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气质

2024-05-10

企业文化的气质(共9篇)

篇1:企业文化的气质

山东日照热流道企业文化的气质

文/热恒热流道裴蜂

气质是什么?辞海上说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给人的总体感觉。一个企业的文化犹如人一样,也有气质上的分别。有的勇武,有的儒雅;有的浮躁,有的踏实;有的粗放,有的精细;有的豪放,有的拘谨;有的活跃,有的沉静;有的执着,有的随和„„一个企业的文化特征,也会给人一个总体感觉。

企业文化的气质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它是企业创始人、企业老板的气质决定的,其次,它也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经由团队主要成员不断创新丰富,不断深入强化,在持续积淀中养育而成的。这个气质并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客体的一种评价。是别人对你这个企业的文化形象、文化心理、文化特质、文化品格的一种判断。

企业文化的气质只给企业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你的企业文化的社会价值,也不能直接作为道德的评判。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论是张扬还是低调,都不能决定它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文化都可以使该企业成为高尚而伟大的企业,也可以成为一个败坏而有害的企业。

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但它对于形成良好的动机和态度又有一定的实践中的意义,需要我们去调适。比如,有的企业充满激情,看重形式;有的企业内敛稳重,看重内容。虽然这本身没有原则上的对与错,但在实践中确实需要把握好这两种气质的分寸。充满激情气质的企业,领导常常激昂振奋,喜欢口号震天,标语满墙,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员工的情绪也被点燃,大呼“我是快乐的推销员,我是伟大的推销员,我是无所不能的推销员!”内敛稳重气质的企业,领导总是冷静分析,希望系统思考,扎实推进,走一步要一个脚印,员工也不习惯那种疑似传销的场面,而更愿意在没有故事的环境中安心去学习去做事。企业不能没有激情,也不能失去理性,不能总是兴奋,也不能一味安静,所以,我说需要具体把握,凡事过犹不及。

企业文化的气质虽然没有好坏,但气质仍有美与不美的区别。最根本的还在于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粗犷和细腻都没关系,但要诚信守德;爽直和温婉都没关系,但要追真求善;刻板和灵活都没关系,但要遵规守法。当然,最理想的企业文化是内容和形式,外表和心灵气质和修养的辩证统一。

我一直认为山东日照热流道热恒热流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我见过的企业中最优秀的一家。公司秉承“热情、勤奋、重承诺”的企业精神,“专业、专注、价值、创新”的理念,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己任。当你一走进入热恒,接触到热恒人,你就会深深感受到“热情、勤奋、重承诺”的含义。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热恒热流道发展成为了中国热流道第一品牌的有利因素。相信热恒热流道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篇2:企业文化的气质

“什么是企业文化?”记者经常与企业家交流此话题,然而并非每次都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常见的是“企业文化是发展的灵魂”等非常笼统而模糊的答案,于是我继续反问:“那么你认为该怎么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然而接下来的回答便往往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诺大的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却一知半解,不免让人顿觉万分可惜。

由于工作的特性,记者去过很多企业,每次到一家企业时我都注意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在这家企业最醒目的位置一定会张贴着企业文化。记者以为,它的意义在于提醒公司员工,也可以使外来者尽快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有意思的是,去的企业多了,我惊讶的发现: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却是惊人的雷同?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创新求实、客户至上„„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最好的名片,而这种内容雷同的企业文化算什么?企业文化摇身一变成了公司的花瓶?不得不承认,目前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仍流于形式,轰轰烈烈地张贴标语、大张旗鼓地搞CIS形象设计,但结果往往是因不切实际而激起了员工的逆反心理,文化落地因此变得异常困难。那么,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个公司,从弱小走向成熟,在发展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制度,然而随着它的壮大,特别是进入成熟期后,单凭纯粹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员工将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时便需要文化的提升,如此才能让员工获得一份强烈而荣耀的企业归属感。其实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企业氛围,企业文化的口号、内容都不重要。好的企业,其内部氛围能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热爱企业,愿意为企业奉献,这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何必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泯灭了自身的个性呢?

目前,企业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企业文化“中国学美国,美国学日本,日本学中国”。不得不说,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靠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古代军事理论,吸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又了解了多少?

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何苦一味地“西洋腔”?我们不妨对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加以认识、总结、升华,然后再来借鉴国外那些先进的、科学的企业文化,最终形成有自己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

篇3:浅谈汉字的文化气质

一、对于汉字和文化的认识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图画、象形文字为基础, 进而发展成为音、形、意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是人们主观活动作用下的产物, 反过来, 又成为作用于人的文化因素。简单来讲,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审美和文化心理, 都会规定和制约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书写特征, 而汉字的形体和书写特征, 也会给书写的人带来较为独特的审美感受。汉字的存在, 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审美观念和特殊的民族心理, 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汉字在造字之初, 汉字的构形往往是它所记录的词义的形象化、具体化, 人们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词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而这些“简笔画”大多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通过对某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建立起字与词之间的联系。这样, 汉字构形便与古代的社会文化具有了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而使后人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的构形成为可能。再加上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其跨时代性的特点, 更使它具有了较大的文化考古价值, 成为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 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 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 这使得汉字构形的文化解读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汉字本身的方块字形, 给我们一种稳固实在的情感。从汉字的结构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伟大的奥妙。我们透过汉字的结构, 会发现世间万物流露出的诸多美学因素, 基本上都可以从汉字结构中找到原型, 比如, 中国人极为讲究的对称美、平衡美、错综美、曲线美等等。这种汉字结构所引发的美, 会引发人们的无限想象。汉字的文化气质, 就是通过汉字书写中书写者的自我感受和阅读者对汉字的视觉印象两个过程体现出来的。

二、汉字的文化气质与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致性

有一种说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可见, 汉字与中国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汉字能记载思想和语言, 其文化气质与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 汉字的形态特征与文化

汉字之所以具有文化气质, 是与它本身的形体结构特征分不开的, 而这种形体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的方块形态。

汉字形体结构的首要特征, 无疑是其方块形态。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表意性, 即能够通过字形来显示它的意义。正是汉字的表意性, 使得它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了。”汉字图形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文字形式, 其本身必然带有表意属性, 而且这种表意性也是汉字及汉字图形区别于其他世界语言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 汉字是记录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思索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的载体, 它的出现, 就是为了表达人们情感的需要, 而这种对世界的认识, 就体现在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当中。汉字的楷书端庄典雅、比例适当、重心稳定、合乎规范, 这种方块特点和汉族先民喜欢方形的心理特征有密切联系。在古代, 汉族先民在房屋布局、家具器物等方面, 都较为喜欢方形, 意为“方正”“圆满”之意。一些“天圆地方”“布局方正”等思想也都体现了汉族先民的这种心理特征。

2. 汉字的平衡对称。

隶书、楷书、宋体、黑体几类字体在今天的视觉传媒文稿中很常见, 但不同的字体因结构造势的变化, 而使所用字体的情感不一, 由此反映出了不同的汉字文化。古代劳动人民创造这些字体时, 就反映了他们的不同心理情感, 如今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古人的创作物来传达不同的情感, 这就是一种文字文化上的共鸣, 或许这其中的内聚力就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楷书字体的平衡对称所带来的文化感受。

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无论是古文字还是隶化以后的隶书、楷书, 汉字构形的平衡对称是始终如一的。虽然汉字的笔画繁多, 线条变化复杂, 书写困难, 但整个汉字的形体是整齐的、对称的。在汉语中, 汉字全字的重心位于方块对角线的焦点上, 这样显得端正典雅。为了保持这种审美特性, 对汉字的笔画、部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处理, 是被其他人完全理解和接受的。于是出现了长则短之, 宽则窄之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讲, 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 但为了保持这种汉字字形的平衡对称, 古人在造字时有时会牺牲字形表词的明确性和完整性。因此, 在书写汉字时, 必须保持这种平衡对称, 否则就会被看成是不规范的书写。这就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取向及其表现形式, 也就是汉字的文化气质。

(二) 汉字字体演变与文化演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先生主编的《汉字文化大观》指出:“任何一次大的社会革命 (如秦王朝统一中国, 清王朝被推翻) , 新的技术革命 (如计算机的出现) , 都会引起文化结构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潮流中, 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往往首当其冲, 而汉字始则被动, 甚至令人失望, 但最终总能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汉字是一个民族记忆的留存, 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体都可以捕捉到这种记忆。汉字构意反映着汉民族的文化认识, 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语言文字的演变是密切关联的。汉字构意变化的背后是其所依存的文化内容的变化, 社会文化事件往往成为汉字字体演变的推动力。汉字的几种主流字体,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形成, 与文化都不无关系。

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发展至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总的来讲, 这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而进行的。举例来说, 甲骨文的产生与古代以神为本的文化有关, 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金文的发展与青铜器的藏礼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 文字书写的随意性过大, 而它的形成正是来自于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战国文字很快被小篆所取代, 是由于秦始皇兼并了天下而颁行了标准字体。由此可见, 文字的发展演变其实就是对于当时期文化的适应和应变, 这就属于汉字的文化气质。

三、结语

汉字是汉文化的特殊一部分, 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 共同发展, 这就使得汉字的文化气质逐渐凸显。可以肯定, 汉字的文化气质是在文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是客观存在的。

摘要:汉字的存在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审美观念和特殊的民族心理, 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是民族文化的凝聚体, 具有特殊的形体结构和特征, 这种结构和特征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就是文字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汉字,形体结构,审美,文化气质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版.

[2]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3何九盈, 胡双宝, 张猛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M].语文出版社, 1992.

[5]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文化—学校的气质和灵魂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外国的学生与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同?南方的学生与北方的学生为什么不同?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为什么不同?此区域的学生与彼区域的学生为什么不同?一所学校永葆勃勃生机的秘密是什么?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怎样去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学校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此等等。文化!它是学校的气质和灵魂。

学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创造、结晶和典型标志,自兴起之日起就肩负着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创造、发展的重任,并滋生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性,孕育了内涵丰富的学校品位,给学生烙上深深的印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可以发现,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正是其卓而不群的风格与魅力的体现,也是其长盛不衰的秘密。文化的个性和品位决定着学校的个性和品位,缺少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的学校发展的动力也受到制约,一定不是一所健全的适宜学生发展的学校,它的吸引力和魅力便大打折扣。好的学校就像一部刻着岁月的书,凝固了一段段历史,沉淀了一个个故事,让人沉浸其中,思绪萦绕。北大、清华、牛津、剑桥等等这些学校自不必言,其实,每一所中小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只不过需要的是去寻味、挖掘、整理和提升。

校园文化并不仅仅反映在硬件上面,更为重要的是蕴涵在硬件中的文化符号:充满诗意的校徽与催人奋进的校歌;学校灿烂的历史与传统;为世人称赞的育人理念与模式;绿树环抱着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晨曦中操场上学生响亮的口号;夕阳下排椅上师生的促膝谈心;校园内各色海报与板报;独具匠心、精致雅趣的雕塑,等等。总之,学校的文化弥漫在校园的方方面面,使一切具有教化的力量。它能给师生以无形的激励,使学校的灵魂附着在一代代的师生身上,传承着学校的灵魂。

当然,一所学校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学校的血肉和骨架,而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则是不可或缺的灵魂,犹如其精气神韵,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自信力的源泉。校园文化是人文特色在长期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兴和后起的学校可以跨越学校规模、设施等靠经济的、物质的力量带动发展起来的外在条件,却无法跨越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这种东西无法人为地营造,更不能速生。它需要塑造,而塑造则是时间的沉淀,如一坛好酒,愈久弥香。

学校究竟应是什么样子?学校应该是沐浴学生心灵的花园,让人沉醉其中,使人神清气爽,乐而不疲,让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浸透有可能去体验生活、设计未来,从而将他们培养成才智清明、德行文雅、性情通达的人。所以,在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上,我们应该清醒:一个学校的辉煌与生命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设施,而在于它有没有让人称道的文化,能否用自己的文化主题去丰富学校的内涵,让师生们在这所学校和谐地、诗意地生活与成长。

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大家在比什么?学生和家长在挑选什么?未来的社会如何由我们现在的学生去管理、去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是以文化来论输赢的。一旦失去了文化的学校,就如同人失去了意识的支配,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也许没有过于强大的经济力量,没有高楼林立的校舍,没有让人赞叹的设施,但如果拥有了文化品位的魅力,就能赢得人们的关注,就能出奇制胜,就能长盛不衰。

二、校园文化的涵义、内容及能效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致有三种说法。

1、北京师范大学黄济教授的说法

他认为,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校风和学校精神。

2、郑金洲教授给学校文化下的定义是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涵摄于学校制度、课堂教学方式、学校科研活动、师生互动方式以及学校建筑、学校传统、故事、仪式、庆祝活动、典礼等具体行为或物象之中,是学校群体成员秉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的统一体。

3、以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原校长李金初为组长的课题组给学校文化所下的定义是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一种文化。”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逐渐积累生成的精神、制度、行为、形象等各方面元素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1、精神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被全体成员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最高目标等方面。

2、制度文化

它是精神文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制度和规则的形式体现出来,它包含学校的组织构架、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沟通制度、行为规范等。

3、物质文化

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体的构成要素,直接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涵,包括校名、校徽、校旗、校歌、校服、学校环境布置、建筑特色等视觉可识别要素。

(三)校园文化的效能

1、显现特色

如何在国家教育方针统一性、部分课程标准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学校的个性特色?如何在学生、教师行为、思想上打上独特的学校烙印?只有用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去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就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教师、学生的无形资产和终身受益的财富。

2、激励教化

好的校园文化能把与学校有关的各个人群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来。能极大地调动、激励学校成员的工作热情,使学校成员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从而快乐而又勤奋地教育教学、学习和成长。能够使学校成员顺利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凝聚团结

现代的校园文化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其核心是民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坚持民主性、群众性,想方设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内化为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精神、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学校高度凝聚和团结。

4、持久发展

校园文化的培养是自然的、潜移默化的,会内化为师生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要比强制的、人为的力量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持久。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学校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有量的变化,更要有质的飞跃。为此,我们要聚精会神地去提升、去塑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这是我们学校变革的核心。换句话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是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那么,我们如何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细致、艰苦、持久、影响长久的事业,关系学校的生命。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精细化管理,坚持规范化运作,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涧西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品牌。

(二)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学校过去、现在与未来,要从战略视角出发来规划,要有利于校园文化力的养成和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性原则

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渗透、继承和升华、创新。

3、地域性原则

要充分尊重学校所处的地区、社区背景,从中汲取地方优秀文化中的营养。

4、本土性原则

就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割断“文脉”,更不能一人一套,朝令夕改。

5、系统性原则

要以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为基础和核心,把行为文化作为重点,把形象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三者不可偏废。

6、特色性原则

不能千校一面,而要万紫千红。要充分体现出学校独立精神的培养、特色课程的保持和提升,以及特有优势教师的培养等等。

(三)途径和方法

1、反思总结

客观地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沉淀、反思、总结、升华的过程。它不是凭空而来。它既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传承,也是学校所在社区、城市、国家的文化的传承与折射,是基于学校、社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渐沉淀、积累、拓展、提高了的文化。我们必须静下来,耐心去寻味、去反思、去挖掘和提炼。

2、学习借鉴

先进的校园文化应当具有很强的吸纳力、包容力、融合力,胸怀开阔,海纳百川。在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时,既要把我们本校的文化总结好、固守住,也要注意向本区域、外区域乃至海外的一些学校学习,特别是向社会状况、社会教育水平与本校所在地区类似的其他地方的同一学段的学校学习。

3、广泛参与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辖区内一大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位校长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仅凭局长、校长的个人作用,是无法形成学校文化的。校长、书记、副校长、教职工是在校园文化累积建设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群体。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是校园文化累积建设过程中有一定作用的群体。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大力宣传

篇5: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

西方世界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创作中表现为元处不在的宗教传统。

这种宗教传统集中体现在《圣经》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上。

英译本《圣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历代英美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

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来自《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占有很大的比例,《圣经》中无数流光溢彩的文字、蕴意深刻的词句、美妙绝伦的故事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作家引经据典的宝库。

《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出现了以宗教神话为核心题材的作品,还出现了诸多化用宗教传说、引述宗教信条的作品,旨在表达作家对世间人情世故的评价和判断。

例如,英国17世纪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弥尔顿最著名的“史诗三部曲”《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就分别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路加福音》和《力师记》三个章节。

这三部史诗不仅在内容上取材于《圣经》,在思想内涵、道德哲理等方面也与《圣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伦理秩序相符。

英国学者柏格思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查理二世》中,面对近侍布莱、各特和格林无耻的叛乱,国王愤怒地呼号:“三个犹大,每一个都比犹大恶三倍!他们会讲和吗?为了这一件过失,愿可怕的地狱向他们有罪的灵魂宣战!”犹大又称加略人犹大,是《圣经》中的著名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据《新约》记载,犹大皈依耶稣后,为其掌管钱财,后为30块银元将耶稣出卖,耶稣被钉死后,犹大因悔恨而自杀。

此后,犹大就成为西方文明中叛变者的代名词。

莎士比亚在《查理二世》中引用犹大的典故,体现了《圣经》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以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典故为素材来创作的英美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学的隐喻性和历史延展性,给文本带来更强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正如歌德所说:“世界可以按它的步伐飞速前进,人类科学可以向最高的阶段发展,但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圣经》的地位。

”宗教与文明的力量是持续存在的,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英美文学浓郁的宗教色彩 。

宗教赋予了英美文学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提升出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普适性价值范式。

而这种价值范式也正是文学作品最宝贵的部分,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文化研究的最巧妙的切入点。

一、典型的“两希”情结

除却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传统,“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亦是英美文学的重要创作源泉。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学的起源,而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观念以及道德观念方面受到了“两希”文化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希腊神话和希伯来传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莎士比亚、济慈、拜伦等作家都十分擅长借神话言志,借传说抒情,以神话题材、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来表达思想。

济慈的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有感》,描绘了诗人阅读《荷马史诗》时激动的心情:“我像在观察星象的运行,突然瞥见一颗新星的出现,或如克太兹尽力张大眼睛,望见了太平―― 而他的同行伙伴都面面相觑,现出惊惶神情,不敢吭声,在达连高峰之巅。”

济慈给予《荷马史诗》极高的评价,阅读《荷马史诗》的过程就好像是“游历了许多金色的国度,看过不少友好的城邦和王国”,济慈的许多传世之作中都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场景和人物,足见诗人对《荷马史诗》的喜爱与《荷马史诗》带给诗人的震撼。

相较希腊文化而言,希伯来文化则是百折不挠、坚毅无比的生命追求的象征。

与希腊光辉灿烂的文明不同,希伯来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希伯来人没有在困难和忧患中倒下,而是克服万难,创造了丰富的希伯来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希伯来民族这种坚韧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强烈的自由意志

与东方文学的含蓄典雅不同,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充满了激情,饱含着对自由的渴望、为人生而斗争的追求。

热烈奔放、勇于抗争的精神是英美文学核心的创作风格。

英美文学注重对人性美的歌颂与赞美,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坚毅,讴歌自由与斗争,讴歌开拓精神。

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为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同伴抛弃的淘金者,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

当冬天逼近,他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没有一点食物,且腿受了重伤,在不停地流血。

他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艰难地前行。

就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

这匹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

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望着对方。

为了能够活着回去,他在与狼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血。

最终,他获救了。

杰克・伦敦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生命耀眼的光芒,生动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人性的光辉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一个核心的价值取向。

在英美文化的影响下,英美作家极力讴歌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坚韧。

再如,被誉为“文坛硬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美国精神中的大胆、坦率、坚韧与个人主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如此评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海明威通过作品告诉读者,人可以失败,但是不可以被击败。

外在的肉体可以受到折磨和摧残,但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英美文化是“海的文化”,是追求自由开拓、勇于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文化是文学的底色,文学是文化的载体。

英美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果和文明印记,都是英美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核心母题。

故而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不难窥见英美文化的主要特点,这亦是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篇6:成功企业的气质[最终版]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其命运,那么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就是这个企业的“气质”了。企业的气质并不简单地指企业文化,还包括了企业的先天基因、核心价值观、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等诸多关键要素。具体说来,一个成功企业的气质大体可以用如下的关键词加以说明。

关键词1:存在价值。每个企业设立之初都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办这个企业,存在的价值何在,虽然都说存在即合理,但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企业到底为什么而存在,就很难有长远的发展。企业赚钱自然是一个永恒且合理的理由,但赚钱的前提则是等价交换,企业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己得到应得的利润回报。由于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一份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社会,生产的每一件商品或每一项服务的消费者也都来自于社会,因此一个企业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哪个个人老板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所谓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应该是什么要大书特书的东西,而是必须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因为给社会带来价值而存在的,那些只想自己搞个“项目”捞钱的企业或个人只有被淘汰甚至取缔,时间早晚而已。

关键词2:诚信。近些年诚信成为商界乃至社会的热门词汇。我理解的诚信不是简单的“诚实守信”,更应该是诚恳、热诚、坦诚地经营企业。所谓商战既不是单纯的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也不是简单的同行之间的肆意杀伐。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把企业运作看作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让社会发展更进步、更合理。有了积极的“诚”,也自然有了乐观的“信”。积极让人宽容,宽容产格局,有了格局才不会为暂时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更不会为了坑蒙消费者而暗暗自得。

关键词3:创新能力。创新是每个企业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真正做到却很难。通常的创新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发现市场的真实需求,成为需求探索者;二是针对既有客户的需要和同行的的业务发展加以学习借鉴,成为市场跟进者;三是利用自己已有的技术优势深入挖掘,成为技术推动者。无论哪种创新,前提都是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把创新落实到行动中,而不是单纯为了申报奖项或者作为企业口号号。当然,创新还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套成熟。如果把iPhone和iPad放在1 0年前推出,纵然是创新如乔布斯,也难以形成今天的局面。

关键词4:运营。企业运营的核心就是用生产经营活动将人、财、物等诸多要素合理、高效、低成本地串将起来。这就是一个细节的把握能力了,成功源于细节,企业也贏在细节。还拿苹果说事儿吧,苹果的创新固然了得,但它的管理甚至细致到严格控制每个生产车间的照明用电,在它的巨大利润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省出来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了。关键词5:格局。细节固然重要,但格局却是每个伟大的企业业不可或缺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是决定上个赚钱的项目、还是决定做个伟大的企业,结果自然不同。格局是一种对行业对市场的宏观视野、也是一种对客户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更是一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坚定信念。

篇7:企业管理者气质类型调查报告

个性与工作的匹配研究在近几十年里得到国外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广泛的关注。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国海2002年利用六十道题的自陈氏气质类型调查表,调查了广东省80多家公司225名企业管理者。结果表明:管理者气质类型主要分布在略偏多血质(占27.1%)、多血---粘液混合(占23.1%)、胆汁---多血混合(占10.2%)、略偏粘液质(占9.9%),这几种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了总人数的69.7%。没有一个典型抑郁质的管理者。

这次我也对丹东地区的个别企业进行了企业管理者气质类型调查报告。这次参与的调查人数为36人。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管理者一个都没有,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29%,粘液质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18%,多血质与粘液质混合型气质的管理者占53%。该调查的样本明显偏少。根据该调查结果得出“在管理者的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或两者的混合型是较适宜”的结论。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性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典型结合。构成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多数是某一种神经特性的表现,但有的也可能是两种神经特性的结合。例如,感受性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在心理上的表现,反应的速度是灵活性特征在心理上的体现,而情绪兴奋性既体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强度,也体现二者的平衡性。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那么,在这些心理特性中就可以既从实验结果,又从生活指标来判定不同人的气质类型。

目前心理学还不能编拟出构成气质类型全部特性的完整方案,但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列举出构成气质类型的几种特性:

(一)感受性。这是人对外界影响产生感觉的能力。它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可以根据人们产生心理反应所需要的外界影响的最小强度来判断这种特性。

(二)耐受性。这是人在经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反映。它表现在长时间从事某项活动时注意力的集中性;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噪声、过强或过弱的光线)的耐受性,对长时间的思惟活动而能保持优越效果的坚持性等方面。

(三)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可以分为两类特性: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各种刺激可以引起心理的各方面的指向性,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另一类指一般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如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考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一般动作的灵活、迅速等。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

(四)可塑性。这是人根据外界事物变化的情况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表现在对外界环境或要求的变化,主体在顺应上的难易,产生情绪上的愉快或不愉快,采取行动的简捷或迟缓,态度上的果断或犹豫等方面。凡是顺应上容易的、情绪上不出现困难的行动果断的人表现为更大的可塑性,而在顺应上阻难人的情绪上出现纷扰、行动迟缓、态度犹豫的人表现有更大的刻板性或惰性。可塑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

(五)情绪兴奋性。情绪兴奋性是神经系统特性在心理上表现的重要特性,它既表现神经系统的强度特性,也表现平衡性。有的人情绪兴奋性很强,而情绪抑制力弱,这就不但表现神经过程的强度,而且明显地表现了兴奋和抑制不平衡的特点。情绪兴奋性还包括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这一点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有人可以具有强烈的兴奋和强烈的外部表现;另些人可以只有强烈的兴奋但无强烈的外部表现,体现为极度兴奋但又不外露的气质特征。

(六)外倾性与内倾性。外倾性是兴奋性强的体现,内倾性则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反映。外倾的人表现为心理活动,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倾向表现于外,内倾的人的表现则相反。

上述各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下面以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为例来分析一下各种特性的有规律的结合。

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所以,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型的企业管理者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并不能得出“具有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型的人适合做企业管理者”的结论。每个人的成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教育接受程度不同,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类型。而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企业管理者。

经济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

B1008

范圣禹

篇8:让数学的文化气质充盈课堂

一、敲开历史之门, 访古探史学数学

漫漫数学史往往沉淀下许多值得流传的故事与价值观念, 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丰富后台。

孩子们天生就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 在学习每个新知识时,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问:这是谁想到的?这是哪国人先发现的?这是怎么形成的……可这些问题家长不会、老师回避, 久而久之, 他们也就审时度势地把这些问题搁置, 收纳起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乖乖做老师、家长的“学习机器”。

其实, 无论哪种教版的教材中, 在很多知识点上都会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 可是很多老师对这些知识链接并不重视, 有的是在课中让全班齐读一遍走个过场, 有的甚至看看时间不够布置孩子课后阅读, 可以想象会有几个孩子真正回去完成了这个老师压根不检查的作业?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能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浸润, 就不仅能使数学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光芒, 更能展现其独特的人文、柔美的一面。数学教学工作同样可以实施人文教育, 传播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结合经典趣题, 开拓视野学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问题中, 有许多经典问题值得我们与知识点巧妙结合, 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 学生在认识了质数与合数之后, 我给孩们子简要地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二百多年前德国的数学家。他发现:每一个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 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简称“1+1”) 。如:10=3+7, 16=5+11等等。他检验了很多偶数, 都表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他无法从理论上证明这个结论是对的。所以人们就把哥德巴赫提出的这个问题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 很多孩子都有所耳闻, 知道这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但孩子们没想到以他们现在的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这道题, 表情十分兴奋, 当我再让他们把偶数100、50、20等写成两个质数的和时, 他们个个摩拳擦掌, 分外投入, 在尝试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对100以内的质数熟悉了很多, 根本无需死记硬背。

三、融入诗情画意, 与文结缘学数学

诗情画意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并且发挥传统与现代教育的优势, 挖掘数学中内在的美, 引导学生寻找和体会数学中所包含的诗情画意。或者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优美、活泼、形式新颖的诗歌俗语让知识插上情感的翅膀, 让数学溶进诗情画意的意境, 不仅可以打开孩子们思维的天地, 而且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美的享受。

“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就是能将数学与美完美结合的大家高手!我对他所上的《轴对称图形》印象尤为深刻。

从课一开始的“玩”对称, 谈话激趣到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 深化体验, 最后再“赏”对称, 提升认识, 四个环节步步紧扣, 悬念迭起。学生目之所及, 手之触及, 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既产生了一定的审美感知, 又完成了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最后, 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了诗画桂林, 朗朗说道:“当我们荡舟漓江, 迈入那由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所创造的美好意境的时候, 我被眼前展现的美好画面深深震撼了:这分明是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最完美的结构。”孩子们在老师精心制作、连绵播放的课件中, 沉醉欣赏着祖国风光, 在啧啧称赞中感受到这一幅幅画卷就是一幅幅轴对称图形, 甚至认识到这画卷的对称轴就是平静的水平面。

张老师优美的语言配合精美的课件继续拓宽拓展:“其实, 大自然对对称的创造远不止这些, 仰望苍天、俯瞰大地, 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那花丛间翻飞的蝴蝶、蜜蜂, 那翱翔天地的大雁、白鸽, 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 以至于我们每一人, 每一张绽开的笑脸, 同学们, 难道你们就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有人说, 是因为美所以大自然选择了对称, 同学们,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想一想, 这当中仅仅是因为美吗?”

现场的听课老师和学生, 都被张老师那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优雅的学者风范, 创设出的浓浓的数学文化氛围所震撼, 张老师打破了以往课堂仅仅以人文内容为点缀的局限, 使整节课上升到数学思维与文化双赢的境界, 给学生和观摩的老师们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美!

是啊, 数学原本就该是美的!图形美、符号美、规律美、情景美……孩子们完全可以在愉悦的审美享受中掌握数学原理, 在乐学善学中思维得以扩张。我们应该用古往今来数学文化的厚重与缤纷来演绎课堂的精彩, 用信息的多向传递与情感的共振生成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 将“人的全面、全谐发展”真正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 这不仅仅是学生, 更是社会、未来的福分!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注重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历史知识和经典趣题, 根据教材内容融入诗情画意, 是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

篇9:论威海方言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威海方言 文化气质 语音

一、引言

气质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语言的文化气质指的是一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心理上得到的某种感受。[1](P46)语言气质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语言本身的结构特点的影响,它是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语言材料综合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例如北京话庄重的气质以及吴侬软语娇柔的气质都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长期积淀形成的。我们说方言是展示一方百姓的第一风貌。威海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据考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为威海方言别具一格的文化气质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威海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临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威海地处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景秀美且气候宜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东莱地到如今的威海,它的发展历程不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始皇东巡的天尽头,全真教的圣经山,明朝设卫的环翠楼;有甲午海战的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王正廷题字的“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还有荣成市秦皇庙,戚家庄烟墩和东楮岛海草房等等。它们无一不体现着小城威海的独特魅力。

三、威海方言的文化气质

(一)自然淳朴

威海四季分明、风光秀美、依山傍海,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百姓提供了优质的生存条件。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世代以捕鱼为业,辽阔的海域也为辛勤劳动的渔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如今威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城市。威海人民珍惜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环境,不但发展了威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一直用自身的努力维护着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2003年,威海市因在“改善人居和城市环境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对勤劳善良的威海人的极大肯定。这种勤劳淳朴的品质也反映在方言的使用上。

有这样一则关于威海方言的经典笑话:有一个外地女婿第一次来威海见岳父岳母大人。老丈人非常热情,亲自到院子里迎接,握手后对女婿说:“来来来,快到屋里站。”女婿一听,立刻跟着老丈人进屋,然后老老实实的在地上站着。老丈人一看过意不去了,寻思这女婿还挺害羞的,于是把炕上的被子一掀,自己先做到炕上,对女婿说:“来来来,到炕上站吧,这里暖和。”女婿一听,非常郁闷,心想这风俗就是不一样,看来威海新女婿上门还得先在炕上罚站呢。于是又老老实实的爬到炕上站着。老丈人一看,更过意不去了,说:“你看这孩子,别老站着呀,快过来,坐着站。”坐着站?女婿一听彻底晕倒!

从老丈人的言谈举止中,那种淳朴自然的气质就映射到我们的眼帘。引起这则笑话的笑点在于威海方言中“站”与普通话中的“站”因读音相同而语义不同所产生的误会。在威海的方言中“站”是“玩儿、聊天”的意思,“坐着站”就是“坐着玩儿、坐着聊天(儿)”的意思,并不是普通话中“站立”的意思。那么威海方言中如何表达“站立”的意义呢?其实威海人使用的是“立(上声)着”。老丈人用淳朴的乡音与女婿交谈,没想到却让本就有点儿拘谨的女婿更加哭笑不得了。从这则笑话中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感受到威海方言那种“自然淳朴”的文化气质。

威海方言中类似“站(玩儿)”这种极具淳朴乡音特色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动词:盲盲(看)、烀(煮)、逮(吃)、起(给)、听(去声)(闻)等。比如普通话说“你吃饭了吗?”用地道的威海方言就说成“你逮饭了么?”普通话中“你给我一块钱”用威海方言说就变成“你起我一块钱”。值得一提的是,威海方言中的“听(去声)”既可以表示普通话中“听”的意思,又可以表示“闻”的意思。如“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和“你听听这是什么味儿?”前一句“听”意为“听声音”,后一句“听”意为“闻味道”。笔者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经常使用质朴的乡音将“听”与“闻”混为一谈,为同学津津乐道。再如一些形容词:老鼻子(多)、碜(丑)、不糙(好)、当意、待亲(听话、可爱)、满山(到处)等。如普通话说“他赚了很多钱。”用威海方言来说就是“他挣了老鼻子钱了。”乍一看,这些方言词语与其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很不搭调,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方言词语的使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土生土长的威海人用词质朴的特点,再加上威海方言自身所具备的独特发音,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其自然纯朴的文化气质。

(二)俏皮生动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气质,而同一种语言并不纯粹属于单一的某一种文化气质。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在《俄语语法》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罗马皇帝卡尔五世曾说:用西班牙语跟上帝,用法语跟朋友,用德语跟敌人,用意大利语跟女性说话都是合适的,可是,如果他娴于俄语的话,他一定会补充说,用它来跟所有这些人说话都是很得体的,因为在俄语中可以找到西班牙语的庄严,法语的生动,德语的坚强,意大利语的柔和,此外更有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优美和简洁而富有表现力。[2](P44)

“俏皮生动”是威海方言的又一种文化气质。这种气质通过威海方言中的“儿化现象”鲜明的表现出来。袁家骅指出“儿化是北方话的普遍特点。”[3](P36)威海方言中儿化现象也十分丰富:普通话儿化词表中必懂和必读儿化词共105个,在威海话中全部儿化。[4]儿化的作用之一就是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如亲切、喜爱、轻松等等。这就形成了威海方言别具一格的俏皮生动的文化气质。endprint

威海方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常常用儿化的方式表达。

1.名词的儿化:威海话中的名词儿化现象就像隐喻在交际的使用中一样使用频率高。如普通话中的一些重叠形式的合成词如“年年”“天天”“家家”等,在威海方言中都全部儿化成“年儿年儿”“天儿天儿/整天儿”“家儿家儿”。普通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用威海话就变成“家儿家儿有本儿难念的经(儿)”。不熟悉的外地人乍一听还会误认为说话人在唱歌呢!还有一些词语是威海方言词语本身所特有的儿化现象,如“勒勒猪儿”“波次猫儿”,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不如其字面所示的“猪”和“猫”,而是“蜘蛛”和“毛毛虫”。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但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方言词语儿化之后,便在质朴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种活泼俏皮的特质。

2.动词的儿化:普通话中的“了”在威海话中常被说成“儿”。如普通话中“瞅了他一眼”“踢了他一脚”,威海话常说成“瞅儿他一眼”“踢儿他一脚儿”。普通话说“我瞅了他一眼,又踹了他一脚,省得他再不听话。”用威海话就变成“我瞅儿他一眼,又踹儿他一脚儿,省得这个小兔崽子儿不听话儿。”句子儿化后更加生动形象了。威海方言中动词除了儿化之外,还通常会有加后缀“巴”“哒”的现象构成重叠“A巴A巴”“A哒A哒”,相当于普通话中动词的重叠式。如普通话中“洗洗/洗一洗”“搓搓/搓一搓”和“蹦蹦/蹦一蹦”,威海方言中常说成“洗巴洗巴”“搓巴搓巴”和“蹦跶蹦跶”。这种由后缀词构成的重叠式不完全拘泥于普通话中动词固有的重叠式(AA式、ABAB式及AAB式),说起来既自然流畅又富有节奏感,极富地方特色。

3.形容词的儿化:普通话中“很”“十分”“非常”“太”等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在威海方言中通常会用“通”“血”“老么”“真(去声)”等词语代替。如:普通话中“很/非常黑”“很/非常好”“很/非常新”“很/非常/太粗”,在威海方言中会被说成“通黑儿”“真好儿”“铮新儿”“老么粗儿”。普通话说“快去看看女儿买的那条绿色的新裙子,很好看。”用威海话就变成“快去盲盲(看看)闺女儿买的新裙子,血绿儿血绿儿的,真好看!”口语色彩浓厚,听起来就更加俏皮可爱了。威海方言中亦包含一些独特的儿化形容词,如“熊人儿”“特为儿的”。在山东其他的一些方言中,“熊”通常有两个意思,其一意为“顽皮”,通常用在儿童身上,常用作“熊孩子”“熊崽子”等。其二意为“怯懦、能力低下”,有教训人的意味,譬如“你个熊包,这点事儿都办不好。”威海方言中“熊”除了含有上述两种意义之外,还有“欺骗、骗人”之意,所以“熊人儿”就是“骗人”的意思。“特为儿的”相当于普通话的“故意的、特意的”。这些儿化形容词在脱离了普通话的端庄正式感的同时,赋予了威海方言词语的生动俏皮感。

通过威海方言中独具特色的儿化现象以及动词的重叠式,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威海方言“俏皮生动”的文化气质。

(三)敦实厚重

对于语言的文化气质,恩格斯也做过很形象的描写:意大利语像和风一样清新而舒畅;意大利语的词汇犹如最美丽的花园里盛开的百花,西班牙语像林间的清风……恩格斯不仅描述了意大利语的气质,更概括了意大利语词汇的特点。同样,我们探究威海方言的文化气质,除了从词汇的角度考虑之外,也要从方言本身的语音特点出发,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气质进行研究。

威海方言是胶辽官话的重要代表。胶辽官话还分布在烟台、青岛地区。而我们所说的“威海话”通常指的是威海市区(即环翠区)的方言,它与同属于威海地区的荣成、文登、乳山方言有所区别。威海话既保留了胶辽官话的共性特征,又发展了其独特的音韵体系。从发音上看,威海方言共有三个单字调:阴平(33)、上声(213)、去声(53),这与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有所不同。正是这些独特的声调形成了威海方言又一种“敦实厚重”的文化气质。如:

高:普通话(gao 55)——威海话(gao 53)

妈:普通话(ma 55)——威海话(ma 53)

云:普通话(yun 35)——威海话(yun 53)

急:普通话(ji 35)——威海话(ji 213)

古:普通话(gu 214)——威海话(gu 213)

近:普通话(jin 51)——威海话(jin 33)

盖:普通话(gai 51)——威海话(gai 33)

从语音部分可以看出威海方言的语音声调起伏不是很大,但是发音较重(普通话中的多数阴平字和部分阳平字在威海方言中读作去声,如,山:普通话(shan 55)——威海话(shan 53),泥:普通话(ni 35)——威海话(ni 53)等),且大部分字的发音不像普通话那样干脆,常常会在发音将要结束的时候拖延一个音节的时间,这种特点使威海方言既不如宁波话那样由于语速快、发音上抑扬顿挫而显得“硬朗”,也不像苏州话一般由于单元音音节丰富、声调起伏较大、音频较高而显得“温软细腻”,而是给人一种音韵浓重的感觉。

此外,威海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1.普通话中有一部分用舌面前音j、q、x作声母的字,在威海方言中会将其发成舌面中音(普通话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声母),如“几、交、起、茄、休、虚”等等。2.普通话中由前响复元音韵母ai构成的拼音,在威海方言中发音靠后而读成由舌面后单元音韵母e的拼音,如“百、白、摘、宅”等等。由于音节发音靠后,发出的音就比较厚重,并不像普通话发音那样字正腔圆、干脆纯正。因此,威海方言会给人一种口音浓厚的感觉,这便形成了威海方言敦实厚重的文化气质。

四、结语

语言的文化气质是一种很难定性、定量分类的语言特征,世界上的语言究竟有多少种文化气质,我们无从知晓。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我们根据威海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该方言本身的结构特征来分析威海方言的文化气质,总结出了其具有自然纯朴、俏皮生动、敦实厚重三大气质特点。

注释:

[1][2]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4]安忠芳:《威海话的儿化现象》,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期。

上一篇:会计社会实践调查问卷下一篇:中药饮片配伍搭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