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六年级作文

2024-04-26

画卷六年级作文(精选16篇)

篇1:画卷六年级作文

古老的一条街,悠闲的小老板,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宁静,清晨的暖阳洒在人们身上,镀上一层金光。

远处,一位老人穿着清洁工服,颤巍巍地走来。虽是规矩的橘黄色外衣,但却被理得干净整洁,头发虽不说是一丝不苟,但也梳得清爽。她踏着缓慢但有力的步子走来,路过大树脚下,弯下了身子,伏下了腰,拿起扫把,皱着眉,好像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玩得一身污泥回来一样,精心仔细的一点点清扫树下的落叶,落叶的橘红、嫩绿、淡黄似乎给老人做了背景,飘在她的身边。恍惚间,竟觉得这清晨的时光分外美好。

老人扫完落叶,继续向前走,左顾右盼的,当目光扫到近处一棵小树苗时,停下了脚步,我不知道她为何而停,就在原地静静地看着。起风了,呼呼地吹动着周围的景物,初秋的风竟带了几分刺骨,小树苗也不堪寒风的刺骨,弯了腰,病恹恹地低下了头。老人从车兜里拿出一个板子,又从包里拿出一条绳子,给树苗固定好耐心地系上。我恍然大悟:板子支撑着树苗,树苗又挺起了身子,向着升起的朝阳高高地仰着头!

老人的.身影还在远处忙碌,她虽弯了腰、驼了背,但她脊梁却是直直地挺起的!那一幕,在我的心里,定格成千古的画。

古老的一条街,悠闲的小老板,一切都与清晨一样。有些事情,有些道理,真的不比在这街上站一天更明白。门外,云淡风轻,周围一片静谧,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篇2:画卷六年级作文

田野里,秋姑娘轻轻一挥手,稻谷就换上了金黄的大袄子,遍地金闪闪,黄澄澄,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稻穗沉甸甸的,粒粒挺着个将要涨破了的大肚皮,把稻秆压得喘不过气来,它们像一个个小娃娃,弯着腰,低着头,是在为秋姑娘举行欢迎仪式吗?

校园里,秋姑娘轻轻一挥手,枫叶害羞了,像孩子的脸蛋红彤彤的,那么可爱,那么温润。风一吹,枫叶儿带着遗憾,投向了大地母亲的怀抱,它们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翩然落下。桂花开了,十里飘香,整个校园都弥漫在桂花的香气中。

花园里,秋姑娘悄悄来到了!咦,秋天的.色彩怎么这么太单调呢?她挥挥魔法棒,菊花开放了。黄色的,雪青色的,红色的,白色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菊花有如谦谦君子,尽显秋天独有的彩色韵律自信绽放。

篇3:读写结合,展开作文教学的新画卷

孙艳老师悟出的门道之一是读和写的整体意识。杜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这类谈阅读与创作关系的精辟言论在古代文人那里俯拾即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现代语文教学的大家们多有阐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文章主要在于获得启发,受到教育,得到间接经验等。而在理解的同时,必然对文章的写作技法有所领会,可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张志公先生说:“要提高写作魅力,必须多读,熟读,精读……不要把读和写看成不相干的两码事……作文教学还是需要改进的,主要的原则应密切的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文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吕叔湘先生说:“读与写是有联系的,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适当的配合。”我之所以做这样的引述,意在强调读与写当整体观之,从古到今,是广泛的共识。但在教学一线,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只重阅读,写作只是附带,或者读与写是两码子很少联系的事,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原因。孙艳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到位。她谈读写结合微课程建设的一篇文章中,三个案例分别重在说明读写结合的整体性,读写结合的整一性,读写结合的整合性。她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可以见出读与写的反复来回。在她那里很多时候,读和写甚至不是相互联系的两码子事,而是融通的一个整体。

孙艳老师悟出的门道之二是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在读与写这两个方面,我是认为首先要抓好读。因为读是基础,语文文本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第一,要从思想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通透性的理解。冰心先生在《漫谈语文的教与学》一文中说:“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纱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掌纱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选入教材的文本,大抵是文质兼美的,是一盏美轮美奂的纱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到位,怎么深刻领悟。我看过孙艳的几则教学案例,她是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揣摩理解思想内容的。文本整体的教学价值她是自觉意识到的。第二,要把握文本的独特性。作家写作追求的是熟悉的陌生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不断接触陌生感,不断地把陌生变成熟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独特性。在《济南的冬天》等语文教学里,我们看到孙艳老师这方面的努力。以《济南的冬天》来说,很多文章的分析都是按山、雪、城、水这样的顺序展开的,只要把文章认真读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按某种预设的逻辑结构分析,是强加于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各个部分大都是综合地、整体地写的。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温情”,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比拟,而情感基调的“温情”是借特定的喻体来表现的。于是,“小摇篮”“看护妇”“小水墨画”“蓝水晶”这些喻体的形状和情味就值得引导学生流连。孙艳老师教学时在这些地方花了气力,我是很赞赏的。与前面讨论的理想艺术的教学价值一样,这些不必简单对应某一次写作,但积累多了,学生自然会有恰如其分、如泉涌出的那个时候。第三,是发现文本对于写作训练的具体价值。孙艳和她的团队编写出版了《读写结合作文本》,几乎逐条梳理出对应的训练内容,指导学生练笔。以《安恩和奶牛》为例,她(他)们从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及生存状态、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等方面,给学生布置了练笔内容,示例即语文的某个片段,取材即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和人物,这样的“写”不仅培养了写作技能,还会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

孙艳老师悟出的門道之三是写作阅读的对接与融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写作对阅读主题式的回望与展开。主要是指推荐的新的阅读文本,比如写“乡情”,关于乡情的文本会形成一个基本情境。无论是情感还是题材,都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回望与展开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指向问题解决的,这就使文本的借鉴意义得到了强化。第二,借助阅读文本,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还以写“乡情”论,寻找载情之物,找到我与这个“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表达情感,形成层层递进的立体感,学生有本可依,有梯可攀,自然可触类旁通,拾级而上。第三,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比如《童心说》,老师引导学生从中学点例证式议论、归纳式议论、对比式议论、演绎式议论:比如《呼兰河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富有色彩的动感的词语。因为彼此间的对应,所以学生很容易上手,这种点点滴滴积累在初中三年的写作教学中,自然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

学科教学的研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可以发现内部脉络的连通。读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也一样,越往前走,越是发现内在实践的丰富,发现研究空间的广阔。好在孙艳老师年轻,好在她总是斗志昂扬,好在伴随着自己的勤奋她功力渐长。于是,对于孙艳学术的前程我们有理由看好,我们相信她一定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做出卓越的贡献。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篇4:春天的画卷五年级作文

春姑娘像个勤劳的小蜜蜂,她唤醒了小草,小草羞嗒嗒的从地里探出了头;她唤醒了桃树,桃树笑开了朵朵粉嫩的花;她唤醒了梨树桔树,她们欢快的戴上了朵朵似雪的白花春姑娘是如此的热情啊!

燕子迎春忙筑巢,成群结队的鸟儿矗立在枝头上吟唱着春来到的律歌。农民们忙着春耕春播以备秋收。田野上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金灿灿的油菜花,绿茵茵的草地,粉嘟嘟的桃花无不章显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春雨也来帮忙了,无声无息的滋养着大地,鱼儿迎着喘急的河水,忙着繁衍下一代,春天的到来让大地焕然一新。

篇5:春姑娘的得意画卷四年级作文

春天是我家小区最美的时候。

花园里的小花像一名名士兵,把腰杆都挺得直直的,它们仿佛在等待一道神秘的.命令,就是现在,开!一夜之间,光秃秃的草皮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有杜鹃、迎春花……就像绿色的丝绸上绣了几张彩色的笑脸。早晨起来,你会感觉原本平淡无味的空气中,现在却夹着一丝甜悠悠的香气。这香气真令人神清气爽!一株株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它们稚嫩的身体正迫不及待地观察新世界。这时,下了一场绵绵细雨,这算是天空之母送给他们初来乍到的礼物吧!一颗颗雨后的露珠像在坐滑滑梯,争先恐后的滑下来,晶莹剔透。青柳枝上冒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脑袋,那是什么?哦!原来是嫩绿的新叶。一阵风拂过,柳姑娘梳起了头,它那青绿色的头发在风中舞动。

人人都迈着欢快的步伐,嘴里时不时哼着欢乐的小曲儿,整个小区都被快乐笼罩。

一只小鸟飞来了,白黑色,像是只喜鹊,我走上前去,却错过了身后的一只“小音符”,目不暇接。一切都显得更有生机了!

篇6:画卷六年级作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读四个字。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把字写端正。2.在读中感悟秋天的景象。

3.要读出语气,感悟秋天的美丽景象。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词句扩展练习。教学难点:难写字的写法。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解词语: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边读边想,儿歌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色?和同座说一说。2.填空:

()的天空()的白云()的蓝天()的大雁()的菊花()的落叶()的水果()的蔬菜 结合图指一指。3.扩展说话: 秋天还有()的()

4.指名读一读,想像秋天的图画,说说秋天给你的感受。5.出示一幅画片,再出示一幅画卷。使学生理解画卷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并扩词: 2.复习生字字型。

三、指导书写其他的4个字:

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重点笔画和间架结构。说说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描一个写2个。

四、作业:

1.到大自然里找秋天,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秋天。

篇7:优良传统的画卷

这幅漫画是1957年1月为庆祝杂志创刊5周年由丁聪、丰子恺等漫画家所特别绘制的编辑部生活大观。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编辑部的真实生活。

那时,杂志社在北京东黄城根官房胡同40号,一座传统的四合院里,高台阶、红漆大门,四面是瓦房,中间有一个小庭院。

《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创刊时参与人员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杂志社编委会主任是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宗教界著名人士吴耀宗,著名法学教授钱端升,教育界吴贻芳女士,画中坐在汽车上手执一面红十字旗的是冯玉祥将军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女士。当年,每当召开编委会,这些各界权威人士便会介绍自己熟悉的国内外情况,提出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老员工在回忆时常常感慨于当年杂志社自由而平等的工作氛围,大家不称呼官衔,只根据年龄大小称为老王、小李。唯独例外的是当年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画中放鞭炮的那位老先生),大家尊称其为“翰老”。这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最讲究珍惜时间,强调效率,他对己对人要求都十分严格。曾有一次,他约的人去谈工作,那位先生晚去了15分钟,只见门口贴着字条:“时间宝贵,恕不久候”。翰老早已人去房空,此事传开,从此谁也不敢失约迟到。

认真是杂志社的传统,漫画中坐在工厂高炉上专心打字的是本刊名誉总编揖爱泼斯坦,当年他是刊物的执行编辑,看稿、通版样总要精益求精,改了又改。大家交稿从不敢草率。为了保证文章适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爱泼斯坦会审阅杂志的每篇文章。当时,杂志印刷在上海,爱泼斯坦夫妇会每期亲自携带稿件赴上海监督印务。爱泼斯坦从

在迎来《今日中国》创刊60年之际,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和副主任王仲伟视察了今日中国杂志社,参观了社史图片展览,对我社继承光荣传统,不断创新,积极推进外宣期刊本土化,实现外宣“三贴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王晨即兴为今日中国杂志创刊60周年题写贺词:“六十华诞,再创辉煌”。

最近,今日中国杂志社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玻利维亚总统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马不久前来华访问,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并高度赞扬《今日中国》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本刊中外记者还先后采访厄瓜多尔、西班牙、土耳其、秘鲁、阿根廷等国家驻华大使,加深了双边交流和友好往来,为国家公共外交不断做出新的贡献。1951年起参加筹办创刊至2005年90岁逝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办刊事业,成为中国外宣领域的一面旗帜。

画中那位手持橄榄枝、坐在和平鸽造型的飞机上为世界和平奔忙的,就是杂志创办人宋庆龄女士。

在《宋庆龄书信集》中,有一封致金仲华的信,从杂志应以照片取胜、应更加生动、文章宜短不宜长等4个方面点评了《中国建设》的创刊号,其中甚至细致谈到封面中除了标注印明期数外,还应加注出版日期。

几年前,爱泼斯坦曾在采访中回忆宋庆龄对刊物工作的关怀。“她为刊物写了30多篇重要文章,对出版的每期杂志都仔细阅读,提出意见,并就编辑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她还积极地帮助杂志推广发行,把杂志装在信封里寄给她国外的许多新朋老友,用她那优美的很有特色的手写体写上地址。她通过杂志介绍中国,通过自己宣传杂志。

画中,三间北房是编辑部。一位文艺记者正从鸟语花香中汲取灵感;农业记者的打字机上长出麦穗;工业记者的打字机上升起经济指标:隔壁房间的一位小姑娘正在打电话核对事实,一位戴眼镜的编辑正在冥思苦想。前排房里的摄影记者在拍木偶戏,美术编辑正执笔作画,图片编辑手持大剪刀剪裁图片。

在编辑部之外,画中还描绘了各路记者奔波于城乡之间,乘飞机、骑骆驼、坐驴车、登高山、下厂矿,走边疆,为报道沸腾的中国现实生活所忙碌。而刊物也经由邮政发行和市场销售两条渠道得到推广,图中还特别绘有两名女同事专门整理回复鸽子衔来的众多的读者来信。当时,杂志社非常重视编读往来,陈翰笙曾一度处理读者来信。每年,杂志社还会精心为读者准备中国剪纸、纪念邮票等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广受读者好评。

王晨在观看漫画时,特别肯定了《今日中国》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办刊方针。《今日中国》多年来始终坚持做到了与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坐在农家的驴车上,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世界带来中国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

篇8:秋天的画卷作文

北方的秋天,风是最寻常的。从早刮到晚,一刻也不停歇。似乎在怨恨,在倾诉。

早上,天未亮,便开始感觉到风在怒吼,在狂嚎。正午,风依旧不停,不停地倾诉。晚上,人们忙碌了一天,累了。风也累了。它不再那样狂暴,它静了下来,却又不时地哀泣几声。它的暴躁变成了乞求,它多么希望在这寂寞的街道上,有什么东西能听到他内心的哭泣,能读懂它的落寞,可是,没有……从来没有人肯接受它的乞求。

它愤怒了,它将嫩绿的叶子打落,让它不再富有生机,拔掉它鲜艳的外衣;它将树木连根拔起,倒落在冰冷的土地上;他将小鸟赶去南方。他讨厌欢笑,讨厌笑容。最后,它又去敲打人们的窗户,它恨,恨人们的无情,更恨人们的无知。

此时的秋风心中充满了恨,充满了愤怒。它哭泣了,它流泪了,那是无助而伤心的泪水。

泪珠洒落在大地上,那样悲伤地泪,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白云,它们为秋风所惋惜,所哭泣,形成了雨。这就是秋雨。

秋天的雨是不同寻常的,朦胧之中带有一种伤感的气息;秋天的雨是绵延的,似乎没有结束的那一天;秋天的雨是寒冷的,碰到了便会被冷却热情、温暖的心。雨稀稀疏疏的,却又一直下不停。

一个人独自走在冗长儿寂静的小路上,路旁的树叶不断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孤身一人踏上了艰辛而惊险的旅途。不时的感觉到有清风从耳边经过。渐渐地,渐渐地,人影越来越模糊,然后消失在了这个寂寥的小路上。

篇9:春天画卷写景作文

山上的油菜花开了,它们穿着金黄色的衣服,像一片片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又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床金色的被子;雪白的梨花也不甘示弱,有一朵已经绽放了自己的笑脸,还有几朵遮住了自己的脸庞,像娇羞欲滴的姑娘;还有海棠花,它的颜色像粉嫩嫩的姑娘,有几朵在粉中加了一点白,风一吹,舞动了海棠花的裙子,真是漂亮极了!

地上有草慢慢探出了头,颜色各种各样,有的嫩绿,有的翠绿,还有鹅黄色的。它们的叶片都是尖尖的,像刺猬背上尖尖的刺,但却柔软细嫩。坐在草地上,就像坐在地毯上一样舒服。

雨神在天上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揉揉惺忪的睡眼,像刚睡醒了一样,然后下了一场大雨。“哗啦啦,哗啦啦”,让小草生根发芽,也让花儿慢慢含苞待放,更让大树茂密翠绿。

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出来了。鸟儿在树枝上唱歌,蜜蜂在花朵间采蜂蜜,美丽的大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在表演杂技。我觉得动物真是太有趣了,它们好像我们人一样,可以唱歌跳舞,劳动欢呼。

我终于知道还有谁在找春天,有花儿、小草、雨点、小动物……它们都在找美丽的春天,我也用亮眼睛看见了春天。

篇10:山水画卷小学作文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你要是去趟桂林,就像走进了美不胜收的画卷。

清晨,漓江上还飘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道道霞光如调皮活泼的精灵,未等到雾散尽,就迫不及待地射入江中,江面上反射出迷人的光芒,成了一座座漂浮的.彩虹桥。

晨曦中,薄雾渐渐散开了,水面就像一面光洁如新的镜子,映出天空翱翔的鸟儿和江边起伏的山峦。竹筏缓缓地进入了“黄布滩”,此处的水格外的明亮、清澈,犹如展开的巨型幕布,将瓦蓝瓦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其中,天苍苍,水茫茫,此时我已分不清哪边是天,哪边是水了。原来这里就是有名的“黄布倒影”,我国二十元人民币的反面,就是她的倩影。

桂林山水甲天下,提到了水,就不能不说桂林的山了。桂林的山更是奇特,奇峰异石,千姿百态。有的如同金蛇狂舞,有的好似蛟龙出水,有的犹如烈马腾空……望着身后渐远的奇峰绝壁,我正暗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突然有人在喊,“快看!象鼻山!”我循声望去,正前方,一头大象,正伸长着鼻子在漓江上喝水,大象鼻子和象腿之间的圆洞浑然天成,圆洞倒映在水面,犹如一轮明月。“水月洞”也因此得名。我心想,要是在晚上,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一轮月影畅游在水中,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篇11:美丽乡村 画卷龙湖

湖光山色总是令人陶醉沉浸,阴晴雪雾每每给人启迪想象。桑梓田园更是让人依恋眷顾。生活在青山秀水之中的龙湖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呵护、建设着美丽的家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热土。

三年的努力,一条淤塞严重、水害频发的龙溪河彻底改变了面貌,生态环保的治理理念,焕发了河流的生机,梯级拦蓄形成的觳纹微澜令人心旷神怡,绿草茵茵的护岸提供了恬淡的休闲环境,挺拔的水草与漂浮的睡莲不离不弃,岸边的水鸟与河底的游鱼遥相呼应,还有凉荫下执着地垂钓者,花丛中嬉闹的少年们,呼朋唤友的观光客,慕名而来的参观团,好一曲清新淡雅的生态交响。

八年的坚持,培育了大孤山的植物群落,阳春三月,各种草药开始萌发,决明子的淡黄花蕾,刺五加的墨绿叶片,五角的蝙蝠葛,多齿的西黄草,林林总总,欣欣向荣。每逢秋季,沿着林间山路,茂密的川龙骨叶片中,不时闪现出野生人参火红的果实。丛生的玉竹,在山坡崖头迎风摇曳,飘逸的乌头,像蝴蝶般翩跹舞动,各有千秋,硕果累累。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龙湖村的生活设施已经很现代化了,但是村民们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传统。在龙湖村,星期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村民们对时间的关注依然是二十四节气,是小寒大寒又是一年的周期。一个春秋寒暑,孩子们长大了一岁,树木则增加了一圈年轮,不论是本土的红豆杉,还是舶来的蓝杉,还有红橡、红枫,都在这年轮上记忆了龙湖村的发展变迁。与龙湖村村民们的情怀一样,龙湖村培育的珍稀苗木都充满着热烈,洋溢着绚烂。

龙湖村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树种,就是辽南特有的大樱桃。龙湖村的大樱桃园坐落在鸡冠山下,这里曾经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旅游观光的客流常年络绎不绝。聪明的龙湖村村民抓住机会,以这片高品质的果园为核心,打造了龙湖山庄的旅游品牌,率先发展了观光农业,既增加了收益,又扩大了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做到了敞开心扉迎接整个世界。

在迎接世界的同时,龙湖村也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用起伏的熏衣草展示自己,用斑斓的七彩花田展示自己,用高耸的风车展示自己,用奔涌的瀑布展示自己。池塘边的六角晚亭连接着卧波曲桥,梦幻般的背景下,交织着晚霞里三三两两的身影。由于集中供热取暖、管道煤气的使用,已经没有了昔日那袅袅的炊烟,但是在龙湖村村民的心中,永远珍藏着对绿色田园的眷恋。门前含露的小草是他们的眷恋,窗外盛开的鲜花是他们的眷恋,太阳能的利用是他们的眷恋,半坡上金黄的甜杏、大路旁紫红的海棠,还有龙湖边的碑刻、晚会上的吟诵都是他们的眷恋。

篇12:做画卷作文

星期四晚上我和

我对爸爸说:“我也想做一个。”爸爸却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做吧,

第二天早晨我得意地把我的作品递到爸爸的手中,爸爸接过一看高兴极了,向我竖起大拇指说:“儿子,好样的!”

篇13:四季画卷作文

春之绿

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头,披上了嬾绿的新衣裳;柳如荫发出新的枝条,换上了碧绿的舞裙迎风舞蹈;竹笋受到春雨的滋润,也纷纷披上“绿军装”破土而出,扎根在半山坡上……大地上的万物都好像不约而同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衣裳,随风舞蹈,绿意盎然。大画家用绿色的画笔画出了这幅美丽的生机勃勃的画卷。

夏之红

夏天,火红的骄阳照耀着大地。水面上,含苞待放的花骨架儿已完全盛开,粉红的荷花就好像是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傍晚,天边艳丽的晚霞红得似火,一片连着一片,就好像是一团团火焰。大画家用沾着鲜红染料的画笔,迎着骄阳,画出了这幅以红色为主题的夏日画卷。

秋之金

秋天,作物成熟,瓜果飘香。田地里,金黄的麦浪连绵起伏,金波荡漾。果园里,梨子也换上了金衣裳,就像一位高贵的绅士。树林中,叶子已变得枯黄。秋风一来,枯叶便慢慢地飘在空中,在太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就如同一只只金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最终,叶子“沙沙”地落在地上,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大画家用金黄的画笔画出了这幅充满丰收与喜悦的画卷。

冬之白

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大地上银装素裹,仿佛披上了一件白绒大衣,如同一个梦纪般的童画世界。鹅毛大雪随着北风在空中飘飘扬扬,引得小朋友们都发出兴奋的赞叹。他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童真的笑脸在孩子们脸上浮现,美妙的笑声不绝于耳。大画家用白色的染料一会儿轻笔细描,一会儿浓墨涂抹,画出了这幅欢乐的画卷。

篇14:最美画卷作文

春天来了,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向了河边,河面上微波粼粼,鸟儿们在河面上自由地翱翔;河边的迎春花已经争先恐后地绽放了;蝴蝶在花边环绕着好像在跳一支美丽的舞蹈;河的两岸,长满了青翠的小草,小草早就从厚厚的土地下长了出来;一排排的柳树正像诗人贺知章写得一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上已经长出了一片又一片嫩黄的叶子,柳树下美丽的野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样子美丽极了,这美丽的景色为春天的画卷添上了一笔颜料。

我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又来到了山上,这可真是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了,山上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山上鸟儿正在唱一首《小夜曲》呢!溪水弹起了美妙又动听的钢琴曲。走在路上,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来山上旅游、踏青,这些人们也变成我的景色,他们开心地玩乐着;嬉笑着;打闹着,这是多么的充满生机呀!这山上的一切,好像都与我融为一体了,山上的黄鹂的叫声,白鹭的拍翅声,使我想起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路边还有那一朵朵的小花,还有一棵棵参天大树,渐渐地我累了,便下了山,清凉的风一阵阵吹来,我迎风而行,花朵的清香,鸟儿的歌声,清泉的叮咚声使我顿时忘却了刚才的疲劳。

我随着山路又走到了一片竹林,竹子像一片绿色的世界,我走进这片世界,看着地上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竹笋,竹笋那生长的情景又再现我的眼前,竹笋在地下默默地等待着第一场春雨,突然,春雷响起,竹笋被惊醒了,它像一个新出生的小娃娃一样,伸伸腰,便一股劲地冲出去,竹笋经受春雨的滋润后拔节生长,竹笋马上就“拔地三尺”马上长大了,我看着这美丽的景象,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竹林。

篇15:编织美的梦想画卷

现代与古典——梁铨自述

梁铨是一位用现代手法来表现古典情怀的画家,是一位善于接受潮流而又勇于向潮流挑战的画家。

严善錞

现代艺术中禅宗哲学的回响微乎其微,不冷不热,可能油尽灯枯,销声匿迹,都是禅的境界。一直以来都以禅宗的信徒自居,但真正将之印证到自己的创作上,也就是这几年的事。翻看十多年前的作品,如烟的往事虚无缥缈得就好象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些五彩斑斓的经营位置和年轻时的豪情壮志,遥远得好象是别人的事。我已经从一个阶段迈向了另一个阶段。我的画面不再固守于面面俱到的“满”,而转向对于“空”的追求。风格转变之时,我的心情很平静,甚至没有任何心情。以画面来实现“空”的境界,可以说易如灵机一动,也可以说难如看山跑马。这种“空”和文人画的“空”不尽相同。文人画的以“空”表现“实”,但是如果单纯想表现“空”本身,又当如何行事呢?它绝非是落一笔那么简单,但是如若落了一笔,这一笔落在何处?落笔之处顿时就失去了“空”。落与不落之间不能有任何区别,否则一念之差,全局的境界也就随之成为梦幻泡影了。

很长时间,这种“空”的悬而未决成为了我的一块心病。在逐渐转化风格和苦思冥想之中,时光如同旋风般的飞逝,我进入了一个面壁参禅的阶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某一天,我在河岸信步游荡,看见某处的荒地上杂草无处不在,草的形状没有任何规律,看的久了,什么都像,但实际上还是什么都不像。我突然觉得有了 点头绪,虽然依然很飘忽,但是大局已定,其他的就可以不用担心了,你看,小河边的土堤翠绿欲滴,有着飘拂的垂柳和鲜嫩的青草。这些在风中微微飘荡的野草,看上去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脆弱,那么的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是一种魅力,至少是为了自己而开放。我在如地毯般的一片新绿中选了一株纤细的车前子,它那羽毛般细小的叶和穗因为隔得远,看得不甚清楚。我盯着它看了半分钟,然后将视线移开。仅仅一会儿,我已经不能从这一片纷乱的绿色中再将它辨认出来了:世界是细致而真实的,看起来所有的事物都微不足道。

用微妙细节的喋喋不休来互相抵消实际效果,以期实现整体上的空泛化,这未尝不是实现“空”的一种思路。 如文人画以“空”来表现“实”:而反其道行之,处理得当的话,恰到好处的“实”同样能够表现“空”的境界。杂草丛生的地面,任何一株草都自然而然,它们不必成为其他草的榜样或是规则,它们的鳞次栉比也并没有寓含着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意义,世界的原本意味就在于此:毫无意义的细节各自存在,这世界上原来没有那么多规律可讲究。

以细节的堆砌来实现“空”的境界,平静、无规律而静谧的线条必须要有彼此抵消引人注目的效果,才能够给人以种平心静气的禅心之感,才能够让人感觉它们只是自己呈现在那里。

一方面,这些偶然的细节在某个特定的空间中,被某种特殊的机制连接组合起来,这种组合,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抽象的,但线条的纠结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特殊的、深思熟虑的处理后,从而变成了一种微细平衡关系的实在物体。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无规律、静谧的线条的整体把握,那么线条和线条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空间构架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维系画面平衡的关键所在。它们甚至是动态的,有限而无规律的细节叠加很容易引起人们举一反三的联想。这乃是一种记忆的错觉简单重复很快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效果。

在另一方面,这种处理又是隐性的。它最好能够给人以这样的种感觉’看起来那位艺术家似乎什么都没做。艺术处理就是艺术家的规则,而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那么多规则可讲。就算是艺术家也无权强迫观众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思考。艺术家的创作思路越强烈,作品主题性越强,也就在越大程度上表现了这种精神的专制。艺术的感应是发自内心的、属于每个观众自己的天赋权利。对于这种感受,艺术家只能影响,却不能灌输。

第三方面,在现代工业社会充分实现有规律的大量生产的同时,存在少数以减法为原则的、追求精神上落落寡台也未尝不是对于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的 种别致的补白。一如南宋禅师善能曾经说的“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那样,在人人都追求激进浓丽的时候独自品味固守清淡,也是一种态度,对于世界、对于历史和对于自己负责的忿度:与静默、无名和恬淡长相厮守,叫刻提醒自己不必对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过分的牵肠挂肚。

从这三方面的考虑看来,艺术品的“无规律”和艺术家的“无为”是实现“空”的两个侧面。至此我的思路完成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循环。面对这神秘而空阔的世界,我无力争强,就只能示弱。如此而已。

这些零零总总的线条,它们各自存在时看似没有意义,但是当它们毫无规律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画面就完整了。“丰富”和“空”在这里实现了统一。平平淡淡和轰轰烈烈并无任何不同,对“空”的追求使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我以为那是比在艺术上的探索更重要的事情,实际上,这两者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的创作还在喋喋不休中继续着,但是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好。我等待着,思索着,忐忑不安,我已经想不起任何问题,抑或是那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也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根本没有存在过任何问题。置身于这个毫无规律的、细致而又真实的“空”的世界里,我对于自己现在这种胸无大志的因循自守、宁静内敛也相当满意我没有做任何事。

(本文系摘要刊登)

周凯山水尚意趣——名家点评周凯画作

著名山水画家周凯,1943年生于上海,现为深圳画院高级画师。他自幼学习诗文、书法和绘画,青年时期幸运地成为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周凯先生生性淡泊,平和而儒雅,其人生态度贯穿于他整个的绘画创作中。他崇尚元代山水回的境界,画作重笔墨,尚意趣,融诗书画于一炉。对于周凯的绘画作品许多画家和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周凯,号石原,国家一级美术师,1943年生于上海,现任职于深圳画院。初拜师于艺术大师陆俨少,1980年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曾在多国城市办展和参展,作品多次获奖并发表于国内外刊物上,广为美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著有《周凯画集》、《周凯画选》和《山水画初步》等。

周凯在师承的基础上又上溯古法,探求宋元堂奥:同时师法造化,以恬静淳和的笔墨溶化成淡墨烟岚的气象,显现出作者独特的心境。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学》编辑部主任

自90年代起,他将手中的两支笔重新分开,一支蘸着水墨重写传统,

一支蘸着重彩描写时代。他这一时期水圣画,多为浅绛山水,起自师承,上追古法,笔墨精良,趣味纯正,不愧为陆俨少先生的入室弟于,也不愧为当今山水画坛的实力派画家。他的重彩画,则以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念,将岩画、壁画、彩陶、织染作为形式上的解析组合,风格别致,匠心独运,尤其是那些表现现代都市的画面,给人一种斑斓绚丽、光彩夺目的感觉。

——董小明 全国美协理事深圳画院院长

周凯是正统派或者说是神品派的典型。他是陆俨少先生的八室弟子。他对传统的取法,由四王八手,经董其昌而上溯元四家,至宋及五代诸大家,走的是一条由近及远的路子,是近世学习中国画的正统。他的画风淳厚,虽然景致明净秀润,但笔墨却极其沉著。马一浮论学叶如此标出沉著两字:“沉着,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着,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

——严善錞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画院副院长

周凯所接受的艺术传统,来自两个相对的阵营:其一是经由中国人吸纳改造的以素描和油画为主体的西方绘画传统;其二是中国水墨画,尤其是文人写意山水画传统。如果说“文革”促进了画家从前一传统走向后一传统,那么,移居深圳的契机则使他将两种传统分而治之,一边保持着纯正的中国画体验,在丘壑烟霞、笔圣意趣之中笑傲优游;一边又致力于新形势的重彩探索,在变形、装饰、光色,肌理以及民间情味、现代理念之中奋斗。更有意义的是,尽管后者并不使用油画材料,前者也未脱陆氏云山格局,但无论从观念还是形式着眼,两者之间被刻意拉开的差距,都很难让人相信是由一人所为。

——卢辅圣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画出版社社长、总编

造化纷披——采承德花鸟画解读剑武(人民日报美术组长)

与承德兄相识近十余年,一南一北,过从不密,但声息总通。安闲的他与忙乱的我有一种不言的默契。

读承德兄的花鸟画,总觉得其中也有一种默契,在他与造化之间。

在他的笔下,物象是有数的。身居南国都城深圳的他,面对如潮商海,面对纷繁自然,有如此心境,作如此状态,有坐怀不乱之明,也有视而不见之悔。在一片嘈杂之中,保持一份安宁、一份清静,画自己想画的画,读自己想读的书,委实不易。但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面对南方郁郁葱茏的丛林、如云如霞的繁华,独守几根枯藤、几杆败荷、几只仙鹤,又有些过于洁高了,甚至可以说有些迟滞。其实,我总觉得,即使在深山古刹,或农家小舍,或异国他乡,承德兄也会是如此心境、如此行为。闹市乱境突出了他那份恬淡的清雅与可贵,但也隐盖了他内心的那份丰富与欲说还休。语言的机智、华丽、轻灵、雄阔,自然令人蓑慕但若以三言两语,甚至只言片语,道出一种意绪,而且透出深沉、厚朴,幽默的底蕴,以少少许当多多许、胜多多许,恐怕更为高贵,更为令人神往。不管自觉与否,承德兄是这样做的。月夜深更, 把洞箫,浅唱低吟,若有若无,但那份伤感却是绵长的,大则城破山倾,小则离情别绪。当我们常见的是一派光怪陆离的变幻,以及这种变幻的日新月异时,便发现承德兄与造化的这种默契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依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怀旧,并由此达成的物我统,而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这种选择也可以从承德兄绘画语言的来历得到佐证。细读他的画,感觉其作品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也即唐人气象与元人笔墨。虽然我们从后代仿制的造型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唐人的意气风发,但终不及唐人的遗迹来得真切。盛唐气象四个字所包含的,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等方面的数据以及由之构成的格局,但更多的,让后人憧憬的,则是这一切数据融合演化的一种极为充沛的精气神,或者说是一种宏大高远的境界。有了这样种境界,多少、上下、内外、反正、阴阳以及其它无法界定的方方面面,大多可以各行其道,各畅其流,又和合一统,相映生辉。因此,在承德兄笔下的那几种屈指可数的物象,就可以俨然造化,纷繁复杂,生机勃发,洋洋大观了。而承德兄没有得意于此,或者说,他于盛唐气象的大框架里,又以元人笔墨充实之。头青中以枯笔横扫,将一池春水化为一泓秋水。赫石中添几许墨色,将一缕晨光化为一片暮色。枝叉横竖,穿插交织,分割组合,构成一个个有些寂寥深邃的空间;而花叶点染,墨色润染,重叠复合,将上述空间充实或破坏,于幽暗处添亮色,于干裂处出华滋,遂使心神凝定,造化纷披。

长江其人其画陈君深圳画院研究部主任

于长江,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肖美术家协会理事,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大专班。

说于长江是“大”画家有两层含义,其一,他擅长宏幅巨制,20世纪末他主笔创作的《民兵史画长卷》高2.46米,长108米,其局部获得了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同时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本世纪初,他主笔创作的大型组画《画说深圳》高2.46米,长118米,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壁画类铜奖,并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这两幅作品都算得上够“大”。其二,他的画作依件数来看虽然不多,但却幅幅容量内涵大,可谓有质有量。而他自己总是谦逊地说:“这么多年来只画了两张画,惭愧!”,其实,这也正反映出画家追求艺术理想之高远和自我要求之严格。

观赏长江的新作,犹如喝,一道陈年的普洱茶,越品越有滋味。有些茶初尝不错,越喝却越觉乏味,缺乏“品”的耐力和价值。长江的作品看似平平,但越看越耐人寻味,这与他长期投入大画创作经历的磨难、痛苦和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所谓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好画”,也必定要有风吹雨打和“发酵”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长江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学术思考,既涉及技法形式,也涉及主题内容。

篇16:美丽的画卷作文

我在河边快乐地玩耍,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洒在我的脸颊上,我猛一转过身,哇!这个景色实在让我惊呆了,瞧!多美的景色啊!简直让我陶醉其中。这时,只见日落河穿上了一件红黄相间的大衣,涨过来的水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小脚丫,迎着风姑娘的吹捧,我静静地享受着这美丽的景象。河面上漾起的波纹让日落河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不一会儿,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细雨编织成的裙子又给日落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细雨如丝,一行行小雨点飞似的向河面飘来,滴滴答答地演奏起动听的交响乐曲。远处,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山附近的小桥上,人群挤满了那一座座小小的桥,我想:大概他们都是来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吧!

雨停了,小桥也朦朦胧胧地消失在河的边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回想刚才好像进入了如诗如梦般的仙境。

上一篇:与幼儿园面对面经验交流活动发言稿下一篇:中通快递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