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2024-05-24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精选12篇)

篇1: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中学时期是学生一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因此,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

1、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2、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3、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篇2: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和行为养成教育薄弱在我国高校,实践环节一直相对较弱,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脱离问题突出。抽象、枯燥、空洞理论“灌输”的结果往往是,许多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日常生活行为却令人失望。教育是一种导向,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是导向,不注重实践环节和行为养成的弊端自然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制度脱节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劝导,随意性很大,没能做到真正拿规章制度约束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教育,人们对这一点往往认识得不够。比如,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拖欠银行贷款等问题,既是思想教育问题,更是管理问题。”高校应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通过管理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三)缺乏多层次、交叉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将学生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并交由学生工作处管理,具体到一线是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机制存在缺陷。首先,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由专门部门和专职辅导员负责,造成了其他教育工作者漠不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的现象,过大的工作量与保障机制不健全,使专门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疲于应付,只能担任“救火队”、“消防员”的角色,这使得原本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变成了某一课程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时段里进行的事情。其次,忽视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内抓得紧,校外抓得松,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一家的事情,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这三者应当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实。

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一是要正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反映强烈的学习、生活等现实问题,并给予合理解决,否则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及社会的看法,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善于引导和帮助他们从政策、法律上寻找解决办法。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际问题,正确认识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解决问题。三是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活动。当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共同问题时,思想问题往往比较集中,及时抓住针对性强的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学生参与热情高,容易收到好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了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在实践中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特定时期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当这一方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时,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率先垂范,寓情于理,以诚恳感动人,以行动说服人。同时,面对新的形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吸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通过社交网络等学生乐于接受、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舆论阵地,传递积极、健康的信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3: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令人担忧

(一) 中学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 中学生犯罪率逐渐上升, 出现了低龄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的特征。 初中生徐某和另外一个团伙“约架”, 竟然非法购买枪支;17岁的小新为了偷钱上网, 竟残忍地砍死了祖母。 这样骇人听闻的案例发生在本应天真无邪的中学生身上, 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

(二) 厌学、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 有近30%的学生不爱学习, 甚至不学习。 他们一整天在学校无精打采, 或双休日全天泡在网吧, 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甚至有逃学、旷课现象。 有一小部分学生, 认为读不读书是自己的事情, 与老师、父母无关。

(三) 极不规范的日常行为。

近年来, 中学生的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富二、三代”。 在校园里, 经常听到学生胡侃, 留长发、染发、穿耳者屡见不鲜。 还有学生把从影视上学到的不良行为和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带进校园, 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缺失。

部分中学生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只知道享受, 不懂得奉献;只知道爱幼, 不懂得敬老;只知道爱己, 不懂得爱国。还有极少数学生美丑不分、善恶不清, 正气不足、邪气有余。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缺乏家庭管教的责任, 有社会风气的影响, 也有网络腐朽文化及不良影视音像制品的腐蚀, 等等。 长此以往, 思想道德教育形势将会十分严峻。

二、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 加强学校教育, 提升德育质量。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崇高使命。

1.加强领导, 坚持德育为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转变, 以德育为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成立德育领导小组, 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 不能只重视教学质量一方面的评估, 要切实重视德育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德育工作考核。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对人的培养, 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体现以“德”育人, 创造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2.发挥班主任的 “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 班级的日常管理, 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及时开展班级活动, 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主任要加强对“留守子女”、“单亲子女、孤儿”的教育, 深入开展 “ 留守子女”帮扶活动。 同时, 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开学初制订德育工作计划,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按计划实施。

3.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教育。 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艺术熏陶, 培养团结协作, 激发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积极开展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影视作品, 参观革命教育基地,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学雷锋”等教育活动。 努力组织和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的有益的校外活动, 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科技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 学校应制订措施, 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德育计划,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 促进家庭教育, 抓好德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源头, 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家庭和学校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1.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 重视做人教育。 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当今社会的需要,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目标, 那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千方百计阻止家长的不良行为、观念传播给孩子, 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扫清障碍。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让家长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言传身教, 净化家庭环境, 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2.转变学生家长的评价和教育方式, 德育智育并重。 有的家长认为, 孩子的教育就是智力的开发, 知识的掌握, 因此学习成绩便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除了学习外, 其他的一概不让做, 由家长包办代替。 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人成才, 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落后, 轻则不问青红皂白指责、训斥, 重则拳脚相加, 暴力管教。 这样对于叛逆心强的孩子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反而会激化矛盾, 产生不良后果。

3.家长要懂得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有的家长向孩子灌输损人利己的思想, 存在整人害人的行为, 使孩子上行下效。 有的家长生活作风低级庸俗, 极端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严重, 甚至有违法犯罪活动, 使孩子耳濡目染。 此外, 一些家长放纵孩子, 溺爱、护短, 使孩子形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 家长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 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 重视社会教育,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性治理。 文化、公安、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的管理, 防止不良文化侵蚀中学生。 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的监管;大兴文明节俭的之风;尊师重教,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1.全社会共同重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中学生来讲, 现在的社会教育, 很大程度上以网络为载体, 以传媒为介质。正确的引导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形成和价值取向尤为重要。 青少年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体、网络的影响和教育, 媒体、 网络都在有意无意地对青少年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 因此, 无论法制还是道德角度, 都需要全社会弘扬正气, 抵制负面影响。

根据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特点, 科学系统地开发适合中学生的社会教育网络产品, 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 主流的媒体和网站既要尊重传媒的特征, 又要注意青少年与成人生理、社会心理的不同, 对极端社会现象和单纯追求刺激的承受力不同, 正确把握舆论宣传导向。 网络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管, 继续大力整治暴力、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 把网络、媒体文化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2.切实增强中学生社会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正直、善良、诚实、友爱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尊重法律法规, 树立法治意识。 建议针对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 寻找可行的路径和载体, 帮助他们理解国家体制,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旗帜鲜明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等主题教育活动。

篇4: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千年来,道德的血液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至今。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实现道德和能力两条腿走路,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道德失范现象却频频出现,道德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从当前中学生的表现来看,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有着崇德向善的美好品德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以“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代表的见义勇为好青年,还是以“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这些时代楷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灿若星云。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展示着当代青少年的文明风尚。

也不可否认,中学生思想道德也出现了各种突出问题:一些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对待长辈、教师缺乏尊敬和感恩之心,认为父母的辛劳是理所应当,甚至沉迷于网络不惜骗取、偷取父母的钱财;对纪律、法律没有敬畏之心,常有违纪违法的行为:无故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殴打教师等。

可见,中学生道德进步并不是平坦的、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战胜各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我们要增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中学生道德风气的改善。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来自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因素。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如今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由此产生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当今信息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和暴力影片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家庭是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只会一味迁就,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接受学校对孩子的批评教育,甚至和学校对立。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放松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些中学生自身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未来没有展望,对学习、生活没有动力,抱着一副无所谓、自暴自弃的态度。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多管齐下。

1.家长应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家庭是人一生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重大。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听之任之,或者要求苛刻,限制行为,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叛逆的性格和消极情绪。因此,家长要严格掌握教育原则,掌握教育的度,做到既不溺爱也不严苛,重在加强沟通和引导。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烦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同时家长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要进行引导,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倾向,予以纠正。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社会要加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在抑恶扬善上,道德与制度、与法律是根本一致的。提升道德风气,既要靠良知、靠教育,也要靠监督、惩治等一系列手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让善者无后忧、让恶者不敢恶。

当前道德领域问题很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并解决,应该从最突出、影响最恶劣的问题抓起,对打架斗殴、恶意损坏公物、损人利己、造假欺诈的歪风邪气,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大惩戒力度。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违纪违法常会免于处罚,但从人生成长的长远来看,从严处罚才是对他们更好的“保护”。

3.善用榜样带动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推出的郭明义、林秀贞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追捧者遍布全国。学校应该从师生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好人,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教师、家长应主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当然,榜样有正面也有反面,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利用反面榜样。学校可以在公安、司法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学生参观监狱,邀请青少年罪犯现身说法,强烈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其对法律产生由衷的敬畏。

参考文献:

潘晓辉.粤西山区中学留守学生道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3.

篇5: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点,这些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构成了挑战。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好9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并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

1、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90后”的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家里就一个孩子的“90后”们从小就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其次,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倒感化。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家长,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左小平,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8-140

[2]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2).

[3]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5-561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

篇6: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压力实施策略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正确压力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方法,文章论述正确压力实施的多种方法,如心理震慑、表扬、奖惩、处罚、法律等,并科学地加以应用,使之产生新的教育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作 者:陶霁月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 23(7) 分类号:G64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压力   实施  

篇7: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摘要: 在高职院校中, 把情感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情感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应用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探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从教师情感素养培养, 教学方法的改进, 创设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情感环境,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运用情感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30多年来, 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经历了思想梳理、理论建构与初步科学实验, 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接, 情感教育研究向教育学的多个分支伸展。进入新世纪之后, 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 情感教育思想的传播获得新的契机[1]。情感教育研究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 它日益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领域。经梳理相关文献、研究等发现, 目前学术界大多关注情感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2~4], 而对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情感教育, 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偏少。基于此, 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探索情感教育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 以期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 加强其实效性。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一) 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情感交流, 激起受教育者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激发其求知欲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 促使教育双方在心理上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并进一步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5]。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 也是认知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一起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但情感教育具有其特别的方面。

(二) 情感教育的特征

1. 兴趣性特征

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可以挑选与教育目标、学习内容、个体发展相符合的内容, 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 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在兴趣, 让受教育者带着兴趣去学习[3], 推动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 在学习的过程中, 受教育者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

2. 创造性特征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对教育者而言, 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或统一的模板可以遵循, 需要教育者在情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具体科目、具体学生和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二层含义是对受教育者而言, 是指受教育者可以在情感教育的激发下进行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精神,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6]。

3. 导向性特征

情感教育的运用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通过情感的交流, 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和激励, 帮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意见, 进而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4. 驱动性特征

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适当地加入情感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使人感到悲观、痛苦、烦躁、厌恶的消极情感, 激发其积极情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驱使学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校园活动中去[7]。

二、情感教育应用于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 情感教育有利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帮助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转化为行动, 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育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培育高职生健全的人格, 帮助高职生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 造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使高职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 情感教育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 情感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育, 虽然许多学校的课程教学方式已进行了改革,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但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过分强调说教, 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教育内容不接受、不理解, 甚至产生厌恶情绪;教师认为学生难教育、不配合, 进而采用更强硬的教育方法。这样, 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苍白无力。究其原因, 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情感交流, 学生和老师缺乏通畅的情感沟通和情感融合, 不能充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减弱了教育的成效。

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一弊端, 必须探寻多元化的教育方法, 而情感教育就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使情感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清楚了解高职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育融情于理, 投入自己的满腔热情与学生坦诚相见;教育方式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 理解、尊重并关心学生, 深化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达到一致时, 整个教育的过程将会活跃起来, 即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情感的融合, 才能使被教育者真正愿意接受教育, 做到乐学真信, 促进学生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进而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情感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 积极培养教师的情感素养

作为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首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丰富的理论底蕴, 崇高的品德情操, 丰富的情感等。其次, 具备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和情感状态, 身体力行, 对自身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激情, 真正热爱本职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情绪饱满, 热情高涨, 积极向上。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10]。此外,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关爱、信任、理解学生, 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 教师语言表达要科学准确, 幽默风趣, 通俗易懂, 多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同时, 语速要适中, 语调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 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以情动人,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创设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情感环境

创设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高职生年龄大多处于18~22岁之间, 此阶段的学生富有激情, 情感丰富, 三观还不稳定, 可塑性较强;那么,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创设适宜的情感环境, 营造情理交融的教学氛围,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 可以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专题研讨法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体现以学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课程在遵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思想实际整合教学内容, 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如将教材整合后形成四大模块——角色转换模块、思想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法制教育模块, 及九个专题。采用专题研讨法的步骤: (1) 课前各班编排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各班的人数, 采取自愿组合或班级整体安排等方式, 以5~7人为一个单位的合作学习小组, 每个合作小组设组长、主策划、主发言人、联络员等。 (2) 教师指导选题。教师根据专题内容先讲导论, 让学生对该专题的知识点、线索有所了解;然后, 布置任务, 各小组分别对专题进行讨论研究。 (3) 独立探索, 小组交流。课后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地去查阅资料, 分析问题, 在小组内将各自探索的知识、心得和结论进行交流, 展开探讨, 然后将本小组的思想进行集中。通过学生课后的自我探索, 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4) 成果展示。在下一次课上, 各小组推选代表以观点陈述、PPT展示、主题演讲等形式交流小组学习成果;最后, 让其他同学通过评分、点评、提问、补充等形式来共同参与,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 教师总结提高。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 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适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情境教学法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育内容,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特定场景或情境, 这些场景或情境要生动、形象、具体, 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参与其中, 进而产生情感体验, 以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发展。例如, 在讲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 播放《七子之歌》音频作背景, 创设情境, 同时介绍《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在情境的渲染下, 学生们很快被带入到爱国主义的意境中, 当听到“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的呐喊声时, 有的同学更是潸然泪下。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情感, 从这种深切的呼唤中, 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这种感情就是爱国。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渲染, 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同学表示“今天, 我终于明白了, 为什么之前我一听到国歌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为什么在看比赛时看到国旗升起时, 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原来, 这就是一种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1]马多秀.情感教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 (01) :51-6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3]朱晓蔓.道德教育论丛 (第一卷)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高立娟.论思想政治的情感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11-34.

[5]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05) :15.

篇8: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受网络冲击巨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学生都被网络所吸引,导致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世界,更有甚者通过一些非法途径,如欺骗、敲诈、抢劫等来获取金钱。长期这样下去,部分学生将会性情不定,脾气暴躁,责任感和良知严重缺乏。还有部分学生的情况是,因为害怕受到身边有网瘾同学的影响,所以对网络有所恐惧,不敢使用或接触网络。这些现象都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针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 2) 少数学生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如今,部分学生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且学校教育不够全面,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性,在某些方面全部表现出来了,如视频辱师事件、因网络成瘾而导致抢劫事件等,对如今的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及影响,使中职学生的形象严重受损。

( 3) 中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难度很大。目前来看,大部分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比较可观的,但是仍有部分中职学生依然存在道德问题,例如: 缺乏独立自主性,责任感不强,纪律意识不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信念不够坚定等。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即使想改善,但难度较大,所以教育者要有恒心和毅力。对于一些琐碎的问题,学生们大多都不会注意,所以没有引起其重视,常常被忽略不能够改进。所以,要想改善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 1) 努力营造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也是第一教育,是人类思想形成的起点。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很完善,学校需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联欢等方式与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使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有所改善。

同时,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需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如网络、出版物、荧屏等市场。在学校附近禁止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开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期刊、标语、名人画像、格言、校园标志性景点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此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要大力推荐,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骄傲感。此外,对于仪式问题也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就能给学生们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最后,管理班级的秩序,形成良好的班级风貌。

( 3) 加强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职院校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赞同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责,以此提高中职学生的纪律和规范意识。同时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以及学生干部在组织纪律中的指导作用。此外,学校还可以制定《中职学校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准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

( 4) 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各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沟通交流的技巧、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想象的简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关注。中职院校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接班人。

摘要:现如今,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原点,不仅直接影响到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与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息息相关。因此,针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中职院校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面对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

篇9: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聋哑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9-02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加上个人、家庭、社会及学校多重因素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地更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这给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首先,由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聋哑学生形成孤僻自私、偏激冲动等不良个性,使其思想道德方面极易犯错误。造成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在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是非观念混乱,这使他们难以用社会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调整,也难以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出现道德缺失。其次,由于听力与语言的障碍,导致聋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校内有限的资源成了他们获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造成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的不足。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负面影响。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职责,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家庭与社会对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常常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只注重对聋哑学生生存本领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家庭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之中。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存在聋哑缺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悲观和失落感,心中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不同程度地传承给自己残疾的孩子。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缺少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当前,少数正常人对聋哑人仍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形式有待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都采用“输入式”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学习。其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是使用说教方式,很多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很反感。聋哑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这种说教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难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由于生理缺陷,聋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与聋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有关。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因而其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远远落后于正常人,再加上聋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能要求,形成他们对物质的过分第一性要求及强烈的独我观念,因此,高度重视他们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家里分享美味食物时,应先让给家人,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等。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聋哑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养成群体意识,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三结合”教育进行。所谓“三结合”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教育。首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聋哑学生年龄来分析,他们比正常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聋哑儿童的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父母品德、文化涵养、情感及生活习惯对儿童的影响,是做人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家庭是聋哑学生最先获得教育的地方,聋哑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行为。对于聋哑学生来讲,长时间的家庭生活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其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各种工作应渗透思想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之机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并组织聋哑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将逐步使聋哑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方便掌握聋哑学生学习、生活、爱好、思想动态等基本资料,又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动作、观点、态度和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聋哑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特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再加上科学严谨的教学理念和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他们。例如,教师书写工整、课件丰富多彩、着装得体、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甚至是着装的搭配都会对聋哑学生起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动力,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学校方面则应注重制订思想道德教育有关制度,以引导全校教师加入培养聋哑学生优质思想道德的队伍中。思想道德教育课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邀请法院、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学校交流,增强聋哑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并提升自觉性;组织聋哑学生到残疾人工厂实践,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开展交流活动,讲述他们融入社会的经历与感悟,从而调动在校聋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引导聋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并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才.美育教育——聋校思想品德教学的核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1)

[2]李永乐.当前聋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篇10: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成体系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高中生物学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教材之中不成体系,所以挖掘、整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生态道德教育意识不强

从理论上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生物教师仍然将完成考试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三)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生态道德教育没有系统性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教学能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也没能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零星的、随性的,仅仅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层面,很少深入到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层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没有升华为内在的生态道德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在回答生态的相关知识,辨别生态行为正确与否时,表现良好。但当学生真正面对有违反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时,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向缺乏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生态道德意志薄弱;在个人利益和生态道德发生冲突时,会由于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生态道德操守以达到个人目的。这就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生态知识,还要升华为生态道德。因此,在教会相关生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动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历经了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最终探索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123”策略,即1个载体,2条途径,3个结合。

(一)一个载体―――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系统地确立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1.目标体系生态道德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掌握生态道德知识是基础,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是保障,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升华。据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如图1)2.内容体系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1)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2)生态道德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图3)(3)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4)(4)生态道德行为教育内容体系(如图5)

(二)两条途径―――课堂渗透和活动引领

课堂渗透重在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主题活动重在强化生态道德情感,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由此进一步巩固生态道德知识。1.课堂渗透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中,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了教材内容的渗透点,依据渗透点,按照“知情意行”4个目标层次,采用情景导入、知识拓展、引发思维等方式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国际七大公害事件,这样的适度的知识拓展、触目惊心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激起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欲和责任感。2.活动引领按照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展示的.一般步骤进行四大主题活动:认识生态系统、调查生态问题、生态节日活动、生态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生态道德敬畏感、正义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二:调查生态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成立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三:生态节日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配合,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和展板展示活动、《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校园签名活动。从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保护物种扩大植被、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四:生态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三个结合―――与学科知识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组织相结合

1.与学科教材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问题。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题。3.与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社团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组织保障问题。

三、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策略的问题与反思

我们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123”策略,较为系统地解决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途径、方法、时间和组织保障等问题,补充完善了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为生物教师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高中其他学科德育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内容体系还很粗糙。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由于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进行重新完善。

(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

篇11: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策略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地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灵需求和学习规律等,而音乐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音乐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善导美”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 者:郁红芳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团委艺术指导中心,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 策略选择

篇12: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代写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实施,在学校教育中小学体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德育又是组成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篇论文首先简单论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后详细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显著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效果,帮助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策略方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现象,即便是体育优秀的学生在日常中的行为表现却也不是很理想,不禁会违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为学校管理带来不便,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因为个人行为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危害到社会安全,造成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极为重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成长。

2、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其特点表现为不管哪种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与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信息发展变化快,这些现代化信息的涌入,增加了学生鉴别事物、选择行为的复杂,因此这以现状也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体育教学大纲指出,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小学体育教学中肩负着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不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3、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育体先育心

随着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小学体育以其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重视体育教学对增强体质、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往往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育者缺乏启发诱导、耐心,甚至有的老师因为操之过急而采用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放任自流对教育方法,造成教育的片面,严重影响到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培育体育的前提是先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思想,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作用,才能最终发挥体育锻炼身体与培育人才的功能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品德教育,需要结合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策略与方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体育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锻炼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与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1、运用体育课堂常规,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要求,这个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优秀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体育规范比赛活动的条件。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课堂常规的规范作用下,学生逐渐养成习惯进行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从队列与队形着手,对学生的姿势、自觉性进行训练,严格集体活动的秩序。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之下熟练整齐的完成动作,保证动作的协调性。最终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小学生年纪小,而且生性活泼好动,由此在体育课堂中会不自主的将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表现出来。因此关于队列与队形的教学,教师统一指挥安排,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对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批评和教育,指出他们个体行为对整体队形不整齐的影响,教育小学生在日常中遵守纪律刻苦训练,提高动作准确度,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此外,还可以借助其他项目的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例如着装干净整洁,保持体育场地整洁等文明行为。

2、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严密的课堂组织相融合

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严密的教学组织本身就是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遵循课堂秩序,严格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及要求上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促成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作风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保护,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思想作风,组织学生布置教学环境,整理场地和归还体育器械,保护现场体育设备,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爱护公物热爱来的培养和教育。

3、注重教师言行,做好体育德育教学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老师的仪表和语言。体育老师上课就必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老师的形象,学生能够体察和感受到教师的气质、对工作的热情与信心,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是否向老师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不仅要保留庄重与严肃,还要拥有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的健康活力气质。在课堂中,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仪表重要性的认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中老师用语要简练、文明,注重逻辑性。对于体育老师来说,语言可以幽默,但是切记低级庸俗。在课堂中,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其次,体育教学中视师生之间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不仅要一起研究教学事业,通常还要再操场这样一个大课堂中上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往往让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老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能够互相配合和帮助,让学生从老师的团队中感受到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

教师的崇高品德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对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优秀品德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针对那些体育运动能力较弱、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一些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体育老师要有耐心帮助他们,不能够采用讽刺的语言刺激和侮辱谩骂学生。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老师还要为体育技术水平能力较差的同学创造锻炼的机会。

在体操锻炼中,老师除了找出表现较好的同学师范外,还可以让动作表现较差,不过在某个环节有所进步的学生在做练习,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带领全班同学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一些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更要严格要求,通过外部条件的提高要求,在学生内心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向前的动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当以帮助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要有耐心和爱心,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而且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性质的问题,灵活的采取说话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提出改进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勇于改正。

4、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思想性很强,例如,体育基础知识具有体育目的、任务,而大部分的游戏教材规则则具有主题、情节,也较为严格,具有很强的教育因素。因此体育老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教育。另外,部分体育教材缺乏思想性,或者思想性不明显,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融入到教学过程里,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

现在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缺乏锻炼,怕苦怕累。因此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严格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例如,田径教材耐久跑枯燥乏味,但是长期坚持练习,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是在同伴之间互相配合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此外,在体育课堂中,结合教材面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

5、通过教学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首先组织体育活动项目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跳跃或者障碍跑等运动项目的教学之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果断勇敢,不畏困难与失败的精神。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克服除了自身身体素质原因之外心理上的问题。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的精神因素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借助这些体育活动项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古都按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其次,借助集体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集体的感染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极为显著。建立一个优秀的集体,运用集体的感召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建立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集体,运用集体的利用教育每个学生。当前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而掌握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规范的制度下积极维护集体荣誉与利益。针对一些不良行为,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与教育的形式,批评学生帮助学生改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抓典型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中,随着多变的情况发生,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不同的行为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抓住好的或不良行为,通过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体育课堂中,班级体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环境,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抓典型事例,并面向学生及时教育,获取优质的教育效果。

6、体育老师加强自我教育,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在体育课堂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多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体育老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以及言谈举止等都在小学生那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往往不自觉的模仿和学习老师。由此,体育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必须严格加强自我的教育,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在潜移默化话中,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结论

上一篇:九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纪念抗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