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024-04-29

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用15篇)

篇1: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但人又偏偏是最复杂的东西,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包含着复杂的含义,人的每一句话又常常包含着和话完全不同的指意,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仅仅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平淡正常的生活下去,不被抛弃在人群之外,每个人必须去思考他人的行为,他人的想法,有时候为了他人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可以说生活时时刻刻都像是在做一场博弈,和每一个人博弈,和每一件事博弈,很多人倦了,累了,认为这不是生活,这些为了和人打交道而深藏在心中的想法,和最后为了各种不同目的所作出的行为,最后沦为世俗。道德经第八十章说:“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其实是每个人在人生的一些阶段都有过的想法,远离人群,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但为何又是一些阶段?因为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在有强烈的逃脱世俗的欲望的时候,常常是失意的时候,常常是被他人忽略的时候,而当你还在圈子里的时候,却乐在其中,其实这所谓世俗的一面其实早就印刻在人的本性之中了,否则微博,人人,facebook为何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但是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隐居山林,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于是人们无奈的用超然与微笑的泥土一点一点的把寂寥与失望埋藏在了心里,可能在忽然间听到黄家驹用沙哑的声音唱出的往夕,你知道我这一生不羁放纵为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在寝室里放肆的大笑之后用眼角的余光看到那一片星空,亦或是在人群间看到那片长在图书馆顶层,那样傲然向上,却又在微风吹拂下,淡然自若,有意无意摆动的芦苇的那一刹那。那一层厚厚的土层松动了,那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又充满了你每一寸角落。但那仅仅是松动,生活还在继续,而你继续低下头和同学聊天,继续让低俗的笑话所产生的快感压制住那敏感的神经,继续向体育馆或者食堂走去,不管身边到底是否有人陪伴。

但也有一些人用冷漠把自己和这个让自己失望的世界彻底隔绝,但是你始终能看出那冷冽的目光,亦或是满不在乎的笑容下那丝渴望与失望。你知道,其实你一直都知道,他们并不快乐。

所以在这个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世俗社会中(当然这个世俗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中性的,陈述一件客观事实),逃离和冷漠,还有对世俗的唾骂和鄙夷,都不是生活的成功者所应该做的,但什么才是生活的成功者呢。接下来进入正题,不得不说,傲慢与偏见与我印象中,三砖块厚,读起来如嚼草纸一样索然无趣还带着一丝怪味的名着有很大出入。其中的精华便是语言,和对于细节的描写,那种故事情节如果让我来写,基本上就是香港壹周刊上张三家女儿跟人私奔了,李四家取了个帅哥女婿,等各种八卦,但是却能在这种很容易落入俗套的情节上,用幽默,轻松但始终充满理智的语言展开了对于各类人深度的描写。

首先,不管要做坏事还是好事,理智的思维和对事物正确的理解是一切的基础,贝内特夫人和他的三女儿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在思维不清晰的情况下,不管你到底在想些什么你的行为都会让他人觉得你极其尴尬,而且自己还会毫无所知,其实有些时候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犯下这种错误,只是在书中看得特别清晰,所以,多看看书,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三思而后行是很重要的。其次,不出于真心,想隐瞒自己目的,或者让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做出的行为在一开始的确是极为有用的,威科姆,和宾利小姐的确在一开始就博得了所有人的欢心,而大喜先生正是由于他的沉默寡言特立独行给他人留下了傲慢的印象。但是在时间的洗礼下,这种不直接且明显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会给他人留下虚伪的印象,因为时间的点点滴滴总归会显露出你真正地想法,还不如大胆的向他人展现出那个带有缺点,但却真实的自己。也正是这样,伊丽莎白用自己的乐观和果敢赢得了真爱。

最后,其实拥有一个队事物正确的心态(注意,是心态,不是理解,因为理解能让你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但是没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你将会为此纠结很久,最后悲伤地还是自己),简的善良驱使她把没意见事物往好处考虑,这时她自身的行为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的。微心的表露出宽容和大度,让所有人都喜欢她,而她自己也感受到了生命里的阳光,拥有这样的生活其实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因为一个阳光的心态使你在不经过过多思考和纠结的情况下本能似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们不不能够改变世俗,但可以改变自己,不是用违心的方式,比如吧自己与世隔绝,或者为了他人的想法或者最终博弈结果改变自己的做法,而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阳光一点,生活还在继续。

高一:包容洲

篇2: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小辰光的乡下,场头屋边到处都是堆头。堆头分稻堆和柴堆,有圆有方,方的像四平八稳的草房。圆的像头戴箬帽的巨人头。

秋收时分,斫了稻,在田间晒干了再收上场。除了明天要脱粒的稻子堆放在场边,其余的都要堆放好,那就是叠堆头。南水乡用木船将稻子运回家。船到河埠头,搁上跳板,一担担稻子挑上岸来,垒到基筑(半尺高的土墩)上。稻堆叠得高了,就搁上七八米长的跳板。人挑着百来斤重的稻担,踩上跳板,一步一步蹬上去。跳板晃晃悠悠上下颠簸,扁担吱嘎吱嘎一路欢歌。有时候,一条跳板够不着了,就跳板接跳板,越接越高。肩挑稻担登上又高又悬的跳板,看起来吓势势,可农民照样疾走如飞,本事大得野豁豁。记得大跃进年代有首民谣:稻堆底脚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 凑上太阳点个烟。在行家里手看来,叠堆头是雕虫小技。

稻子脱粒后,稻柴也得收拾好。那就需要叠柴堆了。一个个稻柴头大尾小,叠时需要揿结足。柴禾本身又滑,要是没有一点三脚猫功夫,柴堆叠了一人多高,一不留神就坍塌了。即使叠成了,不是七翘八裂,就是东倒西歪,只好用木棍顶着,就像跷脚支了根拐杖,免得摆不平。在农村,小青年学农活,首先得把叠堆头给学会了。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会家能把稻堆叠得四方整齐,棱角分明,上盖尖顶,雨天不漏水,大风吹不到。生产队有个叫吴阿小的社员,五十岁了,干什么农活都出色。土改前,阿小没有田产,只得做长工讨口饭吃。都说东家要勿要,就看生活好勿好。阿小犁田不会漏出一幅;耙田耙得平平整整;拔秧拔得整整齐齐;坌的畦棱挺刮板则;插的秧埭齐齐斩斩。干的农活谁都挑不出啥毛病来。阿小最拿手的活是叠堆头。在他手里,叠的堆头就像工艺品。有的叠成圆柱形,有的叠成四方形。一眼看去,圆的像立窑,方的像宝塔。他还能叠出和合堆,就像双胞胎紧相依偎。阿小说:好生活是逼出来的!

一天阿小叠堆头,好比头牌小生上台来。社员们都来看热闹,你阿小究竟有多大能耐?我和雨林、荣生三个小伙伴搬柴,递柴。大家说,阿小手脚快,你们也得快一点。我们满场飞奔,把稻柴一个个搬拢来,再一一扔给阿小。阿小接过来将稻柴头朝外堆放,一个挨着一个,码得整整齐齐,堆得严严实实。还逐一用脚将稻柴踩结实。都说双拳难敌四手,难道阿小能敌六手?看客们笑着喊加油。我们使劲往柴堆上扔稻柴。阿小不慌不忙,把周边的稻柴码齐了,其余的放中间随便拨弄一下就行了。我们忙得晕头转向,他却不慌不忙。我眼珠子一转,稻柴尽往阿小身上扔,还故意对准他的枯榔头。三个小鬼一阵猛攻,阿小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管头上柴屑沾了不少,依旧处之泰然。柴堆越叠越高,再怎么使劲都扔上不去了。我们开始射稻柴。一手提柴扶,一手捏柴尾,晃荡一下,朝柴堆顶直射上去。为了加快速度,就两个一射。我们想让阿小中个头彩,可惜累得满头大汗都白搭。阿小正中下怀,一个劲的催,小鬼头!快!快!快!稻柴掉在他身边,随手就码上。雨林鬼得很,偷袭阿小屁股头。可阿小背上居然长眼睛,左手接一个,右手揽一双,把稻柴一一笑纳了。柴堆叠得骨碌圆,周边码得像齐斩斩的墙头。阿小做起生活来真是一只老脚蟹。

农村里烧灶头用稻柴,生火做饭少不了它。灶口不能多放,需要时随时随地去柴堆上拔。从四周慢慢拔稻柴,堆头日益变矮,还镇定地保持着原状,不倒也不垮,真是神奇。

场边有了堆头,小把戏可来劲了。大家喜欢在堆头缝里绊绊猫。狭小的缝隙正是不错的藏身之地。官兵捉强盗,在堆头缝里钻来钻去。还有高兴事,即在寒冬腊月里去堆头的草檐下抓麻雀。天冷,麻雀躲在稻草檐下小憩。正闭目养神间,一道手电光照来。光圈里,麻雀一动不动,伸手便抓,招招得手,真是开心煞!

金秋时光,堆头林立,黄澄澄一片,在萧瑟秋风中伫立,在苍凉月色下守夜。堆头不巍峨,但挺拔。不管风吹雨打,始终昂首挺胸,就像农民最苦最累压不弯腰。秋虫在柴堆边歌唱,树影在堆顶上摇曳。房屋、竹林,垂柳、堆头遥相呼应,勾勒出来的田园风景显得朴实从容、端庄大方。

堆头演绎着农民的年景。看满场堆头高大气派,风景这边独好!农民个个乐淘淘。若是堆头叠不高,农民生活就没指望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宣传画上,稻穗上能坐小孩,可场头稻堆、柴堆稀稀拉拉,农民无米下锅、无柴烧火、无餐可做,生活穷得叮当响,苦得嗒嗒滴。堆头,贫穷岁月的艰苦守望;勤劳朴实的优美诗篇;从容淡雅的田园画卷。

篇3: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机械电子工程是指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 通常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其处于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前瞻。而机械电子工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依据市场需求, 达到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 重视对于学生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求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创新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传统的机械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 也就决定了对于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人才模式以及相关课程安排要进一步改进, 这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以及特点

一些国外的院校, 在开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 非常的重视微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融合, 其设置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可以概述为两类。一类是以机械制造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作为学科的研究方向, 一类是以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为学科的研究方向。

我国的高校在上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设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科。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设置初期主要是按照每个学校自身的归口行业需求而设置的, 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也是在原有的相关专业前提下而简单的调整, 对于学科的课程安排表现出“机靠电”或者“电靠机”的趋势。所以, 在机械电子工程的课程设置上, 特别是与机械电子工程相关的新技术课程设置明显落后于现实技术的更新速度。但是, 我们也不能否认, 在微电子技术的学科渗透下, 这个阶段所培养出的人才, 在实际生产中对于企业的产品改造、设备更新、工艺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等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十几年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市场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 高校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也随之出现了进一步的改进,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 在机械电子学的基础之上, 持续的强化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 以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为导向, 坚持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机械电子专业的方向也与国外的专业设置方向逐渐一致;第二, 从市场对于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来调整相关课程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不同于之前的仅仅重视课程设置自身的完整性模式, 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 更加的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搭配,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更加的重视课程与现阶段高新技术相结合;第三, 强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 寻找符合市场新环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教学实践和实际生产相融合、实践过程机与电相融合的目的。

三、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 建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教学课程设置

机械电子学科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相关技术, 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其自身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在参考国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自身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 通过使用分段教学、模块教学等方式, 使课程的设置不断的从基础向专业渗透。课程的整体结构设置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专岗实习和毕业环节4个层次;分为基础学习与主体学习2个阶段;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贯穿于机械电子工程的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这就是所谓的“四层两段一贯穿”的教学课程设置。

2.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行且融合的教学模式

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 课外的模型制作是比较理想的实践过程, 在活动期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要合理配置, 让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能够始终贯穿于其中, 两个体系能够并行, 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 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看成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点, 将教学工作的中心放在融合点上, 形成理论与实践并行且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

3. 强化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理念

对于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来说, 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安排的一体化以及教学环境的一体化。核心技术教学一体化是将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通过课堂和实训车间、实习车间、工厂车间等形成相互交叉与融合的教学网络, 实现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结语

在不远的未来, 我国必将逐步的发展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区域, 创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手段是市场经济进步必须也是非常关键的科技手段。现阶段, 我国机电市场对于拥有专业知识, 并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非常的需要。因此, 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 结合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制定出符合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校教学工作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 以更好的培养出市场需求、专业与创新的新型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天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0) .

[2]倪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 2013 (05) .

篇4: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这个帝国的天气从来未曾像这一年这么糟糕,公元1127年,大雪一场接着一场,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气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作“小冰期”。在这个“小冰期”里,宋王朝被来自北方的铁骑踏成了一地鸡毛。上天以自己的方式控制着朝代的轮回。绝望的宋钦宗自己走到了金军营地,束手就擒。此后,金军冲入汴京内城,在宽阔的廊柱间游走和冲撞,迅速而果断地洗劫了宫殿。匆忙撤走的时候,心满意足的金军似乎还不知道,那幅名叫《清明上河图》的长卷,被他们与掠走的图画潦草地捆在一起,它的上面,沾满了血污和泥土。

在他们身后,宋朝人记忆里的汴京已经永远地丢失了。在经历四天的洗劫之后,这座“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香艳之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废墟,只剩下零星的建筑,垂死挣扎。

在取得军事胜利之后,仍然要摧毁敌国的城市,这种做法,并非仅仅为了不理智地泄愤,相反,它非常理智,它打击的对象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和记忆。

暴风雪停止之际,汴京已不再是帝国的首都——它在宋朝的地位,正被临安(杭州)所取代;在北京,金朝人正用从汴京拆卸而来的建筑构件,拼接组装成自己的崭新都城。汴河失去了航运上的意义,黄河带来的泥沙很快淤塞了河道,运河堤防也被毁坏,耕地和房屋蔓延过来,占据了从前的航道,《清明上河图》上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河,从此在地图上抹掉了。

六十年后,《清明上河图》仿佛离乱中的孤儿流落到了张著的面前。年轻的张著一点一点地将它展开,从右至左,随着画面上扫墓回城的轿队,重返那座想象过无数遍的温暖之城。此时的他,内心一定经受着无法言说的煎熬,因为他是金朝政府里的汉族官员,唯有故国的都城,像一床厚厚的棉被,将他被封冻板结的心温柔而妥贴地包裹起来。他或许会流泪,在泪眼朦胧中,用颤抖的手,在那幅长卷的后面写下了一段跋文,内容如下: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后面的第一段跋文,字是蝇头小字,写得工整仔细,字迹浓淡顿错之间,透露出心绪的起伏,时隔八百多年,依然涟漪未平。

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他身后的时间是零。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一袭白绢,他在上面勾划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忘记了无论自己,还是那幅画,都不能挣脱时间的统治,都要在时间中经历着各自的挣扎。

张择端有胆魂,他敢画一座城,而且是12世纪全世界的最大城市——今天的美国画家,有胆量把纽约城一笔一笔地画下来吗?当然会有人说他笨,说他只是一个老实的匠人,而不是一个有智慧的画家。一个真正的画家,不应该是靠规模取胜的,尤其中国画,讲的是巧,是韵,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都能牵动一个人内心的敏感。艺术从来都不是靠规模来吓唬人的,但这要看是什么样的规模,如果规模大到了描画一座城市,那性质就变了。就像中国的长城,不过是石头的反复叠加而已,但它从西边的大漠一直辅展到了东边的大海,规模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那就是一部伟大作品了。张择端是一个有野心的画家,《清明上河图》证明了这一点,铁证如山。

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几乎没有超出张著跋文中为他写下的简历:“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他的全部经历,只有这寥寥16个字。“游学于京师”,说明他来到汴京的最初原因并不是画画,而是学习。他游学研习的对象,也主要是诗赋和策论。“后习绘事”,说明他改行从事艺术是后来的事——既然是后来的事,又怎能如此迅速地蹿升为美术大师?既然是美术大师,又如何在宋代官方美术史里寂然无闻(尤其在皇帝徽宗还是大宋王朝“艺术总监”的情况下)?他身世成谜,无数的疑问,我们至今无法回答。我们只能想象,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他,怂恿着他,终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哗让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笔,开始了他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语言终结的地方恰恰是艺术的开始。

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里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以至于孟元老在北宋灭亡后对这个理想国有了这样的追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清明,这个约定俗成的日子,成为连接不同时代人们情感的导体,从未谋面的张择端和孟元老,在这一天灵犀相通,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卷《东京梦华录》,是他们跨越时空的对白。

有人说,宋代是一个柔媚的朝代,没有一点刚骨,在我看来,这样的判断未免草率,如果指宋朝皇帝,基本适用,但要找出反例,也不胜枚举,比如苏轼、辛弃疾,比如岳飞、文天祥,当然,还须加上张择端。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零落之雨、缠绵之云,就会把他们的内心塞满了,唯有张择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这个朝代的价值在哪里。宋朝的皇帝压不住自己的天下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张择端,却凭他手里的一支笔,成为那个时代里的霸王。

纷乱的街景中,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要做什么,更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全部被画进他的画中。他走得急迫,甚至还有人推搡他一把,骂他几句,但他一点儿也不生气。相反,他庆幸自己成为这城市的一分子。他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梦幻感,他因这梦境而陶醉。他辅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画下来,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nlc202309020909

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心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被视为“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以后的第一个大城市”,这种变革,体现在城市由王权政治的产物转变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平民和商人,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语。他们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这一次,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复杂得多,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摩肩接踵,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在宋代,臣民不再像唐代以前那样被牢牢地绑定在土地上,臣民们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形成真正的“游民”社会。不像唐朝,虽然首都长安光芒四射,成为一个国际大都会,但长安城之外广大的国土上却闭塞而沉寂。相比之下,宋代则“以汴京为中心,以原五代十国京都为基础的地方城市,在当时已构成了一个相当发达的国内商业、交通网。”“市民社会”形成的同时,知识精英也开始在王权之外勇敢地构筑自己的思想王国,使宋朝出现了思想之都(洛阳)和政治之都(汴京)分庭抗礼的格局。经济和思想的双重自由,犹如两只船浆,将宋代这个“早期民族国家”推向近代。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宋代小说、话本、笔记活跃的真正原因,即: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而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却变幻无定。关注普通人的灵魂,关注蕴含在他们命运中的戏剧性,这是一个叙事者的本能。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习惯将一切都定于一尊的、到处充斥着帝王意志的、死气沉沉的国度来说,这种变化是多么的可贵。

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人知道,在道路的每一个转角,会与谁相遇;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没有人知道,那些来路不同的传奇,会怎样混合在一起,糅合、爆发成一个更大的故事。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而这,正是这座城市,也是他作品的活力所在,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画中的那条大河(汴河),正是对于命运神秘性的生动隐喻。

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汴河在漕运经济上对于汴京城的决定性作用,如宋太宗所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张择端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如李书磊所说,“时间无情地离去恰像这河水;而时间正是人生的本质,人生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现象,你可以战胜一切却不可能战胜时间。因而河流昭示着人们最关心也最恐惧的真理,流水的声音宣示着人们生命的密码。”于是,河流以其强大的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王安石曾经领导了汴河上的清淤运动,甚至尝试在封冻季节开辟航运,与此相平行,他信誓旦旦地对这个并不“清明”的王朝展开“清淤”工程,但这无疑是一场无比浩大、复杂、难以控制的工程。他发起了一场继商鞅变法之后规模最大的改革运动,终因触及了太多既得利益者而陷入彻底的孤立,1086年,王安石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死前还心有不甘地说:“此法终不可罢!”

他死那一年,张择端出生未久。

张择端或许并不知道,满眼华丽深邃的景象,都是那个刚刚作古的老者一手奠定的,甚至有美国学者Johnson Linda Cooke(张琳德)推测,连汴河边的柳树,都是王安石于1078年栽种的,因为她根据树的形状,确认它们至少有20年的树龄。张择端把王安石最脍炙人口的诗句吟诵了一百篇,却未必知道这个句子里包含着王安石人生中最深刻的无奈与悲慨: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朝代与个人一样,都是一种时间现象,有着各自无法反悔的旅途。于是,张择端凝望着眼前的花棚柳市、雾阁云窗,他的自豪里,又掺进了一些难以言说的伤感与悲悯。张择端一线一线地描画,不仅为了这座变幻不息的城市从此有了一份可供追忆的线索,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来不及生发的反省与体悟。

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由于一条河,这幅古老的绘画获取了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展开的宽度,它就像一个横切面,囊括了北宋汴京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生活百态,让我们目睹了弥漫在空气里的芳香与繁华,这一点已成常识;另一个是纵向的维度,那就是被河流纵向拉开的时间,这一点则是本文需要特别指明的。画家把历史的横断面全部纳入纵向的时间之河,如是,所有近在眼前的事物,都将被推远——即使满目的丰盈,也都将被那条河带走,就像它当初把万物带来一样。

这幅画的第一位鉴赏者应该是宋徽宗。当时在京城翰林画院担任皇家画师的张择端把它进献给了皇帝,宋徽宗用他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在画上写下“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钤了双龙小印。他的举止从容优雅,丝毫没有预感到,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这幅画,都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旅途。

nlc202309020909

北宋灭亡60年后,那个名叫张著的金朝官员在另一个金朝官员的府邸,看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那个时候,风流倜傥的宋徽宗已经在51年前(公元1135年)在大金帝国的五国城屈辱地被马蹄踏死,伟大的帝国都城汴京也早已一片狼籍。宫殿的朱漆大柱早已剥蚀殆尽,商铺的雕花门窗也已去向不明,只有污泥中的烂柱,像沉船露出水面的桅杆,倔强地守护着从前的神话。在那个年代出生的北宋遗民们,未曾目睹、也无法想象这座城当年的雍容华贵、端庄大气。但这幅《清明上河图》却唤醒了一个在金国朝廷做事的汉人对故国的缅怀。尽管它所描绘的地理方位与文献中的故都不是一一对应的,但张著对故都的图像有着一种超常的敏感,就像一个人,一旦暗藏着一段幽隐浓挚而又刻骨铭心的深情,对往事的每个印记,都会怀有一种特殊的知觉。他发现了它,也发现了内心深处一段沉埋已久的情感。他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把所有被掩埋的情感一寸一寸地牵扯出来,重见天日。北宋的黄金时代,不仅可以被看见,而且可以被触摸。他没有在自己的跋文中记录当时的心境,但在这幅画中,他一定找到了回家的路。他无法得到这幅画,于是在跋文中小心翼翼地写下“藏者宜宝之”几个字。至于藏者是谁,他没有透露,800多年后,更无从得知。

金朝没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它灭掉北宋一百多年之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朝就被元朝灭掉了。《清明上河图》又作为战利品被席卷入元朝宫廷,后被一位装裱师以偷梁换柱的方式盗出,几经辗转,流落到学者杨准的手里。杨准是一个誓死不与蒙古人合作的汉人,当这幅画携带着关于故国的强大记忆向他扑来的时候,他终于抵挡不住了,决定不惜代价买下这幅画。那座城市永远敞开的大门向他发出召唤。他决定和这座城在一起,只要这座城在,他的国就不会泯灭,哪怕那只是一座纸上的城。

但《清明上河图》只在杨准的手里停留了12年,就成了静山周氏的藏品。到了明朝,《清明上河图》的行程依旧没有终止。宣德年间,它被李贤收藏;弘治年间,它被朱文徵、徐文靖先后收藏;正统十年,李东阳收纳了它;到了嘉靖三年,它又漂流到了陆完的手里。

《清明上河图》变成了一只船,在时光中漂流,直到1945年,慌不择路的伪满州国皇帝溥仪把它遗失在长春机场,被一个共产党士兵在一个大木箱里发现,又几经辗转,于1953年底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才抵达永久的停泊之地,至今刚好一个甲子。

只是那船帮不是木质的,而是纸质的。纸是树木的产物,然而与木质的古代城市相比,纸上的城市反而更有恒久性,纸图画脱离了树木的生命轮回而缔造了另一种的生命,它也脱离了现实的时间而创造了另一种时间——艺术的时间。它宣示着河水的训诫,表达着万物流逝和变迁的主题,而自身却成为不可多得的例外,为它反复宣讲的教义提供了一个反例——它身世复杂,但死亡从未降临到它的头上。纸的脆弱性和这幅画的恒久性,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也构成一种强大的张力,拒绝着来自河流的训诫。一卷普通的纸,因为张择端而修改了命运,没有加入到物质世界的死生轮回中,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篇5:读光辉的旗帜

跟着书中所讲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去了,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长征那段历史,长征充分表明一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可战胜的队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句话都能让我深受启发。邱少云的故事虽然小时候就看过,但这次记忆又加深了。1952年10月12中午,飞来四架第几,有一颗落在了邱少云的身边,燃烧液滴在了邱少云的腿上,他顿时成了一个火球,他本可以跳进身边的水沟里,但他深知,这样会被山顶上的敌军发现,为了不暴露不对,也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和整个战争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看了这本书,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中国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气运,舍生忘死。从南昌城头到井岗山上,这面旗帜飘荡着;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原,这面旗帜挥舞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这面旗帜吓死了法西斯;三大战役、攻克南京,这面旗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翻身做国家的主人了。辉煌的旗帜率领一个到了边缘的民族走向了繁荣富强。

现在,这面历经风霜雨雪的旗帜仍在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迈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途。在这面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抗击水灾地震,抵御金融风暴,收复香港澳门,让黄土地不断创造奇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历尽沧桑,几十年灿烂辉煌,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人民幸福安康。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国富民强!

篇6:读《光辉的历程》有感

桃舟中心学校 张婷婷

读了《光辉的历程》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出现一幕幕令人振奋、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画面。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这60年来的历史。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中华儿女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写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篇章。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编写。一是《昂首奋进的崛起步伐》,二是《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三是《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四是《硕果累累的文教园地》,五是《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六是《四海合唱的盛世华章》。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第五章,书中介绍了那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志愿军能够攻占敌人的阵地,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膛,壮烈牺牲了!在黄继光的激励下,我军迅速出击,终于夺取了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

在去年5月12日的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袁文婷老师、张米亚老师在他们双臂的保护下,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这种舍生忘死、不畏死亡、舍己为人的行为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更多作文:

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祖国的明天靠我们去创造。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爱国信念,学习科学知识,锻炼强健体魄,为我们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指导老师:谢小玲

篇7: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啊,这都是事实,如果没有共产党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如果没有共产党的付出,也许,这时我们会有着都德笔下的小佛郎士那样悲惨的遭遇;也许,中国这个词已经在世人心中淡忘了;也许,世界上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会说汉语的人了。

爷爷常爱给我讲一些关于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特别是董存瑞的故事让我心存感动,董存瑞为了让队伍如期完成任务,他用自己的身体支起炸药包,抵在桥底上炸毁敌人的碉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尽了全身力量,喊出了最后一句口号:“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就这样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队伍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篇8: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份珍贵的艺术与社会史料,引领我们走进千年前的市井况味,找到繁华城市里的幸福节奏,思考自己与城市的关系,思考城市文明存在的幸福正向价值。

全世界有近四十件不同的《清明上河图》版本被收藏着,但只有收藏在北京故宫的被公认为北宋张择端画的这一张是原作。这件中国美术史上难得一见的以城市为主题的杰作,放在世界美术的格局上,远远超过同一时期任何一个民族的绘画成就。

◎一部现代电影

《清明上河图》就像一部现代电影,真实记录了一千年前乡村、都市间的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面貌。

一座城市的交通运输可以抚育一座城市的繁荣,而一条河流就如同城市的血液,如今河流的作用似乎有所减弱,但在北宋徽宗的年代,对于首都上河的重视非同小可,皇帝请画工去调查上河整个的漕运以及两岸商户人民的生活情况,把它描绘成图像的时候,有很多写实的意义在其中,每一次看到《清明上河图》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如何去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这一条河流与我们互动的关系,在画里有可能依旧看到与今天与我们的关联,大概就是张择端当年所作的这件画作的意义所在。

这部视觉变化万千的中国长卷艺术,让欣赏者随时可以掌握最精彩的画面。从“驴队驮炭”“近郊农村”,经过“行道树”“交流道”这样缓和的场景铺叙后,走进城市主题,一幕幕漕运繁华与商业街道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将剧情带到画卷中心位置的“虹桥事件”。

◎全卷五百多公分、汇纳八百多个人物

《清明上河图》全卷五百多公分、汇纳八百多个人物,是十二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多元兴盛的都会缩影。

这一张画在当时完成的五百多公分里,大概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大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从右边打开来,完全郊外的景象,很多的柳树,有一对小毛驴驮着炭往城里面走,树林中掩映着农村的草房,我们看到陆路和水路一起在走,路上的人和水上的船一起在走,可方向都是从右往左逐渐地进入城市,这一段是近郊的风景,慢慢的进入到水的主题,把陆地压低后进入水的部分。进入第二个大的段落的主题,就是虹桥的出现,进入了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个段落是城市热闹的街区。

在张择端的美学世界里没有“英雄”,城市繁华的“主角”就是庶民百姓。他在京城街头,看庶民百姓的生活,看苦力搬运米粮,看纤夫拉船,看街头摊贩叫卖,看桥梁上人潮来往,看车马滚滚驶过,看士绅豪商的富贵,也看城墙脚下残障乞丐的贫苦——他们都是张择端笔下“主角”,八百多个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城市居民”,不分富贵贫贱。透过人与人的身体,人与人的眼神,互动牵连,张择端在一片看似繁荣喧哗的商业闹市中,捕捉到属于“人”的深沉心事以及城市人性荒凉中的温暖。

◎一份珍贵的社会与经济史料

《清明上河图》更搜集了城市林林总总的图像。

汴京河岸漕运卸货的真实景象,让观赏者对一千年前的造船技术,货物的运输、贸易、仓储、搬运,都有了全面具体的了解。一轴白描市井的画卷、一段京华烟梦的收藏、一部民俗民风的史诗。这或许是东京汴梁城的某个清晨,或者是正午,或者是黄昏……

丈六长卷,表现了东京汴梁的风采神韵;妙手丹青,渲染了神州沃野的繁华似锦。轻轻打开《清明上河图》,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祥瑞之气,生民之气,灵秀之气,裹挟着我,簇拥着我,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清明上河图》对舟车、桥梁、屋宇、人物、服装的精细写实,成了北宋城市最丰富的一卷百科全书,不只在艺术上具有杰出的价值,也保留了第一手最不可取代的北宋都城史料。

不论是都市豪宅、农村竹篱茅舍、各种建筑物,或是巍巍皇城高大宏伟的城楼,屋上琉璃瓦铺面,两端屋脊鸱尾,巨细靡遗的宫殿建筑,每一处都是个性层次分明,可以说是十二世纪北宋建筑史的最好资料。并记录了北宋漕运物资通有无的经济贸易现象,可说是一千年前北宋“漕运码头”最真实的纪录片。

篇9: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就来说说邓稼先爷爷吧!他34岁时就接到了为祖国研制“大炮仗”的任务,他告别了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女儿,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二十多年,他和同事们没有人在任何报刊杂志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深深地埋在祖国大地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

钱学森爷爷因为学习出众,在美国被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收做学生,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至极,想立刻回到自己的祖国,可是美国海军次长并没有放他回国的意思,他冷笑着说:“那可就地枪决,也不愿放他回国!”可钱学森不怕牺牲,他坚持回国,一心想着祖国。经过几年的努力,饱受折磨的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

90年来,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迷茫,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选择。

篇10: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读完了《光辉的旗帜》,心里有不小的触动。革命前辈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那光荣事迹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在第9课“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里,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和整场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忍着剧痛,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在持续燃烧的烈火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友们都说,邱少云没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这种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令人钦佩。他具有高度的纪律性,舍生忘死,宁愿自己牺牲了,也不愿意损害集体。他,就是我们心中的“旗帜”。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等等,都要懂得遵守纪律。如果犯了错误,就要承认,不要总是把错误推给别人,让别人给你“背黑锅”,让别人当你的“替罪羊”;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校规,课间不能乱跑,要做有意义的活动。在班级里,我们要维护集体荣誉。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给班级抹黑。在面对工作时,不论家住多远,都不能迟到,也不能因为什么无关紧要的事而早退。

篇11: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中国的旗和鲜艳红领巾是那鲜红,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五星红旗添加光彩,让它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飘扬想起了毛泽东带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去夺取属于中国的大地母亲,我们体内不知有多少他们的鲜血啊!

在中国未解放前,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精神永久常在,千百年的历史迁变,不变的青山秀水,毛泽东为了解放祖国,他花费多少心血,甚至把自己的儿子牺牲了,我不对他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佩服的五体头地,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使许多人成了爱国者。

201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空前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举世属目的光辉成就。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行了上海世博会。祖国如此强大。我们更应该团结奋斗,为我强大的祖国增砖添瓦。

如果我们团结友爱,同样会金壁辉煌,像蚂蚁一样,有一点爱心,我想世界就会少一点麻烦,我读了这本书后,给了我潜所未有的感受,在进几年里,国泰安民,说明了我国还是强大、和平安宁的。我会不牺一切努力学习,为国添加光彩,

篇12: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似乎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看见了烈士们牺牲时那英勇的身影,似乎听到了群众游街时的种种不满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人民曾受过多少苦难,我们的家园曾经被多少个国家侵略过。但是,当这一切的困难迎面扑来时,中国人没有认输。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的道路。坚贞不屈的地下党员江竹筠,在抗日战场英勇牺牲的赵一曼;宁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气节的李大钊等等,这些烈士无一不是为了祖国而献身。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社会里,没有受苦受难的时候,因为家里宠着;没有忍饥挨饿的时候,因为生活富裕;没有战争的硝烟,因为国家安定,更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战乱的社会里,该怎么办?我无法想像。所以既然命运安排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想我们要努力做好我们应做的,要举着学习的旗帜,汲取先人经验,充实自己的人生。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二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飞,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制造环境,征服历史”。

所以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应该与命运相拼搏,与梦想相齐飞,给未来添色彩。我们更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命运与国家的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今天,我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宣誓:要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要在党的领导下,照耀人生。同时我也相信:光辉的旗帜,是不朽的丰碑。

篇13: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建昌营镇第三中心完全小学 六年级 林嘉华

在暑假里,我读过许多本书,但是有一本书令我难忘,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光辉的旗帜》。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第六课:向抗日救亡英雄致敬。抗日英雄指的是,从1931年刻骨铭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为民族大义与救亡的真理,前仆后继,英勇杀敌,无私奉献的人。

这课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珠的小男孩,他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儿童团。1943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敌人又来扫荡,当时他在村头的山上观察敌情。他发现敌人后迅速扳倒消息树,敲响铜锣,大喊“鬼子来了”。得到消息后,乡亲们在民兵的掩护下开始转移。敌人包围了过来,为了拖住敌人,王珠没有跑。敌人逼他说出八路在哪儿,村里的粮食在哪儿。他说:“跟我来”。不一会儿他就把敌人引到村外埋有地雷的一片萝卜地里,当场炸死了两个鬼子。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地杀死了他。后来,为了纪念王珠,儿童的团员们在那片地里栽了许多树。现在那些树,都已经长得很高了。

根据王珠的真实事迹,词作家方冰和曲作家劫夫创作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在那风光如画的天府之国,传来了这首英雄之歌,那歌声从嘉兴南湖畔飘起,那歌声从老红军的脚印下飞过,那歌声闪烁着星星火炬的光彩,那歌声印出五彩宝石般的传说。有多少红军,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么。总以自己真诚的心履行为党奉献了一生的承诺,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命运同党伟大的理想绑在了一起,为革命实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而无怨无悔。他们是党员的一份子,是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众多优秀中华儿女的一份子。回眸九十年的沧桑与光辉,多少中国人和革命战士在这面鲜艳的党旗下,历尽艰辛,改造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岁月山河!

历史抹不下他们的光荣事迹,战争的硝烟吞没不了如今累累的硕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每一天会在痛苦中度过;如果没有他们,祖国就没有今天震惊世界的成果。

篇14: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营山县云凤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杨扬

今天,我阅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其中,我对邓稼先爷爷、雷锋叔叔、李典怡青年的故事中理解,感悟最深。

辛勤工作的邓稼先爷爷,是我们中国最了不起的科学家——“两弹”元勋;他卓越的成就和不求名利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那幼小的心灵。我为邓稼先爷爷骄傲、自豪!

李典怡,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她爱党,爱国,关心集体,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那时,整个汶川顿时山崩地裂。当她得知灾区无数孩子无家可归时,便流着泪带头把自己积攒了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希望能为灾区的孩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你工作战斗的地方——抚顺。在抚顺,处处都有您的足迹。从2007年到2010年,抚顺市共举办了三届“百姓雷锋”评选,评选出“百姓雷锋”30多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只有一个回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你就会出现在哪里。1965年,16岁的你参加了工作,被调到县委当公务员。一次,你跟着张书记下乡,走着走着,你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你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绣的螺丝钉,你看了一脚踢到路边。张书记却把它捡了起来,从此,你以“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你牺牲时,年仅22岁!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我们应保护祖国,忠贞 1

不渝地热爱她,舍生忘死地保卫她,兢兢业业地装扮她,饱含激情地赞美她。人民利益重万钧,让我们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不小觑自己的力量。弘扬雷锋精神!记住:雷锋精神传万家,感动世人你我他。济人之危解人难,成人之美人人夸,只要人人献出爱,芸芸从生无仇家。学习雷锋不寻常,不要刻意去奔忙,助人为乐传佳话,舍已为人好榜样,互敬互爱百花香,和谐美满保安康,乐顺福旺送吉祥!我们要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所有的共产党员,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让我们胸怀一颗爱党之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奋发图强!

报效祖国,让我来献计献策:①刻苦学习,掌握本领;②守纪律,爱劳动;③讲卫生,讲文明礼貌;④团结友爱,为国家建设出力;⑤勤奋读书,珍惜资源!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在此,我向所有一切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敬礼!

我们要知道,改革的春风已经响满了整个大地,党是伟大的。我要向他们学习:李四光、邓稼先、李典怡,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长大为祖国作出贡献,成为祖国的骄傲,祖国的自豪!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祖国更好的明天。这就是我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后的感受。

篇15: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在建党90岁生日到来之际,老师组织我们学习《光辉的旗帜》这本书。看后,我感想万千。党对我们的重托,我们一定会永印心中,不辜负党的期望的!

这本书里向我们反馈了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赴汤蹈火的斗争经过。在战争时期里,可以说是天昏地暗,老百姓永不得安宁,无数先烈战士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了,但后面的同志也前仆后继,继续战斗。我们损失了多少万无辜的百姓,多少万英勇的战士,多少万罕有的人才。

一颗赤心,坚定不移跟党走;一份爱心,传递温馨暖人间;一片热心,服务社会传文明;一寸丹心,报效祖国建家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是效忠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用不屈的肉体和鲜血给我们铺成了今日辉煌的生活,铺成了中国走向未来的大路。翻到第一篇:“红船扬帆波浪宽”。因为遭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党的“一大”会议于1921年7月31日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在那里,代表们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那里,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经过90年的风雪,党的光辉仍永放光芒,取得一次次革命战争的胜利,最终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这让我想起了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的故事。他在潜伏在草地上,不料被敌人的燃烧弹射出的燃油喷到,全身燃起大火。而,他的背后,有一条水沟,一条生命之河,他只要后退几步,跳到泥水里,就能扑灭身上的火。但他深知,这样就会被敌人发现,然而暴露目标,这次行动就因他一个人宣告失败。所以,效忠于国的邱少云烈士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一声不吭,无怨无悔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有无数战士在战斗中英勇奋战,一旦一次战斗结束,战地上就会留下无数军人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尸体。他们不怕死,他们为祖国的未来作斗争,为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做奋斗,这还不足以表达他们效忠于国的心愿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世俗生活的光辉画卷-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关文章:

世俗的目光作文400字05-01

名人故事:世俗的张爱玲04-29

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04-23

世俗化05-04

宗教与世俗共舞05-10

世俗世界迷离管理论文04-17

世俗化论文题目05-05

什么叫世俗文化范文06-15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08-14

势利是世俗常态美文05-04

上一篇:地基基础工程小结下一篇:2023武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