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2024-04-10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精选10篇)

篇1: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制度是指……它包括从企业的产权制度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探讨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制度的关系。

1、企业文化统率和指导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形成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形成的企业行为方式和传统。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

从企业文化的产生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下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之外,还有就是体现企业领导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制度的促进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的统率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制度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价值观念的驱动与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企业认为制订和修改制度有价值,才会去制订与修改,这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文化观念,然后才是根据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制度进行诊断和分析。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NMC)企业文化理念的基本框架是:

首先,核心理念实现了安全文化、业绩文化与人本文化的有机结合。

使命:一切为了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的利益,确保长期、安全、环保、可靠和经济发电;提升核心能力,为中广核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贡献技术和经验。

愿景: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核电运营企业。价值观:安全发电、诚信透明、团结合作、追求卓越。

其次,管理理念对核心理念的落地形成有效的支撑。

第三,利用行为理念来固化行为标准。

最后,在制度、政策与支持系统上对核心理念形成文化落地的闭环。

2、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广东大亚湾地区核电站群堆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核电运行管理的良好实践,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核电运营公司。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好的文化用制度固化下来。公司形成了一切按程序办事,文化通过制度和程序落地相融,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生产业绩。

实践证明,企业制度受企业文化的统率和指导,反过来,企业制度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制度是最好载体之一。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如果在企业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则可以加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如果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贯穿企业理念,那么,企业制度对良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就有阻碍作用,会形成不良文化。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文化理念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互动互融

在企业文化研究中,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企业制度与文化分割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不同作用,有的人将企业制度纳入

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那么,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企业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规范、程序、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两者都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此外,如果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来考察,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同样重要。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融关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好、计划好企业文化的各种工程活动;二是营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企业文化氛围,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营造强烈的企业文化氛围还是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实的有利渠道。

营造氛围必须与文化融入管理紧密结合,要特别注意运用制度规范的力量。把细节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在管理实践中使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不断得到提升。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管理运营的实践中主导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决策、干部员工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标准,都应该与企业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保证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的融合,需要建立以理念为基准的制度创新平台,健全以理念为灵魂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反映企业的核心理念,又要突出可操作性,使制度的实施成为管理的必要流程。制度建设要统筹规划、系统化设计,能够量化的,明确量化标准;不能量化的,要准确定性,界定等级和区界,以便实施考核评价。比如,体现质量观念的ISO9000系列质量考核体系,体现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ISO14001系列考核体系等,对每一项相关工作都确立了严格的考核分值,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性,为企业文化理念细化的融入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形成,如果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贯穿企业理念,那么企业制度对良性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有阻碍作用,会形成不良的文化。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文化理念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篇2: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谈到企业文化时都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非常重要,但是当问及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时就会说不太清楚,进一步追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什么区别和关系时更是回答不上来,而且经常把两者混淆电玩城设备。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些华丽的词语,其本质是要回答企业要如何处理电玩城设备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就是企业在对待各利益相关者时会坚持的基本原则。比如,IBM的核心价值观“ 精益求精;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尊重个人”,这三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IBM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承诺,也是IBM对公司全体员工的电玩城设备根本要求。一个企业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方式、方法可以用制度进行规定和规范,但是制度和规范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另外制度和规范由于太具体,各种情况和环境条件变化又特别快,制度和规范往往很容易过时。电玩城设备比如,IBM创始人老沃森规定公司员工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正装规定,这个制度和规定的本质是要求为了更好体现 “高品的质客户服务”这条核心价值观,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已经改变了他电玩城设备们在工作时的着装,而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中出现时身穿白衬衫和黑色套装。”,这时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核心价值观没有过时,可是穿正装的制度规定却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了。因此,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电玩城设备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和具体化。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制度,但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管电玩城设备理的“两手”,一支手是硬的,一支手是软的。可以独立存在,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并存,同时运用。两者不相互依靠,但是两者确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可能相互补充、协同作用;两者也可能相互冲突、相互削弱。根据两者一致程度的高低,企业电玩城设备文化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一致型关系

一致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处于正相关,一致性比较好,两者提倡和要求的行为方向是一致的。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电玩城设备就会起到同时作用、相互补充、相益得彰的作用。两者的一致性越高,对管理产生的作用就会越好。比如,前文举的IBM核心价值观的例子,在老沃森年代,“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着装制度与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的核心价电玩城设备值观是高度一致的,两者相益得彰,有力促进了IBM的发展。

(2)离散型关系

离散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关性比较低,甚至没有相互关系,企业文化说企业文化的事,企业制度说企业电玩城设备制度的事。这时,两者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力相对于“一致型关系”来讲要小得多。这种情况在很多企业中也比较多见。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一家供电企业,该企业认为讲服务比较时尚,而且也很吻合供电玩城设备电企业的业务特点,因此就把企业其中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定为“服务”,但是该企业仅仅把服务变成口号、板报,公司对员工没有任何新的制度规定,最终,文化没能有效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员工该如何电玩城设备服务市民还如何服务市民。离散型的企业文化往往由于没有制度的支撑,变成空口号。甚至有很多企业,为了体现差异化,在整合文化时,转向片面追求华丽词语,以追求文化个性和标新立异,但是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提升电玩城设备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却不大。

(3)冲突型关系

冲突型关系是指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呈负相关,两者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企业文化倡导的内容跟企业制定规定的要求相互矛盾,甚至有时完全相反。这电玩城设备时,两者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就会相互对冲,让员工无所适从,结果作用力相互削弱,导致企业管理事倍功半。比如,本人曾经服务过的一家煤矿企业,公司把“安全 ”列为核心价值观,但是对于那些带病下现场采煤、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的设备的工人电玩城设备却大加表扬,而不是进行惩罚和教育。最终导致员工不知道公司是真关心员工“ 安全”,还是假关心员工“安全”。还有,如前文举的IBM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IBM仍然倡导“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电玩城设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已经改变了他们在工作时的着装,而且很少有技术型的买家会在公司中出现时身穿白衬衫和黑色套装。”,而IBM的制度还是规定员工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的正装,这条规定在这时不仅不电玩城设备能有效体现IBM“高品质的客户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客户造成了“劣质、死板的客户服务”的印象。这条规定一直到郭仕纳到IBM后才被废除,郭仕纳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还特意电玩城设备用了一些篇幅说明了此事。

当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存在冲突时,所有的员工为了遵守公司的制度,不得不破坏公司的文化,公司文化逐渐沦为一句空话,甚至最终使得公司的文化在员工的一次次破坏中,逐渐被全体员工淡忘。

三、电玩城设备理顺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为了让企业文化能和企业制度一起共同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必要理顺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尽量让两者的关系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必须对电玩城设备企业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企业制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哪些是一致型关系、哪些是离散型关系、哪些是冲突型关系。

其次,根据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改进。(1)对于一致型关系的部分电玩城设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两者关系的一致程度高低,对于一致程度低的,有必要完善制度,以保证文化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2)对于离散型关系的部分,有必要对文化和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完善,一方面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电玩城设备统梳理,分析文化的结构是否完整或者冗余,对于不完整的地方要完整和丰富文化,对于冗余的地方,要给予删除。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制度和规定进行系统梳理,对于缺乏制度支撑的文化,要建立健全制度。对于有很多制度,但是却电玩城设备没有文化的地方,要看是否有必要丰富和完善文化,以便用文化进行指引和指导员工的思想,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3)对与冲突型关系的部分,必须充分分析两者之间是哪一方符合公司的发展需要,对于不符合或不电玩城设备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一

篇3:浅谈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一、“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的内涵

“自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自我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 “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 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而“超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与需要而产生的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动力, “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 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

二、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作用形式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自我动力”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 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 因此, “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 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一。这一属性, 对员工的行为管理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性, 即:管理措施要充分尊重员工的自我利益, 让员工认识到这种管理有利于他们的利益;二是它决定了管理的手段性, 即:只要控制了员工的利益, 就能够利用员工利己性心理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控制。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 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 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 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 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当员工“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受到共同的激发时, 二者均衡作用于员工行为, 员工行为的指针就能指向自我目标与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三、如何运用“自我动力”或者“超我动力”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为了企业的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 如果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 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 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 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 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也许表面上员工很“听话”, 但是, 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一旦遇到企业没有制度规定的领域, 或者管理制度一旦有任何漏洞, 或者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员工就会受利己动力的支配做出利己但是不一定对企业有利甚至对企业有害的行为。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 必然又要规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 这又使员工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更严重的是, 管理者也同样受到这种利己心理的支配, 也在利用“是否对自己有利”决定某种制度是执行还是不执行, 真执行还是假执行, 这时, 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利益了。于是, 追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就成为员工行为的主要指向。最终“富了和尚穷了庙”就成为必然的结局。

另一方面, 若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 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 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 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 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 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 但是, 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 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 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 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 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 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因此, 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法是, 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 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 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 使员工行为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四、企业怎样建立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

应用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 可以设计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设计方法可以用管理三步曲阐释:

第一步, 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根本目标, 实现根本宗旨, 要提炼或设计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 并在其指导下, 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理念或价值观。例如, 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这种精神体现在质量管理上, 就是“零缺陷、精细化”, 体现在销售上, 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体现在产品开发上, 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 体现在服务上, 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宣传, 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

第二步, 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或价值观时, 个人理念与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 并用这种理念做指导, 做出具体行动。这部分人可能是少数。但是, 恰恰这少数人就是企业的骨干, 企业应该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 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 能使理念形象化。这时, 原先没有认同理念的员工, 一部分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当然, 这种典型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反面的, 通过典型的宣传, 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

但是, 即便有了典型人物与事件, 也还会有部分人不接受企业理念与价值观, 这时, 就需要制度的强制。以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 制定管理制度。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 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

第三步, 在企业提出理念、树立典型、制定制度后, 还会有极个别员工无视理念与制度的存在, 依然我行我素, 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刺头”或特殊人物, 如果严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 则会得罪这些人, 许多管理者为了不得罪这些人, 宁肯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 那么, 管理制度在这些人物身上就会失效。这种失效现象会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 很快会波及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甚至, 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对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怀疑。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所以, 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 必须使管理者素质过硬, 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开、公平。

篇4: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统率和指导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形成的文化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形成的企业行为方式和传统。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

从企业文化的产生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下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人的倡导之外,还有就是体现企业领导人主导价值观的企业制度的促进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的统率作用。换句话说,企业制度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价值观念的驱动与制约,不管人们是否认同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变化均源于企业对制订和修改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正是企业价值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正是因为企业认为制订和修改制度有价值,才会去制订与修改,这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文化观念,然后才是根据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制度进行诊断和分析。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NMC)企业文化理念的基本框架是:

首先,核心理念实现了安全文化、业绩文化与人本文化的有机结合。

使命:一切为了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的利益,确保长期、安全、环保、可靠和经济发电;提升核心能力,为中广核可持续发展培育人才、贡献技术和经验。

愿景: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核电运营企业。价值观:安全发电、诚信透明、团结合作、追求卓越。

其次,管理理念对核心理念的落地形成有效的支撑。

第三,利用行为理念来固化行为标准。

最后,在制度、政策与支持系统上对核心理念形成文化落地的闭环。

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广东大亚湾地区核电站群堆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核电运行管理的良好实践,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核电运营公司。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好的文化用制度固化下来。公司形成了一切按程序办事,文化通过制度和程序落地相融,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生产业绩。

实践证明,企业制度受企业文化的统率和指导,反过来,企业制度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由于企业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个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制度是最好载体之一。员工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如果在企业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则可以加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如果企业制度没有很好地贯穿企业理念,那么,企业制度对良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就有阻碍作用,会形成不良文化。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文化理念来分析和审查企业制度,使企业制度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匹配。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互动互融

在企业文化研究中,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企业制度与文化分割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不同作用,有的人将企业制度纳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那么,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企业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规范、程序、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两者都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此外,如果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来考察,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同样重要。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互动互融关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

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设计好、计划好企业文化的各种工程活动;二是营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强烈企业文化氛围,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营造强烈的企业文化氛围还是推动企业文化理念落实的有利渠道。

营造氛围必须与文化融入管理紧密结合,要特别注意运用制度规范的力量。把细节变成规范,让规范成为习惯,在管理实践中使员工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不断得到提升。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企业文化必须在企业管理运营的实践中主导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决策、干部员工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标准,都应该与企业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保证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的融合,需要建立以理念为基准的制度创新平台,健全以理念为灵魂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反映企业的核心理念,又要突出可操作性,使制度的实施成为管理的必要流程。制度建设要统筹规划、系统化设计,能够量化的,明确量化标准;不能量化的,要准确定性,界定等级和区界,以便实施考核评价。比如,体现质量观念的ISO9000系列质量考核体系,体现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ISO14001系列考核体系等,对每一项相关工作都确立了严格的考核分值,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性,为企业文化理念细化的融入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执行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保证“文化落地”的执行体系实际上是以各项管理制度、各种工作流程和程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实践体系。执行过程的本身就是落实企业理念的过程,即经过健全和创新的各项管理体制和经过再造的各种工作流程的融进,进一步体现了企业文化理念灵魂作用,表面上看是在执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际上也是在贯彻落实企业的各种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融。

篇5: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学号:0961 001461299 姓名:韩冰

摘要:以行为心理学为依据阐述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由此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自我行为;集体行为;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经济落后首先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管理的落后。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中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常常出现下面的情形:刚创业时只有三五个人,“两三把枪”,工作环境艰苦,职工待遇低,也没有什么福利可言,可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在没有什么奖励和加班费的情况下,却能常常加班加点员工们谈的都是工作,想的都是企业的发展,很少议论待遇问题。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了,奖惩制度也完善,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都有了,鸟枪也换成了大炮,但管理者却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东西,那就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渐渐消失了,甚至一些创业的元老也慢慢跟公司斤斤计较起来了。事实上,在单纯靠“制度”管理职工的企业中,职工斤斤计较的现象很普遍,而且管理制度越多,这种现象就会越严重;但是,我们也发现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建立了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例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尽管企业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要求很同步,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主人翁精神能够得以充分体现。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和理念在员工的心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朝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前进。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切记一味地依靠严格的管理制

度去管理员工,一定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即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的作用于员工身上,并且有必要不断地去探讨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便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的缺席度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企业员工自主行为的形成一个人生来就有求生的原始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成年人融入集体大家庭后的自我行为动力会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并因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对企业员工而言,其行为动力主要是依靠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激发产生的:一是基于“自我需求”所产生的动力,即为了自身的生活、交际、个人发展等而产生的动力;二是基于“集体需求”而产生的动力,对企业员工而言,即在企业管理因素的影响下,“自我需求”的形式部分或大部分发生转变,由直接利己转变为间接利己,即所谓的集体互利。前者,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单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人的一切行为首先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对员工而言,工作积极性首先体现的是满足自我利益与需求而发生的“自我行为”;而对于后者来说,自我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已发生转变,人则会以社会组织、企业等为中心,对员工而言,行为的目的是实现企业集体价值、集体理想,维护的也是集体利益,我们称之为“集体行为”。事实上,每个人的自主行为都是由“自我需求”与 “集体需求”共同影响的结果,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需求动力体系。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自我需求”与“集体需求”的形成机理虽有所不同,但却浑然一体。对企业员工来说,其自主行为的形成就是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相互交织、良性互动的产物。因为自我需求是人的本能,它的功能是制造需要,满足的原则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需要”一旦产生,即渴望得到满足,但这种自我需要一开始往往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这种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后,人就会在自我需求动力的作用下,通过行动来满足需要,最初要实现这种满足的行为,只能是自我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必然要受现实原则支配,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都生活一个即定的群体中,个人的一言一行,必然要影响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这就使得行为者必须按原则行事。

就企业员工而言,在工作中为满足自我需要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对所在企业,即集体产生影响。因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要制订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当这种影响与企业利益和价值观相一致时,代表企业利益的权威部门或领导就会以“制度”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当这种影响与企业的利益和价值观不一致或相反时,代表企业利益的权威部门或领导就会以“制度”对该行为给予惩罚这种反复的奖励和惩罚会促使员工个体不断地总结经验,并逐渐使其自主行为中的自我需求趋向朝集体需求趋向良性转变,即由自我行为向集体行为良性转变,从而使员工自主行为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分析企业员工自主行为形成的原理,看到了借用企业制订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能够迫使员工自主行为中的自我需求趋向朝集体需求趋向良性转变,即由自我行为向集体行为良性转变,同时感受到了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影响的意义。事实上,在企业内部,如果不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员工个人便会自然地在“自我需求”的作用下产生“自我价值观”,并以是否“利己”作为判断现实中一切的标准,这便使人极易产生自私自利行为。因为自我需求会形成员工自主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样,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员工自我需求产生的“利己性”特征给予员工行为的有效管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特征入手,我们首先要考虑管理的目的性,即在管理措施上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让每个员工都能感觉到企业的这种管理事实上并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有利于大家的自身利益;其次,是要考虑管理的手段性,即管理者如果控制了员工在企业的利益,就能够利用员工利己性心理达到对其行为的控制。这就是说,企业制订的管理制度,假如能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根据有利于企业和不利于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或惩罚,就必然会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管理制度,那么企业就达到了通过控制员工心理来控制员工行为的目的。然而,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控制手段,完全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其结果是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无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员工变得越来越自私,出现本文前面提到的斤斤计较现象。

有时候从表面上看起来员工很“听话”,殊不知这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这种情况也许短期内看起来对企业有利,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一旦遇到企业没有制度规定的领域,或者管理制度一旦有任何漏洞,或者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员工就会受利己动力的支配想方设法钻企业管理的空子,做出利己但不一定对企业有利甚至有损于企业形象的行为。当然,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会增加更为严格的制度进行监管,甚至实行所谓的铁腕政策,管理制度也许会做得天衣无缝,但这反而又会使员工想方设法更加小心地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假如管理者在这种严管之下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员工也许能够在这种“高压”下把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勉强认同下来,并且也能够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去为企业辛勤工作,很少想甚至无法去想自我需求,这样员工的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被压抑的员工自身就不可获得良好发展,久而久之,要么变成没有头脑的机械人,要么为了自我解脱而跳槽,最终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枯竭,从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样,企业所制订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管理者本身也有极大的压抑感,受利己心理的支配,他们时不时也会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决定某种制度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真执行还是假执行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利益了,就会使企业逐渐丧失发展动力,陷人困境。

如果企业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也就是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把企业员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将会使员工从根本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只有当员工对所在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时,员工才会心服口服地产生“集体价值观”,“集体需求”动力系统才会发生作用,才会以是否“利于集体”作为自主行为的判断标准。而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核心就是,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人性化地引导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从事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良性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

我们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帮助我们设计出“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管

首先,企业高层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综合素质制订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并精心筛选出明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在其指导下,形成企业内部网络式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体系。在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优秀企业涌现,知名企业海尔便是其中的典范。海尔集团的企业理念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由这种精神产生的价值观,使海尔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一跃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究其根本其中奥秘一目了然海尔的企业理念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等等。企业将这些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自上而下进行宣传,并让企业员工进行反复地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看到了举世瞩目的今天的海尔集团。

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高层应保持清醒头脑,要知道百人百姓,企业刚开始提出自己的理念或价值观时,总会有一部分个人理念和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受下来,而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企业的骨干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地发现这批人,并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企业理念形象化。这时我们就会慢慢地发现,一开始没有马上认同企业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模仿企业“典型”,并发生直接认同行为还有一部分员工可能会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逐步理解,加之企业的不断宣教,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定影响,使这部分员工逐步认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并付诸实际行动。当然,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出现负面的,虽然有了正面的典型人物与事件,但也还会有一部分人不容易接有客观存在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特别不能忽视个别“刺头”的反面典型效应,他们可能既以自我为中心,又留恋大锅饭,只计较眼前的个人利益,并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一部分员工。这时,在宣教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制度的强制措施。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并给予奖励,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并给予必要的惩罚,在制度的强制下,这部分员工中一部分虽然理念上并不认同,但由于期望奖励和害怕惩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还是“趋利避害”按企业的规则行事还有一部分从制度的强制中有所“觉醒”,最终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选择了企业需要的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及时发现并树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面典型,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企业提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并制订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支持,但难免还会有极个别我们称作“刺头”的员工,无视企业理念与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特殊人物,要么有些“老资格”,要么有“一技之长”,自以为企业离不开自己,离开自己地球就不转了。事实上,如果严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则会得罪这些人,短时间可能会对企业的某项工作造成影响,许多管理者为了息事宁人,或为了企业当前的一些利益或安宁,不去得罪这些人,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如果这样的话,管理制度就会在这些人身上失败。殊不知,这种失效现象就会象瘟疫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蔓延,并很快波及到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

所以,企业在制订和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执行,使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或接近的员工,“自我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的动力自然受到极大激励,作为管理者引以自豪的企业“劳模”便会层出不穷对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那部分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行事,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去做利己同时也利于企业的事。这就使得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也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使员工从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使“集体需求”动力系统发生作用,从而使

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均衡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真正使员工自主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 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篇6: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胡欣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发展实践表明,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制度和文化好比似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企业制度管理重行为,企业文化管理重意识。

我们谈论优良企业文化时容易产生一种崇拜心理,其实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处在不同层次,高于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更多地表现在外部监督与控制,是要求员工必须作到的,可以理解为“文化底限”。企业文化则更多体现企业及其员工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企业凝聚力等方面。强调内在的自觉自律是管理的高层次是一种意识管理。

二、企业制度的发展催生了企业文化。

综观企业管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制度建设是推动这一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管理由经验管理迈入了科学管理;而制度柔性化建设则使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走向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存在一种互动,制度柔性化催生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下制度更强调员工的认同,员工认同的东西就可能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这就体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存在一种互动性,也就是说企业今天的制度就可能成为明天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持续高效的保障。企业文化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以使企业生成强烈的认同感.凝聚力,同时对企业的战略.策略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通过强制力的保证可以使员工在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行事,长期形成习惯,使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和高效,企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能使确保经营管理稳定和持续.四、企业制度与文化是企业腾飞的一对翅膀,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

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通过人的作用来体现的,而人的品质、意识、观念及诸多要素都从各个层面上影响到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企业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企业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企业,是腾飞的一对翅膀,是决定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

综上所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篇7: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企业文化的文献综述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物质层,即表层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环境、厂容、厂貌、设备、企业标志、广告形象、企业家形象、产品造型包装等等;第二个是行为层文化,即企业与竞争对手、供应商、销售商等方面关系的行为;第三个方面是制度层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等,这些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保证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顺利实现;最后一个层次是核心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战略、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这四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一个整体。黄凤岗在《引领央企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必须要健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价值理念切实融入企业管理;为了让企业内的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还需要多开展企业文化主题活动,如果企业内的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度高,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认知度高,企业的发展自然就好;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这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黄全花在《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中指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每个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企业文化不同的含义,主要从文化的构成要素、价值观和行为角度、为了强调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从经济性的角度也给企业文化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次,它是由内而外形成的。何载福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中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从企业的经营理念、员工的群众意识,商品的品牌意识、企业用人理念、商品营销理念等方面,认为重视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培育市场观念,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倡导企业创造效益观念,舟求效益与价值最大化原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企业商品质量,重视技术创新观念,增强科技投入,注重人才观念,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树立信息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坚持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不断进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管理,指一个企业站在企业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企业愿景,是一个企业的特有形象,企业内所有组织成员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而树立形成为全体员工所遵守、认同的一种基本信念和认知,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征。

篇8: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 日本文化的特征

(1) 现实利益的中心主义

日本是一个学习优秀的民族。由于多灾难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幻灭感和孤独感, 使这个民族重视从现实角度出发后就会享受的幸福。宗教上讲, 日本人祈祷上帝保佑的内容只是丰收或生活的繁荣幸福等现实和世俗的事情。绝对不会有超过了现实的理想、灵魂的来世事等。

(2) 真正的集团主义

日本的集团主义是我们研究日本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之一, 有非常强烈的特殊性。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交情, 融合关系交情的人就是好的伙伴。其特点是依存主义、信赖主义和同伴主义。可以说这重视人际关系的同伴主义就是促进了日本的集団主义的形成。

(3)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日本的民族意识非常明显。日本国民信赖国家。同时, 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意识的“结果和愿望相一致”, 批准了合法的公众舆论领域, 即使为了国家利益, 但日本政府还是征求国民的意见。个体团体来看, 日本传统文化的“忠”、“诚”的观念和身份意识非常顽固。形成自己和团体的相互依存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为基础, 日本人是命运共同体意识。

(4) “忠、诚、义”的核心伦理体系

日本人的理论价值观表示:“忠”。“诚”是行为的评价标准。日本人认为履行义务是人生的最高任务。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重大目标是不道德的行为。幸福仅仅是消遣, 是否幸福以国家和家庭的评价为标准。

(5)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职业中与日常生活中一定坚守武士阶层身份出来的义务。其内容为义——“不害怕或没有顾虑地大胆行事”、“堅忍不抜”的精神, 仁——“同情心”、“礼”、“名誉”、“忠义”、“克己”。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精神被全体国民所景仰和得到灵感。“大和魂”成为岛国的民族精神, 武士道精神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对日本人产生影响。

2.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没有日本的传统文化, 就没有其特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如果说日本传统文化决定了日本企业也是不确切的。客观的说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文化在日本企业之前生成。与自然的变迁不同, 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制度移植。因此, 企业制度和文化之间有关系也有区别。因此, 日本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制度的特性。

然后, 雇佣制度, 产权制度、企业合并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企业家精神的背后是日本传统的“家”的观念、独特的“继承”的思想, 团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 武士道精神等文化观念浮起。这一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日本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有“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劳动组合制度”三种特征。这三个特征都是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首先, “终身雇佣制度”, 得到了雇佣的机会一般是唯一的。那是高中,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旦被录用, 就像是换了新的身份。这和幕藩体制下的武士属于特定的藩一样。这样一来, 职员们就成为和藩 (企业) 生死与共的武士团体。职员们效忠企业, 当中以“藩”和“身份制”就是对日本公司与日本企业雇佣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 “年功序列制”, 是受“長幼有顺序”的儒教文化和日本传统的组织的影响。其启动时使用的方法就是“工作依次负责”和“责任利润共额担”, 有着强烈的团体性。在能力差上看, 在此基础上的职位高低与实际负责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而内在的职责与表面上的职责也存在大的差异。这种状况称之为年功序列制的调适。

最后, “劳动组合制度”, 工会实际是工人团体向上司表达意见或协商的方式, 不是对立的性质。日本企业的劳动组合的特点是工会领导与中层管理密切相关。劳动组合是加强日本的人力资源系统, 避免劳动问题。劳动组合制度体现了日本企业共同体的性质。

摘要: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动荡, 继1947年开始迅速挽救, 1955年左右开始约20年期间日本经济高度增长被称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期。所以各国开始寻找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要领,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企业独特的管理制度。目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国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在激烈的变化中。本文从日本的传统文化入手, 分析其与日本企业管理制度产生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日本,传统文化,企业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莽景石.日本企业制度的演进:昨天与今天[J].财经界·管理学家, 2007.01.

[2]王东.日本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原因[J].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制度比较与分析, 2002年.

[3]曹顺宏.日本企业的薪金制度[J].学习时报, 2010年07月.

[4]熊译城.日本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M].商务印书馆, 2003年8月.

[5]赵淑青, 秦大忠.亲历日本企业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

篇9: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制度;凝聚力;机制

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的贯彻落实,企业文化又对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两者在核心层面上又有一致性。那么,理清他们关系,对于企业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倡导、筛选、提炼而成的,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体系宣贯、教育感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服务。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为了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条例、规程和行动准则。它大致包括企业规程、管理工作制度、责任制度、业绩考核奖惩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规范性和强制性。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从前文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被企业内部所共同认可了的价值观,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是柔性的。而制度则是实施层面的东西,本身具有相当的强制性和刚性。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有一个制度性的东西来支撑,实施层面的东西也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指导。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辅相成

有人说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源与流的关系,或是树根与树干的关系:文化是源,制度是流;文化是根,制度是干。两者难以截然分开,可以互相补充。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他们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制度体系建设对企业文化落地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制度体系通过对企业文化落地的跟踪、定位,有效保障了企业文化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与制度并不矛盾,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制度通过强制力的保证,可以使全体员工在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中行事,长期形成习惯,使企业经营规范和高效,企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性又能使企业文化稳定和持续。可以说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是重合叠加的。从实质上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从思想上为企业制度的构建和管理提供了思想的基础,促进了企业制度管理的进步。

(二)企业文化为制度制定提供指导

企业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企业制度尤其是具体的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不如企业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都是面临着生产经营的巨大压力,企业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需要不断地跟随市场变化来调整着经营策略或是组织结构。为了不使制度的调整在企业内部产生管理混乱,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就要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提供遵循和指导。比如,呼和浩特石化的管理理念是“人才为本、制度为纲、关注细节、强化执行”,那么,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就会循序这一理念。以呼和浩特石化为例,“十二五”期间公司就修订了105项企业制度,新制定108项,废止了18项,干部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保障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制度建设让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企业制度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强有力措施。一个企业,要想把不同素质、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人统一起来,形成共识谈何容易,仅仅依靠企业文化是不够的。要让企业文化内化于内、外化于形就必须要将其固化于制,才能产生有效的约束力。没有制度规范来企业内部人和物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其载体和支撑,而流于形式。同时,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将企业一些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固化下来,让企业的日常运作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保障将来企业目标的实现。建构一种大而持久的制度也需要全体员工内化于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和行动上。基于这个理念,呼和浩特石化以企业文化系统理论为纲,20大类的制度都紧紧围绕着各项相关的系统性理念来制定,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和谐发展

清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我们就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实施,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让有形的制度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一)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一旦提出,就要根据系统的理念建立相适宜的企业制度,并在保存核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各项企业制度一旦制定出来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需要,不断地对制度进行建设、梳理、调整和创新,构建出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动态性的科学制度体系,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理念的深植。

(二) 文化与制度要有独创性

企业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企业制度的建立也要符合本企业的核心理念,不能一看别人用着好就照搬照抄。由于本土文化的差异、经济性质的不同、企业性质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制度都应该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如,呼和浩特石化把企业文化品性定义为“骏马文化”有其鲜明的企业烙印和地域性的特点,其核心又与中国石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脉相承,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 建立制度评估机制

企业制度的好坏也会影响到执行层面,对制度的好坏进行评估以及建立与完善评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企业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建设都需要长的时间的去实践和不断的探索深化,在企业文化指引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两者一软一硬,一内一外,共同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吉姆·克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中信出版社,2002.

篇10: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浅谈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其各具特色的重要作用。作为为企业服务的两把“思想利刃”,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在此,笔者就如何认识和处理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谈几点见解。

一、对企业廉洁文化的认识

洁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煤矿企业廉洁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过程。一是工作主体通过导向,使工作客体对主体传播的廉洁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就是结合企业各个时期的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廉政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对廉洁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工作客体思想情绪得以理顺。针对心理不平衡、有困惑的党员干部采取以情感人,典型示范,日常教育,直接教育,间接教育,自我教育,现身说法,个别谈心,报告会,座谈讨论等形式,使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受到化解、理顺,构筑新的心理平衡,产生对贯彻党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以及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党员干部对廉洁工作产生质的变化后,不但从思想上接受、认同,而且用于指导实践,落实在行动上。

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企业目标为目的,以大力塑造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为行为准则。企业文化鼓动职工爱岗敬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要抓住其主要环节。一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种源于物质生产又能促进物质生产的群体意识,它不仅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犹如一面旗帜,给人以理想、激励、荣誉和约束,进一步激励和规范职工的行为。二是企业形象。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形象体现着企业的整体内涵,反映了社会对一个企业的承认程度。企业形象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职工的文明素质。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较高的文明素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的信誉感,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文化体系。文化体系包括文化目标、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建设制度、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是培育企业精神、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和阵地。

三、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上一篇:2016永州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盘点新中国11次大裁军下一篇:致驾驶员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