国,文档鉴定工作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在文件立卷归档时所进行的鉴定;第二层次是机关档案室在档案保存期满移交档案馆之前所进行的鉴定;第三层次是档案馆进行的鉴定,一般属于定期审查性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文档鉴定的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在其形成机关内部没有被严格执行,进而导致大量没有价值的、重复的档案被移交进馆,迫使档案馆不得不进行重新筛选与鉴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上,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我国的文档鉴定工作缺乏统一的监管与控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最终导致文档鉴定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机关组织的充分重视。

此外,在第一层次的鉴定过程中,承担鉴定工作的业务人员或文书人员通常从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文件的第一价值进行鉴定,而相对忽视文件的第二价值;而承担第二层次鉴定工作的机关档案室人员,通常隶属于特定的组织机构,他们的档案鉴定工作,往往受到机关组织领导、业务部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由此对于档案价值(第二价值)鉴定很难做到全面与客观。实际上,我国现行的文档鉴定体系没有把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的鉴定责任分解开,交给不同的部门去承担,而是在第一鉴定层次,赋予同一部门鉴定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的两种责任,即同时给予了决定文件命运的权力,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再者,由于文档种类的多样性,机关组织内部档案人员通常缺乏相应的宏观视野、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对某些专业活动形成的文档资源的价值,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鉴别与认定,导致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被随意处置或销毁,从而造成社会档案文化财富的流失。

三、基于文件双重价值理论,构建我国的文档鉴定模式

(一)以“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为指导,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文档鉴定模式。基于我国文档价值理论、文档工作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按照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理论”的有关要求,着眼于完整的文档价值鉴定工作流程,维系与协调不同文档鉴定阶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性和阶段性两个层面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文档鉴定模式。具体而言,应基于“广义文件视角”,制定清晰、明确的文档鉴定工作职责分工,打造以实现文件第一价值、第二价值的全面、合理甄别、留存为最终目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控制与前端控制为根本保证,以文档一体化工作体制为基础的机关组织办公室(业务部门或文书部门)、档案室、档案馆多方协同配合、相互制约的文档鉴定模式。

(二)构建文档鉴定工作的职责分工。为了实现文档鉴定模式的顺利实施,应以完整统一的文档鉴定视角,构建不同阶段的文档鉴定活动的职责分工。具体来讲,机关组织业务部门或文书部门主要负责鉴定文档的第一价值,机关组织档案室、公共档案馆负责鉴定文档的第二价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管不同文档鉴定主体的鉴定行为,确保文档“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鉴定活动的合法进行。此外,公共档案馆应负责会同各领域专家学者、机关组织、档案人员、社会领用者等,共同研讨、预判与鉴定不同形成机关的文档价值,从而站在宏观、整体的社会视角,鉴别与判定文档的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并通过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声音、意见,及时调整文档鉴定工作的思路与方向,及时、全面地满足从文档形成者到社会利用者各方面的文档利用需求。

(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工作体制。“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作为西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强调文件的整体性,主张将文件与档案、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参考西方国家的文档工作体制,总体来看,应将我国机关组织的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统一起来,从业务体制上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文件处理部门、档案室、档案馆协同配合的文档一体化工作体制。实际上,基于“文件双重价值理论”的“广义文件”视角,结合我国文档鉴定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文档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可以确保文档鉴定模式能基于统一的文档工作体制得以实施,在协调不同部门的文档鉴定活动的同时,确保文档鉴定工作整体有序地开展。

(四)实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文档鉴定工作的整体控制与前端控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文档鉴定实施整体控制与前端控制,对于保证文档鉴定模式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档案管理的专门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能从专业角度,以文档鉴定管理的整体视角,指导机关组织人员开展文档鉴定工作,更有利于提升文档鉴定工作的连贯性、一致性与规范化程度,提高文档鉴定效率,减少、甚至避免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移交进馆,又能对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实施重点监控,确保顺利移交进馆。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文档鉴定实施整体控制与前端控制,可以有效地监控文档留存与销毁的全过程,确保具有第二价值的文档被全面移交进馆,从根本上维系档案为全社会服务的功能属性。事实上,及早介入文档鉴定工作,可以有效防止机关组织单纯从自身利用需要出发,忽视文档的从属价值鉴定,造成文档价值流失的情况。此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文档鉴定工作,主要基于社会利用者的实际利用需求,对档案价值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鉴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文档鉴定工作总的掌舵人,更能从为国家与社会留存历史文化财富的角度,全面维系与留存文档价值,从而为满足社会利用者对于档案的多元化利用需求提供根本保障。

四、结束语

我国机关组织的文档鉴定工作由于缺乏完整的基础理论指引,加之工作制度不完善,造成了文档鉴定工作实践领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实际上,通过构建、推行科学有效的文档鉴定模式,可以极大地改善甚至扭转文档鉴定工作的不利局面,实现文档价值的全面发掘、整体把控与科学维护。此外,我们还应通过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与模式创新,逐步实现我国机关组织文档鉴定的科学化与系统化,从而为社会利用者全面、有效地获取档案资源提供管理基础与制度保障,继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基于广义文件视角,揭示出文件的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其理论内涵超越了我国的档案价值理论;我国文档鉴定工作在具体执行、职责分工以及鉴定素养、视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应以“文件双重价值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文档鉴定模式,通过建立“文档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制定文档鉴定职责分工、实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文档鉴定的整体控制与前端控制,以此客观、全面、合理地留存文档价值,满足社会利用者多元化的档案利用需求。

关键词:谢伦伯格,文件双重价值理论,文档鉴定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20-221.

[2]连志英.论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的理论与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3.

篇4: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一、趋善:课题成果鉴定要秉持两维价值观

《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先生认为,评价一项研究主要看两点:一是通过研究认识了什么,二是通过研究改变了什么。当然,这是对于普遍性研究而言的。对于基层教科研成效的评价来说,可以着眼于两点:一是做了什么,二是通过做,改变了什么。至少包含以下两维的视角:

1.既要呈现自变量投入,更要着眼于因变量变化

如,对于差异教学研究来说,以学情调研、课程调试、教学范型、细节关照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系(“教”的层面的投入)属于“自变量”,如果最终的研究成果仅仅呈现出这些,仅仅强调“我的所作所为”或者“我们的付出”,就未免过于偏颇了,因为开展差异教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改造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来探讨更加适应学生学习差异与个性发展的最佳路径、有效策略,也就是说,最终还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就是所谓的“因变量”。因此,“我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付出”是否是有效的、是否是有价值的,应通过“学”的效果来检验,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的角度,做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情态、学习能力、学习习性等因素在内的相关测查,依据测查结果来综合判定差异教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既要呈现外显性成果,更要着眼于内隐性成效

以学生读书活动为例。从当下的有效学习的角度讲,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从长远的生命发展的角度说,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丰厚个人素养,提高生命质量。因此,对于学生读书活动的评价,就不能仅仅限于看哪个学校是否有详细的图书借阅记录,哪个学生摘抄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哪个班级有多少征文获奖———在此并非否定这些,这些固然重要———从哲学的角度讲,内容要借助于形式来呈现,但内容又是形式之上的存在,但是充其量这些仅仅属于“过程性成果”,“过程性成果”的丰富一定程度地反映实践的力度和投入的程度,但不一定完全反映价值程度。学生积极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良好的行为习性的养成、最佳的学习方式的固化,才是最应看重的。

由此想到上海的教育质量评价。据2010年报载,上海市教委将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评估检测机制,“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今后将不再由一两次‘纸笔测试’一锤定音”,“学业评价不仅要书面测试,还计划增设心理测试,结合学生的学习时间长短、学习负担轻重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定。”在我们看来,这才是对于教育价值的最到位的理解、最深刻的把握。

再回到研究上来。对于成果的评价,不可单纯看重于一些外显性投入或取得,更应着眼于生产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实际成效的显现———通过研究而逐渐内化为了教师素养或学生素质的,往往是最可贵的成果。基于基层教科研的性质,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鉴定,不可能拿高度严格的专业标准来考量,但是采取听取成果汇报陈述与实地考察、现场观测、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成果做深入、全面性的鉴定,还是可行的。这对于教师的专业付出而言,是一种尊重,对于教育科研本身而言,则是一种严谨。

二、倡真:课题成果鉴定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对于课题成果的评审,我们当然要走以量化为主的科学、规范、客观的专业路子,但是在条件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有些底线性要求或原则是绝对不能突破的。各级规划类大课题成果的评审如此,教师层面的小课题成果的鉴定亦然。我个人认为,课题成果鉴定应该始终牢牢地把持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创设一种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公平、公正的科研氛围,创建一种有利于所有参与者都安于想事、乐于做事的正常的教育科研秩序,让做真研究者、让扎扎实实干工作者得其所应得,不使沽名钓誉者投机钻营。最起码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题成果鉴定应把握三个底限

首先强调的是,坚持原则、严肃对待,并不意味着对基层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层面小课题研究要求苛刻、吹毛求疵。以下三类情况值得认真审视:

其一,严重走题者,不能结题。“走题”情况具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选题本身就存在明显问题的,如,那些非教师类的研究课题。第二类是研究内容与题目(选题)严重不符的,此即“文不对题”者。

其二,过程虚假者,不能结题。“虚假”也具体呈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假”,即所述的研究过程非研究者自己所为,所谓的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实为“假账”。这样的课题研究,即便是过程材料十分丰富、研究成果非常显著,但也不能予以通过,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所内含的“求真”的本旨追求。另另一种情况是“虚”,即研究过程空虚者,也就是无过程者。但必须注意,“有无过程”与“有无提供丰富的过程材料”两者不是对等的。也就是说,研究过程是否扎实应以课题性质而定———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有些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不能完全以物质化的材料来呈现的,我们绝对不能机械教条地单纯依据过程材料的多与少来做表层的、感性的判定,并且过程材料的验审,最好以负责该课题的专家本人结合课题研究方案来进行,否则,只能是单纯判别“材料有无”“材料多少”,这样会导致科研价值判断的简单化。

其三,成果单薄者,不能结题。“成果单薄”大致涵盖了三类具体情况:第一类是不具有原创性者,即研究成果非研究者劳动所获、研究所得,提供、展示的是假成果。第二类是成果“宽度”不够者。即研究成果与既定的研究目标不一致、与研究内容不对等者,尤其是那些窄于研究目标的,应该评定为严重不达标。第三类是成果不具有“厚度”者。注意两点:一方面,成果必须是对深入、反复实践的必要提炼和适度提升,缺少厚重的实践支撑的,未经过反复实践、不具有实践说服力的浮夸性成果是不能通过鉴定的;另一方面,有些课题的成果应该是复合的,正如上文所言,是显性成果与隐性成效的复合,只有显性的成分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一点尤其应该注意。

2.课题成果鉴定过程应突出科学性

教育科研是一门科学。因此,课题成果鉴定也要不得半点的“想当然”。课题成果鉴定的科学性也理所应当体现在评价方法和鉴定程序之中。

其一,采取科学的成果评定方法。成果鉴定应该采取绝对评价,即对照既定标准,对课题研究成果做深入的实质性鉴定,做专业的全面性鉴定,评价课题研究成果是否达标、是否优秀,做到合格一项通过一项。相反,采用相对评价,甚至按照人为划定的比例来确定合格成果的数量、优秀成果的多少,则会有失教育科研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

其二,成果鉴定的程序也应体现科学性。对于采取集体鉴定的课题成果,可以采取专家分工负责制,即以某一位专家为主进行鉴定,但绝对不能为了减少程序、减小工作量而仅仅以某一位专家的意见为唯一定论。可以先由专家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审阅并给出评价,然后委托某一位专家汇总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论,撰写课题成果鉴定意见,使课题成果鉴定意见更加趋于民主、客观、公允。

3.课题成果鉴定应区分出水平层次

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成果真实丰富,准予通过鉴定;研究是花架子,所谓的成果是拼凑乃至虚假的,则坚决不予结题或延期结题。成果确实突出的,应恰如其分给予褒扬;成果一般乃至存在问题的应恰切地加以指正。对于准予结题的课题,可以根据研究成果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级评价。一般可区分为由高到低的领先、先进、合格三个层级。

一是领先。即研究成果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基本标准是:课题前期论证和规划充分翔实,目标和内容具体明确,研究过程有序扎实,按期圆满达成研究目标,研究形成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创造性地实践乃至发展了已有理论,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成果在特定时期内能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或者实践提炼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策略,能有效地解决特定范围内的难点、焦点问题,在优化教育实践方面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适合在实践层面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是先进。即研究成果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基本标准是:课题前期论证和规划充分翔实,目标和内容具体明确,研究过程有序扎实,按期达成研究目标,形成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创造性地实践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或者提炼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策略,在特定时期内能有效地解决特定范围内的难点问题,能在优化教育实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合格。基本标准是:课题前期规划充分翔实,目标和内容具体明确,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成果尽管粗糙、朴素,但也真实、实在,一定程度地增进了认识或解决了问题,优化了实践,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价值。

在课题成果鉴定活动中,我们需要理性地面对、稳妥地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权宜之计”,不管如何“相机而动”,“趋善”“倡真”的基本原则是绝对不能轻易丢弃的。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和教师中的“人气”是靠其自身的魅力赢得的,课题研究“曲高和寡”的局面是通过基层学校和老师对它的真实认知、真切体验而逐渐改变的,我们切不可以“失善”“弃真”为代价来博取基层学校和老师形式化开展教科研的“人气”,切不可以失去底线、违背原则来换取教育科研的“轰轰烈烈”———虚浮的“人气”不要也罢,浮华的场景必需警惕!这是一个科研态度问题,也是一个责任问题,更是一个原则问题,还是一种导向问题。否则,我们不仅仅将破坏学术的规范、科研的秩序,还将失去我们课题成果鉴定者自己所应具备的职业的良知、做事的正气、专业的水准,更将失去基层学校和老师对于科研活动的纯净认知以及真心参与、真实投入。就当下而言,这样的教育科研是否得不偿失呢?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教育科研是否将意味着会逐渐地走向自我毁灭呢?

篇5: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涌入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他们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大多数成绩下降,出入游戏厅、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2、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改进教育工作,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研究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其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牵扯到千家万户,上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及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的父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有助于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创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1)分析留守儿童不良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2)分析留守儿童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3)分析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

(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

(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儿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育产生的影响。

3、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

4、探究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

六、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归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校领导重视课题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加强实践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完善,撰写经验总结。在合作的同时开展反思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途径。

八、预期主要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邹士萍

2、《留守儿童档案》负责人:徐小庆

3、《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负责人:戴红玉

4、《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调查报告》负责人:王春梅

5、《阶段研究报告》负责人:赵小荣

6、《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负责人:邹士萍

7、《案例分析集》负责人:张冬玲

8、《论文集》负责人:梁玉兰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组负责人:钱存亚 邹士萍

课题组成员:梁玉兰、顾慧、赵小荣、张冬玲、袁小芬

戴红玉、王春梅、徐小庆、唐录芹、十、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篇6:文档课题研究成果的自我鉴定

一、将小课题研究纳入绩效考核。学校应该对小课题研究有足够的重视和了解,明白这是一项立足个人,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有益活动,值得鼓励。近几年来,绩效考核成为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内容比较单一,除了学生考试成绩就是老师工作课时,体现的是多劳多得。如果学校在考核中引入小课题研究指标,对教师的申报、开展、成果等给予细致的等级评价,老师的教研活动将会更主动更活跃,教研能力也会因此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将小课研究纳入校本课程。为了迎合课改精神,城区中小学常常会设置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说,校本课其实就是小课题研究的载体。我们学样的校本课程以兴趣课为主,它的教学周期与小课题研究一样,也是一学年,授课内容广泛,音乐、体育、美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囊入其中,以语文为例,可以考虑针对不同学习阶段,逐一开展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既能拓宽学校的教学特色,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个人的小课题研究结束以后,学校如果能及时评价,再把结题优秀的升级为科组课题计划,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深入。这种脱离了物质层面的肯定,对广大教师是最大的奖励。

上一篇:幼儿园春季保健小常识下一篇:地脚螺栓 膨胀螺栓 高强度螺栓 双头螺栓 螺栓生产厂家上海徐浦标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