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2023-01-11

第一篇: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该课题研究的完成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学校法制教育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1. 该课题研究的完成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我们学校是“山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是“五五普法示范单位”,是“法制太原先进单位”。学校连续十五年没有教职工和学生的违法行为,为课题的研究及完善的法制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学校有着良好的法制教育传统,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法制教育机制。学校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每年12月4日的国家法制宣传日,学校都开展校园法制宣传主题活动,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工和广大师生都积极参与。

建立学校法制教育机制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对学校法制教育机制的研究无论从法律知识的普及、意识的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形成以及日常工作的法制规范化操作,我们都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因此,在课题的实施和操作上更有助于课题的有效开展。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校法制运行机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未来公民的法制意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规划纲要》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健全符合法制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难有实效。学校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建立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法制教育机制应当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

3. 该课题的国内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①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学生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

② 天津科技大学----“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管理方式逐渐社会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造成了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传统的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对法制安全知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法制安全教育理念和形式被提出。本研究是从“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重点主要介绍该模式的建构问题!

③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试论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个问题

本研究主是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对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及其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对“法制教育”的内涵,青少年年龄分期中的总是及青少年法制教育推行中的难点与

4. 研究方法:

① 到周边各兄弟学校调研、走访;

② 深入到广大教职工和同学当中,听取大家的意见和要求;

③ 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完善成果的理论依据;

④ 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相关内容与专家进行交流,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

第二篇: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探讨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度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这种体制较之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传统的工会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对于保持和增强企业工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是当

前工会工作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坚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把职工群众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和民主管理的主体,通过加强民主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广大职工群众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形成凝聚人心、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其次,抓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明确企业党政主要领导,就是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负责人,统一协调民主管理开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二是明确工会组织是民主管理工作的工作机构;三是建立长效机制。

二、注意完善制度,力求抓好载体

为使民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坚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在抓好载体上下功夫。一是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如企业每年的行政工作报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职工“四金”交缴情况及企业改制等情况,必须都要在职代会上进行审议或通报,特别是企业改制,必须把企业改制政策、改制方案、资产审计、评估等重大事项及时向职工公开;必须依法落实职代会对改制方案的审议权、资产的监督权;必须将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坚持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每年由企业工会与行政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保险、福利、教育和培训、纪律和奖惩等有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与行政协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工会主席代表职工与公司行政进行签约。三是坚持实行厂务公开,切实做到组织、内容和形式“三落实”。在组织上,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挂帅、行政负责、纪检、工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在内容上,将传统的公开,即:“企业想公开的内容”,转变为“职工想知道的内容”,增强了厂务公开的透明度和互动性。在形式上,严格把握厂务公开的原则、重点、程序、方法,力求做到有先后之分、层次之分、范围之分,注意公开的实效性。

三、重视关心职工,构建和谐企业

企业在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民主权利、关注职工素质的提高。

一是积极开展创建“职工满意企业”、“当好企业好主人”、“职工信得过的企业经营者”主题活动。

二是按照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目标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组、建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

三是遵循为职工多办实事的宗旨,认真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和关心职工家庭等工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是推进民主管理工作的前提。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职工、依法有序、真正做到党、政、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自觉将民主管理的运作、要求体现在各自的工作中,从党的全局来把握和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作是推进民主管理的基础。要规范民主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机制。企业在健全职工参与机制上,重点抓好三个环节:首先完善职工董事制度,其次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三是提高职工代表的民主参与水平。

(三)坚持程序,注重过程是推进民主管理的手段。民主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条不是看结果,而是看程序,工会组织要敢于坚持按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操网作程序规范运作。工会维权是参与决策过程中的维权。民主管理要坚持的就是程序,就是要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规范地履行民主程序。

(四)敢于思考,发挥效应是推行民主管理的目的。要敢于思考新课题,敢于探索新路子,坚持和发展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职代会制度绝不能成为事后去解决矛盾的机制,民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与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通过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广泛共识,聚合整体力量,保证管理的科学、决策的正确以及实施的顺利有效。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真正体现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职工主人翁的地位。

第三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

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

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

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需求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目标稳步迈进。关于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第四篇: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附件: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二月二日

第五篇: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气象条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安徽省水产养殖气候资源丰富,但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因此,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是保证水产养殖生产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气象要素 气候资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把发展名特优水产品作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建立主导产业链。河蟹、青虾、甲鱼等产品已初步形成从种苗培育到商品生产、保鲜、加工、出口一条龙的格局。目前,安徽省淡水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8.5%,产值达162亿元;河蟹、青虾、鳜鱼、甲鱼等名优水产品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25%。但因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安徽省水产业也频繁遭受巨大损失。

1 环境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水温通过改变水环境其它要素而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学习性,可将鱼类分为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和热带鱼类。

1.1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在适温范围,水温与摄食量呈正比。本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0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族箱中分别设定不同的水温,研究水温与摄食量的关系,结果见表1。

上表表明,水温与尼罗罗非鱼摄食量关系显著。水温在18-30℃,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在32-35℃,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30-32℃是尼罗罗非鱼最佳摄食水温。

1.2 温度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影响

水温与水产养殖对象生长的关系也极为显著。本实验于2003年12月-2004年6月在安徽蚌埠水产研究所进行。实验以中华鳖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半年温室加温以及自然条件下水温与生长的关系。实验选择中华鳖平均体重约为20g,此时其大于15℃的活动积温为22-40℃。实验期间每4小时观测养殖池内水温,计算其日平均值;同时每月1日和15日测定中华鳖的体重。实验结束时,温室内以及自然条件下中华鳖平均体重分别为210g和34g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温室养殖池内水温对中华鳖的生长有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积温量逐渐增大,中华鳖的体重逐步增加。对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养殖对象体重与活动积温量呈较好的“S”型曲线关系。

复相关系数R2=0.97366 其中x—>15℃的活动积温(℃);y—中华鳖平均体重(g)。 图2表明,实验期间中华鳖体重先减少,2004年5月1日之后迅速增加;从水温平均值看,1月底水温达最低之后开始上升,但2004年5月1日之前均低于15℃。2004年4月15日中华鳖平均体重比2003年12月1日减少2.72g。

1.3 水温与水产养殖疾病的关系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水温关系密切,尤其是夏季,常出现热雷雨,使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当水温高于28℃时,草青鱼肠炎盛行;当水温高于20℃时,鱼类烂鳃病开始流行,水温27-34℃时最易发生;水温25-35℃时常出现出血性腐败病;冬季水温低于16℃时,罗非鱼肤霉病大量发生。

2 光照条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光的影响。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2.1 光照强度对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影响

为研究光照强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的关系,本实验以刚孵出2-4d的鲢鳙鱼毛仔为饵料,以尼罗罗非鱼(平均体长8.4±0.2cm)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测,结果见图3。

由图3可见,400lx为尼罗罗非鱼最大摄食量的光照强度,光照太强太弱均不利于尼罗罗非鱼的摄食。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反映:

显著性检验R2=0.85438 其中:x—光照强度(lx);y—摄食强度(个/h·尾)。 2.2 光照时间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光照能促进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鱼虾生活环境。一般光照时间长,水体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响,晴天下午(15-17时)水体溶氧量最高,上层池水溶氧量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水体溶氧量最低,高产塘此时一般有浮头现象。

此外,养殖对象因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生育期对光照时间均有严格的要求。对某些淡水鱼类来说,日照长度的缩短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相反,在日照延长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其生育活动。例如在长光照条件下,罗氏沼虾幼体摄食时间较长,摄食速度相对较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幼体的同化效率。而中华鳖则喜欢栖息在安静、清洁而阳光充足的池边浅水中,当天气晴朗时,爬到岸滩、水泥台板或岩石上晒太阳。温室水产养殖生产中尽可能延长光照,满足水产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降水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水可使淡水流入池塘,对水源困难的水产养殖场以及旱情严重的季节意义特别重大。降水还可增加水体交换,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此外,降水改变养殖水体盐度,对某些有盐度要求的养殖品种影响更大。如南美白对虾适盐范围为2-25‰,最适盐度为10-35‰,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盐度为1-2‰的淡水中生存。罗氏沼虾在出苗前和培养成蚤状幼体前期盐度应保持在14‰左右,虾苗淡化一段时间盐度可保持在1-3‰范围。

4 结语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因此可根据本省气候特征,选用相应的水产养殖品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促进水产渔业的发展。此外,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各项水产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趋利避害,保持水环境的稳定,促进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的生长。

上一篇: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感悟下一篇:开业典礼主持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