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2

1 引言

《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特别对学生需达到的词汇量及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 目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表现出“费时低效”的问题, 虽然学生花了时间, 记忆了大量的词汇, 但他们仅停留在对词汇的浅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所掌握的词汇质量不高, 那么如何短时间、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储存单词就成为了我们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已经在语言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很多语言问题在原型理论面前迎刃而解。本论文作者试图研究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 重视多义词的讲解, 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2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prototype theory) 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 它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时期, 该理论仅基于先验的猜想 (prior speculation) , 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该理论以唯理主义为理论基础, 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 判定一个认识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 就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 某一认识对象或属于或不属于某个范畴, 不存在第三种可能性;范畴的边缘是清晰的;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Taylor, 1995) 。20世纪50年代,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 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 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 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1969年, 伯林和凯调查了98种语言, 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说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 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是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 美国加州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 证明焦点色源于前语言的认知 (pre-linguistic cognition) , 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 比其他颜色辨认的更准确, 学习和回忆的最快, 因而更有利于识别和分类。罗施的研究比伯林和凯走得更远, 她从对颜色焦点色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物体的研究, 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率先使用了“prototype”, 以区别“focus”。认识语言学认为“原型 (prototype) 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观认为: (1) 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 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 (2) 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 (3) 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 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 (4)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研究还分离出认知的一个重要层面, 即基本范畴。新的范畴理论认为人们是以原型为核心, 以基本范畴为基础认知世界的。语言不完全是形式的东西, 不是一套规则系统,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手段, 它反映了人类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高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低层次范畴构成了语言的等级结构, 我们通过这一结构来认识世界、解读世界。既然语言是以认知为基础的, 范畴化认知也充分体现在语言符号中。语言中的词代表的事物范畴中有中心的和边缘成员之分, 词义范畴也是不断变化的。其内部结构具有基本义项和非基本义项。语言中的词汇又可分为基本范畴词、上位词和下属词, 基本范畴词具有最突显、最重要的地位。这对研究词汇如何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范畴化, 以及研究词汇的内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原型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3.1 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由于人类思维大多在基本范畴层次上进行, 在词汇教学中, 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基本范畴词占有最突显、最主要的地位, 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基本范畴词语具有快速识别的特点。基本范畴词多为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汇, 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最多的共同特性和动觉功能。2) 基本范畴词语是最简洁的中性词语, 人们在指称事物时更多地使用基本范畴词语, 所以其使用频率最高。基本范畴词的构词能力最强。基本范畴词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 有较大的任意性, 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在基本词语从基本意义 (一般为原型意义) 向外扩展过程中, 基本范畴词发展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如:“狗”、“白色”比它们的上位词“动物”、“颜色”, 下属词“哈巴狗”和“奶白色”具有更丰富的隐喻意义。但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误区, 即盲目追求学生词汇量大, 好像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就越能说明英语学习得好。再加上受出国留学考试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注意基本词汇的掌握, 而宁愿花大量时间去背G R E和TOFEL词汇。其结果是, 学生认得的难词很多, 但要用极为普通的英文常用词汇表达日常琐事, 或写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时则问题层出不穷。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情况与他们对基本词汇的轻视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 重视对基本词汇的多义和词组搭配学习, 学生的基础知识会更加扎实,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词汇量,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多义词的教学

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讲授一个词的多种含义时, 往往遇到一个讲一个, 只简单地介绍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某种含义而忽视讲解词的基本意义。还有些教师, 为了使学生早日了解词的多种含义以便于日后更好地进行阅读等学习活动, 将一个词的所有含义一次全部讲解完。结果, 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 记忆起来负担很重, 容易因枯燥无效而放弃, 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譬如, 据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中记载, “for”一词就有36种用法。如果老师只简单的给学生讲解词义, 也不介绍这些用法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逐一记住这么多的用法, 肯定效率低下。根据原型理论我们得知, 一个多义词所构成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即原型意义, 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由于各义项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 (赵艳芳, 2000) , 因此, 教师在讲授一词多义时, 首先应该重点讲解原型意义便于学生深刻体会其内核, 并引导学生利用两大认知手段转喻和隐喻思维从基本含义中推导出其他各种相关的含义直到最后的边缘含义。同时,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间的深层联系, 使词义范畴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即具特性又彼此相连的整体。由于语境的不同多义词的义项呈现单项性, 因此, 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推断词的特殊含义的能力即借助具体语境信息进行词义派生的能力。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找寻来检查、巩固、强化记忆效果,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3.3 习语、谚语的教学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发现“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认识世界, 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根据原型范畴理论, 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还应该重视习语、谚语的隐喻性。隐喻具有差异性, 同一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 隐喻性含义也有所不同, 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 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隐喻认知的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同样, 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种种相似之处, 尽管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 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便可能重合, 形成“文化共核”。文化共核反映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上, 自然会产生许多相似之处, 如蛇 (snake)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危险、邪恶、狠毒”之义, 猪 (pig)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懒惰、愚笨、嘴馋”等贬义。在这两种文化中, 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鹿是胆小温顺的, 小羊是讨人喜欢的, 猴子是顽皮淘气的, 豺是贪婪卑鄙的, 狼是凶残好杀的。教师可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 使学生深化这些词汇的理解,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原型范畴理论, 这一源于心理学的理论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在教学中, 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 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重视多义词的讲解, 可以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了解词的发展的理据性和规律性;重视隐喻的认识, 使学生对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的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一改以往机械枯燥的记忆为理性积极的掌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它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探讨了应用这一理论于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多义词的教学, 习语、谚语的教学, 即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 重视多义词的讲解, 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范畴词,多义词,隐喻

参考文献

[1] John 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Ungerer, F.and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杨忠, 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

上一篇:换得胡服成华衣——自主、合作、实践、一体化教学体会下一篇:36例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