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2022-04-18

教学衔接意识是指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与发展性以及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整体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教学衔接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衔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篇1:

初中地理教师怎样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学衔接

摘 要:高中地理虽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难度跨度比初中地理大得多,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拟从中高考政策、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又比初中地理难度提高很多。因此,对广大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原因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的最根本的原因。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中考不考地理或者地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太少,导致初中地理不被重视,地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时间在初一、初二,初三不学地理。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差异

1.课程理念

初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等几个方面,二者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是,前者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而后者则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首个理念,其他理念都是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的。

2.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则重点强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探究的方法,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1.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

2.课程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因此,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而高中地理侧重“原理”。初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般要求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可以了;高中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在哪里”,还得搞清“为什么、何时形成、将来怎么变化”。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高中地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为“探索理解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五)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受中考制度、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结业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地理则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强调地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分析为主。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衔接

要从根本上改变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现状,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地理考试政策的衔接。目前,高考正在由“3+X”转向“3+3”,那么中考就应该适应这种转变,把地理纳入中考科目计入中考总分,而且分值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否则,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就是一句空话。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衔接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彻理解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目前,高中地理课标的一个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理念。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四)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则以理解分析为主。学生如果要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必须主动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新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等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五)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其中,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而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则是初中有而高中没有的内容。

1.对初高中共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1)地球的运动

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具、多媒体或其他办法,具体衔接如下:①在讲自转与公转的区别时,可以用三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用表格的形式,从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学习;②在讲自转时,老师用一只手拨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另一只手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照射地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光亮部分(白天)和黑暗部分(黑夜)的更替情况;③在讲公转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公转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时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气候

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还要根据相关气候资料来分析和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延伸、拓展、补充,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对于世界气候类型,在高中不会再讲解,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全面、讲透彻一些。

2.对初中有但高中没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些内容包括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

(1)经纬线、经纬网

在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地球仪上看出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就行,但高中在学习地球运动、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时,必须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讲解,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及经纬度如何划分。

(2)地图

地图部分,主要是地图三要素的教学。地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图、识图,怎样从图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地图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和判读。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或者利用微课等,让学生知道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怎样得到和识别各种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怎样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陆地上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一下册的世界地理和初二的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意抓住影响各区域的主导因素,同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比如,在教学亚洲时,要抓住亚洲面积广大这个主导因素。正是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导致经纬度跨度大,亚洲气候类型多、大陆性气候显著;地形复杂,各种地形都有大面积分布,导致大江、大河多,人口、国家多。

区域地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狠抓区域地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中的很多地理要素,不只要求学生记住名称,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六)初高中地理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初高中地理应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地理能力:地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1.地图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识别基本的地理事物和基本的地理信息即可。高中地理还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提炼出隐含信息,根据图中信息读出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

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用图、读图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图、识图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但要能“看图说话”,还要能在图中提炼出相关的地理信息,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推理。

2.地理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只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倡探究式学习;而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可见,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地理案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平台。此外,还要主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最好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中提到,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地理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地理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呢?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课堂和校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造实践活动,并善于运用教材的活动部分进行教学。比如,用乒乓球制作经纬网地球仪、画校园平面图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种实践活动课。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带领或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他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孟宪杰.浅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作者简介:朱竞成(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学位;在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担任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擅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朱竞成

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篇2: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衔接意识是指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与发展性以及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整体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教学衔接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衔接。纵向教学衔接是指高中地理教师立足于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全过程,整体把握初、高中两个学段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和教学的实际效果,研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横向教学衔接主要是指高中地理课程内部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高中地理课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的衔接。本文主要从纵向教学衔接角度出发,就如何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现状

笔者对江苏省江阴市12所高中的90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存在如下问题。

1.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笔者以选择题“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A非常清楚,B知道一些,C不知道。”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非常清楚的教师为19人,占调查人数的21.11%;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知道一些的教师为27人,占调查人数的30.00%;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不知道的教师为44人,占调查人数的4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2.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笔者以选择题“平时教学中,你是否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衔接?A经常注意到,B有时注意到,C很少注意到,D没有注意到。”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在平时教学中,能经常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1人,占调查人数的23.33%;有时意识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47人,占调查人数的52.22%;而很少或没有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2人,占调查人数的24.45%。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3.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笔者以选择题“你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吗?A通读过,B读过部分,C读过一点,D从未读过。”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通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2人,占调查人数的13.34%;读过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7人,占调查人数的18.89%;读过一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8人,占调查人数的20.00%;从未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43人,占调查人数的47.78%。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4.绝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没有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笔者以选择题“平均每学期你到初中听课或学习多少次?A 10次以上,B 6~10次,C 1~5次,D 0次。”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教师为6人,占调查人数的6.67%;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6~10次的教师为5人,占调查人数的5.55%;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5次的教师为8人,占调查人数的8.89%;每学期从没有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的教师为71人,占调查人数的7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到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淡薄是由于课程标准、教材、社会、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总是以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基础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质量[1]。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高中教学是在义务教育教学完全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实践。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受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造成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由于初、高中学校分离设置,即使初、高中学校没有分离设置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地理教师也没有能进行初、高中地理大循环教学,从而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基础无法全面了解,因而造成初、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断层,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激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1.基础:理论引领

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引领。通过教育理论上的引领,能使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培养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实施方案。一旦教师具备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他们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如果教师形成教学衔接意识并通过设计出的教学衔接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后,出现了他们期许的教与学的积极变化,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确认和巩固自己的教学衔接意识,从而使自己原先那些不确定的教学观念逐渐积淀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加以践行。

(1)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2]。地理课程专家在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衔接方面有更深的研究,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地理学科的引路人。专家引领主要从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3]。专家的思想观念引领是地理课程专家将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一线地理教师,并逐渐被教师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教师内心的追求,从而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确立教学衔接理念;专家的理论知识传播应立足于教师实践,使地理教师可以较快地获得理论的支撑,并使专家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融通;专家的经验方法引领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从而解决一线教师在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进而使地理教师的教学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的引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

(2)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课程标准起着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5]。加之,“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6]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等方面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前瞻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关键:实践培养

衔接意识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地理教师只有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经验,并将地理课程专家所提供的理论与自己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才能使自己逐步确立起教学衔接意识。

(1)开展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而教学活动场域是形成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只有在教师教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对教学衔接意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场境中,并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衔接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从衔接角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品尝和享受因运用衔接意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自己的教与学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进而使地理教学衔接意识在更高的实践层次上得以巩固和提高。

(2)深入教学实际

教师深入教学实际,参加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名师讲堂等教学实践活动,这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又一重要途径。听课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教育场域,一堂课或体现了某种教育理念、或阐述某种教育模型、或解决某种教育问题,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便于听课教师的借鉴和模仿,为听课教师提供了解剖教学过程的机会,也为听课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交锋碰撞的平台。深入地理课堂,对地理教学现状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越全面,就越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形成,越能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做好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的责任感,并积极思考和探索促进高中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3.保证:制度建设

理论引领和实践培养对于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除了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来做保障,以便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

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需要地理教师之间的长期沟通和交流,地理教师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创造条件,为地理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机会,如组织教师到其他初、高中学校去听课,组织全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举行教学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创造条件让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特别是让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地理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不同学校地理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交流。在各种沟通和交流活动中,地理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现状与得失,积极探讨教学衔接意识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最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师进修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四大板块:经典与前沿学科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新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7]。然而,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的培训很少。因此,应该将培养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中,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才能不断被唤醒并最终得以确立。

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理论引领、实践培养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刘旭东.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朱宁波,齐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实施策略.教育科学,2008(6).

[4]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教师教育研究,2013(6).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1(15-1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朱学尧

地理教师高中地理论文 篇3:

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摘 要 基于阅读大量文献和互联网信息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一中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中地理教师课堂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规范,板书板画工整清晰,课堂讨论很受学生的欢迎。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策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表达能力;精心设计讨论行为,实施有效讨论;改善课堂提问行为,实施有效提问;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师 课堂教学行为 林西县一中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标的出台,我国地理新课改已经逐步迈向了深化阶段。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定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进课堂,地理教师虽然在极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要领和模式,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作为依托,即使地理教师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教师本身并没有从课堂教学行为上取得实质性的转变。因此,地理课堂中仍存在地理新课改要求和传统的教学行为冲突的现状,如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老师提问时经常出现冷场的局面;师生交流较以前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是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现状;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轻忽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机械读书的情况[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实践主体共同发出的行为。查阅了大量图书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成果,许多学者在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及了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但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专门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2]。

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最早研究教学行为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克雷茨,由于当时处于起步期,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直到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伴随着“过程—结果法”的出现及运用,人们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才进入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教学效能感”理论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翻开了新篇章,这一时期针对教学效能感涉及到一般和个人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注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同时对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其中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H.H.)、戴维德(David H.Hargreaves)等人也对教师行为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研究[3]。自1990年以来,国外的教育学家才又重新开始对教学行为的专门研究,但国外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比国内更早、种类更多、更深入具体。

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早期没有出现直接针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索。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引进教学行为研究,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入手展开多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但由于我国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引进较晚、历时较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具体,至今仍没有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全面而具体的理论,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仍然为我们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学行为研究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理论成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在《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一文中提出了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十个能力[4];华东师范大学闫龙博士再次对地理教学行为进行细化分类等[5]。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今后的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是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本文调查对象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是高一6班、高一7班、高二3班和高二4班。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年级、最近一次的地理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是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涉及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后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板图板画等;课堂管理行为包括课堂纪律、小组讨论的气氛等方面;课后行为包括教师下课是否布置相关作业、批改作业是否认真等方面的内容。2016年3月,向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19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8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三、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

根据我国当前对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模式,将其分为课前行为、课堂行为和课后行为三大类[6]。本文将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主要从地理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板画、多媒体或地理教具的使用、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内容呈现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地理课堂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地理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语言行为方面表现较为规范。60%以上的同学表示地理教师能够规范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进行内容讲授,但偶尔会出现重复性语言的情况,40%以上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但不同教师所运用的肢体语言方式不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讲解已经成为衡量一名地理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适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暗示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2.板书板画行为

板书板画作为衡量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动摇,它是对地理教师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教学内容。板书板画行为是传统地理教学手段之一,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5%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字迹工整,板画清晰,能够明确表达教学内容,甚至高二年级的地理教师板书板画清晰度达到了100%的情况。除此之外,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发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进行书写、绘制板书板画时,更注重对于黑板结构的分区运用,课堂结束时,黑板上则会呈现出思维导圖、知识框架联系在一起的板书,这样不仅为了学生的方便,也是将地理知识进行细化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教龄的长短和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板书板画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工整、思路清晰的板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媒体运用行为

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性[7],但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年级5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高二年级甚至达到了69%的比例。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该校在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趋于专业化。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们表示运用PPT课件教学过于浪费时间,往往延迟课程的进度,没有传统的板书、板画言简意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更多的是采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并非采用音像资料等。教师们只在非重点章节或者公开课时会进行多媒体教学,但学生们表示,丰富多彩的图文视频资料更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知识记忆。因此,在学习方式上,40%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2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而对于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这一类型仅占到12%的比重。这说明一方面,学生对地理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仍有极大的兴趣和期望;另一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对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成了明显的依赖性,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期间反而会觉得不自在、学不到知识、效率不高的情况,显然增加了学生的惰性。

4.课堂提问行为

教师一直把课堂提问作为自己与学生沟通和相互交流的直接方式。在对于地理教师课堂提问特点这一调查中发现,从提问是否与生活相关、是否仅就教材和学习内容提问、是否生动有趣等五个方面来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课堂提问方式越来越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6%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兴趣;但仍有5%以下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难度过大或太容易。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提问,这些在教材上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并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关注的学生群体稍有偏颇,提问对象以学习成绩进行划线分类,主要以中上游成绩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或者后进生则被忽略,这就导致了被忽略的学生认为老师放弃了自己,不敢主动回答问题。问卷调查显示56%的学生表示有时会出现无人主动回答或者冷场的局面,这不符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精神。

5.组织课堂讨论行为

有效组织、指导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基础。据调查数据显示,71%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地理教师经常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并对讨论作出指导。两个年级中,15%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总是进行讨论指导;48%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经常对课堂讨论进行指导,但也有24%的同学认为教师只是有时进行指导;而10%以内的学生反映教师很少进行指导。这说明地理教师的课堂讨论的指导对象存在覆盖不全面的现象,其课堂指导讨论行为还有待完善。新课改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互教互学,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很少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到自己的讨论中或者要求教师对其讨论进行指导,因此,教师反而要在课堂讨论中占据主动地位,走下讲台主动参与指导,不仅可以与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分享彼此的感悟、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观点,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学生也易在教师的指导中达成共识,求得新的发现。

6.重点难点呈现行为

课堂重点难点呈现方面,56%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24%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会指出教学重难点,两个年级中没有人反映教师从未指出过教学重点、难点。从这一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清晰,但如果每节课都向学生们指出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颇的思想。通过访谈了解到,一名学生说到:“只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说的重点和难点就够了,其他的知识考试不会考到,没必要去浪费时间。”这完全违背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先进理念。在新课导入方面,50%以上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仅是用直接性的语言告知,很少会采用图文资料、音频影像、经典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导入新课,枯燥乏味的导入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下来,会使学生认为地理乏味枯燥,丧失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7.课堂管理行为

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行为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否顺畅。调查统计发现,两个年级超过67%的学生表示地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属于民主型;而在高一年级中,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地理老师对班级管理属于专制型。除此之外,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60%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会采取批评、劝诫、说服、引导的方式,这说明教师开始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用语言来鼓励、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动脑筋、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不是传统的挖苦、讽刺。特别是在课堂管理行为中,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唯我独尊,而是更多的体现民主型管理,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独立的权利。教师开始“脱下权威的外衣”、“摘下有色眼镜”,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把自己的心交给每一位学生,带给学生亲近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当今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关系越来越向着新课改期待的方向发展。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师在规范运用地理语言、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清晰的板书板画、积极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等方面,都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理念。但存在多媒体使用不广泛、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课堂讨论粗糙、课堂内容呈现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口语、文本、体态等主要信息传播方式与学生交流,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8]。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口语、板书和体态等方面。首先,地理教师通过名家讲堂模仿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语言朗诵训练,提升自己的课堂讲解能力;第二,地理教师通过板书设计专项练习,经常性的书法训练,提高课堂文字表达能力;第三,结合课堂观察、评价,同伴评价、录像,以及平时身体语言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地理教师身体语言表达能力。

2.精心设计讨论行为,实施有效讨论

每位地理教师都会将课堂讨论行为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往往不尽人意。首先,精选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地理教学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譬如黄赤交角变大,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其次,精心设计讨论的组织形式,通常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搭配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困生的进步。第三,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状况的激烈程度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讨论的问题方向正确[9]。最后,准确把握课堂讨论行为的终时节点。讨论行为要以一定的持续时间为依托,准确把握行为的结束时机是促进地理课堂讨论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3.改善课堂提问行为,实施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手段[10],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切忌形式化。首先,课堂发问要针对当堂课程教学内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发问。其次,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思考价值和意义,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第三,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水平不同,问题的难度也要有梯度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最后,教师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既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也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与明确努力的方向。[11]

4.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各种课堂管理方法,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11]。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特殊能力。首先,认真钻研教材,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次,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人数、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个体差别等,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制定符合学生特点、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组织有效的地理教学。第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相关理论学习,提高地理课堂管理技巧。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3] 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4]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77(5).

[5] 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渠娅楠.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7] 李家清,张胜前.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3(Z1).

[8] 谢燕.略论教师的教学表达能力及其养成途径[J].读与写杂志,2010(7).

[9] 刘云.中学地理师生语言互动教学行为优化研究——以盘龙区汇承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0]刘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為的研究与分析[J].地理教学,2013,133(20).

[11] 傅小莉.提高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作者:熊平生(1972-),男,湖南永州人,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窦文涛(1994-),女,内蒙古林西人,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熊平生 窦文涛

上一篇:创意思维美术设计论文下一篇:生态城市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