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酒文化课程论文

2024-04-26

酒与酒文化课程论文(精选4篇)

篇1:酒与酒文化课程论文

我 谈 酒 文 化

——论白酒的和谐美

系: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

号:

201002060010

专业班级:

10自动化(专升本)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

一、酒的性能.............................................2

二、酒的功能要素.........................................3

三、中国酒文化的承载功能.................................3 3.1酒与政治..........................................4 3.2酒与经济..........................................4 3.3酒与文化教育.......................................5 3.4酒与社会生活.......................................6 3.5酒与文学艺术.......................................6 参考文献.................................................8

我谈酒文化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

关键词:酒;酒文化;社会功能

一、酒的性能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二、酒的功能要素

第一,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酒为粮食酿造之精华,美味甘甜,补益身体。但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物质财富极度贫乏,不可常得。故作为“天之美禄”(《汉书·食货志》)的酒,只有在祭祀和节庆时才能享用,并且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物质产品丰富后,亲朋好友来了,要用美酒招待,以尽地主之谊。

第二,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酒能消毒杀菌,舒筋活血。适量饮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舒活筋骨,消除疲劳,有益身体健康。

第三,酒具有兴奋作用。饮酒后,人体血液循环加速,大脑受到刺激,情绪激昂,精神振奋,思维特别活跃。它可以增加酒宴上的欢快喜庆气氛,给人带来生活乐趣,但过度兴奋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酒具有亲和作用。酒宴上轻松愉快的气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能联络感情,消除隔阂,调和矛盾,增强凝聚力。

第五,酒具有麻醉作用。过度饮酒,神经麻木,神智迷忽。在麻木状态下,思维得到抑制,心灵得到安宁,无忧无虑,忘却了烦恼和痛苦。“醉酒忘世”有时是一种度过心理困境的消极方法,政治黑暗时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处世态度,但其负面作用很大,有损身心健康。

三、中国酒文化承载着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3.1酒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言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西周统治者在取得天下之后,周公总结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酒诰》中认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范例。

3.2酒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

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3.3酒与文化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酒文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德”和“礼”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3.4酒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3.5酒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鹪鹩庵杂诗》)。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此外,在中国小说戏剧创作中,酒是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一个“酒”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咤风云、风云际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2、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3、吕思勉.中国文化通史[M].海潮出版社,2008.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篇2:酒与酒文化课程论文

南宋末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宋元战争,加上蒙古贵族的掠夺,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元代普遍实行禁酒,但因“川蜀地多岚瘴”,便对四川给以“弛禁酒”的优惠政策。元代四川酒课7590锭20两,占全国酒课的第五位。宋时的一些名酒如郫筒酒、鹅黄酒等在元代仍然享有盛名。元代川籍大文学家虞集在他的诗作《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就留下了“赖

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的诗句。

明清时期是川酒发展的重要阶段,白酒生产工艺普遍推广,酿酒技术不断改进,川酒中的众多名酒开始崭露头角。

明清时期,泸州酿酒业十分发达。著名的泸州老窖,建成于明代中叶。到清同治年间(1869年),温氏家族第九代传人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酒坊买下十口陈年酒窖,随同后来陆续收购的“禄厚祥”、“富生荣”、“顺昌祥”,统称为“豫记永盛烧坊”,就酿制出了号称“三百年老窖”的曲酒。据《泸县志·食货志》载:清末泸州“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清末白烧槽房六百余家,出口远销永宁及黔边各地……大曲槽房十余家,窖老者尤清冽,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远销川东北一带及省外。”1958年,国家轻工部委托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对今日泸州曲酒厂一车间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整齐排列的陈年老窖窖龄进行考察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老窖建成的时间当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泸州老窖池是我国酒文化的珍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文物,因而赢得了“国宝窖池”之美称。明代大诗人杨慎(升庵)对泸州美酒备加赞赏,曾写下了“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熏风坐午凉”、“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等佳句。清乾隆年间,被称为“再世谪仙”的川籍著名诗人张问陶(船山)乘船出川路经泸州时,写下了不少吟咏泸州城、泸州人、泸州酒的诗

作,其中题为《泸州》的两首七绝曰: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江给客橙。

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

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

在我国名酒“五粮液”的产地宜宾,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酿酒的专业作坊——糟房。当时较有名的糟坊是位于宜宾城北门顺河街的“温德丰”和“德盛福”。“温德丰”生产的“杂粮酒”,是仿宋代名酒“荔枝绿”的酿制方法,以高梁、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混合酿制而成,成为酒中佳品。据考证,明代宜宾酿出的“杂粮酒”,即为今日“五粮液”的前身,其最老的窖池,已有400多年历史。

赤水河畔的川南古镇古蔺县二郎镇,属先秦时代“夜郎”的疆域。2000年前,古夜郎人就已开始酿酒。二郎镇地处川黔交通要道,与贵州名酒产地茅台隔赤水河相望,相隔不过几十里。北宋年间,二郎镇一带酿出了优质大曲——“凤曲法酒”。明代赤水河畔出现了酿酒的“回沙工艺”。清代二郎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除生产著名的“凤曲法酒”外,还酿造各种曲酒、白酒、果酒和杂粮酒。1904年,荣昌人邓惠川在二郎镇开办“絮志酒厂”,后改名“惠川糟房”。他们学习茅台酒的酿造经验,在原“凤曲法酒”的基础上酿造出一种“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酱香型美酒,命名为“回沙郎酒”,这便是今日国家名酒——

郎酒的前身。

明清时期,绵竹酒业兴盛、往来商贾如云。在酿酒作坊中,以朱、杨、白、赵四家最为著名。清初,朱熠创办“开益”酿酒作坊,传至光绪年间,朱家后代将作坊改为“天益老号”。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绵竹市棋盘街发掘出一处酒坊遗址、即称为“天益老号”酒坊遗址。遗址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碗、盘、碟、杯、壶等多种酒具。经专家论证后认为,“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再现了从原料蒸煮、拌曲发酵到蒸馏取酒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白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遗址规模巨大(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工艺要素齐全,保存完好全国罕见,是继成都水井坊遗址和江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我国酒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在清康熙年间,善长酿酒的绵竹人酿造的绵竹大曲就已誉满全川。据《绵竹县志》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因而又称为“清露大曲”。人称清代“蜀中第一诗人”的罗江人李调元,说自已“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他在《函海》一书中,对绵竹大曲作了专门记述: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呕吐、除湿及山岚瘴气。他晚年的一首《醉后作歌》诗,抒发了自己畅饮绵竹大曲后喜极而狂,童心大发的情景:

不复序齿竞就坐,转瞬瓶罄空壶觞。

更有优伶解人意,歌声袅袅兼笙簧。

枯肠得酒高兴发,亦自起舞如巫娘。

群儿拍手父老笑,此翁无乃今之狂。

明清时期,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工商都会之一,酿酒业自然十分发达。考古工作者在成都水井街全兴酒厂内发掘出烧酒坊遗址,是我国经过科学发掘的“前店后坊”布局的明清时期酒坊遗址,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水井街酒坊遗址不但填补了中国白酒生产早期历史的文物空白,而且为川酒的连续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水井街酒坊遗址考古发掘,曾荣获199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表彰,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水井街,地处濯锦江畔,宋代就酿出了“锦江春酒”,明代这里也是酿酒重地。清乾隆年间,王氏兄弟相中了这块酿酒的“风水宝地”,在此开设“福升全”烧酒坊,取“薛涛井”中之水,酿出了著名的“薛涛酒”。一位名叫冯家吉的文人在《薛涛酒》一诗中咏道:“枇杷深处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到底美人颜色好,造成佳酿最熏人。”随着岁月的飞逝,“福升全”不断发展,资本日趋雄厚,便于清道光年间(1824年)在城内暑袜街寻得新址,建立新号,更名为“全兴成”。“全兴成”继承“福升全”的优良传统,吸收当时成都众酒之长,对原有产品“薛涛酒”进行改造加工,终于创出新酿,统称为全兴酒。这便是

今日国家名酒全兴大曲的来历。

清末简阳人傅崇矩(樵村)所著《成都通览》一书,留下了许多有关成都的酒乃至整个川酒的珍贵资料。书中记载,清末成都的商会中,就包括盐酒帮和烧房帮,公所中则有酒坊公所。关于成都的酒,记载尤详。兹择要节录如下:(1)本地之酒:以北打金街之金谷园、东大街之八百春为著名。(酒有)白老酒、毛酒、大曲酒、玉兰酒、香元酒、玫瑰酒、烧酒、竹叶青、老酒、桂花酒、百花酒、荫酒、葡萄酒、家常酒、青果酒。(2)外来之酒:渝酒、仿绍、绍酒、花雕酒、眉州酒、嘉定酒、泸州酒、内江烧酒、白沙烧酒、绵竹大曲、潞酒、陕西大曲酒、茅台酒。此外,尚有玫瑰香酒、兰花香酒、东洋消湿、西洋消湿、卫生消湿、虎骨药酒、花果香酒、百花香酒、青果香酒、佛手香酒、安花香酒、玉兰香酒、桂元香酒、香椽香酒、桂花香酒、香花玉露、西潞花酒、径南大曲。(3)成都之酒坊:凡496家,有烧酒、大曲酒、红毛酒,地均不宽敞。下酒之菜以花生、瓜子、豆腐干为大宗,余系炙卤肉

品,随意可买,其价不定。

篇3:彝族咂酒与彝族饮食文化

一 、基本情况

(一) 历史渊源

彝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的远祖古夷人对于创造中国古代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咂酒”,即用“吸管饮用的酒”。“直侯数”(彝语《献酒经》)上称起源于“哎哺时代”(原始社会),是彝族早期的精神产物,相传用十二种酒药花制成。十二种酒药花,六种生在高山,是被猪人发现的;六种生在平地,是放牧人发现的。长在高山上的花呈白色,酿制的是白酒,祭祀用;长在平地的花是黄色,酿制的是咂酒,喜庆事宜用。按彝族传统,咂酒是彝族人民用来供奉神灵的:喝咂酒时,第一杯敬天、地、人,说“君喝君施政,臣喝臣施政,师喝师尼木(辅助施政或编纂史料之意),人喝人聪明”。直到现在,黔西北境内的彝族逢喜事必上咂酒,旨在庆祝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西南彝志》、《陈英彝学研究文集》等都对彝族咂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二) 基本内容

在黔西北境内,彝族主要是以玉米为主食,猪、牛、羊、鸡肉为主要肉食。彝族人喜饮酒,有饮“转转酒”的习惯。每逢节日、赶集时,几人或者十余人甚至数十人围坐而饮,由长者先饮,依次递饮,来人随时加入,尽兴而散。特别是对咂酒情有独钟。

“咂酒”是彝族的传统饮品,原料为玉米、高粱、荞麦、毛稗等。制作方法:把玉米磨成颗粒蒸熟或将荞麦、高粱、毛稗等蒸熟,拌上特制的酒药发酵,把发酵好的酒装入瓮中密封后,或窖于有较高温度的厩肥里,或置于炕楼上用微火熏炕,时间在30天左右;在密封时还要用竹子制成的导管插入瓮中,导管插入的一端要加三个过滤层:第一层用两层以上的纱布;第二层用两层以上的棕皮;第三层装厚度为15公分左右的哑子爆米花;待时间到了,再加冷开水浸泡。饮用时,从竹导管中导出酒液饮用,或直接对着竹导管吮吸。其味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颜色呈黄色。

二、地域文化类型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生活着汉、彝 、苗、回、仡佬、布衣、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镜内地形西高东低,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生漆、大蒜、芸豆、蚕桑等经济作物和天麻、杜仲、丹参等100余种中药材等。

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据《彝族文献》记载:赫章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成果也印证了这一记载。

这里有古朴的民族风情习俗,彝族文化渊源流长,民族风情习俗别具特色。

三、分布区域及使用范围

(一)分布区域

彝族“咂酒”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

(二)使用范围

“咂酒”是彝族饮食文化的精萃,作为彝族特有的传统饮品,“咂酒”高度集中了彝族的生活习性,人生礼仪以及对未来的向往等内容,是彝族婚嫁及其它喜庆事宜的必备品,凡黔西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川南等地区彝族逢年过节遇喜事家家户户必备,主要是靠长辈以言传身教和喜庆事宜饮用的方式传承。

目前在这些区域居住的彝族和在彝族村寨内居住的其它民族都会酿制咂酒。

四、基本特征

1、酒精度数低,一般只有20%的酒精浓度。

2、味道独特,有糊味、甜味、略带酸味。

3、色彩浑浊,有少量的杂质,一般呈黄色。

五、价值分析

“咂酒”是彝族古老的传统饮料,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科学价值

彝族砸酒用优质山泉水和五谷杂粮制作的酒酿混兑而成,保持了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维生素,具有疏筋活血,护肝滤胆,滋阴壮阳,清心悦目等功效,是目前最受当地人们欢迎的饮料之一。

(二)文化价值

咂酒充分体现了彝族地区彝族同胞的生活状况和处世礼仪,婚嫁时喝咂酒除了代表吉祥外,还有祝福男女双方白头偕老,美满幸福的意思;喜庆时节饮用是庆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传递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表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体现了古老民族的饮食文化,其文化内涵中传送着仁、礼。

(三)经济价值

由于咂酒制作工艺复杂,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罐装咂酒出售,如果采用科学的制作工艺,延长保鲜期限,用易拉罐装存,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长途运输,拓展市场空间。如果全国每天有两千万人饮用咂酒,每人饮用一斤,每斤按1.5元计算,全国每天就有三千万的市场份额,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有一百零八亿元,为国家创造税收十亿元左右,咂酒的市场化推广,不但具有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让这一自然古朴、具有民风情、口味独特的饮料得到更好的推广、传承和保护。

六、濒危状况

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咂酒”这一古老的民间饮食文化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黔西北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族饮食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彝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急剧变化,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咂酒的适用空间越来越小,这一古老的彝族饮食文化将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七、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

(一) 保护内容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咂酒”的饮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体地说,就是保护“咂酒”的制作工艺和其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咂酒的生产和适用空间发生了许多变化,重要的是要继承其制作工艺和传承文化。也可以在诸多方面赋予它新的意义。

我们当前应采取可行的措施,突出彝族饮食文化,发现和奖励有突出制作成果的继承人,充分肯定民族饮食文化的价值,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促进工艺创新,不断提高酿制水平。

(二)建立机制

篇4: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当时的水平就已经登峰造极。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涉及日后各类思想派别,以及各学派对一切重大思想问题的思考与判断。龟衔甘露争先到,凤吸醴泉随后来。投在太清仙酒瓮,道人日饮两三杯。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对太清酒的诠释。尽管是淡淡谈及《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但却透露着人的从容心态和坚定信心。其实,老子的哲学不仅中国引用,在国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以自酿太清酒待之,孔子醉,谓弟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事实上,儒家鼻祖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相遇,不仅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成就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二人以太清酒为媒,成就儒道交融佳话,也使太清酒成为了中华文化圣酒。

有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依河而居,种黍为生,以酿酒为乐。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发掘的“长子口”商周墓中,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仍盛有美酒,历经3000多年,尚存酒香。由此可见鹿邑酿酒历史之久远。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更是深得酿酒之法,在担任周 守藏室之史之余,奉周天子之命,为周王室酿造美酒,祭天地鬼神,佑万民之福。并被周天子特许,以道号“太清”为酒名。至今,当时的都城洛阳仍留有老子酿酒炼丹的遗址。《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管理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同样,老子独创的太清酒,至今依然被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太清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有汉以来,一直是宫廷贡酒。她以老子的道教文化为底蕴,融会于漫长的历史熏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太清酒高贵的品质。周王朝分崩离析后,老子骑一头青牛,开始云游四方,并将自己酿造太清酒的的秘方传于民间,以使酒这个“万药之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造福后世。

鹿邑酿酒的历史已经3000多年了,只有老子的故里才能酿出这纯正的太清美酒。老子也只有喝了太清酒才能称其为老子,才能受到孔子的礼拜,才能写出《道德经》那样的宏文。太清酒是深奥的,有着哲学的意味,它使老子能够远望、沉思,而后远远地出行,让自己的身体不再属于鹿邑,也不再属于河南,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礼记·曾子问》中记曾子和子夏向孔子问丧礼,孔子的答话几次说 “吾闻诸老聃曰”;《孔子家语》的《五帝》和《执辔》两篇都提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韩诗外传》卷五记子夏说“仲尼学乎老聃”。但有记载的老子请孔子饮酒却只有一次,而孔子酒后悟出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国人2500余年的饮酒观。

孔子曾多次拜见老子,问礼求道。可以想象,那道应该不仅有思想的味道,也有酒的味道。抿一口太清酒,立时觉出一个精灵在口中舞动,那是一种对舌、对口、对喉的滋润;酒入人体四散开来,通体舒泰,身心都是愉悦的,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皇宫里,皇上来了,认祖归宗也好,喝点小酒也罢,老子不会见他们,老子早已羽化而去。苏东坡和欧阳修两位文学巨匠的到来,倒是有些意味。他们一定在老子故里的太清酒里看到了仰慕的老子。苏东坡喝了酒就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欧阳修则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都是悟出了天地境界。那不是一身酒气,是沾了道家灵气。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尚书·酒诰》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孔子的”惟酒无量不及乱”更是如此。历史上曾有8位皇帝亲临鹿邑拜祭老子,并饮用当地产的太清美酒。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他的子孙对老子一再加封,并将太清酒列为皇封祭酒。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来鹿邑祭拜老子后,在“明道宫”畅饮太清酒,御笔亲书并篆额立下 “先天太后之赞”。碑文至今犹在,当为信史。道和太清酒汲取清澈甘甜的古地下河矿泉水,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大米、豌豆等原料高温制曲,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以传统“老五甑”清蒸清烧酿造工艺和人工泥池老窖固态纯粮发酵,经过45天超长发酵,缓慢蒸馏、量质摘酒、分级贮存,由国家级调酒师精心勾兑而成,使太清系列酒形成了绵甜净爽,味甘清冽,香醇宜人的独特风格,是经典的浓香型白酒。道和酒品牌产品主要有道和福酒、道和寿酒、道和国酒、道和禄酒、百年道和酒、老道和酒、老子道和酒、老子太清道和酒、道和老窖酒等传统酒,道和酒由中国双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品牌运行,在中国酒都茅台镇原产地酿造,堪称系出名门,名门之秀。

上一篇:教室参考手册下一篇:学校申报精神文明单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