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思索

2022-09-10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今天的课堂所注入的生机与活力。但是,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在理解上的偏颇, 或者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惟“新”是举、追求热闹“表演”场面等形式化、片面化的做法, 而导致实现新课程价值诉求的初衷与实际教学效果相悖离。本文结合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尽力拓宽教学渠道的同时, 又尽可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

1 课堂活动是越多越好吗

“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 这是一些英语课改教师坚信的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设计课堂活动, 或者活动的多少, 似乎已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笔者曾听过一堂课, 上课开始是例行的每日英语对话, 接下来是学生小组表演导入新课, 授课内容是借助多媒体进行, 中间又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分组学习后是两名学生对讨论内容用英语进行总结, 整堂课你方唱罢我登场, 热闹非凡。这样的教学与传统一言堂的教师话语霸权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它克服了以往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但是“强调课程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就非要在一堂课包容这么多的活动形式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认识过程如果只停留在实践操作的层面, 而未能在人的大脑对所要认知的东西进行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整合, 单纯的肢体活跃并不能真正让思维活跃, 从而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识记。过多的活动安排, 不仅丧失了教师主体引导的功能, 也使学生游离于常规的思维轨道。

2 情景交融就相得益彰吗

信息时代的到来,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 不仅能容纳大量的课堂知识, 而且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 教师把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设计出形象鲜明的各类图影, 辅之以生动的动漫效果, 并借助声音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了教材提供的情景, 使学生如临其景, 耳目一新, 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保证教师适时拓展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很多教师因此认为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刀耕火种”已经结束, 只有多媒体教学才能适应课改步伐。于是, 在键盘的轻轻点击声中, 伴随着屏幕画面的更叠、挪移, 教学内容转化为视听形象。这种崭新的教学方式的确适应了传媒时代的文化特征, 但是在强大视听冲击下, 学生的思维很难与教师上课的节奏共同律动,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视、听画面结束了, 教师面对学生却“启而不发”, 因为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声音和绚丽的画面中。或者很多学生只顾看和听, 根本无暇理会手中的笔, 一堂课结束了, 却带着空白的书本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固然没错, 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为了追求时尚的情境而刻意地营造“情境”,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3 对学生的鼓励可以丧失起码的标准吗

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今天的课堂我们已很难再听见老师大声的怒斥、训责之声, 溢美之词倒是不绝于耳。一个简单的问题, 学生只要在“yes or no”之间轻易作出判断, 老师马上大加表扬:“你真聪明, 棒极了, 同学们掌声鼓励!”甚至回答了错的离谱的问题, 教师不仅没有适时的点评, 也还是对学生大加赞赏一番。当掌声一遍又一遍掠过课堂, 当表扬变得越来越廉价, 我们是否反思过这种丧失了起码标准的大张旗鼓的表扬与鼓励, 是不是与新课程激励理念相抵牾, 这样的表扬真的体现了“人本”理念了吗?如果都是这样的表扬、鼓励充斥我们的课堂, 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在听惯了老师的“经常性”表扬后, 就不会造成对问题的浅尝辄止, 浮躁的功利之心的萌生和随意应付老师等等这样的不良倾向呢?而且名目繁多的鼓励, 容易造成学生们的“听觉疲劳”, 从而失去获得鼓励后的喜悦之情, 学生们在对鼓励无动于衷的情形下造成自我的迷失。

要使激励机制真正发挥鼓舞人心, 化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它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公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只有坚持最起码的鼓励标准底线, 带着真情与学生交流, 恰到好处的对学生们的行为予以评价, 才能真正起到“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

4 自主、合作学习可以不要引导吗

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 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它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于是, 有些英语教师就把本该属于教师讲解、引导的教学内容, “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 似乎课堂上没有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就不是新课程了。殊不知学生们的这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如果缺乏了老师的有效引导, 任由学生们的天马行空, 是很难收到什么实效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特异的身份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失语”时刻, 当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目标、游离主旨时, 教师作为引领者就要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矫正偏差、纠正错误、更正策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确定学习的话题, 既不能模棱两可又不能涉及太大的范围;其次, 督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 既保证学生做到人人参与, 科学分工, 言之有物, 确保活动过程的有序进行;最后,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观点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

“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当然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把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进行多维整合。但是, 新课改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越新越好, 因为丧失理性诠释的课改理念必然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只有用理性打造真实, 才能更好地处理新课改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从而更好地推进课改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英语新课标的启用, 给英语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这是教师之幸, 学生之福。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其理念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 并获得学习的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活动,实践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稿) 解读[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2, 5 (1)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稿)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

上一篇:运用延迟判断评价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下一篇:射频治疗舌扁桃体增生肥大所致咽异感症120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