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象窜民间艺术论文

2024-04-20

狮象窜民间艺术论文(共8篇)

篇1:狮象窜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民间艺术论文,请参考!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西方音乐为核心,忽视中华民族音乐教育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普通高校较少提供民间音乐相关方面的专题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认知度较低,感情淡漠。此外,民间音乐因为缺少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是导致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4.人数众多的大班授课制,难有教学互动和交流

大学音乐课都以“欣赏”为主,大班授课学生一般都在80-300人不等,传统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代替了很多本该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验感受、体悟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忽视了学生的态度、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禁锢了大学生的思维,以及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大学生缺少同音乐的直接交流,很难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的魅力也难以展现。

5.学科地位不高,学科属性不明确

一般高等院校只把音乐课程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理工科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程,更别说专修民族民间音乐了。为了应付检查,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面向部分专业的学生。并且多数高校音乐教材少有创新性,缺乏本地区风格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二、民间音乐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让其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大学生的使命

民间音乐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这一有效平台,开发民间音乐与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相结合,可以实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学生素养提升的互动共赢。每个人都诞生于不同的文化摇篮,吮吸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乳汁而成长。当妈妈哼唱着带有乡音的摇篮曲和童谣轻抚孩子入睡时,民间音乐的甘露便悄悄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今,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在民间音乐将要失去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每个大学生都会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熟悉家乡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2.民间音乐是感情真挚、自然美好,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形式

民间音乐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更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乡土气息鲜明浓郁的特点。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勃发旺盛的生机,使得民间音乐挣脱一切狭隘审美理想的束缚,而追求真挚的感情、鲜明强烈的表现手段和朴素自然美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丰富内涵的音乐种类。大学生在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丰富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特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开展民间音乐采风还有利于增强师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学风,提升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核心,学习民间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音乐形式,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往往是对民间音乐改制、选择、吸收和精致化的结果。如宫廷燕乐取材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中国文人音乐,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创作发展,其即兴性与乡土性的特征与民间音乐相同。文人贤士常在直接参与民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丰富文人音乐的内容,使得有些音乐形式———如昆曲就融汇了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西安鼓乐三大流派之一的“俗乐”———何家营鼓乐便是民间音乐与唐代宫廷音乐及道家音乐的结晶。

三、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对策

1.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创建大学地方艺术特色课程

陕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音乐文化的地域特征鲜明。目前陕西省的民间音乐研究,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民间音乐作品和形式,可以直接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如陕北的信天游,酒曲、唢呐、大秧歌、腰鼓等,关中的秦腔、皮影戏、秧歌、跳戏、曲子等,陕南的号子、山歌、端公、锣鼓草、佛曲等,以及由五大类十一个曲种组成的陕西曲艺音乐,如丝弦清曲类、说书类、道情渔鼓类、踏歌走唱类等也是陕西民间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开设以陕北民间音乐、关中民间音乐、陕南民间音乐和陕西曲艺音乐专题欣赏课,将本土民间音乐的研究成果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此形成普通高校进行民间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2.组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并纳入课程管理中

民间音乐的学习重在实践活动,只有欣赏类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侧面体现,艺术社团的组建和其活动的有序开展应纳入到学校校本教研和课程管理的范畴。将艺术社团建设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联系起来,避免将艺术社团和常规意义上的各类兴趣小组混为一谈。如本院相继成立的“大陕北”音乐社团,“秦韵”女子合唱团等。在社团活动时记考勤,表演演出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走进社区搭台唱戏的广场艺苑,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因为对此了解甚少,因而不太感兴趣,所以要打破只有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授课以鉴赏、讲座、观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鉴赏不能只是单一聆听,更应加强感受、理解和创造的环节。如对山歌不同地域唱腔的理解,高腔(如陕西民歌)、平腔(如云南民歌)、矮腔(如江苏民歌)山歌体现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陕西民歌以高腔为主,可以让学生们演唱陕北民歌,以独唱、分组对唱等展开。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曲调,借曲填词,任意发挥创造性演唱。讲座式可以聘请当地民间音乐艺人到大学课堂,向师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教师、民间音乐艺人有机互动,加强师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同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更真切、客观和进一步的理解。如2005年邀请陕北歌王王向荣在本校进行讲学时,校园刮起了陕北民歌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走进教室,使课堂呈现出了多姿多彩、激情互动的特点。观摩式指利用地方民间音乐艺术活动,让大学生观赏或参加地方民间音乐表演,或组织大学生观看由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演出的专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演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走近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而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开放型的课堂、多类型的教师、互动性的教学、原生态的内容催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教育之花。教学形式上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将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新生看到和她们同样身份的师哥师姐在民间音乐的浸染中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定能引起强烈共鸣,不但拓宽大学生音乐视野,更激发出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园丁式、交流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在传授本地区民歌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间生活,将歌曲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注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学习策略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内容安排是否丰富,这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式。将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状况结合起来作为形成性评价,分数可以占到50%-60%。终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对民间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该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群体及个别的差异,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或调整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及手段[5]。这一部分占总评的50%-40%。

4.倡导大学生进行音乐采风和社会调研活动,开展民间音乐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因为对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多依靠民间社团和当地文化馆来进行。通过组织师生到各民族各地区进行采风,走访当地文化馆相关音乐研究者,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为适合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把这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对民间音乐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还可以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邀请民间音乐社团与大学生社团联谊合作,方式上可以采用“走出去”,让大学生课余参与到民间音乐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社团成员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或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做教师,传授相关器乐的演奏方式,通过与民间艺人零距离对话,开展民间音乐的教学活动。

5.倡导大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的民众性和广泛性。但由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冲击,大学生对自己民族音乐艺术陌生了,只有让他们重新熟悉,唤醒他们对民族瑰宝由衷的热爱,才可能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尝试,融入时代元素,如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民间音乐教学能力,完善艺术课师资队伍建设

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得有一定的演唱和器乐技能技巧方可胜任。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文化艺术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除了教师自身刻苦钻研外,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借助社会和地方民间团体举办各种各类培训班。聘请相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开设不同专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对全国高等学校相关音乐教师进修培训,以此更快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能力及业务水平。

7.投入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于音乐课在普通高校长期处于附属地位,致使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部分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教学体系,音乐课程教学依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同步,民间音乐教学更是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因此,应该加大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民间音乐教学经费”。教务处、学生会、团委、任课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开发民间音乐校本教材,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健全相关制度,如此才能将民间音乐教学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此外,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还有广播站定期循环播出各类相关民间音乐的报道,强化地方民间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在不断的浸染中,熟悉自己家乡的音乐,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通过大学生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从而发扬光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总之,应建立以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音乐的现代研究思路。中国民间音乐教学不只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有课程,而应该作为重点内容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利用民间音乐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篇2:狮象窜民间艺术论文

社稷重典

——之祭祀篇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古人云:国之重典,唯兵戈与祭祀耳。中国人向来注重孝道,死者为大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每个大的家族总会为自己的祖宗立下长生牌,四时祭祀,以求祖上福荫。皇室国家更是如此,每遇大事,必先祈求上天,食飨四方,以求平安;《史记》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关键词:娲皇 宗庙 避灾

正文

一、宫廷祭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很多事无法解释,只好占卜、祭祀。上古时期中国传统祭祀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的崇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我国古人开始把众多的信仰概括和归纳为对天地的信仰,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天是至上神,也谓之“帝”、“上帝”、“昙天上帝”、“皇天上帝”。历代对天的解释尽管不同,但天始终处于最高地位。“人穷则呼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天地信仰和祖宗信仰的结合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观。因此,历代的祭祀都有对天地、祖宗、圣贤的祈祷典礼,特别是对天的祈祷。祈祷两字含有告事求福之意《文》解释“祈”字:“祈,求福也,以祈斤声。” 《经籍纂诂》也解析为“求福也”,“为民求福叫告之词也”。《说文》解释“祷”字为“告事求福也”,“请于鬼神”。有关卜筮的记载是最古的祈祷记载。甲骨文上的卜辞以及用蓍草的噬法,除询问事件的吉凶之外,也有求雨求病愈的目的。人在卜噬时,口中念念有词,默默祈祷上天,祈求保佑。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诗经》里很多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言词,其中有祭神的歌词,这些歌词歌颂神的威仪盛德。《黄鸟》一篇也是又祭祀色彩。《诗经》里的“颂”,朱子解为“宗庙之乐歌”,即是对祖先的祈祷,但也有祭社稷、上帝的贺词。古代正式的祈祷词是祭文。祭天地、神灵,从汉以后都有祭文。祭吊亡人时,也朗诵祭文,《三国演绎》里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里孔明祭祀公瑾的祭文是祭文里名篇。条文主要有: 第一祭天地文。古代祭天谓之郊祭,这是历代最隆重的典礼。但从汉朝开始,郊祭才有颂读条祭的仪式。

古代天地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到泰山去建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自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封禅来表明自己的丰功伟绩。《史记》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口禅。”封禅必有封禅书,称为玉碟文。《史记-封禅书》说: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碟书。”古代帝王认玉碟通意于天,故密而不宣。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登泰山封禅,认为玉碟书乃为民祈福,无一秘情,应增加透明度,予以公开,即以玉喋出示百僚,自此皇家祭祀公开于天下。

这类祭天地之文多是歌功颂德,或者在一年一度的例行祭天大典中,感谢皇天后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或是在登基大典中,把登基之理由昭告上天,祈求佑助;或是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时候,皇帝登泰山,把国家兴旺的情况昭告上天,献祭感谢。第二,国家大典的祷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两国缔结盟,太子加冠,皇帝的祖庙祭祀,以及出师征战等等均有祷词。衰绍曾于漳河结盟讨伐董卓,有《漳河盟辞》:“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载天主,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婢坠其师,无克柞国。”意为祈求神灵明鉴,以作保证。若签约各方中有不守约的行为,神灵将降罚。太子加冠为朝廷重典,举行加冠礼时,有祝文昭告祖宗,祈天赐福。晋太子冠祝文曰:“今月吉日.始加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元服,皇帝穆穆,恩宏衮职。钦若昙,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第三,求雨文。我国以农业大国,若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若久旱不雨,则五谷不生,万民遭殃。每遇旱灾,地方官员或村寨首领常到神庙祈求神灵保佑,赐给甘霖;若天下了雨,旱象解除,又到神庙谢恩,故历代文献里求雨文颇多。

二、民间祭祀

除了朝廷或官吏正式行祭礼时所进行的祈祷外,官员私人以及老百姓,为了祈福、祛灾,也向神灵祈祷,或在自家的神坛,或在祠堂里,或在神庙里,一切有神灵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祈祷。除了佛教徒和道教徒把祈祷作为日常的宗教活动外,中国普通老百姓通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只是到了有事时才祈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民间祭祀一般都是以神话里的神灵,像龙王、灶王爷、观音等,现在过年还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有个广泛流传的神话,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别男女、通婚姻、断鳌足、立四极”,这个神话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妇孺皆知,广为流传。这个神话也说明了女娲娘娘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也正因为她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功高盖世,被后世封为娲皇圣母,为我华夏始祖。娲皇圣母也食飨万世。古代圣贤也为民间祭祀的对象,曲阜的孔庙自古以来都是士子们心中一种无上信仰;洛阳的关圣大帝庙,四时得飨,官民乡绅无不捐钱供奉以求平安,也只有关圣大帝可以通吃黑白两道,又有武财神的美誉。

此外还有宗祭,即宗祠祭,祭祀之日,在祠堂的中进正厅击鼓迎神,供奉五谷祭品,焚香拜揖,给祖先传达子孙的虔诚之心。祭仪结束之后或分猪肉给各户,或办伙食,供祭祀人、宾客一起饮宴,人神共享祭祀的欢乐。墓祭,也称家祭,祭祀对象是自家门祖和已逝的先人,分为春祭和清明祭。春祭则须是祭头年的新坟,在正月初一由1-2人上坟,祭品为水酒、装有各色糕点的桌盒,利市饼等。清明祭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祀则于清明日家家户户带领子孙上坟,祭品为野艾锞(俗称清明稞),水酒等,并且必须在坟头挂纸线。献尊长,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家祭。每逢生人、生日、传统节日,大病初愈、升官及第、父母忌日,甚至与人隙讼,家里都要献尊长。献尊长一般都在晚饭前,蒸饭、蒸菜、蒸猪肉,没有猪肉也要在菜饭上蒸3条小干鱼,扫地、抹桌(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上饭甑、酒杯(3只),一箍筷,再对祖先烧金银香纸,下跪、拜揖。其目的不外乎向祖宗报喜、纪念,或请祖宗祜佑。献尊长时,生人必须回避。

三、其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代祭祀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很多有关祭祀的活动,但与祭祀的本来目的已经有了许多变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有关祭祀流传下来的,合家团圆的目的已经超过了祭祀目的了。道教的“三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都是祭祀的一种形式。

四、祭祀的场所

庙宇是祭祀的一种场合,各座名山上都祭祀天地的场所,名山古刹得享天地灵气,在古人的眼里,是最接近上天的场合。

历代帝王为了祭祀天地四季,都有特定的建筑,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尺寸之间都不能出差错。天坛是专门祭祀上天的,地坛祭祀大地。每年春分都有祭祀四季的典礼。在祭典上司礼官员按部就班,依照礼仪一步步进行祭典,皇帝也要隆装盛服,登坛祈祷,保佑社稷平安,四方太平,国运昌盛,传之子孙万代。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史记-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三国演义》——罗贯中

《尚书》

篇3:谈议论文的用例艺术

选例———得当

选例, 这是运用例证法的最关键的一步, 例子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成败。那么, 什么样的例子才算“得当”呢?第一, 例子要有深度。它必须切中论题, 瞄准论点, 具有“向心力”, 是正中靶心的“十环”材料, 而不是那种与论点无关“脱靶”材料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擦边”材料。第二, 例子要有力度。它应该真实、典型、新鲜, 能“挑大梁”, 是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尖端”材料。第三, 例子要有广度。它应该在类型上有区别, 体现不同的角度, 有正面的, 有反面的;有古代的, 有现代的;有中国的, 有外国的;有政治经济的, 也有科技文化的。这样搭配使用, 可使说理有深度, 行文也活泼多姿, 富有变化。

引例———得法

在运用事例论证时, 观点和事物之间往往需要有一句过渡的话, 这句过渡的话就是引例句。引例要自然, 可以以设问来开路, 可以借假设作引子, 也可以用警言做桥梁。引例要集中, 不要兜圈子, 不能“撒大网”, 只需一两句即行, 目的在于把例子引出来。

叙例———得体

有人说, 议论文的例子应该像“高度浓缩的压缩饼干”。此话的确很有道理, 因为议论文运用例子的目的在于说理议论, 阐明道理, 因此也就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像记叙文那样进行详尽具体的描述, 否则的话, 将会冲淡议论的成分, 淹没文章的论点。那么如何表述议论文的例子呢?其一, 要注重思想性, 不求形象性。只要所举的例子能揭示问题实质, 把道理说清楚就行。其二, 要注重侧面性, 不求完整性。一个材料, 隐含的意义是多重性的, 它可以证明这个论点, 也可以证明那个论点, 因此, 我们在叙述时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 而要紧扣论点, 侧重写出某一方面的事实就行。在这方面, 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称得上是典范。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为了阐述理想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这一论题, 引用了近20个事例作论据, 但也仅仅用来600多字, 可谓是“压缩饼干”。

议例———得力

例子举出来以后, 还要对其进行由表及里, 切中要害的分析, 把事例所蕴含的思想性揭示出来, 使之与论点挂钩, 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很多同学写议论文时忽视这一环节, 或观点与事例简单相加, “见事不见理”, 出现“断层”现象;或就事论事, 分析不到位;或东拉西扯, 冗长繁复。因此, 论证就显得无力, 不能让人信服。

篇4:浅分析装置艺术论文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同时装置艺术还具有以下特征: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的的装置艺术作品要作成什么样子?怎么做?反映什么?因为从小学习美术,家里堆了很多石膏像。于是我来了灵感。我使用了两个很唯美的年轻女性雕像,并在她们的耳朵上插上苹果耳机,耳机则连接当代时尚的iphone手机。两个雕像在台灯的光照下,在墙上投出影子,就好像两位年轻女子在窃窃私语,当光线有变化时,影子又像是两个女子在窃窃私语。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体现了人类富有生命力的美。女性雕塑也是艺术家们争相创作的话题。无论在什么角度,都是佳作。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同的高科技产品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不管是在地铁还是街道任何地方,人们不能离开手机,使用手机听音乐,打电话。大街小巷经常看到印满各种时尚美女拿着手机带着耳机陶醉着的广告照片,人们不免停留寸步来欣赏现代的美。我的作品将古典美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想装置艺术让我开阔了我的思维,并且不单单是研究一方面的知识,经过实践,我对装置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大的兴趣。

篇5:狮象窜民间艺术论文

表现浅析

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来,作曲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 忆秦娥 娄山关 总体特征 艺术表现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的意象是跳跃的。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戏剧性。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艺术。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予自身以色彩。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拉·佛尔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菲力普认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1]

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献。因此,为了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同时牢记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一、总体特征的把握

(一)词牌忆秦娥

忆秦娥是词牌名,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忆秦娥这个词牌名,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词,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2]

(二)娄山关

娄山关,古名不狼山,位于遵义北面大娄山峻拔山峰之间,北据巴蜀,南据黔桂,两侧群峰险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娄山关上竖立了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大理石碑刻。

(三)《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1月29日,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从这里北渡长江,遭到川军阻拦。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恋战,便立刻指挥各军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于2月8日进驻扎西镇,出席在这里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并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当川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时,红军在2月20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是后来追写的”。[3] 作曲家陆祖龙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谱曲,又赋予了这首诗词新的内涵。从其音乐形态来看,其结构严谨、旋律舒展、节奏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对这首诗词有了更深刻的渲染与表现,使其成为了一首更具深厚内涵和魅力的艺术歌曲。

(四)诗词的文学特色分析

这首诗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诗词的上阕,写向娄山

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诗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

这首诗词在我们的脑海里涌现出的是那种悲壮的画面: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然而,红旗不倒,依旧飘飘,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至此,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擂响的战鼓,是摇旗的呐喊,激发我们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在这首诗词里,作者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寥寥数笔,便将激烈的战斗场面勾画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二、艺术特色的表现

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要靠演唱者自己来完成。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分析与深入理解之上。同一首歌,由于演唱者在经历、经验以及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必然对作品理解存在差异,因此表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演唱者恰到好处的处理,会非常感人。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流派盛行的时候,人们对歌唱的要求不仅是歌唱技术,更要求歌唱要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甚至要求包括严肃歌剧歌手在内的演唱者离开乐谱而

自由发挥,“人们期望他离开乐谱上的音符,甚至要求他这样。人们根据他的创造性想象力、趣味、勇气和创新是否优美来判断他的才能,歌手的这种创造特权和义务一直持续到19世纪。”[4]曲谱中作曲家所提供的各种速度标记和要求,是演唱时所要遵循的主要依据。对于演唱者来说,不仅仅是表面上快一点、慢一点、紧一点、松一点、强一点、弱一点的问题,而是在曲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依据基础之上,还要从作品的风格出发,再加入个人的艺术处理,使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特点。

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语言表现、音乐表现、声音表现和表演能力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音乐表现、语言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对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音乐表现

表达艺术歌曲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运用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弱、力度等的变化去表现作品。旋律是外表、力度是脉搏、节奏是灵魂和动力,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音乐。在演唱时,在音乐表现上一定要做恰当的处理。

这首声乐作品可分为三部,在总体的音乐表现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共有10小节(见谱例1)。

旋律的张力较强,线条多变,在声乐旋律与歌词的结合上,体现了将旋律节奏与歌词的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强调了情绪的波动与节奏重音的重合。演唱时,在音乐上要体现出曲调的雄壮有力,节奏的舒展自如,通过悲壮而激越的情调,表现红军在晓月寒霜的夜晚,去征战娄山关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共12小节(见谱例2)。

这一部分的音乐,在旋律线上体现出先下行,然后再上行,节奏短促有力、先紧后松,曲调富于弹性的特点。这一段表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这句话在这一段中出现了三次,但音乐的旋律各有不同,尤其在节奏上的变化很鲜明。第一次出现,音乐要连贯,气息要深沉,要表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第二次出现要注意音符和进行曲的节奏感要鲜明,声音要结实,要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第三次出现,音乐要舒展,要特别注意音乐上的渐慢和“真如铁”三个字上加强音的使用,后半句加强声音的力度,要表现出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整段音乐上,要表现出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向前挺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共14小节(见谱例3)。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在音乐上也体现出旋律的张力很强,线条多变,句法结构长短不一,节奏舒缓而无明显规律。而且,总是把二分音符放在中间,又造成节奏上的重拍转移,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安排,形成一种新的抑扬交错,产生一种丝丝相扣、连绵不断的感觉,更增强了抒情性。演唱时,在音乐上要表现出感慨的色彩、威武的豪情,抒发红军战士取得胜利后的豪迈气概和必胜的信念。

(二)语言表现

语言是声乐作品表现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演唱者通过语言与观众直接地、具体地进行感情表达与交流。歌唱语言比生活语言要夸张,歌唱中首先要把字读得清楚准确,要做到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字尾轻收,元音纯正。其次,要有语气,不能为了声音的统一而没有语气。有了语气,语言才会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只有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现得更清楚、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歌曲,第一部分 的“西风烈”三个字,在咬字上要有喷口。第二部分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咬字应字头清晰、字腹饱满、富有弹性,在元音的表达上要更为清晰有力。“雄关”虽像铁一般牢不可破,不可逾越,但我红军如今迈开大步又重新跨越过去了,“而今”和以往相比较,大不相同,咬字时要突出“雄关”和“而今”。第三部分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咬字上要做到清晰、饱满、大气、沉稳,来表现广阔无边的起伏山峦,在如血的西下残阳的照耀下放射出夺目光彩的壮观图景。

这首作品中的用词非常生动、鲜明,如一个“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一个“长”字,表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个“霜”字既点出时令,又显示了战地情景;一个“碎”字,使人似听到马蹄之声;一个“咽”字,使人萦绕于耳;一个“铁”字,充分地表现出雄关的坚不可摧;一个“越”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翻越的雄姿;一个“海”字,显现出苍山之重重叠叠,广阔无边;一个“血”字,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这些都足以构成一幅壮观的图景,令人难忘,演唱时值得细细品味。

(三)声音表现

发声技巧只是歌唱的工具,充分掌握技术有助于歌唱,但并不能因此就产生伟大的歌者。拥有了稳定的技术,诠释一首艺术歌曲时,还必须要有音调语气的变化。歌唱的声音要明亮、圆润、优美,但音色在歌曲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表达什么情绪都是越亮越好。音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有柔的、刚的、亮的、暗的、强的、弱的。声音的变化要从歌曲的表现出发。

如:的“烈”字,表现了西风的猛烈,演唱时要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把音唱得饱满,坚定有力,使听众犹如置身于凛冽的西风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这句是最扣人心弦的,演唱时发音容易逼紧,难度较大。在演唱前,意识、状态要有所准备,并赋予其准确的色彩和表情;在演唱完“声”字后,声音突然收住,偷一口气后,在强有力的气息

支持下,喷发出“碎”字。“碎”字极具表现力,在力度上前强后弱,并且自由延长,此时声音位置一定要统一,收放要自如,要有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来表现红军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急速行进时的心境。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演唱时要使每个音有充分的爆发力并富有弹性。在反复时,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要唱得较弱、稳健、深情,尤其是在演唱“越”字时,要逐渐加强音量,把蕴藏的深厚感情迸发出来,把全曲推向高潮,形象地表现红军翻山越岭的雄姿及冲破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第三个把全曲推向高潮。演唱时,应注重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即唱好“海”字之前的几个音。许多著名歌唱家在演唱实践中体会到,在唱高音的时候,它前面的那几个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声音的基础,需要做特殊的安排。如果在低音处没做好准备,高音是难以很好地唱出来的。在唱这句前要从容自然地吸好气,蓄势待发,不要由于高音的即将到来而紧张,造成强迫性地吸入过多的气,形成发声器官的僵硬,使声音紧而无弹性。演唱“海”字时,下颚、喉头很容易发紧,从而影响声音。男高音歌唱家乔·斯布瑞格利亚(giovanni sbriglia)曾说过,“要想得到具有良好泛音的声音,你的口唇和下颚永远要放松。”如果喉腔是处于紧张的位置,就不可能唱得放松自然。因此,应特别注意在放

松的基础上打开喉咙演唱。中,“血”字演唱时要用轻声,与前面形成对比。但轻声演唱时仍要注意气息的支持和高音位置的准确,轻声不能唱成虚声,并注意节奏准确。其实弱音在音乐上更能表达情感的极端化,弱音的感染力往往比强音更集中、更内在、更生动、更深刻。

结语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是一首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每部分都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整首作品中的感情变化,要找出音乐与歌词以及音乐处理与感情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美的声音、完美的节奏、清晰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真实而细腻的感情以及熟练的技巧,把这首音乐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篇6:民族民间艺术.doc(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生长在这片土地,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民间艺术就是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对我过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

什么是民族民间艺术?我认为所谓的民族民间艺术应该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具体来说,我们常常见到的剪纸艺术、年画、陶瓷艺术乃至我们小时候玩的风筝,加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刺绣都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了“华夏一绝”而被我们传承下来。而我今天要谈的就是陶瓷艺术当中的一种——陶瓷艺术装饰。

众所周知,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并且拥有灿烂的陶瓷文化,同时我过的传统陶瓷艺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它精美华丽的外表装饰以及无与伦比更加让人流连忘返,成为经典。但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中国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受西方现代陶艺观念的影响,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相对落后,经过陶艺家的多年坚持不懈努力,使得我过现代陶瓷艺术比较成熟,并且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而陶瓷艺术的装饰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也趁着这股东风成长起来,它的饿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那么什么陶艺装饰呢?正所谓“天下器物,多有装饰”。中国陶瓷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装饰和器物紧密相连,就这样便使一件普通的器物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而这种特别的风格我们便称之为陶瓷艺术装饰。在人们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具有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而现代的陶艺装饰则是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这样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这才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它的创新技法,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创意形成了特别的工艺绘画形式。现在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并强调的是作品对人产生的情感作用,陶艺家们用自己特有的设计理念,将自己更多新的内涵和情感融入到创作当中形成独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也有它自己特有的装饰语言,我认为陶瓷艺术品不但是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所以陶瓷艺术在装饰和造型方面都要具备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其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式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文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艺术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的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通过这种精湛的技术表现出来作品的观赏性当然是精美华丽的。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在陶瓷艺术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装饰是陶瓷文化的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陶瓷艺术装饰作为商品走向世界各地不断地传播着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7: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论文

内容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

篇8: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一.见解独到, 卓尔不群。文贵有“识”, 写作高考议论文尤为如此。所谓有“识”, 简言之, 即观点深刻、见解独到。“识”之有无, 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 也是衡量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评论事物、阐发道理, 只有见解深刻、独到, 方可卓尔不群。

1908年的一天, 在南洋爪哇, 一位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 在宵禁时间要回家, 为避免荷兰巡捕的查罚, 就拿出一块钱叫一个日本歌女送他回家。荷兰巡捕不敢查日本人, 富翁被安全地送回家里。 (某市高考作文训练题)

看了这则材料, 一些考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下列种种感想:

A.一块钱能支使歌女荫护富翁安全地回家, 可见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

B.富翁让歌女荫护回家, 有失人格体统, 真是利令智昏。

C.用一块钱避免了高额的查罚, 可见富翁很有经济头脑, 在当今社会这种头脑是不可或缺的。

D.富翁机智、巧妙地利用了歌女的荫护才回到家里, 真可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E.中国富翁竟不如一个日本穷贱的歌女, 这很能说明自身的穷富不能决定自身的地位, 而国家的强弱却能影响国人的地位。

上述诸见解, 立意平庸、落于俗套者有之;失之肤浅、流于空泛者有之;甚或认识荒谬、严重偏离题旨者亦有之。而比较其科学性、深刻性来说, 观点E显然是高出一筹。究其原因, 不仅因为其完全切合题旨, 更因为其见识超群。

当然, 能否发表深刻独到见解是以是否具备较高思想认识水平为前提的。它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想深邃、认识水平高, 就不至于发表类似上述C、D的观点;思维品质好, 也就是说具备了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思考问题就能纵横驰骋、左右逢源, 既可横向拓展, 又可纵深开掘, 发表见解也就不会囿于成见、落入窠臼, 或失之肤浅、苍白无力。

二.贴近生活, 映射时代。早在千年以前, 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这样一条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今, 虽说时过境迁, 但它的光耀依旧, 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它一直启迪人们写文章应贴近生活, 映射时代。写作高考议论文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所写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体现时代精神, 从而具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 就只能写出些脱离实际、毫无针对性的空泛之作, 这样, 在角逐中难免留下遗憾。

想起30多年前的1979年, 那年全国高考作文副题选用的是明代刘基写的《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材料, 这则寓言说的是有位赵国人养猫治鼠灾的故事。猫既吃老鼠, 但也偷吃主人心爱的鸡, 是留下猫呢, 还是赶走猫?结果, 那赵国人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 而是坚持留下猫。事实表明, 就这件事谈谈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而真正慧眼独具者却不光能正确认识到:“处理事情要权衡利弊轻重”,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能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 颇富创见地发表出既贴近生活又映射时代的感想来。当年, 有篇《养猫的得失及其它》的文章, 曾这样写道:“猫吃鸡固然是不利因素, 赵人也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但我们当代人总该比古人高明些吧。试想, 如果我们用筑鸡窝、置鸡笼、猫鸡分养等办法来兴猫吃鼠之利, 克猫吃鸡之弊, 使养猫这件事更符合人的愿望, 让人们既避免鼠灾, 又能吃上营养丰富的鸡蛋, 岂不两全其美?”这是多么贴近生活的论述!不仅如此, 有人还能站在时代的高度, 生发出如下宏论:“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在汲取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 又想方设法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腐朽风气的侵蚀, 既重视发展物质文明, 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毋庸讳言, 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精辟论述, 在当时不光贴近生活, 而且极具鲜明的时代感。至今读来, 仍令人拍案叫绝, 得益匪浅。因此, 像这类出类拔萃的精思佳作, 一旦在高考答卷中出现, 又何愁不脱颖而出?

三.说理辩证, 切中肯綮。写作高考议论文要想获得“突破”, 论事说理当以周密、透辟、中肯为致力点。而要把道理说深说透, 关键在于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 也是一柄锐利的解剖刀, 运用它认识事物、剖析问题、阐明事理, 可以高屋建瓴, 胜人一筹。

以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道作文样题 (原为1991年高考作文题) 为例。这是一道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文题:某班开辩论会, 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 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 写一篇发言稿, 参加辩论。我们认为, 发言稿的质量如何, 能否在论辩中取胜, 主要就取决于说理辩证与否, 而不在能否“自圆其说”。文题中的观点一“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相对合理性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无可非议的。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诸如孟母三迁、狼孩的故事都可证明这一点。而观点之二“近墨者未必黑”与观点一相比, 则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是对观点一的辩证。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无疑也是正确的。因此, 不管选定哪一方, 都不应轻易否定另一方, 都必须对问题的实质作一番辩证分析。比如, 在选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题进行论述时, 倘若对“近墨者黑”这个观点一概加以否定, 就会显得片面、偏激。因为论题“近墨者未必黑” (其关健词“未必”) 并不等同于“近墨者不黑”, 它是以不排斥“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前提的。所以立论时, 对“近墨者黑”的观点是不应全盘否定的, 而应承认其相对的合理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来个“推陈出新”, 对之加以辩证否定。这样, 不仅扣住论题中“未必”一词, 更重要的是也使说理辩证中肯, 令人信服。此其一。

上一篇:体育教师评职称述职报告下一篇:空港公司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