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2024-04-23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共10篇)

篇1: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文章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向全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

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精神,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各项工作中去,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科学把握和谐社会内涵,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纪检监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纪检监察干部既是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忠诚卫士。纪检监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纪检监察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党章赋予的职能决定的。胡锦涛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种种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认识纪检监察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就必须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是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既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价值目标,又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一种动力。要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和预防对于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要正确把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与促进党内和谐的关系。实现党内和谐不是“和稀泥”,不是放弃监督、放弃原则、放弃惩处,但强调监督、强调惩处,也不能淡化教育、淡化保护,反腐倡廉是一项凝聚力量的工作,我们不仅要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更要让失误者接受教训而奋起,让广大干部心畅气顺,创业激情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干事业的环境宽松和谐、风正气清。要正确把握反腐倡廉与“带民风”的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形成社会风气,在三者中,党风处在“带”的位置,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党风这个根本,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建设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纪检监察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作为,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创造新业绩。

一要根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拓展反腐倡廉工作领域,研究不同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不同规律,把握住特点,工作才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二要在加大预防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预防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要一手抓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制度更加配套、更加合理,更具有操作性;一手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三要主动了解和及时跟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动向,及时掌握和监控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对象,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关口前移。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客观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不断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应当如何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在反腐倡廉实践中探索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要求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要充分认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是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要求,是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要坚决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纠正为局部及近期效益而损害全局、长远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为个人或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二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各种行为失范、损害公平

篇2: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篇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论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时, 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论题,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 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 实际上就是一个让所有社会成员感到更加安全、更加安定的社会。而危机的爆发破坏了社会的安定, 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进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这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 一些地方的政府和官员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大搞所谓“政绩”的“形象工程”, 结果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进而酿造了自然和社会的危机。只有把经济发展和危机管理结合起来, 才是安全的发展。综上所述, 危机管理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而且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加快政府模式转变, 提高防范和处置公共危机的水平

1. 转变政府治理理念, 实现善治

治理有好坏之分, 良好的治理 (也就是善治) 能够形成社会主体间的良性关系, 达成社会发展的共赢和公共利益的最佳状态。良好的治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走向深入, 但就整体而言, 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性管理、法治化管理、公共管理、责任管理还没有在完整的意义上出现, 治理的实行有助于转换我国政府管理的理念, 这种治理理念的转换具体表现为:

(1) 治理目标: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我国必须加快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提供公共服务, 是政府职能公共性的体现, 也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和内容。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又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这是政府职能演进的大致方向, 也是我国政府努力的方向。

(2) 治理主体:由过去的单一政府转变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有序参与的合作主体。必须加快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需要把政府转移出来的责任交由其他社会主体 (市场、社会等) 来承担, 也就是要由政府独治体制转向社会共治模式。

(3) 治理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治转变为重视法治、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中国的治理手段, 不仅要采取法治, 而且要与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 培育社会公德和契约意识。

2.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

在2003年在SARS危机中,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伤害, 其副产品就是流言的肆虐。随着SARS的流传而肆虐一时的传闻风波与其说显示了我国民众面对危机时的不成熟, 不如说它实际上凸现出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制度方面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为此, 一是走法治渠道, 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法治是我们基本的政治取向,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各国都在制定法律确保信息的公开。公民参政的前提是知政。信息公开法也应建立“司法救济制度”, 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感染的, 公民可以告政府, 要求一定的经济赔偿。此外,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必须保持必要的惩罚机制。监督不仅需要同体监督, 更需要异体监督, 其中之一便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作为异体监督的主要方式, 根据各国的实践, 有效的约束了政府。在新闻自由竞争的状态下,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政府部门将很难对关于公众的信息实行垄断。新闻自由是公众知情权的最好保障。因此, 要通过各种制度创新促使政府加快改革新闻媒体管制。

3. 处理好公共危机管理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在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改革中, 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都十分重要。纵向分权以往不被当作重要问题来讨论, 实际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是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改革里面极端重要的支撑轴。像中国这样的现代民族国家, 规模非常大, 区域差距都非常大, 纵向的中央地方关系问题解决了, 中央的和地方的横向分权关系才容易解决, 也才容易实现横向间的合作。

4. 形成危机管理的行政体系建设

虽然危机并不是社会的一种常规状态, 但由于危机事件具有潜在性、积累性和社会危害性, 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 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从预防入手, 控制恶性危机发生的目标。为此, 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而机制的有限实现必须以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体制为依托。按照政府各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 可以将危机管理体制及其运作分为五大系统: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这其中, 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部对于建立我国现代危机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结语

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构筑在一个制度化的治理结构中, 危机管理体系与公共治理结构之间相辅相成, 单纯的危机管理改革作用有限, 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我国公共治理结构的制度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指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J].江海学刊, 2005 (1)

篇4: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关键词:纪检监察;反腐倡廉;干部队伍建设

1 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纪检监察队伍是企业和广大员工信赖的队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纪检监察人员要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自觉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严格工作纪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形势下,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建设一支“可靠、可信、可敬”的纪检监察队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县级局纪检监察干部直接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能够真实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结合、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去,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管理融为一体,促进全系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县级局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与省、市局(公司)提出的工作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强纪检监察人员的学习、培训、锻炼,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吸取新的知识,把纪检监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批懂党建、经济、教育、法律,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业人才队伍,努力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2 当前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所遇问题的主要原因

当前县级局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政治意识不够强,长远观念淡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对严格规范的生命线地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嘴”上,对“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的思想认识不够深,习惯于用老思路、老方法、老观念来开展工作,存在着“等”的思想,上级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上级检查什么,我就应付什么,严重的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脱离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初衷。这样就导致纪检监察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是把纪检监察工作的功夫下在整体谋划、一同部署上,而是以情况特殊为借口,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具体部署置若罔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

2.2 监管方法尚粗放

随着近年来行业对纪检监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工作成效的逐步显现,虽然在监管的方式方法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仍然存在对“三重一大”等工作,只是到场听听看看,做个简单的记录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个痕迹化的东西即可”的浮漂心理,监管不够深、不够透,难以触到实质,作用发挥不够到位,监管的精细性水平亟需提高。

2.3 纪检监察机制不到位

行业许多基层单位,没有把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真正地重视起来,目前,县级局纪检监察机构,往往是和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纪检监察人员也基本上都是兼职,普遍存在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关系不顺,工作精力难以集中的现象,工作中常常是顾此失彼,哪项都做了,哪项也没有做好。

3 对加强基层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狠抓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队伍能力,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要建立有效的人事保障机制。认真落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要求,强化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严把纪检监察人员的入门关,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积极引入法律专业或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才到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来,突出专业化建设,保持干部队伍稳定,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连续性。

3.2 一岗双责,切实增强责任力

一是要找准位置,做好工作。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履行好“一岗双责”,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为卷烟市场保驾护航。

二是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要在全面把握本单位和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事项的监督与管理,不断加大班子作风建设、干部守纪情况、物资采购、依法行政和规范经营等方面的监督和自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三是要勇于担当,直言力谏。如果领导班子作出与反腐倡廉相关政策规定相违背的决策时,纪检监察人员一定要站在尽职、尽责、尽心的角度,向主要领导谏言。其他班子成员如果在廉政方面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也要善意提醒。

3.3 多管齐下,做好结合

对于基层单位来说,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和服务,基于此,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抓好纪检监察工作与队伍建设的结合。现在行业大力开展“践行‘两个至上,保持‘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纪检监察人员要对“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要求,做到有效促进,确保队伍建设不走板。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等活动,设立宣传展台,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卷烟打假成就、销售配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行业良好形象。

篇5: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执政党认同度的提高,避免产生政治和信仰危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腐败是最容易打垮我们党的“现代化高科技武器”,也是最容易打垮和谐社会的“现代化高科技武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惩治和预防腐败。

一、保证改革发展顺利进行,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本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为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证,是反腐倡廉工作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司法行政系统而言,它的职能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监狱、劳教、社区矫正以及安置帮教工作,是一条特殊的战线,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对于化解消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特殊的作用。人民调解被誉为“东方一枝花”,在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法律援助能使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突出作用,被称为“光彩事业”。律师是维护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化解矛盾纠纷,对于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对于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证能促使社会公众在各类民商事活动中守信用、讲诚信,在确立和维护社会诚信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法治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公民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制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司法公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有利于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维护并促进司法公正,推动法治的实现。司法鉴定为公正司法提供客观、科学、公正的证据支持,等等。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司法行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建立健全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开创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为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为司法行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基础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依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应切实抓紧抓好。就司法行政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法律服务人员和机关公务员三支队伍而言,主要是:

(一)健全司法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促进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执法无小事。司法行政执法工作特别是监狱劳教执法工作,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最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关键部位之一。不断健全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对执法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是改善执法环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三个坚决杜绝”(坚决杜绝打骂、体罚、污辱、虐待罪犯和劳教人员的现象,坚决杜绝罪犯、劳教人员超时超体力劳动的现象,坚决杜绝监狱、劳教所乱收费现象)要求,推动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司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乏力、省厅以下管理体制不顺、执法监督的法规制度不完善、部分监督职能缺失等等。必须认真学习研究执法监督理论,深刻总结司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执法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按照“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的要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的执法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执法监督工作水平,促进监狱劳教人民警察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二)改进法律服务行业监督,促进法律服务诚信为民。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法律服务行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为人民群众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少数法律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诚信缺失,恶性竞争,在一些司法腐败案件中,常常牵涉到律师。在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公证成了摆设,甚至参与作假,严重损害了公证的权威和声誉。少数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

人员,对群众漠不关心,遇事推诿。群众对司法鉴定的信访量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必须进一步拓宽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视野,认真研究在参与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积极服务的有效途径,认真研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纠风工作的有效措施,认真研究加强法律服务行业监督和惩戒的有效办法,认真研究法律服务行风建设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在法律服务

行业形成“诚信为民”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促进公共服务型机关建设。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注意转变职能,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机关方面积极进取。但是,少数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遇事推诿、拖拉疲沓、效率低下、玩忽职守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建设公共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进程。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加强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深刻领会《行政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规范和严格岗位责任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改进司法行政机关作风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促进机关公务员勤政高效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推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开展,逐步把司法行政机关建成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机关。

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直接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树立廉洁政党形象,是消除这种严重影响最显而易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组织及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作为“拳头工程”来抓,惩治了腐败,严肃了纪律,教育挽救了一批干部,群众是满意的。但案件查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办案就是整人,影响改革发展和团结稳定。有的领导和稀泥,对重要或疑难案件的查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领导出于各种目的,干扰、阻挠办案。有的地方和单位有案不报、压案不查、查而不处,对上级督办的一些重要案件一拖再拖。有的案子办完就拉倒,不去也不善于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犯错误的同志,如何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原则,关爱地拉一把,不简单地推一下,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使我们的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结合总结案件查处工作的经验教训,认真贯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办案工作方针,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要在案件查处工作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争取支持、排除干扰的有效手段,积极探索组织查处的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确保办案质量的有效策略,积极探索提高依法办案水平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发挥办案治本功能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案件查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品位。

四、贯彻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

篇6: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如何提高行政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战略任务对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共责任,必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能力,尤其是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能力。只有各级政府行政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如果政府的职能与其能力不相适应,那么,政府不仅不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诱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能结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切身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决策机构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二是政府机构过于臃肿;三是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四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五是政府公务员素质不高。从总量、结构和运行三个方面来看,政府能力的总量增长落后于社会能力的增长;政府能力的结构不尽合理,如冗员太多、管制能力强而服务能力弱等;政府能力运行的制约机制不健全,不能保证政府能力运用目的的公益性和运行过程的科学性。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严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体制运行上的障碍,机制构造上的失调和政策供给上的偏颇,都凸显出政府自身的定位与其应有定位的偏离。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政府行政职能的定位

政府行政能力是“为完成政府职能规范的目标和任务,拥有一定的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存在和发展,有效地治理社会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

政府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托,执政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执行法律和决策的能力──行政能力的高低。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更是法定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政府行政职能理应从强化以下几个方面职能进行准确定位。

一是强化政府的制度供给职能。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及改革过程中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为有效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各种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不同组织和群体的人们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际氛围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应当把自己的基本职能定位为公共服务,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是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必须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注重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有效地推进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向公共治理转变,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四是强化政府的社会整合功能。政府应该通过科学的政策制定、遵循“利益均衡”的法律原则、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等对社会进行“利益整合”;通过加强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政治沟通来加强社会的“组织整合”;通过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促进社会的“思想整合”。

五是强化政府的综合性职能。从“和谐管理”的角度而言,政府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经济,消除社会经济中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二是建设弘扬民族传统和树立社会正气的和谐文化,重树民族自尊、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理想;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建设与时俱进的和谐政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和思考的出发点,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三、提升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快捷、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采用、电子政务的推行对提高政府能力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一是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地排除行政过程和信息流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修正,保持行政程序和行政信息的完整和中立;二是电子政务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愿望;三是电子政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有关政府的负面信息,改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条件;四是电子政务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工作过程中失误的可能性,使民众对政府的监督更具有可操作性。

篇7: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作者:李晓丹单位:沈阳民航东北凯亚有限公司日期:

2011年04月06日 浅谈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内容提要:

首先理解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之中应有之意。这就充分指出是基于对反腐倡廉建设历史探索的思考,也是基于对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问题的反思。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体现为科学地认识反腐败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地设置反腐败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具体包括:全面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内涵、借鉴国外反腐经验、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在于:要规范和整合现有政府反腐倡廉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允许和鼓励外部社会主体的评价。充分理解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的真正目的,才有助于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科学化内涵、建立绩效、社会主体评价、提高科学化水平。

正文: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也适时地提出了“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对于我国反腐败斗争来说,这一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学化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它既包括理性地认识事物的层面,也包含合规律地解决问题的层面。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的内涵,体现为科学地认识反腐败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地设置反腐败的基本思路等方面。

腐败是和公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公权力存在,腐败现象就不可能灭迹。因此,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普遍,只是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例如:把世界上的国家按廉洁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十分廉洁的国家、比较廉洁的国家、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十分腐败的国家。虽然这一划分标准较为粗略和模糊,但能够大致地反映出一些国家腐败的相对状况。根据对世界各国腐败情况的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基本规律:

一、腐败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性较大,一般经济落后国家腐败状况相对严重;

二、腐败受社会转型影响较大,转型国家腐败倾向和趋势具有不确定性。以此来看,我国作为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都处于过程之中,在体制转型中带来的转变、过渡、断裂,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诱惑和制度缺失,都使得腐败的发生和发展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反腐败不可能通过某种激进的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取得整体的成功,它必然是个渐进的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在空间上将是由局部而整体的推进过程,在时间上也将会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和社会后果。

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舆论监督的充分保障。调查显示,各种监督中,舆论监督最为有力。

四、彻底反贪的政治决心。反贪不仅是体制机制的科学设置,也考验着政府反贪的决心。当然,借鉴国外反腐经验的同时反腐败建设是凝驾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基础之上的。

四、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纵观党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又是一部反腐倡廉、不断纯洁队伍、提高战斗力的斗争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工作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如何以身作则反腐倡廉,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的执行与维护是体现党员自身的形象。与党员的个人素质、党性、党风是密不可分的。下面阐述一下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篇8: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一、反腐倡廉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法治。没有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民主法治, 这就意味着制度的和谐, 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此, 就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允许有特殊的公民。那么, 针对反腐倡廉工作而言, 就需要我们有一整套工作的制度, 使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能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公权利和私权利、公权利和公权利、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关系。让想搞腐败的人在这清醒而健全的制度下能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如果, 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处理权利和义务、公权利和私权利、公权利和公权利、私权利和私权利的关系, 这就给腐败埋下了伏笔。许多大案要案中贪官的违法犯罪事实说明, 他们的黑色收入来自手中的特权, 他们在膨胀的个人贪欲面前忽视了反腐倡廉制度, 不顾党纪国法, 不顾群众利益, 这严重违背了制度的约束, 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这样, 人心乱了, 风气坏了, 甚至危害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可见,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 是构建民主法治制度和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 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调动。反腐倡廉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和谐社会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公平正义受到了亵渎, 那就意味着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那就意味着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的激化, 就意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的失衡。为了维持保证社会的和平正义, 需要我们党和政府加强反腐倡廉的建设。

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 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 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式得出的科学结论, 也是我们推进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抓好的战略任务。”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是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前段时间, 贵州瓮安出现的打砸事件, 体现出我们个别党员和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退化, 体现出有的部门工作的薄弱。这样导致了群众的激动情绪被不法分子利用,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 就是我们有个别的部门, 有个别的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把握公平正义, 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失衡,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突现, 社会公平和正义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从根本上说, 他们的反腐倡廉意识是薄弱的。

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维护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很重要的。

关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温家宝总理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一位经济学家叫舒尔茨的一句话, 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 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其实, 这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是社会和平正义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应正确理解正义的三个层次, 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坚固长城。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公平正义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反腐倡廉建设是体现诚信友爱不可缺少的因素

党和政府的诚信是构筑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前提, 这就需要以廉政勤政为目标,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大力推进行政伦理建设, 提高党和政府的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信度。党和政府有了诚信, 那人民群众的诚信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全社会才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才会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构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 我们党和政府反腐败和廉正建设要注意如下内容:

篇9: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以解决,对稳定群众情绪,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有些问题看起来细小琐碎,但小问题不解决,也可能发展演变成大问题。三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能不能热情而有成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是衡量一个地方党组织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群众工作本领强不强、工作实不实的试金石。应该看到,困难群体虽然在人数上不占多数,但他们的困难与多数群众特别是先富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明显对比,政治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困难,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问题需要有一定财力物力,但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情对待群众,用心贴近群众,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人的思想问题,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个人利益,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逐步实现个人利益;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纠纷,这是现阶段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普遍性要求。在不同群体、不同人们中开展工作,要注重解决某些特殊性问题。对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教育他们坚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责任;对困难群体,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认清前途,振奋精神,自立自强;对有合理要求而又暂时无法满足的群众,要说明原因,得到他们的理解;对有怨气、可能酿成事端的少数群众,要分析原因,及时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总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思想特点,把贯彻普遍性要求和解决特殊性问题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群众工作的实际效果。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做好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工作。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要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寓灌输于交流之中。在这样的交流中,可以听到群众的各种意见,对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努力使自己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融洽起来。感情是教育的“疏导管”,有助于群众接受意见。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群众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示范引导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会使群众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在党风政风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对此议论颇多的情况下,党员干部更要懂得,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得到群众信任,具有人格力量。要坚持做到亲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这本身就是无形的、作用无比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要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呼唤着新的工作方法。要拓宽群众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居民、村民自治组织,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组织、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使广大群众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形成群众工作的合力。此外,还应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的建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工作做好、做活。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健全的党群干群沟通机制,能够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经常、密切地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要求和制度化的保证,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健全的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应具有全面、及时、准确、双向、互动的特点。要保证党和政府全面加强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不仅联系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要联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的社会阶层;使党政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变化,准确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真实情况,把党的政策和主张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基层群众,把基层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相互沟通中增进理解,从而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就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党和人民群众联系交流的渠道。一是健全人民信访、领导干部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保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定点联系群众的制度,特别是到贫困地区蹲点、帮助工作的制度;三是提倡领导干部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结交一些思想敏锐、敢于讲真话的朋友,并逐步使这种做法规范化;四是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优势,优先处理他们反映上来的群众意见要求;五是对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应及时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六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反映群众思想情绪滞后、失真的和瞒报、谎报情况的要严肃处理,增强党组织、党员干部对群众思想情绪变化的敏感性和反映群众思想情绪的主动性、责任心。

篇10: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商贸业为龙头,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由于义乌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经济关系的变化更为深刻,劳动关系更加尖锐复杂,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比其他地方更多、更早。在新的形势面前,党和政府对工会组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职工对工会组织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寄予了殷切期望,工会组织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职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感到,工会要切实履行好维权的基本职责,更好地为职工服务,惟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突破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从传统的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坚持依法维权的前提下,走出一条维权新路。为此,我们提出了“借风、借理、借力”的思路,努力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走出了一条社会化维权之路,实现了维权职能的强化和延伸。

从2000年开始,在义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初步建立起了以建设“平安义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基准,以社会化维权为特征,以协商调解、参与仲裁、代理诉讼、法律援助为基本手段,融整体维护和具体维护于一体,覆盖劳动关系全过程全领域的协调机制。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社会化维权平台

2000年10月,经义乌市民政局批准,我们建立了由市总工会领导的、非营利性的维权工作专门机构――义乌市职工法律维权协会,后改称为义乌市职工法律维权中心。基层工会为团体会员,职工为自然会员。中心工作人员由市总工会向社会公开招聘,他们与机关干部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待遇。中心的维权经费采取“政府补一点,工会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中心在业务上接受公、检、法、司的指导。

维权中心内设来访接待室、调查处理室、法律服务室。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参与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鉴证;参与劳动争议协调处理,主持劳动争议调解;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开展职工劳动争议仲裁代理、诉讼代理;开展代书法律文书、法律咨询、法律知识培训;为职工提供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

二、完善社会化维权网络

一是建立维权组织网络。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横向跨省市、纵向到基层的维权组织网络。目前,我们已与四川、湖南等省市工会,建立了跨地区的维权机制。在镇街等我们建立了维权工作站,在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三级维权纵向组织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建立维权信息网络。维权中心各办公室全部配备了电脑,并投资30多万元,与政府相关部门实行热线电话联线;与广播电台联动,建立网站呼叫中心,确保对各类询问、投诉案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快速有效解决。为了让更多的职工能够及时快捷地得到工会的帮助,我们向电信部门申请,开通了职工维权热线电话。

三是建立专兼群相结合的维权工作队伍。工会机关干部是维权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宏观参与和工作指导。在整合工会内部力量,确保专职工作人员稳定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专职人员与聘请社会法律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群相结合的维权工作队伍,实现了维权力量的社会化。

三、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

近年来,我们在义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

为了加强对维权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正、副组长,工会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为工会履行维权职责提供了政策保证。市总工会聘请了市五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公、检、法、司、人劳社保局等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职工法律维权中心特邀顾问;与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市场贸易发展局以及市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建立了紧密的联合,实现维权工作的互联、互动、互补;与义乌市天地法律服务所、浙江思源昆仑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了维权的力量,保证了维权的质量;与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法制报、义乌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联合,为工会维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进行合作,联合成立了“职工维权科研站”,在义乌市总工会建立“浙师大法政经济学院职工法律维权志愿者工作站”,联合开展普法培训、法律咨询以及职工法律维权理论和机制创新的调研等活动。

四、运用社会化维权手段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借助司法、行政、舆论等社会化力量,运用社会化的维权手段,把维权工作落实到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各个环节,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说法,力求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义乌,“维权找工会”已经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

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方面。我们主动把维权“关口”前移,帮助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针对工资支付等合同条款履约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与市司法局公证处合作,积极探索劳动合同部分条款公证的新机制,减少了诉讼环节,实现了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各方的支持配合,重视做好集体合同的签订、履约和深化工作。目前,我市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0%,工资协议签订率达到87%。

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我们以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动参与企业安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建立了一委(职业安全卫生联合委员会)、一议(安全卫生合同协议)、一卡(安全生产提示卡)、一书(隐患整改通知书)制度。这项工作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企业工会主动参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意见》,把“一委、一议、一卡、一书”制度列入各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内容,有效地保护了职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在困难职工帮扶方面。我们坚持以深化送温暖工程为抓手,通过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多方面争取支持配合,推动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社会化。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支持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每年参加工会的送温暖活动,并不定期慰问困难职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义乌市特困职工家庭生活优待意见》等有关文件,开展了“万名党员联万户”结对帮联工作,把工会的帮扶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建立公平与正义社会管理目标的大格局。

在劳动争议调解方面。我们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了义乌市总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上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规定企业原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凡企业内部无法调解的劳动争议,由市总工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积极争取市人民法院的支持,在市总工会设立“义乌市人民法院职工维权调解联络处”,及时指导、协助工会化解劳资矛盾,同时,在人民法院的支持下,实现了人民调解和诉讼有机结合,使工会系统的人民陪审员可以直接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或从事判决之前的调解活动。几年来,维权中心共受理投诉案件3434起,调解成功率达91%;接待集体来访283批5314人次;接听维权热线并回复法律咨询电话2582人次;阻止和化解群体性恶性事件29起。与此同时,几年来维权中心还承办了由市民援助中心、市信访局、市残联、市妇联等单位转交案件68起。

在参与劳动争议仲裁方面。一方面,我们强化法律维权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培养劳动争议仲裁员队伍,目前,中心的4名工作人员都具备仲裁员资格。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调解与仲裁相结合的新途径,争取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支持,在仲裁委统一受理、统一安排、一口进出、集中归档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在工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庭,既提高效率,又方便了职工群众。几年来,维权中心免费为职工出庭仲裁代理123起。

在代理职工诉讼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市法院的支持,为工会代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快立、快审、快执”的三快措施。同时积极争取有关法律事务所的支持,对复杂、重大的案件由法律事务所指定人员协助工会共同办理,从而保证了办案的质量。2002年2月,我们与市司法局联合发文,成立了义乌市法律援助中心职工工作部,实现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对接,使工会法律援助工作融入市法律援助体系之中。2004年5月,我们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承诺为权益受侵害的职工免费诉讼代理,建立诉讼费垫付基金10万元,为17名经济特困的外来职工解决诉讼费。几年来,维权中心免费为职工出庭诉讼代理116起,共为职工追讨工资及挽回经济损失1065万余元。

上一篇:“郑崇字子游”阅读参考答案下一篇: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