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2024-05-06

流动儿童调查问卷(共8篇)

篇1: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需求

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您好:

为了准确掌握您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需求,增强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乡计生部门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您提供真实信息,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目前的婚姻状况是:□未婚□已婚□离婚或丧偶

3、您在外务工时间:

□1-3个月□3-6个月□半年-1年□1年以上

4、您对人口计生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是否满意?

□满意□不满意

5、您知道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后多长时间向户籍地寄一次《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吗?

□1个月□3个月□半年

6、您到现居地后,计生及有关部门是否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已查验□未查验

7、一对夫妻同时外出的,按照国家计生委的《管理规定》夫妻两人如何办证?□必须分别办证一人一证□两人公用一证

8、您认为在异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未遇到□受歧视□子女教育就医困难□工资拖欠□其他(请注明)

9、您在计划生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不承认外地孕检证明要求定期返□不能享受免费服务

□办理《婚育证明》乱收费□虽符合生育政策,不给办理生育服务证或相关手续□其它(请注明)

10你希望人口计生部门提供哪些服务?

□生殖健康知识□避孕知识讲座□生殖健康检查 □提供免费避孕药具□合法权益保护□其它(请注明)

篇2: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年月日

1.您所在的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吗?

1、有

2、没有

2.您所在的单位有专门人员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或有计划生育协会吗?

1、有

2、没有

3.您看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吗?

1、看过

2、没看过

4.您认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5.您是否知道何谓流动人口?

1:知道2:知道一点3:不知道

6.您是否知道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对象?

1:知道2:知道一点3:不知道

7.您是否知道对于持有户籍地有效婚育证明的流动已婚妇女提供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的次数,半年不能少于一次,不能少于两次?

1:知道2:知道一点3:不知道

8.您听说过四术报销吗?

1:知道2:知道一点3:不知道

9.您是否知道外来人员如何在流入地办理生育手续?

1:知道2:知道一点3:不知道

篇3: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流动儿童。调查抽取了湖北省的武汉、黄石、宜昌和浙江省的丽水、舟山等5个城市, 每个市均抽取了中小学各2所, 共20所学校。共发出调查问卷1200份, 收到有效问卷1167份。其中武汉市400份, 回收387份, 有效回收率为96.75%;黄石市200份, 回收189份, 有效回收率为94.5%;宜昌市200份, 回收200份, 有效回收率100%;舟山市200份, 回收194份, 有效回收率97.5%;丽水市200份, 回收197份, 有效回收率为98.5%。发放对象为各市有代表性的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城市公办学校。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流动儿童城市文化适应的两个衡量维度, 即语言与风俗习惯。语言主要涉及的是流动儿童进城后的语言适应状况, 风俗习惯则涉及的是流动儿童的卫生习惯、居住地理位置以及家乡节日。

3.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采取集体施测的方法, 对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在spss上进行录入及相关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密尔顿·戈登认为, 外来族群适应本地族群文化的衡量标准有三个:一是语言;二是宗教;三是风俗习惯。由于流动儿童不存在宗教上的适应问题, 因此, 我们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两个维度上。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状况并不理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前期语言交流困难

戈登认为, 族群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异通常表现在语言方面, 如果两个族群在语言上互相不通, 无法进行思想交流, 那么这两个族群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显然会比较少, 偶有交流也容易因彼此语言隔阂造成误解。在明显存在语言障碍的情况下, 通常各族群居民会形成事实上相互隔离的社区, 这样的族群之间也就谈不上相互的融合或同化。

流动儿童进城之初以及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他们仍旧习惯性地使用方言与他人交流, 特别是在同族群中,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然而, 流入地与流出地间的语言毕竟存在差异, 两者之间的言语交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障碍。作为支配群体的城市族群, 他们无需变更自身的语言系统。而作为从属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子女, 将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母语”, 转而向城市主流语言靠拢, 否则他们将很难适应城市文化。

调查表明,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初期, 尽管讲普通话的人占大多数, 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人使用的是老家方言, 而使用城市方言的人数明显不多。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差异, 这就容易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产生。平均超过60%以上的人能够听懂流动儿童使用的老家方言, 但也有平均将近40%的人不能听懂流动儿童使用的老家方言。语言不通, 客观上导致了交流障碍的产生。

调查发现, 除宜昌市外, 其余四城市中的大多数流动儿童均不会使用流入地方言, 这对处在从属地位的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是相当不利的。

调查结果显示, 平均超过60%以上的流动儿童能听懂所在流入地的城市方言, 但也有平均将近40%的流动儿童不能听懂城市方言。作为从属群体的流动儿童, 如果无法听懂所在流入地的城市方言, 那么他们将很难与城市文化融合。平均超过70%以上的流动儿童认为在与城市儿童交流时不存在语言障碍, 但也有平均将近30%的流动儿童认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

2. 风俗习惯差异大

在族群历史演变的过程中, 各族群都会依据其传统居住地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条件而形成各自特有的传统的经济活动 (如农耕、畜牧) 和传统生活方式 (定居、游牧) , 同时形成自己传统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具体而言, 流动儿童与城市族群之间的风俗习惯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卫生习惯差异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 不少流动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不良卫生习惯 (详见表6) , 如衣服未能及时换洗, 指甲不能经常修剪, 有的同学不爱洗澡, 还有的同学早上起来, 口脸没洗就去学校上课去了。流动儿童的这些不良卫生习惯, 也从我们对城市儿童及教师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 如:“他们不爱讲卫生, 个人卫生习惯很不好, 不想和他们在一起玩”、“他们不爱干净, 经常随地吐痰”、“妈妈不让我和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一起玩, 说他们不爱卫生, 又喜欢打架”、“流动儿童相对于城市儿童而言, 在卫生习惯方面确实要差些, 一位教师如实说”, 这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听到的对流动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评价, 尽管其中可能有夸大的地方, 但不可否认的是卫生习惯差已成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而城市儿童在这些方面则无疑要好很多。

(2) 居住格局差异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 流动儿童大都居住于城乡结合处 (详见表7) , 而且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高度聚集的居住模式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流动儿童与城市支配群体的“主动”间离, 一方面是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 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的都市文化, 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堑也就此形成。而流动儿童与城市支配群体在大部分时候的“终日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交际模式, 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适应城市文化的艰难性。

(3) 节日差异

城市日益缤纷多彩的节日化, 与乡村相对比较执着的传统时节相比, 无论在数量、内容还是形式上, 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母亲节、父亲节、元旦、五一劳动节等愈发受城市族群热衷的节日, 在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看来, 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与吸引力, 更多的则是淡视, 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流动儿童与城市文化裂痕的生成。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1) 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已凸显出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交流障碍, 二是风俗习惯差异大。其中语言交流障碍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进城后的前期语言交流障碍, 风俗习惯差异大具体表现在卫生习惯差异、居住格局差异以及节日差异三个方面。

(2) 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从发展的趋势来看, 流动儿童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越来越多, 希望融入城市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多, 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也会愈发凸出,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文化适应问题。

2. 建议

(1) 大力推广普通话, 构建良好语言环境

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与普及过程中, 会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观念问题。从说惯了家乡方言或城市方言到改说国家通用语言, 不仅仅是能力问题, 更主要的则是观念问题。目前推广普通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在于还有多少人不会讲普通话, 而是很多人本身会讲普通话却不好意思、不愿意讲, 许多人的语言观念仍旧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尽管“宁可卖祖宗, 也不改祖宗声”的封建语言意识不是那么强烈了, 但是一改多年的用语习惯而改讲普通话, 恐怕还需要鼓起一点勇气来。在一些流入地城市, 这种保守的语言观念表现为盲目的语言优越感, 排斥甚至看不起自身方言以外的任何语种, 这是一种典型的族群语言意识的体现;二是克服使用普通话的心理障碍问题。有些人害怕讲普通话, 担心讲不好会被嘲笑, 或者觉得讲普通话不自然甚至会感到尴尬, 时间一长, 就对讲普通话产生畏惧心理。流动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产生就与他们的用语担心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无论是讲普通话还是老家方言, 他们都会面临着被嘲笑的危险, 而流动儿童幼小的心灵又很脆弱, 很容易受到伤害, 类似的事件发生几次后, 他们就不会再轻易开口讲话了。攻破上述两个难关, 普通话就可以在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得到很好的普及与推广, 流动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也就会随之消除。

(2)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需从流动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要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 对不同年龄段的流动儿童需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教师要把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及意义向学生阐述到位, 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轻到重的循序渐进培养原则。如对一年级新入学的新生第一个月就应该着重教会他们正确的看书及写字姿势, 第二个月就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注意保护好眼睛。之后要逐步培养学生不乱扔杂物、纸屑的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 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与不良卫生习惯的消除, 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流动儿童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会有“反弹”的特点, 改变固有的条件反射, 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 需反复坚持训练, 方可取而代之。建议教师在班级中采取“反复抓”与“抓反复”的策略, 充分利用班干部及其他同学与小学生的作用, 相互监督、相互检查, 加之强化训练, 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强化法可同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 依据学校在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确定强化训练点, 学校、班级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3) 加大群体间的互动频率, 消除偏见与隔阂

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的偏见与歧视, 往往源于这两大群体间的误解与隔离。所以,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减少大众媒介对流动儿童的消极负面报道及宣传, 转而以增加尊重、重视流动儿童为主题内容, 特别要对流动儿童中自强不息、德才优异、考取大学等典型事例, 予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 扭转并改变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的偏见与误解, 让他们意识到流动儿童将是未来城市居民, 二者在同一城市空间生活, 两大群体之间只有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帮助, 彼此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并能在心理上接纳和认同流动儿童, 进而以平等的态度正确看待流动儿童, 为流动儿童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以及舆论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城市各社区单位还应采取各种活动方式, 促进城市居民与流动儿童及其父母间的交往互动, 以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 加深彼此的了解, 改善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促进群体间的相互融合, 进而建构城市居民与流动儿童共同的社会认同。

(4) 尊重差异, 相互接纳

二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城乡教育差距, 在流动儿童幼小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心理差距与尊严差距。流动儿童由于家庭背景、文化传统, 行为习惯仍旧保留着原有的乡村痕迹, 在与城市儿童的交往过程中, 他们的这些行为方式显得有些“老土”。这种“老土”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 从而在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迟钝与封闭。与此同时, 由于大众传媒的负面报道以及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陌生, 也导致了城市儿童不愿意与流动儿童交朋友。为此, 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让城市儿童认识城乡差异, 让他们了解农村, 让城市儿童体会到流动儿童父母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了解中尊重差异, 在差异中赢取尊重。在实践层面, 就城市儿童来说, 了解农村, 尊重与欣赏差异;引导流动儿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发扬、挖掘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自身的优秀品质, 开展“结对子”活动, 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一对一结为好朋友, 让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帮助, 生活上互相关心, 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让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了解彼此, 自然融合。差别引发歧视, 差别引发矛盾, 差别引发格格不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 让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拉近二者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Kronauer, Martin1998, "'Social Exclusion'and'Underclass'-New Concepts for the Analysis of Poverty."in Andreβ, Hans-Jürgen (ed.) , Empirical Poverty Researc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lershot:Ashgate.

[2]Sabour, M'hammed1999, "The Socio-Cultural Exclusion and Self-Exclusion of Foreigners in Finland:The Case of Joensuu."in Lit-tlewood, Paul et al. (eds.)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Problems and Paradigms, Aldershot:Ashgate.

[3]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贵州石门坎苗族百年学校教育人类学个案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8.

[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02~211.

[5]曾群, 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 2004, (3) .

[6]Social Exclusion Unit.What is social exclusion[EB/OL].http;//www.Socialexclusionunit.gov.uk/page.Asp?id=213.

[7]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4) .

篇4: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关键词]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民工;城市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39-03

大量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处于义务教育及以上阶段的儿童。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与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研究较少。为了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问卷88份。问卷由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即农民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填写。每个幼儿家庭填写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家长职业

被调查的学前流动儿童的家长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个体工商业等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职业。正是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以这些家长一方面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无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矫治。

2家长每日工作时间

此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比如对父亲日工作时间的统计显示,只有26.1%的父亲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其余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均超过8小时,甚至有14.8%的父亲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农民工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3家庭月收入

家庭月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本次调查显示,有的农民工家庭中虽然一方家长处于无业状态,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收入,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收废品、打零工等来赚钱贴补家用。因此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在总体上差别不大,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300~1800元人民币的超过总数的60%。可能是由于家庭收入还可以,因此这些家庭才能勉强承担子女就读幼儿园的费用,而不是将子女留在家里自己照看。

二、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幼儿园后。都对幼儿园以及幼儿园的教师和其他幼儿持接受或比较接受的态度,仅有6.8%的幼儿不喜欢上幼儿园。10.2%的幼儿不喜欢幼儿园的教师或其他幼儿。可见,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能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学前流动儿童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

调查显示,51.1%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依赖性”,48.9%的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分散或注意力不集中”,43.2%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学习任务”,14.8%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遵守纪律和一定的行为规则”。

这些学前流动儿童精力充沛,但注意力和自控力比较弱,他们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常交头接耳,在椅子上爬来爬去,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而不是教师,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注意力分散、缺乏坚持性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学前流动儿童或来自农村。或在城市出生并长大,但大多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知识面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求知欲及学习能力方面与城市幼儿有显著差距。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居住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前流动儿童在生活环境以及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较差,周围的许多成人也不一定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幼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2自信心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61.4%的学前流动儿童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59.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喜欢提问,29.5%的学前流动儿童在完成某项活动时常轻易放弃,26.1%的学前流动儿童不能独立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造成学前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子女抱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忙于生计,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他们往往采用“一顿打骂”或“放任不管”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无法适应家长的粗暴教育方式。容易出现胆小自卑、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前流动儿童由于在学习方面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他们在幼儿园里很少能体验到成功感,可能常常体验到“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等消极情绪,自信心相对不足。

3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学前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城市幼儿园。他们与城市幼儿相处得如何?他们能和城市幼儿成为好朋友吗?调查显示,19.3%的学前流动儿童“常和小朋友打架,不能友好相处”,能做到“常常主动帮助和关心朋友”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5%,“和小朋友游戏时能遵守规则,懂得商量、合作”的学前流动儿童仅占23.9%。可见,部分学前流动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与同伴建立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

学前流动儿童在和城市幼儿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也许主要来自以下几个“不一样”:口音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不懂当地语言,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比较困难;家庭教养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无力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辅导,还有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生活条件不一样,学前流动儿童一般家庭物质生活不富裕。在吃、穿方面大多很俭朴,而城市幼儿大多生活比较富裕。拥有许多新颖而昂贵的玩具,这让学前流动儿童望尘莫及。因此,如果引导不当,学前流动儿童也许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或不愿与城市幼儿交往。有的学前流动儿童也许还会对城市幼儿产生妒忌、仇视心理。

以上调查结果只反映了已经“幸运”进入幼儿园的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率还很低。因此能进入幼儿园的学前流动儿童相对于整个城市学前流动儿童队伍来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只能跟着父母四处漂泊或因经济条件所限而不得不在条件极差的流动幼儿园就读的学前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更加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三、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牵涉因素多,如果单从一个方面入手,很难解决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改善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理清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所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强化幼儿教育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包括国家、社会、幼教机构和家庭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作为幼教机构的教育者,我们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

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学前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认真地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状况、家长经商或打工地点、家长的文化水平、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情况。并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汇集、分类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幼儿的精神状态、学习态度和情绪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措施。为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2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

要提高学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幼儿园还要注重良好的园风和班风建设,创设平等、宽松、接纳的心理环境。学前流动儿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为环境、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胆小、害怕、自卑等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态度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蔼的微笑和热情的态度能缓解学前流动儿童的紧张情绪,而歧视、讥笑的表情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阴影。因此,在学前流动儿童入园前后,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及时教育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引导幼儿以关爱的态度接纳学前流动儿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教师还要鼓励学前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成为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3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前流动儿童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因此,教师可以从学说普通话开始,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学前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消除他们与班级其他幼儿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前流动儿童一般都比较能吃苦,往往喜欢和擅长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看作是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增强自信心、解除烦恼不安等消极情绪、认识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另外,学前流动儿童一般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他们了解农村有趣的生活,有和动植物接触的亲身经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以“农村”为主题的活动,请学前流动儿童讲讲他们在农村看到的有趣的事,介绍他们认识的动植物,教城里幼儿玩农村民间游戏等。

篇5: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各选项要求打勾或文字表述)

企业名称:(盖章)企业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企业联系人:电话:手机获得贷款贴息额:共获得流动资金贷款万元。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月20日之间贷款获得贴息万元(其中省级贴息万元市级贴息万元); 2009年1月21日至2009年6月30日之间贷款获得贴息万元(其中省级贴息万元市级贴息万元);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贷款获得贴息万元(其中省级贴息万元市级贴息万元)。

一、市级配套贴息兑现情况

A全部兑现配套贴息B部分兑现C未兑现

二、实施政府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后,对企业信贷的影响

1、企业信用等级:A提高B未变C降低

2、银行授信额度:A增加B未变C减少

3、贷款发放速度:A加快B未变C减慢

三、流动资金贴息贷款对企业产能的影响

1、正常生产企业选择:

A扩大生产B产量不变C有所减产D停产

2、半停产企业选择:

A满负荷生产B增加产量但仍未满负荷C产量减少或停产

3、停产企业选择:

A满负荷生产B开工生产但未满负荷C继续停产

四、企业生产情况

1、本企业2009年工业产值月份同比最低增速%,月份最高增速%,全年累计增速%。

2、2010年1-9月份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万元,同比增长%。

3、企业获得贴息贷款与未获得贴息贷款前相比,增加产能万元。

五、保就业、保稳定情况

获得贴息贷款后,A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个B维持原个就业岗位C减少下岗职工个。

六、获得贴息贷款后企业效益情况

A效益明显好转B效益有所好转C效益变化不

明显D效益有所下滑E效益下滑严重。

用数据说明:

2009年利税总额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利润万元,同比增长%;

2010年1—9月利税总额万元,增长%,其中利润万元,增长%。

七、获得贴息贷款后企业市场变化情况

A市场销路明显扩大B市场销路有所扩大C市

场销路变化不明显D市场销路有所萎缩

举例说明:

八、政府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对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增强信

心、鼓舞干劲的作用

A作用较大B有一定作用C作用不明显

用。

举例说明:无作D

九、政府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对优化产品结构、扶持优势产业

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是否有帮助

A有较大帮助B作用不大C有负作用

举例说明:

十、本企业流动资金是否仍然短缺

A短缺B比较短缺C充足

如短缺,每年缺口万元,新增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途是

十一、对应对金融危机不确定因素影响,确保工业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有何建议(可续页)

篇6: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本调查仅为了学习上的需要,您的信息完全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在相应的选项上打√或者在_____上填写数字或文字内容。

A 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_____周岁

3、你目前所在的城市是

4、你目前从事的是:①给人打工 ②经营复印店 ③经营办公设备厂

5、您接受教育的年限为 年

6、您的婚姻状况:①未婚 ②已婚 ③离婚 ④丧偶

(选择未婚的请回答)您希望您未来的对象从事:①打字复印业 ②其他行业 ③无所谓

7、您是否拥有本地户口:①有 ②没有

(选择没有的请回答)您希望拥有当地户籍吗? ①希望 ②无所谓 ③不希望

8、您从事打字复印行业_____年了,您在目前所在地_____年了。

9、您有小孩在目前所在城市上学吗?①有 ②没有

(选择有的请回答)您的小孩在哪种学校上学? ①公立学校 ②私立学校

B经济融合

1、您现在的住房类型为:①租房

②买房

住房面积大概为_____平方米。(选择租房的人请回答)您愿意在城市买房吗?

①愿意

②无所谓

③不愿意(选择不愿意的人请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在城市买房?

①买不起

②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买

③以后还是要回家乡的,所以不买

2、您对目前的住房满意度为: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3、您有轿车吗? ①有

②没有,但准备买

③没有,不想买

4、您经营的店铺去年毛收入大概为_____万。

5、您家去年在城市的支出大致为:

店面费_____,伙食消费_____,穿着打扮消费_____,娱乐休闲旅游消费_____。

C社区融合

1、您购买了哪些保险? ①养老保险

② 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都没有

2、您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及享受情况如何?①了解并享受过

②了解但没享受过

③不了解

3、您参加过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没有参加

4、您希望参加当地的哪些活动(可多选):

①选举

②社交活动

③文体娱乐活动

④治安巡逻

⑤志愿者活动

⑥募捐活动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⑧都不想参加

5、您在办理所需要的证件时自觉性:①很自觉

②不得不办理时会办理 ③总是不办理

6、您愿意参加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组织吗?①不愿意

②无所谓

③愿意

D社会关系融合

1、您平时交往最多的人是: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2、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50个

⑤50个以上

3、在您交往的人中间有多少个本地人?①没有

②10个以内

③10-30个

④30个以上

4、您平时有困难时,主要求助于:

①在同一城市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亲戚、老乡

②在同一城市从事其他行业的亲戚、老乡 ③从事打字复印行业的城里人

④从事其他行业的城里人

⑤当地政府

E心理和文化融合

1、您对本地方言的掌握情况为:

①基本会

②会一点

③完全不会

2、您对本地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①基本了解

②了解一点

③完全不了解

3、您对本地人的思想观念接受程度为:①基本能接受

②部分能接受

③几乎不能接受

4、您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为(可选两项):

①上网

②去隔壁老乡店里闲逛

③逛街、唱歌等

④学习与打字复印相关的技术

⑤很少有空闲时间

⑥其他(请注明)_____

5、学校放寒暑假时,你是怎么度过的?

①回老家

②外出旅游

③继续经营店铺,有更多时间去市区玩

④守在店里

6、您感觉自己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①本地人

②不明显

③外地人

F社会认知与评价

1、您觉得自己像不像个城里人? ①很像

②有些像

③不像

(选择不像的人请回答)您认为自己不像城里人的原因是(可选三项):

①没有城市户口

②买不起房

③城市里的朋友太少

④生活方式不像城里人

⑤自身素质低

⑥没有养老、医疗保障

⑦其他(请注明)_____

2、您觉得本地人歧视外地人的情况如何? ①很少歧视

②偶尔歧视

③经常歧视

3、你觉得自己更像是农民工还是老板?

①老板

②农民工

③都不是

④都有一点

4、您对所在城市的总体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5、您对本地人的评价为:①好

②一般

③差

6、总体来说,您对目前从事打字复印这一行业满意吗?

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7、您对大学生的评价如何?

①大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好,读大学是非常必要的②大学生跟其他学历的人没多大区别 ③现在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很难,还不如不读大学

G未来打算

1、您对未来的信心是怎样的? ①很有信心

②一般般

③毫无信心

2、您希望您的子女将来:

①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在城里从事其他行业

③回老家农村

④其他(请注明)_____

3、以下愿望中,您最希望能实现的是哪个?

①拥有城市户口,尽快成为城市人

②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③挣更多的钱

④赢得社会和亲友的尊重

⑤其他(请注明)_____

4、今后5至10年内,您的打算是:

①继续从事打字复印行业

②留在城市从事其他行业

篇7:流动儿童调查问卷

编号:

尊敬的领导、老师:您好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的子女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了解目前徐汇区小学学校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情况现状,调查学生的分布情况和教育状况以及存在一些问题,并进一步讨论走出这些困境的途径。我们将针对学生的教育状况作一了解,请您支持我们的工作。

本问卷仅仅供研究所用,您不必填写自己的姓名。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性质:()

1、公办

2、国有民办

3、民办

2、学校的办学理念:

3、学校的办学目标:

4、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龄:()

1、30岁以下2、30——39岁3、40——49岁4、50岁以上

5、您在学校的身份是:()

1、校长

2、中层管理人员

3、教师

4、后勤人

5、其他

选2转: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

1、国家

2、集体

3、个人

选3 转:你是否已取得教师则格证?()

1、是

2、否

6、您的学历是:()

1、本科以上

2、本科

3、专科

4、中专或高中

5、高中以下

7、你为什么会成为这个学校的老师或工作人员?()

1、热爱教育,喜欢教育

2、不知道,毕业以后就自然而然的来应聘了

3、找不到别的工作

4、退休以后没有事情做

8、您喜欢学校现在的工作吗?()

1、喜欢

2、一般,如果有好的机会就跳

3、喜欢

9、您每月的工资是多少?()

1、2000元以下2、2000——3000元3、3000——4000元 4、4000元以上

10、您喜欢学校的学生吗?()

1、喜欢,学生喜欢学习不叫听话

2、不喜欢,大多数学生比较调皮,不讲卫生

11、您认为学生的基础怎么样?()

1、不好,非常难教

2、一般,能接受老师讲的内容

3、好,容易教授

12、您对学校管理教学的情况评价是?()

1、比较好

2、一般

3、混乱

13、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1、占有很大比例

2、一半左右

4、很少比例

5、基本没有 请您对这所学校的满意度进行选择

14、您对学校的校园环境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

15、您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选2、3、4、5选项请往下进行选择:

下列教学条件中哪些是你不满意的地方?可多选()

A教室简陋,设备不齐全B 操场体育设施不足,不利于全面发展

C课程设置不合理D师资队伍不过强大

16、您对学校的学风状况满意吗?()

1、很满意

2、基本满意

3、不满意

4、很不满意

5、说不清

17、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本地生相比,情况是怎么样的?()

1、没有差别

2、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好一些

3、本地生学习成绩较好一些

18、您目前最想学校给你什么帮助?()

1、改善工作条件

2、改善生活环境

3、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4、不用帮助

19、您认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篇8: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关键词: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差异

随着城镇 化水平的 提高,大量的农 民涌入城 市,“随迁子女”也越来越普遍。但针对这类人群的政策还不完善,“随迁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都难以保障,因而对其中一些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有些儿童孤僻、自卑、社交障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因此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幸福 感[2]。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 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 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和核心因素,指的是个体依照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总体评价[4]。多维学生 生活满意度量表是由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E.Scott Huebner教授编制的,简称MSLSS,该量表编制的推动力正是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于积极心理学日益增加的兴趣,中文版的信效度已经经过相关的研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得出的结果以及提出的建议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6所小学内随机抽取1~6年级被试共416人,发放问卷416份,回收404份,回收率97.1%; 经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374份(其中男生204名,女生170名; 流动儿童189名,城市儿童185名),有效率92.6%。最大被试13岁,最小被试10岁,被试平均年龄11.5岁。

1.2研究工具

采用的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E.Scott Huebner教授编制的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tisfaction Scale (MSLSS)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再参照华南师范大学田丽丽撰写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 进行中文版的分析,其中,通过对793名中学生进行MSLSS施测,计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总分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MSLSS中文版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86;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71~0.80之间,各因子问 的相关系 数在0.36~0.57之问;条目对因 子的标准 负荷系数 在0.35~ 0.89之间,5个潜变量 在上一级 潜变量的 标准负荷 系数介于0.55~0.74之间。 验证性因 子分析的 指标:χ2、χ2/df、NFI、 CH、TLI、RMSEA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结论:MSLS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好的青少年生活满 意度测评工具[5]。

该量表共分为两个 部分,第一部分:由基本信 息构成,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生源地、父母职业 等,第二部分:正式问卷,一共39题,五个维度,分别是家 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 自我,为六点式计分,然后比较各个维度以及总体的差异显著 性[6]。

1.3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比较

注:*P<0.05;**P<0.0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总体的生活满意度方面不存 在显著性差异(P>0.05)。流动儿童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自己的父母带进城市,他们接受的经验和知识和城镇中的子女是相同的,所以现在农村来城市生活的儿童与本来就在城市中生活的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的 生活满意度在家庭方面是显著低于城市儿童的(P<0.05)。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较贫困,每天为了 生计而忙碌奔波,所以很容易忽略家庭,忽略对于自己子女的 关心和照顾。同时也由于平时工作比较辛苦的原因,夫妻间也特别容易引起家庭冲突,从而导致家庭的不和谐,使得其子女 感受不到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怀,自己在学校或者是出门在外有欢乐或者是痛苦到家后无人倾诉,让他们增加了对父母的不满,而城市儿童则能够得到更多来自于自己父母的爱,所以他们的家庭满意度普遍偏高。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活满意 度在学校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照人们的普遍认识,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很困难,他们要是想接受同城市儿童一 样的教育,就需要缴纳昂贵的借读费,所以有些农民工迫于经 济压力,就会将自己的子女送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6]。然而这种学校在教学条件等很多方面都要比公立学校差,所以人们认为流动儿童应该相较于城市儿童更不喜欢学校。但是通过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案访谈,可以看出作为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深知父母的不易和上学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很庆幸自己能够像别的孩子一样上学,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在总 体上而言,他们与城市儿童在对于学校的态度方面并无厌恶之情。

2.2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注:*P<0.05;**P<0.01。

整体上来说,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生活满意度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方面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为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新,原来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减少,男孩和女孩 享有父母同样多的爱和关心,他们在生活、学习和交往方面都 拥有同样的机会,也可以一样的优秀,所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城市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性 别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男孩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女孩生活满意度。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中的竞争比较激烈,在儿童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男生由于天生的性格比女生要更加要强,他们对于自己和外界的期望值比较高,并且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更多一些,他们大多数在朋友方面,希望自己是领导者,是可以影响自己周围人的,女生在这方面的 要求则没有这么强烈,她们一般会比较易于满足,而且会比较 喜欢自己的朋友,关注于对方和自己双方情感的付出,所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相对较高。对流动儿童进行个案访谈的时 候,发现虽然他们整体上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城市儿童,但是在男女生中间他们的要求都比较低,除了自己会比较敏感和自卑之外,并无任何的差异。

2.3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注:*P<0.05;**P<0.01。

总体上看,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在年级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是要略高于高年级的生活满意度。而城市儿童生活满意度在年级方 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特别表现为高年级生活满意度低于低年级。可能因为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所以在有些方面会承担 的更多,因此会对 他们的生 活满意度 造成负面 的影响。城市儿童比农村的孩子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期望,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于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他们更加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好的中学继续接受教育,所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相对较低。

3讨论

3.1流动儿童的家庭满意度

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家庭方面是显著低于城市 儿童的。家庭的环境和父 母的教养 方式会影 响儿童的 心理发展。 父母的家养方式分为民主式、权威式和放纵式。这三种教养方式都普遍存在于流动儿童的家庭和城市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时间,所以一般都以放纵式或者权威式为主,他们的教育方式死板,棍棒教育相对比较多, 缺乏民主,家庭经济和职业地位差。同时由于农民工一般都是以出卖自己的体力为主,所以工作又忙又累,很少有时间进行 沟通,夫妻间也容易因为一些原因而闹矛盾,造成家庭生活的 不和谐,很少有耐心去倾听自己子女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这些 子女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进而导致他 们在这方面的满意度比较低。相反,城镇中的子女父母工作时间比较固定,有充足的时间陪伴他们,他们可以在一个非常宽 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和关心,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而言会比较高。

3.2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满意度

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生活环境方面显著低于城 市儿童(P<0.05)。城市中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相差很大,从而导致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对于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普遍偏低。有研究发现,初中男生对封闭式管理满意度高,初中女生则更喜欢 非封闭式管理[7]。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朋友方面低 于城市儿童,但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导致他们在交往方面出现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8],同时也由于自己家庭环境的贫困,感觉到不公平的对待, 所以会竭力的排斥与别人的接触从而来避免与别人的比较中出现的不平衡的心理。他们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找人倾诉,敏感、多疑。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 间存在显 著的相关[9]。他们在随着父母来到城市的同时,也远离了他们昔日的伙伴,而在新环境中他们又无法尽快的适应和融入,进而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发生,心灵上缺少和谐的交流,所以会感 觉到自己的孤立无援,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但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希望能够和别的同学和睦相处,所以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主动的一面,所以在个案访谈中发现有些学生可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而无被排斥的感觉。但是由于 流动儿童大多数都不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交往中的自我中心也偏低。

3.3流动儿童的自我满意度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自我方面是低于城市儿童的,而且非常显著(P<0.01)。他们在自我意识上有自卑、胆小、敏感的弱势心理,同样是由于家庭的贫困造成不如他人的感觉,与其他同龄人进行相比较,进而导致对抗情绪的产生,不敢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长的不漂亮,其他人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满意,他们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地评价,进而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觉得不如别人,削减了他们干好事情的决心和信心,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害的。培养流动儿童乐观情绪也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乐观倾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直接效应,积极应对在乐观倾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0]。

上一篇:第一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肠道门诊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