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企业文化

2024-05-22

日本的企业文化(共8篇)

篇1:日本的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比较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只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息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今世界几大主流文化产生在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他们有着相似点,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来适应这个国家的企业发展。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不过也不容小觑。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下日本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差异。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收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感很强同时意味着侵略性很强。因为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渴望成为强者。他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同一的民族习惯。这个充分体现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个下面还会提到。

其次,是受东方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接近宗教式的文化,但日本对个人的宗教信仰是没什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信仰好几种宗教,但是,对日本人影响较深的还是中国的儒教。儒学的空间范围是从家开始,它把国家也当做家来看待。日本人把这点进行延伸和升华,把企业和组织变成家的概念,原来的一套儒学理论变成了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在日本,人们对企业的忠诚就好比中国人对家的忠诚。

再次,是世界环境的影响。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日本企业文化是历史催化出来的。我们知道,催化日本企业文化的有大化革新、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的正确选择。日本政府和国民对当时的现实,不得不思考日本的未来何在。对于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崛起—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这个民族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第二次崛起。企业文化正好满足了这一民族思考的需要。正是以这种思考去谋求生存和发展,便做出了与时俱进的选择---走经济全球化之路。同时,事实证明日本企业文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个廉政、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样的政府,有利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

最后是日本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的恩耻观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一体感”,它以重视群体为特征,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强调群体的和

谐统一的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为孕育日本企业文化埋下了很好的土壤。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分为四大块:1)具有鲜明的团队精神 2)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3)企业终身雇佣制 4)员工勤奋忠诚。

毋庸置疑,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团队精神。在上文我们也提到了日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单一的民族造就了他们抱团式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的团体,而万千个日本企业又是一个大的团体。区别于美国企业文化,美国的员工把个人与公司分明的很清楚,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然而日本不是这样,日本因为他们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种种原因的驱使,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员工把公司和自己是捆绑在一起的。日本的团队精神是从教育开始抓起,在学校中非常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班级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类的,这个和以后公司里面的组织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集体荣誉感则是基于日本员工的团队精神之上的。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因此,他们把自己团体的荣誉视做至高无上。这就是把企业当做家,把团体当做个人来看待。这点可以和特点四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注重集体荣誉感,所以员工在企业中十分勤奋,这有区别于一些中国的民营企业。

最有特色的就算是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有如下特征:

1)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 2)以综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录用 3)被录用者主动要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是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作为前提。这种制度要求不论是企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对方,一旦确定则不会变更,员工则把其一生奉献给这个企业。

现在来谈谈中国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正处于孩童时期。中国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也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毛泽东时代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被视为资本主义更别说发展企业文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到中外合资再到外企,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也从国外引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中国企业真正释放其活力也只是这近十年,因此企业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还有很大需要改善的空间。

中国企业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政治色彩浓厚 2)注重伦理道德 3)人

治情治法治相结合 4)缺乏个性、特色。

谈到政治色彩浓厚,中国的很多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简单的说来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和中国现在的国情有关,因为中国的企业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企业还不是很规范,其企业文化还不是很完整,如果这种企业数量多了势必影响到某一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把一些企业扶上正轨。但是过多的国家干预也不好,这样便少了一些企业的多样性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中最具有中式色彩的就算是注重伦理道德,提倡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国是最注重人情的一个国家,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当中,这点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其实这也不算是个陋习,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在中国古代官僚制管理系统中,人治情治法治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尽管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也摆脱不了一些传统的观念。这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十分不同于日本企业文化与美国企业文化的。这里举个例子,当一个管理者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在美国企业中他的职员有可能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在日本企业中他的职员照做,而在中国企业中他的职员先委婉地提出看法然后看领导脸色提出最后赞成还是反对。

最后一个则是缺乏个性、特色。这个是硬伤,因为中国现在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借助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没有时间的积淀,没有相同性质的国家给予借鉴,如今中国的企业完全是靠自己摸爬滚打在世界经济中,得出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谈何容易。因此,中国的企业需要时间让他去磨练,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企业文化将会是形成多样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质的变化!

篇2:日本的企业文化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 企业文化 从众心理 内外意识 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一、集团意识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 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 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 内” ,公司以外的人视为“ 外” ;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 内” ,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二、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 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 内” , 公司以外的人视为“ 外” 。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 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三、结语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 , 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2]江华. 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 J ]. 华夏文化,, (3) .

[3]朱成全. 企业文化概论[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4]万俊毅,欧晓明. 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 J ].经济问题探索, 2005, (7).

[5]谭一夫. 日本式管理[M ].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篇3:日本企业文化的传承

日本开国之初, 横滨港对外开放, 一位前来观察的英国记者在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非常懒惰, 这么懒惰的国家, 经济是不会发展的。这让日本人很气愤, 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劳。为什么有这样的报道呢?恐怕是因为在此之前, 日本人做事总是比较随意, 按照自己的时间去做事, 但是现代工厂的工作方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好规定的工作, 到点才能离开。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 在文明开化之风的扫荡下, 日本人剪短头发、换上西服, 跳起了西洋舞, 建起了西式一条街, 但是, 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官尊民卑和重士轻商的思想基础, 却非轻易能够改变。日本现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逐渐发现, 要想有根本性的突破, 症结不在于是否学会了股份制的样式, 而在于如何改变阻碍公司发展的社会文化。

在涩泽荣一进行实业开拓之际, 另一位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也认为:“尽管西洋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介绍和接纳, 但是在应用的时候, 如果不把日本人的精神和需求、日本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 只是把西洋的东西借来使用是不行的。”

从福泽谕吉和涩泽荣一开始, 日本的公司有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在追求金钱的同时, 如果失去了人心、精神和和谐就很危险了。

20世纪30年代, 一代新的企业家继承了沼泽荣一的精神衣钵。松下幸之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认为, 公司放在第一位的目标, 不是股东利益, 而是回报社会和国家。松下提出的这种使命感, 和松下幸之助提出的公益即私利的观点一脉相承, 内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家国气质。

献身国家, 忠诚、勇气和自我牺牲。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 公司因此呈现出独特的日本面孔。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 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 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 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 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 公司对日本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 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 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则扮演着家长的角色, 努力让家庭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 让家庭成员分享幸福。

道义、情感、人际关系, 还有信任感、亲密性, 这些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生存的基本要素都可以转化成生产力, 日本公司向世界传递出一种新的信息。与人类精神情感相关联的种种要素大踏步的走进世界各地的公司, 占领的每一个办公室的、每一条生产线、体现在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每一句宣传词和广告语中。松下幸之助也影响了很多企业家, 其中一位就是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 认为应该把爱人、珍惜每个员工作为经营公司的一个目的, 把实现所有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

在激烈的竞争中, 究竟怎样才能维系企业的存在?稻盛和夫的结论是: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说, 人们常说人心易变, 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更强有力的东西了。为此, 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儒家文化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代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 指引着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

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 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 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 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艾拉·杰克逊认为, 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 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 而不是以数量为本, 或者以利润为本, 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 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 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日本公司的文化历史传承对我们青岛亨达股份企业文化的启示是:国学为“道”, 西学为“术”。要以中华五千年古圣先贤、特别是儒家学说为做人的灵魂;兼学西方近代企业管理做事的“术”, 其中重要的是消化吸收的过程, 否则消化不良, 就要“拉肚子”, 或者成为“邯郸学步”的笑柄。我们亨达在以国学为“道”, 西学为“术”的原则下, 我们的“家文化”就是要把员工当家人、视员工为主人、助员工成能人、塑员工做贤人, 这是我们企业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

历史再一次表明, 唯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 公司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篇4:日本文化之企业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企业文化;特点;独特魅力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和”

“和”指的是:团队合作、和谐共生。日本企业的重要工作方式就是团队合作,员工们组成一个团队,协力完成工作任务。由于是多人协作,这就要求员工之间关系和谐且合作能力强;另一方面,多人完成的工作任务必然是多人参与、多人监督,工作完成的时间和质量也得到了保障。这种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完成的质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日本企业文化的“和”来自日本传统文化的“和”。7世纪,圣德太子推崇儒教和佛教,施行以“和”为本的统治,日本的企业文化自然也是深受影响。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忠”

“忠”指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对职位的忠诚。企业员工忠于自己的企业,忠于自己的职位,兢兢业业,真心的工作和为企业某福利,绝不会偷奸耍滑以公谋私;另外,“忠”也有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逃避和不思上进会被认为是可耻的。

“忠”是一种品质,很难通过短期的学习教育获得,那日本企业文化的“忠”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神道教”的“忠”思想有着很大的关联,传统的“忠”指的是:“勇敢敬业”,这种敬业思想被很好的传承并保存到了日本的企业文化之中;其次这就要提到日本企业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家”。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家”

“家”指的是: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是指一种制度。日本的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终身雇佣制”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员工一旦被雇佣,几乎不会发生被解雇这种事。“年功序列工资制”指的是:员工的工资按照资历进行加薪,员工的职位也是按照资历进行提升。毫无疑问,“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给了企业员工以极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提供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的营造了一种归属感,自然也就为“忠”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坏境。

在日本还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企业墓地。很多企业把死去的员工葬在企业墓地,并且还会在特定的日子进行祭祀,很明显这和家族墓地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日本企业文化的“家”真的是“名副其实”。

日本企业文化的“家”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日本的传统思想“集体意识”分不开。传统上,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的存在,也就是抱团,以获得安全感,这正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家”的前身。

四、日本企业文化的“人”

“人”指的是:以人为中心,尊重员工。日本企业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和关照,重视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并且员工享受的福利待遇优厚,让员工切实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生产的主体是人,其他条件不变,人的积极性更高,生产力也就更大,企业创造的价值也就更大,由此可以看出“以人为中心”的日本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体现尊重员工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高层人员不会欺压下属,虽然会对下属员工严格要求,但那是在工作上的必要引领和监督,而不是高人一等的轻视打压。

“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形成一个力量环,创造极大的生产力!”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如是说,由此可见人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人的重要性。

日本企业文化中对人的重视,也从侧面体现了一种对生的尊重,对生存价值的承认,也正是日本传统文化思想之一。日本人的生命观可以说是如樱花般的“向死而生”,因为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日本人都有死亡如风常伴于身的特殊感受,所以他们才更加知道生的可贵,更加尊重生的价值。

五、日本企业文化的“精”

“精”指的是:精致和精益求精。日本产品向来给人们以质量高制作巧的印象,因此也俘获了大量买家的心,拥有很大的市场。那日本企业的精致的产品是怎样炼成的呢?答案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一般日本企业的员工在上岗前都会经过企业的培训,确保员工能掌握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保障产品的制作水准,而且检验产品的环节极其严格,这是产品精致的前提,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永远在改善现状,鼓励每名员工提出改善建议,如此精益求精的追求保障了企业的产品永远走在市场的前沿,永远跟得上消费者对“精致”二字越来越高的理解,从而保障了企业的法展。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深深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追求高远,尽善尽美,要如樱花般灿烂到极致,也是一种对生的尊重。

六、结语

日本独特的文化思想孕育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引领日本企业走向了辉煌。與此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两者共存,生生不息。日本的企业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打磨,愈发璀璨,在日出之处向世界闪耀着炫目的光辉,值得学习和尊重。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个和传统文化相配的企业文化,在这个企业文化的带领下才能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王雷. 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及其渊源研究[D]. 云南大学 2012.

篇5: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其次,“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其社会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了几个世纪。这时,日本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滞后型文化”可以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封闭守旧,停步不前,抵制先进文化,从而文化更加落后;一是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选择了后者,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第三,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6:日本资生堂的企业文化

一、資生堂的基本情況

資生堂株式會社是日本化妝品界的領軍企業,創立於1872年,至今已有139年的歷史。明治維新後不久,福原有信在東京銀座開辦了日本第一家西式藥房,取名資生堂,除了賣藥也提供各種生活用品。1888年,資生堂成功研製出全日本的第一瓶牙膏,迅即取代了當時流行的洁牙粉;1897年創制出突破性的美顔护肤化妝水,從此開始化妝品事業。1923年,資生堂開始建立全日本的連鎖銷售網路,所有經銷商都要經過相關訓練,以確保服務品質。1927年,資生堂改組爲股份公司並上市。

多年來,資生堂堅持按照自己的特長做企業,以其優秀的品牌效應不斷拓展市場,成爲銷量排名亞洲第一、全世界前五位的化妝品企業。目前資生堂的産品暢銷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的銷售總額約爲7200億日元。

1981年資生堂開始進入中國,最初是在友誼商店、北京飯店等大型商場、飯店銷售約60個品種的化妝品、香皂、牙具等産品。自1983年開始,經過與北京麗源化妝品公司的4次技術合作,于1991年成立了資生堂麗源化妝品公司,1994年推出專爲中國消費者設計的品牌“歐珀萊”。資生堂追求在中國長遠發展,在中國時尚业變化最快的上世紀90年代,很多廠家拼命拓展銷售渠道炒作品牌時,資生堂堅持腳踏實地,把高品質、高形象、高服務作爲一貫宗旨。1998年,資生堂與中信華東集團合作成立上海卓多姿中信化妝品公司。2003年,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作爲資生堂的中國總部,統籌管理資生堂在中國的化妝品事業。

二、資生堂的企業文化

資生堂始終堅持以文化來打造企業,融合東方美學、西方科研及商業技巧,形成了引領潮流的創新精神。創始人福原有信根據《易經》中“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之句爲企業取名“資生堂”,使其從誕生起就有不可剝離的企業文化。資生堂第二代傳人福原信三是著名攝影家,曾留學歐洲的他將當時西方前衛的美學思想和設計觀念引入資生堂,從産品到形象都發生了根本變化,使資生堂真正成爲知名的化妝品品牌。1953年起,福原信三之子福原義春作爲熟讀中國古代典籍的學者和有著多種興趣愛好的雅士,以精細愛心來經營企業,打造了企業的極致管理,使資生堂成爲全球著名品牌,先後出版《多元价值經營時代》、《文化資産的經營》、《我的多軌人生》等數十部著作。

資生堂歷代領導者繼承了家族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堅持以經營文化來經營企業、以經營藝術來經營産品,形成了資生堂文化的獨特基因。1921年資生堂就確立了品質本位、互惠互利、消費者、堅持、德義尊重“五大主義”,使之成爲企業的基本理念和行爲規範。品質本位主義指商品品質是企業的生命,要把品質做到最完善;互惠互利主義就是不僅僅以企業獲得利潤爲目標,消費者、合作夥伴、所有員工都應該得到實際利益,達到共贏;消費者主義就是時刻傾聽消費者的意見,按照消費者的想法去研究開發;堅持主義是指面對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要在最擅長的化妝品行業中不斷完善自己,做好本行;德義尊重主義是講究道德,重信譽守合約。這“五大主義”被公認爲資生堂成就百年老店的基石。資生堂十分重視通過文化向世人倡導美的理念,引導時尚潮流,提出了“資生堂的目的就是美、健康、和平”,使“美一瞬,美一生”的理念傳遍世界。1919年起讓青年藝術家無償在資生堂總店設立畫廊陳列作品,至今已有90年歷史,共承辦展覽3000多場,展示過50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成爲東京的文化地標。1924年創辦《資生堂月報》,主張“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後改爲《花椿》月刊,並成立了花椿俱樂部。刊物內容豐富,包括化妝品行業最新动态,本土及海外潮流資訊、時裝和旅遊藝術,並刊載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開展“花椿公募詩”活動,對現代日本詩壇産生了很大影響。《花椿》還是入選全球雜誌TOP排行榜的唯一商業刊物,連同龐大的花椿俱樂部已成爲資生堂的最佳文化載體。

資生堂經過上百年的經營實踐認識到企業文化對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極端重要性,認爲企業文化是繼人才、物資、資金之後的第四經營財産,是創造企業獨特價值的源泉。福原義春於1999年提出了“文化資本”的概念。他認爲文化性的創造支援著經濟,文化發揮著資本的作用;資生堂通過在企業經營中融入文化活動,不僅加強了與文化的聯繫,更深化了與社會的聯繫,進而提高了公司的形象,推進了公司的發展,這個發展必將帶來新的文化积淀。1990年,資生堂成立了企業文化部,專門推進本企業的文化事業。福原義春在回憶這一段經歷時說:“正如企業設有管理人員的人事部、管理資金的財務部以及從事物資運作的工廠管理部門一樣,我認爲理所當然應該設立確認、應用、積蓄企業內部文化以及管理未來文化發展方向的部門。”他還談到,這個創意引起了媒體的極大興趣,不但認爲具有先見之明,還提出今後所有企業都應該設立這樣的部門。企業文化部是一個積蓄企業文化,將其應用於企業內部經營並且管理、檢驗這個文化積蓄過程的部門,同時還是企業與藝術家和文化團體聯繫的紐帶。由此將社會上體現于藝術文化活動中的新的價值觀吸納到公司的管理之中,可以爲公司引進新的感覺、新的活力。

篇7: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学生姓名 杨 健 学 号 081204029 所属学校 东华大学 指导老师 孙攀河

中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经营的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组成,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来源。企业文化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但最早实践者却是日本人,日本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吸收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 在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建设 基本经验 启示

要 旨

企業文化は企業が長期にわたって生産、経営及び管理実践のプロセスの中で、形成されてきた経営理念、価値観、思惟方式及び行動パタンなどのすべてである。つまり、企業の魂ともいえるので、企業が生き残り、持続的発展するための精神的な動力である。そしてそれは企業の実力となり、凝集力や核心競争力などの源でもある。企業文化が最初にアメリカ人が提出したが、その理念を実践したのは日本人である。日本が短い期間で、高度成長を成し遂げた最もの要因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である。日本の企業文化は中国の伝統的文化をペースにして、人間を重視し、経済建設と社会発展の両面でいい経験を残した。日本の企業文化を研究することは、我が国の企業文化を形成するために、ひとつの有益試みであろう。

キーワード:日本の企業文化 基本的経験 啓示

目录 前言......................................................................5 2 追溯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5 2.1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发展.........................................5 2.2 追溯日本企业的历史...................................................6 3 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精神特性..........................................6 3.1 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6 3.1.1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6 3.1.2注重“和”的观念..................................................7 3.1.3 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7 3.2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7 4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9 参考文献:..................................................................10

前言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经营的理念、价值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组成,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对从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研究,然后总结对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建设的启示。

追溯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

追溯历史,虽说美国人是最早定义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将企业文化付诸实践的是日本人。在日本企业文化下不仅让日本企业的发展相当的快速,还使得日本经济在仅仅几十年中令全世界震惊。那日本企业文化是如何塑成的呢?如果明白了这个问题的原因,那么对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就具有了深刻的理解。

2.1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68年到1895年的工业化的初期。当时的明治维新代表着日本近代化的开始,也可以说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作为日本近代化和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为了形成日本企业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明治维新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强调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培育。

第二阶段是从1896年到1937年的工业化发展期。这阶段,既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和家族主义国家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时期,又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形成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1945年到19783年的高度工业化期。这一时期是日本企业文化逐渐趋已成熟。其在下面方面体现出重要特点:一是继承和依赖传统精神;二是东方灵性与西方理性的结合;三是为企业献身的行为规范和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全面合作的政企关系;四是

显现忠、勤和公先于私等生活规范,强调集体主义价值;五是注重对未知技术的创新开发。

第四个阶段是1973年以后的经济低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企业文化以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其上增强了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时期。

2.2 追溯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

在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日本企业文化在逐渐创新发展、走向成熟。在日本企业文化的文化渊源上可以看出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主要三方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前后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在明治维新之前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对日本文化包括企业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来说的话,也就是日本社会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的近代文化不断相互结合、融合创新的过程。从而使日本企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应该说这既是日本企业的文化不同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之所以日本企业文化能够引领日本企业发展的重要原由。

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诞生了日本的企业文化。这样日本企业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并且日本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3.1 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1.1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3.1.2 注重“和”的观念

“和”的价值观念,体现不仅在企业内外的公共关系的处理上,更在企业的文化精神上有很大的体现。“和”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又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机制。这就是以“孝”、“忠”观念为核心的“家族”观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作为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既是日本企业成为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又是日本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不仅形成了集团被看成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团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孝”、“忠”于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孝”、“忠”观念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维系集团与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影响的。

3.1.3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

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3.2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

企业文化精神既可以说成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得到主要体现。

一是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为企业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

现而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日用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求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协作、团结、同甘共苦,便成为了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日本企业的文化精神特质。而其基础是集体主义精神。

二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从而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也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体现在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上,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如“索尼大家庭”的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经说过:“索尼是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都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当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在索尼度过的时光而感到遗憾。” 日本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做 《三箭誓言》。说的是在日本战国时代,各国纷争不断,在一次战役前,西国大名毛利元找来自己的三个儿子,要求他们每人折断一支箭,儿子们很轻松地把箭折断了。而毛利元又让每个人折断三支箭,这次谁也没有做到。毛利元告诫儿子,他们就好比这三支箭,若他们团结一起,毛利家就不会轻易被人打败,如果他们不团结,就会像孤单单的一支箭一样脆弱,很容易被人折断。后来,尽管日本落到了德川家康手中,但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里,许多大名家都没落了,唯有毛利家始终强盛,在明治维新中,毛利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抵御住幕府的围攻。即使在崇尚个性的今天,日本人依然将团结精神作为一种美德。日本社会是集团的社会,集团主义重视协调,强调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以集团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在企业中,企业的生存总是优先于个人,企业内的“和”超越了对个人个性,创造力的尊重。日企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意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松下员工信条之一就是:唯有公司每一位成员亲和协力,至诚团结,才能促成进步与发展。企业里每个人都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负责,比起个人英雄主义来,员工们更习惯于默默将自己放在群体中间,尽好自己的职责,松下幸之助反复对员工宣讲“事业的成功之首在人和,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公司上下能不能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公司拥有的员工,即使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人才,如若缺少这种精神,也等于是乌合之众,不会发生任何力量”。

三是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日本人很注重实用性,所以不例外日本企业文化也很重视实用性。所以他们不仅重视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学习和引进,而且更重视与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相结合,在先认真比较,然后选择适合的,最后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也正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原由所在。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日本和中国属于人文文化。中日文化差异在于:中国文化功效胜于日本,但其中糟粕对其影响较大,中国的人情社会尚缺乏市场经济的良性环境,尚未建立良好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日本对文化的功利主义胜于中国,注重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也是日本企业发展明显高于中国企业的所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第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第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留住人才,培养员工忠心: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第三,加强团队建设: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

第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参考文献:

篇8:日本的企业文化

一、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

日本被誉为世界第一的长寿企业大国。以创业历史达200年以上的企业为例, 日本企业多达三千多家, 整个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加起来只是寥寥数家。欧美国家中, 德国约有八百家, 荷兰有近二百家, 美国只有十多家。创业历史在100年以上的日本企业则超过了五万家。[2]日本不愧是世界上名符其实的长寿企业大国。笔者认为, 日本长寿企业饱经风霜仍能够长盛不衰, 是“日本式管理”的成功, 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其成功的关键在所。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固守本行, 彰显技术与经验优势

日本长寿企业大都在家规戒律中要求后代固守本行。企业固守本行可以使原有的技术与经验优势得到彰显,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出成绩。例如, 拥有悠久创业历史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 设立于飞鸟朝代, 是日本最长寿的企业。但曾在创业的第1400年, 因负债累累而面临经营危机。该企业在认识到濒临破产的主要原因正是未能固守本行之后, 重拾老本行, 发挥他人无法简单模仿的技术与经验优势, 才得以渡过了难关, 重获新生。可见, 固守本行, 彰显技术与经验优势, 可以传承创业当时的业务与技术, 并在企业原有的才能和经验的基础上,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将长期积累的优良技术不断发展。综观日本长寿企业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都恪守家训固守本行, 始终保持自己企业的个性, 决不随波逐流。对扩大本行以外的业务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在海外也都是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 专心致力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依靠老本行出成绩。

2.放眼未来, 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

日本长寿企业的厂训、家训, 大致都要求后代在管理与经营上要有长远眼光, 不要追求眼前利益。例如, 住友家族的家训是“不可乘一时之机, 为急功近利而铤而走险。”江户时代创业的奈良县食品企业的家训是“经商如牛垂涎细长, 如牛行路步步踏实。”[2]在实践中, 即使遇到挫折或吃了亏, 会将失败视作新发展的过程, 通过多方倾听意见, 尤其是基层的意见, 寻求更佳的对策。在人才培养上, 敢于将重要工作交给年轻人去承担。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年轻人, 有利于他们积累经验, 即使失败了, 也容易挽救。放手让年轻人干, 他们才能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在人才培训上舍得花钱, 即使不能马上出成绩, 仍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同时, 采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 帮助年轻人在工作上提高效率, 少走弯路。对于资历高者, 企业给予的待遇也高。有助于妥善解决老与新之间在“传帮带”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日本长寿企业有时也会迎聘没有血缘关系的入赘女婿担任一家之主, 以此促进竞争, 使经营者保持良好的紧张状态。针对国内市场狭小的现状, 将产业移向海外, 加强与海外一些国家的经济合作, 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可见, 放眼未来, 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 可以促使企业决策及行为趋向合理化, 避免短期行为, 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3.信赖至上, 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提倡信赖至上, 认为诚信经营才能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赢得顾客对企业及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信赖, 他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了解顾客的需求, 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也会邀请熟知顾客喜好的消费者开发中心的成员参与产品开发会议。甚至, 对于海外顾客, 这些企业会派专人学习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因此, 企业能够以深入人心的产品或服务来赢得顾客日积月累的信赖。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信赖至上也体现在用人标准上, 员工的可信赖程度、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比其所能取得的成就更为重要。还有, 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信赖, 企业会通过终身雇佣或年功序列或福利措施等,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一体感和归属感。其结果是, 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甚至可以为企业牺牲自己的暂时利益。可见, 提倡信赖至上能使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 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因此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4.精益求精, 开拓产品的发展前景

日本长寿企业普遍认为, 较之市场营销, 产品本身更为重要, 而产品的价值需要技术去推动, 技术又依赖于革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及多变的环境中, 由于技术的赶超非常迅速, 所以只能与时俱进, 时刻顺应变化革新技术, 精益求精地持久改良产品, 才能拓宽产品的发展前景。为了使企业产品独占鳌头, 对老牌产品, 日本长寿企业也会精益求精地不断做反复的小幅改良。例如, 创业于明治时代, 以肥皂的开发开始, 一直从事日用品制造的花王, 自创业以来从未间断过对产品的去污能力做反复测试。不断的改良为花王带来了稳居前列的市场占有率。可见, 在意产品本身的价值,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为企业带来的是广阔的产品发展前景及市场容量。

二、构建企业文化,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跟信仰与价值观的取向密切相关。因为, 信仰与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市场份额、产品质量、技术领先、顾客满意度、个人价值、企业价值等众多与企业成功息息相关的因素中, 信仰与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所做出的选择代表了企业在文化上的偏好, 并导致了不同的效果。如上述提到的, 选择固守本行, 可以彰显原有的技术与经验优势;放眼未来, 有助于立足当前的经营与管理;提倡依赖至上, 回报企业的是品牌价值的最大化;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 收获的是广阔的产品发展前景。日本长寿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的这些偏好, 是弥久恒新的价值观, 并得到了员工群体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自觉遵守与实践。日本企业接近本能的团队精神就是例证之一。因此, 可以说, 在日本长寿企业中, 企业精神文化具有的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 成为企业及员工行为上的依据与动力;企业行为文化在企业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使企业行为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 支撑着企业精神文化的个性与发展;企业物质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是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外在体现, 集中体现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其所形成的名牌企业形象成为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营造构建企业文化的良好环境。可见, 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日本长寿企业的竞争优势。

有观点认为, “当今时代, 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谁拥有文化优势, 谁就拥有集约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1]的确,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成败的关键。关于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 可以借鉴或吸收日本长寿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围绕企业精神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主要有以下建议。

1.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构建企业精神文化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动, 较稳定且持久。信仰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是对最高价值对象的高度信服、认同及情感的融入。在企业内, 由于信仰与价值观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例如, 丰田公司的口号“每一个职员都是兄弟。”提倡的是信仰忠实的企业文化, 鼓励员工与同事情同手足, 将企业视为大家庭, 将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视为相同的。“以人为本”“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 就是人”等口号, 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将其着眼放在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员工从企业的人文关怀中获得归属感, 相信企业与自身都能够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到处都是本田, 遍地都是桑塔纳, 问问力帆人, 要我们干啥?”提倡的是企业品牌文化, 激励力帆人要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汽车品牌, 成为力帆人团结奋斗共创企业品牌的精神动力。这些以口号的形式表达的信仰与价值观都为其领域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可见, 信奉“理念制胜”, 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用心塑造鲜明有力的口号标语或倡导企业理论、企业精神, 引导企业员工广泛认可与接受, 并将之有效地贯彻执行, 能够达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对构建企业精神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2.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构建企业行为文化

在企业中, 要想使企业决策产生所希望的效果, 需要相应的行为规范与工具, 只有热情和口号是不够的。文化决定行为, 企业行为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企业文化。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倡导下形成的行为会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为, 是规范化的行为, 甚至是更为优秀的行为, 能有效地推进企业决策的顺利贯彻执行。例如, 日本企业要求员工在决策提案上签名, 以明确表示, 若该提案被采用将同意遵照执行。这种签名行为文化保证了决策一旦开始执行就能更为迅速地得到贯彻, 并能更好地协调企业内部集体主义与重视权力跨度两者并重的问题。[5]企业推出“员工拿学历公司给奖励”的决策并与高校联合办学, 能激发员工提升技术水平与学历水平的热情与潜能, 使员工萌生飞翔的理想, 并将理想扎根在企业, 与企业共发展。可见, 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通过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 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构建企业行为文化的设计, 要围绕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文化来进行, 从尊重、关心、信任、激励的文化视角出发, 采用领导率先垂范、员工主动规范行为以及重视榜样的作用等多种方式, 挖掘文化对行为的潜在影响。

3.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 其构建方式主要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的创建以及企业物质设施的优化。也就是说,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物质设施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 赢得顾客的长久信赖及企业员工的忠诚, 从而树立名牌企业形象, 获得竞争优势。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打造深入人心的名牌企业形象。例如, 本田雅阁将产品定位在“造一个与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汽车”。一贯保持赋予品牌清晰的个性, 使其多年来一直都拥有良好的口碑及销售量。始终如一地强化“和谐”概念, 是本田雅阁取胜的关键所在。另外, 对产品实行“产品召回”, 看似企业有很大的损失, 但其赋予的“保障消费者利益”文化, 既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也赢得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对上班服饰倾向于正式的服装, 是赋予“为顾客而穿”文化, 旨在向顾客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厂区的建设实施“公共服务进厂区”, 是赋予“以人为本”文化, 旨在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等等。这些为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的努力, 能够有效地稳定顾客、战胜竞争者、保持市场占有率, 从而维持名牌企业形象的影响力。因此, 构建企业物质文化的设计, 要不断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质量与价值以积累良好的信誉;了解顾客的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优化企业的物质设施以建设和谐的用工环境。

摘要:日本被誉为世界第一的长寿企业大国, 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本文分析了日本长寿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所体现的企业文化的先进性,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 结合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新格局下变革发展模式的情况, 探讨企业文化的构建并提出建议, 主要有:树立科学的信仰与价值观, 构建企业精神文化;挖掘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潜力, 构建行为文化;赋予物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构建物质文化。

关键词:日本长寿企业,中国企业,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4]南都讯.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在穗举行,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成为核心议题[N].南方都市报, 2010-06-24.

[2][3]NHK制作.長寿企業大国にっぽん (日本企业长盛不衰的奥秘) [Z].NHKスペシャル, 2007-6.

上一篇:法规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三个儿子课堂课堂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