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2024-04-15

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共6篇)

篇1: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1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2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3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结论

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而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对地理也越来越喜欢。但是我们也看出了学生的彷徨,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担心所教学的内容是否是考试的内容,要求教师多强调知识点,对知识更为细化,以求在每次的期中与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制度也应该实行改革,实行一种动态的评价机制,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与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导向作用。

篇2: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一、更新观念

1、教育走向生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会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冒险,大胆创新。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必修3“自然条件差异对南北方民居的影响”的时候,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类研究我国主要的民居特色及成因,结果学生不仅找的资料非常详尽,而且有不少精美的图片。通过精彩的课堂解析及课后分类展出后,学生不仅能够分析南北方民居的差异和成因,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南北方楼距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的关系。

2、教师的导与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总是“讲演者”、“永远正确的指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鉴赏者”;教学活动坚决抛弃填鸭式、满堂灌,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例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的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等重要原理和规律的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归纳,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使用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所以,“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

1、活用教材

专家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现在,高中地理一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高考命题人是以考纲为依据尽量避开教材中的案例图表,而常以新图表、新材料、新案例切入,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通过给出在拉萨和上海上空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不同,要求考生分析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考查考生对特殊气候成因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亚马孙河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各种地理原理,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际地理现象做出准确判读。

2、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同时,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高考备考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不惟教材,但又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组织学习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桥梁。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25幅,表7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的联系

如,我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我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我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2、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我认为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填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但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找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然后,老师才对疑难进行点拨。最后,通过精讲精练,做典型题,归纳解题方法和答题术语,进一步巩固与强化。

(2)、高考第二卷分值占80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是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2007年高考地理卷中,试题素材丰富多彩,时代感强,充分展现和反映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机农业,北极科考,全球变暖导致南极企鹅的北迁,生物乙醇燃料项目与粮食安全问题,光化学烟雾,青藏铁路,酸雨、赤潮、水污染等。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我以增城和东莞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我以新塘为例,从新塘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我以山区镇派潭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派潭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在讲培育著名品牌时,我以挂绿荔枝、小楼迟菜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政府举办荔枝文化节、小楼菜心节的效应。

4、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2007年高考地理卷考查在森林中遇到火灾正确的逃生方法;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基卷中的南极科考基地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在遭遇泥石流、地震、沼泽地、龙卷风时的错误做法。虽然这些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备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我准备了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了一节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5、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我都要针对性的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6、加强情感投入,分层激励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由于报考地理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排位比较偏后,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糖衣炮弹,常用激励之计: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如我在每次考后对进步显著的学生予以表扬,买书奖励优秀学生;在每次的作业检查中常常写上激励性的语言;在每次大考后对学生的试卷利用晚自修的时间进行面批,指出他们的知识缺漏,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能力的欠缺,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样,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7、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愈加成熟,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相信: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篇3: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一、把握理念, 用好教材

1. 重组教材, 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 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 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教师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 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是难点, 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和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入手, 引导归纳出环境问题两种类型, 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 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不拘泥于教材, 大胆创新的意识,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这样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地贯彻和落实。

2. 合理删减, 强化主干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于教材容量过大, 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 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 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 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 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 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城市交通运输工具, 发展城市交通。如果学生已经了解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 而且该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又较远, 就可以舍弃。

3. 研究不同版本教材, 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 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 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 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 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 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 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 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 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 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 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本地教材为主, 吸收其他版本的精华。

二、先呈地理现象, 后现地理原因

先呈地理现象, 后现地理原因, 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沿着知识主干到分支, 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深入而细致分析。例如, 呈现地理现象:“越往山上爬, 气温越低, 尽管山下的气温超过20度了, 山里却也就10度的样子。好在郑裕出发时有所准备, 看着瑟瑟发抖的两个女孩, 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两件滑雪衫, 把郑莹的递给她自己, 而郑裕那件颇大的, 却递给了宋逸雯‘我的, 凑合着穿吧, 山里冷’。” (摘自小说《重生演义》) 然后进行教学探究:

第一步, 描述地理现象:“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第二步, 联系相关知识得出初步结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对气温的影响, 应当是地面辐射的能量影响大些。

第三步, 深入探究分析。为什么距离太阳近, 得到的热量不多?地面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还是地球内能呢?由太阳辐射光谱图了解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短波辐射) , 而地球近地面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水汽和二氧化碳气等它们对短波辐射吸收作用很弱, 所以大气直接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另一方面, 地面吸收了大量的穿透云层的太阳辐射而增温, 产生能量较弱的地面长波辐射, 它们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气等吸收, 大气增温较大。因此, 近地面的大气不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而是直接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所以, 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

第四步, 延伸拓展。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及影响因素, 大气逆辐射及其保温作用, 全球热量平衡与温室效应。这样, 学生有条不稳地把“大气的热力过程”这节本来非常繁杂的内容有效掌握了。

三、努力创造条件, 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 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 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延伸、拓展地理教材, 无论是区域地理, 还是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等各种内容的素材, 如今均能通过计算机以更好、更有效率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学生。比如, 网络中的旅游资源介绍丰富多彩, 利用网上的旅游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丰富了教材内容, 提升了学习成效。

高中地理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它们之间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才能使高中地理学习更顺利。高中地理课程不是区域地理, 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和能力应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与巩固。因此, 教师有时也要适当补充初中的内容, 让学生能在一个区域的背景下更好地讨论和学习地理问题。

篇4: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6年秋季我省正式推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这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除了要正确地处理地理教材与课标、配套教材、学生实际知识能力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一标多本”的关系。而这一切关系的处理,必须依靠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应用灵活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去完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课程基本理念。为高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只有深化高中地理教学才能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发挥高中地理课程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认识人地关系,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承担着高中地理基础教育的核心职能。选修课程则起拓展视野、发展个性的职能。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依托,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提供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增强学生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一切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对应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地理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内涵包括:树立人地协调、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想观念;培养关爱家乡、关爱祖国、关爱地球的道德情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信息素养;发展创造能力等等。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科的课程优势,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关键在于组织和运用好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了解和分析教材的时代背景这将有助于教师对全新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和对教材具体内容的把握。其次,准确把握教材的结构将有助于教师从教材的构成关系、逻辑顺序和方式等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深入地理解、组织、加工教材。再次,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节的知识结构。最后,全面分析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分析主要包含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重难点,仔细分析每一点所隐含的课程标准和叙述标准时所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在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一节教学时,其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立体农业及其变迁的分析,增加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学习需要也是不同的。地理课程标准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地理需求,地理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的3个模块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重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课程的7个模块基本上学习应用地理,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修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实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地理课程。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水平为地理教学提供背景和依据。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就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理、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例如关于“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条标准,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对地质年代的划分、地壳运动的过程、板块构造等理论性知识感兴趣,我们可以补充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山区的学生可能对山岳的形成和流水地貌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类知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沿海地区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外力作用及海岸地貌;西北内陆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风成地貌。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学习方式,如图文学习、实地考察,互联网查询、开放性学习等,尽可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满足,创造更多机会体验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和经历,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而避免了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学习

条件、同样的学习进度、掌握同样的课程内容、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新课程学习方式提倡在“活动”状态下展开的探究式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教学的非主导性;关注探究式认识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广泛的、多样的,即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乡土的等。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有小组活动式、角色扮演式、辩论式、问卷式、游戏式、采访式、调查式、小品式等。探究式学习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找出方法—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一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1.生态环境组2.自然灾害组3.我国农业生产组4.人为原因及对策组,要求各组明确目标进行资料收集,总结归纳并在课堂上推选代表陈述,从而达到探究成果的交流。

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的诸项目标,如“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大都需要在发现地理问题、应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去达成,因此,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学习关键在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老师要确立“大教育”的思想,树立“开放性”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让学生把学习的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强化理论与实践联系。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学习后进行实地调查:历史上本地交通运输布局有过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本地聚落有哪些影响?本地现在的交通运输布局有哪些利弊?应该如何调整?

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敢问;要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想问;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教学生会问,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正确理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对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发生弯曲变化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简单的实验把受热空气上升这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形象化,再借助板图和设计问题加以解决。

实验如下:将圆形锡纸剪成螺旋状,悬挂在固定架上,在下方点燃一根蜡烛,观察锡纸是否有运动的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空气受热上升引起锡纸运动。

思考:①1处的气压会比原来小还是大,是小于1000Pa还是大于1000Pa?

②3处的气压会比原来小还是大,是小于800Pa还是大于800Pa?

③1000Pa等压线该怎么画?800Pa等压线该怎么画?

④受冷时4处的气压会比原来小还是大,是大于1000Pa还是大于1000Pa?

⑤受冷时6处的气压会比原来小还是大,是小于800Pa还是大于800Pa?

⑥1000Pa等压线该怎么画,800Pa等压线该怎么画?

⑦比较1、3、4、6的气压大小次序。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高科技应用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灾害检测和城市规划方面,以及电力、电信、交通运输风方面应用越来越广。地理信息系统还与无线通讯、宽带网络结合,为城市生活和商务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因此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无论在必修课还是在选修课中都安排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标准”提到“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并在“活动建议”中要求通过“收看有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成)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充分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通过观察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表,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教材图像系统使学生学会终生的读图用图技能;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内容时,课前教师收集一些城市形态的图片,将相关资料放到教学课件中,或发布到局域网上。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城市规划师的身份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及其他教学媒体来分析教师给出的各种规划方案,并且给自己选择的城市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获取相关的城市规划知识。

五、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地理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理念。在此基础上,评价建议再次强调“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运用分数、等级、描述性语言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与运用程度,对地理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对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和探究活动质量等。如人教版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其学习评价: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掌握世界表层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理解洋流对全球热量平衡、沿岸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及渔场分布、航行和污染物的影响;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协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因此,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才能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篇5: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其解读

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

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

五、地理探究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

六、对地理教学价值追求的几点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概念与内容 什么是理念 什么是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例举 什么是理念

《辞海》对理念的解释是:理念是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 直解为“理性概念”。教育理念的界定

定义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定义二: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定义之三: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

现代教育理念列举

科学、人文、创新融合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因此必须坚持科学、人文、创新的统一。要善于营造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 “选择性”。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美国的教学注重归纳,中国的教育注重演绎。前者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突破和创新,但所获知识不够系统;后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发展。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因此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教育的终身连续性;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给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培养和平处世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自己国家和具有国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地理学科在体现这一理念上,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素质教育理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个性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和谐的、主动的发展。

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创新更重要的在于营造一种适宜的环境)现代知识教育的理念:不把获得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而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因此,现代教育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杨振宁:中国的教学太注重演绎,这种教育哲学是要你“在你的脑子里分清什么东西是你懂得的,什么东西是你所不懂得的;不懂的东西不要去沾它,你要沾的东西是懂的;然后来了一个老师,拉着你的手,走到一个你还不懂的领域里,一直到你完全懂了为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中国学者对杨振宁意见的引申:

“逻辑——演绎” 具有单向的、线性延伸的特性,易导致学生过多地关注局部推理的细枝末节,将逻辑推理看成是本质的东西而无暇顾及知识的本质特征和把握整体的思想,同时也造成思维环节的不协调——将认知活动局限于现有概念系统的逻辑框架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过分强调“逻辑——演绎”线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逻辑——演绎”线索强调推理的严谨和步步有据,妨碍了学生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必然造成认识方法的局限和思维的僵化。

单一的“逻辑——演绎”线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动机的激发,降低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中国教育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教育理论工作者:

被动接受知识,靠记忆和机械模仿获得与巩固知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讲授规律、原理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让学生解决的问题过于模型化和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

3.中国的教育企图用‘灌输最多的知识’的办法来使学生赶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但事实表明这种方法很愚蠢。因为不可能用被动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法来使学生现在和将来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外,更糟糕的是,这种灌输削弱了学生们的自主创造性。

吴传钧院士:过去,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教科书编得也不理想,知识零敲碎打,没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全忘掉了。其他科学家:

我国的科学教育是有很大的缺憾的,造成这一缺憾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我们鼓励人们的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还很不够,忽视了理性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哲学气质的熏陶。

2.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遵循常规,以免考试时丢分。很少做实验或根本不做实验,使有关结论的得出缺乏事实依据。有的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来应付考试中的实验题。

4.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5.科学教育一直沿袭着重实用轻人文的传统,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工具性色彩。

李远哲:我们谈教改,不必从什么教育的大道理谈起;光是看「上学使得这么多人不快乐」这一件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非要教改不可。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两者的融合 促进学生发展,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 促进学生发展,要处理好共同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学生发展的双翼

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

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 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包括: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等等。特别要注重信息的原始来源。

 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图表和简单地图等等。

 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和解释信息时,探索地理事物的模型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处理好存量知识与创新精神 和创造能力的关系

知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统带全局的核心意义 把存量知识作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 发挥高效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思路的优势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总之,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在某一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显示其个性。

四、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地理教与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对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对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应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具体要求:

——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

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改变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地理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具体建议: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重视发挥现有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更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教育带来的潜在影响。

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师生的对话、讨论与释疑。发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将导致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积极探索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鼓励尝试个体教学模式部分替代班级授课的途径。加强对学生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旨在锻炼地理技能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因材而施教。——地理教学要注重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讲清知识的应用。

地理教学应把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形成学生的地理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注意围绕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

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要求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一句话: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五、地理探究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基

(二)科学探究与探究学习

(三)科学研究的五大要素与探究教学

(四)探究学习的特征

(五)探究学习的运用

(六)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一)基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而作为探究的科学只有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也应是一种探究过程。因为探究过程蕴含着教育的本质:学生惟有藉此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与精神。尽管强调探究是学习,但不能误以为地理教学只采用探究的方式,教师要运用其他不同的策略,来促进学生掌握必须的知识和能力。

(二)科学探究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与学习探究内涵的比较 科学探究与学习探究任务的比较 科学研究的五大要素与探究教学 内涵的比较:

科学探究(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并按照自己的目的来进行生产、改造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

学习探究: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任务的比较

科学探究:揭示自然现象的奥秘及其规律;提高利用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推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学习探究: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获得有关自然界的知识,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研究的五大要素与探究教学

科学研究的五大要素:主题、材料、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哲学观点。

1.主题:即打算解决什么问题。这是科研的先决要素。它影响着其他要素的确定。

2.材料:科学研究的材料(有时也称资料)。就是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从各个不同角度所见到的片段事实、个别部分和表面现象,也就是人类认识客观的初级阶段所得的感性材料。

3.工作方法:即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手段、采用什么方式,以及使用什么工具、仪器设备等去获得材料,都需要适当的工作方法。

4.思想方法:在科研过程中.尤其是在理论分析阶段,思想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决定了研究者如何去处理材料.使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思想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水平。

5.哲学观点:指研究者采用什么哲学观点指导科研。这一问题贯串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理论分析等环节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在这些科研阶段,其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受哲学观点的支配。

(四)探究学习的特征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能力 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

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能力 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探究教学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探究教学重视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获得实证资料的途径: 一是观察,描述被观察地理事物的特征;

二是测量,测量温度、距离和时间,认真地做记录;

三是实验、观察和测量,将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记录在报告和表格中;

四是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探究教学重视合作式学习

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 学生的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都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检测。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是常用的评价方式。

(五)探究学习的运用 地理探究的能力目标 地理探究课的情感目标 地理探究学习的适应范围 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地理探究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体会地理研究的过程、学会地理方法。地理探究课的情感目标

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热情; 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地理探究学习的适应范围

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着眼解决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对地理位置做出评价。揭示空间有序性:包括对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的探究。揭示地理因果联系:分析解释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成因联系;分析地理特征 解释空间效应: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

分析、归纳地理过程规律以及预测地理过程

(六)地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 提出地理问题 提出假设或猜想 收集证据 整理分析资料 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 提出地理问题

学习要求: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达成目标:能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引导探究的策略:教师必须提供某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提出假设或猜想 学习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收集相关信息,将以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对问题解答的猜测和假设。

达成目标: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假设。引导探究的策略: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合理猜想。引导学生考虑我们能作什么样的预测和假设?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能够解决思想中暴露出来的不一致或不足之处的假设。收

学习要求:为验证猜想和假设,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决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和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计划。

达成目标: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理解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制订探究计划,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方法,具有初步的从一手或二手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科学信息的能力。

整 理 分 析 资 料

学习要求: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实验、调查、观察、检索;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达成目标:

1.整理资料:能够选取资料绘制成地图;制成图表、表格、模式图等;能够运用其他媒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

2.分析资料:学会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

学会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学会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学生绘制图表的方法;教给学生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源。指导学生运用其他媒介手段进行统计、归纳。

学习要求:分析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做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达成目标: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能注意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做出简单的解释;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引导探究策略:指导学生正确地描述、解释观察、实验所见到的现象;在学生提出证据说明和验证猜想和假设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使之与已有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启发学生注意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让学生做出简单的解释。

表 达 与 交 流

学习要求: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

达成目标: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见解,并交换意见;认识表达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引导探究策略:培养学生能够从各种探究结果中得出有用的概念,作出明确表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与评价;采用恰当方式(如运用绘画、图表、文字等)总结和表达结论。

六、对地理教学价值追求的几点认识

对地理学的认识 地理思维的发展 运用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情感态度的发展 地球道德意识的发展 对地理学的认识

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

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感受地理学的美。地理思维的发展

对空间格局有敏锐的觉察力;

能够以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正确的思考与推理;

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获得信息、整理与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能进行合理的推测、大胆地猜测,并加以检验。运用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释研究不同尺度地理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初步学会借助地图、图表、模型以及实际观察、调查的资料探究地理问题和作出表达、判断、评价与决策。

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对周围环境乃至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与人文特征的兴趣与审美能力。

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全球意识及正确的地理观念(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因地制宜观念、区位意识等)。

认识地球上的不同人种与社会,能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地球道德意识的发展

“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

使学生知道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的崇高道德责任,任何与此相悖的行为都是地球道德规范所不允许的。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受自然支配,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持续生存下去,否则会遭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人口道德”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了解和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环境道德”意识 保证学生“注意到个人和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他们能就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建立一套环境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 “资源道德”意识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下一篇:《专业四八级》语法专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