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2022-07-12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2011。5。5

审核:七年级组: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上个学期我们知道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对照课文下注释及词语手册,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交流. 逐走: 欲:

河:

大泽:

邓林: 2.学生口译课文,同桌补充并指正. (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全文仅37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的?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精读分析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如何评价 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3.成语"夸父逐日"后来有什么意义?

4.熟读课文.

四.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整体感知

1."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2..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及词语手册,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生生交流. 3.学生口译课文,同桌补充纠正。

(参考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4.熟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

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作业:

1.朗读背诵两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及〈探究〉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记叙文作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如何写好记叙文

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命题记叙文的审题方法

1、抓题目中的中心词:

题目中的中心词往往表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的数量、范围和性质 例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

"一件"限定了数量,"不该发生"限定了事的范围、性质,这件事必然是一件令人痛心、令人追悔或令人反思的事,其实就暗示了题目的旨意。 例如:《我和书籍》

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我""书籍",但这个"和"字限定了写作的重点在"我"和"书籍"关系上,即我对书籍的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和书籍在我成长进步过程中对"我"学习、认识、生活上的帮助。

 抓题目中的比喻义、象征义

例如:①《窗口》一题,既可写景,又可写人写事,既可写门窗之实际“窗口”,又可写“社会之窗”、“文明之窗”之虚化“窗口”。既可写"窗口"本身的变化,又可写由窗口所望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但无论写什么变化,写什么景、事、人、物,都必须是由"窗口"所见所忆所想引发的,从而以"窗口"为线索,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变化和风貌。 ②《足印》可写行走留下的真实脚印,又可从比喻义、引伸义上写一段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或人生一段历程。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半命题作文介于命题和自拟题之间,较为灵活好写,对半命题作文,应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不加限定的部分,所谓不加限定的部分,就是填空的部分或者选择的部分,要充分利用不加限制的部分,写自己熟悉的,确有感受的事。

例如:《我从____走来》,这类题目不加限定的是场所。再如《我生活在____之中》,可选的很多,如人群中、精神世界,也可以填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所填内容以有所经历、有独特感受为准。 注:半命题作文只要所填部分能合理通顺,审题方法亦如命题作文。 记叙文立意的要求

立意,其中的“意”就是指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或主旨。立意指的是写作时中心思想的确定。古人强调“文以意为先”。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一篇文章的中心要集中,一般只能是一个中心。

不能指望一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能表现好几个中心,那样做只能造成“面面俱到”却“面面都不到”的结果。

2、立意要深。立意要深是指文章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写人的文章要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能作一些发掘,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叙事的文章能以小见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3、立意要新。

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例如《雨中》:

〈1〉在细雨蒙蒙中,我校某男女在一伞下谈情说爱。 〈2〉大雨中,我和某同学共用一把伞愉快回家。 〈3〉雨中,父亲支撑着久病的身体,坚持送我到校。

〈4〉我和同学在雨中挥泪告别,因为他被逼去城里打工,为自己挣结婚时的彩礼。 纵观四个立意,第四个揭示出学生失学的社会根源,立意深刻、新颖,为最佳立意。 记叙文立意的方法

1、小题大做:即以细小的甚至平常的小事写出有价值的能体现深刻道理的文章来。以小见大。 例如:《小狗包弟》

 大题小做:题目很宽泛,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给题目加上定语,大中取小。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3、化实为虚:当题目的含义比较丰富时,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然后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我的一片蓝天》

这“蓝天”是自然的天空,古典诗词家园,文学的殿堂,文化的世界;亲近的人物,关爱的人群,长年相伴的物品,久居的环境„„

设问:是什么?怎样的一片蓝天?(记叙、描写)为什么?(蓝天带给我的影响) 《桥》:自然之桥,人际之桥,生命之桥,人生之桥,国际之桥„„

《那一场风雨》:自然风雨,人生风雨,家庭风雨,民族风雨,国家风雨„„ 《春风》、《网》、《明天》 怎样的标题是好标题?

一、修辞法:修辞的运用会使标题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1、比喻。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

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

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

“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3、反问。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

4、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

5、借代。“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6、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

以“诚信”为话题——《诚信出走》

8、呼告。以“诚信”为

话题——《归来吧,诚信》。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

二、引用法

巧妙引用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诗、歌、句,一旦入题,非常吸引读者,有的还非常生动、别致。

有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略加改造,翻出新意。

1、引用古语、诗句 以 “挫折”为话题《千金难买幼时坚 》 “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诚信”为话题《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2、引用流行歌词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以“诚信为话题——《诚信:我的眼里只有你》 以“挫折”为话题——《从零开始:想说爱你不容易》

《往前走,莫回头》

3、引用名句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三、反常法 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做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 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 《以胖为荣》

《富有的乞丐》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 《渴望停电》 以“挫折”为话题——《享受挫折

《要敢于走麦城》

四、符号法

巧用符号。运用算术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

1、数学符号

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7-1=0》——暗示抛弃了诚信,其它的金钱、美貌等就失去价值了。 一则新闻报道——《99+1=0》——合格产品99个,不合格产品1个,前功尽弃。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功=志+力+物》

2、标点符号

《人生·选择·拼博》

《选择——人生的驿站》

五、词语嫁接、翻新法。 即借助语境,将某些行业用语移植进文题,使其临时改变原意,或对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稍加改动,增删换一两字,就会别有新意,意境顿出。

1、警惕道德“滑坡”

2、向贫穷宣战

3、“三教”莫打“擦边球”

4、学生健康,“红灯”频亮

5、学生精神“贫血”应引起重视

6、作文中的“剪辑”艺术

7、君子动口也动手

8、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9、弄斧定要到班门

10、道是无情却有情

11、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

12、酒香也怕巷子深

13、每逢佳节倍思“清”

14、“忠言”也要“顺耳”

拟题的方式

记叙文拟题

 要素式: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拟题或综合拟题。  顺序式:以时间的推移式空间的转换拟题。  线索式:以全文的线索作为文章的标题。  点题式: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文章主题。 拟题的原则  追求简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简明就是用语少而精,也就是我们说的“言简意赅”。简明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简和明。简即简要、简洁,这是量的要求:明是明白、清晰,这是效果的要求。

 追求醒目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勾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只有摄人魂魄让人过目不忘的题目,才能勾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

 追求新颖

人们常把写成的文章比做婴儿,我们给婴儿起名时讲究叫起来与众不同、新颖、响亮、有意义,作文这个婴儿也是如此。新颖的题目,富有情趣,能先声夺人,像磁石一样吸引读者,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作者的思路和内容结构。

拟题的方法

 引用诗文名句、歌词广告。

直接引用古诗文做标题,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如记某人坎坷成功经历可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突出人物先进事迹,可用“一枝红杏出墙来”。劝人向善的,可用“勿发善小而不为”。引用歌词、广告,可以使文章富有时代感,表情达意生动传神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常回家看看”、“说句心里话”、“一切尽在不言中”、“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等。

 化用诗句警句、歌词广告。

现成的名言警句,如原封不动拿来做标题,可能与中心有出入,可巧加改造,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出新意,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以“诚实”为话题,化用裴多菲的名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拟题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化用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拟题为“生活不相信眼泪”;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畏天下父母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风一夜花千树”。化用歌词拟题,也能光彩夺目,如写学生对分数的反感和苦恼——“都是分数惹的祸”;写父母的爱——“背起爱的行囊”。

 违反常理,造成悬念。

这种拟题目方法指跳出常规的定向思维模式,反向思维,得出相反的命题,吸引读者。如“感谢你的敌人”,敌人本来令人憎恨,怎么还要感谢?原来,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真正促使你成功的往往是你的敌人。再如“胖的感觉真好”,“往事并不如烟”,“我看宋江非好汉”、“真想做差生”,“名师未必出高徒”、“为‘攘鸡者’喝彩”等等。

 巧用数字、公式和标点。

数字、公式、标点这些原素出现在标题中,一改文题的古板单调,使之变化多样,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如论述成功是由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三者堆起来的坚强堡垒,标题是“w=x+y+z”别具一格。还有一篇介绍学习方法与体育锻炼关系的文章标题是“7+1>8”,还有“我的2008”、“?和0”、“选a?选b?”、“现在?现在!”等等。

 巧用修辞。

修辞的巧妙使用能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使用修辞拟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比喻:有的用明喻,如“爸爸的爱像白开水”、“火枪手——献给老师”;有的用暗喻,如“有一匹靠自己的黑马”;有的用借喻,如“糖醋排骨有点酸”、“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2)拟人:如“我叫‘把握’”、“地球就诊记”、“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

(3)拟物:如“写满爱的社会”、“即使碎了,我片片都是真诚”、“成长的路上沾满启迪”。 (4)设问:如“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反问:如“这不也是一道考题吗?”、“成才全靠父母吗?”。

(6)双关:如“苦咖啡”,“苦”既指咖啡,又指生活,叙述对咖啡的苦与甜的味觉感受,正是为了表现辨证的苦乐观。又如“选a?选b?”,既指让人苦恼的选择题,又指生活中难以抉择的难题,标题言浅意深,令人回味。

 以一组新颖独特的小标题取胜。

片断组合作文很受学生的青睐,它的特点是眉目清晰,一目了然。内容具体,利于集中笔墨,多侧面,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主题。糨是文章特殊的凝练概括形式,在拟题目时必须提纲挈领,抓住内容要素,还要争取醒目、新颖。如〈〈我在初三〉〉为展现竞争、好胜、欢乐的“我”,运用了一组小标题“明争”、“暗斗”、“同乐”。又如〈〈我深深感受到了环境的呼唤〉〉,描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片断,分别写了“还老树一片美丽的葱绿”、“还小河一片澄清”、“还老马一片乐土”,这些醒目的小标题洋溢着对自然的呼唤,对绿的神往,传达出对环保的呼唤这一深远的主题。 还有一些极具个性的题目,如“狂生日记”、“我是差生我怕谁”、“那角落,那学生”、“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这只狗,我喜欢”等,或幽默或冷峻,或朴实或艳丽的标题,都具有针对性强、个性鲜明的特点,这样的标题同样能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吸引读者的视线。 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愿你的作文拥有一双千娇百媚,顾盼生辉的“眼睛”。 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就好像拉琴之前的定音,音定准了,拉出的曲子就会动听。开头要新颖漂亮,引人入胜,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了一半。几 种常见的开头: (1)开门见山。

如:《妈妈的留言条》我觉得,在我们同学中我收到的留言条最多。 (2)开头概括全文。

如:《春节晚会观后》:春节晚会是一道丰盛的晚宴。献给全国人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观众,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和道德水准。突出的特点是全、奇、新、高。 (3)介绍写作动机、缘由。

如:《明月赋》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月亮。不论是在庭院里,还是在田野上,只要皓月当空,我总是深情地仰望着它。我曾多次地想,有一天,我要亲自写一首诗,一篇文章,来描绘它,赞美它。 (4)开头先写外貌。

如:《幽默而深沉的笑星》一只硕大的鼻子,一对狡黠的小眼睛,一个寸草不生聪明绝顶的脑袋——历年的春节晚会假若没有他出场,观众便觉得没有着落,像是少了点什么。 这就是陈佩斯和他的“明星效应”。 (5)倒叙开头。

如:《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事往往由清晰变得模糊,由模糊而渐渐忘却了。但是,我小学时上的一堂常识课,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6)用名人名言开头。

如:《话时间,抓今天》“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我常常记起富兰克林的这段话,也常常寻找着时间的真正价值。 (7)用故事开头。 如:《“小马过河”的启示》

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寓言:小马要过河,先遇着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他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不浅,刚好过膝盖。 读罢这则寓言,我禁不住为小马妈妈的教子有方而赞叹! (8)诗歌开头。

“兰陵美景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读着这首诗,忽然,想起两则故事。 (9)景物描写开头。

如:《搬家》春风吹拂着道边的杨柳,温暖的阳光照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一辆载着家具的大卡车,和着它装载家具的轻微碰撞声向新居驶去。 (10)议论开头。

如:《种子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实在很多。可我想到,其中一个是不可忘却的,那就是种子。

(11)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的开头。如:《“傻气”和“实在”》

爸爸说姐姐“傻气”,妈妈说姐姐“实在”。因为“傻气”,爸爸不大喜欢姐姐;因为“实在”,妈妈又特别喜欢她。过年时,因为一张年画,这一“傻”一“实”的评论,又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爸爸和妈妈几乎争吵起来。 (12)对话开头。

如:《盼菊》“爷爷,李叔叔怎么还不送菊花来?”“甭慌,玲玲。还早呢!”“早?爷爷。不!花圃里的菊花已经全开了,而且还喷放出清新的香味,惹得蜜蜂整天都打转转哩!”“爷爷,你快来看,你的老部下,我的李叔,手里托着两盆菊花来了!”

总之,开头没有固定的格式,究竟用哪种方法,要看需要,根据内容和体裁而定,不说与题目无关的话。 结尾例说

人们常说,写文章要“凤头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新颖漂亮,结尾要刚劲有力。精彩的结尾对文章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为文章锦上添花。

最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性结尾 如《我爱班集体》

这件事不仅使同学们深深地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也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集体了。 又如《我的同桌》

从此,我和刘佳不但在课堂上是同桌,下了课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了。

事情写完了,文章也自然结尾了,好事有好的结果,坏事有坏的结果,用事实的结果做结尾,有利于表达中心思想。

二、总结性结尾。 如《我爱班集体》

由此,我更加体会到:一个人只有热爱集体,为集体献上一份光和热,才能感到无比的欢乐和幸福。 又如:《父亲的臂膀》

合上日记本,我感觉到我有多么幸福。他的爱一直都平实而真切的支撑着我,再看那些点滴小事,透过岁月的洪流闪着温暖的慈爱的光芒。那是一占都不得不逊色于母爱的宽厚深沉的情感,是爸爸对我的保护。

三、启发性结尾 如《我克服了困难》

的确,“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朋友们,你也有这样的体会吗? 再如《“傻气”和“实在”》

同学们,请你们帮忙评评理:姐姐究竟是“傻气”呢,还是“实在?在年画问题上,姐姐的做法应该“肯定”呢,还是应该“否定”?妈妈说得对呢,还是爸爸讲得有道理? 启发性的结尾能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引导读者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抒情性结尾 如〈〈青春红似火〉〉

一颗红松洒落无数松果。你看,那些生命力极强的种子,已经破土发芽,它们必将长成松林。它们身上也将刻着时代的年轮,英姿挺秀,万年长青。

作者以红松作比,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之情。 又如〈〈我爱班集体〉〉

闪光的红叶啊!你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这温暖如家的集体怎么不让我热爱呢?

五、篇末点题。先叙事实,最后揭示写作目的,点明题意。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又如〈〈我受教育最深的一件事〉〉

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太深了。放学的路上,我反复思索着:我为什么没有想出好办法呢?主要原因是我并不甘心情愿地要那本皱了皮的书啊!我叮嘱自己:今后,一定要像张洋那样,做一个先人后己的好学生。 再如〈〈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

如果说,过去读书,只是为了看热闹的话,那么现在,我却要怀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感而读书。此时的我,深感读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

总之,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要加强文章的表现力,能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体。

拟题立意训练:

1.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弃了原本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的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丢弃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弃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想等。

第三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精选

《繁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3.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二、预习导学

1.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纳凉 模糊 摇摇欲坠 半明半mèi( ) shà 眼( ) ( )火虫 ⑵文学常识填空

《繁星》作者( ),我国现代的( )家、( )家。他所创作的小说《《 》、《 》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2.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yíng》、 ⑴用横线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用波浪线划出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⑵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二、合作研讨:

1. 比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课后探究、练习二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说出古诗词中描写星空的句子和现代汉语中与星星有关的成语。 句子( ) 成语( )

四、当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船cāng( ) 静jì( )yíng( )火虫 2.说出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此进行具体评析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预习内容及要求: 1、自学生字词:

徜徉 浩淼 绚丽 雨晦 镌刻 雕镂 婵娟 感慨万端 谆谆教导 搜索枯肠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预习展示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五、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一)读《水浒传》

(二)读《千家诗》

(三)听老师教《南乡子》

(四)听老师教《南归》

(3)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

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把握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解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体会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看图片《狗狗,你是我的朋友》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看了图片的第一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的丹麦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他的作品曾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安恩和奶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2、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

三、研读课文,认识人物,理解主旨

1、读这篇小说时,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小结: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

2、作为读者,在谜底揭晓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得出安恩带奶牛到集市上做什么来了,来到市场进行牲口交易的人们更想不到,所以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谈谈他四句问话的思路。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不能卖。“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

小结: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不卖有很多猜测。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这四句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由猜测到质疑最后到愤怒,步步深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3、那么被质疑、责难的安恩呢?她为什么坚持不卖奶牛?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谈安恩和奶牛的感情。

小结: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4、你喜欢安恩这一人物吗?你觉得她是怎样一位老人?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安恩勤荣、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点评小说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结:人物形象及情节特点。

情感诵读最后一段。

5、总结:对课文教学要点的理解。

师:随着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安恩,这一平凡农妇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散心,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6、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 课上到这儿,似乎该画上句号了。但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进行深一层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旧衣破衫,老牛相伴,闲适安然,传递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探讨。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

四、联读《钉子户传奇》,比较两位老人身上的相似点

学生讨论、比较二人相似点:

她们都并不富有,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坚持。

她们固执的外表下,是澄澈的心灵,她们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得到了平凡的快乐。 她们简单的愿望、本色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感悟精神的力量。梅斯菲尔德正是现实版的安恩。

五、总结

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最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心中满是不解和惊奇,随着我们的深入阅读,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逐渐升起,而且越来越浓,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我们被她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六、拓展

扣单元主题,漫步文学经典人物画廊,体会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的感情。

七、作业

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教学反思:《安恩与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很巧妙,语言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像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安恩和奶牛虽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在平凡中要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主要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凸显人物特点,人物描写方法也是初一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的,因此我把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主题 ,课上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安恩的善良,既关心奶牛的物质生活又重视奶牛的精神需求,把对生命的尊重做到了极致,这是学生能够把握到的。二课上到这儿,我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我想让学生读出了安恩身上的淡泊坦然的生活态度,而且我又设计了《钉子户传奇》的比较阅读,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了,但有的孩子并未理解,主题或者说拓展延伸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我反思和大家商榷。

十一、端午日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导学提纲

课下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日有哪些习俗?

一、自主学习 自由读课文

1、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补充整理到课本课下注释1中。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茶峒( ) (2)泅水( ) (3)擂鼓( ) (4)zhàn( )酒 (5)划jiǎng( ) (6)缠guǒ( ) 3.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字词,请写下来。

4、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节 这一天茶峒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二、探讨,交流,合作 精读赛龙舟的片段,要求

1、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场面的作用。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三、拓展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课堂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由于本届学生素质较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全面而又不太深,学习目标具体简练,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做学习的主人,文中多出结合了多媒体展示,提问和追问效果都很好,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节课能顺利完成,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第四篇: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雨》导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风雨》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难点】学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资料准备】1.走近作家作品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2 .题目解读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1. 给加点字注音。 偌.大()刹.那()蜷.

曲()屋檐.()疏.忽()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

刹那:

疏忽:

3、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本文是一篇写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

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找出描写的句子。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6.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

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三、交流展示,师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导学案(整理)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4、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品味精彩语言。 【课时】拟2—3课时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 》、《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学习过程:】

1、师导入新课:

2、生读标,师解标。

3、学生自主预习 小组检查 (1).抄写四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缭乱 ....

心旷神怡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谆谆教导 百看不厌 身历其境 ..(2).填空

《往事依依》的作者是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情。

4、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5、再次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师下点拨指导。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的影响?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于什么有关?为什么?

(2)你能背出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原文吗?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4)文章前后多次照应,请找出,并体味这样写的好处。

6交流探究成果,师归纳点评。

7、拓展延伸:品读精段,赏析文章。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镂( )慷慨( )模糊( )镌刻( ) .....Ⅱ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Ⅳ文中有两句是写自己的“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的”和“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Ⅴ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选材精当,请你分析异同点。

Ⅵ本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在阅读方面受到了哪些启发?

Ⅶ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课后作业】

一、填空。

《往事依依》的作者是( ),通过对( ),( ),( ),( )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

二.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 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E、绿树阴浓夏日长 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G、春城无处不飞花 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 夏: 秋: 冬:

【学后记】

上一篇:秋思教学设计教案下一篇:青年干部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