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

2024-04-30

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共8篇)

篇1: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

1.教学内容的设置

成人法学教育的内容依据教材而定,因此,教材的编写和选取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的编写应本着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对于成人教育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学术含量过高或者纯操作性的教材在成人教育中应该避免使用。同时,针对成人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时间安排较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需求特征等,对法律知识教学内容应本着以下原则和方法进行。一是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安排。由于成人法学本科教育的生源的复杂性,在课时安排上,法学专业的16门主干课程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其中应根据成人教学的特点,对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主要部门法如:刑法、民法、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等的学习应是重中之重,对于法理学、法制史、国际法、经济法等课程则应采用略讲、选修或者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重。实践课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如诉讼技巧、法律谈判、合同签订与审查、证据运用等,是法学专业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基本理论课程讲授的同时,安排此类课程有助于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根据部分学生来自于司法系统,可以开辟与其工作单位相联系的实践教育基地,单独开设实践课程。三是公共课程设置的弱化。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主,因此,对于一些公共课程的开设应该严格限制,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相对充裕。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般遵循以下步骤,教师对法学知识进行讲解,阐明立法的背景、具体内涵,举出相关的案例进行解释,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具有双主体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传统的以解析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抓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看似采用案例教学,实则仍是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阐释。真正的案例教学应以问答为基本形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迷你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使学生结合法律规范、法学理论、法律原则、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诸因素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选择和应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法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相符程度,法律在具体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运用等深层次问题[4]。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开展广泛的课堂讨论,在不预设讨论结果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进行正确的评析和引导,这就将教师对于案例的讲解转变为学生对案例的自行研究,将法学知识的演绎转变为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归纳,能让学生更好的培养法律思维,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

第二,从建立模拟法庭拓展为创建实习基地

模拟法庭审判是使学生对于法庭审判有基本的感性认识,目的在于要学生掌握法庭的组成,审理案件的基本程序,以及各个环节中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权力和义务。在模拟法庭审判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诉讼角色,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所承担的角色利益考虑,认真分析案件,并以最佳的法律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技巧来处理案件,已争取最佳诉讼效果。成人法学教育由于经费投入等原因,建立模拟法庭的较少,但可以依托全日制法学教育的办学资源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成人法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各行业,其中不乏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可以有他们讲授法律事务操作的基本常识,进行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此一优势,建立与地方司法系统的广泛联系,为进行庭审观摩,开展校外实习准备条件。在与司法系统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成教学生的见习与实习,以及邀请实践能力和学识水平较高的司法工作人员进行校内讲学等方式建立与司法机关的长期合作机制。

第三,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技能训练为主

成人法学教育不单只是法律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法律技能的培养。对于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有学者认为,“讨论中国的法学教育首先要讨论技能,因为技能的培育是专业法学教育的核心,而中国法学教育的严重缺陷就是技能培育的全方位缺席。”[5]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理念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已经造成了法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不良后果,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技能的缺失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因为教师的教学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进行法律实务操作的能力。只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才能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职业技能的内涵广泛,主要包括法律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6],法律思维能力是内化了的法律知识、法律信仰、法律推理。语言表达能力是法律思维的外化,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是对法律事实进行调查分析、认证法律事实的实践活动。根据成人教育学生本身特点,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法律知识的传授应该互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应该整体平衡,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基于他们具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所学法学知识对案件进行重新审视,达到进行法律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在实践课教学中,无论是模拟法庭还是校外实习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对案件事实的认证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法律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法言法语的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法律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论法律的实践理性养成与法学教育改革――以建立专门法官培训体系为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5).

[2] **.法律理性:一种世俗的实践智慧[N].法制日报,-09-10.

[3] 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

[4] 程洁.耶鲁法学教育的近距离观察与体验[J].法学,(6).

[5] 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清华法律评论,2006(9).

[6] 曾宪义,张文显.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关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之属性与功能的认识[J].法学家,2003(6).

篇2: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手指的灵巧是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所在,如果演奏者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获得手指的灵巧,因而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就缺少相应的自信。在进行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进行弹奏的时候,首先就需要知道怎样去进行弹奏。只有演奏者自己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另外加上演奏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演奏者才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自身思维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有时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手指和大脑经常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的弹奏往往就成了仅仅依靠机械动作进行的弹奏,所以作为演奏者应当尽力的做到让思想走在动作的前面,这样才能演奏出发自内心的钢琴歌曲。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临床自我暗示的习惯。在学生进行练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的背诵乐谱,增强对于音乐的准备程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演奏自信。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放松的心态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学生在进行快速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应当让自己的呼吸尽力的放松和平稳,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放缓自己的心态。另外,音乐的强弱本身也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解作用,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也有欢快和平缓的时候,这可以给予演奏者内心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从而做到松弛有度,这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调解方式。

小结

篇3: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学生社团已在高校内具有相当规模和辐射力, 成为学生课余开展学术科研、娱乐休闲、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重要阵地。据调查, 有五分之四的在校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 许多学生参加了一个以上的社团。社团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受到足够的重视。美国大学的实践表明, 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 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耶鲁大学培养出了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多位美国总统, 为墨西哥、德国培养了总统, 为韩国培养了总理, 培养了五百多名国会议员, 还为很多一流大学培养了杰出校长。耶鲁大学的校长说, 所有后来成为总统的学生, 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在学院里组织的各种各样社团中担任过领导职位的学生。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出发点的非正式群体组织, 如同具有相同爱好的人搭建的操作和分享平台, 即“创客空间”, 在校园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学生社团活动为例, 探讨高校学生社团在培育“创客”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社团活动能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狭窄会妨碍创造。广泛的兴趣有助于触类旁通、身心协调、灵感迸发。事实上, 创造性人才都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人, 一个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人更具备创造力, 如, 爱因斯坦、达·芬奇、毛泽东、钱学森等。而大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扩展业余兴趣、增长社会知识的重要渠道。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 近50个各类学生社团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色添彩, 使大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生活更有情趣。书画社、动漫社、电影协会、吉他社等文艺类社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思维更有创意;街舞社、网球协会、高尔夫协会、手球协会等体育类社团为社员强身健体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 为进行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而魔术社、花草爱好者协会、化妆社、摄影协会等娱乐休闲类社团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使学生以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状态投入学习创造。这些颇具个性的学生社团为以理工科为特色的河海校园增添了许多亮色, 社团成员们在社团活动中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基础, 全面提升了人文素质, 有效激发了创造兴趣。

二、社团活动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形成的前提与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品德、意志、才智的集合, 人格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创造过程最重要的机制。美国著名创造心理学专家托兰斯 (E.P.Torrance) 的研究表明, 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自我肯定的、多才多艺的, 有敏锐的感受和独立自主性等特点。[3]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Guilford) 发现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一般表现出八个方面的特点: (1) 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不肯雷同;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 (4) 知识面广, 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密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 敏锐的直觉, 喜好抽象思维; (7) 富有幽默感, 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 (8) 意志品质出众, 能排除外界干扰, 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国学者张晓明、郗春媛的研究则表明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由独立性、意志力、自信心三要素构成。[4]

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处于主人翁地位, 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 同时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 如, 活动经费的筹集、活动海报的策划、活动场地的布置、活动人员的召集、评委的邀请等, 这些看似简单而平常的事务, 却是对学生主动性、独立性、责任心、自信心、合作性、意志力等创新人格品质最好的锻炼。清泉文学社自办刊物《清泉》、心理协会进行“城市生存挑战”活动、魔术社举办“魔术之夜”、话剧社开展“校园小品大赛”、春秋辩论社组织“常州高校辩论联赛”、投资理财协会举办“模拟炒股”、电影协会摄制微电影……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 才能得以发挥, 创新人格进一步提升。

三、社团活动能促使学生投身实践,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是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能力的发展主要靠主体活动。学生社团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在社团活动这个重要的“第二课堂”, 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术科技类社团, 如,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法哲社、电子竞技社、电子制作社、大学生创业协会等, 由于这些社团带有明显的“探究”特征, 又基于学生共同的兴趣, 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公益类社团, 如, 心火爱心社、环保协会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服务类社团, 社员通过社团开展的各种传递社会关爱、保护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 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沟通、交际等实践能力, 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激发求知欲、探索欲, 从而使其找到创新的源泉和载体。[5]

此外, 社团成员们还通过积极参加心理征文/征画大赛、校园写手大赛、电子设计比赛、软件设计比赛、公益形象创意大赛等能力与素质类竞赛, 以及社团发展规划大赛、星级社团评比大赛、社团巡礼月、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 锻炼了才干, 发展了兴趣, 不断增强了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拓展素质、健全人格、锻炼才能的广阔平台, 社团活动本身的不断创新又能激发大学生的灵感,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阵地的学生社团, 在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 如, 社团类型不够丰富, 不均衡, 对能直接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科技型等“创客”类社团还要增加和重点扶持;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团的管理, 健全机制, 为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区学生社团工作, 2014年, 在校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下, 我校专门成立了学生社团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社团工作指导小组, 分别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组织和业务指导, 同时严格制度管理、加大经费支持, 使校区的学生社团工作走上新征程。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近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中屡创佳绩, 近三年以来, 拥有5000多名学生的校区每年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 获得专利20项以上, 三年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0多项, 获奖近1400人次, 成为河海大学创新教育示范点,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其中, 校园内如火如荼、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功不可没,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创客”人才在社团中成长、在校园中闪耀, 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扬帆助力。

参考文献

[1]郭永芳.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客”俞敏洪:不能因95%失败就不创业[N/OL].新京报, 2015-03-13.[2015-04-07], http://vnetcj.jrj.com.cn/2015/03/13113118968254.shtml.

[2]任衍珍“学而”讲坛:创客文化与创客精神[N/OL].交大新闻网2014-11-03.[2015-04-07].http://newsxq:xjtu.edu.cn/info/1010/44490.htm.

[3][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441-442.

[4]张晓明, 郗春媛.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 :80-83.

篇4:室内设计人才培育路径思索论文

摘要:遵循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以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并在培养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育人方法上注入新的思维和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综合性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7年招收第一届钱学森实验班。创办钱学森实验班是为了遵循当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思想和培养国家科技杰出人才的新模式,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希望从实验班走出去的学生在几十年后能有像钱学森那样的伟大科学家脱颖而出,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创办钱学森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1、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交大校友钱学森学长提出“人类知识有一个科学技术的体系,这是系统化了的知识……”。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11个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建筑科学、地理科学、文艺理论。每一个部门又有三个层次(文艺理论除外):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11个部门通过对应的11座哲学桥梁: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人学、天人观、认识论、军事哲学、建筑哲学、地理哲学、美学,将科学提升到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的进展,这11个科学技术部门也会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有些部门也许重新整合,还会有新的部门产生,人类的知识体系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适应和提升而不断变化。

钱学森提出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其“集大成,得智慧”的教育理念。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使整个知识体系涉及的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相互渗透、学科交融、互补促进、改革创新。体现在高等教育,就是要构建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能够系统、综合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考虑局部最优。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

“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现代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人为本,人一机结合,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系统设计,团队协作,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这是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产生1+1>2的教学效果。

2、新的“通才”教育观

钱老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才”。通才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在人才培养中“不但要理工结合,要理工加社会科学”,“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即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钱老称其为“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相互配合”。

本科四年,时间有限,知识无限。因此,首先要解决“通”到什么程度?什么是最根本的基础?最根本的基础应该是支撑多门学科的知识,掌握了它,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继续拓展的作用,这也是核心知识。其次,要解决如何通过教学过程发掘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需要仔细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案等。再次,要解决如何教导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将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方案要点

1.实验班培养模式

钱学森实验班的学生来自工科各专业,实行六年学制:三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两年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期间不分专业,独立设班,以集中授课为主,选修为辅。实验班引入竞争机制:淘汰制与分流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或自愿四年本科毕业,不再继续深造,学生可以在前四个学期中的任一学期转出钱学森实验班,进入专业普通班学习,四年本科毕业。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总学分170+8,其中核心知识100学分(约占总学分59%),其中实践性环节学时不少于总学时25%,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辅助性知识32学分(19%),以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为主,是学生必修或限选课程。常识性知识约9学分(5%),以讲座、选修课形式进行。集中实践及专业选修29(17%),进行专业教育。课外8学分,开展一、二年级暑期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

2.实验班培养目标

钱学森实验班将按照钱老的“大成智慧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将构建体现学科交叉、基础宽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重视实践,淡化专业、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现代技术辅助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系统集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守诚信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有思想、有品位、守诚信,团结协作的学科拔尖人才。

3.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

应该说,自从1998年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的十年以来,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交叉。但总体还是以专业培养的主线进行教学活动。钱学森实验班真正淡化专业,按钱老提出的科学技术部门,依托西安交大优势学科,以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为主,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次构建体系框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按照核心知识、辅助性知识、常识性知识。其中,核心知识由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构成,是学生今后在学科领域发展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是本科必修课程。辅助知识由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构成,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重。它与核心知识形成唇齿相依,桴鼓相应,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品格,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思想、人格、气质和修养。常识知识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其他部门构成,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讲座为主,课程为辅,动态进行。

课程设置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科学理论扎实,培养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技术科学交叉宽厚,为系统综合处理问题打下坚实基础;(3)工程科学展现高新,实现“博的基础上的专”;(4)综合教育方

式多样,养成良好品格,发展兴趣爱好,拓展知识空间,积极探索创新。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置不在于名,在于课程体系;课程学时不在于多,在于课程内容;课程考核不在于频,在于反映能力。因此,降低学时,改进教学与考核方法,改进学习方式等是开办实验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钱学森实验班设立专项经费,以立项的形式支持教师进行教改,每学期立项,一年结题,学生参与项目验收,效果良好。

1.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只发挥大脑作用已经落后了,钱学森实验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堂研讨、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各类软件的作用,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信息时代带给人类的好处,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如大学物理课程,特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教授,将传统教学与数字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自己编程,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过去用手工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和过程,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举一反三,甚至可以实现学生的假设和猜想。我们将学生带有创意的作业整理成册,并在全校作了展示。

如工程制图课程,要求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综合作业:①根据装配图了解机构的作用和功能→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对机构提出改进意见;②根据需求和功能构思设计机构→画出装配图→对零件3D建模→模拟机构的装拆过程→用动画表示机构的工作原理→画出机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完成上述①和②中的一个任务,提交训练成果,写出研究报告,并制作PPT参加课程答辩。虽然学生花了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完成作业,但收获很大。

这些课程的教改无疑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团队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希望学生在多元文化、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启迪下,具备更宽的视野,超常规想象和典雅的品味,今后在本学科发展中能够脱颖而出。钱学森实验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艺术思维与方法”和“艺术欣赏与创作”等必修课。如,“艺术思维与方法”课程是由音乐、陶艺、建筑、书法、艺术设计等学科方向教师组成的教学组承担,从介绍这些门类的表观入手,启迪学生建立与工科严密逻辑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任选两个方向进行“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工科的学生对陶艺、建筑、音乐等方面的创作格外有兴趣,在没有专业训练的前提下,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可以发掘他们艺术的潜能和艺术创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专门举办了一次课程成果汇报会,学生们的精彩汇报赢得了阵阵掌声。

3.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综合考核

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严格平时考核纪律,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考核课堂内容的同时加考核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有些作业(课题)必须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课题)需要拓展知识才能完成等,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理论力学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5%和55%。平时成绩中常规的作业与实验所占比例为15%,课外研究课题占30%。课外研究课题分为三大类12个题目,第一类为解析性题目,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自学、推演方能得到结果;第二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和编程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第三类是选做综合性实验。学生自由结组,每组至少选择4个题目。教师跟踪过程的始终,完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外8学分

课外8学分是专门为学生第二课堂设置的学分,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其中竞技类竞赛2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其他活动2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竞技类竞赛,竞赛获奖得2学分,参赛未获奖得1学分,重在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感恩社会,明确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克服不良习惯、增强自主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在暑期进行,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通过电话、网络、亲友等各种方式,投递简历,联系单位。暑期实践一个月左右,开学后由学校组织答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表达、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2007级钱学森实验班暑期社会实践感文集)反映了学生在各方面的收获:“一个月是漫长的,苦吃了不少,但它是有价值的,锻炼了我的意志力,懂得了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艰辛”(劳动锻炼意志);“进入工厂,发现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知道了工程技术中对掌握知识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作为后盾”(明确学习目的);“我虽然是大学生,学历比较高,但是车间里每个人都是我的师傅,都比我有能耐,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他们才会在我有问题的时候帮助我,以后到社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懂得尊敬他人);“暑期实践让我接触到了一个从未踏足的领域,原来工人是这个样子,原来钱财如此来之不易,原来竞争与合作是这样完美地配合,原来汗水也可以让人如此感动,我懂得了尊重工人,懂得了父母工作的艰辛”(感恩父母和社会);“6周的实践很快过去,这的确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很多学得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许会用不上,但那种感受却不会忘记,每位师傅都值得尊敬,每项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研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培养模式几个重要要素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例,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钱学森实验班已经招收两届学生,很多课题还在探索实践中,但我们坚信,坚持按钱老提出的教育理念办学,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必定会显示其优势,展现其人才的卓越性。

参考文献:

[1]陈华新,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5:提高广告设计人才素质的路径探索

一、当前广告设计教学与社会市场对广告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分析

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广告设计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1)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互相脱离, 教学过于依赖电脑。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在思想潮流、意识形态、制作方式等方面, 发展变化很快。高校教学如果不能跟上市场发展变化的脚步, 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这就导致教学和实际之间互相脱离。电脑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工具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辅助教学作用, 然而, 当前许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电脑的操作和使用, 而对广告作品的创意和其中包含的文化艺术比较忽视, 这也导致教学和实际相脱离。另外, 从事广告学的专业教师也存在对市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等问题, 从这也必然导致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欠缺。总而言之, 学生的在校所学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差很大。 (2) 教学理念滞后、设计缺乏创意。知识欠缺、眼界不宽、学习不够、对市场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少, 是很多高校老师的通病。广告学是一门需要广博知识的学问, 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基本知识修养, 而对相关知识比如传统文化等方面知之甚少, 肚子里的墨水不够, 这也导致教学无法深入。 (3) 连年扩招给学校带来利益, 而给广告市场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专业实用人才。扩招的结果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对基础知识不重视, 专业上抄袭现象严重, 缺乏设计的特色和创意。

二、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广告专业人才

(1) 强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着力提高老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地方, 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 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学校的利益, 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成长, 偏离了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的本质。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要千方百计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意学习, 积极进取, 专心致志地研究, 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真正为广大学生考虑, 为国家社会培养实用人才。所谓名师出高徒, 老师也要善于学习, 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 主动从书本和现实中学习, 努力汲取更多的文化素养,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 不仅在知识层面上, 而且在精神层面上, 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学有所成。现在的教师队伍中, 有广告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比较少。因此, 学校应创造条件, 提高老师的实践经验, 鼓励支持他们加强与广告公司的联系,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 要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素质, 老师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目前, 学校的课程还是以书本知识和电脑操作为主, 片面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电脑操作, 对广告创意的教育不够重视, 学生只是能够利用电脑进行一般的广告设计, 应对学校考试有余, 而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因此, 现在的高校广告设计教学还远远达不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需求标准。作为广告专业的老师, 特别是要提高对创意的认识, 离开创意, 广告就会变得平淡无奇, 就不可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中吸引人们。因此, 老师要把广告创意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要多组织全班学生都来参与的课堂讨论, 互相交流思想, 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从而把课堂搞活, 激发思维、提高创意水平和创新意识。广告设计的实践性很强,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广告实践活动, 到实践中去感受现实氛围, 真实体验市场的需求, 及早了解广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把好市场的脉搏。 (3) 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要强化品牌观念, 注重树立品牌意识, 努力打造一流名牌高校。要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下决心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 使之能够适应市场要求。要改革招生体制, 进一步优化生源素质, 千方百计把有创新能力、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学生招进学校, 使其接受专业教育。

三、结论

学校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实用型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是关键, 教师队伍的水平是保证。现在和将来的广告市场必然要求广告设计人才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还需具有设计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根据市场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转变教育培养方式, 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广告设计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子明.企业广告人才素质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9 (02) .

[2]高丽华.企业的广告人才素质及对广告教育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 2009 (18) .

篇6: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索

【关键词】社区护理; 护理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6-01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就给社区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护理队伍是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速度,要在一些医疗重大决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现状下,要给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多支持,要让其有足够的资本去建设社区护理队伍,完善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社区护理的整体实力。

1、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社区护理服务体系虽然和临床服务体系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也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社区护理服务工作只不过从内容和职能上进行了扩展,增添了新知识,扩大了护理职能,由原来的医院式护理转变为社区家庭式护理,由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服务。而且社区服务所接触的人群也较多,这样就增添了护理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区护理体系的发展。但是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引进时间较晚,相较之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没有专业的社区护理培训经验,社区护理人才极度匮乏,这就使得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个瓶颈,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随着我国社区的逐渐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跟不上社区建设速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在学历、技能和素质方面都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社区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根本不重视,这样就不符合我国政府对社区护理高要求的规定;

(4)高等院校对社区护理专业的开设较少,而且缺乏护理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本不能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需求。

2、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对策

2.1 社區护理人员培训规范化

2.1.1 明确培训目的,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机构,强化培训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当今人类对于健康更为关注,这样就意味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定要跟上,但是社区护理人员在我国十分匮乏,我国医学院校较少,大多数护理人才都是中职院校毕业,根本没有多高的素质水平,而且我国护理就业岗位要求较少,只需要有护理资格证就行,对护理经验没有过多要求,而且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政府以及卫生部门就应该加强护理制度建设,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培训目的,要完善培训制度,要结合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护理培训机构的建立,要有针对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同时也要尊重护理人员的意愿和需求,要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岗位的分配,要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要确保护理培训的全方位开展。 2.1.2 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制定“4+2”的社区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

2012年7月7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对医学人才实行“5+3”的培养模式,即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上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然后通过资格考试,才能作为全科医生执业。这种模式的产生就意味着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更高考验,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努力汲取护理经验,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上岗,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感,还促进了护理人员更好地学习,调动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综合实力。

2.2 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由于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并不充足,所以在招聘护理人员时工资待遇较差,这样就使得护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也较低,大多数护理人员都是中职医校毕业,在文化素质方面较差,也没有过多的护理实践经验,这就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下降,对此卫生部门提出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普及化政策,就是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可以在职期间进行护理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掌握护理知识后参加专业的护理资格考试,在护理资格考试通过后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会有所提升,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推动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缩短护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这也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社区优秀护理人才的最佳方案。

2.3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专业化

2.3.1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社区护士实训基地

我国高等院校近些年也开始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设了社区护理专业,但是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的教师,这就使得社区护理专业的开展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很多学生没有学到真知识,尤其是在护理实践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根本没有实践护理能力,对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师资建设,要从多渠道引进社区护理人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要努力寻求企业支持,共同建设社区护理实训基地,要大胆创新,敢于付诸实践,要在确保社区护理教学质量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建立一批示范性实践基地,给予实践基地更多支持,尽早解决我国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2.3.2 设立社区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地直接培养

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可以采取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可以跟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岗实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实习鉴定,鉴定合格后才可以毕业;另外也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知识讲座,护理人员最后要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也会有所下降,设置护理人才的等级分类,这样既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实力,实现有针对性培养护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红芬.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a):34-35.

[2]艾艳,陈婷.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6):58-60.

篇7:新环境下高校医药人才培养之思索

关键词: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1]。但由于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医药行业整个的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这种形势,对医药行业说来既是一种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既是行业发展的高速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更是风险的高发期。

一、 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近年来,伴随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及各项利好政策的驱动,西北地区落后的药品流通和医疗服务现状正在发生迅速改变,二线城市的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强大的人才需求正在被拉动,行业的迅速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2]。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医药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才需求点[3]:

1 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出台与规范,药品生产及经营的“薄利时代”已经来临。普通药、大路品种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将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还必须要有本企业特有、专属性强的新产品来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因此,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广泛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快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最新知识、技术的能力,有敏感的信息接受和消化能力,有创新性思维,否则研发出的产品不是因不适应市场需求销不出去,就是因技术含量低而易于仿造,难以形成拳头产品。

2对技术全才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时代,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医药行业更是如此,生物医药、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需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这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一需求已经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界已纷纷摒弃了过分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

3管理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外资医药企业与药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民族医药面临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加,过去单纯的生产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竞争需要,向经营型转变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医药经贸人才。他们不仅必须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知识,还要对临床醫学、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学习,更需要掌握实际的企业管理、资源运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 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医药科学教育模式中学科交叉少、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在药学领域的渗透、应用估计不足,导致生物技术产业化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二,理工类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弊端,导致当前社会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评价是“高知识、低文化”,甚至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社会环境的冲击下,出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第三,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中,侧重于化学、工艺类等课程方面,而新形势下竞争必需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经营管理类课程涉及较少,因而培养出来的纯药学技术人员往往难以胜任医药企业的经营与贸易工作,这样不仅容易贻误市场机会, 有时甚至危及企业生存( 前些年我国医药行业 Vc 危机就是一例) 。

三、 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以顺应行业需求

解决传统医药教育模式滞后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医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化专业类课程设置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深入研究各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作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与药德、医药人文教育紧密结合

随着新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人的异化和人性化发展向度的矛盾愈加突出,由此对医药学科的人文要求越来越迫切,尽快将人文情操、人文关怀、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整个医药学的教育里已刻不容缓。在美德等西方国家,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2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仅为8%左右。因此,高等医药院校一方面设置医药史、医药哲学、医药伦理和医药法学等医药人文学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应设置通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医药院校要将医药道德教育渗透并放之于一切课程教育中,并形成大德育教育的格局和范式来保证学生将来能真正成为有行业道德的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医药院校应构筑起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次组成的医药实践教学体系和多环节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应注重课内与课外衔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改革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应注重校内与校外互补,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促使在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技能,并在职场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锻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除了提供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多种实践途径外,极具医药卫生特色的现场实践是锻造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提供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实践机会,让制药类专业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项目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干荣富我国医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探讨.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101-104.

[2]牟晓娟行业发展持续利好 医药人才需求强劲.中国医药报,2011,(6).

篇8: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探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特别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从“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为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实现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独立学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贯彻落实《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尤为需要文化建设的提升、支撑和引领。独立学院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一个艰苦的重新创业过程,就其本质来看,是独立学院面对生存逼迫和环境挑战奋发而起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行为实现需要良好的创业氛围、共同的创业信念、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体的价值追求,这些都属于创业文化的内涵。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创业文化的研究,使其更好地发挥导向、引领、凝聚功能,能够对全体师生员工思想行为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更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文化培育的必要性

1.转型发展呼唤创业文化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其发展需要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个集体创业的过程,转型创业是一种全新事业、走一种全新道路、探索一种全新发展模式,这就需要通过创业文化建设解决精神动力、价值取向、持续发展、事业目标、学生培养等核心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因此,创业文化培育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呼唤,也是创业教育对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2.独立学院学生的特征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虽然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动力和习惯的养成不如一本、二本学生;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个性突出,动手能力和欲望强,善于交际,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敢于冒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强积极性高。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决定很多同学不想、也不愿意去就业,更多的是想去寻找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文化容易被这些学生认同,便于对创业文化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创业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直接影响创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创业文化培育的效果,在创业文化培育中要有战略性思维、有计划、有选择、设计有效的培育路径。考虑到独立学院的一些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特殊时期,本文从创业文化的萌生、扩展和传承三个阶段拟定了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操作环节、步骤,以对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路径进行探讨,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1.“萌生”是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

文化的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个学校从办学开始的那一天开始就会衍生着文化。但对于独立学院来讲,由于办学时间短,文化底蕴不足,因此,其创业文化的“萌生”需要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母体高校文化、区域文化、师生特点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与整合。

第一,调查分析。利用SWOT对学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以明确学院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校园创业文化培育的前提。学院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院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特别是学院所处地区的情况)以及学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学院内部条件主要是母体高校文化、学院特色、管理体制与制度、运行状况以及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宗教情感、行为举止等进行客观评价。

第二,继承创新。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为母与子的关系,文化的一脉相承很重要[2]。而独立学院近年来都一直依托母体在发展,其母体文化在一定阶段作为主导文化存在,因此在其创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母体文化的成功经验和文化精髓,同时又要结合自身特点,并赋予其时代先进的理念、丰富其内涵等形式加以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根的创新,文化发展就会迷失其本土性、主体性。

第三,整合融同。整合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根本性一步,创业文化的培育就是在不断地兼容、吸收各种社会文化的成分,不断地与外部广泛交流、渗透、求同存异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因此,创业文化需要对校园群体多样的、分散的、分化的、冲突的文化融入到“大染缸”中进行整合,以形成相互吸收的、融通的、一体化的创业文化。这种整合主要有创业文化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纵向整合,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与班风和社会文化、地域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横向整合,还有校园文化的沟通对话整合。在整合过程中本着宽容精神、情理相融的态度,善于发现各种文化的共性和存在的优势,找准融合点,促进校园群体对创业文化的认同、沟通及借鉴。

2.“扩展”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核心

创业文化在萌生后,需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的“扩展”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让校园群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甘心情愿的接受,并在实践中多次反复锤炼,才会有创业文化认同,才能在校园群体中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创业价值和创业理性,进而产生创业行为,最终将这种创业文化融入到群体的生活习惯中。因此,“扩展”路径主要是在“萌生”的基础上对校园群体进行文明规范、学习内化和践行强化等。

第一,文明规范。“人本”是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在创业文化培育的“扩展”阶段必须以“文明规范”为导向,让校园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理念上形成一种自觉的规范行为,从而发挥创业文化激励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校园创业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规范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创业行为规范的倡导,领导、教职员工与榜样的行为示范、丰富多彩的主题创业文化活动等,培养与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规范和个人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等。

第二,学习内化。学习内化是创业文化培育的关键性方式。创业文化的建设是师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习惯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没有“内化”的过程,就形不成真正的文化。这里的内化需要将创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体系的诸多环节,更要靠创业环境创设、营造、熏陶,创业活动磨炼、自身体悟等综合作用,靠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身体力行的示范、启迪和感化,使群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使行为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中、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中形成了自觉自愿的习惯。

第三,践行强化。践行强化主要是践行创业文化,强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行为文化是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业文化最真实的表现,是创业精神文化的折射,校园群体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体现着其水平、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在践行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仅仅有文明规范和学习内化远远不够,更需要一些外在的、硬性的制度来强化行为规范管理。为此,可以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提升行动方案,对校园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强调教职员工的以身作则,校园创业文化培育与教职员工绩效考评结合在一起,纳入到对全体教职员工的考评体系中。

3.“传承”是创业文化培育的根本

校园文化代表着校园群体的共同心声,必须在校园群体长期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因此,创业文化培育重在持续。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业文化具有永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校园文化持续发展增添活力,确保独立学院经久不衰。这种“传承”路径主要是对创业文化扩展后的固化持续和发展、提升与完善等方面。

第一,固化持续。所谓固化,是相对于零星、散乱形态进行的集中提炼,凡是被大家认同的事物总是会有可重复性的,而这种重复出现的事物,肯定有其规律性,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有可能被固化[3]。创业文化要得到有效的传承,首先必须让那些为大家认同且重复出现的事物中有规律的创业文化得到固化。为此,可以加强创业组织文化建设、开展创业主题活动、通过多元化、体现学校特色和浓郁人文氛围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创业传统和精神,推动创业文化培育向高水平发展,提升创业文化品位,打造校园创业文化品牌。

第二,发展完善。创业文化的培育不仅要围绕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更要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动力[4]。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学院校园创业文化培育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认真总结、分析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条件,本着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进取精神与时俱进,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经验,找准校园创业文化定位,确立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长远规划,把精神追求融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使物质文化形象化和实物化;不断规范管理、健全制度,使制度文化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引导、修正、内化校园群体的行为规范、方式和习惯,使行为文化得到重塑与升华;多途径全方位渗透创业精神、校风、校训等创业文化,使精神文化不断超越;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使得创业文化建设促进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建设。

三、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培育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培育独立学院创业文化必须从校园群体和创业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出发,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满足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出发,创业文化必须注重体系建设

文化在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可以说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渗透着文化,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文化。在这方方面面中,须以创业的内容渗而透之,使创业成为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才能在各个方面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指导校园群体的行为。正是文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创业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不能急功近利和走过场,要把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效果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在创业文化培育工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从保持创业文化培育生命力出发,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好“三个结合”

首先,坚持与学院管理相结合。校园创业文化的系统性决定了由单个部门抓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面向学院,依靠学院各方面力量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坚持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牵涉很多学科门类,这需要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和循序渐进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最后,坚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是鉴定独立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定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校园创业文化培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企业文化环境。

3.全面拓展校园创业文化培育新平台

第一,借助各种渠道,创新宣传教育平台。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广泛利用校内橱窗、专栏、报刊、电子大屏幕、校园网、微博等宣传媒体,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成功典型事迹等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人人参与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第二,校企联合、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现有资源,定期举办校园集市,联系厂家货源,为大学生提供校园代理的实践机会;提供校外兼职岗位;利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就业创业实习计划,专任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就业创业实习进行跟踪指导,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第三,打造好校园创业孵化园。成立创业项目论证委员会,根据与专业相关、团队创业和可孵化原则,学校应利用“校园创业孵化园”为他们提供创业场所、基金、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对具备条件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参考文献:

[1]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与创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2]钱晓霞.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3]王洪亮.谈企业文化的四个特性[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余秋雨作品目录下一篇:生黄豆芽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