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19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迹保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十分重要又菲常艰难,论文以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从历史层次、空间层次、地理层次、发展层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定位进而更有效地进行保护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 篇1:

重视市民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主体地位

保护北京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是政府今后五年和2018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重点做好皇城、传统院落和胡同肌理的保护、文物修复、中轴线申遗等工作。陈吉宁市长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建筑的城市,这是建设的前提。” 这句话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北京是北京人的家园,北京的历史是北京人用生命经历和心灵感受建构起来的有温度的历史。因此,要做好北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就不能不重视市民的主体性参与。

让市民走到保护和展示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前台

当前,国际上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及文化遗产旅游规划领域的一个前沿做法是,让城市文化的代表者和遗产传承人从“后台”走到表演的“前台”,从沉默失语的“被代言者”转为直接向听众发声的讲述主体。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州,由州政府支持,民俗学家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合作,为自驾游规划了若干条文化遗产CD之旅。当旅行者驾车沿着某条线路行驶、经过相关的城镇时,通过播放相应的CD,便能听到对当地历史、自然风景、地质、地理、工业和农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能听到民间故事、民歌、个人叙事、地名由来、地方或者族群手工艺的描述以及个人的职业化实践、历史见证(historical testimony)等。在惠德贝岛(Whidbey Island)文化遗产之旅的CD中,有24位当地居民用多种形式和文体讲述自己和当地社区的关系。有的讲述了自己的技艺(木雕、造船、编织、风笛演奏等)与家族或族群传统的渊源关系,或者社区的由来、自己或家人曾经经历的社区重大事件、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生活,也有人演唱富有族群传统的民歌。传统音乐和叙事是该CD最突出的表达形式。聆听这样的CD,游客能够直接分享当地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领略当地社区的文化多样性。

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鉴提升这样的方法。如由政府支持,专家学者与市民特别是非遗传承人一起,共同设计北京的历史文化之旅,让那些居住在四合院和胡同里的普通百姓和那些非遗传承人(比如风筝哈、面人张、葡萄常等),直接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北京的历史文化掌故以及个人对非遗艺术的理解。还可以在北京文化地图上标明其遗产传习所或者工作坊地址。任何人只要用手机扫描地图上标识的APP,便能直接聆听其声音,观看其技艺;或者按图索骥亲临现场,观摩其展示,购买其制作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成功地激发起北京人主动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翁意识。国内外游客可以从北京人的亲身讲述和展示中,直接分享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领略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北京历史文化口述史数据平台

口述史方法是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记录和研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包括普通百姓)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较为知名的成功案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CCOHR)开展的多项口述历史计划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于老兵的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国内这方面的成果也十分丰硕,如刚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该书通过45位年事已高的运河老船工对大运河及其舟船生涯的记忆进行了抢救性实录,勾勒出“运河船工”这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样态,描摹出运河区域内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和文化关系。这样富有深度和温度的“抢救性工作”,亟待在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中同时展开。比如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用口述史的方法,用现代影像技术,深度记录并保护普通运河人与大运河的生命关联和记忆。这样的数据平台既可用于国际国内学术研究,也可用于公共教育;既为广大市民走到前台、成为发声的主体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更大范围内的观众了解、传播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

制作展示北京民俗文化风貌的主题演出

作为六朝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地方传说也多姿多彩。比如八臂哪吒城的来历、高亮赶水、鲁班与白塔寺、沈万三与什刹海等等。这些传说由来已久,生动有趣,对于展现北京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特色,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很多年轻人在北京生活了好些年,但是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民俗文化所知有限。因此,制作一场既有浓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又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主题演出,对于塑造北京形象、宣传城市文化至关重要。德国小城哈梅林因为《格林童话》中《花衣魔笛手》故事而闻名世界,该故事的户外表演备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相传很久以前,哈梅林城里正闹鼠灾,一位身穿花衣的陌生人来到城中,说他可以解决鼠患,但要求市民们付给他一笔可观的钱。市民们答应了。陌生人吹起笛子,瞬間老鼠都像中了魔似的跑到街上,跟着花衣人走,直至最后走到河里全部淹死。鼠患解除了,市民却迟迟不肯付钱。花衣魔笛手很生气,趁着大人上教堂做礼拜的时机,再次吹响魔笛,把城里所有的孩子诱到城外,一起失踪了。如今,这个流传了几个世纪的故事每逢夏季的周日下午都会在哈梅林露天上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报道说,每年会有100多万名游客专程前往小城哈梅林听故事,这里的捕鼠人是全世界最忙的捕鼠人,每年要准备600多场演出。这样富有极强参与性、鲜明地展现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的成功做法,值得北京借鉴和尝试。比如制作一场生动有趣、参与性强的关于北京民俗文化的主题演出,演出可以由专业人士表演,也可由市民进行业余表演,内容以北京地方传说为题材,艺术形式可以采用京剧、京韵大鼓、相声等富有地方风味的表演形式,表演场地最好是露天的公共场所。这样的演出,不仅有利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广泛地参与到表演和观赏的队伍中来,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也能起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作用。

(作者: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 / 沈 聪

作者:杨利慧

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 篇2: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迹保护:以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史迹保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十分重要又菲常艰难,论文以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从历史层次、空间层次、地理层次、发展层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定位进而更有效地进行保护的问题。论文也由此项工作的开展,对史迹保护范围的划定、史迹叠压的展示,史迹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确定诸问题,如何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作了一定程凄的探索。

关键词:南京,明故宮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分类号TU948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潘谷西 陈 薇

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 篇3:

拿什么保护你?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

一处断墙、一处废墟、一座宫殿,牵动的是从千年历史风雨里演绎出来的或悲壮、或辉煌、或豪迈的故事,它们无疑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城市有它的过去、也有现在与将来。在“拆”与“建”中,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的过去和未来的规划不当,往往造成了对过去遗留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破坏。

1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对山东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郸市、湖北省随州市、安徽省寿县、河南省浚县、湖南省岳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南省大理市因保护工作不力,致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进行了通报批评。

如何拆?如何建?理念的不同,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就不同。而在拆与建中,历史和发展的博弈,文化和利益的博弈都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

拆与建中的破坏

据了解,我国目前由国务院确定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19座,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有的曾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有的是某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地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因保护不力,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早在2011年1月,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就展开了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开展保护工作的联合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这些被破坏的历史遗迹或被肆意拆除,或被盲目拆除后复制新古迹,甚至再造古迹。

此次被通报批评的8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不乏被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云南大理,大理有着5000多年延续不断的历史,其中有500多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是这座久经风雨的文化古城,未经受住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多处珍贵的文化古迹被破坏甚至拆除。

近年来,大理地产开发增速,在引进高端酒店,圈山占水的建设中破坏了古迹原貌。据大理州政府网站显示:大理三月街度假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300余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集五星级高端度假酒店、休闲商业、高端养生住宅于一体的休闲养生度假村。然而如此大面积的建设项目占用的土地却是南诏大理国王城——羊苴咩城遗址。

不仅如此,除大理因破坏历史文化遗产遭通报批评外,其他7座城市也存在不同的古迹保护不力现象,在“拆旧”与“仿古”的双重热潮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地消失了。

对于此次被通报批评的湖南省岳阳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说,“岳阳只重视保护几座单体的文物建筑,比如岳阳楼、岳阳文庙、慈氏塔,不太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山东聊城是“推倒重来”建古城的城市之一。4年前,聊城市启动了古城重建计划,但是却没有严格遵守原定的整体规划,致使大片的老街区被拆除,同时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据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介绍,古城街巷的基本格局还在,但是里面的建筑全都变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在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很多地方在大肆拆迁、改造时都会说,自己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可这些规划并不意味着文化遗产能免遭伤害。实际上大量的名城、名镇、名村都因乱规划和乱改造变成了‘文化空巢’,没有了血肉和灵魂。”

要发展还是要文化?

对于此次被通报批评的8个市县,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整改要求,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整改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据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要求:相关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文物局督促上述城市人民政府立即梳理名城保护工作,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错误的做法,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将整改情况于2013年8月31日前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请示国务院将其列入濒危名单。

不管是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还是采取补救措施,都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间的抉择。

历史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为城市创造了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过度的为了利益而开发,往往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占尽天时地利,旅游业自然成为经济支柱,‘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成为金字招牌。”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分析说,发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必须面面俱到,开发显然是无法避免的。可是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而是一股脑按商业规律来办事,适度开发变成了过度开发,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被破坏。

当然,对于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整改要求,各市县高度重视。据悉,各市县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着手梳理名城保护工作,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同时将按通知要求,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错误的做法,保住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建议,对化解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尴尬,要“分区保护、分层次保护”,在完整保存和保护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可巧妙地在外围借景延展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气质,同时避免历史文化古城之间的同质化建设,要保持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风貌和特色。

此外,住建部、国家文物局两部门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的联合检查无疑给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敲响警钟。两部门还要求,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引以为戒,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加强法规建设,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加大保护投入,履行管理职责,坚持严格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开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待完善的保护机制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1982年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在此机制下,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法规及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然而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破坏几乎同步进行,相关法规与条例不能完全发挥保护机制的作用,亟待改进。

我国并不缺乏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规,《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制定保护办法。2008年7月,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规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批准。

但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12条规定:“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另据第40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尽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做了严格的规管,但惩罚措施依旧不足以保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价值的绝对“安全”。

“现阶段经济处罚虽然有效,但是单一惩罚只会让已受损的建筑或文化得到维护,而那些即将遭到破坏的建筑或文化无法得到保障,”江苏省规划设计院院长邹军认为,“应该打‘组合拳’,比如媒体进行曝光、政府进行行政处罚,甚至设计退出机制,最严重可以取消‘历史名城’等称号。”

“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一个退出机制。”王衍用说,业内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建言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的退出机制,如保护不力可取消其称号,但此提议至今未写进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保护法规。

就世界范围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停地督查。而目前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准入”,缺乏对文化名城保护状况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此,一些专家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后“一劳永逸”,没有有效的督查机制,甚至缺乏监管主体等现状,对遏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行为十分不利。因此不妨参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实施的撤销机制。

作者:康楠

上一篇: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下一篇:行政复议法律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