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2024-04-10

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共8篇)

篇1: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

学习心得

认真研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使我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更深一步,使我意识到职业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也让我明白,身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还需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与贡献。

一、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升学教育,它强调道德修养的培养,它重在职业技能的训练,它突出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不是多年不变的应试教育,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紧跟市场变化而变化(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专业教育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校园教学,它是学校教学、企业实践、社会历练的结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它更是培训教育、就业教育,它是终身学习的具体体现(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

二、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十五年前,国家根据国情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十五年后的今天,科研型、学术型的人才严重过剩,大批量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上更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这个需求必将是长期的、稳定的。然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于是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对职业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职业教育迎来了他的春天。时势造英雄,在这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也许你就是这个大趋势中造就的名师、专家,走上自己事业上的巅峰。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

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蒸蒸日上,同时又给了我们更大的挑战,对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了更高的要求。

1、“变”字当先

职业教育思路要“变”,不能一味的固守普通教育的思路,否者无法适应真正职业教育的需要。整天在黑板上开车床、在视频里做西点肯定培养不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整天强调“分分学生的命根”,却对学生种种恶习视而不见的教学肯定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2、“严”字当头

转变教育思路,不以分数论高低,不代表我们要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要更加严格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提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并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都要严格把关,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仅做到高进高出,而且低进同样高出。

3、“德”字为基

在任何业绩考核里,都把“德”字放在首位,“德”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之最。道理显而易见,师者无德,怎叫学者诚服?学者不诚服,师者怎样去开展工作?上课应付学生,应付课堂,更有甚者,放一些与本节课甚至与本学科无关的视频,老师轻松、学生高兴,看来皆大欢喜,其实不然,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在给你打折扣了,你应付他次数越多,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就越清,学生看不起你的时候,他还听你“传道授业解惑”吗?还向你学习操作技能吗?所以“德”是我们做好职业教育的基础。

4、“学”字为梯

思路变了,要求高了,我们的履职能力达到了吗?以前在黑板上开车床就行了,现在要求你会真的开车床,而且要开的好,开的溜,要能教会别人开。怎么办?“学”!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一方面可以借助国家、省市组织的培训、企业实践等契机进行提高,但是这个提高很有限,更多的是靠自我学习——教学空隙去钻研,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假期主动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做短期工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是我研读六号文件的一点体会,认识肤浅,抛砖引玉。

篇2: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劲松职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课教学模式》阶段汇报

(弱化课题,强化教学改革;弱化我个人的作用,强化内涵发展需要)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所有着34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学校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

我校1983年建校,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2014年通过三部委验收,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不够。随着中职生源质量的持续滑坡,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家长学历层次较低,对学生期望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此场合不宜这样表述)但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仅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企业员工的核心职业素养,也是决定其职业生涯层次的关键因素。这两方面的能力恰是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短板,导致他们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学校的教育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育人质量,适应学校及专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015年9月,郭延峰校长将普通中学“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带到劲松职高。寒假里,他组织教师自主学习了99页的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文章。开学后,先后组织了15次关于“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学习、建课培训,利用周二大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校116名老师全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课任务,共推出30节 “翻转课堂”组内研究课。

从理论学习到培训研讨,再到教学实践,这些都是在教与学方式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职业学校的实训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有着显著的差 异,学生自主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相应保障,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认真分析,寻找新的切入点。

2016年6月,郭校长主持的市级规划课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正式批准立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科研引领,而且选取了最具职业学校特色的、在操作上比文化课更有难度和多样性的实训课作为研究的突破口。10月份课题正式开题,在专家的建议下,课题分解成6个子课题。为保障研究有效推进,郭校长及时组织学校干部和教师进行学习、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对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指导。29节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例研究为“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总结提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实施准备

教师是课堂改革的主力军,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必须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然而调查中发现: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足,教师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教学所需的资源不足、学校配套的硬件设施和学生家庭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有问题,这些都是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条件。

针对老师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郭校长推荐全校教师共同阅读两本书:《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创新推动教育革命》、《如何培养21世纪技能——教学策略与学习工具》,并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学校先后组织了15次理论培训、操作实务培训、技术使用培训及外出参观考察学习。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校长派出学校德育教育团队到71中、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等进行交流学习。并亲自指导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一起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策略。每次听完课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感受与收获。

针对课程学习资源不足,学校依托区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并以专业组、文化课组为单位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共建设完成500多个技能视频和微课。

针对学校硬件设施支持不到位的情况,学校首先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各实训室、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齐全,定期检修。针对学生家庭信息化条件不足问题,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宣传和动员,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特别是针对住宿生自主学习问题,学校晚上开放图书馆、机房和实训室,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研究策略

策略一:科研引领,培训先行

在郭校长主持的总课题之下,设立了6个子课题,分别是:《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现状调研分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教学模式研究》、《单项实训课、综合实训课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基于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研究》、《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班级学习小组评价管理机制研究》、《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及网络平台应用实践研究》,从前期的调研、分析到问题的解决,从理论到实践,从机制研究到资源及平台保障,将课题研究工作与部门工作紧密集合,整体推进。

除了学校整体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子课题负责人认真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实践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进行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培训、学生学业评价培训、班级小组评价管理培训等,使得科研引领下的实践研究既面向全体,又突出重点。

策略二:整合资源,构建研究共同体

郭校长认为,任何一项研究要想深入,仅仅依靠校内的研究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研究共同体,研究才可能深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以下几个共同体:

一是建立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北京市课改专家杨文尧、朝阳区特级教师桂富荣、朝阳区教研员陈清等组成专家团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题研究和课例实践进行全面指导。

二是组建课题核心研究团队。郭校长牵头,6个子课题组长(分别是教育、教学、教科研、督导、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研究团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结合部门工作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建立区校研究同盟。依托朝阳区教研部门,以区级研究课为抓手,区校共同研究与实施课例,形成了共学、共研、共实践的研究共同体。

四是组建校内研究团队。一类是横向研究团队,即以各专业主任、教研组长为主,共研、共听、共评一节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另一类是专业或学科 研究团队,专业主任、教研组长将横向教研经验带回本组,培训指导组内教研,开展周二大课堂课例实践。

策略三:骨干引路,党员、干部带头

为了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实践,郭校长在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上提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骨干典型引路,干部先行先试,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本学期展示的典型课例,全部是专业主任和骨干教师承担。今年4月份周二大课堂展示的17节课中,党员、干部、骨干的比例达到88%,确实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策略四:捆绑实施,绩效管理(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绩效管理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校长要求把部门、校区、专业组、教研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情况分别纳入干部绩效管理、校区绩效管理、专业及教研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并将部门主管、专业主任、教研组长的考核与其所带领的团队考核捆绑在一起,确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策略五:构建机制,目标导向

学校“十三五”规划在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中提出:实现“全专业、全学科80%的课时”网上建课与授课。这一目标在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和目标分解中逐层落实。配套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课管理办法》、《专业实训课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制度》、《学生专业实训课学业考核评价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

策略六:行政推动,部门配合

郭校长作为课题主持人,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先行指导,带领课题组共开展了15次专题研讨活动,还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指导课例,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作为校长,他说自己在这项改革中的作用还体现在:整合资源、行政推动、创造条件、做好保障。子课题的负责人分别来自教育、教学、教科研、督导及信息中心等部门,课题研究内容即部门重点工作内容。因此,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真正立足学校实际,把问题当作研究的课题,把研究内容与部门工作紧密结合,在科研团队的引领下,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下开展实施的。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技能习得型专业课教学模式》

该模式从新技能习得的学习规律出发,遵循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将动作性技能的学习分为:感知——模仿——练习——内化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机械练习,而是包含了学生内隐的心智认知的参与。

在“四段”的学习中,我们还从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知识呈现和提供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应的上课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参考建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新技能的学习在四个阶段的发展中,其水平层次实际是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提升阶段,从而也构成了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自身教学效果的基本尺度,归纳为“四评”,即知识学懂——网评;操作学会——做评;技能学好——综评;能力学透——标评。

该模式的总结提炼基于对大量课例的分析研究,而现行课例的实施又是在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正在不断修正和丰富模式的内涵。

(二)提升了实训课教学实效(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混合式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教师将学习任务及资源上传至学习的平台,学生利用移动端进行理论及知识的学习,根据操作视频尝试操作。带着问题和初步经验来到实训基地,教师会领着学生解决问题,突破关键技能。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模拟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环境中内化知 识、习得技能、获得工作经验。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以前四节课完成的任务现在三节课可以完成,在评价研讨之后,还有时间可以进行任务拓展练习。

我们不难看出,以前的实训,学生在实训基地只有一次实践机会,剩下的时间是听老师讲,看老师做。学习方式变革之后,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四次操作,从自主训练、难点突破、完成工作任务到拓展练习,真正实现了“做中学”,不仅提高了实训效果,还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教学服务功能。

(三)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面对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固有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我校在实混合式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教师质疑、观望、尝试、接纳到创新运用的过程。随着实践研究的推进,教师从学生学习态度及效果的变化上找到了教育的成就感。例如:成晓春老师时常感慨,我教了一辈子面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奋过,学生的技能水平每天都有提高,太不可思议了!从混合式课堂教学到指导社团活动,再到技能大赛的辅导,成老师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技术技能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教”“学”相长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年中,我校教师制作完成了有研究价值的学科微视频500多个,物化了一批与混合式相关的课例和论文,其中20余篇论文在北京市第五届智慧教师论文评选中获奖。

(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职业学校作为未来“大国工匠”的摇篮,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工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混合式学习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实现“大国工匠”梦想的道路,他们在这条路上找到了自信,体悟到了获得感。

抽样调查标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不了、表达能力等均得到明显提高。75%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80%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学习效率。82%的老师认为混合式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再来听听我们学生的学习感言吧:“每天都会和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以前的时候上晚自习除了玩手机,就是看书,跟现在相比都觉得把以前荒废了。现在我们接到任务后就上平台看视频,还网上讨论。”“我们的作品还得到了行业大师、学校领导的肯定,我们的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今年的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酒店专业实现了突破,8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还有一名同学在备战国赛。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成绩斐然,尤其是高一年级的选手,是混合式学习的最大受益者,她捏出的包子具备了国赛一等奖的水平,这在历届的选手中是从未有过的。

(五)获得了和家长的认可(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中餐王凯同学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非常欣慰。她说,以前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几乎不学习。这半年多,天天回家给我们做饭,把学校新学的品种在家试验,还带着我们一起看操作视频,家里的老人可开心了!我把孩子做的蒸饺、花卷等发到朋友圈,大家可羡慕我有个学厨艺的好儿子呢!

我们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还不到一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如激发教师更加主动探索研究的机制建设问题、班级小组制配合实施的问题、学生学业评价大数据积累与统计分析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制作与适用性的问题等等。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职业学校招生大幅缩减的今天,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迅速适应新形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推向深入的动力与目标。

篇3: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一、充分认识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目的, 就是打破原来学科型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内涵建设上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够适应, 高质量、高效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多,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亟待深化改革。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更新办学理念,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1. 服务企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体现职业发展的要求, 体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反映企业的主要工作实践。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 以完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内容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并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 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 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 改变结构单一, 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 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 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我市太和职校针对市场需求开办的幼师专业和机械加工和焊接专业在市场上就业率达到100%。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优化专业结构, 新专业的开设要根据社会急需, 大胆尝试开设新的专业课程, 如:计算机操作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电子电工专业及市场营销专业和物业与保安专业、保险业务专业、宾馆服务专业等。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缓解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 解决好技术工人断层现象。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需求, 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 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的显著特征, 职业教育的教学涵盖课堂与“车间”两个主要的教学场所。所以必须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要研究与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决不能重知识、重理论而轻视了职业技能训练。要对着机器讲原理, 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讲计算机的构造及组装, 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实训室, 每人一台微机, 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微机拆开, 把硬件卸下, 然后再组装起来, 并能正常使用。这样的课, 学生肯定认真去做, 技能是练出来的, 学生必须经常上岗实训、顶岗实习, 我们要在教学中实行“做中学”。同时在操作训练中, 要因人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可以利用实习设备、工具、材料、元件为教具, 直观形象地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讲解演示、训练要穿插进行, 教师要及时纠正指导,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同时还要进行真实的岗位实习, 接受职业训导, 从而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接口。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要及时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 使理论教学与技能指导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创新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评价, 不同理念有不同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当代职业教育对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要求, 教学中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 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以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出发, 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标准, 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学生一定要依照企业的需求拥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人格品性, 因此, 评价标准一定要淡化所谓的知识量、成绩等, 要突出学生的多元能力和素养。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要多元化, 要有发展性。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可以采用目标评价、条件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 评价方法可以自我评价、互动评价、校企共评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法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 要融入企业元素。当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评价要实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评价, 我们的评价要注重对教师、学生的多元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除了要对教师、学生的已有表现进行评价外, 还要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潜能、发展方向进行评价。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性, 要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功能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定期举办技能竞赛, 使之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 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举办全国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 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技能培养起到引领作用。技能大赛是教学成效的检验和展示。技能大赛是考试场, 通过竞赛项目可以检查职业院校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是否突出了职教特色, 是否重视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否把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是对学的过程到教的过程、从学校到企业的全方位检阅。技能大赛是展示台, 参赛选手通过个人的形象和整体的风采, 构成“能工巧匠职教人”的魅力符号, 显示技术、技能和技巧, 显露真活儿、细活儿和绝活儿, 展示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 全国性、大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比赛宗旨, 预示着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 反映了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改革方向。职业技能大赛意义重大而深远, 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高技能人才又好又快成长是其最根本的目的。我市通过大赛彰显尊重劳动、尊重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同时通过大赛激发企业慧眼识真才, 激发学校培养“信得过、挑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推动社会“重普轻职”、“重学轻工”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从而实现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 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 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锐意改革, 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 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摘要: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 另一方面, 企业认为学校并没有教给学生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内涵力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杨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篇4: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现在的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僵化,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以为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职业中专学生的特点,增强其“适应性”。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有语文基础相结合

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所以大多数职业中专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实行低标准教学。这种策略是说在过程上,我们在对中专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知识的难易,做到逐步攻克,循序渐进。在内容上,要重点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文本身上,进而适当地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和能力提高。

二、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结合

大多职业中专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比较重视而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相对偏低,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来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发现语文与专业学科间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通过这种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课与文化课双方面的热情。其一,职业中专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偏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启发法教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不断引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不同语言因素,运用可操作的各种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景,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职业中专学生毕业后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此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启发式教学表现为将传统以讲为主的授课演变为以“演讲与口才”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演讲技能各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而从演讲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文成为一泉活水。其二,职业中专学生知识结构零乱,能力水平偏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自主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职业中专学生,并非易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做一回真正的主人,即学生主讲,教师监督。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例如,教学《辩论》一课,我两周前就给班委会布置,让他们围绕校园生活组织一次班级辩论会。此间,我不作任何指导,全由学生自己筹办。活动结束后,再引出课文让他们阅读,对照找出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兴致很高,收效很好。其三,职业中专学生活泼冲动,自制能力差。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快乐法教学。职业中专语文的课堂现状是:教师在讲台的“孤岛”上挥汗如雨,而学生或呼呼大睡,或窃窃私语,或聆听音乐(随身听),或偷看闲书等。教师埋怨学生难伺候,学生则大发牢骚,说老师授课味同嚼蜡。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尝试快乐教学,借鉴明星和说书人表演来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去听课。例如,在教古典诗词时,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用适合的音乐将诗词唱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更为真切地体会到诗词的唯美,而且在反复吟唱过程中可以更易于理解和熟记诗词。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

职业中专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学方法的陈旧,不适应学生兴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要使职业中专语文课充满生机,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一,职业中专学生钟爱网络、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网络法教学。经调查,职业中专学生有70%~80%的喜欢上网玩游戏,或聊天,或看碟,或听音乐,而不是用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开通网络教学,这就无形中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以建构主义的学习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也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自行选择组别将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上网搜集材料,了解其他人对该问题的看法,同组同学相互讨论,从中适当地选择一些观点,加以整理,形成各组的主要观点,完成知识建构的能力,达到学习目的。其二,职业中专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性强。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创新式教学

1.讨论式:“讨论式”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它的可操作范围十分广泛,要运用好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事先设计好课堂程序与并维持好氛围,否则就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我若为王》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课文中“奴性现象种种”这一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在学生们充分地讨论后不仅使他们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2.启发式:当老师们在抱怨学生们常常“启而不发”时,是否认识到是老师的启发方式有不对之处呢?“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启发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不到这一点,“启而不发”的现象就会经常出现了。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合在散文教学中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例子来启发学生,使他们循序渐进地理解主题思想。例如在教授《<论语><孟子>各一章》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后,可以进行这样设问:“本文讲的是孔孟的治国之道,联系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你会想到什么呢?”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3.情境式:“情境式”是指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情境表演,从而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小说、戏剧的教学。例如,在教“戏剧文学欣赏”这个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团队,自选课文某一片段,自己编排情节,以自编自演的形式来将课文演绎出来。在学生自演自评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稍作指导,从而使语文课堂的效果格外明显。

4.质疑式: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本领,进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为他们创设释疑解难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团队合作来培养他们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大胆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在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掌握学生学情的现状,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进而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有语文基础相结合,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有这样职业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国庆.求新思变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J].江西教育,2002.

篇5: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和技术方向

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把无锡建成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会前先后实地考察镇江常州两地职业教育情况

http://.cn 2006年07月19日09:00 无锡日报

本报讯(记者薛蕾、实习生钱洪波)昨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和经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措施,动员全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市领导杨卫泽、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总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完善“两个体系”、发挥“三大功能”、坚持“四项服务”。即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完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和以终身教育为特点的职业培训体系,发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创建的功能,坚持职业教育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围绕目标任务,全市要加快资源整合,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加快体制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到明年,将全市国有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调整到25所左右,全市中、高等

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2010年达30万人左右,各类技术培训每年40万人次,学历教育与培训规模比2004年翻两番。

会上,杨卫泽作了题为《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把无锡建成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讲话。他说,我们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承和发扬无锡兴办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良好传统,发挥好运用好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有基础及优势,结合创新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力争把无锡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

他指出,围绕上述目标,要抓好“一项整合”、加快“两项建设”,深化“三项改革”。即抓紧搞好职教资源的整合,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使职教资源向职教园区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学校集聚,做大做强一批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实现规模办学、集约发展。加快“两项建设”,就是要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集聚效应。无锡(藕塘)职教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2007年完成首期工程,入驻院校6所,在校生规模达5万人左右;到2010年基本建成,学生规模达10万人以上;2010年前力争建成20个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教实训基地。深化“三项改革”,就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注重依托职教园区,积极推进校际学分互认,沟通专升本渠道,推行学生“菜单式”听课、教师跨校互教等做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成才之桥”。要以改革为突破,在职业学校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毛小平在会上作了《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他说,“十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改革力度较大、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成就显著的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他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落后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会上,市教育局、宜兴市、惠山区、市劳动保障局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了交流发言。

篇6: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1、基于学分制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

2、方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3、社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体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我校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中职生。

我校一贯坚持与各类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订了各专业的《技能水平测试要求》及《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提高了专业能力;此外,我校还积极探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与社会各界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内涵管理,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探讨学生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纺织服装类专业教研中心,现有4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分别是: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技术。学校于2005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等五个组织评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7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1年被山东省评为全省创业明星学校。近几年我校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等全国性研讨会,并作典型发言。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已成为推动当地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积极邀请各行业、各企业的知名人士以及各类专家、学者、名师到我校来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聘请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指导;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励志学习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技术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到来对于我校的专业学科建设、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成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聘请专家、技师和名人来校开展师资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其中邀请山东教育报总编陶继新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郭道胜等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聘请中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张立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建博等到校为师生做专题讲座;聘请青岛大学张晓东博士、郭宪英博士、李群博士、彭智博士等到校进行讲学和专业指导;聘请鲁泰纺织公司讲师团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聘请鲁泰公司工程师贾西武、高淑霞等到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技能训练。

近年来,学校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专业教学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主要聘请的专家有:鲁泰纺织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石祯、鲁泰纺织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子斌、唐骏欧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崔毅、刘士涛,山东新星集团总会计师陈凤云、政工师司衍水等,长期担任学校专业建设和指导顾问。

篇7:职业中专深化教学改革

【发布文号】教职成[2015]6号 【发布日期】2015-07-27 【生效日期】2015-07-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

三、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

(七)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八)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九)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四、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

(十)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要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要研究确定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和学生入学要求,当前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重点)院校为主。

(十一)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十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十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创新机制,提升行业指导能力,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制度。教育部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十五)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十六)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六、强化教学规范管理

(十七)完善教学标准体系。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十八)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九)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十)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鼓励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要把教材选用纳入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指标体系。各地要完整转发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不得删减或增加。各职业院校应严格在《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

七、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二十一)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实习实训、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各地要制订职教师资培养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实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项目。

(二十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二十三)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要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制订本地区、本院校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各地要推进本地区学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分专业(群)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要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在中高职院校差别化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仪器设备。

(二十四)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要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

八、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五)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和服务,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学校或专业点,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二十六)加强督查落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对落实本意见和本地实施方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教育部

2015年7月27日

篇8:深化中专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一、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用“疏于管理、缺乏创新, 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一句话来概括。形成如此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来自于学生方面的因素

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 进入中专学校以后, 他们失去了应试教学的压力, 家庭、学校及他们自己对学习方面的期望值不高, 因而缺乏以学强身的精神和动力。

(二) 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因素

许多中专学校迫于“生存式”压力, 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投向新生源招收和准毕业生推销上, 既疏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放松了对教学的目标任务管理和过程监控。

(三) 来自于教师方面的因素

首先, 许多中专学校教师都肩负校外招收生源的任务, 与教学工作相比, 这是与绩效考评相挂钩的硬性指标, 他们的教学精力难免会受牵制和影响。其次, 有相当比例的中专学校教师在注重自我式发展的同时, 有把教学工作视为“第二职业”的倾向, 教学信息严重不对称, 因而难以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最后, 教学手段传统老套、简单机械, 与教学改革创新相距太远, 课程形式过于明显, 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中专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

(一) 抓好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

教师打破过去“死记硬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构建“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新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收器”, 而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老师正确辅导下自己默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问题;通读整篇课文, 感知文本的完整意义;经过思考, 自己提炼主题和富有特色的句子、句群及段落。这样一来, 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体。因此, 教师要备好课, 课前、课中、课后的辅导和服务要跟上去, 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练员。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学生更爱动脑筋了、更善于展示自己了,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而且课堂教学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呈现出了新气象。“总之, 自主互动, 展示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台, 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 抓好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达到此目的:首先, 教师要做好教材改革, 增加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内容, 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 设置“读、听、说、写”实训知识小结版块。其次, 教师要做好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教案, 以实例为主, 理论为辅, 增加个案分析、模拟操作的分量。再次, 教师可在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进行诗文朗诵、新闻采访、节目主持、旅游解说等专项训练, 使学生获得第一手体验, 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又锻炼和磨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 教师要做好经验交流和活动总结, 由学生自己动手撰写活动总结材料、经验交流文章, 办好“班报”和“校报”。教师要围绕实训中遇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 做好解疑释惑、推广经验、教训警示和收尾总结等工作。

(三) 构建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 并注重个别指导, 严禁对学生施以“训斥”“辱骂”和“打压”, 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重创。“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 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以考核方式的创新带动他们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语文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只有紧紧抓住了这个“纲”, 才能做到纲举目张。

(一) 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具体做法是, 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课学期发展记录表》, 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多角度收集他们的个人行为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量化依据, 并吸收同学、家长的评价意见, 实施自我评价记录。

(二) 加大综合能力考核力度

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 选材的视野要开阔, 角度要新颖, 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三) 加大“说、写并重”考核力度

一方面, 要考查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考查学生能否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否流利、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学习活动和社会交际等, 因此教师要强化阅读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学生, 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 要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包括正确的书写汉字和语句及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 谋篇布局、撰写文章的能力,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2]庄文仲等.听话与说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中国幼儿园教材网下一篇:校长读书心得体会:用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