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2024-04-15

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通用9篇)

篇1: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矿山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

矿山泥石流是由于矿产资源集中开采所诱发,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结合国内部分矿山开采过程中频频发生泥石流事故,初步分析了矿山泥石流的发生机理,指出地形地貌,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水动力条件及人为因素是形成矿山泥石流的`必备条件,对矿山泥石流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并对今后矿山泥石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建议.

作 者:刘丽 陈洪凯  作者单位:刘丽(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重庆400074;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74)

陈洪凯(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重庆400074)

刊 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8(5) 分类号:P642.23 关键词:矿山泥石流   形成机理   治理方法  

 

篇2: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平谷7个区(县)24条山洪泥石流重点沟道的野外调查,了解泥石流危险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北京市政府制订科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体系、对山区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确保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比较严重,居民对泥石流灾害防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过度的山区经济开发活动以及村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是加大北京山区泥石流潜在威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8项对策.作 者:吴斌    高甲荣    甘敬    李金海    Wu Bin    Gao Jiarong    Gan Jing    Li Jinhai  作者单位:吴斌,高甲荣,Wu Bin,Gao Jiarong(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

甘敬,李金海,Gan Jing,Li Jinhai(北京市园林绿化局,100029:北京)

期 刊: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ISTIC  Journal: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X4 关键词:泥石流    灾害防治    对策    北京山区   

篇3: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1 天然坝与堰塞湖现象

堰塞湖又称“海子”, 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或泥石流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 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储水到一定程度形成的湖泊。通常为地震、风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所造成, 也有人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 例如:炸药击发、工程挖掘等。由泥石流堵截江河沟谷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泥石流堰塞湖。堰塞湖的形成, 通常是不稳定的地质状况所构成, 当堰塞湖构体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滑等作用, 堰塞湖便会出现溢流, 一旦瞬间溃堤, 山洪对下游地区有着毁灭性破坏。据统计[2,5], 我国自1856年以来, 共计产生141个地震堰塞湖, 按其存在时间长短和造成的灾害来看, 堰塞湖可以分为3类:高危型堰塞湖、稳态型堰塞湖和即生即消型堰塞湖。

据统计[1,2], 汶川地震主灾区形成34处对下游构成威胁的堰塞湖 (主要指的是高度在10m以上, 库容大概在1.0×105m3以上, 同时集雨面积不小于20km2) 。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 地震后山体滑坡, 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km处, 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据测算[1], 堰塞湖坝体顺河长803m, 横河最大宽约611m, 高82~124m, 顶部面积约30万m2, 土石方量约2.037×107m3, 估算最大可蓄水量约3亿m3, 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全溃后洪峰高度有36m。截至21日17时, 库内水位为716.01m, 比20日上涨了2.55m, 相应容积为0.977亿m3, 上下游水头差为52m。严重威胁下游居民。

为应对唐家山溃坝险情, 绵阳部署三种撤离方案, 泄流槽共设计高、中、低三种方案[2], 水电部队了最终采用挖掘量最大、保险系数最高的低方案, 设立北川禹里、唐家山堰塞湖大坝、水文站、岩羊滩和通口五个观测点。按照方案, 武警水电官兵在堰塞湖坝体上开挖一个长度200m的沟槽来排水, 沟槽上宽60m、下宽20m、深8m[2]。在因山体滑坡形成的地形复杂的堤坝上, 修筑出一条溢洪槽, 并建造铅丝笼护坡。开挖溢洪槽的土石施工量在7.5万m3左右, 建造铅丝笼护坡的施工量在2万m3左右。在科技和人民的力量下, 拔掉了插在灾区人民头上的一把刀, 对下游地区未造成较大影响。

图1、图2分别是2008年6月10日新华社记者李刚拍摄的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及泄流洪水流经北川县城的情况。

实践证明, 成功的控制唐家山堰塞湖, 对提升地震灾区群众的信心、凝聚和稳固整个中华民族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决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技术层面讲, 对其它地区堰塞湖的处理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 堰塞湖的形成与特点

滑坡、泥石流与一般的携砂水流相比, 固体物质含量高, 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广, 可能有从几微米直至几米的变化范围。诱发泥石流的外界因素有降雨、融雪 (冰) 、溃坝、地震等, 泥石流是降雨、地形、地貌、固体松散堆积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坝, 实际上是支沟大泥石流经沿程搬运磨蚀进入主河后, 以堆积扇 (体) 的形式向对岸迅速推进, 并与对岸连接, 堵断主河而成, 一般以首阵泥石流较大、砂石具有一定的磨圆度为特征。相对而言, 滑坡坝则是滑坡体短程直接倾入江河, 坝体材料基本上未经搬运分选, 整体结构性和稳定较好, 形成堰塞湖可能存在较长的时间。例如, 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湖是在1900年由于地震影响爆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扎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湖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沟道而成 (实则也属冰川湖) ;八宿县的然乌湖是1959年暴雨引起的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3]。

关于滑坡泥石流堵江的产生条件, 可以分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考虑[4]。内因是发生堵江的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河床水动力条件等, 是堵江的必要条件;发生堵江的外部条件是各种作用于河谷斜坡上, 促使滑坡、崩塌、泥石流堵江的诱发因素, 如降雨、火山、地震、冰雪崩、冰湖溃决、不当施工等。泥石流能否堵断主河, 是支沟泥石流与主河水流在二者交汇处相互抗衡的结果, 受支沟泥石流的物理力学性质、规模和土石颗粒组成, 主河水流量、河床纵坡度、弯曲程度、岸坡崩滑情况, 以及交汇处的地形和泥石流支沟与主河的交角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到达河床的土体不因河流来水作用而稀释化流动形成泥石流而被搬运走, 河流水流的挟砂能力、冲刷能力相对较小, 不能将堆积体瞬时冲失, 或者说主河水流的冲刷搬运能力小于泥石流体的累积和向对岸推进能力, 堵塞坝相对较短时间内形成。

3 堰塞湖的溃决与危害

滑坡泥石流以其独特的方式骤然将大量砂石倾入主河, 堆积体必将在一段时期内抬高河床, 对堵河点附近的水流流态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引起河床演变的突变, 入主河道不同河段的下切速率会因此而改变, 凹岸凸岸坡脚的侧蚀掏刷情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而言, 泥石流坝体结构比较松散, 整体性差, 坝体表面抵抗溢流冲刷的能力较弱;而且, 坝体物质经过搬运混掺, 处于水饱和状态。因此, 堰塞湖坝体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堵等。随着水位的迅速上升, 一旦坝体被破坏, 湖水便漫溢而出, 倾泻而下, 形成洪灾, 或在上游水动力及渗漏、管涌作用下导致坝体整体性垮塌, 这种情况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是灾难性的。

如果是在冰雪崩和地震的情况下, 许多坡面堆积层和岩层软弱面松动, 活动性很强。随着泥石流灾区进入到雨季, 一方面, 强降雨可以导致堰塞湖内的水位急剧升高, 从而发生溢流或坝体失稳导致堰塞湖的溃决。另一方面, 土体含水量的增加使得本已较为松动的堆积层荷载增加, 并润滑了岩层之间的软弱结构面, 库区岸坡有可能产生新的崩塌和滑坡体快速崩坠入湖, 或者许多支沟沟道内的原来稳定的松散堆积体在雨水浸润作用下变得异常不稳定, 流域内可能再次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引起的涌浪带来强大的冲击波则可能将堰塞土石坝体摧毁, 形成瞬时的全部溃决。

据记载[2,5], 1933年8月发生在四川叠溪的大地震, 山体滑坡后在蜗江中形成两道天然水坝和4个堰塞湖, 地震时死亡500余人, 而两个月后由于坝体垮塌, 导致2万余人在洪水中丧生。还如, 波密县扎木弄巴于1902年和2000年两次爆发特大泥石流, 堵断主河易贡藏布, 形成了堵塞坝。尤其2000年形成了累积高130m的堵塞坝, 上游回水成湖长30km, 淹没了这范围内的一切村寨和农田;62d后堵塞坝溃决, 最深处达110余m, 高而凶猛的涌波, 沿易贡藏布进入帕隆藏布, 汇入雅鲁藏布江, 直泻我国的墨脱和邻国印度, 荡净了两岸耕地和建筑物, 在我国境内损失达2.8亿元人民币, 造成印度北部布拉马特拉河泛滥, 94人死亡, 250万人无家可归, 中断印度7个邦的铁路和公路联系, 该次洪水及其次生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4]。而且, 通过易贡湖现场考场也发现, 著名的易贡大滑坡侵袭后的易贡茶厂附近河滩地上, 至今枯树丛生, 大量直径在10~50cm的被堰塞湖水淹没致死的枯树桩仍让人触目惊心, 且沿河小型泥石流造成的路基水毁让沿河公路的通行不能得到保证, 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可谓遗患无穷。类似这样的例子, 在我国西南地区并不少见, 如西藏的培龙沟、米堆沟、古乡沟等,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形成了数十个堰塞湖。

从堰塞湖灾害的演化进程来看, 它一般是由较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快速地向主河堆积, 在交汇处形成堵塞坝体, 尔后在自身结构和强度条件以及上游来水、新的崩滑体等激发条件作用下, 堵塞坝体逐渐因渗流、冲刷、失稳等作用下产生瞬时全部溃决或瞬时部分溃决或逐渐溃决, 这种溃坝洪水 (或稀性泥石流) 通常会引起上下游新的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从近期影响而言, 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天然坝和堰塞湖, 淹没上游农田、铁路、公路等沿江建筑物, 引发湖区边坡变形破坏, 动水压力作用可在稳定性较差的堰塞湖两岸或坝下游两岸触发大量滑坡, 造成大范围灾害。

堰塞湖溃坝本身可能对人类没有造成危害或者只是较小的危害, 但是因它们而诱发的次生灾害却不能放松警惕。堰塞湖溃决对植被、土壤的破坏作用是相当严重的, 其破坏作用首先在于使树木、田地的数量遭到损失,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常见的在山林区, 溃决洪水将树木连根拔起, 导致树木枯萎和死亡。由于坡体被洪水掏蚀浸泡难以稳定, 植被自然不发育。同时, 可能引发新的滑坡、泥石流会使当地居民产生恐惧心理, 干扰和破坏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严重耽误农业生产。

泥石流堵江坝体所造成的间接灾害及环境效应远大于直接灾害及环境效应, 具有在时间上影响深远、在空间上影响范围大的特点, 而且通常灾难性的[5]。也就是说, 这种灾害类型具有多变性, 大自然力量耦合作用和复杂性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 这种灾害链并不容易预知, 其叠加效应更是对人类防灾抗灾智慧的巨大考验。这种大型地质水毁灾害不仅是山地灾害科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关注密切的问题, 也给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不仅需要统筹规划, 加强科研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 还要因地制宜, 做好长期和应急的防范措施, 各部门通力合作, 同时制定完善的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 把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保证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4 结语

泥石流坝溃决现象的普遍性毋庸置疑, 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 堰塞湖灾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认识, 堵塞坝溃决及其产生的一系列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 介绍了天然坝与堰塞湖现象, 并对滑坡泥石流堵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对堰塞湖形成与溃决的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 以便今后在公路选线或改造以及修建各类建筑物时, 能尽量避开或妥善处治易形成堵塞坝的滑坡泥石流点。

参考文献

[1]程尊兰, 崔鹏, 游勇, 等.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主要的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J].山地学报, 2008, 26 (6) :733-738.

[2]人民网.全方位解读地质灾害—堰塞湖[EB/OL].[2008-5-27].http://sc itech.peop le.com.cn/GB/7300286.htm l.

[3]吕儒仁, 唐邦兴, 朱平一.西藏泥石流与环境[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4]吴积善, 程尊兰, 耿学勇.西藏东南部泥石流堵塞坝的形成机理[J].山地学报, 2005, 23 (4) :399-405.

篇4: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策略

引言

当前有一些防治策略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对于社会的发展,这些防治策略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在以前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被动的选择接受,从而增加了人们的损失。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寻找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措施,尽可能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

(一)监测、预报和报警

当前,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仅仅是以基础设施、线状交通干线等为主,它可以有效的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中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是最为典型的预警系统。从中可以看出,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我国的防治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许多居民的财产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他们丢失自身的生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讲,监测、预报、报警是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但是其实这些措施并不能真正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国还要继续深化相关的防治措施。

(二)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一直致力于政策法规的完善工作上,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报道日趋减少,居民越来越认可国家的法律法规。从整体上来讲,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始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依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水土流失》等,这些法律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政策法规对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还要加快政策法规的实施步伐。

二、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工作

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重视基础工作。许多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基础工作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大部分的工作都属于基础工作。笔者认为,要想调查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就要充分借助遥感技术、数据库等多种技术,以此来构建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从而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合理的区域减灾规划,为预测灾害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我国还要安排专业人员来开展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相关的调研工作,以此来研究出更多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策略。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切忌做表面工作,如果一味的做表面工作,那么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损失。

(二)制定统一标准

与其他工作相比较,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更加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在于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原因是相似的,所以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往往要制定合理的标准,这样做既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又可以降低当地居民的各项损失。

(三)资金上的支持

要想更为顺利的开展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工作,这就要求国家要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果缺乏资金,那么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一般情况下,往往都是国家拨款,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拨款来开展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区要从不同的渠道取得经费。要想有效的治理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要在工程治理上下功夫。当前工程治理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在工程治理上。我国要围绕国家大型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来开展治理滑坡、泥石流等工作,以此来确保我国的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发展下去。比如:三峡库区的灾害治理工作。在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工程治理,以此来取得更大的效果。只有处理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才能够有效的保护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四)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与水的作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水的作用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通常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做法如下:1、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2、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3、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4、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五)适当增加植被,削减泥石流的峰值流量

在泥石流中上游主要以稳土为主,即以植被护坡措施为主,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物源,加强对热河村民植被护坡的意识。其次,在泥石流的形成中、下游主要以拦挡为主,把泥石流固体物质拦挡在泥石流形成流通区内,改变泥石流流体性质,减少进入现有排洪沟的松散固体物质,从而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

(六)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以此来达到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的目的。经常用到的措施如下: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方法并不一定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等。

三、总结

与之前的防治工作相比较,现在的防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对技术、设备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在确定防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策略时,往往要站在保护环境的立场上来进行。当前防治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不完善的方面,因此工作人员要继续努力,不断深化,以此来推动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5: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武宁县花香林地处江西省北部山区,是泥石流多发区,先后于1958年6月和6月爆发大型的泥石流,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通过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及现场实地调查,在分析该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复杂的岩性及地质构造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强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灾害的触发条件;强降雨、地震两者相叠加时,就可能爆发泥石流.提出了对泥石流防治对策相应的建议,对山地的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周龙茂 龚育龄 杨普济 邵明 黄小松 ZHOU Long-mao GONG Yu-ling YANG Pu-ji HUANG Xiao-song SHAO Ming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2) 分类号:P694 关键词:江西武宁   泥石流   灾害   成因   防治对策  

篇6: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李庆华

(玉溪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2007级 2007041121)

指导老师:王跃

摘要:通过对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性,形成环境及时空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得出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以滑坡为主,泥石流为次;其形成环境是由楚雄州的地形、地质构造、气候类型及人口压力所导致的,为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楚雄州今后的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为楚雄州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出一分力。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

引言:云南省楚雄州地处云南省中北部, 地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地势从南北展布来看,具有中部高、南北低、北部比南部稍高的特点;从东西展布看,地势东西稍高,中部低缓起伏。全州山区和各类山地所占面积在90%以上,地形复杂多样。因此,楚雄州是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1980 年以来, 楚雄州山区开发速度加快、规模加大, 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和灾害强度日趋增大, 频繁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制约了楚雄州经济的发展。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山区地形地貌、季风气候环境和地质环境, 其中强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概况 1.1 多发的地质灾害

楚雄州是云南省地质灾害严重, 多发的地区,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石漠化是楚雄州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中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活动强烈、突发性强, 是楚雄州最主要的山地地质灾害,其中以楚雄三街河流域及树苴、八角、中山、大过口等地,双柏绿汁江流域及鄂佳,南华一街河流域及五街、兔街、红土坡等地,武定勐果河下游和万德、己衣等地以及牟定县境内较为频繁。全州共计有滑坡、泥石流灾害点538处,分布面积28365平方公里,分布密度为18.97/1000平方公里(见表1)。

表1楚雄州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情况

总数 大型 中型 小型 分布密度/1000平方公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石流 160 12 103 45 5.64 滑坡 346 76 166 104 12.20 崩塌 32 12 6 14 1.13(注:数据来源《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在灾害点的总数上,滑坡灾害点最多,其次是泥石流,崩塌最少;在灾害大小上,主要以中型为主;大型、中型和小型中都是滑坡所占灾害点最多;分布密度也是滑坡最多,泥石流为次。所以楚雄州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以滑坡为主,泥石流为次。

1.2 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环境

“九分山水一分坝”:庞大的哀牢山系北起大理,穿过楚雄西南至玉溪, 东部的乌蒙山,西北的百草岭,所以楚雄州各类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坝所占面积不到10%。地处金沙江、元江(红河上游)两大水系的上游或源头区, 受其影响, 形成群山起伏、坡陡谷深的地貌特点。境内最高峰为衰牢山脉的小越坟山, 海拔2916.1m, 最低点在礼社江与彝家拉河交汇处, 海拔691m, 最高峰与最低点相距3.5km, 高差达2225m。山高谷深, 多为中山、高中山山地, 山顶浑圆,山坡险峻且多见陡壁,为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楚雄州位于滇西地震带南部,历史上发生5级以上地震20多次,地壳抬升运动幅度大, 断裂活动密集, 破坏性地震非常频繁, 不稳定岩土体分布十分广泛,地质环境非常脆弱,这就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楚雄州所处纬度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气候的特点, 位于季风气候区决定了楚雄州降水季节性强、降水集中的特点、山地地形决定了局地暴雨多的特点,常常出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局地性高强度降雨过程是激发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楚雄州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一,多达996.5毫米(武定),少的仅612.8毫米(元谋)。其分布特点:一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多雨区为东部的武定、禄丰和南部的双柏,3县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少雨区为北部元谋及金沙江河谷地区,二是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平均海拔增高100米,降水量约增加30毫米;三是同一 条南北向的山岭,其东侧降水量往往多于西侧的降水量。

楚雄州人口数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急剧增长, 人口密度大大的超过了环境承载量; 陡坡垦殖, 滥砍滥伐和工程建设中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水平落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和不当的经济、生产活动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和危害。

1.3 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特点

表2 楚雄州8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

时间 地点 类型 受灾程度和损失 1985年7-8月间 大姚、姚安一带的鱼泡江、蛙蛉河两岸

1986年 1990年6月19日 1990年8月

1990年7月20日 1990年10月3日

1997年

楚雄州

滑坡、泥石流

华南县城附近

泥石流

冲毁临时桥梁,使昆畹公路再次中断,估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全州10个县(市)61个乡(镇)207个村公所(办事处)305个合作社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直接危害村庄、农田、交通、通讯、电力、水利设施的地方有11处,其中滑坡有76处,泥石流35处,使21785人受灾,住房到他受损7824间,冲毁淤埋田地350公顷,冲毁河堤40多段、大小坝塘22件、桥梁13座、涵洞,人畜饮水、灌溉管道、通讯路线、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受损严重。

2000年8月29日 武定县万德乡境内岔河水库

滑坡

滑坡面积5250平方米,总方量5.5万立方米,其中直接滑入溢洪道中的有4.1万立方米,造成滑坡活动范围内的50间民房受损,合计75万元。

华南县城附近

泥石流

冲毁公路桥梁,造成昆畹公路中断,上千辆客货车被堵,上万名旅客滞留。楚雄三街河、南华县一街河

元谋盆地西部雷布大箐和雷弄大箐

三岔河一带

滑坡、泥石流

造成17人死亡,使357户1781人被迫搬迁,经济损失百万元以上。

泥石流

冲出两13万立方米,泥浆埋没铁路面30厘米厚,并有体积30-70立方米漂砾堆积于轨道上,造成列车中断。

滑坡、泥石流

淤埋河谷农田约1200万公顷,造成123人死亡,有34个村寨受到严重危害。此外还冲毁了80道河堤,总长2420米。

滑坡、泥石流

约有110处灾害点,造成15人死亡、40多人重伤,淹埋农田3万多亩;损失粮食1065万斤,毁坏民房1383间,严重危及550户2300多人的生活和生产。

(注:数据来源《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由表2可以看出,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点多面广,且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重灾点全州各市均有分布。从这些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楚雄州滑坡泥石流均集中在夏秋多雨季节,楚雄州属于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5-10月,为湿润的海洋性气团所控制,空气湿润,多云雨。另一方面,楚雄州的滑坡泥石流重灾区主要集中在楚雄州周边山区,主要是东北部、北部、西北和西部的武定县、元谋县、大姚县、姚安县、南华县以及西南部的楚雄市河流流经区域。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鉴于楚雄州滑坡泥石流受灾的严重性,预防和治理势在必行。2.1 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

在1960年以来治理滑坡、泥石流的基础上,到1980年楚雄州更加重视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1987年省政府责成省计委国土办承担起统一协调山地灾害的防治工作。1988年起,由省财政拨出灾害防治专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的统一管理与实施,首要任务是保障受灾地区的生命安全。楚雄州也进入了综合治理,积极防治的阶段,滑坡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完成牟定县凤屯乡政府驻地死马箐、打水箐量条泥石流沟治理,元谋县城泥石流治理,南华县天申堂乡政府驻地滑坡治理等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总计投资802万元,建成拦沙坝32座、固床坝37座、排导槽3971米、锚杆136根、挡土墙300米、排水沟458米、封山育林70000亩以上、人工造林38150多亩。这些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这些区域内的大量的乡镇、人口和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2 楚雄州滑坡泥石流防治所采用的主要方案

楚雄州近年来的滑坡泥石流防治,针对不同的滑坡泥石流类型、危害程度和不同的防治目的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等制定有效防治方案。主要包括:

(1)综合治理,全面防治方案。通常综合地采用拦挡措施、排导措施、停淤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和社会行政管理措施以及预警预报措施等,形成流域泥石流的全面防治模式。

(2)以拦蓄为主,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拦蓄大量的泥沙固体物质,进而稳定滑坡,降低泥石流的现成几率,结合山坡大面积植树造林,改革农业耕作方式等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达到消除滑坡、泥石流危害的目的。

(3)以排导为主,排拦结合方案。通过建设排水沟、拦沙坝、挡墙等措施对滑坡 泥石流进行防治,铁路、公路沿线的泥石流防治多采用这种方案,部分城镇和农田泥石流防治也采用这种方案。

(4)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案。通常在沟道内修筑一些用于稳定沟床的谷坊坝,在沟坡上采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大面积的生物措施,通过控制和减少沟坡泥沙进入沟道的量,来消除坡面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达到防治泥石流的目的。

(5)以治水为主的方案。主要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工程控制地表洪水,削弱水动力条件,使水流与沟、坡土体分离,控制泥石流形成的水动力条件。2.3 对楚雄州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对策和意见

(1)坚定不移的贯彻计划生育,做到少生、优生,从而减少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只有很好的解决人口这个大问题,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才能有效进行。

(2)加强宣传和全民减灾防灾教育,动员群众的力量进行防治优于政府的盲目投资,只有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和政府的合理投资,才能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优质、经济的成绩。

(3)政府应建设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的进行防治;治理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对灾情有一个充分了解,然后在依据情况制定科学的、经济的、可行的防治方案和措施;治理中应加强监督,切实做到“一分钱,一分货”,避免“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的出现,要用老百姓的钱来为老百姓做实事;治理之后,应检验治理的效果,并保护好治理工程,推广成功的经验。只有严格规范了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过程,才能保证防治的有效进行。

(4)加强地质调查,在地震多发区,应对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地区提前预防,在滑坡有可能发生的地方,应对当地居民进行搬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有地质问题的地区,严禁新建工程。在城镇规划中应根据地质调查与评价结果,进行合理规划。

(5)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重点防治的方针。在灾害易发区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重点照顾重灾区。

(6)总结借鉴全州、全省、全国成功的防治经验,制定相关规定,并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使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规范化,提高防治效率。

(7)对于贫穷的地区,加强扶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贫困区的抗风险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8)规范矿产资源的开采,关闭小矿场,严禁私自开采,减少矿产开采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规范大矿产的开采,严格要求采后的环境保护措施。参考文献:

[ 1 ] 杨红卫等.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名族出版社,2007.12 [ 2 ] 唐川,朱静.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2510.[ 4 ] 唐川.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调查与分析[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7, 9(1): 1-9.[ 5 ] 解明恩, 等: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与监测[J]。山地学报,2005,9(5)571-578.致谢:真诚的感谢王跃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热心帮助和悉心指导!Yunnan landslide debris flow hazards of chuxiong prefecture overview and prevention research

Liqinghua(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Yuxi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07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upervisor:wangyue

篇7:观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有感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发生后,各地响应党中央的指示,纷纷行动起来。一支支人民解放军,一队队医疗组,都全力赶赴舟曲。8月8日17时25分,第一支医疗小分队赶赴灾区并进行医疗工作。8月8日凌晨2时30分,兰州军区发动3000名人民解放军开始救援。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灾害中必然有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真是这些无数的真情将无情的灾害一次次的化解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泥石流来临之际,担心孩子的安危,在只有上半身显露出来的时候,拼命的举起了她的孩子,一刻不停地举了8个小时。当救援人员到来时,她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晕了过去;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危难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背起了自己的弟弟。之后,她又当起了自愿者。当人们觉得她小的时候,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为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忽然,我听见汽笛声、警笛声化成一种声音,那就是哀乐。似乎空气凝结了,没有了昨日的欢声笑语,多了今日的庄严肃穆。我想“虽然多灾多难,但中国却永永远远都不被打垮。因为人间有爱。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能战胜困难。灾难永远摇不动人民的意志,打不断民族的脊梁。

舟曲加油!中国加油!我们永远在一起!

篇8:泥石流灾害系统防治方法初探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来讲, 除了要考虑泥石流的条件、性质、发生趋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要需要从全球的角度, 以实用, 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 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因此, 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 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 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1]。目前,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经进取得了一定进展, 各种软硬防治方法层出不穷, 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宣传预防、紧急抢救和治理重建等众多环节[2], 因此, 如何以系统的理论来统领整个泥石流的防治, 把各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 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个阶段, 以到达安全最大化, 效益最大化, 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防治方法

1.1 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 地形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 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 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 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 防治方法

经过上面分析讨论, 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 基本手段为在构筑强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为主, 尽量有效避开泥石流灾害的软性措施。

一方面对于硬性措施来说, 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预防体系, 能有效强制性的对泥石流形成进行限制, 也就说更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发生源地, 从而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灾害的暴发频率, 能够减小规模或者消减灾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时, 这种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只有对于重点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 因而难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 对于软性措施来说, 就是从过相关监测工作, 来研究泥石流的气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动态变化, 来分析泥石流的发展变化, 从而更为有效的对于泥石流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处理, 同时更为有效对于人畜进行疏散, 从而安全能撤出灾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科学决策, 对于划分泥石流危险区并指导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避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针对实际工作情况, 对于我国泥石流灾害现状及治理方法探讨, 重点从3个方面探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开展。

1) 重点在于预防, 软性措施为先

预防为主的策略主要对于对潜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利用软性措施为先的方针, 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影响, 节省资金进行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 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说明如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根据流域危险区划制订防避方案;铁路、公路、航道、水渠、电力及通讯等线路工程, 在勘测选线和运营阶段, 做好通过具有严重危险泥石流沟的绕避方案和线路通过泥石流活跃地区的选线绕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方式。

2) 应该把单项治理普遍化

对于我国铁路、公路部门来说, 包括排导工程程、分洪工程、拦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运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谓的单项治理, 主要是指, 将泥石流与保护对象实行隔离, 或将泥石流拦蓄停淤, 或将泥石流疏导排泄, 具有工程简单, 功能可靠, 造价节省, 容易维护等优点, 而不是直接在发源地对于泥石流进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局限性, 其防灾减灾的效益较为有限, 也就说它不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3) 重点地段应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泥石流地段, 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区、形成区, 下至流通段、堆积区, 可以选取不同方法, 采取多种措施对于泥石流形成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目前, 这也是我国城镇、工业矿区泥石流的防治处理主要方法。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预报报警的、行政与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种, 措施多样, 功能互补, 覆盖范围较宽的多种措施。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判断, 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 设施缺陷, 管理维护不当引起的错误判断, 从而能保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 周期长 (3年~5年或更久) , 需用人力和经费较多是这种方面的局限性所在, 还难以普遍展开英勇, 而仅限于重点实施。

2 结论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对台风暴雨和植被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 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微观机理还不太明确, 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的反复作用下, 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问题, 仍需要深入研究。

摘要:泥石流是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的一种地质灾害, 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重视。本文针对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对泥石流的系统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对预防防治泥石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崔鹏.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9, 7 (5) .

篇9:泥石流灾害防治概述

关键词:地质灾害 总体布置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72-3791(2012)01(c)-0144-01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现阶段开发建设中出现局部山体山脚削坡较严重的地段。西中岛、凤鸣岛、交流岛,骆驼岛基地区地质较陡,部分地区坡度在25°以上。在此四岛未来开发过程中,发生山体和岩石裸露,山体坡脚削坡的现象将会难免发生。山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必然增大发生地质人为灾害的风险。

1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落实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要求,为长兴岛的开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

2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2011-2015年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与全岛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行政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掌握全岛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初步建立群々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报成功率;发挥并调动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与水平,努力使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整治,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代,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构建处置快捷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和信息平台。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布置

根据长兴岛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发发育程度分布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兴岛开发建设区域、上地开发强度,将长兴岛工业区西北、东南地区和西中岛等未开发四岛的地质人为灾害易发区划分为两个地质灾害防治区。

3.1 长兴岛工业区西北,东南地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通过山脚削坡处的滑坡,崩塌。其次是险库引发的垮坝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应做好强降雨时的防灾工作,做好即成削坡且可能产生滑坡等勘查,治理,有效扼制或减少地质灾害。做到开发建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3.2 西中岛等未开发四岛地质灾害

因开发建设使临近山体和岩石裸露,山体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的区域,为地质人为灾害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工程建设和道路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险库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4 主要防治任务

4.1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调查科研工作

对竣工项目,应做出因开发建设引发地质人为灾害后的评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削坡地段,应跟踪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治滑坡工程措施,并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专项治理,总结全岛各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指导全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

4.2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4.3 開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汛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防止灾前防灾、灾后救灾,导数防治工作的被动性,为有效地扭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全岛计划于2015年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充分发挥其相关性、预知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完善防灾抗灾整体功能。

4.4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建设

4.4.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等的建设,加强与其它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如气象、水利、环保等)的协调与联动,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点)进行全面的监测,将地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有机地结合,使全岛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由分散的、独立的,被动的状态向全面的、系统的、主动的控制状态转变,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4.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2013年底。初步建成全岛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完成信息网络骨架建设。实现垒岛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速报,及时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

4.4.3 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责任者,应急反应系统是在长兴岛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中心组织领导下的应急反应决策系统。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事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反应措施,保障灾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害。

5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实行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汛前要做到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检查和部署,汛期要安排巡查、排查工作,及时划定和公告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交通、水和J、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2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地质灾害防治坚持实行会同制度、经费分级预算制度、调查与规划制度,险情巡查与汛期值班制度、预报制度、应急预案制度、险性撤销制度、危险性评估制度,治理责任制度、速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5.3 实行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职责

各部门负责组织对行政区域内重大地质灾害紧急险情巡查、监测与处置。响应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的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的各项行动,协助国土资源部门做好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和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5.4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要坚持“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基础调查区划工作由政府财政出资。

5.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普及地质灾害基础知识,调动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5.6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综合防治地质灾害的能力。特别要做好致灾地质体的综合经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监测预报水平,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应急抗灾能力。

上一篇:2017鸡年公司年会活动通知下一篇:高中地理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