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道德教育论文 篇1: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 历史教学;道德教育;作用;特点;任务;内容;

途径

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初中)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青年初期(高中),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道德成熟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历史教学也应承担起这个责任。

一、道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供了大量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内容。更不用说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所作的不懈努力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些在创造中华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无一不是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历史教学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历史事件中相关人物的抉择引导学生感悟并接纳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看,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人物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熔铸成的美德,以及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他们的事迹和品德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学习的标杆。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继承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

多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腐朽庸俗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历史教学中德育素材的直观、生动、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和共鸣,是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利器,从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优势。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1.道德知识的教育。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当然,教师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应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例如,笔者在讲中国近代史中“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这一节时,让学生既了解了当时有一批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批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道德情感的培养。古今中外的一切道德榜样,都富有强烈的道德情感,成为其道德信念和行为的强大支柱。因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就有意挖掘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使教学尽可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笔者还会建议学生在课外多关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以此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悟。此外,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貌,而且还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素材。

3.道德行为的训练。促成道德行为的因素主要有道德环境、道德动机和道德习惯。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不是指向当前社会的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而是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处在临界状态的预备式教育。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笔者以谭嗣同为例,通过反复诵读他的豪言壮语引导学生体会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本来可以躲过杀戮,但决心以死明志的高尚的道德动机。此外,笔者还经常将历史人物的榜样行为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导他们明辨是非、习善成性,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

编辑:王金梅

作者:刘春俊

中学历史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道德教育情感培养

1 历史学科道德知识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如果进一步从个体涉及的社会关系分析和规范这些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个人与他人(包括师长、父母、同志、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其三,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任何个体在面对这三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这种道德的共性和普遍性,是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道德行为所涉及到的三类社会关系,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 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2 历史学科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按照道德规范的社会关系,道德情感有爱 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伦理认知的特点。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 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句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再有,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艺作 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优秀文艺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或组织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3 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面对道德情境、在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是品德评定的依据。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由于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一般也纳入道德行为的范围内。

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不是指向当前社会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而是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处在临界状态的预备式教育。因此,历史教学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训练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识别,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第二,要准确揭示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第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作者:李庆满

中学历史道德教育论文 篇3:

也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摘 要: 在中学历史道德和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健康人格培养方法和存在问题来论述现代教育中中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得出如下结论: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道德教育 人格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第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及民族的责任感。第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把中学生面对的世界分成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三个部分,那么德育要研究与解决的就是中学生的心灵世界问题,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这属于道德范畴。由此,再推向人性问题,涉及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企盼,实质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格问题。

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往往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人物的学习,以及历史事件的传授和教育更有利于中学生高尚的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

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以及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中历史文明的回顾,让我们倍感亲切,倍感自豪。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浩如烟海,人才鼎盛辈出。从古代直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永世不倒的万里长城,有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唐朝文化,有名誉海外的郑和下西洋,有辉煌的康乾盛世,等等,青少年通过对历史的认识,能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近代百年中国屈辱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历史。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民族灾难和民族耻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过着苦不堪言、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国人权被践踏被侮辱,更可悲的是使中华民族背上了“东亚病夫”的恶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国耻事件几乎使中华民族走向了亡国之路。而为了让中国摆脱危亡、走向复兴之路,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地抵御外侮,作出了至今还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举动。今天我们回忆历史,并在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总结经验,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苦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仁人志士们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更能促人奋进,教育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如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发、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2005年10月12日神州五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等成功进入太空,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能够充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成就感。

中学历史老师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例去分析,从人格精神的培养的角度去着手,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识今天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感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近代斗争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不想让中国富强,让中国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二是中国封建旧势力的强大和顽抗,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能力引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這是亿万中国人经历一百多年的曲折实践,几代人的苦苦探索、反复寻求比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通过这个历史事例的分析,感受今天的幸福日子来之不易,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爱党精神,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牺牲精神。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青少年学生,让他们坚信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发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化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认识。

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与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兼顾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针。结果,多数学生要么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么淡化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教育总体是为考试而学,为成绩而学,考试成绩成为衡量老师教学的标准,并以此作为中学老师评定职称、先进的主要依据,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教育学生行事做人,如何自觉抵御歪风邪气。分数挂帅,智育第一,升学压力使得大量学生厌学,这些学生一旦放下书本,马上就被精彩的校外世界所吸引,成为封建思想与腐朽思想的主动接受者。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历史成绩低下,人格教育更是谈不上,这就是我国不少城市、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而且是一种危险、可怕的现状。长此以往,国人将不知中国史,不知百年耻辱史。中学生的人格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儿?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实现?更多的历史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而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和成绩,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可谓问题重重。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育对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教育德育评价目标和手段不完善。目前对历史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就是评价历史教学的依据,至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却被忽视。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和人格教育评价缺乏考核的标准和依据,只要学生考试成绩上去了,道德人格教育水平就上去了,成绩成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标,至于考核学生的道德水平则完全在于授课老师的印象和班主任的印象。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加强对德育评价目标、方式及手段的研究,使之尽快完善;二是不断强化广大历史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提高实践的自觉性。

第二,社会对历史教育的评价不科学,导致历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以升学率为尺度,同时学校把社会的压力转嫁给各学科教师,所以历史教师只好以分数挂帅,顾不上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与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我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而且做班主任几年,学生家长同我交谈得较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们就认为他们的孩子成功了,他们也成功了。至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问题,他们根本不管,或者谈得很少,只能能够考上大学,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

第三,社会观念偏重数理化,忽视政史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理化是真才实学,备受重视,却不了解政史地在个体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一个最鲜明的形象的证明。人们往往认为政史地的学习,特别是对历史的学习,孩子们都能看懂,无需老师讲解,用不着另外花时间去学习,而且学习它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多花点时间在数理化和英语学科上。他们岂不知道德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岂不知人格在人成长中的作用。一个人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育与唤醒的。而只靠数理化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只有结合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总而言之,当前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历史教学问题,但和从前相比,我国的历史教学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历史教学工作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改变令人担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历史学科的政策导向当然更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国家政策来说,在加强学生智力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精神教育,没有优良的道德,是难以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就老师来说,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对中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传教授业的目标。学生应该充分反思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件,向他们学习,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邬冬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素质的整体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1,(2).

[2]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光明日报,1999-9-6.

[3]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2).

作者:汤蓉

上一篇:当代景观设计学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