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服务

2022-07-14

第一篇:社会工作个案服务

社会工作 服务方案(个案)

服务方案

一、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王婆婆,今年83岁,丧偶,半身瘫痪多年,无自理能力,唯一照顾她的弟弟近年因病离世,现无人照顾,身体越来越差,大小便失禁,不愿入住敬老院,家人表示无法照顾,向居委会求助。

二、存在问题

1、心理问题,王婆婆丈夫离世多年,无儿女,属于独居老人,心理上缺乏家人关爱,加上半身瘫痪,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奈,对生活失去信心。

2、个人卫生问题,王婆婆因半身瘫痪,没有自理能力,近年也因长期卧床,身体越来越差,大小便失禁,个人卫生方面不能及时清洁,导致老人身体皮肤多处破损。

3、疾病问题,王婆婆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而且身体状况因长期卧床而比较差。

4、照顾问题,王婆婆没有近亲,弟弟的家人也难以照顾。

三、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

1、恢复王婆婆对生活、生存的信心。

2、解决王婆婆基本的生活问题,包括日常生活、饮食、个人卫生等问题,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

3、缓解轻王婆婆半身瘫痪后所带来的身体疾病问题,减轻因疾

病带来的痛楚。

4、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发掘和运用社会和社区资源,提供王婆婆日常的照顾服务。

四、具体服务

1、根据认知行为理论,发掘社区专业社工服务资源,请专业社工与王婆婆谈心,让王婆婆正确面对自身的问题,包括弟弟的离世和现时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引导服务对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主动思考她的真正需要,她希望得到何种帮助。

2、与王婆婆弟弟的家人进行沟通,希望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每周抽出不少于一天的时间探望王婆婆,让王婆婆感受家人的关怀,减轻她的孤独感。

3、发动社区志愿者、义工队和邻居,定期到王婆婆家,每周四次,陪她聊天,为她读报,留意王婆婆的情况,留下社区或者社工的联络方式,如发生情况,可以及时联系。

4、帮助服务对象申请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王婆婆在生活料理和个人卫生上的问题。

5、发动附近的小食店为王婆婆提供送餐服务,并与邻居配合,解决王婆婆的饮食问题。

6、向社区残疾方面的工作人员咨询,连同社区医院,提出针对服务对象瘫痪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救助,如医生的上门会诊服务。

五、服务期限

与服务对象订立开展服务的时间,为期6个月。6个月后,通过评估让服务对象发挥自决权,决定此服务方案是否有效,如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可向服务对象提供关于转介到老人院的建议。

六、联系方式

治疗者和服务对象采取直接见面的方式。

第二篇:社会工作个案服务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

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 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

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第三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摘要:人口老年化激发了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并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生成与发展。作为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培育。本文收集了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依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5―0074―04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而且通过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催生各种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3倍,已经成为占第三产业很大比重的服务业。我国养老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辽宁省因早于全国4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研,笔者获悉辽宁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1、养老服务业的种类。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主要包括:收养助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家政服务业、医疗护理业、健康保健业、健康咨询业及临终关怀等。这些产业一般都依托于相应的服务业。除收养机构中有专门的养老院(敬老院)、旅游业有专门的“夕阳红”旅游服务、家政服务的照顾老人及临终关怀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外,其他产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业,最多只能算是准养老服务业。尽管如此,这些产业毕竟可以为老年人服务,它们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2、养老服务的供求情况。虽然目前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很多,却仍不能满足市场庞大的养老需求。从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供求对比表(表1)中可知:养老服务业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虽然收养机构和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但供求比仅为1:7;而家政服务等一般生活服务中仅有1/3的比例服务于老年人,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他休闲娱乐服务业基本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3、相关产业服务质量情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如旅游、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临终关怀等现代服务业年增长速度已超过100%,但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从表2可知,临终关怀和文化娱乐服务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达到96.57%和82.67%;收养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疗养等服务质量一般,客户满意度在50%以上;而旅游、家政和健康咨询等服务质量客户的认可度较低,客户满意度都低于50%,尤其是健康咨询业,客户满意度不足30%。

(二)养老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成型的产业远未真正形成,产业发展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目前,养老服务相关行业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遵循的都是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企业众多,但服务质量标准各不相同,收费差异巨大。另外,多数养老服务业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市场竞争,这反而使行业内整体缺乏服务意识、行业监管乏力、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2、养老服务缺口巨大。一是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以收养机构为例,辽宁省目前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865个,可提供养老床位7.6万张;初具规模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284家,可提供养老床位3万张。然而,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1.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百名老人5-7张床位的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每百名老人2-3张的水平。二是服务种类单一,老年人用品稀缺。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还仅限于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其他老年服务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十分缺乏,甚至不能称之为养老服务业。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主要是家政服务和日常照料,内容比较单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娱乐业却没有养老服务的一席之地,导致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要靠自发组织,形成老年人休闲方式单一的局面。三是供需不对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备受关注,老年人专用产品如多功能拐杖、健康床垫药枕、随身尿袋、自动配药服药定时器、简易拆包裹器、坐式淋浴器、红外线内衣、磁疗软底便鞋拖鞋、老年健身器材等已开发成功,“银发经济”已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些产品并未得到认可,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老年用品供应与消费需求明显不对接。结果导致,一方面,老年人抱怨社会对老年人关心不够,没有专门的老年用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或商家)抱怨养老服务需求动力不足。

3、老年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品质低。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停留在基本的生活照料上,其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单一。以养老机构为例,许多养老服务机构是利用租用的民房、仓库或闲置房屋改建的老年公寓,其建筑设计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也很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制约养老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市场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辽宁省600多万的老年人口本来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环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潜力还有待挖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就是为老人料理生活起居这些简单的事情。这种理念决定老人大多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低,希望减轻子女压力,多给子女留些遗产,这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

养老服务事业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惠国惠民的民生事业。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及对养老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政策环境。但养老服务业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回报低的特点,这导致市场供给能动性严重不足。根据社会政策理论,养老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范畴,政府在其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存在法规原则性过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并带有一定的修补性等问题。地方政策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措施,操作性很低。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导致实际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老龄产业涉及许多领域,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目标,没有相配套的政策,产业

化发展无从谈起。

(三)从业人员缺口大、素质低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奇缺,相关人才培养基础也非常薄弱。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辽宁省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老服务业悄然兴起,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事实上,养老机构管理不够规范、服务不够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的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更是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四)缺乏良性的市场运行和行业监管机制

养老服务业是个新兴的产业,目前还缺乏整体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导致企业市场定位困难,无法主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品质。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潜力。目前,辽宁省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的行政管理,并直接举办各级的老年人福利院。这种管理体制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同

一、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同一。政府部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导致政策的制定难免只顾自身利益而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同时,作为新兴的行业,养老服务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没有行业监督机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企业间市场定位、服务品质、收费标准差异较大。这种粗放型管理状态容易导致企业遵从“一次性博弈”的游戏规则,使养老服务业无法进入“重复博弈”的良性循环状态,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培育模式

根据养老服务业的自身特点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养老服务业的培育可采取“1+2”的基本模式。“1+2”的基本模式是一个主导加上两个辅助的培育模式(也称“一主二辅”式培育模式)。“一个主导”是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两个辅助”分别是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和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政策扶持的直接培育是指政府出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产值增长的相关政策,直接扶持养老服务业。舆论宣传的间接培育是指依靠舆论力量转变目前的养老观念和老年人的消费理念,激发养老服务有效需求,利用媒体沟通养老服务供求信息,间接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培育。规范监管的逆向培育是指通过规范监管,解决养老服务业供求双方矛盾,平衡利益冲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1+2”的培育模式能够分别从生产因素、市场供求和市场规范的角度实现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与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和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培育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政策扶持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直接的资金投入。二是出台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养老服务业因其投入大、见效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的吸引不足,所以政府适时的资金投入无疑是对养老服务业最直接的扶持。但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恐怕会使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研究和规划,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计划分期划拨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的投资,并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为规模较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增加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提高相关专业的办学经费,并保证按期拨付;给予相关专业大学生适当的生活补助、全部或部分减免学杂费;同时,由政府投入建立专业性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由政府投资,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行全国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保证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劳动报酬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规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落实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第四,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投向。除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外,对由于财力限制没有得到政府“创业基金”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的扶持,并出台养老服务企业创业初期税费减免、煤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政策。完善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

其次,发挥舆论对养老服务业的辅助培育作用,促进养老服务需求增长,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尊老、爱老活动。转变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中“重小轻老”的观念,逐步形成理解、尊重老年人需求的社会风尚,支持和尊重老年消费。第二,宣传新型养老方式和养老理念。帮助老年人建立合理的养老预期、明确的养老目标,形成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结构特点理性地选择养老方式。第三,开辟养老服务产品推介节目。报道、宣传尊老敬老先进事迹;免费发布有价值的养老服务业新产品;及时报告养老服务最新研究成果等。

最后,通过监管和规范,约束企业行为,使之遵循市场规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体做法是:第一,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规范相关企业的市场行为。政策应当包括企业保证金制度及防止企业抽逃资金、违法的处罚机制等。第二,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服务规范与收费标准,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协调纠纷等。第-二,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制度信用档案。针对企业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规定企业准入的基本资本金(或股本),限制企业运营中的负债比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用以监督企业诚信经营。第四,建立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和分流机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养老服务人员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建立资格认证制度。同时,为保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制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不适合人员的分流制度,防止“铁饭碗”现象的发生。

第四篇:社会工作个案工作

一、基本资料

仲某,男,1987年7月出生,初中肄业。上海市宝山区人,性格内向,懒散、无上进心。经常迷恋网吧,彻夜不归,与不良青少年接触密切。

二、背景资料

案主自幼父母离异,此后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婚,案主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全家靠政府的低保度日,生活上非常艰难。在小学时,案主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由于长期缺少必要的母爱和家庭的约束,到了初中便一落千丈,无心学习。无所事事的案主平日里就天天逛网吧,痴迷于网上游戏,经常彻夜不归,总是和他那群“哥们”混在一起。这样,他连初中都没毕业就结束了自己的读书生涯,最终也只能拿到初中肄业证书,连最起码的劳动手册也无法办理。!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由于父亲再婚,案主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父亲将更多的关爱倾注在弟弟身上,对案主的思想和生活关心不够。

2、心理问题:案主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对学习、就业缺乏主动性,对将来的生活没有目标。

3、就业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导致案主初二时就辍学在家,无法办理劳动手册,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四、问题分析

案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的自卑心理,由于无人管教和自控能力较差,终日沉湎于网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他寻求到了一种自我满足和肯定。

平时,案主经常与其他闲散青少年在社区里游荡,无所事事,他觉得在同辈中有认同感,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因此,同辈群体对案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案主一方面养成了散漫的生活习惯,缺乏上进心,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成为他进一步升学及就业的主要障碍。

五、服务模式:人本治疗法

人本治疗法是以案主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理智的、可信赖的。这种方法强调的重点是案主的自我实现,要求社工要有真诚一致的态度,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案主,尊重案主表达任何意见与情绪的权利,同情和理解案主。

六、工作者计划

1、总目标:引导案主摆脱不良群体的影响,协助案主找到生活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2、具体工作计划:

(1)、与案主初步接触,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针对案主既自卑又想积极向上的矛盾心理,社工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安排案主参加多次的团康活动,通过谈话及团康活动来增强他的自信心。

(3)、协助案主咨询办理劳动手册的相关政策,并帮他报名参加了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目前,他正在积极接受电子商务收银员的职业培训。

(4)、在案主的思想状态有了一定的转变后,鼓励案主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性活动,加强案主的社会责任感。

(5)、回顾整个个案服务过程,对案主进行赞扬和肯定,制定未来的服务计划。

七、服务过程

当时案主正沉湎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时,青少年社工走近了他的生活。起初,案主对社工存有戒心,对社工的提问爱理不理,但在社工不厌其烦的多次上门走访,像朋友一样与他聊他感兴趣的网络游戏之后,慢慢消除了对社工的防备心理,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我也

想学好,也想学得一技之长,像同龄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但由于学历低,又没有劳动手册,困难确实太多,没有人关心,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从与案主的谈话中社工了解到他对自己的将来非常茫然,“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使社工感到:当前最关键的是引导他建立一个比较积极、正确的人生目标。帮助他就业是使其走上正常人生轨道的首要任务。在与案主的多次谈话后,他逐渐接纳了我们。我们多次邀请他来参加团康活动,活动中我们积极鼓励案主发言,让他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渐渐的,小辰从刚开始不合群的被动状态,转变为在后来的活动中都表现的积极踊跃。在一次卡拉OK比赛中,他竟主动献歌一曲,博得了在场社工及参加活动的居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当案主整个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有改观后,我们鼓励他参加免费职业培训,以掌握一技之长,案主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过了几天,案主主动来找社工询问培训的有关事项。之后,社工陪同案主一起去了宝山区职介所咨询了办理劳动手册的相关政策,并帮他报名参加了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目前,他正在接受电子商务收银员的职业培训。

此后,案主主动要求帮助社工去各居委张贴自制的海报,这让社工感到特别的欣慰。在张贴海报时,社工从居委老师处得知,有一个叫郭某的青少年常到小区附近的杂货店不付钱就拿东西,不仅踢坏小店的铁门,还对前来劝阻的邻居进行辱骂,杂货店老板敢怒不敢言。在一边的案主听到后立即表示他愿意去做郭某的工作。通过这件事情,社工发现案主已有了很大的转变,就向他提出:“你能够协助我们做好小郭的工作,这说明你是有能力协助我们做好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的,我们希望你能加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案主欣然同意。

八、个案反思

个案会谈中注意发挥了“同理心”的作用。我们社工在走近失学、失业的青少年时,我们也许从来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所以不能对他们的需要感同身受。我们的案主比较自卑和敏感,所以我们在和他交流时,像朋友一样与他聊他感兴趣的网络游戏,他才慢慢接受了我们。在这个个案中,同理心的运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运用团康活动营造气氛。在活动中,有的青少年比较活泼,而我们的案主则相对比较内向,在活跃的气氛中通过其他青少年把案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相协作,发挥案主个人的能力。

及时发掘案主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鼓励。在案主进行社区服务时,我们对他的主动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正是在社工的鼓励下,他在自助的同时,还主动协助我们做好其他青少年的工作,这是“助人自助”理念在这一个案中的充分运用。

第五篇: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青少年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冉某,男,1991年6月出生,初中肄业,现居家中与父母同住,待业中。

二、案主主要资料

(一)家庭背景

案主出生在单亲的农民家庭,父亲健在,初中毕业文凭,母亲在案主刚出不久去世。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常年在外打工。父亲性格刚硬,平日对儿子管教严厉,若案主表现不好,会对案主动粗,父子间经常产生激烈矛盾或冷战。儿子疏远父亲,父子关系冷淡。案主哥哥外出打工不在家,久而久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案主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主要经济来源为家中种植的农作物(麦子、玉米、烟叶)所得,父亲偶尔也会出去打短工赚些微薄收入。

(二)个人情况

案主在读初中时,脑子比较聪明,但是比较顽皮,爱挑战老师的学识。然后是旷课、与学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2005年因为与老师发生冲突被学校劝退。肄业在家的案主不但没有积极反省,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或者帮家里干活,反而整天和村里的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学会了吸烟、喝酒和打麻将等。最后发展到偷跑出去,很久不与家人联系。

三、主要问题

(一)行为问题

案主上初中时,爱“挑战”校规校级的高度,还有打架的恶习。肄业在家时,又与镇上的无业青年交友,染上吸烟、喝酒的坏习惯。有暴力倾向,遇到问题,经常靠拳头来解决。整日和同镇的朋友外出游荡,晚上也不回家。

(二)生活态度

案主对未来没有计划,没有明确的目标。平时自由散漫,不爱受束缚。虽然明知自己的许多行为都是不对,却又无所谓的心理。生活态度闲散懒惰,不思进取。

(三)心理问题

案主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时期,叛逆心理极强。对父亲严格的管教方式产生一种报复心理,渴望母爱的愿望强烈。爱讲朋友义气,找到一种认同的意识。

四 、 相关问题

(一)家庭因素

案主从小失去母亲,对家的意识理解的很浅薄。案主哥哥又在家呆的时间很少,家人在一起聚的时间很短。案主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及自己对整个家庭存在的意义。而且案主的亲戚们都与案主家的关系不是很好,对案主的关爱缺少,导致案主对亲戚们很仇视。

(二)社会因素

案主成长的社会环境不良。村里打麻将的恶习席卷了全村,很多人都学会打麻将。

五、分析问题

导致案主问题的原因十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因素

案主的个性表面上属于乐群外向型,看似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与人相处和适应的能力较强,但本质上却相当的固执、自负,希望自己行为能够支配引导他人而不是被人支配引导,所以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劝导;心思过于活络却对未来没有可行的系统规划,导致学习和生活的混乱;性格比较偏激执拗,无受约束的意识,导致行事鲁莽冲动,不顾及后果。

(二)家庭因素

1、沟通方式

案主的父亲为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知识层面有限。在与案主沟通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案主的生活起居、思想教育存在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鞭长莫及或者疏于管教的地方。

2、管教方式

案主的父亲对其管教比较严厉,这种’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暴力管教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案主对问题的应对方式。而且案主的母亲又去世,更没有人对这种方式提出质疑,关心案主。滋长了案主的报复心理和不良行为,导致父子关系的紧张。进而使整个家庭的气氛陷入一片低沉。此外,当案主出现问题时,父亲不能及时用正确的方式应对。

(三)学校因素

案主就读的初中未能尽力帮助案主改正不良行为,而是以“劝退”的方式将问题推向社会,案主从此更加确少管教,与一群情况相似的朋友游荡在社会上,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不良行为。

(四)社会环境

农村外出打工的青年越来越多,上学的小孩受其影响。“辍学回家,外出挣钱”的思想也很流行,案主也有这想法,想去外边闯。

六、服务治疗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认识方法,主要用途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发展过程,来认识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 该理论模式的假设:

(一)对人性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开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案主的问题就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因素质综合导致的。

(二)对求助者问题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的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使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重视求助者问题的形成原因,又要重视求助者当前人格的强度。本人认为案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他早年母亲去世,缺少母爱,内心比较冷漠与强硬的。父亲又

比较严厉,案主的叛逆以及童年时期父亲的严教使其产生不满的情绪,导致父子关系恶化.而且案主比较自负,自认为很聪明,爱与老师较真,导致被老师讨厌。甚至在课堂上与同学争执打架,严重影响课堂秩序,最终被校方勒令退学.

(三)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认为案主如果擅于与人交流,好好与父亲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父子的关系会有很大的转机。

(四)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因此,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成长。本人认为案主是有价值的,具有挖掘的潜能。且在帮助案主分析处理问题时,采取积极鼓励策略,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该理论模式的目标是理解及改变人或其所处的环境,或两者同时进行,即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相结合。人是作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整体中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该模式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对于求助者的行为改变既可以采用非反映性的支持、直接影响和宣泄等技巧,也可以使用反映性的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等技巧。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

该模式的实施程序可分为五个阶段: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资料收集和问题评估;制定目标和服务方案;实施服务计划;结案与评估。这五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是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

七、工作计划

总体目标:使案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进取。减少案主打麻将,外出闲逛的时间;鼓励案主能够参加某一项技能培训并能顺利取得结业证书;缓解案主与父亲之间的矛盾。 工作计划如下:

(一)与案主接触,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同时观察其家庭环境,收集相关资料。

(二)通过会谈进一步巩固专业关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并进行诊断,找出案主的主要问题。

(三)根据诊断的结果制定工作目标,与案主签订工作协议。

(四)综合使用各种治疗方法、技术以促进案主的改变。

(五)结案,评估案主的改变,恰当地处理分别情绪。

八、服务过程

第一次:以建立个案工作关系为首要目的。由于我与案主是在同一镇长大的,很熟悉其情况,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也很容易。用方言与案主父亲沟通起来也很亲切、方便,建立起工作关系很顺利。之后,正在外出闲逛的案主,在父亲打几通手机催促的情形下,才愿意接听的电话。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就匆匆挂掉电话。

评估:电话交流前,准备没做充分,没有很好地针对案主性格制定谈话测略预期目的未达到。但是,与案主父亲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得到其大力支持.有利于我获得案主的全方面资料,为下次访问奠定了基础。

下次计划:先与案主父亲取得联系,确定案主在家,情绪稳定。整理出案主资料,并细心分析,方便下次上门访问。确保谈话进行顺利,进一步确立与案主的工作关系。

第二次:对其性格进行分析,制定了谈话策略。从其近况入手,引出话题,经过进一步交流,使案主原来流露出的“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有了转变。案主还表示过了年就去县里边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案主父亲也表示支持案主这一想法,对其充满信心。

评估:此次谈话,局面打开,关系建立,效果较好.

下步计划:继续跟踪深入,监督案主的行为态度改变。

第三次:与案主父亲进行深入交谈,了解案主父亲性格严厉以及对案主严加管教的真正苦楚.案主父亲中年丧妻,既当爸又又当妈,想把儿子教育好。没想到,却适得其反.我对案主父亲想法作了简单分析,给了其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议。案主父亲也表示接受,会改变对案主的管教方式。了解到案主已经减少去打麻将的次数,也积极帮家里干活,生活态度稍有改变。

评估:此次谈话有利于改变案主与父亲的关系.案主的生活状态也会有更好转变。 下部计划:继续与案主交流,更进一步了解其真实想法。

九、成效评估 通过多次交流,最后听案主的父亲说案主的行为态度得到改变、价值判断有所改观、自控能力有所提高,原定的治疗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而且也很难确定案主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

十、个案反思

工作者对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理能力需要加强,工作疏忽可能导致漏洞和不良后果。其一要保持对案主的关注;其二要认真对待工作;其三要保持敏锐度,反应快速度;其四要防范和杜绝问题的产生。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应有机结合,除了针对个人的问题开展工作,环境的改善(如本案中家庭关系的改善)也能使个人发生积极的改变。十

一、工作感受

由于这是本人第一次实践工作,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不足,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个案分析存在许多不足,但是本人也颇多感受。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第一,只笼统解决了行为认知问题, 但主观世界这一根本问题还有待改变,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第二,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心理与社会治疗治疗的疗效。. 第三,.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这是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太过于专业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且案主的知识水平有限,工作者的一些话语和做法难以接受,这会给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的。

上一篇:社会实践事迹材料下一篇:社会学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