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区流动儿童健康教育状况的对策研究

2022-09-11

1 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涌向城市, 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的流动人口由家庭个体成员的外出逐步过渡为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迁徙, 人口流动呈现出了一种新趋势——家庭化流动, 导致城市中另一个群体——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

秦皇岛市地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咽喉要道, 历来流动人口众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目前海港区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0.1万。

2 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健康教育是指帮助并鼓励人们建立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 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 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1]。健康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 是儿童的幸福之源, 增强健康不仅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 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 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生活卫生习惯、膳食与营养、安全自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笔者在秦皇岛市区流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部分村庄和学校, 通过采取走访社区、面对面交谈、集中问卷调查等方式, 了解到秦皇岛市流动儿童的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原因:

2.1 流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强, 而体育锻炼机会偏少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流动儿童的家庭物质条件一般较差, 而且父母忙于工作, 对子女疏于照管, 所以, 流动儿童更能锻炼自我照管的能力。然而他们生活的小区很少有公共活动场地, 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 大多数在课余时间都只能写作业或帮父母做家务, 放学后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 (阳光、水、空气) 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调查发现, 流动儿童生活独立性很强, 在家中承担了许多如洗衣、做饭等家务, 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 以减轻父母的家庭负担。

2.2 流动儿童生活卫生习惯较差

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 由于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卫生习惯和观念就不是很好, 又整天忙于生计, 居住环境所限, 致使流动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 21.6%不能做到勤洗澡、勤换洗衣服。

2.3 流动儿童膳食营养、身体发育状况等不容乐观

由于受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膳食营养、身体发育状况等不容乐观。

2.3.1 流动儿童的膳食营养不平衡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和思想观念的不同, 许多流动儿童的日常膳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根本谈不上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调查显示, 有18%的流动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 日常食物种类单一, 做不到科学烹调、合理搭配, 达不到平衡膳食。

2.3.2 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与摄取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饮食习惯有关

调查发现, 身高发育正常的儿童基本每周都能适量摄入蛋类、鱼类、禽畜肉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等, 并且能做到多种食物合理搭配, 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肥胖的儿童存在各种食物每周食用次数过多的现象, 而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的儿童大多是每天摄入的营养不够全面。

调查发现, 流动儿童中有6.8%的的肥胖患者, 可能原因有:一是他们比较喜爱进食如糖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和西式快餐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特别是男孩饭量相对较大、吃饭速度过快, 容易导致高能量食品的过高摄入并转化为脂肪的堆积, 因此, 男孩超重问题更明显。二是家长健康观念存在偏差, 养育和教育知识相对缺乏, 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 使孩子饮食习惯不好, 挑食、偏食和零食摄入过多,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膳食摄入不均衡[2];三是运动量不足, 肥胖儿童平时不爱运动, 也不爱做家务, 少动就更胖, 形成恶性循环, 饮食与运动不能达到热量的收支平衡[3]。

2.3.3 流动儿童各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的各种安全教育较少, 致使流动儿童的各种安全问题发生率均高于本地儿童。调查发现, 流动儿童对付意外事故和伤害, 如火灾、地震、异物入体等的常识比本地儿童少;在马路上骑车带人、闯红灯和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等交通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较高;在受到他人伤害方面, 流动儿童的发生率均高于本地儿童, 而且他们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因为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 既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还经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被城里人歧视等各种压力, 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比较严重, 认为“不打不成器”, 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 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2.3.4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欠缺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 精神上关注的很少, 很少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 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欠缺。

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差较大, 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 以致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其中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调查发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怪异的问题比较突出,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本地儿童。

3 流动儿童健康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政府部门应加快城市建设, 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促进其健康行为养成的环境条件, 增加健身场地和设备的投入。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在儿童期。所以, 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要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帮助儿童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讲究个人和环境卫生, 并保证充足睡眠, 坚持户外活动, 以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学校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 开设有关加强儿童自我保护、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特别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

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 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并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多广播、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强化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流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以使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摘要: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 流动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现状、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流动儿童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锻炼,膳食营养,安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麦少美, 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5:3.

[2] 陈丽等.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10.8.

[3] 万钫.学前卫生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7.7:113.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教学结构的思考下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