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2024-05-13

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共8篇)

篇1: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义务教教育学课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中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019年秋,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全部使用了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承载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教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规律四个编写理念。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满足学生实际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遇到的道德困惑。然而,即使教材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也无法完全适应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建议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

由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对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事实上,道德教育更多不是“教”的问题,而是“学”的问题。

三、注重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融合“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融合。一方面,利用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深化或拓展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框架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以此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

道德与法治课,是基于孩子一生成长的课程。通过学习,孩子们做人做事更有方法,更有理性,更有德性。将来或许他忘记了所学的学科知识,但是观察人和事,做人做事的方法却根植于他人生成长的每一寸沃土。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启示我们要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在教学中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2020年6月

篇2: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

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恽昭世主编.《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

杨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4):36-40

篇3: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6~11月, 调查小组以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为对象, 问卷内容分为37个类别, 重点对法律意识、学习兴趣、安全观念、法治信仰、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68份, 收回率为92%, 其中男生占40%, 女生占60%。经对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总的看, 近些年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 认真落实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和要求, 结合教育和教学实际, 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 促使广大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 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较好地取得了政府、社会与家长们都认可的成果。然而, 调查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方面, 尚有欠缺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中学生 (高中) 法治意识和教育的总体现状

1.高中生学法知法兴趣比较浓厚, 但普法教育途径方式有待拓展。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的引领下, 高中生学法懂法求知欲普遍比较强烈。这表现在“您希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吗”的问题回答中, “非常希望”的高达71.91%, “无所谓, 保持现状挺好”的有23.6%“, 不希望、毫无意义”仅占4.49%。说明大多数人不仅有法治教育的个体愿望, 而且认为对自己走向社会和未来发展非常必要。从他们对“您认为法律对自己用处大吗?”的回答得到了佐证, 其中有74.86%的人认为法律对自己很有用处, 只有13.13%的人认为对自己用处不大, 另外12.01%的说“不清楚”。从这两组数据看出, 大多数人已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并成为共识。

那么哪些法律最为同学们所关心关注?调查发现主要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交通、环境等, 关注度相应高些 (见表1) 。

同学们不仅热心学习法律法规, 而且积极投身于普法宣传和力所能及的法律行动, 其中有24.18%受访者参与了普法宣传活动, 8.37%参与了法律知识竞赛, 7.44%协助过维护交通治安, 14.88%举报了违法违纪事件, 其他也有45.12%, 体现了高中生可贵的社会道义与法治正义精神。他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呢?调查显示通过媒体28.55%, 报刊杂志20.63%, 教师25.55%, 家长12.16%, 同学4.78%, 其他途径8.33%。看来各类媒体报刊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人的高度重视, 关注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和引导。但另一方面, 由于高中生面临比较大的高考压力, 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或者没有精力主动地从媒体报刊中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当问起“您是否有观看法制节目、报刊的习惯”时, 回答“没有”的学生占17.08%, “偶尔”的占66.12%, 能够经常持续的学生才占16.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为高中生通过电视媒体报刊这种最直观、最现代的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占了较大的比例 (49.18%) , 约是学校教师 (25.55%) 的2倍, 但接受的方式却是被动的。当然, 学校还是普法育人的主阵地, 毕竟通过媒体报刊获得的法律知识都是零星的、点滴的、不系统的, 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统一、系统的教育。所以, 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育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呢?

2.对依法治国认同感很高, 但对司法部门如何做到公正性有疑虑。高中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度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问卷中设计了一个直接的问题, “您对‘依法治国’的方略认同吗?”大家回答是让我们惊喜的, 十分认同的有68.07%, 比较认同的有24.65%, 不认同的只有7.28%。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 也是一种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秩序稳定、和谐的社会。有了对法治的认同, 对法律的敬畏, 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并成为行动和追求, 这如同“扣扣子”, 扣好了“第一个扣子”, 就能够为依法治国做贡献。

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功能, 高中生既看到法律和法治的现实意义, 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问题的疑虑。比如说在问到“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时, 回答“保护公民权利”占76.32%“, 惩罚违法犯罪”占13.09%, “规定公民义务”占5.02%, 其他占5.57%。固然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 但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只强调法律保护公民而忽视所承担的责任义务, 这对法律的理解多少有一些偏颇。另一个当提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活中能保证吗?”时, 大家的回答同样令人愕然:“能、可以做到”的只占16.81%, 而“怀疑、做不到”的占39.5%, 认为“取决与司法部门公正性”的占43.69%。从这来看, 既凝聚着高中生对公检法等部门抱有改进的极大期望, 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对法治公正性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样的情绪和观念, 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扰中学生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 甚至影响今后的法治信仰和人生成长, 理应注意教育。

在普法教育熏陶下, 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同时, 在一定情况下, 也能够敢于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诸多媒体时常可以看到见义勇为的事例。这一点, 在下面两组问题的调查中显得特别突出。在问及“发现有人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您会怎么做?” (见图1)

由此可见, 同学们具有护卫法律神圣、保卫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信心和勇气, 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担当和责任。这在对“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 看到违法犯罪也不要管”的看法时, 其回答一样倍感欣悦。认为“正确”的只占8.12%“, 错误”占了73.11%。不过还有18.77%的人回应“不知道该怎样做”, 这或多或少表明少数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 值得社会深思。

3.保护自身安全意识参差不一, 但遇到具体侵害时尚能依法维权。调查发现, 当今高中生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关注度可以说参差不一, 并且表露出有不知如何依法维护的困惑和无奈。请看“您对自身合法权益关注度”时的回答 (见图2) 。

再看看对另外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平时的生活中, “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时, 回应经常的只占14.25%, 很少的占了50.41%, 没有的占了35.34%。“您对维权的途径是否熟悉?”时, 回答也不甚满意。“不太熟悉”占47.95%, “基本熟悉”占43.83%, “很熟悉”仅占8.22%。值得欣慰的是, 一旦真正遇到具体事情和侵害时, 大多数高中生还是能够理性对待。比如当问到“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时候, 您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时, 回答“忍过去”占8.81%, “及时向老师反映”占14.65%, “向家长反映”占48.37%, “向司法机关求助”16.9%, 其他占11.27%, 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有关途径依法维护。当遇到了“放学回去发现屋里乱成一团, 觉得是家里进小偷了, 你会怎样?”时, 回答“先收拾家里看被偷了哪些东西的”只有12.01%, “保护好现场打110报警”占64.81%, “打电话告诉家长”占23.18%, 说明大多数同学都有依法办事、保护现场留存证据的法律意识。

4.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虽然较高, 但抓好宪法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是法治意识的根本反映。高中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普法教育, 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对于《宪法》及其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尚没有弄清楚, 说明法治的根基不够牢固。比如说“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吗”的回答, 满意比例显然不很高。非常了解只占7.14%, 部分了解30.77%, 有一点了解50%, 一点也不了解还有12.09%, 说明抓好宪法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有些问题, 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比如在问到“每个适龄公民是否都有当兵服役的义务?”时, 回答“是”占46.63%“, 不是”占42.13%, “不知道”占11.24%。我国《宪法》和《兵役法》规定, 依照法律服兵役、保祖国是每一个适龄公民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认为当兵吃亏, 拒绝、逃避服兵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上就有“我到了服兵役的年龄, 想知道怎样能逃避”的帖子, 看后着实令人深思。的确, 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主义”情结和“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了, 这是我们国家与民族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又如关于“知道网络方面法律规定吗”时, 回答“知道的多”的占28.77%, “不多”的占60.55%, “不知道”的占10.68%。这个比率可谓很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 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 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极大, 甚至于有的人沉溺于里边无法自拔。作为高中生, 正处在明辨是非的徘徊期, 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 积极从中吸取正能量, 是同学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

三、进一步加强中学生 (高中) 法治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 (高中) 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 再联系现实社会看,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违法乱纪的行为逐年递增, 尤其是校园暴力或恶性施暴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不久前贵州15岁中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 江西永新一个女中学生逼同学下跪、脚踹、掌掴, 湖南邵东一个高中生在办公室杀害老师, 湖北武当山一个中学生用钢棍暴打同学, 等等。这些违法犯罪苗头和迹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目无法纪, 个别已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监管不力的状态, 接近于触及犯罪的红线。针对调查发现和现实存在的问题,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学生 (高中) 法治教育。

1.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联动机制。重视和抓好高中生法治教育意义重大,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整个教育工作的实际, 注意做好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司法部门要结合全社会普法工作, 针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做好法治教育的规划和指导, 组织公检法干部和律师进校入班担任兼职法治校长和班主任, 有的放矢地做好普法工作。最终, 建立起部门联动、互为负责的体制, 并确保法治教育责任落地。

2.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 特别是进入高中后, 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 学校对高中生强化法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及的。所以, 学校在法治教育上要切实有所担当, 真正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必考课纳入到教学之中, 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 促使广大学生有兴趣、能自觉地让“法治”信仰和理念根植于心灵深处。

3.家长要当好法治教育引路人。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千万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古人言:“子不教, 父之过。”这些都强调了家庭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所以, 家长的言传身教、做好标杆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父母们多从正面引导, 给子女做出好的榜样!

篇4: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一、使用中的感悟

1.注重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新教材注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内容的概述、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政治问题”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2.重视“综合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习,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在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键处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3.新教材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编写者特别注意了挖掘政治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认识,从而体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4.注意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易于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政治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政治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使用的建议

1.应把整个学段看作一个整体。其整体性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同时也体现在同一部分内容中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上。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如何处理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分内容的相互联系,是教学的核心。

2.掌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把握概念的多元联系,善于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精神等价值观资源。

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是什么”;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概念体系中认识核心概念;理解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3.提高研究教材的水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重。要认真仔细地分析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教材中的例题是经过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顺序不应随意调整;例子不是不可以换,但换的时候要想清楚理由。

篇5: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芜湖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根据市文明委《关于在全市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通知》、市教育局《芜湖市教育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规范从教行为、加强学生教育、提升道德素养为重点,结合芜湖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强化道德教育,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全体师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提升。

二、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力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着重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舆论氛围,增强全体师生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

具体任务: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开办“道德讲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大力加强诚信建设;

(三)深化行风建设,努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

(四)着重解决师德师风教育与整治、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把握教育、自查、巡查、评议、整治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诚信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成立芜湖市第五十中学教育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范代宏任组长、副校长陶海洋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校办,费尔兴同志为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督查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各处室、各年级也要明确专人负责。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底)。制定《芜湖市第五十中学道德领域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方案》,同时下发文件,对开展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各处室、各年级制定单项活动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各处室、各年级结合自身特点对照要求,通过自查自纠、道德评议等方式查找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暑期集训期间加强思想教育,制定整改措施。

(三)巩固提高阶段(9月以后),各处室、各年级按整改措施,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总结阶段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巩固活动成效,接受芜湖市三山区社会事业局专项督查,并按要求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道德教育。集中开展诚信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和公德教育。通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老师”、“道德讲堂”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师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走进校园,进行事迹宣讲,对师生进行道德引导。学校在暑期对教师开展一次师德专题教育,重申师德“八不准”规定,将师德教育、培训列为暑期培训的重点内容。在新学期对学生开展一次诚实守信教育、防犯欺诈行为教育。

(二)进行自查自纠。重点自查学校招生行为是否规范,收费行为是否符合规定,减负规定是否落实,在职教师是否从事有偿家教,是否私自在校外办学机构兼课,是否强制向学生推销或动员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并获取不正当利益,是否利用工作之便,动员、组织或强制、暗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或民办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班、兴趣班、提高班等方面进行排查。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学校于8月21日前向区文明委、芜湖市三山区社会事业局基教科上报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接受随机巡查。按照市教育局、市政府纠风办要求,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查找问题和不足。主动接受市教育局组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劳动模范、文明创建监督员、行风监督员、新闻媒体以及市民志愿者等来校巡查。

(四)组织道德评议。学校建立由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师德评议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听取反映,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阶段性道德评估意见,用道德评议的方式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建立师德建设的群众评价机制,设立师德举报投诉电话和师德信箱等,主动让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建立好师德师风档案,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教师聘任、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树立先进典型。在教育治理活动中,学校将结合区社会事业局开展的“师德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相关评选活动,及时组织学习。学校将树立一批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个人。在全校上下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

(六)切实加强管理。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持严管重罚,大力整治教师从教、学生减负、规范招生以及乱收费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六、有关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是2012年全省城市文明程度测评的重要内容,是今年中央、省、市各级文明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全体师生要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二)精心抓好实施。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针对突出问题,按照可操作、有措施的要求认真制定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具体措施,迅速启动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通过教育治理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效。

(三)及时报送信息。及时向区文明委、区社会事业局报送这次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信息资料,并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篇6:中学法治教育月活动总结

为全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的“法制”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安全意识,根据x教政函(XX)x号与x教关(XX)x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开展了法制教育月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任务落实

5月初,学校特别成立了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曹红波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朱xx为副组长,政教处主任万xx、团委书记xx以及年级部主任商x、xx、储x、xx为组员,每位领导小组成员蹲点到各个年级,层层管理。

二、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我校充分发挥校广播站、校园显示屏、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围绕法制教育,学校举行了“十个一”活动,即:

团委组织了一次“法在我身边”国旗下讲话;

团委出了一期“与法同行健康成长”橱窗;

政教处牵头年级部配合,组织了一期“法制教育”主题绘画作品评选活动;

政教处牵头年级部配合,组织了一次“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

关工委牵头各班语文老师配合,组织学生阅读了一本书《法在我身边》,并开展了“法在我身边”征文活动;

政教处组织各班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即在感恩节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期“感恩社会,做知法守法好公民”的班会活动;

政教处牵头,团委、艺教中心协助,举行了一场法制歌曲大合唱比赛;

政教处组织学生聆听了一次法制讲座;

关工委利用校园广播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

团委举办了一期以“法律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四、拓宽教育渠道,借助多方力量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坚持全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纪的教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法律对自己人生道路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把学到的法律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五、普法活动成效显著

篇7: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学

——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汇报

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提升意识;规范管理,强化能力”的方针,全面落实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坚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长全体师生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良好,干群关系融洽,校园平安和谐。现就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安居职中于1958年建校,2003年12月,学校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5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成功创建遂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内务管理示范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219人,在籍学生学员2106人。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学校行政班子—专业组长—班主任为主,法制副校长何绪所长、法律顾问范兵远律师双及驻校干警为辅,全体教师、保安、住校生管理员、食堂从业人员全员参与的工作网络。

我校学生人数多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133名藏区“9+3”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较差,教育管理难度很大。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学校法治教育是建设平安校园最有力保证。近年来,我校以培养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意识为目标,大力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治育人保障 成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法治教育组织机构。明确校长为法治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和发动者,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聘请凤凰派出所警官担任法治副校长,与区司法局、法院、关工委等部门建立法治教育共同联合体,通过不定期举办专题法治讲座和法治实践活动,形成了“校长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德育领导小组组织班级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全社会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法治育人条件

我校不断强化法治教育基地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能力。一是强化硬件建设。精心布置法治文化走廊、法治宣传橱窗、法治文化灯箱、法治景观石,与廉政文化走廊相得益彰;开辟4个法治教育课堂和1个法治教育大讲堂,可同时容纳400人聆听讲座;重点打造了模拟法庭、法治阅览室、法治展览室、情感宣泄和心理咨询室等4个功能室,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为承接大型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二是强化氛围建设。学校以培育“和谐、特色、发展”的校园文化为目标,把校园文化与法治思想相结合,营造浓厚氛围,潜移默化地开展法治教育。通过壁画、雕塑等景观浓厚法治宣传氛围;把法治教育与文体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绘画大赛、读书征文比赛、艺术节、体育比赛、演讲主持人比赛等文体活动中融入了法律知识,让青少年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了形象的法律教育。

(三)加强形式创新,提升法治育人活力 一是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利用德育课等课堂进行法治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禁毒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障。二是抓住重点时节,开展校内法治教育。利用重大节假日和特定宣传日,主动邀请共建成员单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1.9”消防教育宣传日,我校开展了“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为主题的消防安全知识竞赛;“6.26”国际禁毒日、全国法治宣传日,宣读倡议书,组织“小手拉大手、带法回家”活动;组织开展“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法在我心中”、“文明礼仪伴我行、和谐环境共营造”、“交通安全宣传月”等主题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礼认知水平,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防灾应急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地专题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掀起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新高潮。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片、法治电视节目、“警钟长鸣”栏目、参加法律知识竞赛等,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四是发挥对校外人员的教育功能。利用共建资源,开展校外法治实践。我校利用共建成员单位资源,积极开展以“模拟法庭”、旁听庭审等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的感性认知。组织凤凰社区群众和安居城区学生到阶梯教室观看法治图片、到法治书屋阅读法治书籍等,让社区群众在校园里收获法律知识,增强学校法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法治育人力量

一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确定一 名老师担任法治宣传教育讲解员,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分管副校长举办《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题讲座,使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依法执教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在每个寒暑假、节假日发放《告学生家长书》,劝戒学生家长远离“黄赌毒”,切实做好假期内学生的法治和安全教育。二是邀请法治副校长、派出所警官为全校师生上法治教育课,并通过座谈、警示教育等形式,以案讲法、以事论理,援助帮教“问题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邀请遂宁市普法讲师团成员到校举办普法系列报告会,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教育水平。

(五)加强阵地宣传,优化法治育人环境

一是在学校图书室专门设立“法律图书角”,不定期添置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等法律书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觉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二是与区文明办、区人民法院等单位组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共建单位,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戒毒所、拘留所等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明辨是非、懂法守法。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化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解答青少年生活成长的疑惑并进行心理和法治辅导,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四是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报刊、黑板报、法治宣传窗、LED显示屏等阵地开展宣传,举办普法“黑板报、法治报刊”比赛等法治知识展示活动,通过日常的点滴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提升法治意识。

(六)抓好三个结合点,提升法治教育水平

一是把法治教育与事业单位法人结构治理工作相结合,努力 探索、构建现代办学机制。学校以《章程》为准绳,建立有效的内部竞聘机制和分配机制,提升教职工的紧迫感、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全面修订了涉及党务、校务、教务、教科研、政教、师资管理、总务后勤、工会、团委等各个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二是把法治教育与巩固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成果相结合,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制定了《学生文明礼仪检查制度》、《请假与销假制度》、《外来人员接待制度》、《领导带班及中层干部值班制度》、《班主任常规工作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强化过程监督和量化考核,充分发挥制度的针对性、约束性和实效性,建立了由学校校级班子考核行政值周、行政值周考核值周教师、值周教师考核班集体、班主任考核学生个体的“考核链”,每天在电子显示屏上公示考核结果,每周集会总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常态化格局,学校校风好、班风正、学风浓。

三是把法治教育与藏区“9+3”学生的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藏区学生管理工作中,狠抓中职学生“三禁两不”、“十不准”管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和法纪教育;建立了教师与藏区学生“一帮一”帮扶制度,内地学生与藏区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制度,推行24小时跟踪服务机制。通过以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形成了藏区学生吃饭有人陪同、睡觉 有人看护、活动有人组织、生活有人关心、学习有人帮助、困难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成效

通过经常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让他们知法、懂法,能够用法律来约束自己言行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不仅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的行为由他律逐步向自律转变,起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依法治教、廉洁从教、规范办学等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近年来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犯罪和重大违纪违规事件,学校涉及党风廉政、依法办学、师德师风等问题有效投诉为零。学校多次得到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市区禁毒办、防邪办领导好评;有北川七一职中、蓬溪县大石中学、城南中学、安居区聚贤中学、中兴中学等单位到校观摩学习交流。

我们知道,学校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存在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恳请大家帮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用法治的思维来思考学校的发展,用法治的举措来规范办学行为,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努力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8:市场经济与道德和法治精神培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 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 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 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 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 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 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市场经济需要强化职业道德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视察奶制品市场时, 批评一些企业缺少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现实的情况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 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 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作过研究, 认为个人必须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他的天职。

为什么市场经济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呢?这是因为, 市场经济是通过分工和交换组织社会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而交换就会产生交易费用。这里所讲的交易费用, 是指与生产无关的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辨别真假、签订契约以及维护权益等的费用。如果交易费用过大, 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在极端的情况下, 这会迫使人们退回到没有交易的时代 (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不买不信任的东西) 。因此, 高效的市场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而大家都遵守职业道德,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 最终使自己、也使整个社会获益。如果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普遍存在, 整个社会就会无序, 无序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因而, 遵守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从理论上看, 市场经济离不开职业道德, 但有的个人和企业仍然存在这样的担心:遵守职业道德会吃亏。事实上,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时期或某些方面吃亏, 但从长期和总体上看并不一定吃亏。这是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易是不断重复进行的, 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没有良心的企业和个人最终会遭到唾弃。例如, 在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 人们纷纷购买没有检出有毒物质的企业的奶制品, 就是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的最好褒奖。当然, 除了人们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企业给予的这种褒奖, 社会还应当严惩那些丧失职业道德、没有良心者。没有惩罚就没有约束, 就难以铸就职业道德。

三、市场经济与法治观念培育

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从半封建、半殖民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 再加之以住"左"的错误的影响, 使我国的市场发育至今还不充分, 市场机制不成熟, 长期计划经济的固有模式、传统习惯、思想观念, 导致特别是市场规则和法制环境不完备、不健全, 人治习惯还顽固存在。这些都给发展市场经济造成诸多阻力和困难, 使我们尚未具备立即直接迈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客观条件。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 努力创造好条件, 排除种种阻力和困难, 力争尽快地与现代市场经济接上轨。在这个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法律在引导和保护市场经济发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深切认识和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观念, 以便增强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引导和规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而大力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以及整个民主、法制建设, 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使我国经济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台阶。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 是对法治的全身心认同和投入, 是理性化了的对法律的激情。就社会而言, 它意味着充分调动各种智慧、情感和力量去为法治而奋斗;就个体而言, 它意味着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为法治而献身的精神。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实质,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应通过普法教育, 使人们坚信,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经济繁荣有序、政治民主昌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对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的深厚关怀。

总之, 市场经济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建设和法治精神,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竟的健康运行, 让我们致力于公民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节小学生感恩老师的诗歌下一篇:2011年象征廉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