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2024-04-2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精选11篇)

篇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途径和方法

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和课题成果调查。

2、文献资料法:网上查阅资料、阅读家庭教育书籍。

3、行动研究法:制定研究方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实践。

4、经验总结法:编写家教论文,分析家教个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调查收集资料,建立各项档案,科学制定方案。

2、剖析家长素养,走访特殊家庭,关注留守儿童。

3、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学员联系卡,定期培训家教理念。

4、自愿征订教材,家长自修学习。

5、家校密切互动,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

六、研究课题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进一步深入研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论文。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4、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总结实验结果并申报结题。

篇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研究课题的提出

1、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把家庭教育摆在第一位。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后,我们农村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走向封闭式,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特别是我们农村,封建思想残余严重影响,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1)过分溺爱,重养轻教。(2)望子成龙、重智轻德。(3)期望过高、暴力相加。(4)忙于事业、托付他人。(5)自以为是、轻视老师。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探究“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篇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本人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体验学习与语感形成母语教学试验”重点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英语自主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途径研究”分课题“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衔接”的研究过程中, 探索、发现并运用以下方法, 与同仁研究探讨。

1. 激发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阅读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从而探索发现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真实、有效途径。

⑴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 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⑵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 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 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 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⑶启发学生自觉性。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 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 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 及时强化这些行动, 克服懒惰的心理。

⑷指导阅读方法。在课堂阅读文章的讲述过程中, 有意识、有步骤地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第一步, 初读课文 (或对话) 。根据课文 (或对话) 内容, 创设合适的疑问,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去读, 对问题进行简单回答。第二步, 精读课文 (或对话) : (1) 先看题目, 理解题目所要表达的内容。 (2) 读完相对完整的一部分, 根据理解, 对该部分用英语语言做一简单的大意概括。第三步, 把握课文 (或对话) 。根据所概括的各段段落大意, 把各段连起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或简述文章大意。第四步, 留心细节, 梳理知识点: (1) 生词与短语的含义与运用。 (2) 难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句意的理解。 (3) 成语或谚语的收集。

2. 课堂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的衔接与延伸, 以及阅读内容的选择。 (阅读内容的提示与监管)

英语阅读的资料很多, 网络里也到处都是。但能够与学生阅读能力相当, 并受学生喜爱的资料却需要教师给学生指导或挑选, 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或人物故事, 扩大学生视野, 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如:中外名人介绍、历史故事、名作名画介绍等。

⑵选取与学生学力相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材料阅读或口语对话。如:对运动明星姚明、刘翔等的宣传文章或本人兴趣、爱好的报道;娱乐明星周杰伦、张含韵等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口头介绍他们的个人爱好或与之相关的故事。

⑶挑选一些学生喜爱的、向上的歌曲, 在自习课或课间播放, 让学生学唱。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力, 也能使学生在快乐、放松的环境里对英语产生喜爱的感情。

3. 适时为学生创设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 巩固并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和长期阅读的热望。 (能力培养与监管)

⑴小组竞赛。在小组之间挑选代表或轮流每周每组一人, 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自己本周的阅读内容, 与他组人员比赛, 记入小组得分, 最后累计各组分数。每月一评, 选出优胜组表扬。

⑵班级组织演讲比赛或阅读比赛, 人员由各组选出。评选优胜者进行奖励。

⑶学校范围的阅读或英语演讲比赛。通过更大范围和规模的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展示平台, 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也更进一步推动课题探索与试验的进行和成果的推广。

篇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关键词】网络形式 小学 德育教育 方法研究

网络如今逐渐成为一种传播主流文化的媒介。网络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其时效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自由的学习。当然,网络兴起也为教育带来了挑战,学生自由的在网络上学习,思维不受老师与家长的控制,控制力较差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便脱离了正常轨道,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题。

一、网络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困难

(一)网络发展影响小学生的思维

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不再单一化,从校园环境中活动到网络虚拟活动,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不仅仅能够在书本中获得知识,得到了更多与外界交流与接触的机会。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媒介传播平台,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自我控制力,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通过网络都能满足,由此下去,小学生会依赖网络,将网络视为重要的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局限性,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都会被网络影响,改变正常的发展顺序。

(二)网络发展影响传统传媒的导向功能

网络的传播迅速、全面的特点使其在传媒市场上的地位较高。由此影响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网络涵盖的范围广阔,其监管制度往往缺乏完善,传播的信息缺乏可信度。而一直处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生,会被这种新颖、有趣味的信息所吸引,主观意识上会更加愿意去接受这样的信息,从而误导学生走正确的途径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传统教育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会被具备新颖性、趣味性的网络所影响,传统教育课堂受到挑战。

(三)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中的信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喜欢新奇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不寻常的事物。而网络完全符合小学生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态,网络通过聊天与游戏的形式,让缺乏辨别真实信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小学生充分被吸引。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感受到网络的神奇,不能自拔,而回归现实生活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以致学生更加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思维。

二、网络形式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一)建立班集体德育教育网页

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面临网络文化的冲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教育网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以贴近现实为目的应当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建立班集体的教育网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育环节中去。教师再配合学生的教育工作,引导监督学生正确的建立网页,从而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为教师设置网络信箱

为了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里变化及思想动态,使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内心的困扰,可以建立教师网络信箱。通过网络QQ、微信、邮箱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这样既避免了当面沟通交流的尴尬感,又让教师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尽到教师应尽的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健全的学习观。

(三)设置亲情网络平台

学生在小学时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容易与家庭的教育活动脱节。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受启蒙教育重要的时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需要家长与学校的互相配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家长与教师互相沟通的平台,一起讨论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家长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无障碍交流,平等的探讨各种问题,教师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更好的与家长配合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健康成长。

(四)设置德育教育专栏

设置德育教育专栏可以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学校创办教育专栏可以利用网络,规划设置出丰富的栏目类型,为学生展现出专业易懂的知识体系。设置德育教育专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的访问并学习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束语:

学生德育教育的网络问题不能单从抑制网络的方式进行,而是要采取用网络的教育方式去改善学生的固定思维。利用网络与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氛围的学习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模式,摒除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德育教育框架,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小学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之我见[J].作文成功

之(下),2012,03:39.

[2]丁凡华.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生活教育,2014,S1:6.

[3]胡敏.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中华少年,

篇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师范教育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其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教小学甚至教初中,换言之,只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当老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完全没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可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规范的要求,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计划项目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这一要求,不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老师。由此可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达到上述目的以外,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大力推动的新课程改革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2、本课题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首先,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唤醒教师的运用教育技术意识,有助于教师系统地把握学校教育资源,从多种维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优质的整体规划,提高教育调控能力,成为教育资源的动态建构和生成者。

其次,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尝试将教育范式转换为学习范式,在探索学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逐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师生共创共生,形成“多元发展共同体”,共同促进创新性人格的塑造。第三,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探索学校教育技术设备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要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必须唤醒教师发展的自主意识,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内涵建设。

第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论基础,建立新课程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和有效利用方案,科学地运用开发策略,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性和整体性发挥作用。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就国内而言,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乏策略研究,但建立在农村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技术能力有效转化的研究就比较少了。这一方面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课题研究有了厚实的土壤,可以借鉴和汲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课题研究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

(1)以教育的内涵特征为价值标准,建设学校教育资源网络,并将其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

(2)积累教育素材,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操作规范,降低一线教师自主开发的难度,使其能将精力放在教育教学的指导以及对指导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关注上。

(3)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学校管理范式,形成相关经验。

(4)探索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转化中,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关概念的界定——(1)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为主,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达到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的目的。

(2)有效转化

将教育技术能的培训转化到实际运用之中,效率的高效性。◇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探索并提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2)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3)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促进作用。二、三两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的方法,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在新的支撑学习的新型环境中,考察其发展变化。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课题的研究思路:

在课题研究初期,通过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同类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借鉴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思性梳理,逐步形成并奠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

在中期,主要通过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理论加以实践,总结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的策略,以及对教学方式影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一般规律,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与教师个体、群体,与学生个体、群体,与教学的一系列关系。

在课题研究后期,分类汇总研究成果,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成果专集。

2、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专著、专题论文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不断学习,借鉴其中的科学成果,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创新而生成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总结经验做法,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改进做法,并由此不断建构教师专业新的发展点。

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具体应用,了解学生对怎样的教育资源感兴趣,了解教育资源的创新建设所带来的“动态建构”思想及由此对教师、学生创造性人格养成和塑造的影响。同时,在课题研究进程中经常进行调查分析,便于我们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1、阶段进度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2014.4~2014.7)

确定并申报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顾问组、资料组、学习相关理论、培训实验教师。

(2)初步研究阶段(2014.08~2014.12)

进行开题论证、举办专题研讨、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教育资源包建设等。

(3)深入研究阶段(2015.01~2015.10)

撰写专题论文、进行中期评估、典型课展示、总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等。

(4)总结鉴定阶段(2015.11~2015.12)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经验总结、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等。

2、组织成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杨鸣主任,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的利用及研究;

副组长:高强,负责主课题的日常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负责具体研究计划、方案,组织实施,撰写有关报告;负责专题研究课的组织、展示和汇报等。

六、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

3、培养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篇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黄建军,黄冈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湖北省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教育部重点课题教研先进个人。是湖北省中语会常务理事,黄冈市中语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核心研究员,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多次获国家级优质课优秀指导奖。主编、参编教材及教辅资料五十余部,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等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论文三十多篇,另有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励,有一项研究成果获黄冈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周宏锐,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暑期远程培训团队专家,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青岛实验地区负责人。从教19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曾获得青岛市、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并指导多名教师在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主持山东省课题“诵读与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与“三级分层达标”课题实验工作,均已顺利结题。参加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与教师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主持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山东教育》《新校园》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孙廷锋, 1970年生, 云南省姚安县人, 研究生学历, 曾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成绩突出, 2007年, 所教班级语文高考平均分超过120分。参编多本高考辅导用书, 发表论文多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核心研究员, 教育艺术杂志社教科研中心主任。

篇7: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关键词】大思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求高校树立“大思政”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思政”体系中的子系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使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定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开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一并提出,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很少关注,渴求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们在象牙塔中屡屡传出的一些恶性事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处理他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预防并减少心理疾病的概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这些在学生的自我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经验上有一定积累,在成效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该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具体表现在:

1归属不明确。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属不明确,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但归属部门并不统一,有的归属学生部门、有的归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有的归属体育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类高校归属教育学院……对此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归属的不明确导致在开展工作时往往需要多方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致使在遇到问题时会有多个部门同时插手管理,或者是各个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其结果都是导致教育疏导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2课程设置有缺陷。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反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实际上课程在设置安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高校一般都在第一学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在其他学年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有很多高校仅局限于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必修课,还做不到贯穿一到八学期的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并没有给与足够的的重视,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三、“大思政”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的培养。情感与意志的培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性,运用“以情育情”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教师要善于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坚强的意志可以让大学生坚定信念,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它是深深地蕴含于内心的,是推动个体积极主动活动的内在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意志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应对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2关注大学生健全人格与独立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是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条件,大学阶段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時期,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自己、正视过去、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现实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健全人格与独立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信息内化转变为自己的人格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有效地提高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效地指导人的行为,还要准确把握人的个体差异,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样才更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篇8:对教育中质研究过程的探索与反思

目前,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共存。量的研究方法对于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我们不能说只有量的研究才是客观科学的, 因为以人和社会生活及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对学生的某些行为和表现机械的应用量化的手段来处理, 就难免以偏概全误导研究。所以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日益兴盛, 许多教师也被质的研究深深吸引, 下面笔者以针对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而展开的质的研究为例, 简述对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的探索与反思。

二、质的研究步骤

所谓质的研究, 是指在自然情景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 归纳分析资料进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而教育的质的研究可以是指在教育的自然情景下, 研究者针对教育环境中发生的自然事件或现象, 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 面对面交往, 实地考察被研究者学习和生活的过程, 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 将观察所得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 以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揭示了行为意义和行为效果深层原因的一种教育研究途径。[2]其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 针对研究课题进行质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针对一个研究课题首先要分析其是否适合应用质的研究方法, 如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就适合用质的研究方法, 因为:1.新课程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是一个极具探究性的问题, 研究的变量具有不可预测性, 需要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改进研究思路。2.学习方式是如何在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的, 小学生自己对于学习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远不能只停留百分之几的学生认为……等量的描述上, 我们更应通过深入访谈, 倾听小学生最自然的心声, 找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3.对于在新课程条件下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制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等, 都寄希望于本次研究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步, 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所需的研究对象, 如:针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质的研究中选择了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三所小学。抽样对象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 为遵循研究的伦理问题, 将三所小学隐去真实名称, 统称为:Y1, Y2, Y3所涉及到的教师以姓氏统称为:王老师, 李老师……学生统称为:S1, S2……。

第三步, 进入研究现场。

通过各种途径走近研究对象。分别展开课堂观察和深入访谈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入现场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出课堂观察时所需的各种工具, 如:观察现场地图及问答纪录图、课堂观察检核表等, 同时通过工艺学记录方式用摄像机或采访录音机结合笔记将课堂教学的实况记录下来, 即课堂实录, 以便后期分析。

深入访谈是质的研究的特点, 为了获悉课堂观察所不能获得的被研究者的态度、观念、心理、情感等因素, 质的研究者必须深入教学一线展开访谈, 借助于被研究对象及其相关人等的自我陈述来更加细致地把握研究问题的现状, 探究其本质。笔者将访谈分为两种, 即:现场访谈和QQ网络交谈。现场访谈可以让研究者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要求带着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被研究者展开现场访谈, 并记录下相关的文字和视音频资料。而通过QQ进行的网络交谈由于不是面对面, 时间和地点都较为随便, 所以问答双方都不太紧张, 能较为真实地说出心里话, 提高了访谈的信度。但在进行网络交谈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即:为了提高网络交谈的效度, 研究者必须在现场访谈阶段与被研究者或相关人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彼此取得信任, 约好在网上进行深入交谈, 并申明所属名字均为网名或化名。下面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堂观察实录和深入访谈节选内容仅供参考:

课堂实录:郭老师:让我们来为保护长城的环境想一些好的办法。给大家3分钟时间。 (……展开了小组讨论, 共15个小组, 其中4个组不太认真) 。S1:长城上每隔3米放一个垃圾桶, 让游人将垃圾放进去… (略) 。郭老师:好了,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见, 都很好。我们知道了保护长城要靠大家的力量, 长城是世界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我们再想一想, 有哪些旅游景点被游客破坏过呢?S8:兵马俑。S9:圆明园。郭老师:这两处都不是游人损坏的。圆明园是八国联军侵略我国的见证,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它 (爱国主义教育) ! (……略) 郭老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自觉保护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那么我们是不是先应该保持好我们的教室环境呢?S: (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是。

现场访谈:———访Y1小学李校长 (刚刚教育硕士毕业对于新课程改革有实践经验)

我:“您觉得目前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有变化吗?”李校长:“有, 我们鼓励老师去设计教学活动,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我:“您觉得我们目前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李校长:“嗯……穿新鞋走老路。”谈话分析:李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的状况!这是一种形象地比喻, 教材在变, 教与学的理念在变, 但课堂中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问题出在何处。

网络交谈:网上健谈的小学老师———威可舵

谈话纪实:我:“您在教学中, 感到学生自己能形成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威可舵:“有些先天能力强点的孩子就可以。”谈话分析:这所说的“先天能力强”是指学习好的学生有一些新的学习方式, 但学习方式变革中老师是主导因素, 不能仅靠学生自己来变革。我:“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总不听讲、好动、从不主动举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威可舵:“从小习惯不好, 从小老师没有在课堂上制止这些好动的学生, 等到发现, 已经很晚了。”谈话分析:在听威可舵讲课时我同样发现了所谓的“问题学生”, 但老师们往往课下不愿承认和正视问题, 一旦学生上课不听讲或不听老师话时就会给这些学生扣上“问题学生”的帽子, 问题应该是师生双方的, 因为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的园地。

第四步, 整理资料、找出问题、分析对策反思研究。

对进入现场收集到的课堂实录、访谈记录等文字及视音频资料要进行整理, 找出问题, 分析总结对策。比如:上述研究中对各种资料分析后总结了目前小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存在的十三种现状和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六大因素, 同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八种对策。

第五步, 总结。

通过对质的研究过程的反思, 总结收获, 并为下一步研究寻找逻辑起点。如上述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等新问题, 又会成为继续展开研究的出发点。

质的研究风格因人而异, 但其基本流程大致经历了上述五个步骤, 同时都能反映出浓烈的人文关怀, 以质朴的情怀探究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根源, 并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而质的研究也就在不断发现问题中深化。

参考文献

[1]M.Prosser, K.Trig well.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M].Buckingham, UK: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362.

[4]杨洁等.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差异的质化研究[J].教育探索, 2004, (3) :26-27.

[5]胡中锋, 李雪琼.质的研究之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1:32-33.

篇9: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健美操 模块化

一、前言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西方心理学界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1]。模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问题由多个问题组合而成,那么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将大于分别考虑每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之和。依据模块理论,笔者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将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划分为专项基础内容和专项能力拓展能容两个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又按其功能划分成学校教学与训练、社会健身指导、体育表演设计编排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教学与课程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论著,查阅近10年来我国有关模块教学、健美操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

(二)问卷调查法:对从事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相关专家对健美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相关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份,有效回收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93.3%。

(三)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2007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明确模块化学习的目标,督促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转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是模块化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模块之间不同的授课顺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教学顺序。根据问卷调查,100%的专家认为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78.6%的专家认为完成专项基础模块之后,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顺序进行。首先完成社会健身指导模块的学习,能让学生尽早参与到健身指导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必修内容,把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安排在教学实践前最为合适;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学习对学生专项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排在最后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的教学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能力训练都得到了相应整合,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能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目的与意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因此,根据每个模块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是实现模块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是评价课程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是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维度、全面的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及标准的设计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对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习与评价一一对应,才能使评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这里统称为专项知识指标;再者,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即学习的过程也应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即情感态度指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专项知识的各项指标评价的标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专项知识指标评价标准

五、结论

(一)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教学顺序进行;

(三)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模块化教学可选择专项知识指标和情感指标对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篇10: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方法,提高

篮球运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沟通能力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备受关注,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制约着篮球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的弊端,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其教学与训练方法开展实效性的改革,保障高校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篮球教学训练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方式比较单一和固定,将既定的篮球教学内容按照固定的顺序开展, 教学方法也是按照先示范、后练习的顺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降低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反复的讲解和练习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基本技术训练上,而忽略了篮球运动的教学目标和其整体素质的培养功能,单向的分解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篮球价值、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掌握。

2、篮球运动教学训练方式的改进措施

2.1、将游戏法合理融合到篮球教学的训练中

篮球游戏法是通过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前提下,以一定的规则为指导对其进行创新性的改编而形成的游戏,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篮球教学的训练效率。 篮球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突出游戏的目标性,通过游戏的形式突出篮球训练的对抗性、竞技性特征,并在对抗中适应和掌握篮球运动的规律,提高学生竞技能力;其次,游戏的融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篮球技战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最后,要切实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学习状况来安排篮球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发挥思考问题和创造性的积极性。

2.2、将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相结合地应用到篮球教学的训练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完整教学与分解教学法的优势和弊端,在篮球教学的训练中要将二者协调结合,根据篮球教学的具体训练内容统筹安排。其利用原则一般是遵循:在新的篮球动作和技能讲授中, 要利用完整教学法使学生对篮球动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保障知识面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分解教学法则应用在较复杂的技战术讲授中, 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技术。 针对一些较复杂的动作,例如:运球急停跳,教师可以将其分为运球和运球中进行急停、原地跳的练习两部分,指导学生在这两个部分中分别得到训练,并取得逐个掌握和提高。 而在篮球技术教学的训练中要运用完整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完整、系统、轻松的学习篮球技术与技能,提高篮球教学与训练质量。另外,在进行篮球进攻与防守技战术的教学中要运用完整教学法, 使学生能够形成队形站位、配合、移动路线的整体意识,并给予正确的示范,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2.3、将示范与讲解合理结合运用到篮球教学的训练中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引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规范的动作示范和专业的知识讲解下,便于学生直观地形成正确的篮球意识,加深对篮球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印象。 在篮球运传球、接球时,教师要对基本技术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在原地进行示范;同时针对接球、传球的学习,教师可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监督和练习实现进一步的提高,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时效性,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监督和评价,给与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另外,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进行练习和比赛模拟练习,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竞赛意识,能够及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得以改正。

2.4、将心理训练结合到篮球教学的训练中

心理训练在大学生篮球比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在日常训练中教师要将注意力训练、表象训练、意识训练三种心理训练结合到篮球教学中,注意力训练即帮助学生结合日常训练的技术始终集中在大脑回忆中,加深对篮球动作的认识;表象训练即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运动表象进行进一步的加工、重复、纠正、创造出深刻的动力定型;意识训练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篮球概念,从而有序的支配肌肉运动,形成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支配活动。

篇1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形式研究课题的方法策略、研究课题的过程

摘 要:基于对体育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诊断训练过程的系统方法,主要目的是确定教育诊断。作者研究了各个训练阶段个体化训练模式——诊断评估标准,制定统一的教育分析与监测方法、模拟与预测工作,解决训练控制中符合竞技教育方法学要求的问题。竞技教育学诊断应结合监督、模拟和预测有机地融入到整个运动员培养体系中。按照诊断数据为训练过程制定符合逻辑的依据,并成为训练控制主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诊断预测运算法则;教育学诊断;竞技运动;控制技术;训练过程

中图分类号: G 80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5038502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physical Educationeducation:,the present thesis,with the main task of determining the educational diagnosis,conduct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training process.The main task of determining the educational diagnosis.To study the pattern of individual training in each training stage the standard of diagnostic evaluation.To After studying on the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mode in each stage (diagnostic evaluation criteria),the author develops a unifi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alysis and monitoring,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tasks,and so as to solve the task of controlling the exercise trai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mpetitive education.The diagnosis of competitive education i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training system as a method of combining supervision,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It should become the main factor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ranks of the main factors I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agnostic data to make a logical basis for the training process,to become the main factor i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ranks of the main factors.

Keywords:

diagnostic prediction algorithm;educational diagnosis;competitive sports;control technology;training process

收稿日期:20160901

作者简介:А·А·卡巴诺夫,教育学副博士,副教授。

作者单位:1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综合技术大学;2圣彼得堡国立航空航天仪表制造大学

1St Petersburg Peter the grea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St Petersbur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在群众性竞技运动和高成绩竞技运动的意义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对于竞技运动理论与实践有科学依据地完善运动员培养过程和控制这些过程的工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训练负荷强度,达到接近于生物学标准的限度,以及均衡训练的数量指标和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决定了必须依靠优化训练结构,研制最佳的控制竞技完善过程的方法[1]。

1 研究目的

理论性论证针对训练过程的竞技教育学诊断方法。

2 研究结果和讨论

我们把对运动员状态的诊断视为是科学方法活动,它不间断地实施作为教师持续的创造性过程。诊断分析被视为是有目标针对性、不间断的认识活动,相应地也是有组织的和有科学依据的活动[23]。

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把总体上决定诊断过程的任务划分成3个基本类型。第1种类型:确定运动员当前某时刻所处的训练程度(教育学监督的任务、评定今天实际形势下运动员训练程度的状态和水平)。第2种类型:专家评定运动员在过去某个时刻所处的训练程度。第3种类型:预见运动员在某些面临的时刻所处的训练程度的未来状态。

在诊断过程中对训练程度的实际评价结果与事先设定的预测值之间相符合程度进行检验。既然运动成绩是复杂的多成分现象,那么最重要的诊断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压缩指标数量,寻求信息量最大的诊断参数,使得在最少测试的情况下获得对于形成结论尽可能多的信息。从最大逼近现实条件和对结果产生最大影响出发,优化选择指标群。在指定时刻训练程度水平的实际状态不仅取决于之前的状态,而且取决于被研究时段中施加的训练作用[4]。

研究证明,在运动员培养的不同时期训练程度体系组成成分的水平和相互联系的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此,在每一个具体的时期评定训练程度状态时必须针对该时期特殊的综合模式诊断,它将作为评定训练程度的基本标准。为此,有必要选择一整套最低限度的指标,用以评定训练程度的主要方面。这里把“最低限度”理解为目标明确地选择最少数量的指标,它甚至在压缩可获得信息量的情况下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可信地表述训练程度的研究参数。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按照优化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原则通过数学方法压缩信息量。

我们所研制的形成模式诊断的算法具有通用性,因为它适用于被解决的具体任务,而不破坏它的算法价值。解决分析任务包括能对被分析现象形成初始描述的方法。这就建立了现实的可能性达到完成教育学的任务,例如:获得足够充分的关于运动员的状态、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各指标的联系及其整合程度的特点方面的客观信息。

诊断性预测的算法要求区分控制达到训练程度被预测水平和状态的有效参数,确定各参数对被预测结果影响的特点和程度。这有助于完成以下教育学任务:预测在未来某个时间段训练程度的状态和水平;预见未来运动活动的可靠性。

竞技教育学诊断是组织采取教育学决策的方法,在其过程中实现,确定训练程度的水平和状态,在“目标手段结果”范畴中揭示因果联系和为优化控制运动员的运动活动形成必要的有效作用。按照被解决的特点,竞技教育学诊断方法综合起来要求:1)确定训练程度——运动员当前所处的状态(监督任务);2)确定训练程度——运动员在以前某个时间段曾达到的状态(还原任务);3)预见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在未来某个时间段可能(或应当)达到的状态和水平(预测任务)。

按照预先编制的对于竞技活动成绩最具信息量的指标群获得有关运动员训练程度水平和状态信息的完善系统、形成模式诊断体系、信息流的目标针对性、质性和量化比较之前的与随后的信息,就能最优地形成关于运动员训练程度的教育学结论,提高它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样就有依据认为,把竞技教育学诊断视为对运动员训练程度进行专业化综合监督中方法方面的新方向。

3 结论

竞技教育学诊断被有机地融入到运动员培养系统中,作为监督、模拟和预测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诊断资料,形成具有逻辑依据的训练过程就成为从质量上优化控制主要因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Башкин В М.Системный подход к оценке и коррекции тренировочного процесса на основ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спортсмена / монография[M].СПб ГУАП,2009:108.

[2]Башкин В М,Кабанов А А.Целев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системе многолетней подготовки спортсменов.Здоровьеоснов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потенциала:проблемы и пути их решения:труды 8й Всерос.науч.практ.конф.с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участием.Том 7 часть 1[M].СПб,2013:442.

[3]Бальсевич В К,Пьянзин А И.Организация непрерывного контроля за двигательными функциями организма спортсмена[J].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4(5):3234.

[4]Озолин Н Г.Настольная книга тренера[M].М.:Астрель,2004:864.

[5]Анохин П К.Узловые 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системы[M].М.:Наука,1980:196.

上一篇:解读英国学生签证政策六大新变化下一篇: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