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2024-04-27

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共10篇)

篇1: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岔河小学

郑成

《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善心,化民众于无形,使夫妇义、父子亲、上下仁、邻友睦、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这就是和谐社会,也正应了胡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理。坏音乐可使人心躁动不安,祸乱一方,所以古来音乐分有:治世之音、乱世之音、政和之音、亡国之音、民困之音等等。现今社会音乐种类繁多,人们听之不便,害人害己实在可悲。“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性情为何变得不善呢?道德最关键,音乐来自自然,感于物、生于心,成于文。“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顺从自然规律;古书曰: [正音]足以应天地而召祥和,如慈祥的父母,覆育万物;[正乐]使天地顺、四时当、五谷昌、疾疫不作、妖孽不祸;[正声]感人畅气,达情合义,君子听之增其好善,小人闻之思过改迁。好品德应该从小奠定,好音乐应该从小接触,正所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先入为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呢?

一、增强道德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道德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道德方面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治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在古代孔子教学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在第二,所以音乐是提升道德的被称为“礼乐”。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要以乐辅德。例如教唱《小乌鸦》时,要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鸦有反哺之义”;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教唱歌曲《军民大生产》、《劳动最光荣》等要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教唱《游子吟》、《长歌行》时要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什么是好的该做,什么是不好的不该做;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在每次音乐课中都能提高道德水平。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治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三、寓道德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道德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四、课余音乐要与“正音、经典”为主

在校园中播放音乐,要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安定;所谓“宁静致远”,学习需要心平气和才能吸收知识,就像海绵一样。不可以播放浮躁的音乐,像现在的流行音乐、成人化的庸俗音乐等;这会使学生情绪激动,多动、不守规矩,不能安心学习,从而影响学业。校园歌曲中有很多经典歌曲如《好一个乖宝宝》《跪羊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恩的心》、《新学堂歌》等等,要经常播放,每时每刻都能震撼心灵,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在学校能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做好子女;这就是道德的上升,难道不好吗?所谓“一利耳根永为道种”,何况长时熏修。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唱一唱歌,玩一玩游戏就行了;这怎么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凡长期经过道德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 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音乐又是随时陪伴我们成长的伴侣,我们不能让伴侣害我们一生而不自知。因此,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治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探索新的路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让我们为孩子的未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携手共创美好、和谐、繁荣的明天而努力。

主要内容:

《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善心,化民众于无形,使夫妇义、父子亲、上下仁、邻友睦、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这就是和谐社会,也正应了胡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理。坏音乐可使人心躁动不安,祸乱一方,所以古来音乐分有:治世之音、乱世之音、政和之音、亡国之音、民困之音等等。现今社会音乐种类繁多,人们听之不便,害人害己实在可悲。“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性情为何变得不善呢?道德最关键,音乐来自自然,感于物、生于心,成于文。“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顺从自然规律;好品德应该从小奠定,好音乐应该从小接触,正所谓“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先入为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呢?

一、增强道德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治性

三、寓道德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四、课余音乐要与“正音、经典”为主

关键字:

音乐教学

学生

道德

培养

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岔河中心小学

郑成

2009年7月14日

篇2: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当前,网络使用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使用者的行列中来。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不会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特性而摒弃道德的约束。

2.加强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必然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内容存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在面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时,能够在保证自身不受侵害的同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不文明行为和内容进行抵制。

3.用道德的力量帮助学生远离网络“负能量”

篇3:浅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策略

一、培养学科兴趣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秘诀在于兴趣。”由于现阶段初中地理学科在诸学科中处于副科地位, 加上地理教材与学生认知年龄联系欠贴切, 这就增加了初中地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认识上的的影响力,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风雨霜雪的千变万化等自然现象, 都是我们每天要接触的东西, 都说明了我们身边到处充满着地理知识;再如全球性的环境、资源、人口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续发展的问题, 都能在初中地理课上得以呈现和探讨。学生一旦能意识到以上这些地理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能解决认识世界的困惑, 这才能具备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二、激发课堂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思维的“启迪剂”,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地理课堂学习效果的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本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的做法是:

1. 积极发挥文理综合优势

初中地理学科既有文科的显著特征, 又有理科的本质属性, 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逸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奋点。

2. 充分发挥图文结合优势

俗话说, “地理一张图, 历史一条线”, 说的就是地图是地理学科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 适度展示地形图、政区图或板书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图等, 借助地图直观的教学的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而且,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学文”, 以图为媒介突出教学的重点, 通过图具演示分析, 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努力发挥主体参与优势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 我会忘记;做给我看, 我会记住;让我参加, 我就会完全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 地理课虽然学习的吸引力不大, 但是, 如果恰当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参与进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如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统计自己家里用电情况、了解自己所在村组产业结构变化、观察家乡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习惯的关系等。

三、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兴趣

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进而学生对知识本身也会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 扣之以小者则小鸣,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之以容, 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有兴趣的话题。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 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 设计上要呈现梯度,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 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 设计如下问题: (1) 为什么“冬天冷, 夏天热”? (猜想) (2) 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 (验证) (3) 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 (结论) 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入手, 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 获得了新知。再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前沿时, 为了巩固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了“假如在1980年, 国家把扬州也列为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地区, 那么, 今天的扬州能否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学生在参与探究答案的过程中, 就会兴趣大增。总之, 是否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浓淡是密切相关的。

四、营造课堂氛围, 鼓励兴趣

所谓课堂气氛, 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中激励学生, 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 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 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 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 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 再利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 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 学生就会受到鼓舞, 士气很高, 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篇4: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一、增强道德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道德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道德方面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治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学校音乐教育要以乐辅德。例如教唱《小乌鸦》时,要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明白“鸦有反哺之义”,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教唱歌曲《军民大生产》《劳动最光荣》等,要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教唱《游子吟》《长歌行》时,要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懂得什么是好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该做的;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能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如在音乐欣赏和歌唱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治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让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三、寓道德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道德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四、课余音乐要以“正音”“经典”为主

在校园中播放音乐,要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安定。所谓“宁静致远”,学习需要心平气和才能吸收知识,就像海绵一样。不可以播放浮躁的音乐,这会使学生情绪激动,不能安心学习,从而影响学业。校园歌曲中有很多经典曲目,如《好一个乖宝宝》《跪羊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恩的心》《新学堂歌》等等。学校要经常播放,每时每刻都能震撼心灵,让学生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在学校能做个好学生,在家能做好子女。这就是道德的上升。

篇5: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经常性开展活动。下面谈谈我为了培养学生各种良好品质,是如何开展活动的?

一、善于抓住课程资源,创设一个温馨的活动氛围

《纲要》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秋节前夕,在课间休息时间,很多同学议论着,有的说,“明天晚上就是中秋节,我们家人要一起吃月饼了。”“我们一家人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看着孩子们议论得那么激动,“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孩子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

就这样,我用爱心宽容了学生的稚气和不成熟,保护了学生率真的心灵,学生在我的呵护下,热烈地议论着、交谈着,心中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课堂上一个美丽的生成,让我和学生们在不经意间碰撞了,火花飞溅,那感觉真好。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新概念。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主任必须有足够的爱心、慧心和耐心。

二、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这套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选择 1

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生活照片、儿歌、游戏等多元性裁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教师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与儿童生活牵手,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如在教学“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这一课时,“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是 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绿色教育]第三单元。“ 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清新空气与污浊空气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污浊的空气对人们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原因进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四年级学生属中年级阶段,年龄不是很大,环保意识还是很薄弱,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环保问题缺乏认识其严重性,关注也较少。有的学生还认为环保是大人的事,而且对保护环境的事不当一回事,不感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主题的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产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愿望。另外,根据教材《品德与社会》的三个基本特点: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把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

以下是我教学活动的步骤:

(一)、体验活动:

1、先把学生带入学校的花园里,这里空气新鲜,绿草如蒽,五颜六色的花儿竟相开放,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同学们都禁不住闭上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气,欢呼着:“真香啊!”这时老师趁机让学生读事先带来的教科书里这一节的主题文。

2、再次直接把学生带入还没清洗的厕所里,一个个同学捏着鼻子屏住呼吸,老师用表计时,看看他们能坚持多长时间。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人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是,人不呼吸却坚持不了5分钟。我们时刻在呼吸。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平常呼吸的空气是怎样的呢?

我就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清新空气与污浊空气的对比,感悟空气的质量对我们人的影响

(二)、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我们的空气质量问题。

刚才老师带你们到厕所去,为什么大家都捂住鼻子?这时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厕所臭死了,不知谁把大便拉在坑外,真恶心!” “老师,这么脏,我们受不了……”

师:刚才老师带你们到鲜花盛开的花园和到还没清洗的厕所里,在这两个环境中你比较喜欢在哪个环境中休息、散步呢?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第一个环境中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情舒畅。第二个环境中尘土把空气污染了,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很难受。

师:是啊,在这么邋遢的环境中散步、休息,呼吸着这样被污染的空气,真是太难受了。其实啊,被污染的空气对我们的影响可不只是感觉难受那么简单,它会严重的危害我们的健康。学生们频频点头,因为他们对刚刚体验到的事特别深刻。

师:再请同学们就屏幕上的这几个情况谈谈你们的感受(屏幕显示): ① 忆上学路上看到的情形,面对马路上的滚滚“黄烟”,你是什么心情?

②交流在家中观察到的空气被污染的情景,如窗户上、纱窗上等。③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呼吸,你会有什么感受?

我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诉说“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的苦恼。

4、汇报课前收看空气质量报告的记录。

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的能力。

(三)、继续深入教材,感受空气污染对我们人的危害大。

1、我们在课外收看了空气质量预报,乐乐和她的爸爸妈妈也收看了,乐乐还写了一篇日记呢!同学们请看:(先播放动画或录象:乐乐一家人收看空气质量报告的电视节目。然后课件出示乐乐的一则日记《爸爸的鼻yan又犯了》)

讨论:这段动画和这篇日记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2、小组、全班交流:

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如采访医生,空气污染会导致哪些疾病,对患有鼻yan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的了解等。进一步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刚才我们看到的厕所惨不忍睹,同学们说说,这样的厕所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说到这里,同学又纷纷讲了起来,“那厕所太臭了,我都不敢进去,每当想方便时,我都硬憋住,尽量不进去。可是这样真的影响了我的学习,真是痛苦啊!”“就是,有时我跑到外面的厕所,回来又迟到,真的很累!”“……”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自己的困境!这时师趁机引导:“是啊,环境污染会影响空气质量,而空气污染又会影响我们的的生活、学习、工作”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像刚才我们播放的动画和日记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使我们的鼻子受罪,会让我们生病,对我们人体危害非常大!所以大家要保持环境的 清洁!”看到同学们一副深思的样子,老师又引导启发:刚刚大家都谈了谈在生活中,在你们周围遇到的一些污染空气的情况。如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油烟污染、渣土车扬尘甚至包括沙尘暴原来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污染了空气,危害了我们的健康。现在请大家看看黑板,如果你生活的环境被这些污染源所包围了,你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

师指名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心情不舒畅!我就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污浊的空气对人们的危害。

(四)、深入教材,体验感悟多一点清新,多一点健康

1、导语: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情愉快,有益身心健康。可是,空气污染已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为了我们学校能有一个清幽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赶快想想办法吧!怎么样才能使我们有一个光洁如新的厕所?、学生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谋划策。经过讨论,师生共同达成一致方案,(大屏幕出示老师事先拟好的方案):(1)制定环保方案。

班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厕所文化”的环保活动方案:上一节班队课,通过声情并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宣读“弘扬厕所文化,争做文明卫士”活动倡议书,并在承诺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 大力宣传文明如厕,制定《厕所文明使用公约》。

(2)、创设育人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我们力求让每堵墙都说话,都成为培养人的场所。经过征集“厕所文化”标语,并在厕所的墙面上张贴提示语,提醒学生文明、快乐如厕,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如此清静世界,你忍心破坏吗?”……用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净化着学生的灵魂。

(3)、交流保洁金点子。

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保洁金点子,如“成立保洁小分队”,每天都有轮值的学生在主要据点保洁;“火眼金睛抓罪犯”,即每节课课间都派出保洁小分队巡逻,逮住不文明如厕者及乱扔杂物、浪费水资源者,对其进行规劝,并招其加入“保洁小分队”。

师总结:只要大家能按这些方案实行,“厕所文化”这一文明的创举悄然改变 5

了校园的面貌,转变了师生的观念。

3、观看录像:在整洁、美观、绿树成荫的花园式住宅区内,在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空气清新的绿化广场上,人们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舞剑,有的在下棋……

师配乐倾诉:如果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似这般美好,那该有多好啊!绿色植物是制氧厂,也是“吸尘器”,有了他们就有了洁净的空气。这样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外延伸,提出希望

师:既然大家都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也希望大家就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爱护环境,这有这样我们呼吸的空气才能‘多一点清新’,我们的身体才能‘多一点健康’。我们能做到吗?” “能!”

师:真不错,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做到,但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污染空气的行为。大家想对做这些行为的人说什么呢?请大家开动自己的小脑瓜子,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呼吁大家保护清新空气,维护健康生活”的口号、标语。一会儿老师看看谁的口号或者标语最能提醒、教育别人。

这个环节的设计向同学提出希望,让学生感受清新的空气对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总之,社会是儿童良好品质形成的主要源泉,我们要紧紧抓住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使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和生活中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嘛!

小学品德论文评选

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篇6: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道德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的具体化.道德产生于实践.实践是道德主体性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德育时空拓展、开放,使学生德性发展表现出主体特征,既突出了道德的`实践本质,也符合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作 者:宋海萍 SONG Hai-ping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 关键词:实践教学   道德主体性   道德教育   大学生  

 

篇7: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的。但目前的青少年不少人都显得那么“弱”(在心理上)。他们希望一切都是顺顺当当的,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面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们进行:磨难教育”拿自读课本《坚强此,中国孩子》一文中的正反事例,让学生对照学习,谈感受。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是人成长的重要性。再用身边周微民同学的例子作为活教材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周微民同学父母均是盲人,自己在学习条件差,家务劳繁重的情况下,非常坚强,刻苦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被评为区“自强不息”好少年,事迹在《金陵晚报》上刊登过。)我还配合少先队组织的雏鹰活动,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次雏鹰活动是在徒步三个多小时到汇东门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展览馆作文中,同学们在记叙这次活动的基础上,谈了不少体会。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坚强了一 些。例如,班上一位娇弱的女生,不慎脚踝骨裂,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教室在四楼),硬是没有塌一节课。

篇8: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 也给青少年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 对外界总有一种猎奇、追潮和喜欢寻找刺激的心态, 当网络的虚拟世界提供丰富的可扮演角色时, 就容易缺乏自控、沉湎其中。而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 诸如黑客、色情网站, 又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使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思想、行为出现偏差, 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已势在必行。网络道德, 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 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 也能遵从道德规范, 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 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 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 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针对网络道德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增强自身甄别力

审美媒体多种多样, 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无疑是最出色的工具。网络教学中, 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 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 将文字、数据、图形、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 交互地传递, 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在这种兴奋状态中适时进行美学教育, 便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如在教学“文字编辑”一课时, 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一些中国古代的名人字画、设计精美的广告作品以及动听的音乐作品, 进行美学探究, 分析编辑一篇作品的美学所在, 即美在哪里?为何美?给个人的感受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继而出示一些劣质的甚至画面不太健康的图片, 让学生进行评析, 指出这些图片的不足之处, 会有哪些危害等等。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适时进行引导, 如:当学生看到一些暴露性的图片时, 一般都会发出惊讶的叫声,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叫?你看到了什么?它有意义吗?学生便会对所看到的图片进行分析, 说出美与丑。

二、加强教师个人网络知识素养, 紧绷德育弦

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首先自己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 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小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受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如在教学学生网络应用时, 我便在课堂上展示个人网站, 让学生评价一下我的网站, 当学生看到我的网页新颖、动态、指导性强时, 一个个无不咂舌, 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有句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当学生把你的网站当作学习的工具时, 还有什么不好教育的呢?同时利用留言板, 让学生以虚拟的身份畅所欲言, 鼓励他们讲心里事、说真话, 而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观点进行因势利导, 并适时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道德规范教育, 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注重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促进学生网络道德形成

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 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 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 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 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 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 我在计算机课上选拔网络技术好、威信高的学生作为网络管理员, 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 让他们用行动去感染其他同学, 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 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 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 文明上网、依法上网, 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四、积极推荐优秀健康的网站,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 所以要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 如雏鹰网、儿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 并通过计算机教学指导学生如何从网站中获取知识, 把网络变成知识的宝库。实践中, 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 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成立了“红领巾网吧”。每天课间或放学, 由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上网指导, 学生到“红领巾网吧”去查成语故事、疑难问题, 搜集预习课文的资料等, 在实验小学上网已经成了学生探索知识、学习新知的另一条新途径。同时在教学网络安全知识后,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网络活动:如参加中央电视台的网络涂鸦大赛、网络征文活动、参与各种互动游戏等。另外我们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网络指南针等屏蔽软件, 为学生上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 为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 给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 探索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 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认为, 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 是由人发明出来的, 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篇9: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一、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身段,本着与学生一同学习、一同成长的心态,积极营造一个让所有学生都感到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置身于这样民主和谐的空间,每个学生,无论是所谓的优等生或者后进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害怕表达的障碍,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期盼的不正是这样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课堂状态吗?因为只有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全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才会享受到语文这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带给我们的快乐,才会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如此,教学效果何愁得不到保证。

二、积极探索教法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认为“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一个教师不可太勤快,有了太勤快的老师,学生必然懒惰,因为你将本属于他们的事也抢着做完,学生自然无事可做。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这些话的确有道理,因为迄今为止教师“满堂灌”、学生充当“书记员”的现象还很普遍,而这正是课堂格局无法突破,课堂境界无法提升、课堂价值无法增加的重要原因。为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只需要学生听话”的陈腐观念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改革教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本着这样的态度和原则,我们不妨像数学老师讲解例题那样,将一篇篇课文当作例子教给学生,让他们懂得从哪些方面去解读文章,如何发现和鉴赏文章中的出彩之处,遇到疑惑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当在教学中碰到内容浅显的文章,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行提问再集众人之智加以解答,甚至可以将整堂课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教师只需要引导他们完成学习目标即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质量

王梓坤在《贵在一个“新”字》一文中强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这给笔者的启发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先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客观地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教师早已习惯了将教参上现成的似乎是唯一正解的说法硬塞给学生,而学生也早已习惯了全盘接受和死记硬背,根本不敢标新立异。但是如今,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抛开一切顾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他们的思维必然还是像原先那样没有质量。例如,在讲授小说或剧本时,在梳理了故事情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先分析文中人物尤其是有争议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这些性格特征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情节之中,然后再组织他们开展集体讨论,最后教师可从旁点拨指导,使大家的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趋于一致。这样学生遇到任何问题才会不存依赖心理,才会在苦乐并存的探究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

四、提供有益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向优良实用的学法要效率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的根本目的应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学”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才是教师从教案设计到布置作业始终关注的焦点。鉴于很多学生课堂上只知道按老师的要求一字不落地作笔记,课后则为大量的习题所累,从来不去思考如何改进学法,如何增强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我们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明白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生产力的道理。例如,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们可以提醒他们遇到疑难问题先做记号,然后再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途径加以解决,如此一来,讲解重难点时,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变得轻松很多。再如,课本上的许多小说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仅靠有限的篇幅和教学时间,想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要求他们预先抽空阅读小说全文,并认真研读几篇赏析文章,进而从整体上对小说有个全面深刻的领会,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学课文自然就容易多了。

篇10:浅说音乐教学中学生道德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 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大纲还明确阐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途径和规律,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我们从1991年秋 季开始,在我省10所小学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道德情感教育”专题研究和实验。在三年的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从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内容及目标 ;教育的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大家。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 情感在人的品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 巨大的调节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如:在爱祖国的教育中,培养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能推动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这就是情感对认识的 推动作用,常言的“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情感的道德行为的驱动、调节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在《不 打扰别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或他人在工作或休息时被别人打扰时的 不愉快心情,能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教育效果。道德情感对人的意志还有强化作用。总之,道德情感是人的品 德结构中关键的一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是体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基本前提。

通过对我省思品课开课以来教学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倾 向,即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行为指导等方面得到应有重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这一倾向不仅使教学中“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更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特点和规 律的充分体现。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思品课教学研究中尚未鲜明地提出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教学 实践中也缺乏对道德情感教育途径、规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虽然有的课能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上有所体 现,但大多不能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培养和教育的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教学整体效益的 提高,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和价值。单纯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 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教师有目的地依据大纲、教材,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 手段,使学生产生和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情感,并使之养成稳定、良好的情感品质的.教育过程。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当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达到教学整体的效益为目的,并力图体现道德 情感教育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育应有双重目的: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即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和激发,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保证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稳定、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

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必须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定向培养。我们专题 研究和实施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以道德情感教育目标为导向;在教学全过程中整体 实施。我们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 求。即:第一,贯彻“知”“情”互动原理。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可互为实现的手段 。也就是达到我们常说的“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第二,充分发挥道德情境的效应。学生的道德情感总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触景生情”。第三,启发学生自主体 验,多方感受。在教学中,使学生多方体验和感受,才能为其道德情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契机。第四 ,注重教师情感的主导作用。教师情感素质是重要的“情感教育源”,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善于 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表达自我情感和态度,进而“以情感人”。

总之,道德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 观的高度,着眼于发挥教学整体效应来认识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和意义,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具 体实施道德情感教育。

二、分析每课道德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规划每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

明确情感教育内容、规划情感教育目标是落实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教科书中蕴含大量的情感教育内 容。其中有的课体现得较为显著,如《老师您好》(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体现了“爱老师”这一鲜明的情感 教育主题和内容。有些课则潜在教材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如《我要做个好学生》(人教版义务教育 教材),主题是入学常规教育内容,但还渗透着激发学生争做好学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道德情感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序列,并在不同年级体现了层次性要求。其中 责任感、荣誉感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小学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 低年级教材中则又以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为教育内容的主旋律。

教师在把握每课情感教育内容上必须认真研究每课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因素。同时,还可根据教 学需要补充相关教育内容。在明确把握情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对每课的情感 教育内容作出水平及层次的分类,使之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体系,也就是布鲁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 理论中称之为的“情感目标连续体”。依据这一理论,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针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特点, 我们将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理解和划分为“接受―→反应―→态度”三个由低到高的有序层次。由此形成的目标 导向系统是我们实验的主要部件。三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如下:

接受层 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育要求或内容产生注意。其主要标志是学生能关注教育活 动中具有道德意义的事物。在实施中,我们通常采用“察觉”、“专注”等字句来加以描述。

反应层 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思辨活动,对道德事物能产生情绪的体验和感受,能积极参与 道德评价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评价活动的开展。我们多用“对……有感受”、“爱好(厌 恶)……”“对……肯定(否定)”等语句。

态度层 这是道德情感教育的较高层次和水平。其标志是学生对一类道德规范形成稳定、持久的选择愿望 。在表述上使用了“具有……看法”、“有……态度”等语句。

在实验和研究中,我们迄今已制定6册共72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在实践中,我们通常用四步来完成对每 课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分析和教育目标的规划。现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第八课《我爱祖国》为例来具 体介绍规划的步骤。

第一步: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这是准确拟定教育目标的基础。本课教材提供的,教学中需 要补充的情感教育内容有:各民族小朋友载歌载舞、歌颂祖国(通过观察双页图);饱含深情的课文及练习中 的儿歌(通过朗诵);歌唱祖国的歌曲《娃哈哈》等(通过表演唱);“祖国之最”等资料(通过电教手段展 示并讲解)……。其主题是培养爱国之情。

第二步:研究每课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目标,对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思品课教育目标由认知、行为、情感三部分内容构成。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本课认知目标为:认识中国版图形状;知道祖国全称 和简称;知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由于该课是爱祖国教育的起始课,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有关祖国的 一些常识。本课在行为上不宜作过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将其定为:使学生课后能通过看书、询问父母等方式 去主动了解祖国的有关情况和知识。通过对认知、行为目标的考察,我们将本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在 :使学生对祖国基本常识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步:“上联认知目标,下促行为目标”,确立每课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参照认知目标,以促进行为 动机为目的,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本课的道德情感培养目标可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喜欢做一个中国人,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

第四步: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对情感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及层次加以描述,并形成知、情、行诸目标相互对应 的教育目标整体。具体到本课,“有关祖国的常识”的认知目标是与“课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知识”的行为目 标,以及“有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愿望”的情感目标是相互对应的,其情感目标的此项内容应为接受层。而情 感目标中的“喜欢做一个中国人,培养中国人的自豪感”,则也应与有关认知、行为目标对应,且期望达到态 度层的要求。

三、进行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以道德情感教育原则作指导,在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贯穿情感教育的线索,并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是 落实道德情感教育,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的主体;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因素。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而 言,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而进行的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 道德情感实施定向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学全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流程在整个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通常由 一些基本步骤组合而成。在实践中,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步骤来认识和设计。在每个步骤的实施中,教师又创 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

第一,情感引发。指在开课揭题时,借助必要的手段,配合导入环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关注于课 题。如《纪律在他心中》一课,有位教师开课即出示一组反映战争年代的配乐灯片,一下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 的战场。此情此境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调。在此步设计上要求教师配合课题导入,精心设计片断, 以图建立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的关联点,使教学内容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配合导入环节常用的育情、激 趣方法有:渲染意境、突出片断、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

第二,情感体验。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下,配合“学文明理”的主题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种 内心体验,使之与教育要求相适应,达到共鸣的效果。如《爱惜粮食》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伯伯插秧、割谷 等动作,仅练习1分钟,就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田间劳作的辛苦。这就是“在操作活动中,诱发学生体验”方法 的运用。此外,教师还总结出了创境体验、心理换位体验、通过联想体验、在评价中体验等多种体验方法。设 计此步,用好体验方法,要求教师要找准体验点,要激起学生多点而有序的体验。所谓“多点有序”是指在一 堂课教学中既要设置多处体验点,又要使各处体验为达到情感教育目标而相互配合,有序地展开和深入。

第三,情感深化。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要求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一类道德现象较为 稳定的态度。这是与“深化明理”环节相配合的。在深化情感方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方法。一是以情育情。 如《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国旗是烈士鲜血染红的”一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 感情。这是“以情育情,促情深化”的实例。二是以知育情,使学生在辨析明理、判断评价中反复强化情感体 验,能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三是以形育情。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多采用“以图育情”的办法。 让学生在观察课文插图的过程中,反复受到道德形象的感染,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如在《最可爱的人》一课中 ,充分利用好“崂山抢险”图,就是“以图育情”的典范例子。四是以境育情。如《最可爱的人》一课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举行简短的致敬仪式,使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油然升起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此 外,还有“以美育情”、“活动育情”等等方法。

第四,情感投射。这是集中发挥情感功能的步骤。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此步一般与“导行”、“练习”环节配合。设计中要求教师要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 以利于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情促行”、“鼓励实践”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此外,“以情作结”、“带情 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爱祖国》一课中,有的教师设了这样一些情感投射点:感知“可爱的 祖国”一组材料后,让学生说一说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朗诵赞美祖国的儿歌;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 结束全课的学习。

当然,实施道德情感教育的过程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育情方法也是整个教学方法中不可分割的。我 们对情感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设计必须置于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进行。其实,一堂充分体现思品课教学特 点的好课,一定也是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协调发展,同臻至善,并充分体现道德情感

[1][2]下一页

教育特点 和规律的课。

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

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既能为教育效果提供较为客 观的数据,又能反馈调控教育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采取课前调查、课中测查、课后考查的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过 程性评价调控教育教学,通过阶段性评价检查实施效果。

在测评工作中,为了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学生对待人和事的态度进行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通过言语和行为,通过其对人或事 的态度才能表现。这一特点决定了只能通过态度量表来测评。

第二,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测评要编制情境性测试题。这些题都要以学 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三,编制情感测试题的依据和标准。为了评价学生接受道德情感后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达到预期教育 目标的程度,在拟定测试题时应将目标──教学──评价统一起来,要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双向细目表 ,较合理地安排各项测试题的数量和占分比例。

第四,拟定衡量情感发展水平的粗略量化等级。我们目前只是参照有关态度量表的一些要求进行试验,如 在试题中设置一组关联的态度语或项目,按三或四个等级赋值,进行粗略量化。

第五,优化测试题的题型和测试方法。为激发学生参与,简便测评工作,每套试题大都有多种题型,如单 项选择、多项选择、问答、实践(观察)等。与此相适应,采用了口试、笔试和观察等多种测评方法。

从近三年的实验和研究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情感能促进学生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充分发展,能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展望今后的工作,我们认为要想使这一专题的 研究取得新进展,必须重视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测评专题的研究。二是不断研究和探索 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序列性和层次要求。三是适当深化和拓宽研究范围,如教育内容由教材扩展到其他相关教 育因素;教育如何体现时代要求等。

近年来,以“情感领域”的激动、激活为特征的各种教育改革实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思品课教学中培 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研究与实验应该说是顺应“情感教育”这一主题的产物。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问题长期不 懈的研究和实践,一定能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能进一步推动思品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上一篇:鱼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保教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