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2024-04-22

不假思索(精选11篇)

篇1:不假思索

1、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看書的人也是不假思索照單全收。

2、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不假思索得说:我是班长。

3、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巴尔扎克

4、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5、以前的我遇到什么难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去问父母。

6、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答案,显得很熟练。

7、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

8、他不假思索,就解出了这道题。

9、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了,就有人不假思索地点头。

10、小明看到这个问题如此简单,不假思索的就答出来了,可不知这道题另有玄机,他还是打错了。

11、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

12、在我们不假思索地批评责怪学生的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也在接受学生的评价么?

13、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14、如果你问到我,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一定会选择一幅画。

15、当老师问小明的理想后,小明不假思索的说:“要当科学家。”。

16、聪明的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

17、他在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实在很荒唐,主管当然不假思索便予以否决了。

18、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在回答别人问题时,总是不假思索。

篇2: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jiǎ sī suǒ,意思是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成语来历

1,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

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这是岩花姐姐故意弄这难题目。哪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一挥而就。”

解释

假:借助;假借; 依靠[2] 。思索:思考探究。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示例】 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

【近义词】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反义词】慢条斯理、深思熟虑、搜索枯肠、犹豫不决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例句】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个答案。

成语辨析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假,不能读作“jià”。

【成语辨形】 索,不能写作“锁”。

【成语词性】副词。

造句:

1、祖母问我:下回还来不来?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2、大司马每次死亡,都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个人是神魔恋,他对于我的伤害一无所知。

3、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

4、每逢生日或者学习上取得一点点进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书!书!我要书!

5、以前的我遇到什么难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去问父母。

6、如果你问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会不假思索回答——小姨。

7、小张不假思索的说:“这件事已经谈了很多次了,如果没什么意见就这么办吧!”

8、你说:如果有一个A这个国家正在侵略B这个国家,那么A国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邪恶的咯!

9、好些考生往往不假思索拿起笔就写,即兴发挥,结果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10、在面对小偷时,由于我继承了我父亲是警察的思维,不假思索的与他斗智斗勇,使他被警察抓住。

11、如果你问到我,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一定会选择一幅画。

12、当老师又提出问题时,我生怕别人抢了先,不假思索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13、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行为是否“很难不去做”和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做。

14、倘若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追逐理想、追逐成功后的喜悦……

15、我不假思索地问:“为什么这些木雕都刻的栩栩如生?”爸爸告诉我:“有刻木艺术的人,为了让人类重见天日,所以努力去刻。”我听了热泪盈眶。

16、这与记者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畅销书《眨眼之间》中的观点不谋而合,malcolm gladwell写到:我们对某事的了解越多,就越可能迅速判断,不假思索地作出预测。

17、我觉得这个问题很荒唐,就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这还用问吗?

18、小明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19、这次的题目真难,我们几个都迷惑不解,可是,那小子却神气十足,晃了晃题目,不假思索,就动笔答起题来。

20、我每次都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个人是傻子哦,天天来锤我。

21、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不假思索得说:我是班长。

22、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在看到有人落水后不假思索的跳下水去,令不少旁观者深有感触。

篇3:不假思索

不假思索

(1) 戒惧谨独, 不待勉强, 不假思索, 只是一念之间, 此意便在。 (宋·黄榦《黄勉斋文集》)

(2) 学士大惊, 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 华安不假思索, 援笔立就, 手捧所作逞上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3) 那知姐姐不假思索, 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 一挥而就。 (《镜花缘》)

(4) 来浪吃酒, 为啥‘酒’字才想勿着?大家不假思索, 一挥而就。 (《海上花列传》)

(5) 云起强执笔, 不假思索, 俄顷完卷。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场中鬼代笔》)

(6) 腿上钢针似的一刺, 我便不假思索地用手掌向痛处直拍下去, 同时只知道蚊子在咬我。 (鲁迅《三闲集·怎么写》)

(7) 她不假思索地说:“他的作品里全写着呢, 好人自杀的多, 跳河的多。” (《老舍自传》)

(8) 觉新听见这番话, 很感动, 便不假思索, 很有把握似地一口答应下来。 (巴金《春》)

不加思索

(9) 赵哑子铺开格眼, 研墨操笔, 不加思索, 往上就写。 (《醒世姻缘传》)

(10) 那孩童拍拍肚皮笑道:“这有何难?”不加思索, 开口吟道:“知法又犯法, 出家又戴枷。” (《金瓶梅传奇》)

(11) 盖道运不加思索, 忙从怀里取出那角公事, 双手送上。 (《官场现形记》)

(12) 宁妈妈见三公子写信不加思索, 迅速之极, 满心欢喜。 (《七侠五义》)

(13) 木兰的母亲不加思索, 立刻就要往车下跳。 (林语堂《京华烟云》)

(14) 可是, 他不加思索, 出于习惯, 走到了小羊圈。 (老舍《四世同堂》)

(15) 感情使我的心跳得快, 因而不加思索便把最普通的、浮浅的见解拿过来。 (《老舍自传》)

(16) 素素不加思索地改变了从来不与顾客搭话的习惯。 (王蒙《风筝飘带》)

从以上所列语料可知, 二词词义、用法都相同, 有时两个词形可以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现, 意思并无分别, 如例 (7) 与例 (15) 。

本文选取了三部常用辞书, 来考察对二词的处理, 见下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 以上三种词典对二者的处理各不相同。1.《现汉》只出“不假思索”条, “不加思索”未出条。2.《现规》把“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分立词条, 并且释义有别。3.《成大》收“不加思索”, “不假思索”虽然也出条, 但采取了“见‘不加思索’”这种为异形词释义的方式。下面我们分别就以上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我们利用北京大学语言学中心CCL语料库对两种词形进行检索, 结果见下表:

从检索的结果看, 在语料库中, 二者出现的绝对频度都不算大。相较而言, “不假思索”频度要高于“不加思索”, 因而其通用性更强一些, 约定俗成的程度更高一些, 其作为词目出条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人们对两种词形及词义的使用度、接受度方面, 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现汉》中“不加思索”虽未出条, 但作为释义语言时却出现过2次, 列举如下:

【脱口】tūokǒu 动不加思索地开口 (说) :~而出|~成章。

【脱口而出】tūo kǒu ér chū不加思索, 随口说出。而“不假思索”除词条外, 作为释义语言只出现过1次:

【触机】chùjī 动 触动灵机:不假思索, ~即发。

我们认为, 在《现汉》中“不加思索”也应作为词形独立出条。

二、在词义方面, “不加思索”的理性意义与“不假思索”一样, 都是“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并无《现规》所释“形容言行随便, 不经思考”之义。“言行随便”与“说话做事迅速”在语义上相去甚远, 语义重心一个是“随便”, 一个是“迅速”。从词义感情色彩上看, 《现规》对“不加思索”的释义是带有一点贬义的, 所举例句为:“请认真思考一下, 不要~地匆忙答复。”实际上在这个句子中, “不加思索”仍然是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说话者是用否定祈使的语气表达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将其换为“不假思索”并无不可。从上文所列举的例句看, “不加思索”的感情色彩都是中性略带褒义的, 并无贬义意味。

我们认为, 《现规》对“不加思索”和“不假思索”词义强作区别, 处理欠妥。

三、《成大》释“不假思索”为“见‘不加思索’”, 在处理上有些随意。因为从表二的检索结果对比看, “不假思索”使用频度与通用性都明显高于“不加思索”, 将前者做为正体词也许更符合语言事实。当然, “不假思索”与“不加思索”两个词形, “假”与“加”声调有别, 意也不同, 不属“异形词”, 因为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 (指声、韵、调完全相同) 、同义 (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见《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2002年3月31日试行)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64 组异形词整理表》 (草案) 等均未对二词作明确规定, 没有把二者作为异形词收录。根据《现汉》“凡例 2.2”, 既然不是异形词, 那么“见某”“也作某”“同某”这些处理异形词的术语对二者都不适用。

我们认为, 根据二词形的通用度, 《成大》应将“不假思索”作为首选词形加以释义;且二词并非异形词, 因而不宜用“见某”格式释义。

将以上讨论总结如下:《现汉》“不加思索”未出条, 不妥;《现规》对“不加思索”的释义值得商榷;《成大》对二词的通用度考虑不足, 且释义形式不确。

如何处理呢?可以借鉴《现汉》对“成千累万”和“成千上万”二词的处理方法:

【成千上万】形容数量非常多。也说成千累万、成千成万。

【成千累万】成千上万。

我们将“不假思索”“不加思索”都作为正式词条出条, 不使用“见某”“也作某”“同某”等通常用于解释异形词的术语, 而且在词义上加以调整, 试释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也说成不加思索。

【不加思索】不假思索。

另外, 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与“不假思索”“不加思索”内部结构、整体意义都相近的词形, 构成一组词形相近的词, 如:

(17) 信笔将所熟文字写完, 不劳思索, 自道是得了神助, 心中无疑。 (《初刻拍案惊奇》)

(18) 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 此老下笔数千言, 不由思索。 (《警世通言》)

(19) 知是咏绣球花所作, 认得父亲笔迹, 遂不待思索, 续成后四句。 (《醒世恒言》)

(20) 廷秀拈起笔来, 不解思索, 顷刻而成, 呈上。 (《醒世恒言》)

以上词形在使用频度上比“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小得多, 词义组合性也较为明显, 人们在语感上多认作短语, 词典未出条, 也不必出条。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 商务印书馆, 2005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004

篇4:也谈“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

第一,刘文引用的大型工具书,标示书名的有三部,我查询了《辞源》《辞海》,均未收录“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为何刘文只言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汉语大词典》确有“不假思索”,不见“不加思索”。但《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本词典就是在《汉语大词典》成语及有关条目的基础上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增补而成的。”又说:“本词典保持了《汉语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共收古今成语近2.5万条,凡300余万字。所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词典“出版说明”中还说明了“汉大”是“汉语大词典”的简称。书名冠以“汉大”,以区别其他的成语词典。该词典编纂者明示为“汉语大词典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这本《汉大成语词典》中收有“不加思索”,并指出“同‘不假思索”。引例出自《三侠五义》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的成语大词典引例为《醒世姻缘传》和《官场现形记》,引例更早一点的,大约为清代中叶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可见“不加思索”清代已使用了。《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同时收录了这两条成语,释文抄录如下:

[不加思索]加:加以。不加以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这两条成语虽有一字不同,但整体含义完全一样,从整体上讲,可以说“不加思索”同“不假思索”。同时收入这两条成语的还有《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新一版,2007版),《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1999年),《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通用异体成语词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就举这些,足以说明成语词库中有“不加思索”这条成语。

第二,我已肯定所见到的用例中“不加思索”不是误用。先看几个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用例:

(1)中年车夫却跟我们不同。他们不加思索,就对小孩发表他的道德见解。(巴金《一个车夫》)

(2)祁老人不加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老舍《四世同堂》)

(3)他不加思索地连连拍打着门板。……(梁斌《红旗谱》)

(4)苏兴旺不加思索即大声回答道:“……”。(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5)他不加思索地改变了从来不与顾客搭话的习惯。(王蒙《风筝飘带》)

(6)他不加思索放下手中的水龙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黑娃不加思索地说:“……”(陈忠实《白鹿原》)就抄录这几例。再随机查询了三个语料库,看看面上使用这两条成语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这些语言事实看,恐怕不能说语言大师们、作家们、还有语料库中1338条例句的使用者们使用“不加思索”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

若往上追溯到清朝,运用“不加思索”较早的见于《醒世姻缘传》,该书题西周生辑著。据杨复吉《梦阑琐笔》说该书作者为蒲松龄。可推知“不加思索”出现的时间。《三侠五义》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是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从历史作品上看,恐怕也不能说他们使用“不加思索”是误用,今天读起来,这些文句仍然是顺畅的,准确的。这不过是我个人的感觉,说出来与刘恒友老师商榷,不对之处,请指正。

顺便提一下刘文说“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词语”何义?《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是“词和短语”,这样,文句前后便矛盾了。

此外,刘文引举宋代黄干《复黄会卿》时,写成《复黄会聊》,与《汉语大词典》上的引文错误一模一样,如果复核一下黄干的《黄勉斋文集》,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意见,提出商榷而已。

第一,刘文引用的大型工具书,标示书名的有三部,我查询了《辞源》《辞海》,均未收录“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为何刘文只言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汉语大词典》确有“不假思索”,不见“不加思索”。但《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本词典就是在《汉语大词典》成语及有关条目的基础上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增补而成的。”又说:“本词典保持了《汉语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共收古今成语近2.5万条,凡300余万字。所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词典“出版说明”中还说明了“汉大”是“汉语大词典”的简称。书名冠以“汉大”,以区别其他的成语词典。该词典编纂者明示为“汉语大词典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这本《汉大成语词典》中收有“不加思索”,并指出“同‘不假思索”。引例出自《三侠五义》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的成语大词典引例为《醒世姻缘传》和《官场现形记》,引例更早一点的,大约为清代中叶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可见“不加思索”清代已使用了。《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同时收录了这两条成语,释文抄录如下:

[不加思索]加:加以。不加以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这两条成语虽有一字不同,但整体含义完全一样,从整体上讲,可以说“不加思索”同“不假思索”。同时收入这两条成语的还有《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新一版,2007版),《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1999年),《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通用异体成语词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就举这些,足以说明成语词库中有“不加思索”这条成语。

第二,我已肯定所见到的用例中“不加思索”不是误用。先看几个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用例:

(1)中年车夫却跟我们不同。他们不加思索,就对小孩发表他的道德见解。(巴金《一个车夫》)

(2)祁老人不加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老舍《四世同堂》)

(3)他不加思索地连连拍打着门板。……(梁斌《红旗谱》)

(4)苏兴旺不加思索即大声回答道:“……”。(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5)他不加思索地改变了从来不与顾客搭话的习惯。(王蒙《风筝飘带》)

(6)他不加思索放下手中的水龙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黑娃不加思索地说:“……”(陈忠实《白鹿原》)就抄录这几例。再随机查询了三个语料库,看看面上使用这两条成语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这些语言事实看,恐怕不能说语言大师们、作家们、还有语料库中1338条例句的使用者们使用“不加思索”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

若往上追溯到清朝,运用“不加思索”较早的见于《醒世姻缘传》,该书题西周生辑著。据杨复吉《梦阑琐笔》说该书作者为蒲松龄。可推知“不加思索”出现的时间。《三侠五义》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是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从历史作品上看,恐怕也不能说他们使用“不加思索”是误用,今天读起来,这些文句仍然是顺畅的,准确的。这不过是我个人的感觉,说出来与刘恒友老师商榷,不对之处,请指正。

顺便提一下刘文说“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词语”何义?《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是“词和短语”,这样,文句前后便矛盾了。

此外,刘文引举宋代黄干《复黄会卿》时,写成《复黄会聊》,与《汉语大词典》上的引文错误一模一样,如果复核一下黄干的《黄勉斋文集》,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意见,提出商榷而已。

第一,刘文引用的大型工具书,标示书名的有三部,我查询了《辞源》《辞海》,均未收录“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为何刘文只言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汉语大词典》确有“不假思索”,不见“不加思索”。但《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本词典就是在《汉语大词典》成语及有关条目的基础上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增补而成的。”又说:“本词典保持了《汉语大词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共收古今成语近2.5万条,凡300余万字。所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词典“出版说明”中还说明了“汉大”是“汉语大词典”的简称。书名冠以“汉大”,以区别其他的成语词典。该词典编纂者明示为“汉语大词典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这本《汉大成语词典》中收有“不加思索”,并指出“同‘不假思索”。引例出自《三侠五义》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有的成语大词典引例为《醒世姻缘传》和《官场现形记》,引例更早一点的,大约为清代中叶的作品《醒世姻缘传》。可见“不加思索”清代已使用了。《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同时收录了这两条成语,释文抄录如下:

[不加思索]加:加以。不加以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不假思索]假:凭借,依靠。用不着思考。形容说话办事迅速、果断。

这两条成语虽有一字不同,但整体含义完全一样,从整体上讲,可以说“不加思索”同“不假思索”。同时收入这两条成语的还有《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新一版,2007版),《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1999年),《成语源流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通用异体成语词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就举这些,足以说明成语词库中有“不加思索”这条成语。

第二,我已肯定所见到的用例中“不加思索”不是误用。先看几个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用例:

(1)中年车夫却跟我们不同。他们不加思索,就对小孩发表他的道德见解。(巴金《一个车夫》)

(2)祁老人不加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老舍《四世同堂》)

(3)他不加思索地连连拍打着门板。……(梁斌《红旗谱》)

(4)苏兴旺不加思索即大声回答道:“……”。(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5)他不加思索地改变了从来不与顾客搭话的习惯。(王蒙《风筝飘带》)

(6)他不加思索放下手中的水龙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7)黑娃不加思索地说:“……”(陈忠实《白鹿原》)就抄录这几例。再随机查询了三个语料库,看看面上使用这两条成语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这些语言事实看,恐怕不能说语言大师们、作家们、还有语料库中1338条例句的使用者们使用“不加思索”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

若往上追溯到清朝,运用“不加思索”较早的见于《醒世姻缘传》,该书题西周生辑著。据杨复吉《梦阑琐笔》说该书作者为蒲松龄。可推知“不加思索”出现的时间。《三侠五义》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是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从历史作品上看,恐怕也不能说他们使用“不加思索”是误用,今天读起来,这些文句仍然是顺畅的,准确的。这不过是我个人的感觉,说出来与刘恒友老师商榷,不对之处,请指正。

顺便提一下刘文说“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词语”何义?《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们,是“词和短语”,这样,文句前后便矛盾了。

此外,刘文引举宋代黄干《复黄会卿》时,写成《复黄会聊》,与《汉语大词典》上的引文错误一模一样,如果复核一下黄干的《黄勉斋文集》,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篇5:不假思索的词语词义

2、“我必须见你一面,”他不假思索地放低声音说,就好像空荡的教员公用室里还有别的人似的。

3、知道了这些滑落会时常发生,并且对它们做好准备,使我们有控制地响应,而取代不假思索的反应。

4、他不假思索的把它交了上去。

5、“住手,”我不假思索的朝它吼道。

6、诸如此类的问题包括行为是否“很难不去做”和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做。

7、这无疑是在假设观众仅是被动地去看然后不假思索地模仿影片里的态度与表现。

8、我们不断地在从自己的情感账户上提款并且不假思索、毫无计划地用它投资。

9、但在阅读这一研究之前我认为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不假思索地认为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论对解决偏见是有着固然价值的。

10、而支撑着一切的是轻松愉快,不假思索的乐观主义,认为价格只可能持续上涨。

11、结果,德莱弗斯技能学习模型说明了人们是如何从新手到能不假思索而行事的老手之间的过程。

12、当这些词被运用的时候,会促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仅仅因为那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牵扯进来。

13、研究表明,如果你的朋友挠她的眉毛或者交叉着手臂,很可能你会不假思索地模仿她的姿势。

14、你能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吗?

15、富布赖特不假思索地答道:“贫困。”

16、当问及他最后悔的事件时,他不假思索的答道:“那就是,我花费太长的时间去尝试整顿苏共了。”

17、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们就等着瞧吧。”

18、但在被问及过去一年她最自豪的事情时,米歇尔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的孩子们心智都很健康。”

19、他不假思索地向我猛击过来。

20、孩子们通常都是不假思索地给出的是他们尝试性的回答。

篇6:不假思索的近义词

与不假思索一词含义相反的成语有:冥思苦想、犹豫不决、再三考虑、绞尽脑汁、慢条斯理、左思右想、搜索枯肠、三思而行、深思熟虑等。

1、犹豫不决 [ yóu yù bù jué ] 犹豫:迟疑。形容拿不定主意。

2、再三考虑 [ zài sān kǎo lǜ ] 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经过反复考虑。

篇7:不假思索的近义词

不假思索造句

(1)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2)聪明的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

(3)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巴尔扎克

(4)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

(5)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

(6)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7)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巴尔扎克

(8)他不假思索,就解出了这道题。

(9)有人信誓旦旦的说了,就有人不假思索地点头。

(10)在我们不假思索地批评责怪学生的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也在接受学生的评价么?

(11)在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不假思索得说:我是班长。

(12)当老师问小明的理想后,小明不假思索的说:“要当科学家。”。

(13)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在回答别人问题时,总是不假思索。

(14)他在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实在很荒.唐,主管当然不假思索便予以否决了。

(15)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答案,显得很熟练。

(16)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

(17)以前的我遇到什么难的题目或复杂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去问父母。

(18)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看書的人也是不假思索照單全收。

(19)小明看到这个问题如此简单,不假思索的就答出来了,可不知这道题另有玄机,他还是打错了。

(20)如果你问到我,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一定会选择一幅画。

(21)看见眼前的美景,他不假思索,便吟出一首诗,听得大家啧啧称赏。

(22)我长大想干什么,我竟不假思索地说要上大学。

(23)小张不假思索的说:“这件事已经谈了很多次了,如果没什么意见就这么办吧!”。

(24)用户不假思索就能懂,才是纯正的互联网时代基因。

(25)小陈上课非常专心,老师问他的问题,他不假思索就回答上来了。

(26)一面面的雨帘不断交替,雨点瞬间从天空落下时,速度出奇得快,不假思索的就落下来,或许人有时就得像雨点那样想做就做,不需要磨磨蹭蹭,不需要想自己是落在地上还是被鲜花树叶接住。

(27)完美无瑕冰晶般的童心完全是用奉献装满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私心,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会不假思索地伸出友谊援助之手,相反,一颗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成年人的心,有时竟没有冶炼到童心般的纯洁程度。

(28)思辩的推理哲学家们付出了那么多痛苦,却常常由俗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地形成。

(29)我们总在不断地修改事实、改写历史好让事情变得更容易,让他们符合我们偏爱的版本。我们是不由自主地这么做的。我们不假思索地虚构会议。如果我们经常告诉自己有些事情,到了一定时候我们会开始相信它,接着它就真的成了我们的回忆。

篇8:“对话”带来的思索

孩子大胆表达:人家还没有玩过呢!而且,都是他们布置的场景一点不合我意。唉!再想玩就得下周了!

教师回应:谁不想让你们都有机会尽情表演呢?!可你看满满一屋子孩子,那要多少个场地,多少套道具,要多少组进行才可以呀?!缺人手呀!而且有几个孩子根本还不会,需要慢慢教才可以让他参加,否则会影响集体。一周我们安排一次,当然要等下一周才有机会玩啦!孩子们,原谅老师吧!我也没办法!

孩子表达:不,我们有办法!在手工课上,麻烦你准备必须的材料,讲解好要点,我们就会自己做好喜欢的头饰的,虽然简陋但稚拙可爱,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就有成就感,我们会非常宝贝。其他缺的道具我们发动爸爸妈妈全家总动员搜集、制作,寻找替代物,为了我们心爱的游戏我们心甘情愿。我们还会集体请求园长妈妈给我们一块独立的室内小场地,让我们每天都能自由痛快地和好朋友去表演去想象,不是按照老师统一的对话和动作表演给大家看的,而是我们自己布置、自己设计与众不同的。

教师回应:主意倒是不错,好!就听你们的,相信你们!不过一定要在集体活动后进行,自己解决争抢角色的情况!哥哥(能力强的)带带弟弟(能力相对弱的),姐姐带带妹妹哦!到时邀请我参加哦!过程中如有困难记得找我,一定帮忙的哦!

孩子动态表达:在活动室左侧科学发现室前的一块小场地内孩子们自动忙开了,虽然还是那几个能干的在挑大梁,但是其他的孩子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一副你指挥我动手的感觉,有的还请来了能干的剧团里的爸爸、做演员的妈妈(与老师事先有电话交流),他们对布置场景可是很精通的哦!比老师更专业。孩子们真是要什么有什么,让老师省了心。孩子们真是有智慧啊!他们有强而有力的智囊团。

教师出招:招聘导演负责整个游戏的环节安排角色的出场顺序;招聘副导演负责指导角色的表情动作;招聘化装师负责角色的服装道具……于是传、帮、带,风波平息。

孩子后续表达:孩子们每天自动早来,自动晚回 (家长说) 目的是为了争得玩的机会和时间。 (避免争抢,拥挤) 每个孩子都把《小熊请客》中的每一个角色———狐狸、小熊、小鸡、小狍、小猫都演一遍,想穿的服装道具都尽情打扮一次,过足了瘾。但两周下来热情渐退。究其原因曰:都玩过了,会玩了!是啊!会了就会失去魅力,会转移注意力,这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续招:充分挖掘,提升经验,成就迁移能力。于是提供背景音乐,让孩子欣赏获奖的童话剧表演录像,让孩子把自由对话自编成音乐剧。又有目标,便又有了新的挑战,于是又兴旺起来。直到全班每个孩子都能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而且每一次由于不同的孩子参与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才结束,约月半。而且在以后的《白雪公主》、《狐狸和兔子》、《三个和尚》等表演游戏的开展中都有较强韵迁移能力体现,玩得得心应手。这给老师大大减负,孩子们一个个地越来越能干。

由于对园里的各项任务操心,客观上因孩子众多及主观上怕麻烦给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不自觉地设置了障碍。孩子们却用他们对游戏的一腔真爱化解了我的种种忧虑,打开了我对指导群体孩子表演游戏无策略的新路。孩子们获得了他们充分游戏的权利和自由,而我也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互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孩子游戏的真正意愿,点燃了一盏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发展;能满足不同孩子需求,去提高每个孩子的游戏能力、及时找到幼幼互助的帮扶措施;拓展提升游戏经验的明灯。可以说孩子就是我的第一线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向你们致敬!

篇9:不假思索做决定

今年1月,以《引爆趋势》(The Tipping Point?雪一书闻名国际的作家葛拉威尔,推出新作《瞬间》(Bink?雪,探讨的就是这两秒钟的直觉判断与决定。

“感觉不对”是对的

1983年9月,一位艺术品经纪商跟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接洽,说他手上有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大理石“青年立像”(kouros)要出售。这种高约7英尺的雕像出土于希腊,现今陈列世界各地博物馆者仅约200座左右,而且多数损毁不全,这位经纪商手中的这座保存得相当好,他的要价不到1000万美元。

到底这座雕像是不是真品?盖蒂博物馆展开非常谨慎的查证工作,包括聘请地质学家以高科技仪器检验石材的年代。经过长达14个月的调查后,盖蒂博物馆得出的结论是,这座雕像应该不是赝品,因此该馆同意买下它。

但是,事情渐现蹊跷。多位世界顶尖的希腊雕像研究专家、博物馆馆长在看了这座雕像后,都认为它不是真品。这些专家并没有进行详细查验工作,他们都是在看第一眼的那一刹那,就“感觉不对”。哪里不对?他们也说不出具体理由,一位博物馆馆长说他第一眼的感觉是“它是新鲜的”;一位历史学家看到此雕像的手指甲就感觉不对;还有一位博物馆长说:“任何看过出土雕像的人,都会觉得这座雕像从未埋在地底下过。”

14个月的律师与科学家检验查证,和多位专家的第一眼直觉,结论相反。该信谁的?盖蒂博物馆对这座雕像的相关文件再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文件疑点重重。真相是:这些专家的“感觉不对”是正确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认为,一个决策的好坏,和做此决策所花的时间与心力有直接关联,尽量多收集资讯、花时间深思熟虑,绝对会得出更正确的建议或决策。不过有时候,快速不见得不达,瞬间判断与第一印象做出的决策,不见得比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得差。

慧眼真的能够识英雄?

1899年的一个早上,两位男士在接受擦鞋匠服务,一位是美国俄亥俄州政治圈的幕后要人道格提,另一位是当时担任一家报社编辑、一周后将成为俄亥俄州参议员的哈定。道格提望向哈定,在那一瞬间,他脑际浮现一个改变了美国历史的想法:“哇,这男人一副总统相!”

哈定并不是个特别有智能的人,喜欢玩扑克牌、打高尔夫球、喝酒,但是,他相貌堂堂,令人一眼就被他深深吸引,是集英俊、优雅、亲切等一切相貌优点于一身的男人。当时,他的太太在成功地经营了商业报纸后,又成功地运作把他送上政坛,当选参议员,

道格提非常坚信那瞬间涌现他脑海的想法。1928年,他安排哈定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集会中发表演讲,39又说服哈定角逐白宫。1921年,哈定果然当选美国总统,但两年后在任内暴毙。他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公认美国史上表现最糟糕的总统之一。

这个故事有其讽刺含义,我们可以说道格提慧眼识“英雄”吗?几乎所有人第一眼看见哈定的仪表丰采,都会认为他是个有智能、有勇气、正直坚毅的男人。1920年角逐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两人相持不下,党内摆不平,决定干脆支持第三人。谁呢?大家立刻想到了他。

人们对哈定的直觉太强烈了,强烈到使他们不再去做更深入了解。这就是狭窄扫描、瞬间直觉的黑暗面,也是许多成见、误解的根源。瞬间判断能帮助我们,也可能使我们误入歧途。

“不好喝的”更好卖

1972年对清凉饮料消费者的调查中,18%的人说他们只喝可口可乐,只有4%的人偏好百事可乐。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比例变成12%对11%。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对其未来感到紧张。

雪上加霜的是,百事可乐开始在电视广告上直接杠上可口可乐,口号就叫“百事可乐的挑战”。他们请可口可乐的忠实支持者品尝两杯可乐,一杯叫“Q”品牌,另一杯叫“M”品牌,结果,这些品尝测试者比较喜欢哪一杯?他们全都喜欢“M”品牌,谜底揭晓,“M”品牌就是百事可乐。

可口可乐当然驳斥“百事可乐的挑战”,但是,该公司私底下秘密进行这种隐瞒品牌的品尝测试,竟然得出相同结果:试喝者中有57%偏好百事可乐!这项市场研究结果使得可口可乐公司高层鸡飞狗跳,内部几经辩论磋商,认为可能是消费者的口味变了。这就是“新可乐”诞生的由来。该公司改变了配方,让“新可乐”变得淡一点、甜一点,并在各地进行大规模的隐瞒品牌品尝测试,结果,“新可乐”击败百事可乐。

有了强力的市场调查支持,可口可乐信心满满地推出新产品。结果呢?灾难一场!忠实支持者纷纷起而抗议拒喝,迫使可口可乐在几个月后重新推出原口味的“经典可乐”。更令人惊讶的是,百事可乐在市场调查中的胜利也未在真实市场上实现,在接下来20多年,可口可乐一直以被多数试喝者认定为“较差”的可乐,击败“较佳”的百事可乐。

这个奇异的结果或许可用一个事实来解释:品尝试验中,试喝者对不同品牌的饮料只是喝了一两口,如果你让他们在家试喝整瓶,喝上一星期,调查结果极可能截然不同。此外,偏好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并不一定是偏好其口味,可能还包括其品牌、形象、罐子的设计(包装),甚至代言人等等。当你使用快速认知与判断的市场调查结果,作为决策依据时,等于完全忽略了这些影响购买行为的其他因素。

潜意识的直觉是非常微妙的东西,多数人无法正确解释,当你一定要他们提出解释时,你获得的答案往往是不可靠的。

克林顿的脸有问题

表情与心智的解读大概是我们最常做出的快速判断。专家指出,我们的脸部表情充满大量的情绪资讯,从一个人的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可以解读一个人的内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这么做,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

不过,这样的认知有时可能会误导我们,更深入的察言观色必须有丰富经验或专家协助。换句话说,训练可以提高解读表情与心智的快速认知与判断能力;或者,训练也可帮助你隐藏,让别人不能从你的表情读你的心。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艾克曼,是这个领域的专家。1992年克林顿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期间,艾克曼在电视上观察克林顿的表情后,打电话给克林顿的一位公关幕僚:“克林顿的眼神和一些表情传达了‘我是坏男孩’的信息,这不是好事,我可以花两三个钟头教他如何去除这些表情。我们可不能让专家看出他是个会撒谎的人。”

艾克曼是克林顿的支持者,他显然是想帮助克林顿,不过,幕僚并没有接受这项建议。艾克曼说:“不幸的是,我想,他得被逮着一次才会受到教训,果然,他被逮着了。”

压力之下的心智盲点

除了经验与技巧的限制外,表情与心智解读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反应时间的限制。举个例子,一些名人政要雇用保镳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但是就算如此,遭到刺杀的事件仍时有所闻,例如1981年前美国总统里根在安全人员严密保护下,仍然遭到枪击。

问题之一是:贴身保镳靠的是察言观色,阅读周遭人的表情与心智。但是,在几秒钟的瞬间有所谓的“心智盲点”。人脑虽像电脑般能瞬间处理大量资讯,但在急迫的瞬间,我们仍然会错失一些资讯。

除了反应时间的限制,当我们做瞬间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专家曾经在实验中运用各种方法,试图去除这种偏见影响,但都没有效。惟一能发挥一些成效的方法是稍稍放慢速度,花一点时间后再做出判断。我们的快速扫描与判断能力非常杰出,但是潜意识这部超级电脑仍然需要一些处理时间。

篇10:不假思索的解释与造句

【词目】不假思索【拼音】bù jiǎ sī suǒ [bù jiǎ sī suǒ]

【解释】假:借助;假借;依靠。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1]

【示例】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

【近义词】毫不犹豫、脱口而出

【反义词】慢条斯理、深思熟虑、搜索枯肠、犹豫不决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篇11:不假思索造句六年级简单

7、在知识竞赛上,他不假思索地说着。

8、我每次一邀请他去图书馆,他就会不假思索地答应。

9、祖母问我还来不来,我不假思索地答应。

上一篇:管理者培训需求调研下一篇:写导游词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