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2024-04-24

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精选9篇)

篇1: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普法工作,重点要做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基本工作,切实做到“五个结合”,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相结合。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继续加强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注重发挥普法依法治理的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法律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法制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弘扬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宣传活动,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二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

理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公室《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大力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实施多层次多领域专项治理,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重大矛盾纠纷积案化解年”等活动,集中清理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积案,进一步丰富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式和内容,有效实现了法治建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和宣传推广各地创建活动经验,组织创建活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

三是全面落实做好“五五”普法规划,认真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动员部署,明确检查验收工作的要求和安排。各地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对“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加大对“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指导力度。制定下发全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的检查验收标准,确保检查验收工作规范有序、客观全面。认真总结、积极推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推荐工作。

四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等活动,积极推行法德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与农民群众、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和法

律服务,有效实现了法治建设与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机统一。切实加强活动策划。要抓住重点,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扩大影响。积极协调中央主流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开展广泛性、连续性、专题性的深度报道。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中央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积极组织地方主流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努力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协调配合的宣传格局。

五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围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场所较多、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把“法律进宗教场所”作为民族地区普法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对宗教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宗教场所的依法管理,有效实现了法治建设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和建立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民族地区和宗教场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篇2: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在“四五”普法期间,××市妇联围绕“立足创新,丰富形式,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从职能出发、从发展出发、从维权出发,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社会性,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广大妇女儿童的法律素质,发挥了妇联组织在依法治市中的特殊作用,为××的稳定和

发展,社会的和谐和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普法形式“新”,宣传有广度。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我们的工作,2001年至2005年,全市妇联系统通过妇联维权信访窗口,服务妇女群众8000多人,提供法律咨询6700件(次),原创:http:///依法解决了5000多件涉法问题;举办各类法制教育讲座500多期,参训人数达15万人;法律宣讲500多场(次),人数达100万余人;发放普法知识手册、宣传资料140余万份,制作宣传展版400多块,发放折页图片175000余份;制作法制专题片7部,推出法制专版16期;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法下乡12场(次),受益人群超过20万。

二是普法渠道“广”,宣传有深度。借助媒体,抓重点时段的宣传,我们将每年的3月、12月确定为开展普法宣传的重点月份,期间,在电台法制热线、电视《法制12分》、报纸《姐妹》版和《法制周刊》上,通过专题、专栏等形式强势宣传,特别是我们每年制作的《女性与法》专题教育片,以案说法,观众反映热烈。通过网络,抓全年的长效宣传,在××妇女网设立了法制维权专栏,为妇女释疑解难,开辟了妇女维权新通道。突出培训,抓重点骨干的宣传,开展了“万家学法”、“专家说法”、“法在万家”、“送法下乡”等活动。运作项目,抓重要群体的宣传,开展的“预防拐卖女童和青年妇女”项目、“巾帼红丝带”项目成为普法的新载体。“新市民巾帼维权站”的建立和“送法进高墙”活动的开展成为妇女维权新亮点。

三是普法机制“全”,宣传有力度。通过专业人员参与制度求实效。实施了专业人员法律信访接待制,聘请公检法等部门的35名专业人员每周参与信访接待,实行了妇联干部法律信访轮值制,妇联干部人人成为义务普法员。通过维权代言人制度出实招。建立了专职代言人、专业代言人、特邀代言人三支队伍,全市410多名妇女维权代言人和我市45名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成为妇女普法的主力军。通过检查督查制度解实情。对各辖市、区妇联普法工作每年一查,通过听汇报、开座谈会、看现场、查台帐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基层提高普法的效果。

对妇女开展普法宣传,就是服务“两个率先”,就是服务妇女群众,是妇联的工作的重头戏,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有四点体会:

一是要把握节点。把国策宣传作为妇联参与普法的重要内容。2004年市妇联牵头,联合市计生委、环保局、国土局、外经局开展了“共宣国策,共谋发展”系列活动。活动中,通过广场咨询宣国策、原创:http:///分管领导话国策、专家学者议国策、市民群众谈国策、三进党校学国策、知识竞赛晓国策、文艺演出展国策等形式,大力宣传5大基本国策以及相关的法律。2005年,联合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开展了“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好新闻评选和“共宣国策,和谐发展”知识竞赛,举办了“和谐-平等-发展”论坛,在全市营造了普法氛围,促进了社会平等、和谐、进步与发展。

二是要突出重点。把重点人群作为妇联参与普法的主要对象。关心新市民女性,在社区及新市民培训基地举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讲座。关爱新婚夫妇,邀请新婚夫妇参加妇联组织的新《婚姻法》培训,为新婚夫妇发放《婚姻法释义》读本。关注特殊人群,长期与南通女子监狱合作,为正在服刑的××籍女犯人播放家乡新貌专题片,接回家乡感受家乡变化;深入句容少管所和江苏省女子劳教所,与少年犯和女管教学员面对面对话,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她们增强法律意识。

三是要突破难点。把反映妇女诉求作为妇联参与普法的关键。例如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和《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草案)》修改征求意见时,我们先后邀请市人大内司委、政协法制委等10多个部门专家学者和辖市区妇联干部参加座谈会,反映广大妇女的法律诉求。通过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的议案(提案),为广大妇女鼓与呼。“关注贫困母亲”、“失地妇女的权益维护”等专项调研,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篇3: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 城乡差异比较大, 突出表现在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扩大等方面。

(一)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呈多元化发展, 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而在广大农村, 农民依然以农为主, 主营收入增长缓慢, 甚至出现负增长。二十多年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 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 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9元, 农村是389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 1994年达到顶峰, 为2.86∶1, 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又达到新的谷底,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 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1, 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 2003年扩大到3.24∶1, 尽管2005年底降至2.5∶1, 但其差距仍呈持续扩大趋势。

(二) 城乡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构不协调。

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工农业结构不对称上。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与城乡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基本一致, 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和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依靠农业支持优先发展工业, 由此导致近年来二、三产业占GDP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 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因此, 城乡之间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 而是扩大了。这样, 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 进而扩大城乡收入的差距。

(三) 城乡市场发展隔离状态没有根本改变。

城乡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至今没有彻底消除, 城乡产品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目前, 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过程;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进口增加, 国内农产品相对价格下降, 一定时期内会对农民收入带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民重视不够, 城市化滞后。同时, 近年来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递增;加之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 造成人均劳动收入很低, 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农民额外负担过重。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劳动者仍然存在身份和待遇上的歧视以及制度、政策限制, 使农民劳动力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二、现阶段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思路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形态。调整城乡关系, 促进协调发展, 实质上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 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变。

(一) 深化改革, 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不断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要加快户籍管理机制改革步伐, 进一步放宽城镇准入条件, 凡有合法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 准予其在城镇落户;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同户籍同待遇;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改革, 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 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划经营;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规范集体资产量化和股权设置方式, 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使农民的宅基地、房产等资产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作为融资手段和创业资本;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部门工作重心向农村延伸, 强化农村各项社会服务。

(二) 工业化和城镇化。

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以及由于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 农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工业化首先是要增加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 减轻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其次是要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对农村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 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 进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再次是要利用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农业应该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 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和保护。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 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体和中转站, 是较小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结合点, 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是实现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全面参与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桥梁和连接纽带。通过城镇化发展, 一方面, 就业门槛低, 机会多, 农民进入城镇化比进入城市容易, 收入来源增多, 收入水平将会提高;另一方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 有助于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收入提高。此外,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协调发展。

(三) 市场化。

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本、技术投入是传统农业低效率的根源。传统农业要获得发展, 就要实现两方面资源的流动:即农业富余流出农业部门以及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农业部门, 从而在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的要素替代。但是在传统的城乡交易单边关系条件下, 农村发展必需的资金、人才和各类物资产品向城市净流入, 而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由于处于高价位和经济结构的高层次难以向农村和农业中渗透, 也无力吸收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了加强资源的双向流动, 就必需建立一体化的市场, 通过确立以市场平等竞争为原则的各种制度和政策规定, 利用市场机制扭转当前城乡交易中的不平等, 实现城乡间的资源互流。

(四)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和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达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加快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和农村建设的具体办法。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预算, 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逐步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部门实施的所有涉及农村建设的工程项目, 在编制规划申报项目、组织实施时, 都要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切实解决农村建设项目分散点、分散投资、低水平建设的问题, 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增强承载和辐射能力, 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 继而实现交通、供水、电力、燃气、信息、网络等城乡一体化。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阶段,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总体较差, 农业人口比重较大, 工业整体实力不强, 城乡差距特别是绝对差距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 现阶段调整城乡关系, 协调城乡发展, 主要是努力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 逐步减弱城乡差距的强度, 积极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 统筹城乡发展事关全局, 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既需要长期不懈地探索, 更需要具体的工作实施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真正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 构建和谐新社会。

摘要:随着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必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一种社会均衡发展的战略。它需要政府转变观念、赋予农民平等的待遇, 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使农民融入国民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结构中。

关键词:城乡经济失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王海光.当代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 2003, 3

[2].焦伟侠, 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4, 2

篇4: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一、搭建校内大普法工作格局

学校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研究部署,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作为推进“六五”法治宣传的总纲领;成立了“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校党政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并设办公室在宣传部;结合各职能部门工作特点,把“六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党委;同时,依托保密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分工开展相关领域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从而构建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协同配合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考核等制度。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环节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组织法学专业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日常法律援助工作及法治实践等活动,切实提高法学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围绕与教育和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师生员工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派遣制员工、合同工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求与指导。重视对离退休教职工、校内企业以及在校内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把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真正落到实处。针对研究生和留学生,分别建立了经常性的普法教育机制。

三、全方位推进依法治校

学校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把法律、政策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2014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章程》经云南省教育厅正式核准颁布,成为云南省首批被核准的高校章程之一。学校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2013年以来废止规章制度40项,修订和完善35项,新制定57项,促进了各项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设立法律顾问室,规范学校层面各种相关法律文书、协议、合同的审定等工作,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切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效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等,推进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完善民主监督。

四、积极参与地方法治建设,努力构建地方立法智库

篇5:普法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关 键 词]普法教育,和谐社会,意义,实践形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1)

自1986年开始,我国的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五年规划”的实施过程。近20年来,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宣传民主法治思想;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四五规划”将于今年年底结束,我党又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文章从我国的全民普法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实践形式和应该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一些论述,仅供参酌。

一、全民普法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2)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这里得到保障和实现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诚信和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公正、诚信、活力、有序”是它的五大特征。[!--empirenews.page--]

(一)、全民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沿性、基础性工作。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全民普法教育的前沿性、基础性作用

1、从和谐社会的“法治”特征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谐社会首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但是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很不均衡的国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全力以赴地搞好 “全民普法教育”这个前沿性、基础性工作,促使其发挥作用。

要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倡导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分清合法与非法,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程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通过法治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等,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和谐社会的“公正”特征来看。“公正”,公平、正义或公正、平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或公平和正义)。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公正与平等。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正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准则。资本主义社会有公正与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更应当有公正与平等。没有公正与平等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社会,没有公正与平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不是社会主义。(3)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这句俗话说明在中国民间普遍存在公正与平等的理念和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要端平中国这碗水,就必须致力于 “全民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引导全体民众树立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说到“公平和正义”,就必须说到我国的“法制”。从根本上讲,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但是,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和实施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根本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还有差距。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客观内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法、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掌握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参加国家管理,依法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力。我们的法制教育必须同时也是民主的教育,是启发民主意识,传授民主知识的教育,而决不仅仅是守法的教育。(4)所以,要不断启发和鼓励人民群众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关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对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制教育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以营造保证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形成促进依法治国进程的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empirenews.page--]

3、从和谐社会的“诚信”特征来看。我国《民法通则》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提到和谐社会的“诚信”就必须联系法律来看。其实,和谐社会的这个“诚信”原则本身就是一个法律原则,它所包含和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法律的精神实质。要“诚信”,就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普法教育,我国人民普遍接受了一次最广泛、最深入的法制观念启蒙教育,法律知识得到空前的传播与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懂得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观念逐步树立。广大人民群众在普法教育中尝到了甜头,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1][2]下一页 在学法、懂法、用法的过程中开始了依法管理各项事业的探索,学用结合、普治并举,促进了依法治理三大工程格局的形成。

4、从和谐社会的“活力”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十分深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从这里看,仍然需要我们进行不懈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引导。

5、从和谐社会的“有序”特征来看。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上。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5)从这里来看,要“有序和谐”,仍然需要全体民众的依“章”办事、依“章”发展,继续需要我们致力于“全民普法教育”。

(二)全民普法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首先体现为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要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一是需要打牢法制宣传教育这一基础。依法执政的基础在于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知法守法,以法律作为衡量行为的标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而法制宣传教育正是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群众的一项社会工程。二是需要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是“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四五”普法的重点对象,目的就在于使社会各项事务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就必须要先行。三是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常抓不懈。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是提高依法执政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法制观念的树立和法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四是我们的机关干部和广大民众也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必须自觉自愿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empirenews.page--]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历史任务。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法制宣传教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法制宣传教育必然会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全民普法教育的实践形式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国全民普法教育《四五规划》,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一些宣传教育途径。如在《方法和步骤》方法第5项里规定: “多种途径,广泛宣传。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制图片展览等。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办好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的法制专栏、专题节目和法制系列讲座。要继续发挥法制新闻、法制影视和法制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广大公民受到形象生动、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要让全民普法教育广泛开展起来,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从普法形式来看,那些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可听、可读、可视性强,质量高的普法形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在坚持法律三下乡,法律进社区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是采取分类施教的方法增强普法的效果。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实施普法。在校园,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编排法制课本剧,寓法于乐。在工厂从工友打官司或涉法经历中高度凝练编成小品等艺术形式进行表演,以法明理。在农村通过身边人的涉法故事编成戏剧进行表演,使受众在艺术的氛围内接受教育。

第二是利用媒体扩大普法覆盖面,把普法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学法用法工作,提高采编质量。让那些类似“检察院院长”的法盲笑话从此消失。

第三是采用法制影视、法制图片、法制文艺巡演、正反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变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为通俗易懂。

第四是采取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有奖问答等形式增强群众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是建立普法讲师团和编写法律通俗读物,利用专门的法律人才进行普法,提高普法的质量。

第六是采取学法轮训、培训、讲座等方法保证学法时间、内容和效果的落实。

普法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使普法工作法制化。根据普法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十分有必要就这项工作立法,使这项工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规范运作。二是机构人员应规范化。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现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但普法部门还是临时机构,不利于普法队伍的长远建设和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建议把普法部门设为常设机构。三是在物资经费上应有保障,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将其纳入预算,逐步提高普法经费的标准,确保所需经费到位。四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广纳贤才,充实普法宣传队伍。同时加强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联系和配合,利用文艺人才为普法教育做贡献。五是要进一步健全普法制度。建立健全普法工作问责制,每年由党委、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对各职能部门的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讲评,实施奖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普法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一并进行检查评比,按综合治理的要求实施奖罚。真正使普法工作有组织领导,有部门实施,有检查落实,有激励机制,持续深入开展。[!--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发表于《人民日报》2004年10月8日。

(2)田成有:《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形成 》,发表于成有论法网站。

(3)张巨成:《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表于人民网。

(4)佚名:《试论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发表于人民网。

篇6: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发言关于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与各位共勉。公路养护看上去是件很平凡的工作,但运作起来需要“精雕细琢”。公路养护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差,安全与畅通,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便捷与畅通,更关联到每个养路工人的命运与前程,加强精细化管理对于构建平安公路,和谐交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根据我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经验,养路事业通常被形容成默默无闻的铺路石,但把每一件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要做到“不平凡”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我们的每一个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养路工人,人在路上,要路在心中。公路每一处病害,每一段路况,每一天的变化,每一刻的安全,每个细节都决定着公路事业的成败,从春季早期养护,规范防护到夏季公路绿化工程,小修中修养护作业,从秋季自然灾害防治,公路大整修工程到冬季除雪保通,时间的指针告诉每一位公路养护人员都清楚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该怎么去做好每件事。目前,在公路管理部门,养护职工人员多,分布范围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公路养护职工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清苦。

近几年来,某某某某所紧密结合公路部门的特点和公路养护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创新加强公路养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公路养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路养护表面上松弛、浮躁也就是个粗糙活,实际上公路养护有着严格的从业规范和职业纪律,更有扎实科学的职业技能和精细的养护管理模式,不允许有半点粗心大意,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公路养护,重点突出“严、密、细”的工作作风,达到“十个好”标准。

一是做到路容路貌好,二是路面养护好,三是路基养护好,四是桥涵养护好,五是绿化管护好,六是安全生产好,七是文明养护好,八是标志标牌好,九是出工出勤好,十是道班管理好。

要达到“十个好”标准就应该做到“七有七无、三齐全”。

七有:日常养护有记录,路肩边坡有绿化,村镇路段有边沟,养护作业有标志,养护工程有监理,桥梁养护有专人,危旧桥梁有监控。

七无:路面无病害,路肩无死苗,边沟无积水,路段无失养,路树无死苗,沿线无垃圾,桥栏无缺损。

三齐全:就是标志标线齐全,绿化苗木齐全,排水设施齐全。

最后,我想说,公路人、养文明路、做文明人、增强责任感,从“严、实、细”上下功夫,找准位置,找到结合点和控制点,精细化养护,提高公路养护的高效能和规范化管理的自觉性,大力提倡“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工作精神”,把严格监控,务实求效,精细管理作为公路养护与发展的“三要素”加大引伸力度,培养公路人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我们的思想和公路整体有机结合起来,使公路人团结在公路交通发展目标的旗帜下,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安全无小事,安全重如泰山”这个意识灌输到了每个职工头脑中,把安全工作渗透到了每个工作环节,增强了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篇7:推进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为本,民富为先。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该市着力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科学决策,迅速解决关乎民生问题

今年初,一名广东客商计划投资4000多万元在**市工业园区创办橡胶厂。该市在组织群众代表座谈时,大家认为橡胶厂虽然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于是,这个项目最终被当地政府婉言谢绝。据了解,近年来,该市已婉拒了市民不同意的20多个大投资项目。

近年来,**市把群众所思、群众所想、群众所盼、群众所忧的事情,作为该市市委、市政府推进民生工程的立足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并开通“市长热线”、“民声通道”,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部门协商会等“问计于民”,让每一项关乎民生的决策得民心、顺民意。

“坐在车上如筛糠,夜行见黑不见光。”这是一名市民给**市领导的留言,他反映该市城区6.8公里长的泰康路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晚上黑灯瞎火,道路排水不畅等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把泰康路的改造列入重点督办项目。去年底,投资3200多万元的改造工程完工,水泥路面变得宽阔平整,人行道上铺设了彩色瓷砖,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种上了绿化树,整个泰康路完全变了个模样。后来,这个市民又给该市领导发来短信留言:“路平了,灯亮了,树绿了,下水道通了,群众的气也顺了!”

初冬的**大地已有些许寒意,但该市康唐公路改造工程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正在工地调研的**市委书记胡加龙说:“和康唐公路改造工程一样,今年**市实施的十件实事都是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后确定的,当中涵盖了教育、卫生、就业、保障、城建等方面,都与全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着眼长远,构建解决民生问题长效机制

日前,**市蓉江街道办东街居委会常年补助对象江传兰去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发现,她每个月的保障金又比原来增加了30元。据了解,近两年来,**市已经3次调整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近年来,**市着力实施“民心工程”,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每年初,该市都会将增收、就业、医疗等作为“民心工程”的攻坚目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村组征求意见,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

“关注民生既要关注百姓眼前的急事、难事,更要通过制定、执行好的制度,让重视民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让改善民生成为政府的工作常态,确保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市市长苏传辉的话掷地有声。为将这一项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看到成效,**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和运行机制,调整政绩考评体系,将民生问题列入干部提拔任用的考核指标,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该市把民生问题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战略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和统筹考虑。在该市确立的5年规划中,民生指标占了六成以上。此外,该市还相继出台了《**市实施民生工程建设若干政策的暂行办法》、《**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市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

好事办实,民生工程成为群众民心工程

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群众最急需办的事情,更是**市委、市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实事、好事。该市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民生工程成为群众的民心工程。

地处该市北部边远山区的隆木乡瑞坑村,66岁的明邦庆老人一拧开家中厨房的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便哗哗地流出来。该村在接通自来水前,打出来的井水又苦又涩,而且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去年,该村修建的引水工程顺利竣工,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题。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市先后撬动800多万元民间资金参与改水工程,解决了农村10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该市在政策和帮扶措施上给予重点倾斜。近年来,该市发放小额贷款4000多万元,累计减免各类规费4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使1000多户贫困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进**城乡,所见到的“漂亮”、“气派”的建筑都少不了学校。近年来,该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对于弱势群体,**市委、市政府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断延伸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帮扶”长期化、系统化,帮扶对象由最困难的低保人群覆盖到城乡所有困难群体。目前,该市已将7271名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8765名。

篇8: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一、我市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的现状及成效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支撑,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通过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为大扶贫格局注入了活力,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扶贫开发进程。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三者有一定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的减贫脱贫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

1、专项扶贫:夯实发展基础,切实保障民生。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项扶贫是指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专项扶贫,其扶贫形式主要有: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整村推进、移民易地搬迁扶贫和以工代赈扶贫;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化扶贫和连片开发扶贫;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雨露计划”培训和科技培训、示范与推广;以农村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低保对象、低保边缘户以及重残人员、重大疾病无自救能力的困难户为主要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临时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过去五年,我市在农村贫困地区共投入扶贫移民资金33615.91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移民资金8842.26万元,完成整村推进项目1313个。这些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支撑,使扶贫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五年来预计在重点村解决了41308人的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600元,增长30%。二是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扶贫重点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丰富了贫困农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大部分村民购有手机,新建翻修了砖木结构住房,不少人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小洋楼。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出行、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难题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的目标。四是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底,“雨露计划”累计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803人,转移就业8363人,就业率达95%。通过扶贫、扶志、扶能,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起到了“一次培训、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输出一批,致富一方”的扶贫培训效果。同时,对全市农村对无劳动能力和低收入人群(31024户57938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仅2010年用于农村低保资金6500余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100余万元,有效地保障了这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行业扶贫:发挥自身优势,凝聚人心民心。

行业扶贫是国家扶贫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措施和政策保障的重要方面,并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前提与归宿,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近几年来,我市各行业、各部门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自觉主动地发挥行业部门自身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个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出色地完成了扶贫开发规划制定的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市县两级党政等综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各项方针政策,在扶贫开发事业的政治保障、组织协调、机制创新、队伍建设、营造氛围、协同工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市县经济工作部门积极实施财税扶贫、金融扶贫、投资扶贫、项目扶贫,努力完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引导增加信贷扶贫投入,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努力满足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积极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贫困人口从资源开发利用中切实受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最优惠、最直接的扶持。市县农业等工作部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小流域治理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使水利更好地造福贫困百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支持贫困家庭因地制宜普及和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等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同时,带动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市县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部门,积极实施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计生扶贫、巾帼扶贫等扶贫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用于扶贫助学、科技培训及科技示范与推广、捐赠书刊开办农家书屋、援助村级卫生所、帮助贫困户中的领证独生子女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提供到户贷款贴息及扶贫项目、扶持巾帼创业等资金达2280余万元,不仅为我市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有利地推动和维护了我市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3、社会扶贫:雪中送炭,温暖贫困百姓。

社会扶贫,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通过物化的形式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安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部门,通过组织化的人的行为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近五年来,我市共筹集社会扶贫和公益项目建设资金近5亿元,仅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直接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就达1.5亿余元,尤其是“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开展四年来,市、县定点扶贫工作组共有232名副县级以上干部轮流担任了工作组长,920名干部轮流在重点村工作过,37位市级领导,40名县的主要领导直接挂到重点村,负责指导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同时,市委、市政府还为107个重点村派去了由市、县229个单位(部门)组成的58个扶贫工作组,开展一对一帮扶,帮扶资金达1738.135万元,帮扶物资折款160.33万元,帮助争取有关部门无偿资金3843.11万元,助学、走访慰问资金155.89万元。在继续实施党政机关结对包扶贫困村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了城乡结对帮扶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选派了由市、县680个单位组成的223个工作组下到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建设村级党组织活动办公场所,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共投入扶持资金8652.5万元,其中,党建帮扶资金1672.5万元,223个工作组680个单位帮扶资金6980万元。通过帮扶,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得到改善。另外,我市还开展了“万人帮万户”、“千企联百村”、“万名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等活动,每名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送一张“连心卡”,告诉他们有什么想法、需求和愿望可通过“连心卡”进行联系,并认真记好“民情日记”,梳理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开展这几项活动捐助资金(含实物)达2500万元,帮扶对象人均受助1000余元。在扶贫帮困中,除资金(实物)捐助外,还因人而异,分类施保,提供支付信息、指导劳动技能、发展家庭种养业、介绍就业岗位等帮助,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

二、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存在的问题

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是在扶贫开发历史进程中伴随而生,为我国的减贫和缓解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克服。

1、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还不太统一,积极性还不够高。

如有的人认为,经过20多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贫困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只要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有的人认为扶贫开发对GDP和税收的增加贡献不大,抓得好不好不影响全局;有的人还认为国家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温饱问题作了“兜底性”安排,贫困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开发式扶贫不如救济式扶贫。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干扰了扶贫开发进程,并动摇民心。

2、单位帮扶工作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近几年,各部门都开展了一些挂点活动,如农工部门的新农村建设点、组织部门的创“五好”基层党组织联系点和社区结对帮扶点,加上扶贫部门的挂点包扶贫困村,都得拿出钱来帮扶,少则1—2万,多则5万、8万不等,如何筹集资金成了各单位的一大难题,积极性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扶贫机构设置不统一,协调统筹功能弱。

相对来说,扶贫机构是一个成长中的机构,其性质为议事协调机构,本身就带有不稳定性和可忽视性。从全国各省和我省各设区市的扶贫机构设置看,机构性质各异,有独立的、有隶属的、有混合的,有行政的、有事业的;机构级别不一,省有正厅级的、有副厅级的,地市有正县级的、甚至有副县级的;机构名称多样,多数称扶贫办、有的叫扶贫和移民办、有的叫协作办、还有的叫扶贫移民局等等。机构设置上的不统一、不规范,虽与各地扶贫任务的轻重有关,与其职能相统一,但更多的反映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扶贫事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贫困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从体制上、从长效机制上予以解决。试想,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机构设置为平级机构甚至更低,扶贫部门如何正常有效地协调强势和高规格部门?又怎么去协调、统一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尽管各级都设有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虽然是一个实体机构,名牌很大,都是由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由相关实力部门组成,但现在关键是落实得不太好,工作更多的是靠扶贫部门去协调,责权不统一,扶贫部门也就很难承担起工作重任。

4、扶贫立法滞后,扶贫工作社会责任和执行力大打折扣。

由于扶贫立法滞后,实行政府主导、扶贫主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很难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是扶贫资源整合难度大,各行各业都拥有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济困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都是缺乏政策约束力的具体体现。

三、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新的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确保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扶贫开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扶贫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消弱,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只能加快,不能停滞。这就要求我们要合力推进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一轮新的扶贫攻坚战,使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全面发展。

1、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管理体制,实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统一。专项扶贫要改变过去投入分散的状况,主要瞄准重点区域和贫困农户,以整村推进为基础,以农户脱贫为目标,集中用于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提高贫困地区综合素质及发展能力,尤其要逐步增加直接扶持到户的资金规模,创新和完善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同时,要做好库区、深山区扶贫异地搬迁和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行业扶贫要着眼于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把优先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并指导本行业完成本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扶贫任务。从萍乡实际出发,尤其要在“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计生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扶贫开发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扶贫要挖掘潜力,扩大领域,在切实加强定点扶贫的同时,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积极调动、充分发挥军队和武警、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把定点扶贫、领导牵头、部门联动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区域综合发展,党建扶贫双赢,真正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

2、加快扶贫立法进程。

要真正构建以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只有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扶贫的法律地位、领导责任、目标管理责任、资金投入责任和社会支持责任,来强化全社会共同的认识,从而为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提高扶贫工作部门地位。

随着贫困对象脱贫难度日益增大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扶贫部门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与当前扶贫部门较低的职能地位不相称。为此,必须让扶贫工作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和行政权,才能担当起协调统筹责任,才能确保管好用好扶贫资源,达到真扶贫、扶真贫和扶贫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4、建立长效大扶贫机制。

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特点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又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扶贫工作条块分割的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与配合机制,也不利于在源头上对各项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使用。因此,省、市、县都应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政府各涉农部门资源,形成一个能快速决策、协调一致的长效大扶贫机制。同时,要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认识问题,才能克服体制局限和部门偏见,使新一轮扶贫开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5、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领导。

篇9:推进普法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本报讯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11月2日表示,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的推进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在与信息产业部直属机关培训班学员交流时,王旭东强调,加快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消除“数字鸿沟”等方面的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是信息产业应尽的责任。

王旭东表示,首先,村通工程对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村通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打上电话,它对于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创建公平信息社会、和谐信息社会有重要意义。如果农民基础通信条件不改善,“数字鸿沟”就无法缩小;其次,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推进信息化,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是实现信息获取公平的必然要求。(综)

我国无线传感技术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本报讯 在无线智能传感网络通信、微型传感器、传感器节点、簇点和应用系统等关键传感技术研制上,我国已取得重大进展。

记者从 “中国科学院传感技术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十五”期间,中科院组织全院近20家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在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算法、体系,特别是随机布设传感网、MESH(网状网)传感网、残缺受限分布式任务分配、传感网盲源分离、协同融合、目标跟踪、目标定位等。

在重要传感器件方面,自主开发了MEMS(微机电系统)振动传感器、MEMS声响传感器、MEMS红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声阵列传感器,形成了以MEMS传感器为主、复合多信息探测的小型化传感器系列。目前,7种器件有明确的应用方向,两种器件批量供货,确立了中科院MEMS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地位。

在系统层面,研制出了5个系列9种传感网端机、4个系列基站等原型样机,在低功耗、微型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在专用网络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研制的传感网设备可组成多种类型的传感网络,并成功实现了各种无线传感网络与公共网络、卫星网络的加密互联。同时,研制完成了无线传感网核心协议芯片。

在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中科院将部分成果快速推向应用,初步建立起无线传感技术完整的价值链。并将传感技术在上海智能交通、嘉兴水运智能交通、浦东机场安全系统等多个领域进行示范应用。(综)

中兴、华为获大宗海外订单

本报讯 据印度媒体报道,华为与中兴分别获得印度国有电信公司MTNL(Mahanagar Telephone Nigam Ltd.)和BSNL(Bharat Sanchar Nigam Ltd.)的大宗订单。华为获得MTNL扩充德里地区宽带设备的订单,价值22亿卢比;中兴则赢取了BSNL总计600万线宽带项目的部分合同。

此前,中兴通讯宣布已获得俄罗斯电信运营商MTT(Multiregional Transit Telecom)NGN国际关口局合同。这是中兴通讯NGN技术在最高端通信领域的再次突破。 MTT是俄罗斯500强企业之一,拥有超过9000万的用户。中兴将以成熟的NGN技术对其现有国际关口局进行扩容,以实现与全球其他使用NGN技术的国际关口局互联互通。

此外, 中兴通讯DSL宽带市场也喜讯频传,先后获得亚美尼亚及越南的DSL建设项目。其中,亚美尼亚境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ArmenTel建设的是该国首个DSL宽带网络。另外,中兴通讯的宽带接入平台及核心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等也已成功进入越南,服务越南第二大综合运营商Viettel。(综)

中国提交文稿数与编辑席位居首位

本报讯 近日,国际电联IPTV焦点组(ITU-TFGIPTV)第二次会议在韩国釜山举行。

本次会议在IPTV的定义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会议明确了IPTV的定义:IPTV是在IP网络上传送包含电视、视频、文本、图形和数据等,提供QoS/QoE、安全、交互性和可靠性的可管理的多媒体业务。此外,会议还就IPTV的需求和体系架构提出了初步草案。本次会议共收到提案文稿157篇,而中国在继第一次会议提交了35篇文稿后,本次会议则更上一层楼,提交了51篇文稿,成为提交文稿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在会议上中国还争取到了多个新的管理职位,拥有的Editor(编辑)席位数量也已居世界第一。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电信的孟建庭被指定为WG5联合组长。至此,中国代表团在ITU-TIPTVFG已经拥有1名副主席(电信研究院的刘多)和3名工作组组长的职位,人员组成覆盖了研究部门、运营商和设备厂商。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文稿质量稳步提高,多篇重要的文稿被接受。中国的文稿已经成为影响ITU-TIPTV标准进展和走向的重要力量。

简讯

英特尔半年将裁员6900人 英特尔近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透露了裁员的相关细节,其拟在未来6个月里裁员6900人,该裁员计划将波及中国区。 今年9月份,英特尔宣布明年中期之前在全球裁员1.05万人。据了解,英特尔将为未来两季度6900人的裁员付出2.55亿美元的遣散费。 (综)

联想第二财季营业额同比上升1% 联想集团 11月9日发布的2006/2007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和年中业绩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联想的综合营业额为3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但就半年业绩来看,联想的盈利状况不佳,只有430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2.7%。本财年第二季度,联想电脑在全球销量增长了约10%。(贾)

方正印捷数码印刷系统被认定为2006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火炬计划项目是我国的传统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突出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方正印捷数码印刷系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水平,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诸多优势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侯)

赵科林被任命为诺基亚中国新总裁 原中国区总裁何庆源将转入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担任该公司中国区董事长。赵科林原来是诺基亚大中国区客户及市场运营高级副总裁,接掌中国后,他还将继续领导诺基亚大中国区客户及市场运营。(胡英)

GPS汽车导航市场升温 全球最大的GPS生产厂商GARMIN公司近日宣布,旗下第120万台“任我游300”GPS汽车导航仪正式下线,以终端市场价格推算,销售额直逼10亿美元。GARMIN大中华区合作伙伴——合众思壮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款由姚明代言的汽车产品9月在中国上市以来,全国市场已断货3次。

上一篇:旗手阅读答案下一篇: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