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25

【内容摘要】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广泛应用的课程,该类课程的出现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学校展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基于此情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当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 篇1: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

摘 要: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质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所谓项目学习指的是让学生组合在一起快乐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地理校本课程指的是在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同时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篇文章主要是以项目学习为线索,讲述项目学习的指导理论,来讨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意义与措施。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引言:项目学习从广义上来讲,其实就是让学生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与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得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从狭义上来讲,项目学习指的是将学生以小组或组合的形式聚集在一起讨论与学习。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课程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不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结论,在实践中得到知识。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背景

(一)教学事业的不断的发展与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学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于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更为严格。因此高中生身上担负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出现了项目学习,而项目学习对于高中生的地理校本课程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1]。因此,教学事业不断发展与变革是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条件。

(二)传统教学课堂的无聊与枯燥

在现如今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无聊与枯燥成为了课堂中的一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一味的去讲授知识点,却可能忘记调动课堂气氛,导致地理课堂失去活力,一旦失去活力,高中生便不会热爱学习地理,不会热爱地理,地理成绩自然而然的不会提高,可能还会出现厌恶地理的心理。比如在高一必修一地理课本中,有关于地球时间换算的一章节,在传统课堂中,如果一味的讲知识点,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而设置了地理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从生活中去发现地理知识,这样可以记得更加牢固。

二、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

在建构主义中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是借助一定的外部工具或环境所构建知识的过程,而建构主义则是项目学习的一个理论指导[2]。在项目学习中,小组组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好的方式,同时划分好小组也是项目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小组的合理划分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先决条件,有一个良好的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安排小组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划分,这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在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地理校本课程成绩比较好的,同时也应该有地理校本课程成绩比较差的,这样一来,每个同学之间优势互补,在合作中来进一步的提高地理校本课程成绩,同时在每一个地理校本课程学习小组中,应该选择一个地理校本课程组长来督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复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中,老师如果知识一味的去讲授知识点,那么可能不会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不会去自己独立思考,这样对于自主学习没有很大的帮助。开设地理校本课程之后,将地理课程与实践活动等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或者自己去实践,从中获得知识点。比如在高二地理旅游与环境保护的教材中,有关于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的一个章节,而设置了地理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将实践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反复思考的思维方式。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中,往往会有一些创新思维的题目,而这时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二地理必修二中,有一章节是关于地理地貌的,如果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老师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那么学好这一章节是很难的。所以开设了地理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可能自己动手去做地理模型,同时也能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好地理模型之后,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且也可以使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

四、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课程的目标与选择

对于项目学习来说,选择一个很好的主题或者目标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去合作学习,而没有目标和方向的话,那么做太多也是无用功,所以说一个课程的成功与否,选择好目标与方向是很重要的。

(二)课程的实施与要求

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同时也会让小组进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知识点的精髓,将知识点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对于要求的话,主要是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懂得合作学习,同时要提高动手能力;第二点是课程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主要是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而对于老师来说,应该要慢慢的去指导学生,而不是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社团活动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也使得出现了许多有关于地理的社团,这些社团会发布一些有关于地理的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本文主要是以项目学习为线索,讨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的背景,理论指导,意义以及措施。开展以项目学习为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课题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高中地理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湖南省协会课题XJK17C092.

参考文献

[1]李植.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7(07):96-96

[2]李祖妹.基于“互联网+”地理校本课程教学的探索——以“港口(马尾港)的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5):52-55

作者:滕斌

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内容摘要】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广泛应用的课程,该类课程的出现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学校展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基于此情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当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其教学影响着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认识。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教师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校本课程的出现能够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究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对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地理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概述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价值观、思维、知识和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各项核心素养又分别包括了众多的内容,融合了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指引作用,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的基本概念是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校本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学校的教师是开发课程的主体,具有编制、实施以及评价的自主性。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意义

1.有利于完善地理教学的内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能够对国家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国家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满足了学生发展基本素质的需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教师单纯依靠国家课程进行教学无法充分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此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出现有利于将更多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更好地展现社会发展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到更多的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时,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有利于引入星云、流星体、彗星等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航天发射基地与返回基地的区位条件”等知识,丰富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实现拓展教学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的高中生要具有更好的发展需求,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超强的应用能力。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能够结合教学需要,自由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思想教育内容并进行优化组合,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养。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所以,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比如在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教师通过校本课程教学有利于尊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将“制作地球切面模型”等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地核、地壳、莫霍面等的想象力。

3.有利于教师增强自身教育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引领着学生学习。在进行国家地理课程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展自身的讲解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是,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拥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需要树立更加先进、全面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教育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教师的整体能力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其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也将更加游刃有余。比如在讲解《海水的运动》内容时,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学,不仅需要讲解波浪、潮汐、洋流等地理知识,还需要结合学校特点设计类似于“洋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提升自身的总体教育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1.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既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也要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改提出了实现学科综合教学的要求。在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是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时应当注重地理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加强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引用,通过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具体认识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传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太阳影响地球的生活现象”的校本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将装有太阳板的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农业种植等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自主列举地理案例。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详细分析这些案例。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太阳辐射能够转换成热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能量”,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太阳与地球的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联系的思想。

2.通过地图教学,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地图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也是高中生认识和分析地理区域的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高中生存在读图识图能力差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在此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学需要提升对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地图的应用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在进行地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地图内容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示出来,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地图教学的内容,利用地理习题锻炼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地图教学,教师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在传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太阳辐射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地区等压线图”等进行校本课程教学,锻炼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如讲解“热力环流示意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动态演示功能,使近地面气压由两侧向中间汇聚、高空气压由中间向两侧分散的过程真正地“动”起来,加强学生的视觉体验;讲解“地区等压线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情况,自主绘制学校所在地区的等压线图,引导学生通过等压线图分析当地的风向。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气象网”等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某一天气系统下的大气运动的卫星云图,创新地图教学的内容,进一步培養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是教师带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对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具有推动作用。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高中地理教师拥有更加自由的教学空间,以及创新教学形式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课内外的地理实践学习活动,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地理实践,在地理实践中传授和巩固理论知识。在设计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位置,利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确定好活动目标,选择好活动场地,保证好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例如,在传授《水循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水循环简易模型”的课堂实践活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应用泡沫板、小刀、彩笔、细铁丝等材料展开实践,在泡沫板上制作山脉、湖泊、海洋、河流等模型,利用硬纸裁剪“云朵”,借助铁丝展现降水的过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在传授《地貌的观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将学校所在地的河流、山地等作为实践场地,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河流的凸岸和凹岸、山地的陡崖等,引导学生自主阐述这些地貌的特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传达人地协调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品质素养。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人地协调观对学生正确认识环保问题、处理人地关系具有推动作用。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时,教师应当树立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观念,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等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帮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掌握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措施,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落实学科课程标准。

例如,在传授《土壤》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何在生产与生活中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校本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探讨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的举措、青少年可以采取的举措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保护土壤环境”“优化土壤资源分配”等思想,鼓励学生践行“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宣扬环境保护思想”的行为。再如,在传授《防灾减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渗透“人们采取防灾措施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的意识,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有利于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探究能力。在将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探究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更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振华,袁书琪.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再认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

[2]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

[3]沈新荣.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J].教学与管理,2015(19).

[4]刘少林.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探究[J].品牌,2015(1).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博罗中学)

作者:张德

校本课程设置高中地理论文 篇3:

浅析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由来已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利于师学的有效教与学,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等意义。在目前高考改革背景下,开展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正当其时。

关键词:地理教育;断层;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由来已久,所谓“斷层”是指地理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缺乏连贯性,不仅知识层面出现断层,思维能力也存在断层。由于目前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尴尬地位,也让初高中教育“断层”问题在地理学科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是随初高中两个阶段教育而产生的客观存在, 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发展到今天,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刚步入高中阶段或刚进入文科班的学生中“断层”问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如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反映高中所学习的地理原理难懂、地理规律难记、地理试题难做、地理成绩难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对地理学科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问题背后有教育规律使然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让问题严重化。与初中地理侧重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高中地理更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这一客观差异使得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加之,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台阶。所以,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却不参加中考,造成初中地理学科尴尬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高中地理知识的设置又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进行,让本已存在的知识结构跨度无形被扩大,抬高了初高中之间这一客观存在的台阶,让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更大更深。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重庆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习区域地理,初三年级未开设地理课程,学生升入高中后再开设地理学科,这直接造成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上的断档,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沟通方面也缺乏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师常常是分别在初、高中阶段小循环,都对另一阶段的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不熟悉。初中阶段地理往往关注知识性内容的积累,教师执着于利用歌谣、口诀等形式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规律在识记层面下功夫,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与探究,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变式问题。

二、研究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关注和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给刚入高中的学生架起一座由初中地理通往高中地理学习的桥梁,使他们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感觉地理学习困难,进而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让初高中地理教育上下启承更加平缓,顺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2.有助于教师形成高效课堂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离不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的主体意识活动去构建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是在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下,研究新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要因材施教,突出必备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度进行一定调整,学生不仅是掌握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高中地理学习中。总之,做好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转变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较快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实现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局面。

3.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高中课程内容上既表现出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分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明显“断层”现象。因此,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对解决目前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突出的问题,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三、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对策

1.地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在课程上存在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等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文化素质,为学生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必修课的时间和内容有限,易受教材限制。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适时介绍新理论和新知识。本校在初一、初二、高一等年级设置了专题拓展课程,如“星空的奥秘”、“中国旅游地理”、“地理与生活”、“区域地理整合”等选修内容。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融合,找到课程目标的衔接点。在高中选修课中,使用区域地理整合教材,建构地理空间思维并利用高中的知识原理推导区域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本校还开展了“重庆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测量”、“野外地质构造与地貌”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也培养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高考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试题设计,不仅涉及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还涉及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若在教学中单纯使用初中教材来上高中地理内容,对高中学生而言比较浅显。本校针对学生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了区域地理整合的校本教材,对区域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构建,抓住初、高中地理知识契合点,扩展学生认知结构。在编写中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入手。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定位,引导学生从位置判断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再以地形、气候为基础,推导该区域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然后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主要的人文特征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找到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3.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知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活动必须是具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喜欢的形式。本校开展了卓越课堂研究、地理学科讲座、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学生绘图比赛、优秀作业展示等系列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主动参与性强。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获得了乐趣及成功体验,这一切又必然转化为无穷的创造动力和创造才能。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开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只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上的连接,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方式和能力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汪铁军.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8-52.

[3]朱学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4,25:65-67.

[4]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5]丁焰更.高初中地理教学怎样有效衔接[J].地理教育,2013(4):12.

作者:陈荣

上一篇: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师心理失衡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