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2024-04-07

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共8篇)

篇1: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蔡仕强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渎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大惩治与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正是检察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渎检工作的开展不尽人意,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渎检工作如何想方设法走出困境,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渎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如何加强渎检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谈点浅见。

一、当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

渎检工作一度面临被合并即被取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渎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四难”现象,长期打不开局面:

1、线索发现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渎检工作的职责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在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来源狭窄,渠道不畅,线索不足,成为制约渎检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向检察机关反映有关渎职侵权犯罪方面的情况相当之少,主动上门提供线索的更是少之又少。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寻找案源的主要途径是在一些重大事故发生后才上门查案,具有较大的偶然性,缺乏稳定性,“等米下锅”,甚至出现长期“无米下锅”的情况。

2、调查取证难。渎职侵权犯罪主体大多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活动能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手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智能性的特点,反侦查能力较强。而且这些人关系网厚,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易订立攻守同盟,转移侦查视线,涉案的当事人也不会轻易谈及案情,这些都为渎检部门的查证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稍有不慎,会功亏一篑,造成负面影响。加上有的检察院侦查人员缺乏,办案装备落后,办案经费拮据,对一些经费投入大的查证工作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最终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

3、案件处理难。渎职侵权案件涉及面广,案情复杂,所以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渎检部门不同程度地会碰到以各种理由说情、施压、拆台等现象,有的查到一半就被叫停了,有的已侦结,但得不到应有的处理。犯罪嫌疑人或被不诉,或被判缓刑,在案件处理上普遍存在从宽现象,犯罪嫌疑人被移送起诉的为数极少。办案工作“只开花不结果”,或处理结果“轻描淡写”,检察机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

4、法律把握难。修订后的刑法对渎职、侵权犯罪作出规定,重新规定了渎职侵权检察的受案范围。但是,部分条文用语较为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有关的司法解释相对滞后,造成渎检部门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案件或者新罪名的案件 查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商检失职罪等涉及的技术性较强;滥用管理、证券职权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等新罪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难以把握。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司法解释在这些方面涉及较少,检察机关碰到这类案件,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二、影响渎检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原因

渎检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有其主客观原因,也有工作中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有偏差。由于渎职侵权犯罪大多数是过失犯罪,而且多数是为公事所致,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有的认为“决策失误不为罪”、“为公监权不犯法”、“改革开放难免交学费”;由于犯罪主体特殊,有的办案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怕得罪人,认为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是“费力不讨好”等等。思想认识上同渎职侵权犯罪的严峻斗争形势形成反差,对渎职侵权犯罪的危害性、严重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没有把查办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执法犯罪等渎职侵权犯罪作为强化法律监督,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急迫任务而纳入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格局,摆到突出位置。

2、工作方式欠妥当。现实中,一些检察机关的渎检部门不善于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对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闭目塞责,坐等观望,精神不振或怨天尤人。一是坐等案源上门,有案源来了就查,无案源来就等待观望,对案源情况缺乏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对积极寻找案源和拓宽案源渠道工作没有动脑筋、想办法,或者对发生在身边的案件线索缺乏敏感性,视而不见。二是同相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的渠道不畅,缺乏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案件信息传导系统梗塞,在最容易产生并事实上存在案源的地方反而无所作为,任其自生自灭,导致案源的流失。此外,当前渎检干警在人员数量方面比例较低,而且在人员配置上,只有少数检察院将有侦查经验的骨干配置到渎检部门,新手多、骨干少,人员不足,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加上后勤保障不够,办案经费不足,光靠一支笔、一张纸的落后手段办案,渎检工作的开展难度可想而知。

3、执法环境不和谐。一些地区、一些单位领导法治观念淡薄,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不希望“家丑外扬”,对渎职侵权部门的查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消极对待,出了问题怕影响“形象”,影响“政绩”,所以瞒案不报、压案不查,该移送不移送,甚至设置“障碍”,阻挠查处,造成检察机关立案难、取证难、处理难。执法环境不和谐导致有的检察机关慑于阻力,对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犯罪案件及大案要案抓得不够有力,或者久拖不侦,久侦不结,严重影响反腐败斗争的进程。

4、法律规定有缺陷。法律规定上存在空隙是渎检工作开展不力的法制原因。一是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对渎职犯罪的主体局限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罪唯一例外),使渎职犯罪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两种主体身份的人而不受法律追究。二是处罚规定畸轻。我国现行刑法对渎职罪规定的最高刑期大多数为7年,少数情节特别严重的在10年以下,极个别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渎职犯罪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往往比其他经济犯罪严重得多,这往往使一些渎职犯罪案件大案化小、小案化了。

三、如何发挥渎检职能,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建议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对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尊重保障人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渎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有可为。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渎检工作:

首先,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消除“渎职犯罪情有可原”的错误思想,充分认识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阻碍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破坏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稳定的大局,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渎职侵权犯罪在政治上造成影响,其社会危害性决不亚于贪污贿赂犯罪,有的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当前解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关键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检察机关依法查办渎职侵权案件;检察机关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的力度。

第二、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渎职侵权检察前身是法纪检察,设立时间不短,但在相当部分群众中仍感陌生。不少群众还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的违法行为视为正常现象,有的明知是违法行为,但认为“官官相护”,控告也枉然。因此,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渎检工作,了解渎检工作,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当前渎检部门需要下大力气要做的一项工作。渎检部门应把握时机,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适当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使干部群众掌握渎职侵权检察的性质、职能、受案范围、管辖罪名等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权渎职、玩忽职守、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第三、要拓宽渠道,发掘案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更具隐蔽性。墨守成规和坐等举报发现案件线索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形势需要。因此,除了广泛动员群众举报,我们要采取主动走出去的方法,摸查有关案件信息,“找米下锅”:一是从社会接触中收集犯罪线索。侦查人员与社会的日常接触中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有价值的渎职犯罪线索。二是注意从新闻媒体,特别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种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案件中,追根求源,发现有关职能部门人员渎职犯罪的线索。三是从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犯罪案件信息,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工程发包、土地征用转让、证券市场、国有企业转制等都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渎职犯罪的高发区。侦查人员要有敏锐意识,经常深入这些行业收集发现线索。四是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检察机关内部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多移交案件线索。

第四、要突出重点,加大打击力度。检察机关要坚持把渎职检察工作的位置前移,纳入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格局,做到领导重视,在装备、经费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一定的倾斜。渎检部门要树立威信,归根到底要抓办案。当前,全国检察机关正在开展集中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工作。这次专项工作查办的重点案件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渎职失职导致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犯罪案件。二是负有市场监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徇私舞弊案件。三是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徇私枉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渎检部门,特别是一些立案空白的地区要突出重点,瞄准三类犯罪,加大打击力度,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五、要机构升格,科学设置。目前,高检院和部分省、市已将渎检部门更名为反渎职侵权局,这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检察机关干部查处渎职侵权方面一直相当薄弱,影响了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这其中,检察机关渎职犯罪侦查机构设置不科学,名称不统一,力量配备一再弱化是直接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机构更名为反渎职侵权局,更能体现职责、名称的一致,更具合法性,更便于人们的理解,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顺应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势在必行。另外,针对当前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做好刑法等法律的修改、补充、完善和司法解释工作,使立法工作适应当前渎检工作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充分发挥法律在预防和减少渎职侵权犯罪中的效能作用。

第六、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要拓展检察机关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提高渎职侵权检察人员的素质是关键。目前,渎职侵权检察队伍中,人员素质不平衡,新成份多,相当部分未经培训上岗,业务素质不高。而渎职侵权工作涉及知识领域广、部门多、法律、法规专业性强,对干警的业务素质要求特殊。因此,要在坚持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组织干警深入学习,开展岗位练兵,掌握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必备的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渎检干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干……

篇2: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坚持文明执法 构建和谐城管

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是极易引起不稳定因素的社会矛盾多发敏感领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10月,中共中央

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广东省委也提出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构建和谐城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专门成立了构建和谐***调研小组,在对***市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重总结透析了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主要做法、经验

自我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的战略目标,坚持理政--在您身边的秘书网为民执法为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更趋优美整洁、城市运行秩序良好、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城管事业和谐推进。

近年来我市在构建和谐城管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架构,为构建和谐城管奠定了组织基础。目前,市和各区都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城市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部分镇(街)也陆续设立了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部分社区(村、居)也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城市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已初步建立起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镇(街)为基础、社区(村、居)为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

(二)基本形成城市管理工作机制,使构建和谐城管有了制度保障。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就加强市容整治、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绿线、风景名胜、道路交通、房屋拆迁、户外广告、市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等的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办法;二是明确规定了城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岗位职责、工作规则和责任以及联动互助制度;三是出台了市政府令(第九号),推动了城管综合执法机制的建设。

(三)逐步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城管提供了人才保证。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由三部分人员组成的城市管理队伍:一是城管委成员单位的管理人员。这支队伍按分工履行各自职责,针对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在城管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联动互助,开展城管专项整治行动,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各镇(街)、社区(村、居)专职或兼职人员。这支队伍充实了基层城管力量,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三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这支队伍通过学习和培训,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近二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为己任,以全面“创卫”、“创模”和承办亚洲艺术节、省运会为契机,合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在市容市貌、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等专项活动整治以及“一环”沿线规划控制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城管执法队伍全新形象。

(四)探索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使构建和谐城管有了明确方向。一是探索执法进社区、进市场、进企业、进学校模式。积极主动与社区、市场和企业管理部门签订协议,联合开展齐抓共建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发挥社区、市场和企业的基础优势,加强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市场、企业环境改善。同时开展城管宣教进校园共建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城管、了解城管、参与城管,体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和谐主题;二是探索城市管理属地化。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了基层的城市管理职能;三是探索城市管理作业层市场化、社会化运作。通过市场化手段疏导城市乱摆卖、乱张贴、乱停放等行为,和谐城管效果初显。

(五)确立以人为本城管执法理念,为构建和谐城管打下了思想基础。从城管执法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执法为民”为执法宗旨,明确“执法就是服务”。一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严格执法程序。在执法过程中,先敬礼,先讲理,先教育,再按程序处罚,使执法相对人心服口服;二是注重宣传教育,营造和谐氛围。建立与媒体互信互动机制,与广大市民零接触,形成城管执法强大宣传态势;三是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热心处置群众投诉工作,做到有情操作,寻求堵疏共赢局面;四是

注重部门协调,求取最大效能。建立联动互助与协作机制,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争取最大支持。

二、近年来我市构建和谐城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新时期,城市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管理意

识不强,为构建和谐城管带来观念上的制约。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观念;仍存在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模式;仍缺乏对城市管理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仍嫌不足,全社会和谐共管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待形成。

(二)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为构建和谐城管带来体制上的障碍。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基层城市管理的力量还显得十分薄弱;职能分散,职责不明晰,仍存在“有权管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不和谐现象;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还未完全形成管理的和谐整体合力。

(三)城市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谐城管的构建。目前进行城市管理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几十部法律法规之中,在实际管理中时常出现有法难依和法律法规“打架”现象;城市管理法规、制度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城市管理违规事件屡禁不止,城市管理工作阻力较大、执法环境恶劣、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城市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市民的法治观念、城管意识比较薄弱,客观上加剧了构建和谐城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市民自我管理意识欠缺,违法后还蛮不讲理的现象较为严重;“洗脚上田”的农民、外来工和失业人员要融入现代化城市文明,仍需要一个素质逐步提高的漫长过程。

(五)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主观上约束了构建和谐城管的进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任务越来越重,部分执法队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换位思考,需进一步增强人性化管理意识;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城管执法文化亟待构建。

三、新时期我市构建和谐城管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总是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和谐。因此,在从事城市管理这一事业中,必须更加积极地正视矛盾,随时随地主动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寻求促进和谐城管的途径和方法。

(一)增强人本理念,坚持文明执法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正确把握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弱势群体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极为重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理念,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以发展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为工作重心。在加强城市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管理效能的提高,把服务摆在第一位,通过服务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正面引导,做到处罚与教育并举,以管理带动服务、提供服务。全方位推行文明执法,创新文明思维,丰富文明内涵,完善文明执法制度,用规范化、标准化保障文明执法,实现城市管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营造宜居、宜游、宜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和谐城管步伐。

(二)加强队伍建设,锻铸文明之师

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构建和谐城管的成败。当前锻铸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训练有素、服务至上、和谐共进”的文明执法之师,是构建和谐城管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致力完善公开、透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机制。一要加强班子建设,通过抓学习、讲团结、严作风、求自律,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三要加强建章立制,开展城管执法监督考核和实行轮岗执法,规范内部管理;四要培育独特的城管执法文化,践行文明执法操守,激发团队活力,建树精英形象,迈向和谐共进。

(三)坚持堵疏结合,着力化解矛盾

深入探求理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的方法和途径。把人性化、理性化、柔性化贯穿于执法全过程。规范执法文明用语,严格执法程序。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坚决摒弃野蛮执法、随意执法、暗箱执法。坚持专项整治与长远效能相结合。正视进城务工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维系生活的直接经济来源问题,始终以“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开源疏导给出路。开辟适当临时市场和建立必要基础设施,如“地方特色一条街”、“小型广告一条路”、“露天货运停车场”等,想方设法引导市民守法护法,着力解决弱势群体之需、群众关注之切问题,尽量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为。积极发动、提倡、鼓励执法队员为社会、为市民多做好事实事,多做亲民、为民、利民的善事,建立亲民执法机制,最大限度地密切执法者与市民的关系,充分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把矛盾化解于执法过程、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提升科技含量,促进城管文明

加大经费投入,引入科技手段,推动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是促进城管文明与和谐的物质保证。一要搭建惠及全民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将隶属于不同城管部门的信息资料如规划审批、工商登记、机动车管理、市政设施维护、街头视频实时监控资料等城市管理公共信息资源加以联通和整合利用,形成网格化、开放性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中心、控制中心,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二要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加快建设城市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决策支持、执行支持、监控支持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敏捷、高效;三要建设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突出城市独特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反映***人文内涵、具有***特色的城市CI,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力促城管文明与和谐。

(五)深化体制改革,确保联动互动和重心下移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城管委统筹协调,属地负责、部门分工、纵横协调、齐抓共管的城管新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科学分工、权责一致”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即实施由城市政府指导,以区、镇(街)为重点,村(居)为基础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作有序、相互配合、有效监督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按照齐抓共管、密切协同的原则,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质量,营造良好法治秩序,维护社会公平与和谐。加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建管、管养分离,引入竞争,建立健全权力与利益彻底脱钩、与责任紧密挂钩的管理机制和领导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改变“有利争着管、无利不愿管”和“以罚代管”的现象,逐步树立服务型政府理政为民的城市管理崭新形象。

(六)推进大城管战略,提高城管水平

构建和谐城管,重点要确立大城管战略,打造具有***特色的城管品牌。努力实现由单一城管向综合城管即由小城管向大城管、突击性管理向经常性管理、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和跨越。坚定不移推行全面管理和大城管战略,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向村、镇延伸,让广大村、镇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调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团体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城管、人人支持城管、人人参与城管、人人监督城管的和谐氛围。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年”活动成果,推动现代化大城市管理意识,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秩序,力争建成一流水平的城市管理体系,确保***市容整洁、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交通畅顺、城市文明、社会和谐、发展有序。

(七)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城管意识和法制观念

构建和谐城管,宣传教育是关键。城市管理件件系关百姓,事事系关民生。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与市民沟通的平台;向市民广泛宣传普及城市管理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城市意识教育,唤起全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启动“12319”城管投诉热线,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力求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相互帮助、服务大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城管志愿服务活动,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自觉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促进执法相对人的心理和谐,“宣教为先,处罚在后”,主动深入帮扶困难家庭,做好跟踪服务,做到尽职尽责;加大对外来民工城市管理意识的宣传力度,使之尽快适应和融入和谐环境;坚持走群众路线,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的出台,要广泛征询民意,让市民参与决策并进行有效监督,共同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是我家,管好城市靠大家”的浓厚氛围,合力推动我市城市管理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城管,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发展环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是目前乃至未来我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任重道远,***城管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锐意改革,努力探索构建和谐城管的新路子,全力开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3: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1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档案馆员的整体素质相当重要。培养馆员的良好学习精神, 需要提倡馆内知识共享与相互讨论、学习, 在馆与馆之间, 不仅要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还要互相沟通勉励, 这样才能促进档案馆的发展。

对于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主要就包括了政治、业务以及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的能力素质, 第一, 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以及过程中务必要加强自身对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二、具有较高的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与思想素质, 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具备广阔与渊博的知识, 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具备敏锐的头脑, 他们务必要具备较高的档案管理, 能够对其它部分理论知识以及基础知识有所掌握, 在工作的过程中, 能够多向周围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学习, 对于某些错误与失败能够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三、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计算机以及英语知识的学习, 保证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与结构更加完善, 也才能够让档案馆的事业从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注重开发档案的运用价值

档案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用来记录、保存人们的各种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工具[2], 只有尽最大努力的去遵照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认真做好档案中信息转化工作, 档案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复杂, 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按照单位或者部门的需要, 将档案的内容进行规划、整理, 能够在有效地时间内做好所保存信息的最大化搜寻与查找, 让档案的内容能够更加直观、容易查找, 才能够让档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效, 突出其自身的价值, 对于档案能够发挥的作用要加大挖掘的力度, 让其自身的有效性凸显无疑。

3 加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都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设[3]。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的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加, 查阅个人与他人档案资料也逐年上升。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 从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让其全面、迅速发展, 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目前, 有部分档案馆资源较为缺乏, 结构单一, 信息不全等不足之处。因此, 要加强档案馆的信息建设, 优化档案馆的结构, 收集详细的档案信息, 从而满足人民的需求。还要建设网络数据库, 采取资源共享的策略从而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档案工作时, 要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与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熟练掌握档案的信息资料, 以便快捷的翻查。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态度和蔼、谈吐大方, 还要具备一颗热情向上的工作态度, 优化档案环境, 从而努力的实现和谐社会服务。

4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促进管理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档案的管理的内容、方式、信息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纸笔记录为主, 由于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较长, 记录的内容不详细, 查找信息也不方便, 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 需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来科学管理, 培养一批批高素质高技术的新型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 以“软件、硬件”为主要的管理辅工具, 将所有需要被保存的资料通过扫描的方式让内容进入计算机的程序管理中, 并将其内容制成电子文档, 编上序列号存档, 以此来进行档案的有效、快速管理。摒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全面发挥微机的功效, 进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

在配合上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 才能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服务的稳步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从人们的全面发展入手。档案馆承担着档案信息服务职能, 它对科学文化、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文明均有发展作用。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 需要给予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人员最大的满足, 为其提供最优质的信息化档案服务。在档案馆的内心, 需要坚持民主的决策与管理模式, 遇到事情需要同工作人员一起商量, 懂得尊重档案馆馆员的工作, 真正的从内心去关心馆员。也只有真正的实现了满足档案使用者以及馆员各种方面的要求, 才能够真正的创造出档案馆新环境。

5 总结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的重要使命。因此, 作为档案工作人员, 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与文化修养, 才能正确的判断并处理好各项事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拓展视野, 提升服务质量, 敢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明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黑龙江史志.2011 (5) .

[2]秦立燕.发挥档案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黑龙江史志.2010 (3) .

篇4: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一、政策思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分析

(一)理论基础

1、公共政策的特色逻辑

从标准的经济理论来看,公益产品的供给,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而私益产品的供给,市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不过,这仅仅是经济学的规范理论。从政策角度来看,公益产品的供给除了政府发挥作用之外,社会和市场也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而私益产品往往因其有局部的公共性而也有政府作为的空间。这样做,虽然不符合标准的经济理论,但更加符合实际,而这一点,则是公共政策的特色逻辑。

2、政策在档案工作运用中具有人为特色

产品理论可以在规范意义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档案工作作为公共服务的属性,并以此理解政府的作用。分析表明,档案工作的公益性和私益性在理论界定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分,但在政策意义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在规范意义上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也因此而导致了政策选择上的人为特色。

(二)实践分析

通常人们认为档案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保存历史真实、服务社会大众是其永恒的基本职能。而就其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方式而言,则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档案产品(服务)的需求供给分析

从需求方面来说,档案产品(服务)对社会细胞而言,是一种比较随机的、有弹性的需求。利用档案,必然要付出时间和物质成本;不利用档案,会失去借鉴历史经验的机会,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就个案而言,这种成本核算存在很大随机性,进而造成了需求的随机性。对社会整体而言,档案产品(服务)是具有一定刚性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如果没有档案资源的积累和利用,是不可想像的。

从供给上来说,档案产品(服务)基本上还是一种科学类的,也是专业性的产品和服务。说其科学,是因为它处于一种探索尝试状态,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责任机制也与其他供给责任存在着差别。档案工作从本质上讲,是为未来提供服务,而未来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细胞不愿意承担为未来埋单的责任,也无力承担责任。两百年前,托克维尔②就注意到,为利而动的美国社会在“无形的手”的指挥下各项事业都可以办得很好,唯独档案事业甚堪担忧。说其专业性,说明专业人员在供求关系上处于一种主导地位。由于其专业性和体制原因,档案产品(服务)的消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普遍执行封闭期制度,我国也有相应的档案开放利用制度。

2、公益性是档案工作经过有序组织后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一种升华

档案工作之所以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首先是因为档案本质上属于信息资源,自身具有不可排他性,多一个利用者的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使用。其次是档案工作外部效应明显。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档案生产者(或者形成者)受益,而且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验的有效积累。它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政治稳定。

3、私益性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就社会细胞来说,相当部分档案产品(服务)处于自己生产自己使用的状态。人们首先是为了自己使用来生产档案。就一个组织来说,档案工作做得好,能够有效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影响力,因此,社会组织有自发投资做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说,私益性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4、档案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单纯用市场或行政配置资源

如果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市场类配置的问题。随着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做好档案工作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基层组织不愿意做,也做不好,这是档案工作市场化的核心阻力。由行政来配置资源,同样会导致行政类的配置问题。查档难——查不到要查的档案,不能查想查的档案,就是其中致命的问题。因为行政导向的资源配置方案,往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精品,资源往往会相对集中;往往围绕政治经济热点,集中于中心工作,而容易忽视普通的需求,进而造成查档难问题。

档案产品(服务)如果性质很明确,如国宝级珍贵档案以及政府公务形成的档案,明显的是公益物品,其政策意义也很确定,政府可以积极发挥作用。但是作为性质不明确的基层档案服务,比如企业档案、社区档案、农村档案等,其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复杂性使得政府的作用很不确定,其政策意义是可以让市场发挥作用。从各国的模式来看,存在多样化的特征,有政府全包下来的,有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的。因此,档案产品(服务)的供给,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

二、现实问题及其政策逻辑

在提供公益性的档案服务方面,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的客观条件约束,影响政府的政策选择,导致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档案服务需求非同步发展问题。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平均水平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下,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档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专业标准正在日益趋近发达国家,无论法律、技术、物质都要和国际接轨,但都存在着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国际标准高,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低,其结果只能是做一些门面工程。如国内和国外一样都有漂亮的档案网站,而就其服务的实在性,即面向公众提供具体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则存在明显差距。

其次,国家财政能力有限与档案工作需求旺盛的矛盾。从公共服务的普遍性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尽可能给所有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一般来说,国家也应该提供普遍的公益性的档案服务,这需要强大的财政力量的支持。公共档案服务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但是每次提供服务都需要成本,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要完全做到政府无偿提供,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

再次,投入水平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基础性矛盾。如上分析,高层级政府部门的档案工作公益性水平较下级政府部门高,财政投入也相应分不同档次。高层级政府档案工作部门占有的公共资源(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档案资源)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要优于下级档案工作部门。而实际上巨大的需求是由基层档案工作部门直接面向利用者提供服务而消化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扩大基层档案工作部门的财政能力,二是刺激上级政府档案工作部门多做实体性工作,帮助基层提高水平,为基层分担压力。比如某一类档案在各区县有较大的利用需求,市里就可以考虑建设一个统一的具有目录查询、原文查阅等功能的系统。

三、典型问题及其政策逻辑

单纯的行政性配置有时具有很大的政策随意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会引起一些公共问题。口述档案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例。

口述档案领域存在着典型的公益性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私益性需求膨胀之间的矛盾。以前,这个领域是国家大包大揽,搞几次抢救历史的运动,比如忆苦思甜、续厂史等,成果有限,由于是国家调控,整体性需求不高,在当时并不是严重的问题。现在市场经济繁荣,个性化需求旺盛,有的地方想提供口述档案服务,却面临着一些难题。公共资源总是有限,而需求又是普遍性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记录自己历史的愿望,重点是面向国家干部,还是企业家,还是工人农民?有的地方在选择口述档案服务对象上遵循“历史价值”原则,即优先抢救濒于失传的珍贵口述历史,但在实际操作上很难把握。其一,从时间上讲,40年代的口述历史比50年代的更易于失传,要优先抢救。但是这种选择造成工作很被动,每次都优先选择濒于灭绝的,每次又只能挽回一小部分。为什么不能先从50年代、60年代或者90年代后开始做?工作为什么不能常规化、制度化?其二,从质量上讲,何为珍贵历史?这涉及到历史观和价值判断,缺少一个比较历史事件价值的指标系统。同为40年代的口述历史,革命战争、学生运动、地下组织活动和民族工业发展,英雄人物事迹和底层百姓生活,哪一个更为珍贵?对于这些难题,有关部门未及细细考量,运用一些临时性随意性政策来处理,想为和谐社会建设、为太平盛世多留下一点东西,主观愿望是美好的,但由于在公共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反而埋下了隐患。

难题要解决,不能光靠档案工作部门,还要依靠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面的力量,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对政府而言,主要工作在于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促使这项工作整体上达到公平、正义。根据政府层级合理调整口述档案专项资金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机构和基层工作部门的财政能力。对于弱势群体的口述档案工作,可以采用结构性补贴的思路,设立固定资金和其他政策优惠,鼓励弱势群体和社会普通群众参与口述档案工作。对社会而言,主要在于培育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口述档案知识的传播和观念的转变。对市场而言,就要努力发挥自发调节作用,为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促进建立合理的口述档案服务定价机制,为政府核算公益性口述档案服务的成本提供参考。

四、结论

总之,从理论上来看,档案工作性质是复杂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惟一确定不变的属性,其私益性的特征容易引发分配不公的矛盾,引导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是必然选择。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这个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档案界和社会关注的新的热点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并给予足够的回应。这个领域存在的基础性的问题,又制约着政府能够作出的有限的政策选择。本文试图从理论和政策层面理解档案工作有关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关的政策逻辑,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难点,并有助于针对这些问题给予适当的政策回应,以保障档案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轨道内顺利发展。

注释: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2007年2月26日。

②《美国的民主》的作者。

参考文献:

1、毛寿龙:《公益物品供给中的热点问题:理论、现实及其政策逻辑》。

2、马从敏, 谭王争培:《档案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选择》,《浙江档案》2005年第11期。

3、卫秀利:《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山西科技》2005年第06期。

4、徐萍:《试论档案部门管理中的“和谐”问题》,《兰台世界》2006年第20期。

5、薛匡勇:《论档案馆的公益性》,《北京档案》2002年第10期。

篇5: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1)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由此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失。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从“两个基本趋向”的论断出发,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破解“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破解“三农”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第三,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使原材料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的过剩生产能力找到新的出路,使我国最具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得以充分开发,并拉动其它制造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第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第二,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变农村面貌;第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内在的联系。社会要和谐,农村是基础。当前,城乡关系不够协调,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材料:——建设和谐社会要以加强民生建设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篇6: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开展“创安”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建设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

创安”工作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乃民心所向,全民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既要有物质文明的加快发展,也要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只有社会秩序良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投资环境良好,企业才能平安经营。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规范的法治环境,“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从今年4月份,我XX街道坚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服务“两个率先”的大局出发,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依靠防治“非典”形成的全员发动、保障有力的基层工作网络,以“开放、和谐、勤敏、卓越”的XX精神,凝聚广大干群的力量,群防群治,深入开展创建“无刑事案件社区”、“最安全社区”及“最安全村”活动,确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经济。在创建活动中,明确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创建活动的奋斗目标上来,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社区(村)作为创建工作的有效平台,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自创建活动开展后,我街道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基层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创建中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社会治安形势逐步好转,刑事案件发案率比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杜绝了因调处不当而导致民转刑案件、非正常死亡事件及重大案件的发生。

二是通过广泛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教育和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种植罂粟,吸毒、制毒、贩毒现象没有了,“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监改对象、安置帮教和监改措施也得到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现象没有了。

四是通过深入开展“法轮功”人员教育转化工作,坚持“四个纳入”,确保实现“三个不发生”。

五是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创安”活动对于社区(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社区(村)建设和管理水平。

六是“创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两者互为促进的局面。“创安”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促进居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开展“创安”工作虽然取得了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出现了重创建轻巩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使创建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二是“创安”机制不够健全,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仍然存在多头管,关系不顺,力量分散等现象。三是公安机关主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工作不够落实。四是“创安”经费不到位。由于缺乏奖金锻造后续投稿,正常运作难以为继,管理上呈现滑波。五是与“创安”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安全小区管理的职能,经费保障,治安协管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七是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的现象,安全小区范围的划定不规范,不仅造成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形成治安死角。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创建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基层“创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政主管应切实承担起负总责、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和执政为民的实事工程,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制度中,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励。

二、大力加强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既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促进创建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科技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人民满意、善于战斗的队伍。

四、创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密切支持,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协作和广大干警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政法部门、综治部门的联系,协调和沟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指挥畅通,协作有序,网络健全,保障有力”有效工作机制。在创建活动中还需把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以加强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通过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实行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创建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部门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主动接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检查、指导,并按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认真做好自身创建工作的检查考核。文秘114版权所有

五、社区(村)需完善“一组四室”的建立,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综治办公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继续加强辅警队伍建设,对外来人口按50户房屋出租户或300名流动人口配备1名协管员的比例组成协管员队伍和专职辅警,加强协管员、辅警队伍建设。

六、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犯罪预警和防控网络,推进警务改革,着力做到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范,群防群治、治安卡口堵控,单位内部防范“五个到位”,即打、防、控、堵、疏“五措”齐下,增加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全力整治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安全,为经济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七、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解决“创安”的经费和物质保障,使基层“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可通过大力发展保安服务、物业安全管理、外来人员居住租赁及科技防范等社会治安防范产业,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篇7: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http:////-找文章到

人事编制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离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谈人事编制工作会偏离方向。因此,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方针指导下,正确认识人事编制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人事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体制保障。

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造就和凝聚更多的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机制。按照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多渠道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坚持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高、中级人才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每年邀请国内外一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学。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的服务,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清理废除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规范辞职辞聘制度,畅通各类人才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之间,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法、有序流动渠道。坚持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开拓民间交流渠道,从优确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基本待遇。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由人才引进为主转向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齐头并进。建立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返聘制度,进一步发挥离退休老专家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业绩贡献为核心,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建立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制度,继续引导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和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事业发展收入有效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分配机制,扩大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奖励制和中长期激励实行范围。完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类人才奖项评选标准和办法,加大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

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信任、理解、宽容的环境干事、干成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科学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执行党政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认真执行任职回避规定,保证干部公正履行职责。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制度,促进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任期制、正常退出和淘汰机制。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人才的经济社会权利。研究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并落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各类补充保险。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为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人事、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体检和学术休假制度,完善优秀公务员健康休假制度。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合理地确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地予以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正确处理好人事编制制度创新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新时期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同时,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使各项人事人

才政策,既能综合平衡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又能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努力使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篇8:渎检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新思路

1 开展创新性项目, 拓宽服务平台

2013年初, 上海市文明办、团市委等评选出上海创新性志愿服务项目50个,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社工部“重塑生命, 乐享生活”——脑卒中患者康复项目成为首届受资助项目之一。在项目策划之初, 社工部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评估。对于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而言, 他们会面对各种健康、情绪、家庭、经济、社会或心理问题。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较高, 家属也身心疲惫, 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而脑卒中康复患者之间需要互动、分享康复经验的平台, 获得同伴的支持, 提升康复信心;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提供“身、心、社、灵”的全人关怀;此外, 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1年-2013年) 》要求, 在全市建立“脑卒中预防-干预-救治”三级服务网络。基于以上的需求, 社工部特策划该创新性项目, 为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专业介入。经过近一年的实践, 获得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创新性项目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开拓了新的平台, 使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工部通过招募专业志愿者 (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脑卒中康复病友等) 参加项目, 医务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专业指导, 进行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技能培训, 提升志愿者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医务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 为患者开展个案、小组活动, 直接提供志愿服务。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社会需求, 将需要社工进行介入的患者转介给医务社会工作部, 从而形成三方良性互动, 为患者提供全人关怀和照护。目前, 社工部已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医务人员联动路径”, 具体见图1。

2 培养专业团队, 合力项目运作

在创新性项目的运作过程中, 由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 (康复科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 、社会志愿者 (社工、心理咨询师、医务背景志愿者、康复患者等) 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 密切合作。其中医务社工专业主导、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支持、志愿者参与服务。高校社会工作领域教授专家、区社工协会提供专业督导, 社区转介、资源全面连接。志愿者接受社工、心理咨询师、康复科医务人员等为其进行的志愿服务专业技巧、沟通技巧、脑卒中相关医学知识和风险预防等培训, 建立起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社工部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深入康复科, 学习专业医学知识, 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 并在康复计划制定的过程中, 逐渐成为治疗团队的成员, 与临床医务人员的联动更为密切。在病区带领志愿者开展个案、小组工作时, 医务人员积极介入, 提供专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指导。同时也是基于对社工的认可, 将伴有心理、社会需求的患者转介给社工。社工部与临床形成良好的互动, 也使患者得到全人照护。

社会工作理论认为, 人类的问题既来源于人自身, 同时也来源于环境因素。“人在情境中”就是强调将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 面对的是疾病引起的问题, 然而患者与家人、与医疗机构的互动, 因经济、社交、环境等伴随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在社工服务过程中, 不仅仅针对患者的疾病, 更需要在“情境中”来评估、介入服务对象。

创新性项目运作的形式多样, 以满足不同需要与情况的患者。友情助医:为康复科门诊或治疗的患者提供帮助、心理抚慰、人文关怀。病房探访:探访康复科住院患者, 团队式的个案介入, 招募小组活动组员, 协助患者及家属面对各类身心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同伴分享。小组活动:社工策划, 带领志愿者开展康复科专业性的医务小组活动, 患者在同质性较强的小组中进行互动, 形成同伴间的互助,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志愿者通过自身经验分享和互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项目为医务社工、医务人员、志愿者和脑卒中康复患者及家属之间搭建了桥梁, 得到了很好的互动。在项目运行中, 医务社工不仅是项目实施者, 同时也是资源整合者, 社工理念、康复知识的宣教者, 及时评估项目开展情况, 并为参与项目的志愿者提供心理支持。

3 整合高校资源, 助力社工发展

2008年起, 徐汇区中心医院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 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各高校老师成为社工部的专业督导, 提供教育与支持。社工部每年接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 成为社工部专业队伍的力量。专业社工带领实习生开展病友小组活动, 并为志愿者培训社会工作专业理论, 既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务能力, 又助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专业志愿者的成长。这些社工专业的学生在与志愿者互动过程中, 实践了社工专业理念与实务技巧。同时感动于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融入了志愿者团队。在结束专业实习后, 他们爱上了这个充满爱心的团队, 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留在团队中, 成为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力量。这些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仅将社会工作“助人”的理念带给志愿团队的同伴, 也将社会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社工部作为一个高校社工专业的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也致力于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

4 总结实务经验, 深化理论研究

社工部长期致力于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创新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模式, 建立起“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模式, 注重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 搭建全国性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交流平台。近年来, 已3次主办“海峡两岸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管理方法学习班”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 研讨会邀请全国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专家、上海市志愿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专题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本土化模式, 得到了领导、专家及同仁的认可。来自全国600余位学员, 分享两岸各地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和志愿者管理工作心得, 推进了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 医院积累了大量实务经验, 并不断总结深化, 积极撰文并进行国内外交流。

5 凝聚多方力量, 收获社会效应

创新性项目的开展, 依托义工服务站作为上海市志愿者基地的背景、依托社工部专业社会工作背景, 以临床需求、患者及家属需求、社会需求为导向, 定向招募、专业培训具备专业志愿服务力量、有能力与项目匹配的志愿者, 运用社会工作理念, 提供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技能, 调动每个志愿者的特长, 整合社会资源, 凝聚多方力量。与高校展开积极地双向交流, 进行专业互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十分肯定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 并于众多国内外交流会议上进行分享。

志愿行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先导及必要的历史过程。社工部通过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激励机制, 已打造出一支专业、充满凝聚力的志愿者团队。90后的团队长蒋舒文从大学生志愿者成长为白领志愿者, 坚持投身志愿服务, 已获得“全国优秀志愿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提名”、“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诸多荣誉称号。2013年7月, 医院举行“蒋舒文团队”揭牌仪式, 这是上海卫生系统第一个以志愿者名字命名的团队。上海电视台、解放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此活动, 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市民受到“蒋舒文效应”的感染, 纷纷来电、来信, 甚至亲自来到社工部, 热心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在社工的带领下, 通过创新性项目的深入推进, 已成功完成了多例个案, 使脑卒中患者重获战胜疾病的信心, 重返家庭和社会。有患者参与病友小组后, 认同社工与志愿者团队, 鼓励自己的儿子加入团队, 成为回报社会、投身志愿的方式。也有患者因接受项目服务后, 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 成为社会资源的连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他们中间得到了体现与升华。

多年来,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社工部致力于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 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 建立“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模式。创新性项目的开展, 为社工部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医务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与患者产生了新的联动, 构建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联动模式, 推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沈杰.志愿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库少雄.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4) :155-157.

上一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管理系统下一篇:全科医疗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