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2024-05-03

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共8篇)

篇1: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关于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经济学理论界及实业界已经认识到到预算管理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规范化的现代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预算目标、确定正确的预算方法、建立健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预算管理系统,建立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而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预算管理是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今天经济不甚景气的情况下,甚至是生存的决定条件。县域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0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对县域经济发展是有极重要的意义的,大而言之,这也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笔者曾经在射阳做过一个小范围内调查,总体有效样本为114家,调查表明:已有54家实施预算管理,占总数的47.3%;有25家准备实施,占总数的21.9%;有35家未实施预算管理,占总数的30.8%,其他学者的调查,大致也在此数值左右。可见,县域中小企业对于预算管理并不陌生,但还未达到普及。本文就县域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做简单论述。

一、县域企业预算管理亟待加强

1、县域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鉴于身处县域这一发展生态,县域企业普遍重视资金流转、劳动力成本、市场占有率等这些财务数据,相对的对预算管理这些程序化的管理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因此。前者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而后者似乎不会马上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由于管理的需要,有些企业也会制定预算管理规定,但往往缺乏可操作性;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是在调整企业发展航向在起关键作用的战略工具。种种因素导致预算管理没有能够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没用”又导致更多的县域企业更为忽视预算管理。

2、县域企业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科学规划

县域企业的预算管理与市场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往往出现企业预算中设定的很多指标不能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甚至严重脱节。而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越位”和“缺位。当预算明显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死板执行预算,缺乏灵活和变通,预算越了实际情况的位;有些企业则索性抛弃既有的预算,这是企业实际发展中预算的缺位。长期以往,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很难真正有效建立并得到确实执行。

3、县域企业需进一步丰富对预算管理内容编制

有学者研究表明:县域企业采用的预算方法大致是,近一半的企业使用固定预算方法;1/3强使用弹性预算方法;1/5使用零基预算方法;剩余的1/10使用滚动预算方法。有些企业编制预算,只是把历年数据简单运算,得出各种指标,其参考价值和控制、考核作用是有限的。大多数县域企业预算方法上的模式化会导致企业办公运营成本的`增加,缺乏准确性,也不会有效率性。

4、县域企业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县域企业受规模所限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岗位,由有关人员代兼相关工作。预算具体执行中,有些具体工作操作很难连贯,有断层现象,比如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执行,之间又缺少必要和足够的信息交流。组织机构的不健全、相关部门和人员信息交流的不畅,责任分别的不清晰大大影响了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

5、县域企业需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由于专业人才、机构的缺乏,县域企业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形成了预算失控的隐患。有关调查也表明,在缺乏有效预算监督的情况下,夏季管理者往往会利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意识的虚报生产指标(产量和原材料消耗),根据情况,可能多报,也可能少报。这影响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更是误导企业领导的经营决策。

6、县域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激励

缺乏专业的人员和机构来编制和执行预算,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就无法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科学地评价和奖惩。这就导致实践中,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是非常不明显的。其原因一是由于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不明,二是业绩考核与预算脱节。企业的预算管理没有在全企业范围内获得有效的认同和共识,也没有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次。

二、县域企业预算管理科学化之路

1、将预算目标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预算目标明确地体现出企业整体战略方向。而预算目标引导了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单个详细的预算指标组成预算目标:预算目标要有导向性,应又一定的前瞻性,反映出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预算目标要有可操作性,能够实际操作实施,又能展示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预算目标要有明确的层次性。考虑到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业务部门等层次、各部门的预算目标,保持各层次、各部门目标的统一性,注重预算目标的考核、奖惩;预算目标考虑企业的远景目标。将远景目标作为凝聚企业各部门、各位员工的核,将此作为大家共同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2、减少预算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应该是信息在企业范围内充分、真实、全面沟通的过程,信息的充分、真实、及时将在根本上决定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因此,建立包括全员参与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的编制。技术载体就是企业建立现代科学的网络信息传输和交换系统。

3、将预算管理融入常规管理流程

为减少预算管理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成本,预算目标管理流程可与企业日常管理流程融合。流程的融合也能在互相促进中协调。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常规管理的科学、规范。

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预算管理中的监督、考核环节相当关键。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合理解决企业预算管理的成本问题。合理的考核,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

5、应注意到县域企业的特殊性

如前文所述,县域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因此,其预算管理工作需要有新的模式,工作程序、途径、组织机构、保障制度也都应该有自身的独特性。(1)、以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来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县域企业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年轻员工的主动积极性。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企业管理,也有利于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2)、可以将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会计机构。鉴于预算管理的专业性和普遍缺乏专业人才,县域企业可以将预算管理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会计和审计机构。在内部编制、执行、监督的基础上,外部机构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内部的“人情关系”问题和盲目性。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核心商业机密的保护。(3)、政府和行业应对县域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支持预算管理的科学、规范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一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县域企业的发展。如前所述,预算管理应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次。县市政府也应将县域企业的预算管理上升到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层次,为县域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规范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包括法规方面的支持。

三、结语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县域中小企业能否积极应变是顺利渡过危机的关键。预算管理能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的。县市政府、县域企业都应认识到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有效是企业能够逆势上扬、甚至得以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这需要县域企业充分利用好内部、外部资源,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预算经营管理。

篇2: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预算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阶段,二战以后受到行为科学理论和经济学代理理论的影响,90年代以来受战略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呈现出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繁荣景象。可以说,预算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并总是以它们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中几个主要的分支,如:委托代理理论和战略管理思想等,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

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主要是由Coase(1937)、Jensen and Meckling(1976)、Fama and Jensen(1983)等提出的,而后又由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公司治理专家加以扩充和发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框架。Je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然而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委托人(股东)希望获得最大的股东利益,而代理人(经理人)更愿意从事各项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比如在职消费、过度投资)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自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产生以来,公司内部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一层是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作为委托人,雇用CEO或高级管理层集体作为代理人,为股东的利益管理企业;另一层是企业高级管理层集体作为委托人,雇用部门经理作为代理人,管理企业的分权化经营单位。也就是说,在企业多层代理关系下,每一层管理者既是上一层管理者的代理人,又是其下层员工的委托人。

代理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按照委托人的经济利益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但由于“经济人”的本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代理人可能并不总是按照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从而在代理行为活动中背离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张维迎认为代理人问题的产生有四个因素:第一,代理人的行动难以观察。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不能观察到行动,外来要素的干扰使得结果不能准确地测度代理人的努力程度。第二,代理人的偏好或目标与委托人不一样。第三,代理人要承担风险。如果代理人是害怕风险的,让他承担风险责任就需要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风险越大,索要的补偿就越多。第四,委托代理双方承担责任的能力有差异。在以上四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二个因素,即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偏好或目标不一样,这是产生代理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为了防止或限制代理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就需要设计一种制度来激励代理人履行代理经济责任或对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目标的行为进行控制。所以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委托人(全体股东)如何设计一个最优的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以保证代理人(经营者)按照委托人(全体股东)的利益行事。而预算管理正是这种最优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管理是一种通过控制财务和非财务资源来控制企业的管理机制,可以将各层次代理人的目标协调一致,有效地降低各层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一方面,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偷懒问题;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的考评环节,委托人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将代理人的报酬与其业绩联系起来。因此,企业预算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战略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包括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其中,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企业战略管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目标必须从‘我们的企业是什么,它将会是什么和它应该是什么’引导出来,它们不是一种抽象,而是行动的承诺,借以实现企业的使命,它们也是一种用以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换句话说,企业的目标就是战略。”按照明茨伯格的管理控制金字塔,将企业目标划分为战略目标(3-)、战术目标(2-3年)和作业目标(年度目标)。这三个层次上的目标设计,是按时间序列以及计划性到操作性递进两个维度进行的。战略目标为公司的发展指明方向,战术目标进一步对最高目标做出解释和说明,作业目标则是具体的行动指南。

战略的重要性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不言而喻。战略的确定规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经营目标,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成为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之一。全面预算与战略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预算管理就是一种战略性管理。

首先,企业预算管理的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没有战略意识的预算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因此,预算管理过程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全过程。预算管理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其次,预算的战略性还体现在不同类型企业战略重点的差异上。一般而言,企业战略包括地域扩张、多元化经营、合资、产品开发、市场渗透、收缩和清算等。战略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与方针的不同。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不尽相同,它们的预算管理重点也随之而异。

最后,预算管理的战略性,还体现在它沟通了企业战略与经营理财活动的关系,使企业的战略意图得以贯彻,长短期预算得以衔接。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总方针,体现在长期预算中,而短期预算作为一种行动安排,使日常的经营理财活动和企业战略部署得以沟通,形成具有良好循环的预算系统。

由此可见,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战略管理为基础的,以战略目标为起点,以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一套可运行、可操作的控制系统实现预算目标,最终推动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所以,预算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同样,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也离不开预算管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必然为预算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使预算管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三、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础环境

实施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企业预算管理并不具备自行机制,不是无条件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保证。

1.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

树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没有战略指导的企业预算,会重视短期活动而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结果。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长期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预算,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树立“面向市场”的理念,使预算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预算的制定要具有客观性,如果忽视对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很多预算指标就会与企业外部环境不相容,从而使得整个预算指标体系难以被市场接受。而且预算指标往往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而导致企业的预算工作难以继续推行。可见,整个企业预算体系的基础是对市场情况的预测与分析。同时,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制定的预算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预算过大带来的风险。

树立“基于企业价值链分析做预算”的理念,使预算管理成为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价值链是能够创造和交付给顾客有价值产品或劳务的一整套不可或缺的作业和资源。企业在通过商品和劳务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努力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企业部门间发生的利益冲突必须以顾客利益为最高准绳来协调矛盾和安排活动,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

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没有企业的上下合作和推动,特别是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直接参与,预算管理任务不可能完全落实,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益。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作为一个集体,团队合作,统一认识,共同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来认真对待,同时也要求相关领导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知识,能够对预算方案做出考评和决策。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比较合理妥善地圆满解决问题,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稳定、高效地进行。

3.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企业预算涉及企业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而具体承担各项预算的实际执行者是对预算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最为熟悉的人。因此,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乃至考评体系的建立与执行等,均需要吸收他们参与。企业应当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使得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预算管理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全面达成。

4.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

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条件,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业务操作标准,完善业务管理工作程序与基础;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做好业务发生的原始记录;具有高效而有序的内部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和传递系统,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和财务预警系统,权威的预算决算与考评系统等等。

5.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

国家要法治,企业也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预算管理要真正落实并发挥效益,首先必须是一种管理制度与规则,其次才是制度和规则的实施与绩效评价。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既是预算管理本身,又是将制度从文字落实到行动的前提。同时,也只有当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员工的潜意识,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时,预算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全面提高企业效益。

篇3: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目前我国县域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极不平衡, 既有大企业集团控股的, 也有普通的自主创业的家族式企业, 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大多数县域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或者正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县域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种种问题, 概括主要有以下四点:

1. 重视度不够

所谓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一些县域中小企业目前仍处于人事管理阶段, 甚至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传统人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 涉及到管理实践时, 与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无异, 人力资源部的设立仅是“形式主义”;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部授权存在限制, 压缩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职能, 致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深入等。

2. 关联度不够

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 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相关因素, 这种关联度的缺失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脱离了企业的现实状况,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失效。这种关联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工作岗位设置不恰当, 岗位设置多余与缺失现象并存;工作职责不明确, 缺乏对工作流程的审视, 致使员工之间的工作出现冲突;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沟通, 忽略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要求等。

3. 规范度不够

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管理工作往往缺乏规范, 具体主要体现在:招聘不规范, 招聘过程“轻考核、重关系”导致“裙带现象”较为严重;用工不规范, 对工作职责缺乏分析和明确的说明, 致使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薪酬福利体系不规范, 工人往往没有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无任何保险;员工日常管理不规范, 部分县域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定明确的员工日常管理规范, 有些企业即使制定了, 操作过程也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

4. 有效度不够

从结果的角度来说, 部分县域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度远远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选人有效度不够, 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缺乏有效的招聘渠道和有效的引人机制;第二, 用人有效度不够, 企业对于现有员工了解和分析不够, 导致用人效率低下;第三, 留人有效度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公司的稀缺人才没有给予灵活的激励措施, 有时即使有部分激励措施, 但由于未考虑到人才自身的需求, 往往是所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激励人才的积极性。

二、集成管理对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 组织结构再设计

在集成管理条件下, 县域中小企业面对的是整个企业系统内、外因素的重新整合。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新分析, 必然会带来组织结构的再设计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需要分析影响企业集成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众多因素, 如企业战略和文化、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规模、权利和控制、企业技术等, 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 从而使再设计的企业组织结构对整个集成管理具有合理性和适应性。

2. 工作人员再配置

集成管理组织结构设计完成后, 部分原有员工的自身能力会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另一重任则是工作人员的再配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工作岗位和现有员工进行重新分析, 确保员工与新岗位相匹配;制定空缺岗位的人员招聘计划, 对部分自身能力有欠缺的员工开展再培训计划, 使“岗有其人、人适其岗”, 保证新的组织顺畅、有效运转。

三、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 人力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 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流变得更快捷通畅, 信息流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 信息网络技术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流的延伸或改变而突破封闭的模式, 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 使得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 并与企业外部建立起各种联系 (如网络招聘等) 。信息化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手段, 必须引起县域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

2. 人员流动加速化

企业出于对人才需求的考虑, 通过在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相互竞争使得人才流动趋向加速化。而县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问题, 与部分大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 处于劣势, 导致县域中小企业人员流动率明显提高。人员不稳定、流动率高, 将直接导致企业人才数量不足, 出现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随着企业对于人才重视度的不断提高, 广大县域中小企业将会面临更高的人员流动率。

3. 人才渠道多元化

伴随着相关中介服务业 (如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猎头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 的迅猛发展,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方面渠道愈来愈多。如公司若需要高级管理人才, 有职业经理人;需要普通工人, 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有专业的培训机构等。选人、育人渠道的增加为广大县域中小企业获取急需人才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能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合适的人才。

4. 法律保障强制化

2008年1月1日起, 新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开始正式施行。在新法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与雇员间的权利与义务, 对雇员的权益做了法律上的强制性保证, 如与雇员的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法制的不断健全, 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尤其是广大县域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用工不规范的局面, 严格执行新法的相关规定, 否则, 会给企业带来用人方面的法律风险,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四、集成管理条件下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与对策

1. 转变观念, 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要扭转多数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局面, 首先应当更新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落后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尽快提高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积极意义的认识, 积极探索并形成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 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根本上取决于县域中小企业管理高层的观念转变, 由上至下促进整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度的提高;其次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完善并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利, 真正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2. 改善硬件环境, 加速信息化建设

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往往建立在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基础上, 加速信息化建设便成为县域中小企业的重要任务。由于县域中小企业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致使其信息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县域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不断改善硬件环境, 如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安置等;对于有一定条件的企业, 应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与外界中介服务系统的联系, 如相关中小企业信息网信息化网络培训平台, 寻求专业指导、咨询与培训等。通过以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3.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培育优秀管理团队

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合格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在选人方面, 要立足企业实际, 拓宽选才渠道, 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另一方面, 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最后,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 还应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 从而能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不断提出新的建议和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4. 科学制定政策,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县域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具体政策,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 企业在择人、用人方面应充分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 在实施过程中, 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 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 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科学的薪酬制度要考虑企业所处行业薪酬状况, 企业工资总体水平, 岗位差别等因素;健全灵活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员工个人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同时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 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 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 从而使人才增值。

摘要: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 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并开始在众多县域中小企业中开始运用。这不仅给企业组织在业务流程、组织再造、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 同时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在集成管理条件下县域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集成管理,县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海 峰: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李宝山 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吴秋明:集成管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夏 光: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篇4: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一、县域经济中企业发展现状

(一)县城企业根植县城经济的局限性,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发展受限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多重约束给县域经济留下的顽症,使得县域经济不仅欠发达,而且不完整。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且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以及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较为困难。其发展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量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突出表现为:资金缺口、技术缺口、人才缺口、信息缺口和市场缺口。在此环境下成长的县域企业,主要以农业、加工业以及低配套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大部分为基础性消费产品,准入门槛较低。由于具有县域经济的上述局限性和劣势,以至其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战略调整较为困难,企业发展滞后。

(二)县城企业对地方政府依赖性较强,自主经营受限

县域经济是政府“拍板型”经济,与政府联系较为紧密。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布局结构及其发展途径,多是通过政府行为把有关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产品创新、企业生产、产品销售等有关部门协调统一在一起,以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的形式进行生产。由于企业发展对地方政策的依赖性,促成政企并未真正分开,企业管理决策多受制于政府。

二、县域企业的管理与发展问题探讨

下文以某腐乳酿造有限公司为例,探讨县域企业在政府与企业自身双重管理主体治理之下的经营发展状况,分析县域企业的管理怪圈。

(一)企业概况

某腐乳酿造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主体已经消亡的企业。其兴,成于政府治理与企业管理;其亡,亦败于政府干预。公司原是一家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主要生产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传统土特产品,同时生产酱油、食醋、复合调味料等产品,在当地及长江流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主导产品豆腐乳系中华著名特产,享誉国内外,产销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地方政府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重点企业之一。

(二)政府干预中的企业管理及成效

1、管理怪圈之一——决策怪圈

企业中的行政人决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得企业决策变成了企业中的行政人决策,其目标导向和决策标准均以“行政人”利益为基准,往往忽视多个备选方案的开发,而以行政思维直接“拍板”,以行政人理性追求满意的决策效果。

行政人决策有违科学管理原理,于企业而言是拔苗助长。该公司的规模和产品及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其营销战略应以当地及长江沿线市场为主,兼顾开拓国内其它市场。但是,其行政辖管部门商业委员会,挂牌对外贸易经济局,主管全县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食品工业、外经外贸。因此,部门的行政考核目标成为了企业发展导向。在商业委员会的组织下,该公司腐乳成功进入香港市场。然而,“进人”并非意味着完全“打人”,为数甚微的产品未经市场调研而仅凭政府力量的市场融入,只能是昙花一现。该公司放弃国内市场的供不应求而迎合政府利益调整战略方向,必然损失不小。

2、管理怪圈之二——政府计划

首先是企业与产品文化的发掘。该公司本应重视其原有文化的保留和产品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但企业对政府的一贯依赖以及政府计划体制下的包揽惯性,使得企业计划逆向发展,成为“先政府计划后企业响应”,违背了企业自主管理原则。其次是产品发展战略。主导产品豆腐乳的产品特性决定其存放愈久味道愈美,存放六至十年的产品将是脍炙人口。鉴于此,该企业可类比国内酒类厂家的产品定价和定位策略,按存放年限定价,以区分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改变传统腐乳生产繁琐、利润微薄的状况。然而,由于该公司生产规模与资金周转和厂房利用受限,加之政府的短期政绩导向与“面子工程”的影响,该公司并未大规模储藏年限长久的优质品。少量的存品在政府指导下,多内部自用,不对外销售,即:送相关部门检测、政府礼品与市场展销时取用。

(三)企业管理寻踪

尽管县域企业发展带有相当浓厚的政府干预烙印,但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仍然有许多值得追寻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创新意识。它们在依赖与挣脱的夹缝中生存。

1、组织及其发展变迁

组织构建及变迁。该公司的部门调整与扩展,伴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同时也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要求息息相关。如1997年在国企改革大潮中,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进行的第一次企业改制,其后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于企业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生技科与供销科的分别调整,拆分为:生产科、技术科、供应科、销售科四部门,表明规模日益扩大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职能部门必然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以利于工作开展。

尽管组织结构的七种基本类型各有千秋,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固定不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未成形之前,可能兼具几种组织类型特征。该企业在职能部门制的基础上向产品事业部制方向发展。

产业拓展。公司在产品整合与产业横向及纵向拓展方面,初见端倪。尽管或多或少存在政府因素的推动,但在同时期同行业的县域企业中,已算是比较先进的。例如,公司经过市场调研,把握商机,创建了县第一家纯净水厂,使得现有产业横向拓展。

2、科技研发与创新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众多的豆腐乳厂沿袭传统的老法工艺,靠自然发酵,尚未摆脱作坊式痕迹,即使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厂家,有时也给人一种“香美腐乳,破烂工厂”之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腐乳的生产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腐乳白坯的生产,从浸泡、洗选、滤浆、压制切块,基本上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而且正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由于腐乳生产工序繁多,占地面积大,动用容器设备也多,不仅生产周期较长,劳动强度大,而且难以保证其质量均衡。为克服诸多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该公司从20世纪7、80年代起,就开始与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县域企业是企业管理与政府管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企业特性决定了县域企业发展对地方政府的独有依赖,依靠政府获政策优惠,依靠政府招商引资,依靠政府资源实现企业的拓展。从这个层面来看,县域企业的决策虽归根结底为政府决策,但仍然不可否认地方政府管理下为企业创造的契机以及带来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清晰的看到,县域企业自身管理上的进步表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5:中小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一、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工作任务的分配存在误区。在实务工作中,许多中小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由财务部门一肩挑。预算中各种数据和指标都由财务人员制定,缺乏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企业部门的参与。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并不能充分考虑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往往会导致企业产能低下或者生产人员超负荷工作等极端的问题。

(二)全面预算的内容不完整。全面预算主要包括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组成部分。然而,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简单,往往会将全面预算与财务预算的概念混淆,导致企业全面预算的内容不完整,全面预算不再“全面”。

(三)全面预算执行不力。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全面预算的执行才是其核心所在。然而,许多中小企业企业没有明细分解和规划企业的各项预算指标,下达预算指标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执行有效,全面预算成为了被架空的表面行为,企业很难实现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

二、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观念落后。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全面预算管理观念尚未普及,导致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观念落后,导致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中小规模的企业并不能意识到,只有有了好的战略之后,企业的预算工作才变得有意义。一些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错误观念很可能会导致各个业务部门不择手段地最大化短期利益,完全不顾长远利益,甚至本末倒置,忽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甚至阻碍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未能考虑企业外部环境。有一些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工作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企业内部的情况,不重视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对市场进行全面科学地调查;这表现出很多企业存在的经济预算局限、狭隘,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如果完全脱离外部环境因素,只考虑内部,企业极易在投资与筹资的环节中出现亏损,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不能跟紧时代进步,进而导致出现经营风险。

(三)企业全面预算的规范标准不清晰。企业全面预算的规范标准不清晰将导致各个单位、部门在做预算编制的时候极不规范、不统一。企业全面预算的规范标准不清晰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而执行不力;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日后的预算管理的考核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不利于预算管理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与改进。

三、改进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观念。一方面,企业的管理部门应从自身的.角度来加强预算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还应定期对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员工进行有关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使企业员工能够正视全面预算管理,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为高效地执行。

(二)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据了解,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预算制定都是有总经理与会计主管牵头完成,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这使得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定不够专业。对此,应通过引进优秀预算管理人才等方式丰富企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储备,从而制定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在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后,还应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调研,进而制定一套先进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使得全面预算更具针对性。

(三)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将预算的责任落实到位,把预算目标分级细化,使预算责任落实到小的执行单位。建设更小一级的层级预算,并归于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在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中,应该重视对预算管理的监督。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

(四)完善预算管理考核及奖惩机制。中小企业应当完善预算管理考核与奖惩机制。考核之后还要完善各种激励和信息反馈的体系。企业经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要与预算相关,不仅要有短期激励还要有长期机制,使管理制对企业预算更加重视,使预算更好地起到约束企业运行的准则作用。企业的激励机制要针对预算的评价结果,起到提高预算水平的作用,在奖励员工为公司创造短期价值的同时,要兼顾企业长期业绩的上升,还有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相匹配,使全体员工更加容易接受并很好地认同,从而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

篇6: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般说来,企业预算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能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明确企业内部各层级及个岗位的职能,对于企业执行长期战略规划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预算管理能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明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目标,增强预算管理的协调性及计划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预算管理认识不够充分,部分管理人员错误认为预算管理属于财务部门工作范畴对于预算管理执行及控制的配合程度不足[3]。一旦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准确界定预算管理及财务计划的概念则存在出现忽略预算管理环节的可能性,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长远发展。

2.2编制不够合理

大部分企业编制预算时普遍存在忽略全面调查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问题,一旦预算编制方法落后则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由此可见,预算编制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发展方向、运营环境及未来战略进行详细编制,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编制预算时忽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治理间关系,导致企业忽视长远发展目标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促使预算编制合理性及科学性不足[4]。同时,企业编制预算时普遍以财务部门及计划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及执行层无法广泛参与,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间出现衔接问题,甚至编制与执行部门间沟通不足削弱其可执行性。

2.3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预算执行无法脱离强大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支持,一旦缺少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或机构组成不全则企业预算计划执行推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实现预算目标[5]。同时,从目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看,大部分企业不存在预算执行监督机制,造成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管理目标间存在严重偏差,少部分企业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预算执行过程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无法落实预算执行过程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旦企业预算执行时调整科学性不足则预算执行过于宽泛或过于死板均对企业预算执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破坏预算执行的动态性及严肃性,甚至造成难以纠正的偏差。

2.4忽略考核激励

篇7:企业单位预算管理下资产管理论文

一、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两项制度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

为树立每个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两项管理结合的重要性的认知,都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的资产配置和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资产管理的实践匹配度,以为预算安排提供依据。许多单位只考虑短期目标,也难以实现科学的预算安排和执行的公平性,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外部监管,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二)配套制度建设和相关支持机制滞后

目前的很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两者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缺乏相关科学完善的理论和机制。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体系尚不明确,现阶段还有很多不规范的、有的甚至与标准不符的机制。

(三)真实情况不明,账目不匹配

许多单位现在虽然已经建立财务体系,但由于各种资产名目繁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不通用,使用人员变动频繁,资产管理的一些部门岗位没有专职人员,如果资产详细信息账户要完善并匹配预算,则需要对现有的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进行审查。另外一些单位占有的资产和所在的地区不清晰,因此可能会有大量不使用的、报废的资产长期挂在资产负债账户,这些资产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挂账时间长,相关的价值可能已经严重损失,会增加对预算安排的不利影响。(四)新增资产的配置和预算管理不匹配在资产形成的时间上,需要调整存量和增量投资之间的匹配性。企业的本期资产通常是由上期的收入和支出来确定。目前,很多单位没有在科学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确定单位的预算机制,因此,该业务部门的资产预算安排,主要是基于对数据增长预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额;而且资产质量的优劣和不同的资产分配方案,导致可能盲目和不健全的资产扩张计划。此外,“在目前一些不健全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充分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也是很难的,从而对经营单位控制资产配置和资产失衡增加了难度。”在当前的业务部门资产管理实践中,资产一旦形成,便属于相应的业务单位和部门占用并使用。对于这种现状,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评估机制。各个部门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热衷于抢购添置资产和夸大实际资产收益,并使用极小的关注度对待资产管理,资产与预算是否匹配也很少考虑。各部门之间很容易导致配置预算不公平,资产配置也容易存在不平衡。在处置资产时,资产管理和收入管理分离。目前,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在处置资产时将产生部分处置收益,虽然是少量的资产处置收益,但如果不被纳入预算管理,则有可能对总体资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资产互换机制难以建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二、企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可行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资产配置并跟进完善

在实际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可相对应的制定不同标准,以解决该部门的发展需要什么资产和多少资产的问题;应该根据人员编制、部门性质和资产管理水平进行定期配置标准更新和价格重置,还可通过疏通各类资产配置、价值、性能指标等参数来控制标准的有效范围,也可考虑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产的效率。此外,通过设定这一机制,实现大型设备和其他大型资产的高效利用,减少资产配置的重复,从而可以提高预算资金的效率。其次,“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进展情况,目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纵观我们的业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所涉及的资产类型和数量都很多,因此,随时面临着许多新的资产配置,所以预算计划应重点规划大型资产。”此外,更应注重对大规模资产的配置,以进一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

(二)提高对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认识并规范相关操作

预算单位应采取资产配置标准为前提,在现有资产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信息,通过预算编制和审计,清晰的`查找资产内容,以及各类资产的数量和预算组成内容;要合理设置预算科目,明确反映资产投向和资产目的,要准备好资产收购和分销、使用、处置的详细预算,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过度投资,同时也防止不适当的投资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发展计划,然后还可以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严格执行预算。通过资产配置和资产转移机制,保持预算管理合理的价值分配,以确保充分落实预算目标,这是整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键之一。采购部门采购的资产,应控制并认真审查,签署收购项目时即确定预算;如果因为资产扩张而改变了之前的预算规划,可在相关项目经批准后,调整资产收购预算,按规定程序再批准后续采购。我们的各个业务部门要大力推进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提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解;只有业务单位和部门都充分认识到进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员工主动接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深化机制改革,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度。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产监控职能,管理并审查资产预算的配置,以及不断审视预先存在的预算和需要增加资产的后期预算。应该规定相关资产购置和预算更改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在预算范围外购买资产的,应及时纠正和惩罚,并加强处置负责人的力度。

三、结束语

篇8:县域企业预算管理论文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 国内学者开始应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教育经费差异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至今已有大量的文献积累。但是, 以往的多数研究利用的是全国省级预算内教育支出数据, 研究全国县级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的文献仍为少数。在运用省级数据研究教育财政支出差异的文献中, 比较早的是曾满超 (1994) 的研究。该研究利用1989年29个省 (市) 的生均教育支出数据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和预算外生均教育支出的绝对差异。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利用全国省级或地区数据研究教育经费差异的文献, 例如, 王善迈、杜育红等 (1998) , 钟宇平、雷万鹏 (2002) 等, 得出一致结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义务教育生均支出的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林涛 (2008) 测算了2000—2005年31个省 (市) 普通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尼系数, 均小于0.4, 同时, 发现2000年以后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尼系数在下降。

2001年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 基础教育支出差异的分析以县为单位更为合理。针对县域教育支出差异的变化状况, 不断出现新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选取生均教育事业费或公用经费为研究对象, 测算基尼系数或泰尔系数。王蓉 (2001) 利用1999年全国县级数据测算了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泰尔系数及其省内省际分解, 发现义务教育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且预算外事业费差异大于预算内差异。曾满超、丁延庆 (2003年) 测算了1997—1999年全国县域间普通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差异, 结果表明预算外差异大于预算内差异, 预算外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较大。黄斌 (2010) 利用1996—2001年的县级数据测算了生均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 发现县级地方教育财政支出省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

可见, 以往研究多数是以研究预算内教育支出差异为主, 极少研究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为了弥补教育财政公平研究中的这一缺失, 本文将采用2007年全国县级数据测算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差异、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 并比较两者对总差异的影响。

二、测算方法

测量教育财政支出横向差异的方法有很多种, 经常使用的有变异系数、Mc Loone指数、基尼系数等。这些方法含义不同, 分别表示了差异的不同方面, 各有优缺点。例如, Mc Loone指数主要分析生均教育支出处于底部50%的地区教育支出的公平状况, 比值越大表示分配越公平, 越小则越不公平 (钟宇平, 雷万鹏, 2002) 。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用来度量收入分配、支出、消费等不平等程度的统计量指标。它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涵义, 这一点与方差、变异系数等指标不同。因此, 在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总体分布不公平状况时, 选取基尼系数更为适合。早在1912年, 基尼就给出了最直接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它是相对平均差的二分之一 (徐宽, 2003) 。公式如下:

其中, 是离散分布的基尼绝对平均差 (Dagum, 1997) 。n是样本容量;yi和yj是i县和j县的生均教育财政支出, 是两者之差的绝对值|yi-yj|。y是生均教育支出均值。本文利用计量软件通过此公式测算了全国生均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 以及各省内生均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取值在0和1之间, 数值越大表示生均教育支出差异越大。

以往学者研究还发现基尼系数可心按照收入 (或支出) 来源进行分解。因此, 本文根据教育经费的来源把生物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分解为预算内和预算外生均教育支出基尼系数 (G1和G2) , 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 m=2, s1和s2分别为生均教育总支出中预算内教育支出和预算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 R1和R2分别为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差异和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与生均教育总支出的分布状态的关联程度 (Lopez-Feldman, 2006) 。

三、数据来源与测算结果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来自2008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和《县 (市) 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年鉴, 原则上涵盖了全国所有的县 (市) , 但剔除了缺失数据的县 (市) 。

(一) 县级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差异及其预算内外分解

现根据上述公式, 利用全国2007年县级地方政府预算内及预算外生均教育支出数据, 通过软件计算了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生均预算内教育财政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预算外教育财政支出基尼系数, 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生均预算内、预算外和总教育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一定的县域差异, 且预算外差异要远超过预算内差异和总差异。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基尼系数达到0.515, 超过基尼系数在收入分配公平中0.4的国际警戒线。但是由于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在总教育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小, 仅为10.9%, 故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的变化对总教育支出差异的变化影响较小。

(二) 省内教育财政支出差异

依据前述基尼系数的直接计算法原理, 运用县级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预算外教育支出和教育总支出数据, 利用软件分别计算了各省内生均预算内、预算外和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结果表明, 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差异最大的省份是内蒙古, 基尼系数为0.276;最小的是天津市, 基尼系数为0.040, 接近完全公平。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最大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 基尼系数竟然达到了0.682, 是差异最小的北京市的近30倍。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最大为0.299, 是江苏省;而最小为0.035, 是上海市。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还可以看出, 各省内生均预算内、预算外和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值在省际间差别很大, 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比预算内差异大得多, 与全国的差异状况一致。

注:Gini_PBExp、Gini_PUBExp和Gini_PTExp分别表示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基尼系数、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基尼系数和生均教育总支出基尼系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从全国来看, 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虽然只占教育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点几, 但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的差异却较大, 是造成生均教育总支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2) 省内生均教育支出基尼系数在省际间存在很大差别, 生均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尤其突出, 与全国的差异状况相似。原因在于预算外教育支出受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因素、文化传统习俗等影响较大。

依据以上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的教育财政改革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1) 在增加预算内教育投入的同时, 应规范预算外教育投入管理, 将预算外教育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 减少由于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引起的教育经费不均等; (2) 在调节生均教育支出省际差异时, 中央政府财政应该承担起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的职能, 实行向弱势地区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 可以根据转移支付项目类型选择专项资金或非专项资金, 或者是要求省级地方政府进行配套转移支付等; (3) 在改善省内生均教育支出差异时, 省级政府财政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完善省内转移支付制度, 资助省内经济落后地区教育, 以保证各县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提供相对均等的基础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摘要:教育财政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2007年全国县级地方数据, 就县域间预算内、预算外和总教育支出差异的基尼系数值进行了测算, 研究发现, 当前预算内与预算外教育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一定的县域差异, 且预算外差异要远超过预算内差异;此外, 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的基尼系数在省际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指出, 要进一步改革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把预算外教育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 以缩小县域间教育支出差异。

关键词:预算内,预算外,教育财政支出,县域差异

参考文献

[1]黄斌.现实与政策意图之间的偏差——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革的历史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 2010, (4) .

[2]王蓉.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C]//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徐宽.基尼系数的研究文献在过去八十年是如何拓展的[J].经济学, 2003, 2 (4) :757-778.

[4]曾满超, 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1) :84-94.

[5]钟宇平, 雷万鹏.公平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财政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02, (1) :7.

上一篇:用餐礼仪演讲稿材料下一篇:建筑工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