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2024-05-03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反思

哲学本身是世间规律的总结,抽象难懂,如何将抽象化生动,用生活去解释理论是我的教学追求,本堂课基本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

用爱情这个青春期敏感的词汇去把握社会真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内在的`联系。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播放《特洛伊》的预告片,这场因爱而爆发的战争,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英雄的个人欲望,神的意志是否会成为战争的决定因素?引出唯心史观的一般特点: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社会的真谛是什么?怎么去追寻?引导学生明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在问题探究环节,展示各时代的经典情话。爱情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有何关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宣言,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逐渐引入高潮。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早恋苗头比较普遍,通过展示一张“小纸条”,抓住眼球,把握共性,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正确爱情观作用。用正确的爱情观去对待早恋问题,将课堂升华,体现现实意义。

如果以后你收获了爱情,组成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每天必须要面对的几个问题?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这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了使学生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以耐克鞋的生产为例,然后播放《大跃进》的小视频,讲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在归纳总结环节,突出重难点,加以训练。

上完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符合学校一四五教学思维,但是还有许多不足,在语言组织上出现啰嗦和语病的问题,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是很多,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课堂环节,在学生回答完,讲评很少,有些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这样的公开课,已经上过几次了,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再参加,进一步提高自己。

篇2:《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掌握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

5、识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目标解析

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在理解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的基础上,能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来分析案例,如:说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说明培养诚信意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得必要性、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科学消费观的意义。

2、掌握两大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要掌握两大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就是要明白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即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就是要把握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识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识记党的群众观点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内容是什么;识记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要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部分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教师应多通过实例帮助其掌握。其它知识点理论不深,学生不难掌握,但可能不会运用,应多通过材料予以说明。

四、教学过程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体系】

导入:请回顾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略)

如果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设问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等。

辨别: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BCDF )

A .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 文学艺术

设问2:你如何看待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观点二: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 、“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说明:两种观点都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分别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设问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有何不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追溯到产生各种社会意识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思考1:鲁迅: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的的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思考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是有发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会存在落后愚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道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设问4:请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在哪里?根本观点是什么?

【拓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原理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题1: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例题2: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变式1:(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C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变式2:(2011高考江苏卷3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

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A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拓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研究对象 内容 物质与意识 整个世界 辩证唯物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问题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思考1、马.恩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思考2: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要素;生产关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思考2:材料一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除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除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提示】(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服务于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状况……性质;变化发展……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3)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例题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含义:

A.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GH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思考3 资料: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权,更好地发挥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提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③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归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注: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作用不是并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

【小结】阅读教材90页图示及第三段。人类社会两个基本矛盾及普遍规律

例题4:( 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变试题3:(2011高考浙江卷29)20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A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问题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它却只存在了15年!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但最终还是挡不住历史车轮。

思考: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如何?道路如何? 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2、秦的灭亡,汉的兴起,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3、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都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①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作的强大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对抗性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实现方式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内容 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通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五、课堂小结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实现途径

六、目标检测

1、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D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2、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3、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C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4、“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B)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5.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6(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篇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关键词:体育教学,兴趣,发展规律

培养体育兴趣是进行终身体育的关键。体育兴趣因此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兴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兴趣的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和培养体育兴趣的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尚缺乏对体育兴趣深入研究。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认为,兴趣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基于此,笔者尝试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开辟一条新途径。

1 体育兴趣发展规律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优先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主体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导致主体将其注意力经常集中或趋于某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的心理动力调节系统[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形成发展一般从低级到高级兴趣依次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体育兴趣也不例外。

1.1 体育兴趣的初级水平———有趣

“有趣”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这种兴趣依靠客观事物外在的吸引力维持,是一种随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很不稳固,属于被动观赏性的兴趣,其动力效应较低,常常随着产生兴趣情景的消失而很快下降,具有“随生随灭,为时短暂”的特点[2]。

1.2 运动兴趣的中级水平———乐趣

“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是兴趣的基本定向阶段。有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情绪性的)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感情性的),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乐趣具有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

1.3 体育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

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把体育运动技能及其基本用途与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与人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相结合,就会形成志趣。简单地说,当一个人把体育运动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时,就标志着“志趣”的形成。“志趣”具有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的特点。

2 兴趣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及其意义

2.1“有趣”阶段,兴趣范围广泛

学生对一切新的运动项目和技能都感到新鲜,但却是一看了之,不会把精力投入到对它的学习和练习中,而且随另一种新鲜刺激的出现,兴趣会很快发生转移。例如,有些学生看了冬季奥运会,不自不觉地对滑雪、滑冰、冰壶等冰雪项目产生兴趣;看了滑翔、轮滑、小轮车,迅速对这些新兴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看了电影《李小龙传奇》则会对中华武术表现出极大兴趣。这些兴趣在尚未稳定之前,都属于有趣阶段。

“有趣”能够产生最原始的快乐情绪。正如李洪玉所言“兴趣能派生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不会导致消极情绪”。这种快乐情绪虽然短暂,却是一切兴趣的开端。因此说,“有趣”是兴趣发展必备基础。

2.2 体育兴趣的“乐趣”阶段

表现为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愉快地去参加某项体育活动,愿意把精力、时间投入其中。运动兴趣相对稳定,但不够深入,未能达到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探究的程度;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但遇到体育锻炼条件的剧烈变化,有些会中断体育锻炼行为。这一阶段学生行为上表现为喜爱某项体育运动,一有空闲就主动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参加甚至一个人独自运动常常乐此不疲有些会达到痴迷的程度。

2.3 由“有趣”到“乐趣”,体现了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

有趣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是情不自禁的“由运动而喜爱”,是被动的;乐趣则是一种热爱倾向,是“因喜爱而运动”,是主动的。只有当“有趣”发展成为“乐趣”,体育学习才能具备主动自觉的积极动力。

从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上看,兴趣达到“乐趣”阶段,动力效应显著增强,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体育习惯,成为推动终身体育锻炼的内驱力。

2.4 运动兴趣发展到“志趣”阶段

表现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和功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发现运动技能之间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仰,自觉地把体育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并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体育学习方法也日趋完善。志趣阶段的运动兴趣已经达到相当稳定的程度。这时有意识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占了绝对优势,能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如一地坚持体育学习。“志趣”阶段表现出极高的动力效应。

运动兴趣达到“志趣”水平,绝大多数运动习惯已经完全形成,表现出坚定的体育信念和很强的坚持性。他们是终身体育人群中最稳定的部分。

3 兴趣三个阶段逐步发展规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有趣”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要从“有趣”开始。根据“有趣”发生的原因,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学习内容的新异性。例如,从体育活动本身特点入手,保证学习内容更有趣。具体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适当减低项目的难度,增强其娱乐性;大胆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创新,使成人竞技运动项目学生化;敢于淘汰落后的运动项目,引入广为流行的新兴体育项目(轮滑、滑板、小轮车、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另一方面,巧妙地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如,在体育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启迪学生思维;巧妙利用多媒体,把复杂的运动技术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同时,在“有趣”阶段,体育教师要注意发现、保护和引导学生已经建立起来的“有趣”体验,抓住有利时机,促使其向“乐趣”转变。

“乐趣”阶段,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不断满足其体育愿望如按层次分组教学或俱乐部等形式,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的愿望,增强其运动成就感。另一方面,不断施加正向刺激,使学生已经建立起来的喜爱倾向更加稳定。如,多采用正面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创造展示机会(体育比赛、表演等),满足其表现欲;组织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小组锻炼的优势,促使锻炼习惯的形成。按照兴趣分组学习,加大体育项目的自主选择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促使其向更高级水平———志趣转变。

“志趣”阶段,体育教师要着重加强运动目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观的认识。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生活理念去启发学生,使其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以对话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推心置腹地交换内心的想法。进行理想教育,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体育锻炼与人生志向结合起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对人生目标的实现的重大意义。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符合学生自身信念和价值观时,才能真正成为其锻炼的有效动机,最终使体育运动融入其生活方式。

总之,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阶段,做到有的放矢。有研究表明,初一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兴趣的“有趣”阶段,初二之后,“乐趣”开始形成,高二之后,“志趣”开始形成[3]。当然,兴趣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一部分人体育兴趣可能仅仅停留在“有趣”阶段,一部分人的兴趣可能终生很难达到“志趣”阶段。因此,弄清每个学生体育兴趣水平是有效培养的前提。同时,体育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提升学生兴趣水平。要针对不同兴趣阶段,因材施教,顺利实现从低级兴趣到高级兴趣的转变。

4 结语

体育兴趣的培养,关乎终身体育大局。提高体育兴趣水平,对终身体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实现兴趣水平的逐级提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4-35.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1-242.

篇4:浅谈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56-01

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提倡和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文字,将为各民族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汲取人类更多的精神财富,增加更为丰富的社会体验,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随着更多少数民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前程择校观念的开始,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从小学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道路: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会逐渐开始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懂得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和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为大力推动双语工作,使之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双语学习和教育。1996年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加强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号召,并成立了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以知道全疆的互学语言文字工作。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及民族的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从学校教育抓起以汉语教学为突破口,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从这些年的结果来看,自治区的双语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成效比较明显。在此过程中,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从一年级就开始汉语课程,各地州党委和政府也通过党校或其它教学基地开设“双语”强化班,成效显著。其他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培养人才。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沟通,使得“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少数民族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各族人民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加强。

双语学习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今后加强各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通过双语教学的试点与尝试,使我们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尽管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还需要克服许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从我们的实践出发,踏踏实实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会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甚至多语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之一,每个民族不是面对本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发达,信息化快捷的社会,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现代化进程都极大的改变着你原来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信息网络而显得近在咫尺,选择和世界流行语进行沟通、交流将成为一种必然。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实施双语教学,从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来考虑的语言技能。教师的教学,以及汉语语言能力,表达对双语教学的实施直接影响中国的标准。然而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是薄弱的环节,所以在当前把汉语教学作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放弃母语教学,而强调的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习汉语,这也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性质。另外,“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语教学不是不要母语,而是要求少数民族必须学好母语。因此,推进双语教学不是不要母语,而是要求在学好母语的基础上掌握汉语。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定会迈开一大步,为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了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联系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

[教学重点]

本文是怎样讲述小说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的?

历程:

第1段,论述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

第2段,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

第3段,(含第4段)论述唐代传奇;

第5段,论述宋元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第6段,论述小说发展的顶峰――明清小说。

规律:

①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②史传文学对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③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

④小说由于受封建统治正统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尤为艰难。

朝代小说发展阶段体裁特点作品举例

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魏晋南北朝发展“志怪”“志人”《搜神记》《世说新语》

唐成熟唐传奇《柳毅传》《李娃传》

宋元继续发展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三言”、“二拍”《说岳全传》

明清顶峰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掌握大意。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第一部分(开头至“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并思考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的表格填写。(这是一篇新教材,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这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篇6: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完成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工作中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在美术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基本情况概述:

开学初,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尽可能地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日益高涨。

一、备课上课方面:

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课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多(一周每班两节)。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我开展了各个年级的儿童画拓展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不少学生绘画功底大大提高。每月在教导处的严格要求下,教师针对错误及时整改,使美术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学期初的安排及政教处的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二、学科教学与教研

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特点,用好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视美术基本技能教学,加强课堂当场的示范指导,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注重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予以及时肯定。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个人业务方面: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积极参加校内听课,评课以及区教研活动,观看美术学科论坛,并写出心得体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课外看了很多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提高认识,加强自学。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按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

2、认真备课,使美术教学能正常开展。

3、通过听评课和研讨,促进自己的经验增长。

4、充分利用美术室现有模具和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加强示范。

5、举办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充分显示了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

6、定期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将继续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口头语,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总之,本期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便是今后的努力方向,重要的是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各项工作都能以更大的起色去博得家长的赞许,领导的认同。

循序渐进

同学生一起快乐学习

美术组 隋晓芳 2013.12

上一篇:溪江乡中心2014年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镇江城市规划