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2024-05-07

中学生道德的作文(共14篇)

篇1: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道德是多么暖人心扉的一个词语,但在大千万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就从我们八(9)班说起吧:我们班的人真的很没有道德,吃完东西就乱扔,从不会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去。所以,我们班经常是有很多垃圾,扫地不到一分钟,满地都是垃圾,乌烟瘴气的,让人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他们喝水也如此,我们班有一个饮水机,你们知道他们是用干什么的吗?他们用来洗手、洗脸,他们不用杯子也能喝到水的,他们直接用口到饮水机里喝,弄到满地都是水。我们班经常也好像水塘一样,到处都是水,而我们班的人呢?就好像在水中的鱼儿一样。在我们班里,有时看见有同学的书本,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他们看见也不顺手去捡起来,而是踩着书本,大摇大摆地走过去。

看到他们这个样子真的很想告诉他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他们又怎么会听呢?除非是换了个严格的班主任。当然,也不是全班同学都是如此,而是大部分同学都有的行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我们八《9》班的同学,都要改正缺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篇2: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品德高尚,有素质的道德模范。这个城市有了他们才更加美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洗却了心灵的污垢,用爱心注满人间。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这位老人今年已六十多岁,苍老粗糙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他的工作是小区送奶工。

平日里,我总能见到年轻的叔叔阿姨骑着自行车轻装上路。他们年轻力盛,一会儿的工夫便送完一栋楼,而这位老人,跨着年迈的步子,一步步爬上那遥不可及的高楼。他虽有些力不从心,但是,脚步中却总透着坚定。对此,我还是有些不解的。老人为居民服务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但他年事已高,早应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了。若是赚钱,那他的一双儿女又是怎么了?谁家的孩子忍心让老父亲在外打工而坐视不管呢?我是这样想的,可老人的精神却不得不使我感到一阵敬佩。我决定帮帮这位老人。

星期天,我起得极早。我奔下楼,却还是发现老人正从一楼走出。我对他说:“爷爷,您送货太辛苦,我帮您吧!”说着便去取奶,谁知老人却急忙说:“孩子,你怎么能起来这么早呢。我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现在还早,快回去睡吧,爷爷谢谢你。”我愣住了。他如此辛苦,为什么不愿接受我善意的帮助?正想着,也全然没有知道老人已走远。等回过神来,他的影子早已化入天地,与朝阳融为一体。

无论是风霜雨雪,烈日炎炎,他总能准时将物品送到每户人家。对于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的。

那天,我正在睡梦中,便被一阵雷声在惊醒。起床一看,啊,多么大的风雨啊!这对整个小区似乎是一个考验,树木都在摇摆,而我种的花草早已被淘汰成一堆烂泥。我不禁发起愁来:如此恶劣的天气,我该怎样去上学呢?吃饭时,妈妈为我夹菜:“唉,这下那个送奶老人终于可以歇歇了。谁会这时来送那微不足道的奶呢?”我正附和,突然听见门铃一响,原来是那位送奶老人。他全身都湿透了,雨水一行行、一滴滴地顺着头发滴下来。见了我,他说:“送奶来。天气冷,别忘了热热再喝。”妈妈请他进来坐,他却一句“不用了”,连伞也顾不得打,一头扎进雨雾。看着他单薄,微小的身影在顽强地与天气抗争,我不禁鼻头一酸。

我对这位老人,除了感激,更多的是深深的敬意,他是一个普通人,可内心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尚;他不懂索取,却用行动为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相信,我一定会将这一份对人民的爱、甘于贡献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中去,以这种方式共建和谐而又充满道德的城市!

篇3: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本研究试通过小学生生活中道德难题的实证调查,了解小学生处理道德难题的思维和行为,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小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于2014年3月采用主题写作、访谈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主题写作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六年级学生,面向所有学生,在无老师任何指导、提示的状态下,要求学生写一篇《一件让我左右为难的事》,最终回收作文620篇,回收率为98.7%。

访谈对象包括学生、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等。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围绕遇到道德难题的内容、处理难题时的想法以及处理方法等问题进行;对任课教师、学校领导的访谈主要围绕小学生平时的行为和道德思维状态等问题进行。

二、从学生作文分析小学生遇到的道德难题

1.小学生的道德难题以“人际交往”为主

通过阅读小学生的作文,我们发现了道德难题矛盾点的范畴是有所差异的,从表1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难题最多,达到333个,所占比超过一半,每个年级的情况都是类似的。可见,小学生最大的困扰来自与人交往,他们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也看到,除了道德方面的难题,小学生的烦恼还来自于其他非道德方面,可能是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的种类等。小学生的心灵并非我们想象的无忧无虑,而是充满矛盾和烦恼。

在细致阅读之后,我们发现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与父母、同学、好朋友、亲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问题,如:父母吵架该帮谁呢?该不该给同学抄作业呢?该不该揭发好朋友呢?该不该和弟弟抢电脑玩呢?……对于此类难题,绝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好办法,这值得德育工作者重视,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难题,更好的融入社会。

2.小学生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

由于学校德育的干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比较高,他们懂得许多社会规则、为人道理,在作文里也体现了出来, 如,不能随便闯红灯、不能乱扔垃圾、要主动承认错误,他们也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结果,表示遇到此类事情能妥善处理。事实上,通过与领导、老师的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并非他们作文里写的这么好,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来看一个案例:

早上起床,在我的抽屉里找出一件好久没有玩的玩具。 这是一件穿着毛茸茸衣服的玩具熊,可以说话。我看来看去总觉得不对劲,原来少了个纽扣,我在妈妈的衣柜里找啊找啊,终于在她的裙子上找到了一个很像很像的纽扣。我立马拿来剪刀,想把它剪下来。“咔嚓”,哎呀!糟了,我把妈妈最最喜欢的裙子剪了个小洞。怎么办?怎么办?这下肯定要被妈妈骂了,是说还是不说呢?我想:我应该做个好孩子,知错就改。妈妈回家了,我犹豫了好一会,最终还是告诉了妈妈,承认了错误……

这是考验学生诚信的案例。这个小朋友的道德思维和行为表现完美统一,是个“好孩子”。学生真能表现这么诚实吗? 在德育实践中,很多学生在损坏学校、家庭里的东西后,他们往往会抱有侥幸心理,不承认错误,甚至在大人的追责下还是百般抵赖。在访谈中,笔者再三追问,学生承认当时并没有主动承认,而是选择了隐瞒,最后被妈妈发现了,才不得不告诉事情的原委。可见,学生的道德思维和行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3.小学生生活中存在着成人的负面榜样

在71个“规则意识”的道德难题里,从表2可以看出,在面对学生的道德难题时,大部分家长给予孩子的都是负面榜样,能作出正面示范的只有4.2%。有两个突出的问题被学生提起:闯红灯和扔垃圾。学生在作文里表示,大人经常闯红灯,怂恿自己随便扔垃圾。学生清楚地说明了这些陋习的危害,少数学生表示劝解大人,大人表示会听从,以后不再犯。 而更多的是,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了怕大人生气,不说心里烦恼。尽管学生的矛盾点在“人际交往”方面,但道德内容指向的是“规则意识”。这说明了一个现象,经过学校的训练, 对于一些常见的规则知识,他们已经熟知,逐渐树立起规则意识,但成人的一些负面榜样,包括成人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学生对于规则的认识,会左右学生的行为。

这个发现印证了一些常见的现象,在学校大环境下,学生能遵循相应的规则,但到了家庭和社会,学生的道德行为会有所下降。在学校,群体都是遵守规则的,那学生自然受到影响,成了守规矩的“好孩子”。脱离了群体,少了压力,多了负面的榜样,学生的规则意识就会淡化,思维受到冲击,行为自然会改变。除了负面的榜样,更有一些成人教唆孩子,这对学生道德行为无疑是“雪上加霜”,难怪有一种“5+2=0”现象, 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无奈。

4.小学生期望得到解决道德的策略

从表3可以看出,在收集的528个关于道德的难题中, 38.6%的学生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60.6%的学生无法解决。可见,大部分学生凭借自身的道德认识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即使是选择自己解决的学生,他们也表示不清楚自己行为是否最合适。为此,学生非常为难,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能妥善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难题特别值得关注。首先,这不是学生个体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学生之间的情感, 负面作用很大。其次,人际交往的难题没有清晰的对错概念, 学生没有标准可以借鉴,简单的处理必然会伤害别人。正如学生所言,必须要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再则,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难题,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也能促进个体的交际智慧,能帮助建立和谐的群体关系,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

三、调查的反思与建议

1.关注人际交往难题,传授解决策略

当下的德育不关注学生的内心困惑,以成人的视角塑造道德个体。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道德难题, 困扰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的德育必须转变思路,从学生个体需要出发,关注道德情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乃至生活难题。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德育工作者必须把着眼点聚焦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上,传授一些处理难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和谐相处。首先,教师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难题,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利用晨会、班会等阵地,向学生抛出典型的案例,发挥集体的智慧,找到处理难题的好办法。对于比较私密的案例,教师可以采取个体谈话的形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开展学生体验性的活动,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道德难题,就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一生都受用。

2.开展道德难题思辨,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

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教育既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 灌输行为规则,也不能仅仅帮助学生澄清相对的价值观念, 应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道德思维的发展,最终向道德行为发展。

作为教师,由于环境和身份的特殊,可以使用灌输道德知识、施加强制力量等方式暂时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之以一种看似道德的方式去行事。但是,这样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往往具有情境性,一旦外在的力量消失,学生就不会去遵守。而且,学生在强制下的道德行为,难以理解行为所蕴含的价值规范,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判若两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道德认知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难题的深度思考,其行为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做到能“知行统一”。

我校开展基于道德难题的主题班队活动,以思辨、讨论、 演讲、体验等形式,使学生道德思维具有广度和深度,带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最终表现出较好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形式,不会像西药一样直达疗效,但效果会有延时性,甚至影响学生终身。

3.营造社会舆论导向,彰显榜样的示范作用

个体的道德行为受到道德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形成正能量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进群体的道德行为。 通过多种媒体,宣扬积极的道德认知,正确评价典型的道德案例,能引导群体形成正确的道德导向。作为每一位个体,特别是成人,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派的道德行为,给孩子起到辐射的作用。对于某些恶劣的行为,必须形成一些惩罚和奖励规则,约束个体的行为,最终促进整体社会的道德正气。

教师首先必须担负起榜样的重任,其特殊的身份能给身边的学生最为直观的示范。一个细小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震撼,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次,学校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挖掘道德方面突出的学生,以命名称号的形式,向全体师生公布,并利用宣传阵地传播事迹。 例如,我校围绕“养正少年”的评比规则,学生互相竞赛,一年中在公德和私德方面做得好的,给予颁奖,典型学生的事迹在宣传橱窗里展出,给全体师生很好的榜样。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的道德模范,以讲座、访谈、采访等形式,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4.加大道德认知传授,培养学生的处事智慧

教师讲授道德知识是当下德育的一种主要的形式。我们并不否认这种形式,在道德思维水平处于较低阶段的状况下,这种形式能帮助学生快速形成道德认知,梳理规则意识, 初步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一切阵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则等,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知识,并使其慢慢地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样的方式对于小学生非常有必要,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只是需要配套的措施跟进巩固。

在掌握基本的准则之后,学生还无法游刃有余地处理让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往往机械地使用这些知识,结果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在不违反社会伦理和法律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教授一些处理的智慧,能照顾别人的情感体验,找到双方都能合理接受的策略。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否则,凭借小学生的道德思维是无法实现的。例如,本调查中“该不该阻止父母闯红灯”的道德难题,很多学生选择了批评父母,尽管学生作文里写父母接受了,但事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其实父母也并非不懂闯红灯是违法的,学生简单的告诉,甚至搬出老师的教诲,父母可能会反感。学生可以和父母讨论闯红灯的危害, 可以和父母一起找一些车祸的视频看,更可以表达对父母的爱,表示不想受到伤害……再如,对于“该不该给好朋友抄作业?”的难题,简单的拒绝有伤感情,可以采取帮助解答、一起请教老师等形式解决,在很多的作文里,学生也表达了这样的做法。可见,学生期望得到这样的教导,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机智地处理,如果两力合一,德育的智慧就会彰显,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摘要:本研究通过阅读我校三六年级学生《一件让我左右为难的事》的作文,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小学生遇到的道德难题以“人际交往”为主,在负面榜样等多种原因的作用下,他们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期望得到解决道德难题的策略。针对调查,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加强榜样示范作用,适时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加强道德思维的提升,让学生学会智慧地处理人际交往问题。

篇4:学生作文应渗入道德意识

一、课题阐述——作文教学为什么要渗入道德意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度,历来重视道德修养。纵观古今优秀文章,无不闪耀着崇高的道德理性光环。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表达了孝敬老人的拳拳之情,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岳飞的《满江红》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渗入道德意识,它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国家的要求

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高度,对青年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也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寄予厚望。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国家的要求和期望,应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作文理所当然的应担当起育人的任务。

(二)社会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的演员,作为演员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标准,即道德标准。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热爱国家,这就是我们在所生活的社会中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因而,学生要融入这个社会,只有符合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才能被社会所接纳。

(三)育人的需要

魏书生说过:“一位教师,要做经师,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要始终注意育人……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一个悲观、自卑、落后、退缩、病态、懒惰的学生,怎能写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发展、勤奋的文章?一个心胸狭窄、思想偏激、观念片面的学生,又怎能写出开朗大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章?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必须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纠正其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求他们要明是非,辨美丑,要有纯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做到在作文中守住道德的底线。

(四)考试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把“思想健康”作为衡量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观察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重视思想感情及道德观念等方向的检测,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个人的世界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如“战胜脆弱”“心灵的选择”“诚信”“感情亲疏与认识”等都是检测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取向,道德意识仍将渗透于今后的高考作文之中。

二、研究过程

(一)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的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感受它。具体说来,就是要感悟自然、社会、人生。感悟自然,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悟社会,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悟人生,可以使之懂得人的价值。

因此,我校课题组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并连年举办《走向生活》系列大赛活动。2011年11月大赛的主题是“感受亲情”,唤起学生对亲人的挚爱之情,增强自己对家庭社会的一份责任。2012年2月,我校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素质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提上日程,课题组配合学校放手让学生勤劳动、爱卫生,培养他们勤劳的优良品质。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学生直接感受到的生活毕竟是有限的,而大量的知识是从阅读中得来的。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读屈原、陆游,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读杜甫、白居易,可以让学生关心人民疾苦;读海伦、张海迪,可以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读蒲松龄、鲁迅,可以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我们还指导学生读哲学、历史、科学著作,尤其是反映人文思想、科学思想的书籍,这对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经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每学期写两篇读书笔记,一个月举办一次读报体会,一学期两次读书演讲会。此外,还办《山溪》文学刊物。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得到熏陶,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

三、研究结果

(一)拓展了写作范围

过去学生写作圈子很狭窄,仅局限于个人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上,表现的是个人的情绪。通过道德意识的引入,学生眼光敏锐了,眼界提高了,不仅关注个人,还关注集体、关注国家、关注自然。学生在写作文时再也没有以往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情况了。原来不爱写作文的学生现在变得好像有灵性了,部分学生走出了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写作的题材扩大了。

(二)升华了人生境界

1.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2.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

3.培养了良好的个性修养。

四、研究的深化——后读性研究的构想

回顾两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宗旨,开拓进取,科研兴校的精神,积极探索,走教育改革之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道德意识渗入作文教学的理论,我们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以下构想:

第一,把道德意识作为学生写作追求的一个目标;

第二,把道德意识化作学生写作自觉行为;

篇5:中学生道德作文

道德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中学生来讲,有时候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没有生活中实际的磨练,有时候并一定会理解他的真正含义。

记得快上中学那会儿,有一次和爸爸一起做公交车去爷爷家,在公交车里,我大声地和爸爸说着我们学校里的趣闻,并且把一只脚翘在前面的座椅上。爸爸看到后,并没有大声斥责我什么,只是轻轻得告诉我脚放下来。下车后,爸爸对我说:“**,你知道你今天在公交车上有什么事情做的很不妥当吗”?我好像意识到了爸爸要说我什么,赶紧对爸爸说:“知道,不就是把脚放在座椅上来嘛,你一说我,我不是放下来了嘛”。我颇为不服气的说。爸爸并没有用很严厉的口吻,依然用他那缓缓的口气对我说:“有些事情你知道是不对的,但依然做了,这就更加错误,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到过你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别人。不仅如此,你在车上那么大声的说话,这件事情你都还没意识到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人是不能在公共场所那样大声说话的。一个人在无论在哪里,都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否则,就是一个没有公德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明白吗”?听到这里,我没有在吱声,但心里并不服气。直到最近有一天,妈妈带着我去看了一场电影,那是我一直就想看的***电影。到了电影院,我心里非常兴奋,焦急得盼着电影赶紧开演。过了一会儿,电影终于开始了。我立刻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得看了起来。在我们前面坐了两个人,一男一女。刚开始还好,可过了一会儿,两个人就在那里说说笑笑,声音特别大。一会儿说他们公司的事,一会儿说昨天买了个什么什么的,烦死了。搞得我再也不能集中精神看电影,心里觉得特别的恼火。妈妈也感觉出了我的不快,就轻轻的对前面那两个人说:“不好意思,你们能不能不说话,小孩子看电影都听不清了”。谁知那个男的回头就撂了一句:“管得着吗你,又不是你家的电影院”。气的我当时就站起来想要和他理论。妈妈拉住我说:“算了,咱们换个地方吧”。电影演完后,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我心里依然闷闷不乐。妈妈对我说:“算了,高兴点,别想那件事了,不要和不讲道德的人讲理,离这样的人远点就行了”。

篇6:道德的镜子小学生作文750字

“嘀嘀”,随着一声清脆的喇叭声,公共汽车缓缓向人群中驶来.人群开始骚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挤上车。

由于人太多,座位都被占满了,只好自认倒霉,还是乖乖地站着吧.我站在售票员旁边,这时,我眼睛一下子金光闪闪,瞄准目标,售票员后面的座位是空的.我快步上前,正想坐下时,座位上的一块口香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黏乎乎的。

我从地上捡起了一张纸,正要处理口香糖时,一位河东狮吼的.女同志,抢前一步,然后瞪了我一眼,那凶神恶煞的眼神真是恐怖,然后坐下。“那个……你……”我一下子心惊胆颤地说。“你什么你啊!座位人人都可以座“女同脱口而出,说着,气冲冲地把头转到一旁。

“座位上有口香糖啊!”我心跳加快,“砰砰”直响,不知哪来的勇气使我脱口而出,车上的几十双眼睛全部朝我射来,我不直有多尴尬,脸以下子涨得通红。“什么,哪来的口香糖”,女同志像装了弹簧,一下子跳了起来,紧张地问道。女同志屁股上黏着一块口香糖,““啧啧”真是恐怖,活该!”我心里暗自乐了。女同志看了看口香糖的痕迹,火冒三丈地冲着我说:“好啊!我这件裤子刚买的,我看你怎么赔。没座位可以座,你……你竟然报复我。”这时,我心里委屈的想:“既然不是我做的,我也就不用跟她睁,我又没错。她先抢我的座位,我要 处理口香糖时,她就自己坐下了,害我被人冤枉。”车上的人都议论纷纷,为我打抱不平。女同志见此情形只好不吭声,但还是一脸的怒气。

回到家,对这件事我还耿耿于怀,脑海里不时的闪现出那位女同志的不道德的嘴脸。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欲睁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地完善自己。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己地心态,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标准。

篇7:小学生道德作文

道德对一个人究竟有多么重要。爱因斯坦的那句:“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让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做一件有道德的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它在时时刻刻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在公交车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个老爷爷拄着拐杖艰辛的站在过道的中间,而他的旁边就做着一位年纪轻轻的青年,青年好像没有看到眼前的老人似的,大大方方的坐在座位上。他们好像不知道中国有着数千年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

篇8: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时隔十年, 2011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也是关于“诚信”的问题, 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重复, 但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吗?

作文采用了发生在北京的2010年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个体育彩票专卖店的店主为一个彩民垫钱买了一张彩票, 没想到这张彩票竟然中了500多万的大奖, 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垫钱的店主立刻把中了奖的彩票交给了那位彩民。于是, 这件事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 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500多万应该一人一半, 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500多万应该自己留下, 当然赞同店主做法的也不少, 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做选择。

当年是一个年轻人过河的寓言故事, 而2011年彩票专卖店店主为彩民垫资购买体育彩票这件事,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曾经轰动社会的真实事件, 虽然它们不完全一样, 2011年的作文题目题意更宽泛和深刻, 但它们都涉及到“诚信”这个事, 其实两则材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维护道德的准则。

当然, 写文章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写真情实感, 彰显自己的道德情操,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我们要让同学们的作文健康、积极、阳光。

而2011年海南、宁夏卷作文试题更加明确地体现出要求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社会道德的审视。

其材料为:美国的一家研究所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而中国无论从经济大国还是从政治大国来讲影响力都很大, 中国崛起, 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变化是各个方面的, 那么最突出的又是什么呢?国内一家报纸和一家网站做了调查, 排在第一的是经济成就, 其次是国际影响, 然后依次是: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根据中国的这些变化, 让考生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道题与其说是一道作文题, 更不如说它像一道政治论述题, 它不由得让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 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向哪方面倾斜?在短短的时间内, 仅仅还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和那些写了很多次的关于学校生活, 关于立志, 关于亲情的内容吗?看来, 让中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审视社会道德已经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听说香港大学的面试题目“刁钻古怪”, 但看到后不禁让人大吃一惊。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 但绝对是要让学生密切关注现实, 关心民生, 联系实际的。有的让考生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有的让考生想办法解决医疗费用增多的问题;有的让考生回答电脑技术是否影响人际关系;有的让考生联系自己, 思考“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好不好;有的让考生回答当今社会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有哪些;有的让考生谈自己对独生子女政策的看法;有的让考生想办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还有对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罚款的看法。甚至有一些非常热点的乃至十分敏感的问题:比如, 让考生回答“怎样看待婚前同居?”然后让考生站在家长的立场回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让考生回答对腐败问题的看法。更为吃惊的是, 有些题目竟然让考生假设自己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后说些什么;假设自己有300亿元, 将如何改进中国状况?……

总之, 香港大学的这些面试题目都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 他们把录用人才放在了道义这条线上。最近几年, 内地有许多考生争先恐后地报考香港的一些大学, 可结果却是内地的一些非常优秀的考生, 甚至一些“高考状元”都被生生拒之门外, 因为内地的考生都是只注重高分而忽视了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静下心来想想, 教训惨痛啊, 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我想,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和公民道德素养, 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再是一句空话。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道德生活。比如我们在讲高二选修《论语》这节课时抓住了道和仁的内容, 向学生渗透的是首先是对道德、仁义的认识, 其次就是如何实现道和仁, 进而引申到我们具体的生活当中, 通过讨论、汇报搜集信息等形式, 学生能够感受到仁道对社群的影响。引申了对做人的教育, 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更要抓住这一重心, 慢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的敏锐的眼光, 从平时做起, 把眼光投向社会, 关注时事, 书写感悟, 不断提高审视社会的能力。

篇9:论中学生的道德培养

关键词:道德 价值观 家庭教育 规章制度 师德修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道德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出现复杂多元的局面,青少年的道德及教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失落,由此,正确的探索中学生道德培育的走向,科学的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课题。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

1、知与行的脱节。这是目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是很少或者甚至就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这说明现代中学生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

3、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有些中学生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如有的中学生把所谓的“哥儿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

以模仿。这些都对中学生的道德导向及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对中学生道德培养的途径

(一)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和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它一旦形成,就会恒定的支配着人的行为,这对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具有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生活的丰富和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青少年的言行陷入“与狼共舞”的窘境,他们缺乏责任意识,公众意识淡薄,同时还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严重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为了不让他们被拖入“陷阱”,我们要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为核心的主旋律,坚持学校主阵地,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增强他们道德形成的内驱力,让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他们的每一个个体心中。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但在现代家庭中,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言教轻身教的家庭教育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不利于接受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以身作则,及早施教,做到宽严适度,责罚慎重,才能更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身立教,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否则良好的品德形成就失去了其根基。

(三)加强教师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肩负教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好坏。一个教师只有爱岗敬业,关爱他人,严谨治学,树立完整的道德人格,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我们不敢想象,一个工作懒散,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教师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是十分关键的。不注重教师的个人修养,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法让学生建立完整的道德人格 。

总的来说,中学生的良好道德的养成,其途径是多元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寻求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构建好学生独立完整的道德人格。

引文及参考文献

[1]蔡月茹; 小学生品德心理特点与教育之我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106

[2]姚国华,杨丽杰; 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J]; 吉林教育; 2005年09期; 8-10

篇10:小学生道德作文500字

我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司机叔叔在开车,他快速着驾驶车,可以看出,他开车技术非常好,可是,他突然向窗外扔出了许多垃圾,垃圾零零散散的散布在马路上,马路对面,一位清洁工阿姨走来,认真地打扫着垃圾,一辆车经过,差一点就撞到清洁工阿姨了。司机叔叔那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以让别人明白出那是不道德的行为。

什么是道德的表现呢?道德的表现不需要惊天动地,哪怕是微小的事情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在车厢里,有人自觉给老人让座;下雨了,同学没带伞,和同学共用一把伞,送同学回家;在公共场合,无人吸烟;医院里无人大声吵闹,安静地说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学校里,爱护公共财物,不打架不说脏话;看到盲人要过马路,扶盲人过马路……这些都是道德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20xx年四川地震了,许多中华儿女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捐自己的零花钱,捐自己的书,捐自己的玩具……这些虽然微不足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爱心。这同样也可以体现出,我们华夏儿女都是有道德的人。

篇11:小学生道德作文600字

那道德究竟是什么?只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才深刻领悟了它的含义。

那天天气很冷,整个村子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水龙头被冻得都流不出水来。我围着围巾,带着毛茸茸的手套,穿得像个企鹅,准备和妈妈一起去温州火车站。在这拥挤的公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汽车正一路颠簸着,车内的人们左右摇晃,售票员正慌忙的往包里掏钱。突然,从车的一头传来:“啊!”的一声。原来是一个人踩到另一个人脚上了。看着那人疼痛不已的样子,原以为他会破口大骂,可是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对不起,对不起,真不好意思!”“没关系,没关系,我也有妨碍到你!”天哪,这些话竟出自于两个看似不良的青年之口。我是否也应该做到这样呢?

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有一次,我到超市买东西,结账时,计算机出现了问题,食品的价格没有出现在小票上,只需我付牙膏的2.8元钱,我毫不犹豫地对服务员提了出来,收取了我的食品的费用。走出超市,我异常兴奋,道德竟是这么一般美好的感觉。

在路上,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屹立”在路中间,差点扎破我的轮胎,我没有抱怨,只是走下车去,捡起那枚螺丝钉,把它远远地抛远方……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道德?我带着困惑去寻求它的正确答案。爸爸说:道德就是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于律已。妈妈说:道德就是最美丽的花儿,要求人做事必须要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篇12:小学生道德作文700字

我正坐在公交车上,车上很挤,因为人很多。到站了,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他长方形的脸上布满皱纹,横一道竖一道的,灰白的眉毛下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他四处寻望着,寻找着座位,也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位。忽然,一个小男孩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老爷爷喊道:“老爷爷,到这儿来坐!”小男孩刚走开,一位打扮高贵的阿姨就坐了上去。顿时,全车的人都把厌恶的目光投向了那个阿姨。我在心里问:“她真的美吗?”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持之以恒。我认为,我们如果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个座,在上学路上我们扶正一颗被风吹歪了的小树,在广场上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

有人说:“道德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是啊,道德实践虽然说说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有时可能要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

篇13:中学生道德的作文

近日“大学生殴死清洁工”消息在网上引起各种争议, 大都以同情、愤怒为基调, 对这类问题似乎很容易得出较一致的观点。而面对另外一个话题“白毛女该不该嫁黄世仁?”则在某高校课堂上引起了一场辩论, 结果是有1/4的女生赞同白毛女该嫁。这个问题似乎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有点模糊, 此类界限不清晰的道德问题反而引起了大学生的争议。

哲学家对于道德的思考可追溯到柏拉图时代, 在中国, “道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 而心理学对道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家Greene将道德看作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 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己、自主、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 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 (Greene, 2003) 。从道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来看, 主要遵循两条主线:一是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判断研究, 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上。二是综合了生物进化、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新观点, 重在研究情绪、直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本文将从传统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理论进展及其神经机制研究等对道德判断进行综述, 同时解读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一) 行为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采用情绪诱发的方式来考察外源性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因果关系。Valdesolo (2006) 等人让两组被试分别观看诱发正性与中性情绪的影片, 研究者假设为:如果在“个人卷入”情境中, 伤害性行为引发的负性情绪是被试拒绝功利性选择的原因, 那么通过引发正性情绪对之进行弱化, 则会增加功利性选择概率。结果证实了该假设。可见即使是与道德本身无关的情绪也能影响道德判断。Anderson (1999) 等人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就反映出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密切联系。他们发现额叶损伤病人的智力及其他认知能力很正常, 但是在情绪方面却存在缺陷, 在生活中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特征, 这可能是由于前额受损造成情的绪缺陷导致。Koenigs (2007) 等人的研究中, Vm PFC病人在道德两难困境中选择是否愿意为多数人利益牺牲少数人生命。实验结果发现, VMPFC脑损伤病人相对正常人更倾向做出功利性判断, 即以获得最大利益为判断依据。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揭示出情绪这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引起了研究者对与道德判断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加工的研究兴趣。

(二) 功能成像研究

在经典道德困境“有轨电车”与“人行天桥”故事中, 人们面临一个相似的困境, 有一列失控的列车即将撞到主干道上的五名工人, 而第一个故事中, 主人公需要按下电钮将电车撞到岔道上才能挽救他们, 同时会撞死岔道上的一名无辜的人, 第二个故事中, 主人公则需要将一名身材高大的路人从横跨主干道的天桥上推下去才能挽救五名工人, 同时路人将牺牲。事实表明大多数人在“有轨电车”故事中会倾向于损一救五, 而在第二个故事中则倾向于不伤害路人。Greene (2001) 的研究中将道德两难问题分成了“个人卷入” (如有轨电车) 和“非个人卷入” (如人行天桥) 两种情境, 发现被试脑区上在非个人卷入情境中主要激活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后回 (与社会情绪加工有关) , 而个人卷入情境中则主要激活背侧前额叶和顶叶 (与认知加工有关) 。这说明认知和情绪都参与了道德判断的过程, 并且在不同情境下, 优势加工不同, 对应不同的判断结果。Greene (2004) 和他的合作者又进一步将个人卷入的道德判断分为困难和容易两类, 他们发现被试在进行较困难的道德判断时前扣带回 (ACC) 区域 (与信息加工中的冲突监测与解决有关) 有显著激活, 说明困难的情境中, 认知与情绪的冲突更加激烈, 二者冲突、权衡使被试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实验还发现另外一个典型的认知相关脑区背外侧前额叶 (DLPFC) 在被试做出功利性判断时显著激活, 并且激活程度可以预测被试是否会做出功利性判断, 这说明功利性判断中, 认知参与的程度更大。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亲社会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Moll (2007) 等人的研究中发现, 在进行与亲社会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时, VMPFC和颞上回的激活更明显, 而负性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则更多激活了杏仁核、海马旁回和梭状回, 也就是说亲社会情绪相关的道德判断与其他类型的道德判断有不同的神经基础。该研究似乎暗示了不同效价和强度的情绪体验下进行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异。

(三) 几种非理性加工的观点

社会直觉模型 (thesocialintuitionmodel) 最早由Haidt (2001) 等人提出, 解释了“道德失声”现象, 即在一种违背伦理如“兄妹乱伦”故事中, 大多数人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对主人公的行为不能接受, 而当询问判断依据时, 很多人却不能解释自己的选择, 只是直觉认为这是错误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由情绪驱动的过程, 开始由情绪参与的直觉系统快速自动完成道德判断, 然后认知系统才对判断结果寻找一个恰当的理由。

Greene等人在社会直觉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thedual-processtheory) 。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只有情绪驱动的, 它有两个加工系统, 即由情绪直觉与认知推理共同作用, 情绪直觉系统与社会适应相联系, 认知推理系统与道德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关, 如果遇到两个系统目标不一致的情境如道德两难情境, 两个系统就会产生冲突, 竞争的结果决定最后的判断。Greene采用两难范式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支持他的理论。他认为道德判断中做出功利性选择的过程以认知加工为主导, 而非功利性选择则以情绪加工为主导。

三、总结与展望

总结前人研究看到:情绪与认知成分都参与个体的道德判断, 二者有不同的神经基础;不同情境下道德判断的表现存在差异。Greene、Haidt等人的观点不一致, 但并非完全对立, 可能与实验材料不统一, 实验任务差异等造成的误差有关。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中的重要成分, 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心理学对道德判断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更好地理解道德, 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活动的了解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启示:第一, 来自脑损伤、脑成像及行为的研究表明不同情境中个体道德判断过程不尽相同,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有一定针对性, 对于认知加工主导的道德问题中的道德教育以“晓之以理”为主, 而对情感过程主导的问题则注重“动之以情”。第二, 理解个体差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针对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群体如男生与女生, 采用不同的道德教育策略。男生相较女生更倾向于“功利性”道德判断, 即考虑效用最大化, 在道德教育时更应该注重“生命平等”、“关爱弱势群体”等道德观念的培养。第三, 正确的道德判断与实施道德行为之间尚存在着沟壑, 而内疚、崇高等道德情绪是激发道德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不仅要传播正确的道德知识、观念, 学校与教育组织还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 组织实施弘扬道德行为的活动, 提供机会并强化学生的道德情绪的体验, 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模式的形成与行为动机的增强。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 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建设的能力, 还需要在滔滔洪流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这首先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要想真正使大学生具备明辨是非、高尚与卑劣的判断能力, 不仅要从“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尊重客观“是怎样”的规律, 用符合客观心理规律的方式去实施道德教育, 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熹瑶与罗跃嘉.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6) :1250-1256

[2]徐平与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03-405

[3]Greene, J.D.From neural is to moral ought:what are the oralimplications of neuroscientific moral psychology[J].NatureReviews, 2003 (4) :847-850

[4]Haidt, J.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 108 (4) :814

[5]Valdesolo, P.and D.DeSteno, Manipulations of emotionalcontext shape moral judg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6, 17 (6) :476

[6]Wheatley, T.and J.Haidt, Hypnotic disgust makes moraljudgments more severe[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16 (10) :780

[7]Greene, J.and J.Haidt, How (and where) does moral judg-ment work[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2, 6 (12) :517-523

[8]Koenigs, M., et al.Damage to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creasesutilitarian moral judgements[J].Nature, 2007, 446 (7138) :908-911

[9]Greene, J.D., et al., Cognitive load selectively interferes with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J].Cognition, 2008, 107 (3) :1144-1154

篇14: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唤醒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自我需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观 ,是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前提。因为道德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的教育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进步,从而有助于学生生活的幸福。如果教师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成为“无价值”的教育。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才能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道德作为一种先在的价值系统,与学生的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认道德与自身利益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建构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个人道德行为体系。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如果我们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需要谈道德教育,必然是从上而下的抽象空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最基本的价值意识出发,才能培养他们的内在道德动机。引导学生领悟道德规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个人必须融入社会,与群体的需要相吻合,遵循群体的道德准则,个人才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庇护,并在整个群体利益中,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个人利益。这就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道德教育的目的统一起来,克服道德教化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促进了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的统一。

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让每一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自己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创造力,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树立注重个性的人才观,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中学生个性张扬,具有很强的个性权利意识,愿意自己决定个人生活的方向,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海德格尔说:“人基本的存在状态是被抛入世界的,剩下的工作就是自我设计与选择,人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于被教育唤醒或内在性觉醒,教育对人最根本的援助就是对觉醒的援助,就是内在力量的释放。”海德格尔的这句话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灵活现,闪烁着“主体之光”的现实的人。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客观规律,只能造成德育的短视,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核心是对个人选择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由——他可以自由的选择,凭借他现实的德性——而不以祈使语句去试图控制、约束人的选择行为。只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给学生种种机会,践履道德行为,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树立生活道德观,在生活中培养

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传统道德观是一种贤人道德观,它是以“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前提的;其道德追求和道德目标是为人、利人,舍己取义。在今天的条件下,这种道德只能是少数人的行为表现,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与传统的贤人道德观不同,市场经济的起点是一种“底线道德”,肯定所有的人在不损害他人的条件下,有权利追求自己生活意愿的满足,并在权利义务平等的基础上规定个人的应尽义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理想不再是被强制推行的和被动接受的,而是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以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核心,这种价值标准在传统社会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天,没有对道德教育价值理念的绝对性的适当消解与悬置,就不可能有生活境遇的凸显,也不可能有对个体实际生存状况的深入理解。传统道德教育把价值上的“应该”等同于现实中的“必然”,忽视个体道德生存的社会基础。他们基本不愿意考虑现实世界的各种因素,也不愿意考虑实际的个人情感,非常极端的把道德标准作为普遍真理绝对化,把社会秩序当作惟一优先而且至高无上的合理性,否定其他选择的合理性。今天,我们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养成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目的、对道德理想、对个体的冷静、辨证的思维方式,承认中学生的不完善性,实实在在的关切个体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养成,关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在当代社会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突出道德底线,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对正当、正义的理解,堂堂正正做人,而不是以过高的要求来规范学生。

今天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就是把道德从神圣天理的高远世界下移,回到人间,回到个体,回到日常生活,呵护普通的人与事。中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故事中都有能引起道德效仿和感动的材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德育的土壤在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关心他们的喜好和烦恼,使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生活是道德行为养成的土壤,是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只有回到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道德教育才会充满人间温情,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奴役学生的桎梏;惟其引领个体生活,超越个体生活,道德及其教育才会把人与人,人与世界紧密的联系起来,个体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获得幸福生活。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启迪学生,把握生命情怀, 找到学生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情缘,领略人生真谛,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走出“假大空”的道德说教,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融入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关注生活,珍爱生命,从培养“道德学家”“道德圣贤”到培养合格公民。从基础道德入手,增加学生对道德关系的敏感性,从“知识”到“生命”,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

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学生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去自我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自主建构新的意义世界,才能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同感,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细微处着手,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可以决定成败。从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着眼,注重细节行为,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真实可信,真情感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藉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实施全面的评价方式是培养

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

从道德知识评价为主到道德行为评价为主。道德教育评价应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知行统一中评价学生的品德,缺少了道德实践环节的评价是不完整的。因为,道德知识的考察只是反映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记忆水平,而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导之以行”,也就是为了引领道德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以主人的身份去听、去看、去做,闻其声、见其形,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实践不仅满足了学生表层的行为习惯,也能在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良心和心灵世界的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需求,在内心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实践体验既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来认识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

从重视评价结果,到重视评价过程。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结论性评价。新课程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各项活动过程的评价,因为高中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知道一些原则,但相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言,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努力探索,不断提高道德判断、道德分析能力,丰富自己的道德智慧。因而,如果一味地按照终结性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实际,其评价目的肯定达不到,甚至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推动学生道德的自主发展。

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不但应把德育课、学校课外活动搞好,而且应“把学生在学校里的东西同家里及在本地社会中将要经历的东西结合起来”。社会教育和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结合起来, 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在“全时空”状态中养成的,不仅仅是在一个单独、特定的场合中。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当让所有成年人知道——他们的举止行为都会对未成年人有道德影响。反过来,未成年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机会,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整体。有人说,学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抵不上回家路上一个消极案例的影响,原因就在于此。不良的社会环境与中学生道德生成的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为了培养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必须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为中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带头人下一篇:毕业论文土木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