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2024-04-26

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共12篇)

篇1: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推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这对我们刚开始课改实验区的体育教师来说是一场时代性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把初中三年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水平四,具体的年级、目标、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多长都给我们教师留下较大余地和空间。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一主体去展开,下面谈谈本人采取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专业素质中情感投入

从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定位来看,新课程已经跨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理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围绕“如何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来思考实施教学,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古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投入,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教师将通过体育教学,继续探索如何在全体学生在获取健康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口头上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提倡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关系,教师可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互动沟通过程,良好心理关系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诚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 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严中有情,严中有爱,严中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有安全感,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

中学生在13—18岁阶段,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心理变化较大,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来呈现,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情感投入,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满足并由此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畏惧、惊恐情绪,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心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帮助,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爱护他们,采取有效的语言方法换取学生的自然性。克服身体和外界的障碍,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进而化解他们的自卑、畏难、惊恐情绪。使他们增强信心,以愉悦心情快乐地学习,并且能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 师生交流营造民主氛围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课堂环境,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议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或模仿动作准确的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强烈,更有利教师组织教学。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投入对完成教学目标起极大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与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在教育中对学生情感投入至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篇2: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管新

内容提要

分析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项脊轩志》的教学为例,说明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乃至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关键词

诵读 情感熏陶 《项脊轩志》

一些学生在回顾语文学习时说:“一字一句讲授课文最没劲”;“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在做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少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诵读,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活动过程。其主要手段就是诵读,其核心任务是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反复诵读文本,体会作者用疏淡的笔墨,在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事中,流露出的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1、对幼年时代的事情归有光是不熟悉的,他是从老妪那里得知的。这说明什么?(学生朗读、并查找相关句子)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归有光内心不易言明的第一点伤痛。

2、少年归有光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学生朗读查找课文中有关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学生分析后,教师明确: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平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满架的书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奥想。这里刻画了一个安祥、好静、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贪玩的孩子,总在关心着屋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如果有一只小鸟从自家的院子里飞过,就赶快跑去捉鸟了。

归有光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查找课文)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教师点拨: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恰如其分。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

教师点拨: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他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的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内心的伤痛,要联系他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 1

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明确)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学生查找课文中相关句子)。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充分说明她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学生查找课文)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说明: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衰败景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威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能不叫他伤心呢?

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教师补充材料):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

4、洞悉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查找课文中相关句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学生读议后,教师补充: 归有光 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教师点拨;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种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内心的“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如果我们不细心阅读,是不容易理解出来的。

那他是靠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尽的悲伤呢?(学生朗读后回答)

托物寄情的手法。

1、凭借之物:项脊轩。

2、所寄之情: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教师明确: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诵读课文,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与行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课后小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注重文本朗读,注重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3: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一、微笑———教学成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任何一位教师, 自从你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 你便置身于学生的众目睽睽之下, 他们最先看到的是你的“形象”。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懵懂懂的学生来说, 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和举止。在这方面我觉得微笑是每位教师必不可少的。对工作者而言, 微笑是一种修养, 是一种襟怀, 是一种智慧, 具有巨大的潜教育价值。正如西谚所说:“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私下里和学生们闲聊, 问起他们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虽然说得五花八门, 但“不会微笑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工作中为何有那么多的教师笑不起来呢?也许是现在孩子在家被宠惯了, 难管;也许是现代生活节奏快, 家庭、工作压力大, 但也不排除现在仍有很多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信条, 仍恪守“权威论”的古训, 上课时脸似冰、面无情, 轻则训斥, 重则讽刺、面壁, 学生吓得胆战心惊, 哪有心情听课!前几天由于某种原因, 我心情很好, 上课时一改往日的冷面孔, 以往的训斥变成了鼓励, 惊喜地发现师生配合默契, 授课效果良好。

下课后, 我静坐沉思, 究竟是什么使前后授课效果差距这么大呢?最终发现, 是微笑!是微笑产生了如此大的魔力!

由此可见, 学生需要微笑, 教育学生离不开微笑。微笑传递着关爱、显示着信任、缩短着心距、表达着理解。教师把微笑传给了学生, 师生之间在一种微笑、和谐、融洽的感情交流中热情高了, 思维活了, 创造的潜力也涌现了, 难怪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也好了。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当你找学生谈话时, 你的微笑就是一种相融相通的氛围;当学生因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时, 你的微笑就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时, 你的微笑就是一种宽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你的微笑就是一种信心和力量………

哪怕是面对自卑孤僻的学生, 也为他们微笑吧, 也许他们心灵的门扉是关闭的, 但你的微笑却是轻轻启开心灵门扉的“钥匙”。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生活上、学习中、课堂里, 又何必那么吝啬自己的微笑呢?让我们在与学生交往的一切场合, 多一点微笑少一些冷漠吧!也许这样授课效果、师生关系、班风等一切都将因微笑而变得更美好!

二、师爱———教学成功的核心力量

在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 无论教学方法多么优良, 教学设备如何优越, 都要在教育教学中多方面地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 也是教师的天职, 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 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 如果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 就会拉开师生的心理距离, 他们就会失去奋发向上的激情, 给教育工作造成无形的障碍。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可见, 师爱是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桥梁, 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点燃希望的火把……认识到这些,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非常注意关心爱护学生, 并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爱。我觉得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愉快半天;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心的帮助也许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我们班有个叫郭陈的男孩, 十分聪明, 但由于是孤儿, 缺少父母的爱, 不喜欢学习, 还乱交朋友, 几经教育, 效果不明显。有一次, 他故意使劲拍窗户, 打碎了玻璃, 划破了手, 哭着来找我。当时我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他, 而是不顾严寒, 立即带着他到医院把伤口包扎好。在回去的路上, 他不住地向我道歉, 说:“老师, 我这么调皮, 平时总是给你找麻烦, 你还这么关心我, 以前可从没人对我这么好, 我……我……”他泣不成声。我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 也流下了眼泪……事后, 他的确开始学习了, 坏毛病改了不少。虽然后来他又犯了几次错误, 但我经常和他谈心, 始终关爱他, 如今的他不断为班级管理献策献力, 成了一名优秀的班干部。

看到他的转变, 我深深的体会到, 师爱是伟大的!师爱就像春风, 她从冻结的河面走过, 坚冰也会出现裂痕;师爱就像棉花, 蹦的再高的钢球落到上面, 再也弹不起来;师爱就像友谊, 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悔恨不已、潸然泪下……我们要用伟大的师爱去融化坚冰、去容纳钢球、去感化那铁骨铮铮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

三、激励———教学成功的有效催化剂

俗话说:水击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恰当巧妙地运用激励法,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好、听话的学生, 老师们都喜欢, 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学习差调皮捣乱、还经常给老师出点难题的学生总是招人讨厌。期末评语, 冥思苦想怎么也找不出优点。而恰恰正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多点赏识、多点鼓励。一般来说,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只要知道自己有了过失和错误, 大都希望得到相关人的谅解, 并愿意克服改正, 谁也不愿被当众训斥。做老师的尤其要善于给学生留点面子, 给学生改错的机会。那种当众训斥学生、不加考虑地责令学生公开检讨的做法, 常常会让学生自感丢人而自暴自弃。相反的, 如果对学生的某些方面的错误或过失采取宽容态度, 那么他们会因为自尊心得到保护而心存感激, 因为体会到老师的善解人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最终改过自新。

记得我班一个名叫张世雄的男孩子, 不爱学习, 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吵闹, 扰乱课堂纪律, 连续批评了他几次, 仍不见效。有一天自习课, 老远就听见他大声说笑, 而班长制止不了, 我快步来到门口, 说笑声戛然而止, 此时只见班长气呼呼的站了起来, 刚要说话, 我示意他坐下, 我接着说:“同学们, 我老远就听见你们热烈的讨论问题, 我感到很高兴, 这说明你们学习劲头大、学习兴趣浓, 但是在讨论问题时, 应以不影响他人学习为前提啊, 否则好事也就变成坏事了。同学们继续学习吧。”我给了张世雄一个面子, 没有当众批评他, 包容了他的错误。自那以后, 他见了我都不自在。自习课上收敛了很多。由于他个子很高, 有号召力, 于是我找他谈心, 表扬他的长处, 鼓励他当上卫生委员, 他“上任”后, 干劲十足, 对工作尽职尽责, 每次卫生评比中我班成绩都很好。我趁势鼓励他, 建议他工作、学习两不误。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后来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的转变对我触动很大, 我觉得那些缺点再多的学生也有闪光点, 也有自尊心, 我们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 如果能做到多一点宽容和关爱, 少“数过”多“奖功”, 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激励学生方面, 我觉得借助写评语对学生进行激励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写评语是每位教师批改作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 可是有的老师写的评语语言单调、空洞, 没有新内容, 如“认真!清楚!再努力!”等, 来来回回都是套话, 学生得不得激励, 评语也失去了其作用。我批改作业, 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另一方面力求使写评语的过程成为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近年来, 我对评语的写法做了不断的探索, 尽力使这心灵的对话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一句句评语就像股股清泉沁人心脾, 它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了润泽, 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每次发了作业本, 学生争相互看评语成了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常言道: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对于学生的成长, 我们要有爱心, 不断激励, 使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成功!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 我人生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 更无悔于我的选择, 我会一如既往, 为教育工作奉献一生!

摘要:大家都知道, 以往“严师出高徒”的信条, “权威论”的古训, 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了。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对学生的微笑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关爱和激励;教师的关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爱学生的同时, 巧妙地运用语言对学生采取激励措施, 以此激发学生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学知识, 学做人。

篇4:在数学教学中体会课程改革

当近些年的中考试卷与我们见面时,我们每个教师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些试卷与以往的试卷显著不同——大量的实际应用题目,阅读理解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检验,图形的设计与计算,无一不体现着课程改革的思想。这些思想,引发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系列的变化。

一、习题的变化

与以往的习题相比,过去的习题难易程度是七份基础题,两份中档题,一份拔高题,如今在基础题中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题目和实际应用题。这类题目以往大部分都在拔高题中出现,而如今在前面的基础训练中,这种思想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往在基础题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题目,点A(2,-3)所在的象限;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X2+3X+4=0的根的情况;一次函数Y=3X-5所经过的象限等等,这些几乎成了传统题目,年年必考。而如今考查的知识点没有改变,仍是这些内容,但题目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写出一个在第二象限的点的坐标;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没有实数根;写出一个一次函数,使它不经过第三象限等等。在拔高题目中,这种题目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写出一个二次函数,使它满足某些条件;探索、试验、猜想、画图,根据所学知识猜测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自己将所给条件组合,写出命题,在去证明;结合实际,设计图形,规划方案。总之,如今的各類练习题中,难题,死题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开放探索性试题和与实际相结合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既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察,又给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即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老教材,老教法,教师课堂的改变仍旧不大。中考题目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探索题目的注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课堂上,教师少说话,学生多发言,让学生更多的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亲身的数学体验,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从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是个极难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和实际意义,数学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单纯、死板,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生学会了:

1.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之间的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例如:在“图形的镶嵌”一节的课题学习中,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图形。它们的设计方案新颖、别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又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学生们又自愿结合成小组,为2008年奥运会各项比赛设计标志。这些奇思妙想,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是:“我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2.在实验中学习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数学实验登堂入室,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它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经验表明,“实验――归纳——猜想——证明”应该是数学学习、发现、探索、创新的一般程式。然而,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问题的结论、数学的思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捏头去尾烧中段”,恰恰是忽略了有关观察实验、直观形象,忽略了探索、发现的过程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造成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是逻辑地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的。正如房子建构好了以后,拆去一切脚手架,使得人们误认为这个建筑物是“逻辑”地一个一个房子建造出来的一样,这种对实验方式的摈弃,抽象形式的极端高扬,使得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对数学精神不能准确把握,不会利用数学的眼光和思想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妨碍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培养和发挥。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教学中应力争再现这一个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再创造或再发现所教的东西,让学生感觉到一切都是当着学生的面发生的,而不是以教条的形式去灌输。数学的教学应当成为、也完全可以成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一种活动。

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和新旧教材的对比,使我们感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中的“生本意识”,数学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存在的各种差异的承认,对这种差异能区别对待,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新教材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

篇5: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列宁曾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握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十分重要。

一、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

1、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

2、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存在。使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日本称这种爱为“教育爱”,并认为这是比人类基本的两种爱(异性爱、父子爱)更高级更理智的爱。因为情爱和母爱多少带有生物本能的性质,只有这“教育爱”才是纯粹社会性的情感,才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只有教师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美国情感专家汤姆金斯认为,“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感情体系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

3、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功能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的构成,包括道理认识、道理情感、道理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然而道理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只要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达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拨动人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带动思想的合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

这们,教师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学生。所以,苏霍姆森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二、教师情感投入的途径

教师同学生的情感联系的途径不外乎两大类:课堂途径与课外途径。

1、课堂情感交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颦--笑、一

用心爱心专心 1

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课外情感交流途径。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途径更为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总之,只要教师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篇6: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在语言学习中,英语属于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该学科不具备独特的规律以及鲜明的特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造成影响,对其进行总结归纳之后,主要包括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性格、爱好、情感以及学习动机等属于非智力影响因素,而学生对学习结构的熟悉程度以及学习是否具备科学的记忆系统则属于智力影响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会间接性的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重视,则会对其学习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忽视掉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成果造成的影响。

篇7: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单位:大兴区第一职业学校 作者:多 贵 春 机械系机电专业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机电专业课程中的《PLC编程与应用》(简称《PLC》),应用于行到导向教学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总结。

【关键字】: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应用存在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越来越深入的应用于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我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机电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机电职业岗位的要求。

我这学期教《PLC的编程与应用》,首先我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第一模块:PLC的分类、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第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类型、结构、单元和模块,认识可编程控制器的内部器件与硬件组成,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第二模块:PLC基本指令系统的学习及应用,通过第二模块的的学习,使学生掌握FX2N系列PLC通用指令的格式及应用,将理论在实训室的实训模块上进行应用,进一步达到使用PLC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模块:PLC的功能指令系统及应用,通过第三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特殊功能,如数据传送、数据高速处理、子程序调转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对PLC强大功能的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经过实践检验,优化课程体系,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机电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下是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和培养融入其中,以项目教学法最为典型。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主要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实施。在PLC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共设计了三个典型的项目,每个项目下又有几个任务,由浅入深,如项目一中任务二拆装PLC,先提出项目任务,然后学生分组,咨询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并作出决策方案,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和激励,制订出最佳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现场参观教学。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首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和学生给予总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完成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达到做中学,以及为做而学的目的。通过项目教学法,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运用专业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提供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几种选择或已做出的行为,引导学生来对这些困境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已经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PLC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工程案例和事故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中,针对这些工程案例和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实例与案例分析。如在时间继电器的教学中,引入交通灯的自动化控制的真实工程案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编写施工方案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用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动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有两个方面,即学习和掌握自己的角色并了解对方的角色。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例如,在PLC设备安装、运行操作与维护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模拟车间设备处的劳动组织方式,将学生分成班组进行学习和组织管理,分别由学生担任车间主任、组长、安全员和组员

等。各成员分工明确,在任务实施之前,由组长组织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任务实施过程中,各成员各负其责,任务结束后,组长召开班后会进行总结和考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车间主任兼技术顾问进行巡回指导。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活动工作经验的同时养成服从、协作、负责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机电专业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这也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生产第一线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之一。尤其对职高的学生来讲,这一点更为突出和重要。而对教者来说更应时时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引导、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本学期在《PLC》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水平,为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分阶段合理确定目标,如第一阶段充分认识、掌握PLC,注重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第二阶段是进行基本指令的应用,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并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动手基础;第三阶段进行复杂功能指令的应用,也是学生检验、强化技能和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阶段,在此更需要学生结合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编程能力、动手能力,尤其需强化自己在产品的装配及PLC设备线路的维修方面的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四、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中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我评价学生成绩主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任务书,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发现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不要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就业、发展,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我们新教改的要求。

五、存在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虽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易解决的问题。

1、信息收集困难。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图书馆,学生无法查阅资料;学生也没有地方可以上网,又不允许学生出校门,让学生搜集材料,教师无法为其提供渠道,所以往往成为空谈,只能教师自己给他们学习材料,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学生智力有限,导致探索、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有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生源质量较差,智力较低,尤其职高学生更差,向PLC这种编制程序的课程,即使老师采用分层教学,有的学生仍然完不成任务,很难自主学习并主动完成任务,必须老师一步一步带领,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时严重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过程、教师逐一检测、师生评价等环节,所以需要的时间远远高于原来课堂单纯授课的时间,而学校总的课时不增加,导致课程内容整体性受到影响。

篇8:浅谈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1. 建立学习小组, 明确各自职责

学习小组的组成方法尽量在保证男女生比例均衡的原则下采取强弱搭配, 同时在每个小组内两两结伴, 这样以便于“对学”与“群学”的有机结合。另外, 每个小组中都要安排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必须起到“分配任务、引导、监督”等作用。在活动中小组长要及时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 包括个人发言、独立完成任务情况, 以及参与讨论等。与此同时, 小组长一定要给予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 鼓励合作, 树立自信

对于合作的理解, 首先给学生解释清楚:合作——不是简单地核对答案, 更不是把他人的成果直接照抄, 而是在独立思考之后, 确实有困难者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告己的同伴, 然后由同伴进行讲解;同伴解决不了的, 报告给小组长, 由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都要思考, 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 同时一定强调对于任何问题都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然后与同伴交流, 最后在小组中发表看法。这样, 让学生在合作中找到不足, 在合作中逐渐找到自信。关键要做到对于每位学生的表现, 在要求上不要太苛刻, 只要有勇气参与就值得表扬, 能大胆地纠错、提出质疑、总结等更要鼓励。千万别忘记:一个学生得到表扬的同时他的同伴及小组也要得到鼓励, 这样更能发挥合作的积极作用。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所以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经过多次训练就会发现, 在每一次的发言中, 同学们鼓励的掌声, 教师赞许的目光, 评价的及时、公开与公正, 都使不少学生由原来的不敢发言到争着表达, 由原来的不敢站起来到抢着当小老师, 由原来的独自作战到团结合作, 使学生们逐渐找到了学习的兴趣, 树立了自信。

二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合作学习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 刚开始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敢发言, 而学习好的学生就非常积极, 犹如一名小老师, 争着将自己的看法或答案直接讲给其他同学, 使不少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也失去了共同完成任务的意义。因此, 为了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 同时也能体现合作的价值, 不同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针对每个小组选择同样内容材料, 但设计不同的要求, 给小组中每一个人都一至两个问题, 其中包括全组人共同努力, 将每人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完成的。例如, 笔者在处理短文时, 首先, 由小组长根据提出的问题对每个成员提出要求:先由每个人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 并将不明白的句子画出来, 再归纳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及语法, 最后掌握短文大概内容。刚开始, “不诚实”的人占多数, 为了杜绝他们弄虚作假, 在笔者的巧妙“指导”下, 由小组长亲自监管:每人一至两段 (当然是不让彼此知道是哪两段) , 为了完成任务, 每位学生只好独自解决。当然对于重点、难点或学生实在不会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其次, 由小组长负责, 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公布自己的学习结果, 经过大家的讨论, 最终意见达成统一, 以便于小组成果展示。再次, 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本组成果。最后, 在各小组展示中,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可以补充、可以纠正错误,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既要聆听学生的叙述, 又要控制课堂纪律, 避免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与自学能力, 并使其体验到了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快乐。

三合理的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

几十个学生的头脑就意味着几十个小的信息“加工厂”, 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优化课堂流程, 为避免学生之间讲闲话、注意力分散及影响教学质量等情形出现。建立合理实用的小组评价机制, 并把结果运用于学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能为高效课堂建设保驾护航。

在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习效果, 更要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要评价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纪律。在评价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切记:评价一定要及时、合理、公正、公平,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踊跃参与、快乐生活。

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都是按照评分标准为每一堂课打分并公布结果, 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小组分别加分, 表现最差的要扣分。这种评价方式直接促使每个学生积极表现、充分准备、认真思考, 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小组扣分, 都想看到自己为小组争光。

另外, 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采取“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总结”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每周将表现优秀的个人、小组和进步最大的学生进行张榜公示, 每月汇总后再进行表彰。

合作学习, 是体现学生个人价值的最佳方法, 也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更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最佳方法。合作学习能推动学生不断学习, 更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 同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宋桂月.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宋桂月.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9: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在教学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我通过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穿越”到作品创作的1980年,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改革开放初期以及“文革”时期的历史状况。画面中那个朴实憨厚的农民形象,他沧桑的面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位普通的农民形象会深深震撼几代人的心灵?除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外,他更向世人诉说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坎坷和善良。而这种形象反映了作品当时的独特时代性。作品以人道主义的情感诉说着对中国农民的关爱和对乡土的眷恋;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观众直接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现实并引起思考。这种人道主义对于当时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艺术上,它摈弃了之前的“假大空”而采取了中国以往罕见的照相写实主义的方法;在题材上以领袖像的规格表现的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最普通的农民,这种反叛对当时的社会和艺术观念都形成强烈的冲击,从而使这件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美是自然存在的,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艺术家通过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把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以审美的体验和感受用物化的形态表现出来,进而达到比自然美、社会美更美的境界。例如,齐白石画虾被称为一绝,源于少年时经常在家乡钓虾,故对虾非常熟悉。清代石涛也曾有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例如:从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到为自己置办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为自己美化居室等。这些都是由欣赏美、理解美到创造美的认知学习过程。美术创作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美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讲,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和美化人的生活。

篇10:浅谈小学体育课中教师情感的投入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积极的情感,具有激发、调动积极性的作用,能推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消极的情感,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因此,应用情感来改进体育教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体育教师情感投入的因素

1、知识经验因素是前提。知识经验越丰富的体育教师,对情绪调控的能力也越强。这些经验包括:文化知识经验、专业知识经验和教学知识经验等。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冷静、理智、清醒,或因势利导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事宜,或果断地做出抉择,采取相应有效措施,稳定或激发自己的教学情绪。因此,在当今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理所应当成为体育知识、经验丰富的智者。

2、智力因素是基础。体育教师的智力,尤其是灵活的思维能力对教师的情绪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活的思维能力,能使教师在突发事件中随机应变,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有利于稳定我们的教学情绪,提高教学效能。

3、非智力因素是关键。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课堂气氛就和谐,师生关系就融洽,再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情绪最佳,思维敏捷。性格内向、活泼、刚强、果断的人,遇事能沉着冷静,当机立断,这是体育教师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体现。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大情感投入的对策

1关怀备至,爱生如子。在课堂教学中,应倍加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信任你、爱戴你。比如,夏天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是太阳辐射最厉害,天气最热的时候,教师就不能整节课让学生在阳光下暴晒和练习,而应该不时地调换或到阴凉地方小憩一会儿再练,尤其是要多注意体弱学生,防止中暑。假如某同学在上课时表情忧郁不愿动,教师应想到他(她)是否生病,或者有什么事,而对其进行个别询问,妥善安排。有时上课中,天气骤变,乱起风沙,教师就应立即调整队伍,让学生背风而立。再如,上课中,突然,两位迟到学生喊“报告”,教师首先不是批评和询问他们迟到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归队,继续上课,待下课后再找他们谈话。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学生能从教师的行动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把手教,耐心指导。学生一时掌握不了的动作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当面埋怨、指责,甚至挖苦,而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帮助和耐心指导,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纠正,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如小学五年级的“跳山羊”这一技术动作,有些女同学不行,一些同学单脚起跳,一些学生只一只脚跨过去……这时,教师要帮助她们逐一分析原因,克服害怕心理——“怕跳不过掉下来”。如何消除这一心理呢?首先,找会做的女生示范,指出她之所以做得好,根本的一条就是“敢”字当头,不怕摔,接着要求大家丢掉“怕”字包袱,树立信心。其次,再将这一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先降低“山羊”的高度,这样练习,学生慢慢克服了害怕心理,再提高练习难度,动作熟练了,通过反复练习,绝大多数女同学就能完成动作,并保证一定的质量。

3、活跃气氛,增进交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气氛,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创造出“愉快、向上、和谐、自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议论和互相帮助。在游戏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学生逐步懂得遵守纪律与生动活泼、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并重的关系。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庄重、洒脱、轻松为上。比如,在教站立式起跑时,教师可以不按传统的方式先讲解示范,练习教法,而讲一句“10多年前老师教我的动作,我忘了,看哪位同学帮我想出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做动作给大家看,趁此机会,教师要看准一位做得稍好的同学进行示范动作的讲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以适当的评价,同学们会很快掌握这一动作,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合理的掌声、哨声、笑声……都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象征,就看我们教师如何掌握和发挥。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体现在日常教学对每一件小事情、小细节的处理中,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把我们当成朋友,是和谐的体育教学,是会让我们的教育对

浅谈小学体育课中教师情感的投入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积极的情感,具有激发、调动积极性的作用,能推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消极的情感,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因此,应用情感来改进体育教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体育教师情感投入的因素

1、知识经验因素是前提。知识经验越丰富的体育教师,对情绪调控的能力也越强。这些经验包括:文化知识经验、专业知识经验和教学知识经验等。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冷静、理智、清醒,或因势利导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事宜,或果断地做出抉择,采取相应有效措施,稳定或激发自己的教学情绪。因此,在当今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理所应当成为体育知识、经验丰富的智者。

2、智力因素是基础。体育教师的智力,尤其是灵活的思维能力对教师的情绪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活的思维能力,能使教师在突发事件中随机应变,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是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有利于稳定我们的教学情绪,提高教学效能。

3、非智力因素是关键。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课堂气氛就和谐,师生关系就融洽,再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情绪最佳,思维敏捷。性格内向、活泼、刚强、果断的人,遇事能沉着冷静,当机立断,这是体育教师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体现。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大情感投入的对策

1关怀备至,爱生如子。在课堂教学中,应倍加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信任你、爱戴你。比如,夏天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是太阳辐射最厉害,天气最热的时候,教师就不能整节课让学生在阳光下暴晒和练习,而应该不时地调换或到阴凉地方小憩一会儿再练,尤其是要多注意体弱学生,防止中暑。假如某同学在上课时表情忧郁不愿动,教师应想到他(她)是否生病,或者有什么事,而对其进行个别询问,妥善安排。有时上课中,天气骤变,乱起风沙,教师就应立即调整队伍,让学生背风而立。再如,上课中,突然,两位迟到学生喊“报告”,教师首先不是批评和询问他们迟到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归队,继续上课,待下课后再找他们谈话。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学生能从教师的行动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把手教,耐心指导。学生一时掌握不了的动作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当面埋怨、指责,甚至挖苦,而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帮助和耐心指导,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纠正,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如小学五年级的“跳山羊”这一技术动作,有些女同学不行,一些同学单脚起跳,一些学生只一只脚跨过去……这时,教师要帮助她们逐一分析原因,克服害怕心理——“怕跳不过掉下来”。如何消除这一心理呢?首先,找会做的女生示范,指出她之所以做得好,根本的一条就是“敢”字当头,不怕摔,接着要求大家丢掉“怕”字包袱,树立信心。其次,再将这一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先降低“山羊”的高度,这样练习,学生慢慢克服了害怕心理,再提高练习难度,动作熟练了,通过反复练习,绝大多数女同学就能完成动作,并保证一定的质量。

3、活跃气氛,增进交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气氛,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创造出“愉快、向上、和谐、自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议论和互相帮助。在游戏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学生逐步懂得遵守纪律与生动活泼、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并重的关系。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庄重、洒脱、轻松为上。比如,在教站立式起跑时,教师可以不按传统的方式先讲解示范,练习教法,而讲一句“10多年前老师教我的动作,我忘了,看哪位同学帮我想出来。”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做动作给大家看,趁此机会,教师要看准一位做得稍好的同学进行示范动作的讲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以适当的评价,同学们会很快掌握这一动作,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合理的掌声、哨声、笑声……都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象征,就看我们教师如何掌握和发挥。

篇11: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 我们的教师应集思广益, 共同设计好教学过程, 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 是一节化学课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自然学科, 其基本概念的建立大都源于实验, 其理论的验证和建立也有赖于实验。可以说, 没有化学实验, 化学将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在于让老师想办法, 使学生动手动脑, 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自信心、与人合作精神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 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和教师之间的彼此合作教学, 完成了很多节公开课的实验设计准备工作, 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对于教师超出课本的实验, 我也会和她们一起认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 并积极想办法寻找所需实验材料, 组装实验仪器, 反复试做, 直至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在初中化学新教材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及《自然界的水》这两个单元中, 分别讨论了空气和水的组成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如何保护空气和水资源, 进而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 并对这个概念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将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念应用于化学实验中的一项技术, 是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创新的结果。它的目的是改变“只要有化学实验就会产生环境污染”的现状, 要求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使设计的化学实验彻底避免或尽量减少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从源头上消除化学实验对环境和师生健康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设计实验时不仅要考虑到实验效果还要考虑到绿色化的问题。实验材料的选择尽量考虑生活中的材料。

例如, 欧阳老师的一节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公开课, 就是为了给学生自主考虑、与人合作、探索真知的机会, 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与兴趣, 使学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上。另一方面, 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做实验,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给予他们进一步的探究的科学方法。那么, 无数的创新与创造在他们手中才会源源不断, 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师还根据实验结果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基于这种认识, 她在处理二氧化碳性质时用可乐设置一个情景, 师生围绕可乐做出一些推测, 并逐步递进形成三个问题 (问题一:如何证明可乐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问题二:如何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问题三: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吗?) , 然后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计出验证假设的方案, 并动手实验、分析现象、汇报交流。在实验中, 自然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欧阳老师的一节公开课,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课前我们理化生组的教师们给她出主意, 想办法, 最后才确定了思路。应该说这是一节合作教研成功的课, 而我的实验准备工作也接受了一系列的挑战。因为有些实验不是课本上的, 只是设想, 也不知道实验效果如何, 甚至有些实验仪器在实验室根本没有。我和几位教师反复商量实验, 最终才确定了最后定型的几个实验。

首先, 是仪器的准备, 这里只介绍一种仪器。如何成功导出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一是要有和可乐瓶口配套的胶塞, 二是要给胶塞打孔, 且孔径必须与导管的外径配套, 三是导管必须是有一定角度的弯管, 且要有一定的长度, 而后套上配套的胶管, 最后在套上20厘米的配套直玻管。整套仪器之间的连接必须密封, 以保证二氧化碳气体的顺利导出。这一系列的操作, 仅仅是仪器准备中的一个环节。

然后是溶液的配制, 这也是实验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次实验涉及了石灰水、石蕊试剂、氢氧化钠溶液及稀盐酸的配制。其中, 石灰水和石蕊试剂的配制是最关键也是最麻烦的操作。

配制石灰水时, 首先把氢氧化钙固体粉末溶于蒸馏水中, 并用玻棒不断地搅拌, 并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而后过滤, 得到澄清的石灰水。过滤的过程简单, 时间确是漫长的, 因为滤纸的速度是有限的。

配制石蕊试剂时, 首先称取5克固体石蕊, 溶于1000毫升的蒸馏水中, 然后过滤, 移入锥形瓶中, 再用胶头滴管吸取1摩尔/升醋酸, 逐滴加入锥形瓶中, 并不断振荡。因为石蕊本身是一种酸性物质, 试验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所用石蕊试液, 应当是紫 (红) 色, 但市售石蕊用水配成的溶液不呈紫红色, 而是蓝紫色。因此应用醋酸调节使所配试液对弱酸、弱碱溶液显色反应灵敏。本次配制的石蕊试剂恰到好处, 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现象明显。

最后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本次公开课做了三个演示实验, 其中两次用到二氧化碳气体。一是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 二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因此二氧化碳的制备关系到实验结论的得出, 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 至关重要。

因为二氧化碳较易溶于水, 理论上应用向上排空气法制备, 但它是无色气体, 尽管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验满, 但实际上当集气瓶内有1/4的二氧化碳时, 便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此, 二氧化碳的制备一直是个难题。本次制备中, 我采用了严格控制时间的方法, 以保证二氧化碳的充足。实验证明, 我的控制是有效的, 课上的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另外, 学生从可乐中引出二氧化碳的实验也非常顺利, 性质实验自然引出, 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 也加深了他们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他们与教师相呼应, 收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本次的实验准备中, 我得到了生物和物理实验室两位老师的强有力帮助, 学科之间的整合、合作在我们理化生组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我们也从中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增强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节公开课获得了丰台区“师慧杯”一等奖。与其说是欧阳老师讲课的成功, 倒不如说是我们理化生组教师智慧的结晶。通过这节课前后教学设计、实验准备、课后反思, 我们组的老师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直接深刻的认识, 为今后的探究式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12: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一、将情感投入到备课中去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作品,才能备好一节音乐课。

二、将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教学如何,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将情感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并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是音乐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的就是要做到教学过程中音乐语言的情感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将情感投入到对学生的热爱中去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进行情感投入,而缺少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音乐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有限,如何把一周仅有的一节课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使音乐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和谐氛围。因为教师的情感一旦投入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感投入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基本的是将其投入到备课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另外,对学生的热爱也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将这三者有机融合,才能使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更加有意义,从而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上一篇:建筑装饰实训室展示厅下一篇:关于期末复习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