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022-10-12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 第八单元导学案[本站推荐]

累计 77 课时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75 (2)、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睦( ) 拜( ) 鹤( ) 掷( ) 妻( ) 勤( ) 瓶( ) 侵( )袭( )

2、 多音字注音、组词。

降 和 扎

3、比一比,再组词。

妻( ) 拜( ) 勤( ) 瓶(

)

侵(

)

凄( ) 邦( ) 谨( ) 饼(

)

浸(

)

六、课外延伸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课后搜集阅读。

第二课时

一、预习自学

在课前完成

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76 (1)、桓景杀死瘟魔了吗?它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桓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画出来最使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出体会。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品读感悟,升华感情。

2、再读一读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1)( )刘明的腿不受伤,他( )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 )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 )学习成绩特别好,( )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 )坚持锻炼,你的身体( )会康复。

2、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77 课后反思:

30、《寓言两则》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朗读和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2、联系课文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再读《掩耳盗铃》,在书中找出答案。

(1)、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2)默读第三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3)、找出文章中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8

2、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后,讨论:(1)“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2)明知道有这样的结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3、 品读《掩耳盗铃》全文,说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1、填一填,读一读。

( )地响声 ( )的野兔 ( )的树林 ( )的跑来 ( )地走着 ( )地等待

2、造句。只要„„就„„

3、说出你所见所闻中“掩耳盗铃”的事情。

六、拓展延伸。续写《掩耳盗铃》。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掩( ) 铃( ) 偷( ) 蹿( )株( )桩( )撞( ) 淹( ) 岭( ) 愉( ) 窜( )殊( )脏( )幢()

2、再读《守株待兔》,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79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

(2)、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给小组成员听。

(3)、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4)、小组内说一说这个人后来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讨论: (1)、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

故事,告诉大家不要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的是 告诉大家

六、拓展延伸。

讲出你知道的一则其它寓言,并说出你从中获得的收获。 教后反思

80

31、《快乐王子》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并完成预习检测题。

给下列生字注音。 雕(

) 柄(

)迁(

)寞(

) 乞丐(

)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想一想:群燕是怎样赞美王子的?为什么?有一只

81 小燕子留下来要干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王子帮助了哪些穷人?为什么要救?又是怎样帮助的?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读一读最是你感动的地方。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补充词语。

(

)忧(

)虑 (

)离(

)所

(

)歌(

)舞 (

)然(

)地

泪落(

)(

)

破(

)为(

)

2、比一比,组词语。

雕(

) 柄(

) 迁(

) 寞(

)

乞(

) 调 (

) 抦 (

) 芊(

) 膜 (

) 气(

)

4、完形填空。

(

)的母亲

(

)的水鸟

(

)的骆驼

(

)的豪富

六、拓展延伸:

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剧本。

教学反思:

82

32、《牛郎织女》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听写生字、词、能正确组词。能说出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83 (1)、本文按文体来说是一则什么故事? (2)、课文的故事是围绕哪些人物讲的? (3)、梳理总纲。

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织女下凡——相识织女 辛勤劳动——老牛留言——织女被抓——牛郎追赶——隔河相望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郎( )嫂( )锦( )饰( )衰( )尸( )嫁( )隔( )

2、比一比,再组词,

朗( )咧( ) 舔( ) 循( ) 衰( )缎( ) 郎( )列( ) 添( ) 昏( )哀( )锻(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 ) (2)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 (3)海水猛烈的向上涌。( ) (4)心思灵敏,手灵巧。( ) (5)富丽、宏伟、美丽、气势大。( )

84

六、拓展延伸

.交流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在课前完成

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牛郎和织女是怎样相识的?

(2)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女郎的妻子?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织女心灵手巧?

(4)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做的?(5)牛郎得知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说说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认真读一读)

三、交流展示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复述故事内容。

六、拓展延伸

85 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与同学一起交流。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八》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儿化韵,在比较中体会儿化韵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乞巧》,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引导学生明白本组歇后语的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搜集歇后语的热情。

5.指导学生了解文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6.学习搜集、整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二、合作探究

1、读一读。

(1)、自己读一读,读出词语和儿化词的不同。

(2)、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前后词语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86 (3)、了解儿化词的作用有(

),区别(

),表示(

)的意思,表示(

)。 (4)、自己读一读,了解使用关联词的好处。

2、读读背背。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 (2)、认识歇后语,并说一说歇后语的意思。

三、检测反馈

1、我知道的儿化词。

2、关联词填空。

a.小明的爸爸(

)会说英语,(

)还会说日语。 b.(

)瘟神很厉害,(

)桓景并不怕他。 c.这(

)是我们班的光荣,(

)是全校的光荣。

d.(

)王子的外表失去了光彩,(

)穷人不再挨饿,他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3、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

芝麻开花--------

画蛇添足-------- 孔夫子搬家--------

飞蛾扑火--------

泥菩萨过河--------

四、拓展延伸:

搜集民间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

87 感人的民间传说,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习检测

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二、合作交流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小组内说说自己准备选择什么事情来写。

4、小组内说说怎样把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写清楚、写具体。

三、展示提升

学生起草稿,小组交流习作

四、小结强调

学生认真修改,誊写在习作本书上。

五、教学反思:

88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

芜湖(wú)签订(qiān)

取缔(dì)

对峙(zhì)

要塞(sài)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B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

九、十

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XX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8、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

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生字词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绥靖(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合作探究】

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精读精练】

(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主题阅读】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

新闻结构:

导语:

主体:

2.

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3.

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能力提升】

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5.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后记】

芦花荡

【学习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

走近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

、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

寒噤()仄歪(

)

阴惨(

)

泅()着

飒飒(

)

悠闲(

)

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4、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主题阅读】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60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6、

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画横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9、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

20、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奔向东南去了。

A.像一朵荷花

B.像一条鱼

c.像一片苇叶

D.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夸张

夸张

引用

比喻

B.比喻

拟人

反问

比喻

c.比喻

拟人

反问

没有

D.比喻

夸张

设问

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5《说“屏”》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说“屏”

教学内容:《说屏》 教学课时:1课时 知识与能力

生字、作者、整体感知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作者链接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 3.搜集有关屏的种类,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展示

1

一、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二、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三、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四、“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五、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六、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七、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八、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2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九、 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总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反思

首先,在备课环节,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进程中,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拉开了层次。 再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成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研究,做到每个人至少能找到一种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运用,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

3 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这一点上,与以前相比,有较大的改善和进步,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我们的先人,shàn( )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②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wéi( )幕起着同一作用。

③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cāng( )俗,绘画尚少诗意。

④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 )、安放的位置与作用„„

⑤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 )道。 2.选词填空。

诗意、微妙、销魂、向往;神秘

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那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人诗句,真够令人( )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不禁( )。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 )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 )。 3.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①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的咏“屏”的佳句( ) a.依着一定腔调缓慢诵读 b.用诗词等来叙述

②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 )

a.沿袭 b.凭借;根据 c.原因 d.因为

③绘画尚少诗意( )

a.尊重 b.注重 c.还

④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 a.未开始 b.未曾 c.未尝(不是)

4.学了本文,你一定对屏风有所了解,请用一句话解释“屏风”。

答:

5.本文是 陈从周写的一篇 文。文章抓住屏风“ ”的特点,介绍了它的 功能与 功能。

全文语言 。

4 6.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

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7.引号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定称谓,e.表否定讽刺。试说说下面句中的引号是什么用法。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 )

②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

③“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 ( ) 8.按要求填空。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 〉〉 作者: 朝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处:《 》 作者: 朝代: 9.写出下面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①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 ③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

( )

10.“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说说内屏与帷幕起着怎样的作用?

5 答: 11.女子房中的屏起什么作用?(4字以内)

答: 12.过去人们喜欢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有什么好处吗? 答:① ②

③ ④ 1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似乎在语法上有不妥之处,试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①擅 ②帷 ③伧 ④ch6n ⑤chang 2.销魂 向往 神秘 微

妙 3.①b ②b ③c ④c 4.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隔断视线或艺术

点缀的用具,一般用木头或竹子做框子,蒙上绸子或布,有的单扇,有的

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5.古建筑园林专家 小品 似隔非隔、功能与美

感相结合 实用 艺术装饰 充满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6.热切希望建筑

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 7.①b ②d ③a 8.①秋夕

杜牧 唐 ②牡丹亭 汤显祖 明 9.①作诠释 ②举例子、引用③分类别 10.起分隔作用。 11.缓冲视线 12.①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②是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空间上仍然是流动的。 13.缺少主语,应改为“屏按建筑材料及„„”

第四篇: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 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

4、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 2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 ) (2)横柯( ) ..(3)一百许里( ) (4)猛浪若奔( ) ..(5)负势竞上( ) ..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

- 4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 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背景资料

- 6(2) (3)

5、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 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b、 c、

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 10

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 (3)④书信

(4)②字体 (5)⑤文件

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 12

第五篇: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叙事的脉络,感知文章的要点。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3、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阅读课

【自学】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自探】

1.课文中三次写到南京大屠杀,有何用意?

2.文章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了“六十几位”参加座谈会作家,为何重点介绍两位?

3.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自习】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自探】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 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2、 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3、. 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4、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知能提升】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⒅信收到。钱就寄。

1、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2、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3、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4、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5、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

【自结】

上一篇:百日誓师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八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