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2024-05-07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共9篇)

篇1: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语文园地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交流时说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一、自主学习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1.启发谈话: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夜晚的天空,北斗七星最引人注目;清澈的水底,鱼儿总是睁着眼睛睡觉;一碰到含羞草,它就闭拢叶子,多有趣啊!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2.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二、合作探究

3.自由组合,把自己的有趣发现说给自己的好伙伴听。对谁的发现感兴趣,跟他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选择几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交流。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习作、指导 一、自主学习

(一)、交流

1.在上次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乐趣。现在,让我们大家再来交流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

2.同桌交流观察日记。

3、评一评同学的或自己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明白:日记内容重点将观察,以及观察中的新发现。

(二)、再写一则观察日记。二、合作探究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是否写通顺了,写出了自己的新发现没有。4.再把自己的习作给同伴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5.誊写作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发现一些音同或音近、形近字,准确区别。

2.读背农谚歌谣。

3.读关于人体器官的词语,认识“肩”、“臂”等七个生字。

4.引导学生拓宽学习途径,了解、搜集更多资料。一、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a齐读、指名读。b试着背一背。

(2)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

(三).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三行词语,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体的器官,这些字都带有“月”字,从而得出结论:带有“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些器官有关。

3. 这7个字扩词。

4. 说出你了解的带有“月”的生字,并组词语。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2.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3.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4.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大家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三、拓展延伸 朗读背诵

读读背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

五、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评 苹 坪

()果()价 草()辨 辩 瓣

()子 花()分()燥 操 躁

干()急()做()2.按要求写字。“娇”的形近字:()()()“访”的音近字:()()()3.我会给下列词语排序。

(1)睡莲 午时花 昙花 牵牛花 夜来香 万寿菊(按照开花时间的先后)

(2)骆驼 微生物 蚊子 喜鹊 大象 兔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4.加标点

□你怎么能这样□□我生气地说□□废纸是不能乱扔的□□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无论„„都„„

(1)()明天下雨,我们()不去打球了。(2)()东西南北,祖国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六、课后反思 我的困惑:

改进措施:

篇2: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北沙小学王丽红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 20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二.导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1).中彩以后,我和父亲的心情一样吗?

(2).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贴别高兴?”

篇3: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微课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

当“导学案”与“微课”这两个名词相遇的瞬间, 课堂上所展现的是火花四溅之景。在闪烁的光亮中, 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新火苗正在汲取能量, 蓄势待发。语文教学从字词学习, 到文本理解, 到写作创作, 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 微课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式更加丰富。利用微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差异性的关注,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创作素材。

一、字词教学指导——微课, 注重差异性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 字词教学占据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面对识字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仅有的时间难以让全体学生掌握好本课的字词教学内容, 尤其是难写字词的书写。利用微课, 学生通过视频, 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学习本课的难写字词。从字词的认读到书写, 到字词的理解, 教师可通过微课耐心细致地讲解。微课学习的反馈, 教师通过结合导学案中设计的练习, 还能起到对微课学习的巩固作用。如:“山”字的书写, 看似简单, 如不加以强调, 这个字书写的笔顺容易出错, 教师通过微课, 实现“手把手”地教孩子书写, 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抄写练习, 对“山”字的书写进行巩固。

微课教学在导学案中的应用, 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有选择性浏览学习。微课, 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律。

二、阅读方法指导——微课, 体现工具性

中高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对一段文本进行解析。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 然后, 总结方法, 最后, 教师对这一方法进行概括。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尝试对其他文段进行自主阅读并理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阅读指导方法用在概括和添加标题上比较多, 往往需要学生“抓”出文段中的字词。

如:在教授《麦哨》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圈出课文写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

学生默读, 圈出词语。

师:这个孩子已经圈出来了, 你来说 (指名回答) 。 (出示课件) “吹麦哨”是怎样圈出来的 (圈字连词法) ?

在文本中, “吹”与“麦哨”并不是连在一起的, 这时, 需要我们用连线的方法将“吹”与“麦哨”连接起来 (如图1) 。

然而,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自我尝试。基础好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且标注得清晰明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 不能找准关键字词, 在书本上画画擦擦, 就仅此一处关键字词的圈画, 已经让文本印刷失去了清晰感。

在导学案盛行的时代, 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完成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传统的导学案, 就是对文本的预习。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与教学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 从而起到课前的“导学”作用, 但语文的“工具性”无法在“导学案”中得以体现。那么, 怎样才能在导学案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呢?这就需要刷新导学案。导学案一定是新授课文的字词学习与内容预习吗?笔者认为, 这需要我们对导学案进行“刷新”操作了。我们可以对新授课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等进行课前指导, 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那么, 课堂上那宝贵的40分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而不是去学习这些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标注。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下来呢?同样是对文本进行了概括, 同样得到了答案, 或许写过一遍还能记忆得更为深刻呢!

利用“微课”作为导学案,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选取课外的一段文本, 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即教师将阅读方法指导过程录制成“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 自学这一阅读方法。自学的反馈通过导学案中的练习来体现。如:出示课文中的一段文本, 让学生利用“微课”介绍的方法, 完成该文本的阅读及理解, 从而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微课, 学生不仅能对这一阅读方法反复学习直至理解掌握, 还能在课堂这短短的40分钟进一步巩固,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体验文本语言的优美, 感受文本的人文性。

三、写作思路指导——微课, 体现生活性

语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 然而, 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在生活中抓取写作的素材。学生写作的素材有的来源于阅读的报刊, 更有的是凭空想象, 使得作文写作的内容缺少真实感, 缺乏细致的体会与感想。

“微课”并不局限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传授、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适用于对学生写作素材的抓取。如:写作《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教师通过对班级学生活动过程的摄影, 在“微课”中抓取其中一段视频进行详细解析, 指导学生对画面对象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分析不同的画面, 教师引导并教授学生学会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视频, 感受在活动中的快乐, 在快乐中体验“微课”带来的品味过程。“微课”的结束, 便是学生对写作跃跃欲试的开始。写作源于生活, 通过“微课”的引领, 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微课教学方式的出现, 使语文导学案教学不再流于单一的预习形式, 丰富了学科融合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 通过微课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让微课辅助课堂教学,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利用微课让语文教学绽放新蕾。

摘要: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出现, 对幸福课堂语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微课教学, 丰富了导学案展示的形式,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注重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创作素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案,微课,突破,重难点

参考文献

[1]刘晓萍.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现状调查研究——以青岛市中小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 2013, (10上) .

篇4:“学案导学”重在四“导”

一、引导参与,学会提炼,形成概念

活动设计要依标靠本。对一般问题(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引领以自主学习策略为主的方式学习;对重点问题(原理法则、典型例题、拓展应用),引领以合作学习策略为主的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易错、易混、易漏),以探究学习策略为主的、涵盖其他多种学习策略的方式学习。

重组教材结构,编排恰当的导学体系。教材的编排主要是体现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教师在编制“学案”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线索”来编排,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将教材内容进行删减、重组、合并、整合,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串接,编制出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体系.好的“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

二、引导理解,学会总结,形成规律

采用多种检测形式促进学生自学。例如,可以设计复习知识的问题衔接新知;对于各种不同的课型,提前自学在设计的侧重点以及使用怎样的方式、问题或情景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命题型的新授课设计侧重于“思维启迪式”;设计自学内容问题化。将自学内容设置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一方面增强自学的目的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为合作交流,课堂研讨提供了素材。

三、引导总结,学会方法,形成技能

“导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所以导学案的导向性应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流程的整体性设计,是转变课堂结构的关键,我们要以此为抓手推动课堂结构的转变,以此为导航提高课堂效率。学习目标的叙写应明确具体,强调三维一体、可操作、可评价性。一般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案导学”中应体现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故而教师在“学案导学”中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去体会过程中的收获,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导思考,学会应用,形成能力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化”。针对各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和测试题等。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案要要求学生用好、填好、留好。教师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不给“懒”学生留有偷懒的空间。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时时参与学生活动,绝对不能放手不管,时时监督个别学生不学甚至捣乱。一个小组在展示时,其他学生要安静,说的不对或不全的时候,其他小组学生可以补充、点评、纠错,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点拨、追问。

篇5: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里士村小学袁景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 籍()()初()()

阅()()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关心感激

篇6: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3.海滩上的雕塑[孙震]

第1课时

班级:_______教师:______学生:_________

目标导学

1. 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

2. 了解批注的好处,尝试用批注法读书。

探究合作

1. 第1至3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2. 第4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默读课文第5至10自然段,想一想“我们”的大胆构想是什么?

展示点评:

达标反馈:

1给下列词语注音.

()()()()()

螃蟹挖掘喧腾垒球痕迹

()()()()

澄澈懊丧营造顷刻

2多音字组词

龟guī()涨zhàng()没méi()

Jūn()zhǎng()mò()

3. 组词.

痕()哟()掘()橙()

很()约()倔()澄()

选词填空.

懊悔懊丧

1.我已经尽力去做那件事了但仍没做好,心中非常()

2.我今天做错了一件事,现在十分().

轻松一刻

1.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

2.一人一张口,扣下长只手()

3.千里相逢.()

学习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

3.海滩上的雕塑[孙震]

班级:_______教师:______学生:_________

第2课时

目标导学

1.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

2.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的美丽有趣,激发创造的愿望.

探究合作

1. 默读11至14段,思考“我们”为什么没有懊丧?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大海一定喜欢我们的雕塑,不然,怎么会把我们的作品收藏?啊,真好!我们那些美好的雕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文章末尾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展示点评:

达标反馈:

一.听写词语

二。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大海一定喜欢我们的雕塑,不然,怎么会把我们的作品收藏?

2. 你怎么能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进我的房间呢?

3. 难道我就应该受委屈吗?

三.连线

浩荡的空气

巧妙的大运河

有趣的图案

新鲜的构思

学习反思:

篇7: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75(2)、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睦()拜()鹤()掷()妻()勤()瓶()侵()袭()

2、多音字注音、组词。

降 和 扎

3、比一比,再组词。

妻()拜()勤()瓶()

侵()

凄()邦()谨()饼()

浸()

六、课外延伸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课后搜集阅读。

第二课时

一、预习自学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76(1)、桓景杀死瘟魔了吗?它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2)、桓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画出来最使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出体会。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品读感悟,升华感情。

2、再读一读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1)()刘明的腿不受伤,他()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学习成绩特别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4)()坚持锻炼,你的身体()会康复。

2、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课后反思:

30、《寓言两则》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朗读和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2、联系课文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再读《掩耳盗铃》,在书中找出答案。

(1)、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2)默读第三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3)、找出文章中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后,讨论:(1)“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2)明知道有这样的结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3、品读《掩耳盗铃》全文,说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1、填一填,读一读。

()地响声()的野兔()的树林()的跑来()地走着()地等待

2、造句。只要„„就„„

3、说出你所见所闻中“掩耳盗铃”的事情。

六、拓展延伸。续写《掩耳盗铃》。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掩()铃()偷()蹿()株()桩()撞()淹()岭()愉()窜()殊()脏()幢()

2、再读《守株待兔》,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

(2)、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给小组成员听。

(3)、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4)、小组内说一说这个人后来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讨论:(1)、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

故事,告诉大家不要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的是 告诉大家

六、拓展延伸。

讲出你知道的一则其它寓言,并说出你从中获得的收获。教后反思

31、《快乐王子》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

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认字解词。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并完成预习检测题。

给下列生字注音。雕()柄()迁()寞()乞丐()(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想一想:群燕是怎样赞美王子的?为什么?有一只

小燕子留下来要干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王子帮助了哪些穷人?为什么要救?又是怎样帮助的?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读一读最是你感动的地方。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补充词语。

()忧()虑()离()所

()歌()舞()然()地

泪落()()

破()为()

2、比一比,组词语。

雕()柄()迁()寞()

乞()调()抦()芊()膜()气()

4、完形填空。

()的母亲

()的水鸟

()的骆驼

()的豪富

六、拓展延伸:

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剧本。

教学反思:

32、《牛郎织女》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听写生字、词、能正确组词。能说出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83(1)、本文按文体来说是一则什么故事?(2)、课文的故事是围绕哪些人物讲的?(3)、梳理总纲。

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织女下凡——相识织女 辛勤劳动——老牛留言——织女被抓——牛郎追赶——隔河相望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郎()嫂()锦()饰()衰()尸()嫁()隔()

2、比一比,再组词,朗()咧()舔()循()衰()缎()郎()列()添()昏()哀()锻()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2)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3)海水猛烈的向上涌。()(4)心思灵敏,手灵巧。()(5)富丽、宏伟、美丽、气势大。()

六、拓展延伸

.交流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牛郎和织女是怎样相识的?

(2)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女郎的妻子?(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织女心灵手巧?

(4)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做的?(5)牛郎得知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说说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认真读一读)

三、交流展示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复述故事内容。

六、拓展延伸

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与同学一起交流。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八》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儿化韵,在比较中体会儿化韵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乞巧》,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引导学生明白本组歇后语的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搜集歇后语的热情。

5.指导学生了解文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6.学习搜集、整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二、合作探究

1、读一读。

(1)、自己读一读,读出词语和儿化词的不同。

(2)、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前后词语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86(3)、了解儿化词的作用有(),区别(),表示()的意思,表示()。(4)、自己读一读,了解使用关联词的好处。

2、读读背背。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2)、认识歇后语,并说一说歇后语的意思。

三、检测反馈

1、我知道的儿化词。

2、关联词填空。

a.小明的爸爸()会说英语,()还会说日语。b.()瘟神很厉害,()桓景并不怕他。c.这()是我们班的光荣,()是全校的光荣。

d.()王子的外表失去了光彩,()穷人不再挨饿,他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3、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

芝麻开花--------

画蛇添足--------孔夫子搬家--------

飞蛾扑火--------

泥菩萨过河--------

四、拓展延伸:

搜集民间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87 感人的民间传说,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习检测

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二、合作交流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小组内说说自己准备选择什么事情来写。

4、小组内说说怎样把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写清楚、写具体。

三、展示提升

学生起草稿,小组交流习作

四、小结强调

学生认真修改,誊写在习作本书上。

篇8: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当前的语文课堂, 虽然在课改之潮的影响下, 大大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 但课堂缺乏教师和学生个性, 教师不敢放手, 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依然是普遍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因此, 具有学生参与性的语文课堂, 教师应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 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 由自主学习到学会学习, 形成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形式。

以“导学案”来推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语文教学形式, 不失为一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 它和新课程改革的“致力于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的改变”的追求是一致的。

所谓“导学案”, 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是教师备好了的教案让学生课前用。那么它又是如何推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呢?其实这主要是由教案的构成元素决定的。

一、简明实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者对学者身心发展的期望, 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本着陆继椿先生提出的“一课一得”的教学追求, 简明的教学目标, 可以克服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当学生拿到“导学案”时, 应该能马上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并确立自身的学习目标。

二、帮助切入的情境资料

有效的导入准备, 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充分的储备,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更自然地进入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准备这个环节教案时的主要任务, 就是充分为学生创设好进入文本的情境, 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学生的预习任务

没有挑战地接受学习往往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要想有效地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效果, 预设任务是必须的, 只有预设任务具体落到实处, 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才有可能参与其中。因此, 语文教师在安排预设任务时必须精心设计并且具体分配, 把任务尽量设计成有弹性的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最终实现不同学生不同发展的目的。

以《管仲列传》“导学案”的预习设置为例, 我是如此设计预习任务的。

预习: (一) 通读文本, 结合注释梳理文本, 完成以下活动: (注: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写出例句并解释相关知识点, 对已学过文言文中的相关文言现象做整理和拓展)

1.一词多义整理:见 (不少于3例) , 信 (有兴趣的同学整理) 。

2.古今异义整理: (不少于2例, 分别作出古义和今义的解释) 。

3.词类活用整理: (找出文本中所有的例句, 课外引申至少1句。1、2为必做项, 3、4、5项根据兴趣选做) (1) 使动用法; (2) 意动用法; (3) 名词活用做动词; (4) 名词活用做状语; (5)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4.特殊句式整理:找出文中的例句, 同类列举至少1句, 尝试总结特征、规律。

5.翻译下列句子: (在句子上圈出采分点)

(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2) 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二) 课前思考: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 原因有哪些? (分条列举, 尝试归纳)

四、灵动活泼的课堂展示

展示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的, 这是万变不离的宗旨。展示活动的内容是课前预设的任务, 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定存在一定的疑问或障碍, 课堂展示就是完善预设内容、梳理疑问、疏导障碍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活动展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气氛活跃而不失控

由于认识和能力上的差别, 不同的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尽相同, 于是在互补展示时往往形成争锋, 场面热闹, 但容易失控, 流于低层次的吵闹而无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案时应明确交代活动的所有程序, 尽量细化到每个环节, 避免失控场面的出现。比如:抢答、辩论等活动方式, 教师要做好管理工作。

(二) 表现踊跃而不个别

由于学生个性上的差异, 活动展示中学生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表现欲很强, 一有机会就抓住不放, 形成话语垄断, 虽然他个人很出彩, 但剥夺了那些比较内向、不好表现的学生的锻炼机会, 使这些人数还算较多的学生成为活动中的“弱势群体”, 这是不符合“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因此, 教师在制定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的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还要见机行事、适当调控。比如:背默比赛、个性观点阐述、才艺表演等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

(三) 方式多样而无套路

为了让学生胸中有数, 便于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活动程序和细则一般都要在“导学案”上详细交代。这样时间一长, 活动流程往往形成套路, 便日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就要求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师在准备“导学案”时, 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 更要调动各种可利用的元素, 想方设法, 出奇制胜, 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五、针对目标的课堂检测

充分记忆、反复强化、当堂检测, 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初步掌握知识后, 在课堂又进行了一番调整和强化, 这时的检测自然是知识和能力的水到渠成的流露。通过检测除了进一步强调了重点要点外, 更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努力付出后的成功体验。这样就把“预习—展示—反馈”良性循环的学习链连起来了。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检测题时, 一定要密切贴合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精心安排难度系数, 让反馈检测发挥真正的功效。

六、简便可行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 如果失却了评价机制, 就会像一台机器失去了动力, 最终沦为一堆废料。以“导学案”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评价机制实现它的教学追求。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 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简便可行的评价机制。学生不再以个体的身份呈现, 而是6人小组中的一份子。预设任务的“导学案”发下去以后, 学生自主完成, 然后由小组长检查、督促组员的完成情况, 并把情况上交到课代表处, 由课代表对未交的组进行扣分, 最后, 把“导学案”交教师处检查任务的达成度, 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在课堂展示时, 每个小组每次主动积极地展示, 都会得到加分, 每堂课都会有一个优秀组诞生。每天由专人负责统计每组的得分情况, 到月底得出一个总分最高的优秀组, 上报年级, 张榜表扬。到学期结束得出“总冠军”, 学校对小组给予表扬并奖励。

我校是一个学生基础薄弱、主观学习意愿淡薄的学校。以往的语文课堂, 打瞌睡、吃零食、玩游戏或神游、发呆的学生比比皆是, 他们完全游离在语文课堂之外。自从实施了“导学案”教学形式后, 这样的学生消失了, 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空前高涨了……

因此, 我们的口号是:只要你“参与”进来了, 就不怕你没收获。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占据话语的绝对霸权, 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兴趣, 主观性、能动性被排斥在语文课堂之外, 而以“导学案”为教学形式的语文课堂, 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篇9: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0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逐渐为我们所熟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高效课堂”的成功举措和成功经验也不断涌现。在这些成熟而成功的举措下,导学案的使用成为转变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语文导学案是语文教师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现实学情”再结合教师的“教学情形”而设计的引导、帮助学生“学”和辅助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资源。

根据我校近两年基层的富有操作性的课改实践教学,我想,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体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二、导学案的意义及价值

通过导学案的编制,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平台,为学生提供依托教材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在其指导下,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教学成绩,改变往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导学案编制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引领学生“读、思、议、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的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导学案是教案和学案的有机结合。它突出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既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思路,又要体现学生的学,使导和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使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得以真正的实现。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转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们在设计《安塞腰鼓》导学案时,加入了一篇对文本的赏析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读,读完后对课文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比单纯的由老师来讲要有效得多。

2、探索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有些比较难点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加入一点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4、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

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们在设计《最后一课》导学案时,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通过他们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祖国沦陷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导学案的策略

1、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2、要有适量的容量

导学案的内容要精选,要控制学生的自学量和书写量,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有许多文章篇幅较长,阅读文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认为导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作家作品和背景材料、基础知识过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根据文体特点和上课设计提议两到三个问题。课前对主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课后学习内容应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为主,再根据课型不同进行拓展、补充等。导学案形式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有一定的灵活性。

3、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获得了。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主要是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偶尔兼顾之前所学。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4、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自学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批改导学案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分析其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对课文把握的整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时间分配。教师再根据学生具体的预习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思路对导学案内容有所取舍。其他老师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有时也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所以要对导学案的内容进行取舍,进行二次备课,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完整的导学案才算真正完成。

五、导学案编写的实例。

以七年级下册《口技》为例:

1、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 ,是我国 代文学家。本文选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呓语( )夫齁声起( );曳屋声( )无敢哗者( );叱大儿声( );中间力拉( )几欲先走( )

3、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舒: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会宾客大宴:

妇抚儿乳:

妇拍而呜之:

不能名其一处也:

第二课时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并区分这些词语的不同。

5、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上一篇:水务收费系统方案书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证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