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专业类型,在高职院校中已经被广泛开设。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应当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实现对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1: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摘 要】从开发背景、开发思路、开发研究方法、开发内容等方面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29所,本科院校120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2.5%。至此,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已连续11年超过本科院校。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体育课长期存在严重问题,难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在体育课程中“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应立足高职院校的特色,通过调研分析实践,开发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

一、开发背景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通过发挥体育的功能,达到既使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又使学生具备适应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的教育活动”。国外普遍重视职业性体育研究,注重体现其职业实用性价值,而且锻炼的体育项目符合职业性质。但也不难发现,鲜有系统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总体设置研究及实证探索。而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实用性体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在内涵、地位、作用、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职业实用性体育在我国只有一个大致清晰的框架,尚未构建科学、完整的体系,更有极少数声音极力否定职业实用性体育,强烈批评其“实用性和功利性”,认为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改革“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势必将高职体育引向强身健体、为劳动服务的道路,贬低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八条和第二十条规定,“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以此为指导,本文试专门研究铁道专业这一优势和特色专业,把握其职业特殊性和特殊身体、心理素质要求,通过反思现行的体育课程,开发符合职业实用性体育要求的课程,以促使体育课程体现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的理念。

二、开发思路

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对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资源与职业性体育课程教学选择与开发路径进行实证的研究。所以应按照以下逻辑主线开展研究: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该职业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分析→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具体的思路为:首先,运用社会调查法对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该职业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分析,以数据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第一手材料。其次,运用价值哲学理论、泰勒理论,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实施具体路径是:设置铁道专业体育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课程目标(铁道专业职业体能、铁道专业安全健康知识和技能、铁道专业终身体育锻炼知识及技能);分析影响高职铁道专业岗位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影响实施职业性体育课程中的地位,并对假设进行检验;同时有效优化“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路径,“1”代表学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N”代表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群学生,探究调控好铁道专业与非铁道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关系。再次,对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从各体育专项单元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实施)。最后,制定符合职业学生特点及职业实用性的课程目标、评价标准等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三、开发研究方法

文献法:利用期刊、网络资料和前沿理论成果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体育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优缺点,并搜集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法:调查高职院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并做统计分析,从而掌握目前职业体育课程开发现状,为课题研究打下客观的事实基础。在校教务处、其他兄弟院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将经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体育素养培养、体育教学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并得出研究结果。

访谈法:访谈广西区内高校体育专业,咨询他们对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意见,作为本研究的实施依据。

案例分析法:以广西唯一一所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个案为论据支持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为个案,对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通过实施铁道专业体育专项单元教学及实行专门考核评价,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径积极开发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

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回收并运用SPSS.19.00进行分析。

四、开发内容

(一)调研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调查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员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其目的是明确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掌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具备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情况。具体指标路线是调查铁道专业人才需求概况、铁道行业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体现在职业身体素质素养需求、运动技能素养需求等。

(二)设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方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0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典型个案,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具体实施指标为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开发原则;依据现代课程之父泰勒的课程理论,开发课程应遵循“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经验”四个步骤,所以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在设计方案时应以此为指导。

(三)构建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教学改革应主动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学与高职学生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开展体育与职业实用性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调控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点主要包括: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售检票人员、安全运行监督员、乘务人员、通号、车辆、AFC等系统维修、维护人员、行车调度、值班站长、车站站长、车辆调度、咨询服务、安检、售检票人员、车站管理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身体素质优良,站姿美,坐姿端,行姿正,精神优,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都应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

(四)优化“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铁道专业毕竟不是高职院校的唯一专业,以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导向,还应注重调控好铁道专业与非铁道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关系。为突出重点全盘考虑,必须实施“1+N”的高职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1”代表学校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体能、职业素质和技能实施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N”代表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群学生,如移动通信技术、数控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会电与物流、建筑工程技术等,借鉴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在其他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实施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

(五)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一条规定,“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学生学习评价”,须包括该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前者应彻底抛开选拔、甄别思想,只要学生认真练习铁道专业职业体能,培养站功、行功、坐功,努力掌握与人交往合作的技巧,尽量克服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困难,掌握知识,苦练体能,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给出评价。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教师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应涵盖教师业务能力,例如体育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课程建设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具体来说,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合设计、优化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实施与铁道专业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对实施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学生进行试验对比实施。采用的是“多元综合评价”方式,既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又重视城轨、铁路企业的研究行家和优秀员工的评价意见。无论其中哪一方面,都应该牢牢建立在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基础上,是充分体现铁道专业又彰显体育特质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宋建德.对高职体育“职业实用性”改革的重新审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基于铁道专业职业岗位群”(2015C420)

【作者简介】曾文军(1969— ),男,湖南湘潭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

(责编 刘健华)

作者:曾文军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2:

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分析

【摘 要】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专业类型,在高职院校中已经被广泛开设。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应当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实现对接。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然后分析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功能,紧接着分析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内涵,最后前文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对接

引言: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培养学生的目标同本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职业教育。由此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同市场接轨、同企业接轨,以市场、企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开设,其课程标准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当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实现对接,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企业对人才的标准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数字媒体应用专业学生的成长,同时也限制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行业的发展,因而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功能

1.1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1]。考虑到高职教育的根本性质为职业性,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置的时候,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创造条件,使得学生能可以学以致用,促进学会又好又快发展。

1.2课程标准的功能

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设定,起到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一定的课程标准,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的教学开展将会变得毫“头绪”,教学目标会变得摇摆不定,程标准的设定,可以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规范和指导,在评价学生使有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2]。其次,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定的作用体现在整体的专业教育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设置,高职院校可以同过对实际教学的观察,分析课程标准设置的效果,根据效果的获取情况,进行适当的课堂标准调整,特别是在高职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功能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3]。

2.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内涵和功能

2.1技能标准的内涵

何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所谓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简言之就是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就是特定岗位从业人员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时候要知道是什么、要知道干什么、要知道怎么干[4]。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非常具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应聘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岗位条件要求一栏中提出的熟悉各种办公软件、熟悉PS、熟悉Flash、熟悉3DMAX等,都是最为直接的技能标准。

2.2技能标准的功能

关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功能作用,纵观当前的市场现状,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更好的指导,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指导是全方面的,既包括教学改革的指导,又包括教学方向的指导,还包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可以对职业院校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5]。其次,可以让求职者针對性地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在缺乏一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情况下,求职者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表较欠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确定,使得求职者在面对具体的技能标准要求的时候,求可以根据要求努力提升技能水平,获得该岗位的认可。

3.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现状及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们又必须承认的是,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标准依旧存在一定问题,还有很大地提升空间。目前,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名称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6]。简言之,就是在当前的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中,存在同一课程不同叫法的现象,这种差异使得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存在差入,导致市场难以准确地制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毕业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素质水平有一定的出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存在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设定应当根据本校的学生情况设定。但是子啊实际过程很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院校课程标准定的过高,有的院校课程标准定的过低,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最后,课程标准的制定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没能实现对接,即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不相符。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实现与市场的对接非常重要,但是部分高职的课程标准设定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影视短片作品制作。

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走向市场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导致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4.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高职院校,抑或是对数字媒体应用市场,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当更好地实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接下来,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就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进行深入探讨。

4.1按照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

按照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方面,毕竟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想实现完美对接,按照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非常重要。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哈博实”订单班学生毕业后进入到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职业能力的水平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从事不一样的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有区别的。该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专业型人才,课程体系根据递进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以此实现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当然,根据能力递进制定课程标准,需要考虑到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的高职院校在操作的过程中护士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和空有一身实践技能的现象并存,影响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毕业生的发展。

4.2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对高职教育而言尤为如此。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关于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定要同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对接。因此,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院校领导和教师需要深入到市场一线,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二是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论证与研讨,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三是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7]。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顶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形成典型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邀请学院相关人员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工作内容,挖掘其中的工作重点,并将其带回到学校,向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讨论,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

4.3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必不可少,而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其出发点或者着眼点在于职业工作的逻辑,具体是职业技能标准[4-8]。所以,高职院校在制定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时,应当同职业技能的标准相适应,充分借鉴数字媒体行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校当地众多的在行业领域中比较知名的企业展开合作,如顶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长沙翡翠教育公司、湖南双狮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在与上述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对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者工种的等级都有了很好地了解,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等,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结合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根据此标准展开教学,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广受市场的青睐。

4.4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才,只不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体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样,并且培养出的人才类型也不一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而言,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必须表现出的能力[9]。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制定,除了要涉及到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制定等内容之外,还应当从学生群体出发,制定出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准,使得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数字影视短片作品制作、富媒体电子书设计制作、富媒体微网站设计制作、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制作等行业要求的职业型技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是要看重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也是很多企业看重的一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当成为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重要方面。

4.5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对接

既然是教育,就离不开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高职数学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考核已经有所改进,采用的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在过程性考核中,主要内容有出勤率、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在终结性考核中,主要内容是阶段性成绩测试、期末成绩测试[10]。与此同时,职业资格证书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行业领域绕不开的话题,从业者要从事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岗位工作,必须要取得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考核的部分应当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考证相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证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同时还能够提升获得从业资格的效率,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专业类型,其开设与市场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置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求职以及行业的人才需求。所以,高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应当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等方面出发,实现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性人才,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现人生理想铺平道路。

參考文献:

[1]武秀艳.试论职业院校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J].才智,2011,12(07):269-269.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24(14):16-18.

[3]王莹,王华,赵丽,等.高职药检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6):147-148.

[4]付浩.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分析[J].智能城市,2016,2(10):151-151.

[5]车广侠,李飞燕,李晓红.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02):109-110.

[6]乔俊,许扬.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0):312-312.

[7]胡翔云.高职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05):7-9.

[8]丁艳会,郝俊寿.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J].福建电脑,2012,28(10):188-189.

[9]王鸿雁.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75(30):161-161.

[10]赵京丹.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师资培养实践及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02):19-20.

作者:夏丽雯

职业岗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3:

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探析

【摘要】分析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必要性,指出应遵循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身体姿态为主线进行体育教学分类,构建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及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从实施职业预防课、健康生活方式课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 职业岗位体能需求 体育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工作岗位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上岗工作。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应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树立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在全面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设置一种与职业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课程,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岗位前的身体素质,以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能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然而,在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较少考虑学生职业技术特点的需要,导致课程内容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和特色。为此,以职业岗位体能的需求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提高特殊身体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将具有良好的影响。

一、高职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意见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标指明了方向。依据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实施干预措施,提升学生对未来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把运动技能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体能需求相互结合,为学生职业体能训练打下基础。

(二)学生体质的下降亟须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学。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体现在爆发力、力量、耐力下降;此外,肥胖检出率及视力下降继续增加。高职院校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往往忽视对体育的锻炼,缺乏职业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大强度的工作量。显然,设置一种与职业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课程极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依据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坐姿、站姿、变姿、工场操作、特殊职业身体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提高特殊身体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将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引入职业岗位体能训练。“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思想落后,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以学生的兴趣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某些技能得到较好发展。但是我们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它强调的是职业性,也就是目前所开展的活动均围绕着今后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开展及未来职业体能的需求。高职体育教学如何引入职业岗位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能力成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围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从适应性、职业体能需求性等特点出发全方位地开展体育教学。

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中体育教学分类

过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采用按单一学科课程内容纵向排列的方法,三年制各班级大学体育共三个学期,第一、第二学期为普修,即体育与健康1、体育与健康2,内容主要是耐久跑、跨栏跑、双杠、垫上运动、标枪、三级跳远、五步拳、排球、篮球、健美运动等;第三学期为体育专项选修,其中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瑜伽等。纵观课程内容,几乎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无直接联系,这些“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突出高职体育课服务于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首先应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再结合教育部2005年开始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某一工作岗位的主要身体姿态为主线,从职业体能特征角度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进行科学分类(如表1所示)。

三、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内容构建

体育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能否满足高职职业性体育的需要。为此,构建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内容为:首先,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其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职业岗位特殊身体技能储备和职业综合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成5个课程目标:职业综合素质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终生体育目标、职业特色技能目标、职业体能目标。再次,对职业性体育课程设计,主要有课程培养目标、需求特征、培养途径、课程模块、时数比例。最后,按照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特点,构建如下课程: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

四、开展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过去开设的高职体育课,其主要内容以传统体育为核心,其目的是培养宽泛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过硬的职业体能才是学生应对工作的保障,学生就业更需要与对口岗位适应的职业体能”,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在了解职业体能特征之后,打破传统的按行政班级上课这一教学形式主体,按照高职院校专业性质分模块,设置三个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体育、终身体育这一新理念和核心(如表2所示)。

(一)职业病预防课。“职业工作过程本身有利于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的发展和提高。但职业工作本身并不是发展职业体能的主要手段,这种劳动是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固定某种姿势动作,得到锻炼的主要是用力的那部分器官,其他器官则得不到有效锻炼,从而容易造成身体畸形发育。”例如,站姿类的车工、刨工种等,在工作岗位上长期上体前倾、含胸、弓背,特别容易造成腰肌劳损、驼背、背柱侧弯,护士、理发师、迎宾等工种易造成静脉曲张、腰酸背痛、腰肌劳损等常见病。坐姿类的文秘、会计、电脑操作人员等,较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易息颈椎变形、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导游、记者等变姿类容易产生全身性疲劳;工厂操作类易造成上肢麻木、臀部下肢酸胀等症。因此,“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加强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安排一些交替与对称的动作,使身体全面发展,以矫正或预防身体的畸形发育”。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除开设职业体能课外,还应该考虑如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全方位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如表3所示)。

(二)健康生活方式课。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应该具备的,它对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内容相当简单,但能够做到却不容易,而且实际能做到的高职生极少。中国在奥运会虽是金牌大国,但却遭遇全民健身尴尬:八成人不锻炼身体,15年病患增20‰教育部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此项调研通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绩等考察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发现19至22岁年龄组的学生除柔韧素质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归纳各地学者对高职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以及结合笔者长期对高职生的了解,可以说,高职生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无论男女生,早上一二节课经常不吃或者来不及吃早餐而在中餐和晚餐暴饮暴食,没课的时候或者双休日睡懒觉习以为常,为了玩游戏、聊Q、看小说、看大片……直至晚上12点至凌晨5点才休息。相比职业体能课和职业病预防课,健康生活方式课更加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当务之急就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体质测试,掌握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调整对策,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表4所示)。

上述模块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配为:大一上学期开设健康生活方式课程,下学期开设职业体能课程;大二上学期开设职业病预防课程。诚然,高职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太可能测算出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与具体岗位,但即使学生不能如愿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一样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在新的岗位上探索到培养职业体能的方法,游刃有余应对职业生活。

作者:曾文军

上一篇:华文媒体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子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