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

2022-12-09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

2013年蚌埠市中学 地理教学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高中区域地理如何来学习

—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固镇二中 邮编:233700 电话: 13966086168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 —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高中区域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看似简单,但做起题目来却总是失分。区域地理学习到底如何把握和学习?怎样面对现在的高考中涉及的区域地理的考查等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区域地理是自然、人文和区域的融合,要学好它首先要把握好案例的学习。知道每个案例的课标,以课标为前提,将必修一和必修二以及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必修三的基本案例,摸索出线索和方法,找出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能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

比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的学习。首先找出流域综合开发的课程标准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把握住这个前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其次理清学习的思路。任何区域的学习只要思路清晰就能找到学习的知识点落在何处。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学习思路应该是:分析开发的地理背景-——找到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区域开发地理背景就是要我们学生知道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任何流域的开发都要在了解河流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流域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最后认识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资源、植被、土壤等等的特征类型分布等。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它由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单元构成,流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廪赋决定着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流域范围、支流分布状况、 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 这些基本知识主要要学生读图学习把握。

自然背景(1)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水能丰富但交通不便,交通依赖水运。

(2) 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所以河流水量大但水位季节变化大。

(3) 水系及水文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决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的多样化布局。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地表植被、地质特征决定着该流域的水系、水文、资源等特征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和开发方向。

从该案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任何河流所在流域的综合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的基本规律决定流域开发的核心和河流利用的方向。

其次还要认识流域人文地理背景。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等等,大家主要是掌握人口问题、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注意优缺点)、农业分布、主要农作物等;工业发展的条件(优缺点),分布、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等;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城市化及其问题等;交通运输线和点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主要的交通线和点;商业发展的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大家学习时主要关注条件并且紧密结合自然地理学习,要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论就如数学的公式,大家应该明白,有的理论知识是可以套用的。如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人类对流域的治理主要有:供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从流量大小、季节分配状况、水质等方面分析。航运:主要看流量、流速、流域内经济状况。发电:水量、落差状

2 况。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和水质状况。旅游:河流和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工业生产及布局等。修建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效益,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如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存在的问题有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占全美国平均水平的45%,许多地方没有电)②交通困难,航运条件差(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水运是独木小舟)③生态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了解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该河流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举一反三,把其应用到其他河流的流域开发。

其次区域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区域地理体现的就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大家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现象。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的感官学习如我们淮北平原的农业、某首歌曲的歌词如《长江之歌》中“巨浪荡涤着尘埃”“巨浪”说明河流落差大速度快带来丰富的水能资源;“荡涤着尘埃”说明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某句诗词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地理的现象,只要心细多思,区域地理就是身边的地理。

最后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读出书中有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地理区域时,我们读书要读文字和图找出(1) 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2) 流域范围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3) 支流分布状况 (4) 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地形、气候、资源、植被、人类活动等等。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同时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总之,区域地理的学习无非就是把握好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区域中去学习,在把握课标基础上,用案例探究的方法学习,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各区域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并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王玲 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 邮编:233700 电话: 13966086168)

第二篇: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2012年白云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参评论文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作者:谢冬萍(地理学科)

单位名称:白云中学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关键词: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摘要:

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

一、综合性,第

二、地域性。任何系统地理都需要区域作为载体,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本文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初步探讨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教学优化策略。全文分为四部分。首先,指出了“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第二,论述了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第三,建构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第四,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个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

区域地理学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1、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全日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1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只有在特定的区域系统中,这个系统可以大尺度区域,如全球,可以中尺度区域,如国家,可以小尺度区域,如局部地区,才能更好的揭示地理规律和原理。可以说,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2、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既应具备地理教学的共性特征,同时更应该突出区域地理的个性品质。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比而言,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认为,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具体的区域”中走出来,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个区域研究的细节,而是要从全球不同尺度区域、不同区域问题、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追求。

因此,在进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时,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地理的知识,而是用系统地理知识结构处理初中地理课本中比较散、浅的知识,将区域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图像,进而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二、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区域地理知识难以学习,主要原因是区域地理内容太杂、散、系统性不强。由于高中生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区域地理涉及内容太多,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没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高中生在认知层面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组织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

1、认知结构的理解

“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原意是部分构成整体。结构是事物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具有整体、转换、自调等特点。什么是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各类生活实践经验、技能等);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2

区域地理是由众多概念构成的各具特色的集合体,这些众多的概念就是对区域地理起支撑点的作用。在这些支撑点之间的便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其头脑中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就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它进行有效地组织。

2、认知结构的搭建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教学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3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新习得的知识必须“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有机的一部分,才能保持下来并为今后所用。先行组织者在这里为新知识的“融入”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要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作为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

区域地理学科中知识内容繁多但又不乏规律性。各个区域虽然有着不同的位置和特征,有着不同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但可以将其中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借助知识结构图或支架图总结出来。在教学中使用该策略,(1)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区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2)借助知识结构框架的系统性将区域地理知识组合成块,不仅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加深理解,而且使区域地理要素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明了化,从而节省了工作记忆空间;(3)能将大量区域地理知识分门别类,有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4)使学生很容易将后继学习的知识补充进来,从而使认知结构进一步地组织和完善。

三、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

根据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建立地理知识框架。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存在着学生已有的地理基础框架和将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之间有一定距离差。要使学生能建构区域地理知识,必须让学生“可望”又“可及因此,在设置这一距离差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略高于已有的地理知识水平,否则,距离过大会导致学生挫败,使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失去支架应有的支撑作用。

知识结构图中知识是以层级的方式呈现的,最基本一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次是依次具体化的知识。它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某领域内的知识及其整体结构。将学生 23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 已具备了相应的系统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支撑点的帮助下,通过支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某一区域地理知识,以完成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完整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组成结构图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位置区域区域特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气水土植形侯文壤被区域自然资源区域差异区域人文环境特征人农工交聚口业业通落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图,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有所改变。教学实例一是在“印度概括”的教学中总结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该图组织,学生长期形成头脑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并会尝试运用到其它区域当中去。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需要时会成功地被提取或检索。

教学实例一:印度概况 图2

印度概况

区际协调发展

德干高原东北传统工业班加罗尔电子工业工业区工业工业区位煤、铁、锰矿产世界第

二、亚洲最大耕地资源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水分充足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地形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成因气候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气压带风带移动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雨极有利条件分析季风,水旱灾不利恒河平原农业区水稻、小麦、棉花农作物水稻种植业农业地域热带种植园业沉重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障碍种族、宗教矛盾激烈邻国关系紧张农业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季节变化大新德里首都城市孟买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棉纺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麻纺主要河流

四、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认知结构

由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可得:高中区域地理知识包括了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方面的内容,因此,下文将从这个四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1、“区域位置”认知结构

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线和范围,决定着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的基础,是建立学生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托。区域之所以成为它自己,是因为其位置有别于其它区域,使得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3

“区域位置”认知结构图

经度位置绝对位置地理位置相对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行政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西岸、内部

2、“区域特征”认知结构

区域特征是指体现一个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的最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4掌握区域特征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可以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来把握。

高中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其中主要在于地形、气候与河流。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在高中阶段主要包括人口特征、城市特征、农业特征、工业特征、交通特征、环境特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该区域的经济特征(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

完成了对区域各部分地理要素的分析,还需要对区域进行整体特征的归纳,以便区域内各部分地理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区域整体特征的归纳,可以通过关联图,也就是知识网络结构图来进行。

图4

“区域特征”认知结构图

气候自然特征区域特征人文特征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4水、热、光照地形类型、地势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水能自然带增长模式、年龄结构、民族宗教、文化城市化水平、布局、区位、环境问题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工业分布、区位及评价线、枢纽、区位因素经济特征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5

由于区域特征要素较多,所以在实际运用该知识网络结构图时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区域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如在分析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关键是从地形角度入手。 教学实例二:青藏高原区域特征

图5

青藏高原区域特征图

3、“区域差异”认知结构

区域差异是各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它存在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即常说的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区域差异往往通过地理要素的差异和地理景观差异表现出来。正是这一差异的存在,区域发展才会各具特点。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

图6

“区域差异”认知结构图

区域差异区内差异要素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外差异景观差异

4、“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

区域联系,指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正是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已有的发展水平参差不一,各有长短,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这就为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一旦各区域间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分工和经济合作,就会形成一种协调的地区关系,这对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7

“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图

资源的流动区域联系自然环境间的联系联系内容生产资料流动产品流动人类活动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交通、信息有利不利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之,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的形成性训练,让学生知道解决什么样的地理问题需要提取哪些地理知识或是学习什么样的地理知识是为了解决哪些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修养。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施,意在促成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进行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是真正地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自觉地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3]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4]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第三篇: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世界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总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国家是

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③挪威 ④美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却是不冻港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决定的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决定的 C.地形决定的 D.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致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图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图比例尺较大的是右图

B.两图所示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同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C.两图所示国家地形都以高原、平原为主 D.两图所示国家都有丰富的铁、锰和石油资源

4.上面右图所示国家将首都由F点迁至E地的主要原因是

A.F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原始热带雨林面积广大,交通不便 .

B.E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又有利于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

C.F地工业发展缓慢,在该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

D.E地由于交通方便,欧洲殖民者和他们从非洲掳掠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一带,地区经济发展快,现已成为人口稠密区

5.当中国盛行偏南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尼罗河河水上涨,进入汛期 ②南非高原大部分地区都一片葱绿

③刚果盆地寒冷干燥 ④开普敦正处温和多雨的季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第 1 页 共 13 页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7.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关于这一特点的下列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8.下图中四条大河的共同特点是

A.流域内人口都很稠密 B、入海三角洲的气候类型都属于季风气候 C.下游地区都盛产纺织原料 D、下游两岸灌溉农业都很发达

9.下列地区中,民族最复杂,国家数目最多的是

A.亚平宁半岛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 D.巴尔干半岛 10.地中海气候区盛产的水果和木本经济作物有

A.椰枣、菠萝、无花果 B.椰子、苹果、梨

C.葡萄、柠檬、香蕉 D.油橄榄、柑橘、葡萄 11.当美国的洛杉矶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B.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D.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时30分,美英联军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据此回答12-13题。

12. 军事行动开始时,与伊拉克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

A.一半 B.不到一半 C.一半以上 D.超过三分之二 13.有关伊拉克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C.首都为德黑兰 D.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 14.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很快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D.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 15.某地年平均气温为15℃,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为750毫米,且各月分配均匀,该地位于

A.亚洲东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东北部

第 2 页 共 13 页

16.德国濒临的海有( )

①地中海②北海③波罗的海④挪威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四国为世界主要国家,读图回答17~20题:

17.四国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河流径流量稳定 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D.丁国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贫乏 19.有关四国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乙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③丙国位于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④丁国的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第 3 页 共 13 页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有关四国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首都职能均属单一 B.四国最大城市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C.四国的城市都分布在沿海 D.乙、丙、丁三国的最大港口皆受到暖流的影响 21.游客在德国的莱茵河上看见一艘轮船满载货物向鲁尔区方向驶去,若该货物的运量很大,则该货物最有可能是( )

A.煤炭 B.钢材 C.机械 D.铁矿石 22.下列欧洲地理现象中,属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是 ( )

A.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 B.亚平宁山脉南部多火山

C.植被在地中海沿岸以常绿灌木为主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的西海岸 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下面的四幅图中,与右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 )

A. B. C. D. 24.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两岸

读图,一艘往西北航行的船只于北京时间12: 00经过图中M地时,太阳正从海平面上升起。据此回答25—28题: 25.从该海峡经过的船只,其装船货物贸易额最大的产品是 ( )

A.粮食 B.煤炭 C.铁矿石

D.石油

26.经过该海峡后,轮船的吃水线将会( )

A.变浅 B.加深 C.不变 D.无法判断 27.此时,M地的区时是( )

A.8: 08 B.6: 08 C.5: 00 D.7: 00 28.此时,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 (

) A.北京B.新加坡C.曼谷D.利雅得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31—33题。

第 4 页 共 13 页

29.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凸出,等温线最北点距大陆最南端距离最长的时间是(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31.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A.寒流经过 B.暖流经过 C.有上升流 D.寒暖流交汇

材料一:中国第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2002年11月20日8时30分离开上海,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于当地时间2002年12月25日下午6点30分到达长城站(58°58′W,62°13′S),2003年1月17日到达中山站(76°23′E,69°22′S),2月19日离开中山站回国,3月20日上午10点回到上海,历时121天。 材料二:“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航线示意图。读材料回答32—37题:

32.从上海到长城站,“雪龙号”科考船航行了多长时间

A.35日10小时 B.35日22小时 C.35日21小时55分52秒

D.36日22小时 33.2002年11月26日,“雪龙号”通过了马里亚纳海沟,关于该海沟的正确论述是

A.深度近1万米 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 C.由大洋板块张裂形成 D、由大陆板块与大洋扳块碰撞形成 34.“雪龙号”科考船离开新西兰后不久,航行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最可能的原因是:

A.受到强劲的极地东风的影响 B、南极周围漂浮的浮冰的影响 C.西风带风急浪高 D.受到强飓风的影响

第 5 页 共 13 页

35.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A.东北方 D.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36.长城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960千米 B.3060千米 C.3160千米 D.3260千米 37.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读右面图,回答38—39题: 38.该岛东部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9.形成该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较低 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③受东南季风影响 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 ⑥受寒流影响 ⑦位于海洋气流的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⑥ 根据所学知识,读南亚地区图回答42~46题: 40、伊斯兰堡是下列哪个国家的首都(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孟加拉国

41、关于A、B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城为加尔各答,B城为孟买 B.A城是印度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C.B城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D.B城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42、关于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

B.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

C.黄麻分布在恒河中上游

D.茶叶分布在东北部

43、中国春节时,印度(

)

A.盛行西南季风

B.盛行西北季风

C.是雨季

D.是旱季

44、关于南亚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部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B.中部为印度河和恒河平原 C.南部为德于高原 D.德干高原东高西低

第 6 页 共 13 页

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02年5月31日~6月30日在韩、日举行,中国、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中美洲)为同一小组,届时在韩国赛区举行比赛。据此回答45~47题:

45、上图为某地区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下列最有可能分布有该种气候类型的国家是(

)

A.中国

B.巴西

C.土耳其

D.哥斯达黎加

46、该小组首场比赛(巴西――土耳其)于北京时间6月3日17时在韩国蔚山体育场举行。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韩国为6月2日2时 B.巴西为6月3日6时 C.土耳其为6月3日19时 D.哥斯达黎加为6月3日 14时

47、世界杯赛期间(

)

A.韩国处于沙尘天气高发期

B.塔里木河处于枯水期 C.地球公转速度渐快 D.巴西利亚昼短夜长

48、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

A气候复杂多样,以大陆气候为主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热带气候广 D气候复杂多样,受海洋影响大

49.世界上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河流为 ( )

A.尼日尔河 B.刚果河 C.尼罗河 D.赞比西河 50.下列有关非洲物产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几内亚是世界上铜矿出产量最多的国家 B.南非是世界上生产黄金最多的国家

C.赞比亚的铝土矿出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D.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为纳米比亚 2003年2月15日下午1点,由90人组成的中国公民赴德旅游首航团从首都机场出发,飞往德国法兰克福,开始8天异国旅程。据此完成51—53题。 51.资料中的“下午1点”是指( )

①北京的地方时 ②东八区的区时 ③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④东八区的地方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第 7 页 共 13 页

52.飞机首先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因为法兰克福是德国( )

A.最大的城市 B.最大的航空港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C.最大的港口 D.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53.如果游客要参观欧洲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应该去( )

A.杜伊斯堡 B.汉堡 C.法兰克福 D.慕尼黑 54.有关欧洲西部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多曲折的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B.本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南、北多山脉分布 C.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东欧平原

D.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山脉两侧也有湖泊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 5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环绕非洲大陆的地理事物的是( )

A.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好望角

B.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D.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 56.有关地中海沿岸的植被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常绿硬叶灌木为主

B.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D.根系深,有耐旱特征 57.欧洲西部与非洲之间的重要水道是( )

A.英吉利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8.下列哪些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A.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B.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59.读下图,据图得出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重要海港主要分布在C海沿岸

第 8 页 共 13 页

B.A、B所在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中国

C.穿过A、B间海峡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D.该国著名渔场的形成主要是因秘鲁附近的上升流带来了充足的饵料 60.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二、非选择题(40分) 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58分55.2秒,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发生8.7级地震。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迅速袭击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两小时以后,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有15万人。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示意图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图。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2002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的43%,2004年石油净进口重达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并且将维持20年左右。 61.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印度西亚尼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分)

第 9 页 共 13 页

(2)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些?(3分)

(3)位于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峡是什么海峡?为什么我国也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3分)

62.读图和孟买气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②地五月平均温度为全年最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 (2)H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印度和中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地区在___________,棉纺工业中心在_____________(填城市名),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______(填写代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3分) (4)与印度相邻的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很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0 页 共 13 页

63.(11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名称是_________山,河流B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海。(3分) (2)湖泊E是仅次于_____________湖的世界第二深湖,湖泊E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G处在地形上属于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分析G、H两地气候类型不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H附近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4.图5中的上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类型名称:

a b o (2)A、C之间相对高度差的范围是 。

第 11 页 共 13 页

(3)在图5的下图内画出沿AB线的垂直剖面图。 (4)冬季A、B、C、D 四点中气温最高的应是 点,原因是 。 (5)①、②两地中降水量多的是 ,原因是

图5 。

第 12 页 共 13 页

地理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10 DDCBD CBCDD 11-------20 BCDDC DACBD 21----30 DDACD ADBBC 31------40 CBDCB BABCA 41----50 DCDDC BDBBB 51------60 CBDBC BBACD

二、非选择题 61 (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正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2)震级大,震源浅,海啸级大;受灾的地区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聚集的地区;受灾的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

(3)马六甲 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进口石油超过一亿吨。我国进口石油的大部分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马六甲困境”,即一旦发生意外事件,马六甲海峡被外国封锁,我国将直面巨大的能源压力。

62.(1)(12分)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五月雨季还没有到来,晴天多,光照强,气温高。七月降水量大,云量多,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少,气温没有五月高。 (2)水稻种植业;该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3)德干高原东北部;孟买;③ (4)孟加拉国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很大而集中,多暴雨;地处恒河三角洲,河网密布.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一遇暴雨就形成洪涝灾害。

63.(1)乞力马扎罗 南向北 地中海 (2)贝加尔 板块张裂地区,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3)盆地(刚果盆地) 河流由四周向中心汇流,形成向心状水系,说明四周高中部低 原为内陆湖 ,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 (5)G地地处刚果盆地,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H地地处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较低,缺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6)荒漠化问题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农牧业生产落后,滥垦滥牧十分严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上气候变干,旱灾频发,沙漠面积扩大,故荒漠化问题严重。 64.共9分

(1)山谷 山脊 鞍部 (3分) (2)500 700(1分) (3) 画图略 (1分)(4)D 纬度较低,地势低且在冬季风的背风坡 (2分) (5)② 处在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分)

第 13 页 共 13 页

第四篇: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

区域地理考试中绝对会考到的8个重要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他们的区域定位、地形河流,全部都要识记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1

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2

发达的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内市场狭小、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岛国多良港。

3.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4.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1)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因为日本所需的工业原料,特别是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许多产品的出口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5.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6.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高科技产品。

(1)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产品在国际上占重要地位。

(2)与中国的贸易:

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7.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1)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沿海温带大陆架广阔,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能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8.日本的经济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

(2)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3)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9.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懒户内海沿岸?

(1)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2)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3)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4)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3

印度

1.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2004年(10.65亿)仅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农业

1.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②土壤肥沃;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水资源充足;④劳动力丰富;⑤农业历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灾害。

4.印度的农业主要面临水旱灾害频繁和粮食需求大两大问题。

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农业密切相关,影响印度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岛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西南季风强的年份,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水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为解决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兴修水利灌溉系统,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区,则主要修建大量的贮水池等来缓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生产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粮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纪 60年代实施了“绿色革命”,即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种,并且增加兴修水利、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以增加粮食产量。近些年来,粮食己基本能够自给。

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1.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自然灾害

1.为什么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

孟加拉国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飓风也会带来大量的降水,两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势十分低平,排水不畅;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响,会受潮水的顶托,加大洪涝;该国人口众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灾。

2.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南亚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的多少与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强弱关系密切:西南季风强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水就会过多,容易造成水灾:西南季风弱的年份,夏季风来得迟,去的旱,雨水就会不足,容易造成旱灾。

其他

1.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山区,面积 218 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万,经济以农业为主。

二战前为英属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巴两国曾多次发生冲突。

1948年和1949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决议,1949 年划定停火线。

目前克什米尔地区仍争端不断,表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家间的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其根源是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结果。

2.印度板块周围多地震

近些年来,印度板块周围不断的强烈地震,实际上是板块运动增强的结果,而这种增强最容易在板块交结地带和边缘地带表现出来。

印度板块每年向北移动 4-5 厘米,与亚欧板块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域。

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有两个作用的“结点”区域,一是位于帕米尔高原,二是阿萨姆地区(我国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地区)“结点”区域是板块之间受力最强的地区,引发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2005年 10 月 8 日的克什米尔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形成碰撞,进而引发的构造地震,而 2004 年 12月引发海啸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块北移错动造成构造断裂,进而引发强烈地震和海啸。

处于冲突和争端不断的克什米尔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大。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4

埃及

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

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3.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

1.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2.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3.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白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2)尼罗河流经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水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流量季节性变化。

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定期泛滥( 6 -10 月)。

经济

1.农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重要的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经济支柱是石油、苏伊士运河航运业、侨汇、旅游业。

2.侨汇:侨居外国的人寄回、带回祖国,以赡养家属的款项。

3.旅游资源:首都开罗和金字塔、亚历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坝。

4.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5

德国

1.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

2.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

3.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4.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

5.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6.欧洲西部人口大国(8245万),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1.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欧洲南北向与东西向铁路都经过德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3.德国北部以平原为主,为什么该地农业不发达,人口较为稀少?

北德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阴冷夏季凉爽、热量不足;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故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由于气候条件较差,人口也较稀。

4.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日照时间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盛产葡萄、烟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两侧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5.气候:自西向东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河流

1.主要河流:多瑙河(向东流入黑海)、莱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美因-多瑙运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即基尔运河)是重要的国际性航运捷径。

2.莱茵河的航运价值

(1)自然原因:莱茵河全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含沙量小,无冰期。这是因为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欧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地处温带海洋胜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经济原因:莱茵河干支流流经国家较多,且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航运需求量大,河口处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这为提高航运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工业城市经过综合整治,加强了对莱茵河的环境保护,莱茵河己经从过去的“资源开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休闲与审美时代”。

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1.发展条件

有利: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2.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为中心,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

3.南部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主要是宇航、飞机、微电子等新兴工业。

4.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5.鲁尔区的兴衰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6.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经济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汇总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中国的地理差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

过渡:对于区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二)新课

思考: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分类。

请同学们阅读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展示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

2.有哪些区域类型?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②牧区—— ③东南沿海—— ④经济特区——

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⑥热带—— ⑦旅游区—— ⑧长江三角洲——

⑨农业区—— ⑩工业区——

自然区域: ③⑥⑧ 经济区域:②④⑦⑩ 行政区域:①③⑤ 教师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教师可以提问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温度带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省、县、乡 对于温度带的划分,大家知道有哪些不同的级别?

(首先分为五带中的热带、温带、寒带;第一级的温带中可进一步分为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第二级的温带还可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可见在同一种类型的地理区域中,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活动1 了解了地理区域的存在,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地理区域的划分。请大家阅读第三页上“活动1”的要求,考虑如何按要求进行区域划分。

(1)图中表示了哪些地理事物?(看图例)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你能说出图中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吗?(东南部地势高,坡度大;北部、西部地势低,坡度小)

(3)山区和平原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状况)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4)林区和农耕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理区域?(经济区域)你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农作物和树的分布)

图中100米和300米等高线之间既没有农作物,也没有树木,你认为它应该属于林区还

是农耕区?为什么?(因为该区域地表坡度较大,在这里植树造林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分界线是什么?(100米等高线)

(5)图中的两类区域划分的界线相同,这意味着什么?(经济区域与自然区域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为了加强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过程中有科学的依据,我们首先对中国进行大尺度的区域划分。

活动2 教师: 同学们,假如新疆有一位网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片)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活动3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展示片)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

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

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4. 师生总结 北方地区

秦岭--- 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

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非季风区、深居内陆、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 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严寒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上一篇:关于自信阳光的演讲稿下一篇:广州白云区初中排名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